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2503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0.26 CN 102225032 A *CN102225032A* (21)申请号 201110107990.5 (22)申请日 2011.04.28 A61G 10/02(2006.01) E04H 15/20(2006.01) E04H 15/58(2006.01) E04H 15/56(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 生装备研究所 地址 300161 天津市河东区万东路 106 号 (72)发明人 田丰 胡名玺 刘圣军 孙秋明 杨健 张彦军 杜振杰 田新 (74)专利代理。
2、机构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12107 代理人 杨红 (54) 发明名称 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 隔离间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 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是 : 主要由医护 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 患者进出缓冲 间和高效排风过滤装置构成,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 缓冲间、 患者进出缓冲间分别通过双层防水拉链 与患者现场救治间软连接,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 冲间设有进风口,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设有进风 口与排风口, 患者现场救治间进风口与医护人员 进出缓冲间贯通, 高效排风过滤装置与患者现场 救治间的排风口连接。有益效果 : 。
3、充气式移动负 压隔离间能快速运送到传染病救治现场, 并在短 时间内展开形成负压病房的功用。分别设置的患 者、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防止交叉感染。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CN 102225039 A1/1 页 2 1. 一种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是 : 主要由医护人 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 患者进出缓冲间和高效排风过滤装置构成, 所述医护人员 进出缓冲间、 患者进出缓冲间分别通过双层防水拉链与患者现场救治间软连接, 所述医护 人员进出缓冲间设。
4、有进风口,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设有进风口与排风口, 患者现场救治间 进风口与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贯通, 高效排风过滤装置与患者现场救治间的排风口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 是 :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和患者进出缓冲间均由整体充气式拱形篷 体、 充气端墙和地布构成, 所述拱形篷体或端墙内腔通过若干个纵向拉筋分隔成若干个充 气单元, 所述每个充气单元设有进气单向阀、 排气阀和限压阀, 所述拱形篷体或端墙的一端 设有进气公共气道, 所述进气公共气道通过进气单向阀与每个充气单元连接, 所述进气公 共气道与拱形篷体或端墙。
5、侧壁的进气阀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 是 :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与地布间形成 80 -85的夹角。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 是 :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地布为夹心式三层结构, 底层地布与上层地布均采用抗刺穿强的 牛津布, 中间层地布采用尼龙 PVC 材料, 中间层地布与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固接成整体, 底 层地布与上层地布分别通过尼龙粘扣与中间层地布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 是 : 所。
6、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和患者进出缓冲间的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及充气端墙采用尼龙布基复合双层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25032 A CN 102225039 A1/3 页 3 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移动负压隔离间, 尤其涉及一种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 动负压隔离间。 背景技术 0002 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 其特点 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预防难度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 全球累计 SARS 病例共 8422 例, 死亡人数 9。
7、19 人, 病死率近 11 ; 甲型流感疫情蔓延至全球 211 个国家和 地区, 致死超过 1.5 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 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 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 。应对新发、 突发性重大传染 病, 隔离是最主要的处置方式。传染病患者是核心污染源, 如不采取措施, 污染范围将不断 扩大, 因此当某个小区发生疫情时, 基于医院的负压病房数量有限, 并且在运送传染病患者 到医院的途中容易污染周围环境, 就会采取封闭整个小区隔离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方式来控 制疫情。因此急需采用移动式负压隔离装备对传染病患者实施现场隔离, 让医务人员在发 生疫情。
8、的现场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通气、 辅助呼吸、 输液、 输氧以及抗休克等紧急救治, 当病 情稳定后采用安全的隔离方式后送到医院。在第一时间抑制病原体的进一步扩散, 保障周 边环境和周围健康人群生命安全。 0003 申请人 ( 专利号 ZL200520129921.4) 公开了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 其为一种 可轻易运送的负压隔离帐篷, 且能在短时间内架设完成, 供医疗单位使用。 负压隔离帐篷包 括一充气式框体、 一隔离帐篷、 及一高效能的空气过滤器。所述充气式框体在充气后成站 立状, 所述隔离帐篷为塑料所制成的大容量封闭性袋体。所述隔离帐篷是以展开方式架设 在所述矿体的内部, 所述高效能的空气过滤。
9、器是将进气端与所述隔离帐篷连通, 使得所述 隔离帐篷内形成相对低压, 并将隔离帐篷内的空气经杀菌、 过滤而净化成无害的气体排出 隔离帐篷外, 使周围的人群免受传染病的威胁。 在使用中发现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缺点是, 当帐篷内超过 5Pa 以上负压时, 隔离帐篷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 就会收缩, 尤其是地布会掀 起, 帐篷内空间急剧下降, 无法满足人员的隔离 ; 由于没有缓冲间, 当人员、 物品进出时, 帐 篷内负压值迅速降为零, 很容易发生污染空气外溢导致污染环境, 起不到隔离效果 ; 充气式 框体被扎破出现漏气, 该帐篷则无法使用, 往往在关键时刻派不是用场 ; 帐篷为单层大容量 封闭性袋体, 。
10、在夏天气温高时, 帐篷内很容易达到 50以上。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 而提供一种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 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采用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充气端墙和夹心式三层地布, 使在负压 情况下, 支撑刚度大, 隔热、 保温效果好。 分别设置患者及医生进出的缓冲间, 防止患者与医 生的交叉感染, 保持患者现场救治间内负压值小范围波动。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或端墙内 腔通过若干个纵向拉筋分隔成若干个充气单元, 避免某个充气单元漏气影响整个负压隔离 说 明 书 CN 102225032 A CN 102225039 A2/3 页 4 间的使用。 0005 本发。
11、明为实现上述目的, 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一种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 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其特征是 : 主要由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 患者进出 缓冲间和高效排风过滤装置构成,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进出缓冲间分别通过双 层防水拉链与患者现场救治间软连接,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设有进风口, 所述患者现 场救治间设有进风口与排风口, 患者现场救治间进风口与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贯通, 高效 排风过滤装置与患者现场救治间的排风口连接。 0006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患者现场救治间和患者进出缓冲间均由整体充气式拱 形篷体、 充气端墙和地布构成, 所述拱形篷体或端墙内腔。
12、通过若干个纵向拉筋分隔成若干 个充气单元, 所述每个充气单元设有进气单向阀、 排气阀和限压阀, 所述拱形篷体或端墙的 一端设有进气公共气道, 所述进气公共气道通过进气单向阀与每个充气单元连接, 所述进 气公共气道与拱形篷体或端墙侧壁的进气阀连接。 0007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与地布间形成 80 -85的夹角。 0008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地布为夹心式三层结构, 底层地布与上层地布均采用抗刺穿 强的牛津布, 中间层地布采用尼龙 PVC 材料, 中间层地布与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固接成整 体, 底层地布与上层地布分别通过尼龙粘扣与中间层地布连接。 0009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
13、患者现场救治间和患者进出缓冲间的整体充气式拱形 篷体及充气端墙采用尼龙布基复合双层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制成。 0010 有益效果 : 实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能快速运送到传染 病救治现场, 并在短时间内展开形成负压病房的功用。基于 “负压隔离” 防护原理, 可对新 发、 突发性传染病患者实施通气、 辅助呼吸、 输液、 输氧等现场紧急救治与隔离, 患者呼出的 有毒气体只能经过高效排风过滤装置杀菌、 过滤后排出, 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分别设置的 患者、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防止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0011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 0012 图 2 是图 1 的剖。
14、视图 ; 0013 图 3 是图 2 中 A 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4 图中 : 1、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2、 患者现场救治间, 3、 患者进出缓冲间, 4、 高效排 风过滤装置, 5、 双层防水拉链, 6、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进风口, 7、 患者现场救治间进风口, 8、 排风口, 9、 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10、 充气端墙, 11、 地布, 12、 拉筋, 13、 进气单向阀, 14、 排 气阀, 15、 限压阀, 16、 进气公共气道, 17、 进气阀, 18、 底层地布, 19、 上层地布, 20、 中间层地 布, 21、 折叠式诊疗床, 22、 药械医疗箱组, 23、 便携式。
15、空调, 24、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密闭门, 25、 患者现场救治间医护人员进出密闭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 一种实 施现场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 所述充气式移动负压隔离间主体主要由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1、 患者现场救治间 2、 患者进出缓冲间 3 和高效排风过滤装置 4 构成, 说 明 书 CN 102225032 A CN 102225039 A3/3 页 5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1、 患者进出缓冲间 3 分别通过双层防水拉链 5 与患者现场救治 间 2 软连接, 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1 设有进风口。
16、 6,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 2 设有进风口 7 与排风口 8, 患者现场救治间进风口 7 与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1 贯通, 高效排风过滤装置 4 与患者现场救治间排风口 8 连接。所述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1、 患者现场救治间 2 和患者 进出缓冲间 3 均由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9、 充气端墙 10 和地布 11 构成, 所述拱形篷体 9 或 端墙 10 内腔通过若干个纵向拉筋 12 分隔成若干个充气单元, 所述每个充气单元设有进气 单向阀13、 排气阀14和限压阀15, 所述拱形篷体9或端墙10的一端设有进气公共气道16, 所述进气公共气道 16 通过进气单向阀 13 与每个充气单元连接, 所。
17、述进气公共气道 16 与拱 形篷体 9 或端墙 10 侧壁的进气阀 17 连接。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9 与 地布 11 间形成 80 -85的夹角。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地布 11 为夹心式三层结构, 底层 地布 18 与上层地布 19 均为抗刺穿强的牛津布, 中间层地布 20 为可热合的尼龙 PVC 材料, 中间层地布与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热合在一起, 底层地布与上层地布分别用尼龙粘扣与中 间层地布连接。 所述患者现场救治间2内置有折叠式诊疗床21、 药械医疗箱组22和便携式 空调 23。 0016 工作时新鲜空气通过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进风口进入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然后 通过患。
18、者现场救治间进风口进入患者现场救治间, 救治间内污染空气由排风口进入高效排 风过滤装置过滤消毒后安全排到环境中, 形成环境新鲜空气 - 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 患者 现场救治间 - 高效排风过滤装置 - 环境的定向流动。患者现场救治间内负压值能稳定在 20-30Pa, 医护人员需要进出时, 通过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密闭门 24、 患者现场救治间医护 人员进出密闭门 25 进入医护人员进出缓冲间, 及时关闭密闭门, 等到负压值稳定后, 然后 再进出。 同样传染病患者进出时, 通过患者进出密闭门进入患者进出缓冲间, 及时关闭密闭 门, 等到负压值稳定后, 然后再进出。本发明设置的两类缓冲间, 有效防。
19、止了在人员进出时 产生交叉感染, 避免人员进出时负压值的大范围波动。 0017 充气时通过进气阀将各部分充满气。 充气压力过大时, 限压阀卸压, 直到正常压力 值。拱形篷体或端墙内腔通过若干个纵向拉筋分隔成若干个充气单元, 避免某个充气单元 漏气影响整个负压隔离间的使用。 采用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 充气端墙和夹心式三层地布, 以及整体充气式拱形篷体与地布间形成 80 -85的夹角, 致使在负压情况下, 支撑刚度 大, 隔热、 保温效果好。材料采用尼龙布基双面涂敷聚氨酯膜。 0018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 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 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2225032 A CN 102225039 A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25032 A CN 102225039 A2/2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25032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