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的钓竿。详细地说,涉及有出入自如地连接于底竿的竿底侧的延伸竿,并能够容易地调整钓竿总体的长度的钓竿。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钓竿通过抽出方式或排接方式连接多个竿体而成为一根钓竿。而且,根据其用途提供多种类型的钓竿,这些钓竿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在钓鲇鱼用的鲇鱼竿或溪流竿等延长竿中,为了易于拿到挂在钓钩组件上的鱼,赋予钓竿在钓鱼操作时可以迅速变更钓竿的全长的功能。
例如,某种现有技术中的钓竿,在底竿的竿底侧端部另外连接着延伸竿。此一延伸竿在收容于底竿内的状态(收起状态),和从底竿内向手边侧拉出的状态(延伸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都能连接固定于底竿。而且,在钓鱼操作中根据情况钓鱼者使延伸竿出入调整钓竿总体的长度而进行钓鱼(例如,参照实用新型登记第3022411号公报(图2、图3)等)。具体地说,在像现有技术那样能够调整钓竿地长度的钓竿中,成为在收起状态下,底竿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与延伸竿的竿底侧的周面相互配合的结构。
但是,如上所述,对于这种钓竿在钓鱼操作中(特别是对于鲇鱼竿等在河中)由于根据情况使延长竿出入于底竿,所以灰尘或小石子·水等容易附着于底竿的竿底侧和延伸竿的竿底侧。因此,操作中无法确保足够的配合力或者反而容易产生卡涩。进而,如果反复使用则配合力容易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底竿与延伸竿之间变化钓竿总体的长度,而且,可以维持该竿彼此的足够的配合力的钓竿。
发明1的钓竿,是依次连接作为筒状体的多个竿体而成的钓竿,备有底竿和延伸竿,其中,延伸竿在上述底竿中出入自如地连接于前述底竿的竿底侧,在收容于前述底竿内的收起状态,和在前述底竿的竿底侧拉出的延伸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都能固定于前述底竿。
此一底竿有作为总体形成前端细的锥形的筒状的主体部,和装拆自如地连接于前述主体部的竿底侧并从前述底竿的竿底侧端部插入的作为管状构件的尾塞,该尾塞的内周面具有倒锥形部分。
另一方面,延伸竿有在梢尖侧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直径不变化且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外配合部而出入于底竿内的插入部,和连接于插入部的竿底侧的握持部。而且,底竿的主体部和尾塞能够配合于外配合部。
此一钓竿的延伸竿在收容于底竿内的状态(收起状态),和从底竿内向手边侧拉出的状态(延伸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都能够连接固定于底竿。在进行钓鱼中,以把延伸竿从底竿向手边侧拉出为延伸状态,或者,以把延伸竿推入底竿内为收起状态,根据情况调整钓竿总体的长度进行钓鱼。具体地说,在各状态下底竿与延伸竿以以下的方式连接固定。
首先,在收起状态下,延伸竿从竿底侧插入底竿内,延伸竿的梢尖侧端部的外配合部配合于底竿的主体部的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另一方面,在延伸状态下,如果延伸竿在竿底侧从底竿内拉出,则延伸竿的梢尖侧端部的外配合部到达底竿的竿底侧端部并配合于管状的尾塞的内周面。
这样一来,在收起状态下,由底竿的轴向中央附近内周面配合延伸竿的外配合部,此外在延伸状态下也是,由底竿的竿底侧的内部配合延伸竿的外配合部。由此,灰尘或水等不容易附着于配合部分,不容易发生配合力的降低或卡涩等。
发明2的钓竿,是发明1的钓竿,其中底竿在其主体部的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直径不变化的部分。尾塞在内周面上有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形部分。此外,延伸竿的插入部的外配合部有直径不变化的部分和连接于其竿底侧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形部分。而且,底竿的主体部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与外配合部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能够配合,尾塞的倒锥形部分与外配合部的倒锥形部分能够配合。
在此一钓竿中,在所谓收起状态和延伸状态下,使各个配合部分不同,借此表现出与各自的状态相应的良好的配合状态。此外,即使反复装拆,也减轻相互的配合部分的劣化程度。
再者,这里所谓直径不变化的部分,是在轴向的一定范围内直径不变化的部分或直径极其微妙地变化的部分。所谓倒锥形部分意味着越靠近手边侧直径越小的锥形。
发明3的钓竿,是发明1或2的钓竿,其中底竿的尾塞在竿底侧端部内周面上有内螺纹部。此外,延伸竿在插入部的竿底侧端部外周面上有能够螺纹接合于内螺纹部的外螺纹部。
在此一钓竿中,在延伸竿的外配合部配合于底竿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的收起状态下,进而,在打算完全固定底竿与延伸竿的场合,使外螺纹部螺纹接合于内螺纹部。
发明4的钓竿,是发明3的钓竿,其中延伸竿在插入部的竿底侧的外周面上有涂装层,涂装层临时配合于上述底竿的尾塞的内周面。
在此一钓竿中,如果延伸竿的插入部从底竿的竿底侧端部插入,则首先,涂装层临时配合于尾塞的内周面。然后,根据需要,螺纹接合内螺纹部与外螺纹部而成为真正固定状态。在进行钓鱼中,根据情况分别使用临时固定状态与真正固定状态。此外,在真正固定状态下由于配合部分成为两点所以不容易产生晃动。
发明5的钓竿,是发明2或3的钓竿,其中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是多头螺纹。
在此一钓竿中,特别是在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利用多头螺纹,仅靠使底竿与延伸竿稍微旋转,就可以使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纹接合。此外,即使在结束钓鱼完全收起钓竿的时候,靠多头螺纹可以把竿体相互充分固定,延伸竿不会意外地从底竿飞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的底竿1和延伸竿2的图。
图2是表示收起状态下的延伸竿2的梢尖侧的图。
图3是表示延伸状态下的延伸竿2的梢尖侧的图。
图4是表示底竿1的竿底侧附近的图。
图5是表示收起状态下的底竿1的竿底侧附近的图。
图6是表示其它实施例中的底竿1的图。
图7是表示其它实施例中的延伸竿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是用于钓鲇鱼等的钓竿,如图1中所示,有底竿1,和从底竿1的竿底侧出入自如地连接的延伸竿2。此外,在底竿1的梢尖侧,还连接着多个竿体(中竿、梢尖竿等)(未图示)。这些各竿体是烧制把碳纤维等加固纤维含浸于合成树脂的预浸渍材料而形成。
底竿1的梢尖侧的各竿体以所谓抽出方式连接,梢尖侧的竿体依次相对位于竿底侧的竿体内出入自如。可把各个位于梢尖侧的竿体的竿底侧端部外周面配合于与竿底侧邻接的竿体的梢尖侧内周面相互固定。在位于最梢尖侧的梢尖竿的梢尖侧端部上配置钓线锁止用具。此外,底竿1与位于其竿底侧的延伸竿2中,如后所述,在延伸状态、收起状态的任意一种状态下,都能相互连接固定。
(关于底竿1)
底竿1是作为总体形成了越靠近梢尖侧直径越小的锥形的筒状体。不过,在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上,部分地设有直径不变化的部分(参照图2:X范围)。即,底竿1,从梢尖侧向竿底侧内径也依次扩径地形成锥形(参照A范围)。在其中的一部分上,其内径部分地不变化(X范围)。而且,在连接于X范围的竿底侧的部分上,形成大锥度部分以便再次与A范围的锥形一致(B范围)。此一直径不变化部分在收起状态下与后述的延伸竿2的梢尖侧端部配合(参照图2)。
如图3中所示,在此一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装拆自如地装设着尾环3和尾塞4。
尾环3是金属(铝合金)制的圆筒形的构件,竿底侧端部内周面成为形成螺纹槽的第1内螺纹部分。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从竿底侧端缘开始削去一部分而凹入,尾环3以覆盖此一凹入的部分的方式,尾环3的梢尖侧装设于凹入的部分。此时,优选将尾环3的外径设定成与底竿1的外径一致。
尾塞4是硬质合成树脂制的圆筒形的构件。梢尖侧成为外径小一级的插入部分,竿底侧端部以外径与上述尾环3的外径一致的方式形成外径大一级的头部分。插入部分是从底竿1的竿底侧插入其内部的部分。而且,外周面是直径不变化的面,内周面由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形部分与连接于其竿底侧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来构成。此一尾塞4的内周面的倒锥形部分与后述的延伸竿2的梢尖侧端部在延伸状态下配合,直径不变化的部分在插入状态下与延伸竿配合(参照图3)。此外,在与插入部分的竿底侧端部的头部分的级差附近,形成螺纹接合于上述尾环3的第1内螺纹部分的螺纹槽而成为第1外螺纹部分。此外,在尾塞4的竿底侧端部内周面(头部分的内周面)处,内径直径大一级形成螺纹槽而形成为第2内螺纹部分。关于此一第2内螺纹部分的螺纹槽下文述及。
这样一来,此一尾塞4通过把第1外螺纹部分螺纹接合于尾环3的第1内螺纹部分,经由尾环3装拆自如地装设于底竿1。
(关于延伸竿2)
如图4中所示,延伸竿2由从底竿1的竿底侧插入其内部的插入部6,和作为连接于插入部6的竿底侧的粗直径的管状构件的握持部7组成。
插入部6是能够插入底竿1内的外径的筒状体。插入部6直径不变化或形成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形。梢尖侧端部的外周面,有在轴向的一定范围内外径不变化且比其他部分大直径化的部分(此一部分被涂装),和连接于其竿底侧且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形部分。而且,这里成为外配合部6a(参照图2、3)。此一外配合部6a的外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适配于上述底竿1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X,倒锥形部分适配于尾塞4的倒锥形部分的内径。
此一插入部6有配置于梢尖侧端部的橡胶套8,和装设于竿底侧端部外周面的螺纹金属件9。此外,在邻接于螺纹金属件9的梢尖侧的周面上形成涂料层10。
橡胶套8是由公知的弹性橡胶制成并沿轴向中空贯通的圆筒形的构件。竿底侧外周面削去一部分,这插入插入部6的梢尖侧端部并用粘接剂等固定。橡胶套8的梢尖侧的内径形成朝梢尖侧端部扩径的锥形。此外,从梢尖侧的端部在轴向还形成‘切口’。此一橡胶套8在把抽出方式地连接于底竿1的梢尖侧的中竿等收容于底竿1内的时候,顺利地把中竿等引入插入部6内。
螺纹金属件9是装设于插入部6的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邻接于握持部7的梢尖侧)的环状的构件。对插入部6通过粘接或螺纹接合等公知的方法来装设。在螺纹金属件9的外周面上形成多条螺纹槽。虽然多条螺纹的螺纹宽度或条数可以任意地设定,但是例如,条数最好是4~6左右。进而,虽然此一螺纹金属件9的导程和螺纹宽度也能够在种种的范围内设定,但是用于螺纹接合的旋转角最好是设定为50~150°左右,更好是70~115°左右。此一螺纹金属件9虽然螺纹接合于上述第2内螺纹部,但是设定成规定的旋转角从操作性的观点来说是最佳的。即,既维持必要的强度又可以减小用于螺纹接合的旋转角。在通常的螺纹(单头螺纹)的场合,直到啮合有必要旋转最大360°。
涂料层10通过在插入部6的螺纹金属件9的梢尖侧的周面上,涂布例如聚氨酯涂料来形成。此一涂料层10涂布形成成为大致一致于尾塞4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的内径的没有‘晃动’的程度就可以了。
握持部7是直径大于插入部6且一致于底竿1的外周面的直径的管状构件。虽然与底竿1或插入部6同样也可以由纤维加固树脂来构成,但是也可以另外由金属材料等来构成。在插入部6从梢尖侧插入的状态下握持部7靠粘接等方法连接于插入部6的竿底侧端部。握持部7可以是插入部6完全插入的状态,也可以是插入部6部分地插入握持部7的梢尖侧端部的状态。
(关于底竿1与延伸竿2的连接固定)
此一钓竿的延伸竿2在收容于底竿1内的状态(收起状态:图2、图5),和从底竿1内向手边侧拉出的状态(延伸状态:图3)的哪一种状态下都能连接固定于底竿1。在进行钓鱼中,把延伸竿2从底竿1向手边侧拉出弄成延伸状态,或者,把延伸竿2推入底竿1弄成收起状态,根据情况调整钓竿总体的长度进行钓鱼。
如图2和图5中所示,在收起状态下,延伸竿2从竿底侧插入底竿1内,延伸竿2的插入部6的梢尖侧端部的外配合部6a达到在前端细的锥形中一部分直径不变化的部分X,在这里外配合部6a配合于直径不变化的部分X。
在这种收起状态下,进而,临时固定状态与真正固定状态的哪一种状态都是可能的。即,如果使外配合部6a配合于直径不变化的部分X,则插入部6的竿底侧端部的涂料层10也接触到尾塞4的内周面。即使在此一状态下底竿1与延伸竿2也相互充分连接固定(临时固定状态)。但是,为了进一步完全固定底竿1与延伸竿2,也可以使底竿1与延伸竿2相互沿圆周方向转动,使尾塞4的第2内螺纹部分与螺纹金属件9螺纹接合(真正固定状态)。在这种真正固定状态下,由于在两点相互配合所以晃动的程度减小。此外,在结束钓鱼完全收起钓竿的时候,延伸竿2也不会意外地从底竿1飞出。
另一方面,如图3中所示,在延伸状态下,如果延伸竿2在竿底侧从底竿1拉出,则延伸竿2的插入部6的梢尖侧端部的外配合部6a达到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并配合于管状的尾塞4的内周面的倒锥形。
像以上这样,在此一钓竿中,在收起状态下,由底竿1的轴向中央附近内周面配合延伸竿2的外配合部6a,此外,在延伸状态下,由底竿1的竿底侧的内部配合延伸竿2的外配合部6a。由此,在河中等使用钓竿的时候即使使延伸竿2从底竿1出入,灰尘和水也不容易附着于相互的配合部分,也不容易产生配合力的降低或卡涩等。
〔其他实施例〕
代替上述实施例,也可以提出以下的变形例。
(a)如图6中所示,在此一底竿1中,由另外的构件来构成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即,以底竿1为形成了前端细的锥形的筒状体,在底竿1本身上不形成直径不变化的部分。而是,另外配置在内周面上形成了规定的直径不变化的部分的管状的金属或合成树脂制的构件20。此一构件从底竿1的竿底侧插入并靠粘接材料等固定于规定的位置上。
(b)如图7中所示,在此一延伸竿2中,在延伸竿2本身上不形成外配合部6a。把连接于延伸竿2的梢尖侧的橡胶套30用作外配合部。即,把连接于延伸竿2的梢尖侧的橡胶套30的外周面设定成直径比延伸竿2的梢尖侧粗并向梢尖侧延伸。而且,使此一橡胶套30的外周面配合于底竿1的内周面等。
在本发明的钓竿中,可以在底竿与延伸竿之间使钓竿总体的长度变化,而且,可以长期维持该竿彼此之间的充分的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