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原来单一和单调的纺织品已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多功能的纺织材料及
功能性整理技术,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要求。
甲壳素纤维来自于海洋生物材料,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无毒无味,
有很好的生物活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用于纺织材料的开发,具有抗
菌、止痒、防臭及良好的吸湿透气、透湿功能。甲壳素纤维所以具有抗菌特性,
可以理解为甲壳素纤维带有正电荷,而细菌则带有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相吸,
阻断了细菌细胞的生物电流,使细胞失去活性而死亡。
牛奶蛋白纤维(简称牛奶纤维)是将液状牛奶脱脂,去水后所得的牛奶蛋
白质,加上柔和剂制成牛奶浆液,然后通过湿纺工艺及科学处理,纺制成牛奶
丝蛋白纤维。该纤维含各种氨基酸达17种之多,贴身穿着有润肌养肤、滋滑
皮肤的功效,同时牛奶丝还具有天然持久的抑菌功能,牛奶丝比棉丝强度高,
面料外观滑爽、垂直、轻盈,穿着透气、导湿、爽身、耐穿、耐洗。
天丝(TENCEL)是全球知名英国莱茜尔纤维的品牌名称,是取材于天然
的人造纤维,它是从木浆中的天然纤维素中提炼出来的。制造工艺过程:木浆~
溶解-过滤~喷丝~清洗~烘干-纤维,天丝与棉相比有较好的强力,伸长度率,
具有天然纤维的手感柔软、吸湿透湿悬垂弹性好、染色性能好等特点并可以生
物降解。
CN103147195A公开了一种纺织材料及其制造方法,由甲壳素纤维、牛奶
蛋白纤维、天丝纤维混纺而成,混纺的重量百分比为10~40∶10~50∶40~60,
所述混纺纤维上至少含有芳香剂。本发明优点将上述三种纤维混纺后,可以充
分发挥三者的优点,使产品同时具有抑菌防臭、润肌养肤、吸湿柔软舒适的功
能。同时通过含有芳香剂微胶囊的后整理,面料成为含芳香剂微胶囊的最好载
体,面料通过微胶囊芳香剂缓释,即可实施芳香的功能疗法,增强人体的免疫
能力,提高了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然而,在本领域中需要具有更高抑菌率以及耐洗抗菌性的纺织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纺织材料,所述纺织材料主要包括纱线,所述
纱线包括重量百分比如下的组分相互捻合而成:
羊毛纤维5-10%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6-80%
锦纶12-15%。
本发明中将具有抑菌作用的羊毛纤维和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成分的
重量百分比分别限制在5-10%和76-80%,并结合12-15%的锦纶使得制得的纺
织材料具有抑菌抗菌功效,同时润肌养肤,穿着舒适,并具有较好的强力,伸
长率,具有手感柔软、吸湿透湿悬垂弹性好、染色性能好等特点。
在本发明中,所述纺织材料的原料中羊毛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5-10%,例
如5%、5.3%、5.5%、5.8%、6%、6.2%、6.4%、6.8%、7%、7.2%、7.4%、7.6%、
7.8%、7.9%、8%、8.3%、8.5%、8.8%、9%、9.3%、9.5%或10%。
在本发明中,所述纺织材料的原料中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的重量百
分比为76-80%,例如76%、76.3%、76.5%、76.8%、77%、77.3%、77.5%、77.8%、
78%、78.3%、78.5%、78.8%、79%、79.3%、79.5%、79.8%或80%。
在本发明中,所述纺织材料的原料中锦纶的重量百分比为12-15%,例如
12%、12.3%、12.5%、12.8%、13%、13.2%、13.5%、13.8%或14%。
在本发明所述的纺织材料中,所述混纺纤维的特性指标如下:单丝断裂强
度为12~15CN/tex;单丝强度变异系数CV%为10~14.5;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
CV%为13~18;重量偏差为<2.1%。
本发明所述的纺织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羊毛纤维和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进行混纺,然后在将其与锦纶混
纺,得到所述纺织材料。
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清花工序,所述清花工序的条件为:花卷定量400~
500g/m,定长32m~40m,梳针打手520r~550r/min,成卷罗拉10~15r/min,
梳棉工序锡林转速300~350r/min,刺辊转速820~880r/min,工序采用空气捻
接器接头,槽筒转速调整为1600~1800r/min。
在本发明所述纺织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对微胶囊整理的整理剂含有重
量比如下的组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利用5-10%的羊毛纤维、76-80%的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
和12-15%的锦纶进行混纺制成纺织材料,所述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
菌率可以达到99.5-99.99%,对肺炎克霉白氏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9.99%,
耐洗次数为80-85次,并且具有480~560N的顶破强度,水洗色牢度达到5级,
并且手感好,穿着舒适,适合用于制造衬衫、内衣、睡衣、帽子、手套、运动
服及床上用品等纺织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重量百分比如下的原料混纺来制备纺织材料:
羊毛纤维5%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80%
锦纶15%。
制备过程如下:
将羊毛纤维和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进行混纺,然后在将其与锦纶混
纺,得到所述纺织材料。
其中所述混纺工艺:
1、羊毛纤维、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开清棉制成
卷→梳棉机混合制成条;
2、锦纶→开清棉制成卷→梳棉制成条→条卷制成卷→制成条;
3、羊毛纤维、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锦纶→予并条机→并条机→粗
纱机→细纱机→络筒机→成品纱~检验入库。
其中所述混纺工艺中的清花工序的工艺条件为:
花卷定量400~500g/m,定长32m~40m,梳针打手520r~550r/min,成卷
罗拉10~15r/min,梳棉工序锡林转速300~350r/min,刺辊转速820~880r/min,
工序采用空气捻接器接头,槽筒转速调整为1600~1800r/min。
羊毛纤维、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锦纶混纺纱线指标如下:单丝断
裂强度为12~15CN/tex;单丝强度变异系数CV%为10~14.5;条干均匀度变异
系数CV%为13~18;重量偏差为<2.1%。
微胶囊工艺中整理剂的配方如下:
微胶囊整理工艺技术:
微胶囊(芬香剂包合物)制取工艺:
将以制取的β-环糊精与芬香剂进行混合→搅拌→温度30~40℃(时间为
2~3小时)→过滤→洗涤→烘干→微胶囊(芬香剂包合物)颗粒径为2~10μ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纺织材料的原料配方如下:
羊毛纤维10%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6%
锦纶14%。
除此之外,其余条件与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纺织材料的原料配方如下:
羊毛纤维8%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9%
锦纶13%。
除此之外,其余条件与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纺织材料的原料配方如下:
羊毛纤维9%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9%
锦纶12%。
除此之外,其余条件与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纺织材料的原料配方如下:
羊毛纤维6%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80%
锦纶14%。
除此之外,其余条件与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的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4%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80%
锦纶16%。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11%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6%
锦纶13%。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3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10%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5%
锦纶15%。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4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7%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81%
锦纶12%。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5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6%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78%
锦纶16%。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6
该对比例采用如下组分配方:
羊毛纤维9%
天然海洋高聚物甲壳胺纤维80%
锦纶11%。
其余制备条件均与步骤均与本发明实施例1相同。
对本发明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6的纺织品的性能进行测定,其指标分别
为:
实施例1-5的纺织品的性能指标如下:
而对比例1-6的纺织品的性能指标如下:
由此可见,本发明利用15-18%的甲壳素纤维、45-48%的牛奶蛋白纤维和
34-39%的天丝纤维进行混纺制成纺织材料,所述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抑菌率可以达到99.5-99.99%,对肺炎克霉白氏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99.99%,
耐洗次数为80次以上,并且具有480~560N的顶破强度,水洗色牢度达到5
级。而当某一种或两种以上原料的用量过多或过少时(对比例1-6),制成的纺
织材料的抑菌率在90%以下,耐洗次数也仅为50-65次,而且其顶破强度较低。
此外,利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纺织材料的手感好,穿着舒适,适合用于制
造衬衫、内衣、睡衣、帽子、手套、运动服及床上用品等纺织品。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
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