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致动鼓式制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鼓式制动器,更具体地说,涉及楔致动鼓式制动器,其车轮制动分泵的活塞用支撑楔来驱动。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的鼓式制动器包括一对制动蹄20及30,它们铰接到鼓式制动器10中的制动底板上;以及一车轮制动分泵40,用于将这对制动蹄20、30压向制动鼓10的内周。
车轮制动分泵40装有一对活塞41和42,它们将制动蹄20及30推向制动鼓10的内周。这二个活塞41和42用气动或液压驱动,或由位于支撑楔43的二个斜面与活塞41和42之间的钢球44和45推出。支撑楔的二个倾角θ1和θ2相等。另一方面,活塞41和42也可由用一单独驱动装置转动的S形凸轮推出。
如图2所示,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支撑楔43由单独的助力器供应的液压或气压从实线位置下行到虚线位置。
支撑楔43的下部薄,上部厚,而活塞41和42表面倾斜角度与支撑楔43的斜面一致。
当支撑楔43垂直下行时,所产生的力通过钢球44和45沿到水平方向传递,因而将活塞41和42沿反方向水平推出。因此,与活塞41和42接触的制动蹄20和30被向外推出而触及制动鼓10的内周,从而产生摩擦。
这种情况下,可得出以下方程式。即F1=F/2*tanθ1,及F2=F/2*tanθ2,式中:F是支撑楔43的下行力,而F1及F2是传递给活塞的力。但θ1=θ2且F1=F2,所以制动蹄20和30的压紧力彼此相等。
当制动蹄20和30产生阻止制动鼓转动地摩擦力时,它们有与制动鼓10一起转动的倾向。沿回转方向压紧的制动蹄20助长其扩张力(这叫“自伺服作用”),沿与回转方向的反方向压紧的制动蹄30抑制扩张力。制动蹄20叫做“领蹄”,而制动蹄30叫做“从蹄”。
因此,虽然领蹄20及从蹄30受到的力相等,但由于扩张力不同其摩擦力不同。所以,领蹄20衬片21比从蹄30衬片31的磨损快3倍。
因此,由于二个衬片磨损不均,所以只有一个衬片要经常更换。此外,更换衬片时轮毂及制动鼓组件的分解任务也很麻烦。
此外,在从蹄30中,由于扩张力下降,活塞42的力不能充分利用,因而降低鼓式制动器的整体性能。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机动车辆的楔致动鼓式制动器,其中,从蹄的扩张力得到增强,使领蹄和从蹄的扩张力相等,从而使两个衬片可同时磨损与更换,并且消除必须分别更换衬片而带来的不便,还提高从蹄制动力从而改善总体制动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这对活塞由垂直下行的支撑楔推出,使领蹄和从蹄向鼓的内周扩张,楔致动鼓式制动器的特征在于,支撑楔的从蹄侧的倾角大于领蹄侧的倾角,且两活塞的端面倾角不同,以与支撑楔的倾角相对应。
从蹄活塞被以比领蹄活塞大的力推出,使领蹄和从蹄的扩张力相同。因此,领蹄和从蹄的衬片被平均地磨损,故在相同时间更换。此外,从蹄的制动力及整体制动力均得到提高。附图说明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特点和目的,应参看以下详细说明及附图,其中:
图1示出机动车辆的传统楔致动鼓式制动器;
图2示出图1的装置的传动;
图3是本发明楔致动鼓式制动器的车轮制动分泵部分的放大图;及
图4示出图3装置的传动。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在形成支撑楔43的两个斜面41和42时,从蹄30侧的倾角比领蹄20侧的倾角大。
如图4所示,相对于楔43的轴的倾角θ1和θ2被制成θ1<θ2,且两个活塞41和42端面的倾角也不同,以与楔43的倾角相对应。
与传统技术一样,球44和45放置在楔43和活塞41、42之间。
如上所述在传统方法中,活塞41和42的力F1及F2分别是:F1=F/2*tanθ1,F2=F/2*tanθ2,因此,若θ1<θ2则F1<F2。
这就是说,若倾角变大,则活塞推力也变大,因此,与从蹄30相关的活塞42的推动力比与领蹄20相关的活塞41的大。
因此,为了弥补领蹄20和从蹄30之间由于自随动作用引起的扩张力差异的值θ2可通过测试或动力学关系的数学计算求出。如果计算所得值θ2得到应用,则从蹄30的扩张力可提高,从而使领蹄20和从蹄30的扩张力相等。
这样,领蹄20和从蹄30的衬片20和31在制动鼓10的内周上受到相等的摩擦力,而使领蹄20和从蹄30的衬片21和31的预期寿命相等。
因此,两衬片21、31可同时更换,便于衬片21和31的更换。
此外,从蹄30的扩张力使从蹄30的摩擦力增加。因而可使制动力的增加,最终导致总制动力的提高。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从蹄的扩张力的加强,使领蹄和从蹄扩张力相等。结果,领蹄和从蹄的衬片平均地磨损,两衬片可同时更换,确保衬片更换方便。此外,从蹄制动力的增加还导致机动车辆总制动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