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侧部分包括 : 上下细长的前侧左部、 上下细长的前侧右部、 以及连结所述前侧左部和所 述前侧右部的前侧连结部, 所述控制箱的上部被螺钉固定于所述前侧连结部。 本发明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 箱被螺钉固定于所述前侧左部和 / 或所述前侧右部。
本发明第六方面是在第一、 第三、 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洗衣机, 其特 征在于, 具备从外侧覆盖所述机架的前侧部分的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 所述上侧部件被固 定于所述机架, 所述下侧部件的上部与所述上侧部件的下部游隙嵌合, 所述下侧部件的下 部被螺钉固定于所述底座, 所述下侧部件未被固定于所述机架。
发明效果
根据发明第一方面, 在该洗衣机中, 构成洗衣机主体下端的底座支承洗衣机整体。 而且, 外筒经由多个减振器被安装于底座, 利用减振器以从底座浮起的状态支承外筒。而 且, 由于在外筒内可旋转地配置有旋转滚筒, 因此, 当外筒伴随旋转滚筒的旋转而振动时, 有时该振动未被减振器吸收而传至底座。
在此, 在包围外筒的机架上, 虽然左侧面下部、 右侧面下部及后面下部分别被螺钉 固定于底座, 但机架的前侧部分及被螺钉固定于机架前侧部分的控制箱未被固定于底座。 因此, 可抑制随着旋转滚筒的旋转的外筒振动从底座传至机架的前侧部分。 由此, 由于可抑 制机架的前侧部分即洗衣机中醒目部分的振动, 因此, 可实现提高洗衣机运转中的美观性。 其中, 也可以如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记载的那样, 在机架的前侧部分中的、 连结上下 细长的前侧左部和上下细长的前侧右部的前侧连结部螺钉固定控制箱的上部。
此外, 也可以如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记载的那样, 控制箱被螺钉固定于前侧左部和 / 或前侧右部。
根据发明的第二方面, 在该洗衣机中, 构成洗衣机主体的底座支承洗衣机整体。 而 且, 外筒经由多个减振器安装于底座, 利用减振器以从底座浮起的状态支承外筒。而且, 由 于在外筒内可旋转地配置有旋转滚筒, 因此, 当外筒随着旋转滚筒的旋转而振动时, 有时该 振动不被减振器吸收而传至底座。
在此, 在包围外筒的机架上, 虽然左侧面下部、 右侧面下部分别被螺钉固定于底 座, 但机架的前侧下部和 / 或后面下部未被固定于底座。因此, 可抑制随着旋转滚筒的旋转 的外筒振动从底座传至机架的前侧部分和 / 或后面。由此, 只要可抑制机架的前侧部分即 洗衣机中醒目部分的振动, 就可实现提高运转中的洗衣机美观性。
根据发明第三方面, 由于用与底座一体形成的支承部来支承机架的前侧部分的下 部, 因此, 可防止机架的前侧部分的位置偏移。
根据发明第六方面, 从外侧覆盖机架的前侧部分的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 上侧部 件被固定于机架, 下侧部件的上部与上侧部件的下部游隙嵌合, 下侧部件的下部被螺钉固 定于底座, 下侧部件未被固定于机架。
由此, 虽然外筒随旋转滚筒旋转的振动从底座传至下侧部件, 但可抑制该振动传 至上侧部件及机架的前侧部分。由此, 由于可抑制机架的前侧部分及该前侧部分中尤其醒 目的上侧部件的振动, 因此, 可实现提高运转中的洗衣机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 1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
图 2 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纵剖面右侧面图 ;
图 3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表示拆下壳体 2 后的内部结构 ;
图 4 是从后方看到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表示拆下壳体 2 后的内部结构 ;
图 5 是图解式表示以洗衣机 1 的水管路及风管路为中心的结构的图 ;
图 6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壳体 2 中的机架 101 的立体图。
图 7 是从斜后方看到的洗涤水槽 3 的背面露出的状态的洗衣机 1 的图 ;
图 8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控制箱 12 的立体图 ;
图 9 是拆除下盖 104 后的状态的洗衣机 1 的下部的正面图 ;
图 10 是图 9 的状态的洗衣机 1 的下部的左侧面图 ;
图 11 是图 9 的状态的洗衣机 1 的下部的右侧面图 ;
图 12 是图 9 的状态的洗衣机 1 的下部的背面图 ;
图 13 是从正面看到的底座 102 上安装有下盖 104 的状态的图 ;
图 14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底座 102 上安装有下盖 104 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洗衣机
2: 壳体
4: 外筒
5: 滚筒
9: 出入口
10 : 门
12 : 控制箱
14 : 减振器
101 : 机架
102 : 底座
103 : 上盖
103A : 下端部
104 : 下盖
104A : 上端部
106A : 下端部
107A : 下端部
108A : 下端部
110 : 第二连结板
111 : 前侧左部
112 : 前侧右部
140 : 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即所谓的倾斜滚筒式洗衣机的 结构。
1、 洗衣机的结构及动作概要
图 1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图 2 是本发明一实 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纵剖面右侧面图。 此外, 说到方向时, 参照各图所示的方向箭头 ( 以下相 同 )。此外, 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同, 铅直方向包括上下方向, 水平方向包括前后左右方向。
该洗衣机 1 可执行洗涤工序 ( 清洗工序、 漂洗工序及脱水工序 ) 和干燥工序。
如图 1 所示, 洗衣机 1 具有纵长的壳体 2( 洗衣机主体 )。壳体 2 的前面的大致上 半部分向斜后侧上方倾斜。
如图 2 所示, 洗衣机 1 具备倾斜配置于壳体 2 内的洗涤水槽 3。在该洗涤水槽 3 内 包含有在洗涤时用于贮存水的外筒 4 和旋转自如地收容于外筒 4 内的滚筒 5( 旋转滚筒 )。 在洗涤工序及干燥工序, 滚筒 5 通过外筒 4 后方所装备的 DD 电动机 6 以旋转轴 7 为中心进 行适当旋转。旋转轴 7 朝向前方且向斜上方延伸, 形成所谓的倾斜滚筒结构。
在滚筒 5 的前侧形成有与滚筒 5 内连通的出入口 8, 在外筒 4 的前侧形成有出入口 9。这些出入口 8 及出入口 9 彼此相对并连通。这些出入口 8 及出入口 9 通过安装于壳体 2 的门 10 进行开闭。当打开门 10 时, 可经由出入口 8、 9 进行衣物 ( 洗涤物 ) 向滚筒 5 内的 放入取出。即, 出入口 8 及出入口 9 为衣物放入取出用的开口。 该洗衣机 1 的特征之一在于, 在洗涤水槽 3 下方具备用于贮存已使用水 ( 再循环 水 ) 的水箱 11。该水箱 11 具有约 8.5 升的内容积, 如下述, 贮存漂洗工序使用过的水, 在干 燥工序, 该水可用作热交换用水及在循环风管路内流动的绒毛等的清洗水。在壳体 2 内的 下方前方部设有内置有用于执行与洗涤有关的控制的控制电路 ( 未图示 ) 的控制箱 12, 此 外, 在上方前方部具备操作及显示部 13。 通过对设于操作及显示部 13 的未图示的操作键进 行操作可任意设定洗衣机 1 的运转, 在设于操作及显示部 13 的未图示的显示面板上显示洗 衣机 1 的运转状况。
在壳体 2 的上方还配置有 : 在后述的干燥工序进行驱动的鼓风机 21、 及用于通过 鼓风机 21 对在洗涤水槽 3 内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干燥加热器 A124 及干燥加热器 B125。
图 3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表示拆下壳体 2 后的内部结构。图 4 是从后方看到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 表示拆下壳体 2 后的内部结构。
在图 3 及图 4 中, 3 为洗涤水槽, 在洗涤水槽 3 内包括外筒 4 及滚筒 5。洗涤水槽 3 由减振器 14 支承 ( 以后将进行详细说明。)。而且, 在洗涤槽 3 的下方配置有水箱 11。在 水箱 11 的前方右侧配置有过滤器单元 15, 过滤器单元 15 通过规定的软管及配管与洗涤水 槽 3 及水箱 11 连接。
洗涤水槽 3 的上部具备 : 水栓 16、 用于控制从水栓 16 进入的水向水管路供给的给 水阀 17、 注水口单元 18、 为生成净化用空气而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器 19、 干燥风管路 20( 参 照图 4)、 在干燥工序用于使空气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循环的鼓风机 21、 用于捕获由于鼓风机 21 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循环的空气中含有的绒毛等异物的干燥用过滤器单元 22。
在清洗工序, 控制给水阀 17, 将从水栓 16 供给的自来水贮存于洗涤水槽 3 内。此 时, 若水通过注水口单元 18 内的洗涤剂容器 29( 参照图 5) 而到达洗涤水槽 3, 则可将溶解
有洗涤剂的水贮存在洗涤水槽 3。在该状态下, 当通过 DD 电动机 6( 参照图 4) 使滚筒 5 旋 转时, 可通过溶于水的洗涤剂成分良好地清洗收容于滚筒 5 的衣物。此外, 在漂洗工序, 向 洗涤水槽 3 供给没有溶解洗涤剂的水, 通过该水漂洗衣物。
这样, 在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向洗涤水槽 3 供给水时, 通过循环泵 25 将洗涤水槽 3 内的水经由过滤器单元 15 吸出, 吸出的水通过循环水管路 ( 图 4 所示的第二循环水管路 57) 被导入外筒 4 的后面上方, 其后, 以从上向下落下的方式进行流动, 且以从洗涤水槽 3 的后面下方返回到洗涤水槽 3 内的方式进行循环。在循环水管路的中途设置有气液混合器 27( 参照图 4), 在该气液混合器 27 内向自上向下流动的水中混入由臭氧发生器 19 发生的 臭氧。当水中混入臭氧时, 利用臭氧的强大的氧化、 杀菌作用将水净化。即, 洗涤水槽 3 内 的水在洗涤工序 ( 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 ) 进行循环, 通过在循环水中混入臭氧进行净化, 同 时用于洗涤。此外, 如图 4 所示, 在气液混合器 27 的附近设有从外筒 4 的后面向后方突出 的突起 82, 在外筒 4 摇摆并与壳体 2 碰撞的情况下等, 可保护安装于外筒 4 后面的气液混合 器 27。
在脱水工序, 通过 DD 电动机 6 使滚筒 5 高速旋转, 利用伴随此产生的离心力对滚 筒 5 内的衣物进行脱水。 在干燥工序, 如下进行循环, 即, 从洗涤水槽 3 内的后面下方吸出空气并通过干燥 风管路 20 将其导向上方, 利用干燥用过滤器单元 22 将异物过滤, 且从洗涤水槽 3 的上部前 面侧流入洗涤水槽 3 内。空气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进行循环时, 高温多湿的空气通过与水进 行热交换而被冷却除湿。因此, 向干燥风管路 20 内供给水。即, 例如具备如下结构, 通过干 燥用泵 23 将水箱 11 内的水吸出, 经由软管构成的风管路水供给通路 24 供给到干燥风管路 20 的规定位置 ( 第一位置 )。此外, 虽然省略图示, 还可具备将由给水阀 17 从水栓 16 供给 的自来水根据需要供给到干燥风管路 20 的水管路。
以上为洗衣机 1 的结构及工作概要。下面, 参照图 5 更为详细地说明以洗衣机 1 的水管路及风管路为中心的整体结构。
2、 洗衣机的水管路及风管路的结构
图 5 是图解式表示以洗衣机 1 的水管路及风管路为中心的结构的图。
水栓 16 与给水阀 17 的流入口连接。在给水阀 17 上有四个出口, 可对水从哪一出 口流出进行切换。给水阀 17 的第一出口 28 连接于注水口单元 18, 水通过设于注水口单元 18 内的洗涤剂容器 29, 可使溶解有洗涤剂的水通过给水管路 30 贮存于洗涤水槽 3 内。给 水阀 17 的第二出口 31 也与注水口单元 18 连接, 但是从第二出口 31 供给的水不通过洗涤 剂容器 29, 而是通过给水管路 32 供给到洗涤水槽 3。此外, 从第二出口 31 流入注水口单元 18 的水的一部分通过启动水水管路 33 作为启动水供给洗浴水泵 34。当驱动洗浴水泵 34 时, 经由热水管 36 吸起浴缸 35 的剩余热水, 然后从水管路 37 流入注水口单元 18, 通过给水 管路 30 或者给水管路 32 供给洗涤水槽 3。
给水阀 17 的第三出口 38 由水管路 39 连接于干燥风管路 20 的规定位置。此外, 给水阀 17 的第四出口 40 由水管路 41 连接于干燥风管路 20 的规定位置。第三出口 38 为 相对小径的出口, 第四出口 40 为相对大径的出口。因此, 当打开第三出口 38 时, 相对少量 的水经由水管路 39 供给到干燥风管路 20。 该水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与高温多湿的循环空气 相接触而用于热交换。当打开第四出口 40 时, 经由水管路 41 向干燥风管路 20 提供相对大
量的水。该水用于冲洗掉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上升的含于循环空气中的绒毛等异物或附着 于干燥风管路 20 内壁的绒毛等异物。
在洗涤工序 ( 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 ), 水贮存于洗涤水槽 3。在洗涤水槽 3 的底面 最下部 ( 具体而言就是外筒 4 的底面最下部 ) 形成有排水口 42。排水口 42 经由水管路 43 连接第一排水阀 44 的流入口, 第一排水阀 44 的流出口经由水管路 45 与过滤器单元 15 的 流入口 151 连接。通过关闭第一排水阀 44 可将水贮存于洗涤水槽 3( 外筒 4) 内。洗涤水 槽 3 内的水位由水位传感器 47 根据从水管路 43 分支并向上方延伸的通气管 46 内的压力 变化进行检测。
过滤器单元 15 具有外壳 150, 在外壳 150 内具备用于捕获异物的过滤器主体 83。 在外壳 150, 除上述的流入口 151 之外, 还形成有排水口 152、 第一流出口 153 及第二流出口 154。在排水口 152 连接有第二排水阀 48 的流入口, 第二排水阀 48 的流出口经由排水管路 49 与外部排水管 50 及排水通路 51 连接。由此, 当打开第一排水阀 44 及第二排水阀 48 时, 洗涤水槽 3 内的水通过排水口 42、 水管路 43、 第一排水阀 44、 水管路 45、 过滤器单元 15、 排 水口 152、 第二排水阀 48、 排水管路 49、 外部排水管 50 而被排出到排水通路 51。排水管路 49 与溢水用水管路 52 的一端 ( 下端 ) 合流。溢水用水管路 52 的另一端 ( 上端 ) 与设于外 筒 4 的溢水口 53 连通。由此, 当水在洗涤水槽 3 内贮存过多, 其水位达到规定水位以上时, 水从溢水口 53 溢出, 不论第二排水阀 48 的开闭, 该水可从溢水用水管路 52 通过排水管路 49 及外部排水管 50 向排水通路 51 排出。 此外, 在溢水用水管路 52 的上下方向中部与过滤器单元 15 的流入口 151 之间连 接有气压调节用的管 54。通过设置该管 54, 使洗涤水槽 3 内的气压与过滤器单元 15 的流 入口 151 侧的气压相等, 以防止在过滤器单元 15 内水发生逆流等问题。
在过滤器单元 15 的第一流出口 153 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路 55 的一端, 第一循环 水管路 55 的另一端连接于循环泵 25 的吸入口。第二循环水管路 57 的一端与循环泵 25 的 喷出口连接。第二循环水管路 57 的另一端侧向上方延伸至比贮存于洗涤水槽 3 内的水的 通常水位高的位置。而且, 在其前端连接有自上向下 U 形回转的 U 形回转部 26。而且, 在U 形回转部 26 连接有作为气液混合器 27 的文丘里管 58 的上端。在文丘里管 58 的下端连接 有第三循环水管路 59 的一端 ( 上端 ), 第三循环水管路 59 的另一端 ( 下端 ) 连接于洗涤水 槽 3( 外筒 4) 的背面下方。
由于具有上述的构成, 因此在清洗工序及 / 或漂洗工序中, 在洗涤水槽 3 贮存有一 定量的水、 打开第一排水阀 44 而关闭第二排水阀 48 的状态下, 通过驱动循环泵 25, 使得贮 存于洗涤水槽 3 内的水可进行如下循环, 即, 从排水口 42 → ( 至 ) 水管路 43 →第一排水阀 44 →水管路 45 →流入口 151 →外壳 150 →第一流出口 153 →第一循环水管路 55 →循环 泵 25 →第二循环水管路 57 → U 形回转部 26 →文丘里管 58 →第三循环水管路 59 →洗涤 水槽 3。
其中, 文丘里管 58 具备空气流入口 60, 空气流入口 60 经由通气管 61 连接有臭氧 发生器 19。在水流入文丘里管 58 时, 使臭氧发生器 19 工作, 则含有由臭氧发生器 19 产生 的臭氧的净化用空气经由通气管 61 从空气流入口 60 流入到文丘里管 58 内。流入原理是 在文丘里管 58 内流动的水产生的压力差 ( 负压 ) 的缘故。当循环的水中混入臭氧时, 可利 用臭氧强大的氧化能力及杀菌能力使循环水得到净化, 使用净化后的水进行洗涤水槽 3 内
的洗涤。 在过滤器单元 15 的第二流出口 154 连接有贮水用水管路 62 的一端 ( 上端 ), 贮水 用水管路 62 的另一端 ( 下端 ) 连接于贮水阀 63 的流入口。贮水阀 63 的流出口连接于水 箱 11。 例如完成漂洗工序后, 在打开第一排水阀 44、 关闭第二排水阀 48 并停止循环泵 25 的 状态下, 当打开贮水阀 63 时, 贮存于洗涤水槽 3 内的用于漂洗的水因重力 ( 自由落体 ) 而 进行下述流动, 即, 从排水口 42 →水管路 43 →第一排水阀 44 →水管路 45 →流入口 151 → 外壳 150 →第二流入口 154 →贮水用水管路 62 →贮水阀 63 →水箱 11。由此, 可在水箱 11 内将漂洗使用的已使用水作为再循环水贮存。
水箱 11 的上方具备溢水口 64, 溢水口 64 连接有水管路 65 的一端, 水管路 65 的另 一端与溢水用水管路 52 的中途合流。由此, 在水箱 11 内贮存的水达到规定量以上的情况 下, 该水流经溢水口 64 →水管路 65 →溢水用水管路 52 →排水管路 49 →外部排水管 50 → 排水通路 51 而被排出。
在该洗衣机 1 中, 贮存于水箱 11 的已使用水可作为再循环水在干燥工序进行进行 再利用。
洗衣机 1, 为执行干燥工序而具备上述的干燥风管路 20。干燥风管路 20 配置于洗 涤水槽 3( 外筒 4) 的外侧, 其为用于从外筒 4 的背面下方部吸出洗涤水槽 3 内的空气, 并使 该空气从外筒 4 的前方侧上方部流入到洗涤水槽 3 内而使空气循环的风管路。干燥风管路 20 包括 : 连接管 66、 过滤器鼓风机单元 70( 包括鼓风机 21 及干燥用过滤器单元 22) 及连接 管 67。在从过滤器鼓风机单元 70 连接至连接管 67 的风管路内, 如图 2 说明的那样, 具备干 燥加热器 A124 及干燥加热器 B125( 未图示 ), 以对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加热器例如 可使用半导体加热器。
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对从洗涤水槽 3 吸出的空气进行除湿。此外, 可冲洗掉包含于 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进行循环的空气中的绒毛等异物及附着于干燥风管路 20 内壁的异物。 因此, 以使贮存于水箱 11 的再循环水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通过的方式进行循环。
在水箱 11 连接有干燥用泵 23 的吸入口。干燥用泵 23 的喷出口连接有风管路水 供给通路 24 的一端, 风管路水供给通路 24 的另一端连接于干燥风管路 20 的第一位置。在 干燥工序, 当驱动干燥用泵 23 时, 经由风管路水供给通路 24 从干燥风管路 20 的第一位置 向干燥风管路 20 内供给水。如上所述, 被供给的水与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从下方向上方进 行循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同时, 冲洗掉空气中的绒毛等异物, 且冲洗附着于干燥风管路 20 内的内壁的异物。然后, 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向下方流下的水随着绒毛等异物从外筒 4 的下 方通过排水口 42 而进行如下流动, 即, 水管路 43 →第一排水阀 44 →水管路 45 →过滤器单 元 15。 于是, 在过滤器单元 15 内, 绒毛等异物被捕获并被除去, 除去异物后的水从第二流出 口 154 经由贮水用水管路 62 及贮水阀 63 返回到水箱 11 内。
此外, 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使干燥风管路 20 内流下的水不流入外筒 4, 而是例如 从作为干燥风管路 20 内的第二位置的例如下端排出而返回到水箱 11 内。
在干燥工序中, 为了在干燥风管路 20 内进行的热交换及冲洗附着于干燥风管路 20 内壁的绒毛等异物而需要大量的水。根据该洗衣机 1, 由于采用热交换及冲洗异物所需 要的水是使贮存于水箱 11 的已使用水进行再循环的结构, 因此可实现极大幅度的节水。此 外, 由于是使水箱 11 的水进行循环的结构, 因此可减小水箱 11 的容量, 即使设置水箱 11, 也
可实现洗衣机的外观不增大的结构。
此外, 在过滤器鼓风机单元 70 经由通气管 71 连接有臭氧发生器 19。因此, 在干 燥工序中, 当臭氧发生器 19 工作时, 含有臭氧发生器 19 产生的臭氧的净化用空气被吸入过 滤器鼓风机单元 70 内, 可将含有臭氧的净化用空气混入到向洗涤水槽 3 循环的空气。其结 果, 可进行要干燥的衣物的除臭及杀菌。
3、 壳体的结构
图 6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壳体 2 机架 101 的立体图。图 7 是从斜后方看到的洗涤水 槽 3 的背面露出的状态下的洗衣机 1 的立体图。此外, 在图 4 和图 7 中, 在洗涤水槽 3 的背 面周边存在与软管的安装回绕等有关有一些不同的部分。
壳体 2 包括 : 机架 101( 参照图 6)、 底座 102( 参照图 3)、 作为上侧部件的上盖 103( 参照图 1)、 作为下侧部件的下盖 104( 参照图 1)、 顶面盖 105( 参照图 1)。
(1) 机架
如图 6 所示, 机架 101 例如为金属制, 为与壳体 2 相似的纵长且中空的大致长方体 形状, 其上端面及下端面开放。机架 101 包括 : 左侧面板 106、 右侧面板 107、 后面板 108、 第 一连结板 109、 作为前侧连结部的第二连结板 110、 第三连结板 121。 从宽度方向看, 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为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纵长的大致 矩形, 并且彼此在宽度方向拉开间隔相对配置。在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各自的后 侧上端部形成有切口 118。切口 118 从右侧看形成为大致 L 形。
在左侧面板 106, 下端部 106A( 机架 101 的左侧面下部 ) 与其上侧部分相比向宽度 方向内侧 ( 右侧 ) 偏移配置。在右侧面板 107, 下端部 107A( 机架 101 的右侧面下部 ) 与其 上侧部分相比向宽度方向内侧 ( 左侧 ) 偏移配置。在下端部 106A 及下端部 107A 各自在前 后方向拉开间隔设有多个螺孔 127。
此外, 在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从宽度方向看到的周缘部的大部分向宽度 方向内侧弯曲。 即, 左侧面板 106 的周缘部向右侧弯曲, 右侧面板 107 的周缘部向左侧弯曲。 其中, 在左侧面板 106 的周缘部, 将形成左侧面板 106 前端的部分称为前侧左部 111, 在右侧 面板 107 的周缘部, 将形成右侧面板 107 前端的部分称为前侧右部 112。
从正面看, 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同为上下细长。具体而言, 前侧左部 111 从左侧面板 106 前端的下端沿大致铅直向上方延伸 ( 将该部分称为铅直部 113。), 且从中 途向倾斜后侧上方倾斜延伸 ( 将该部分称为倾斜部 114。)。与前侧左部 111 同样, 在前侧 右部 112 也设有铅直部 113 及倾斜部 114。倾斜部 114 如上述与向倾斜后侧上方倾斜的壳 体 2 前面的大致上半部分 ( 参照图 1) 对应而设置。
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各自的铅直部 113 包含薄壁部 115 和厚壁部 116( 参 照斜线部分 )。薄壁部 115 在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与相对应的一方一体形成。厚 壁部 116 可与薄壁部 115 分离, 用螺钉 117 安装于厚壁部 115, 从宽度方向内侧及后侧加强 薄壁部 115。在该状态下, 厚壁部 116 与薄壁部 115 相比向下侧探出。即, 铅直部 113 的下 端为厚壁部 116 的下端。
此外, 在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各自设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凹进的凹处 126, 通过用手抓住凹处 126, 可抬起洗衣机 1( 参照图 1) 进行移动。
后面板 108 从背面看为纵长的矩形, 其架设于左侧面板 106 的后端缘的切口 118
的下侧部分与右侧面板 107 的后端缘的切口 118 的下侧部分之间。后面板 108 用螺钉 119( 参照图 7) 分别安装于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此外, 后面板 108 可在上下方向 分割为三部分, 在图 7, 拆下了后面板 108 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 ( 参照虚线部分 )。 在后面板 108 上, 下端部 108A( 机架 101 的后面下部, 参照图 7 用一点划线表示的部分 ) 与其上侧的 部分相比向前偏移配置。在下端部 108A 上沿宽度方向拉开间隔设有多个螺孔 ( 未图示 )。
如图 6 所示, 第一连结板 109 从正面看是宽度方向长的矩形, 其架设于前侧左部 111 的倾斜部 114 与前侧右部 112 的倾斜部 114 之间。第一连结板 109 由未图示的螺钉分 别安装于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正面看到的第一连结板 109 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圆 贯通口 130。在机架 101 安装于洗衣机 1 的状态下, 贯通孔 130 从前侧与上述的滚筒 5 的出 入口 8 及外筒 4 的出入口 9( 参照图 3) 相对。衣物不仅通过出入口 8、 9 且通过贯通孔 130 而向滚筒 5 内 ( 参照图 5) 放入取出。
而且, 在第一连结板 109 的前侧面, 在贯通孔 130 的左侧安装有铰链 131, 贯通孔 130 的右侧安装有锁定机构 132 及按钮 133。虽未图示, 门 10( 参照图 1) 被铰链 131 支承, 通过铰链 131 的绕轴转动, 如上所述, 打开关闭出入口 8、 9, 此时, 贯通孔 130 也进行开闭。 锁定机构 132 在将门 10 关闭的状态下锁定。当在该状态下操作按钮 133 时, 可解除门 10 的锁定而打开门 10。 从正面看, 第二连结板 110 在宽度方向细长, 其在第一连结板 109 的下方架设于前 侧左部 111 的铅直部 113 的上端部和前侧右部 120 的铅直部 113 的上端部之间。第二连结 板 110 通过螺钉分别安装于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由此, 将第二连结板与前侧左部 111 和前侧右部 112 连结。在第二连结板 110, 被前侧左部 111 和前侧右部 112 从宽度方向 夹着的部分稍微向前侧鼓出。第一连结板 109、 第二连结板 110、 前侧左部 111 和前侧右部 112 包含于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从背面看, 第三连结板 121 在宽度方向细长, 其架设于在左侧面板 106 的后端缘相 当于切口 118 的部分和在右侧面板 107 的后端缘相当于切口 118 的部分之间。第三连结板 121 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分别安装于左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在第三连结板 121, 被左 侧面板 106 和右侧面板 107 从宽度方向夹着的部分向后侧鼓出。
于是, 通过设置第一连结板 109、 第二连结板 110 及第三连结板 121, 在机架 101, 可 以防止由后面板 108 而前侧部分在宽度方向变形。
而且, 在将这样的机架 101 安装于洗衣机 1 的状态下, 如图 7 所示, 在机架 101 的 内侧 ( 由左侧面板 106、 右侧面板 107、 后面板 108 以及第一连结板 109 及第二连结板 110 从前后左右包围的空间 ) 配置洗涤水槽 3( 外筒 4 及滚筒 5)。换言之, 就是用机架 101 包围 洗涤水槽 3。
其中, 在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下部 ( 前侧下部 ) 配置有上述的控制箱 12。
(2) 控制箱
图 8 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控制箱 12 的立体图。图 9 是取下下盖 104 的状态的洗衣 机 1 的下部的正面图。
如图 8 所示, 控制箱 12 是前后方向较薄而宽度方向较长的中空的长方体形状, 如 上所述, 在其内部内置有控制电路 ( 未图示 )。控制箱 12 的前面开放。在控制箱 12 上, 用 螺钉 146 安装有从前侧覆盖其前面的网格状的盖 145。 在控制箱 12 的上面的右端部一体地
设有向上突出再弯转向前侧延伸的凸部 147, 在凸部 147 的前端面形成有螺孔 148。 此外, 在 控制箱 12 的左侧面一地设有向左侧延伸的臂 149, 在臂 149 的左端部形成有贯通孔 155( 参 照虚线部分 )。
如图 9 所示, 控制箱 12 配置于机架 101 的第二连结板 110 下侧且由前侧左部 111 和前侧右部 111 从宽度方向夹着的区域。在该状态下, 控制箱 12 配置成, 使臂 149 的左端 部从前侧与前侧左部 111( 具体而言是铅直部 113 的厚壁部 116) 重叠, 使凸部 147 从后侧 与第二连结板 110 重叠。而且, 螺钉 156 贯通臂 149 的贯通孔 155( 参照图 8) 安装于前侧 左部 111, 螺钉 157 贯通第二连结板 110 安装于凸部 147 的螺孔 148( 参照图 8)。
由此, 控制箱 12 被螺钉固定于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 具体而言是第二连结板 110 及前侧左部 111)。具体而言, 控制箱 12 的左侧部分被螺钉固定于前侧左部 111, 控制箱 12 的上部被螺钉固定于第二连结板 110。
此外, 只要控制箱 12 被螺钉固定于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则可以螺钉固定于第二 连结板 110、 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的至少一个, 也可以螺钉固定于所述全部上。
(3) 底座
如图 3 所示, 底座 102 形成壳体 2 的下端 ( 参照图 1), 为上下方向薄的大致长方体 形状。在底座 102 的顶面, 平面上看外缘部几乎遍及一周向上侧突出, 因此, 在底座 102 的 顶面在由其外缘部包围的区域形成有凹陷部 135。 其中, 凹陷部 135 的最深部与底座 102 的 顶面一致。 在凹陷部 135 配置有 : 上述的水箱 11、 过滤器单元 15、 干燥用泵 23 及循环泵 25, 且被固定于底座 102。此外, 在底座 102 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形成有露出孔 136( 参照图 4), 上述的排水管路 49( 参照图 5) 的一端可以选择从底座 102 的左侧面及右侧面中的任一 露出孔 136( 图 4 为右侧面的露出孔 136) 露出。
在此, 上述的减振器 14 以从宽度方向夹着水箱 11 的方式拉开间隔设有两个, 各减 振器 14 的下端连接于底座 102 的顶面且被收容于凹陷部 135。而且, 各减振器 14 的上端安 装于洗涤水槽 3( 具体而言是外筒 4) 的下侧外周面。换言之, 外筒 4 经由这些减振器 14 安 装在底座 102, 通过减振器 14 以从底座 120 悬浮的状态被支承。此外, 尽管未图示, 但在外 筒 4 的前面下部和机架 101 的第二连结板 110( 参照图 6) 之间架设有两个复原力比较小的 螺旋弹簧 2, 外筒 4 不仅由减振器 14 支承而且还被这些螺旋弹簧支承。
在底座 102 的左侧面、 右侧面及后面的各上端部 ( 在上下方向与凹陷部 135 一致 的部分 ), 沿水平方向拉开间隔设有多个向凹陷部 135 侧凹进的槽 137( 参照图 4 及图 7)。 槽 137 在上下方向细长, 其上端部形成有与凹陷部 135 连通的小孔 138( 参照图 4 及图 7)。
在底座 102 的前面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一体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凸起 129, 各凸起 129 的前端面形成有螺孔 139。而且, 在底座 102 前面的上端部, 在各凸起 129 上侧一体形成有支承部 140。支承部 140 是宽度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支承部 140 及凸起 129 各自向前侧的突出量彼此基本相等。
在底座 102 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一体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垫脚 141( 参照图 2 及图 4)。在底座 102, 各垫脚 141 的下端面与放置面抵接。而且, 前侧两个垫 脚 141 分别外嵌有环 142。当将环 142 向例如规定的方向旋转时, 环 142 相对于垫脚 141 下 降而与放置面接触。与此相对应, 使底座 102 的前侧部分升起。这样, 可调节包括底座 102 的洗衣机 1 整体的姿态。(4) 相对底座组装机架
图 10 是图 9 状态的洗衣机 1 下部的左侧面图。图 11 是图 9 状态的洗衣机 1 下部 的右侧面图。图 12 是图 9 状态的洗衣机 1 下部的背面图。
下面。说明机架 101 向底座 102 的组装。首先, 如图 7 所示, 将机架 101 放置于底 座 102 的顶面。
在该状态下, 将机架 101 的下端部嵌入底座 102 的顶面的凹陷部 135( 参照图 4)。 具体而言, 将机架 101 的左侧面板 106 的下端部 106A( 参照图 6)、 右侧面板 107 的下端部 107A( 参照图 6) 及后面板 108 的下端部 108A( 参照图 6) 配置于底座 102 顶面的凹陷部 135( 参照图 4) 内 ( 也可参照图 10 ~图 12)。
此外, 在该状态下, 如图 9 所示, 在机架 101 上, 使前侧左部 111 下端 ( 具体而言是 铅直部 113 的与薄壁部 115 相比向下侧探出的薄壁部 116 的下端 ) 相对于底座 102 的左侧 的支承部 140 的上端面隔开微小间隔从上与该上端面相对。与前侧左部 111 同样, 使前侧 右部 112 下端相对于底座 102 的右侧的支承部 140 上端面隔开微小间隔从上与该上端面相 对。例如, 在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 前侧左部 111、 前侧右部 112 及第二连结板 110) 因冲 击等而意外向下方偏移的情况下, 则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的各下端会抵接于相对 应的支承部 140。即, 由支承部 140 支承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的下部 ( 机架 101 的前侧下 部 )。由此, 可防止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的位置偏移。
而且, 在该状态下, 使左侧面板 106 的下端部 106A 及右侧面板 107 的下端部 107A 的各螺孔 127( 参照图 6) 以及设于后面板 108 下端部 108A( 参照图 12) 的各螺孔 ( 未图 示 ), 如图 7 所示在底座 102 的左侧面、 右侧面及后面与所对应的小孔 138 相对。然后, 在各 小孔 138 插入图 10、 图 11 及图 12 所示的螺钉 128, 而将其组装于所对应的螺孔 ( 螺孔 127 及上述的后面板 128 的未图示的螺孔 )。由此, 如图 10 所示, 将机架 101 的左侧面下部 ( 左 侧面板 106 的下端部 106A) 螺钉固定于底座 102 的左部 ( 左侧面 )。此外, 如图 11 所示, 将机架 101 的右侧面下部 ( 右侧面板 107 的下端部 107A) 螺钉固定于底座 102 的右部 ( 右 侧面 )。然后, 如图 12 所示, 将机架 101 的后面下部 ( 后面板 108 的下端部 108A) 螺钉固 定于底座 102 的后部 ( 后侧面 )。此外, 在该状态下, 各螺钉 128 被收纳于所对应的槽 137 内, 而不会从底座 102 的左侧面、 右侧面及后面向外侧探出。
另一方面, 如图 9 所示, 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 具体而言为前侧下部, 包括第二连 结板 110、 前侧左部 111 及前侧右部 112。) 与如上所述被螺钉固定于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的控制箱 12, 相对于底座 102 没有接触而未固定。此外, 控制箱 12 相对于过滤器单元 15 拉 开间隔配置于左侧。
(5) 上盖
如图 1 所示, 上盖 103 如上述相当于在壳体 2 的前面向斜后侧上方倾斜的大致上 半部分。上盖 103 例如由树脂形成, 正面看为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上盖 103, 正面看 的大致中央配置有门 10, 上端部配置有操作及显示部 13。上盖 103 被固定于机架 101( 参 照图 6), 且从外侧 ( 前侧 ) 覆盖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的大致上半部分。在该状态下, 上盖 103 的左端面与机架 101 的左侧面板 106( 参照图 6) 的左侧面大致形成一个面, 上盖 103 的 右端面与机架 101 的右侧面板 107 的右侧面大致形成一个面。
(6) 下盖图 13 是从正面看到的底座 102 上安装有下盖 104 的状态的图。图 14 是从斜前方 看到的底座 102 上安装有下盖 104 的状态的图。
下盖 104 相当于壳体 2 的前面的大致下半部分。下盖 104 例如由树脂形成, 正面 看为宽度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 在下盖 104 的右端部开闭自如地设有盖 143, 如图 14 所示, 当打开盖 143 时, 使过滤器单元 15 露出。如图 13 所示, 在下盖 104 的下端部的宽度方向两 端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下盖 104 的小孔 144。
其中, 左侧的小孔 144 与底座 102 的前面的左侧螺孔 139( 参照图 3) 相对, 右侧的 小孔与底座 102 的前面的右侧螺孔 139( 参照图 3) 相对。而且, 通过在各小孔 114 插入螺 钉 ( 未图示 ) 组装于螺孔 139, 而将下盖 104 的下部螺钉固定于底座 102 的前面。在该状态 下, 下盖 104 从外侧 ( 前侧 ) 覆盖机架 101( 参照图 6) 的前侧部分的大致下半部分。下盖 104 被固定于底座 102, 但未被固定在机架 101 上。
如图 1 所示, 在该状态下, 下盖 104 的左端面与机架 101 的左侧面板 106( 参照图 6) 的左侧面大致形成一个面, 下盖 104 的右端面与机架 101 的右侧面板 107 的右侧面大致 形成一个面。
此外, 下盖 104 的上部 ( 图 13 及图 14 所示的上端部 104A) 如图 1 中用虚线表示的 那样配置于上盖 103 的下部 ( 下端部 103A) 的后侧。在该状态下, 下盖 104 的上端部 104A 与上盖 103 的下端部 103A 游隙嵌合。即, 下盖 104 没有被上盖 103 卡止。
(7) 顶面盖
顶面盖 105 平面看为大致矩形。具体而言, 在顶面盖 105 上, 相当于机架 101 的左 侧面板 106 及右侧面板 107 的切口 118( 参照图 6) 的部分, 从宽度方向看, 沿着切口 118 弯 曲。在机架 101 上, 顶面盖 105 按照将如上述那样开放的上端面从上方堵塞的方式被固定 于机架 101。
在该状态下, 顶面盖 105 的左端面与左侧面板 106( 参照图 6) 的左侧面大致形成 一个面, 顶面盖 105 的右端面与右侧面板 107 的右侧面大致形成一个面。此外, 顶面盖 105 的前端缘与上盖 103 的上端缘延续连接, 顶面盖 105 的后端缘与机架 101 的后面板 108( 参 照图 6) 的上端缘延续连接。
如上所述, 在该洗衣机 1 中, 由形成壳体 2 的下端的底座 102 支承洗衣机 1 整体。 而且, 如图 3 所示, 外筒 4 经由多个减振器 14 安装于底座 102 上, 利用减振器 14 以从底座 102 浮起的状态进行支承。而且, 由于在外筒 4 内可旋转地配置有滚筒 5, 当外筒 4 随着滚 筒 5 的旋转而振动时, 有时该振动没有被减振器 14 吸收而传至底座 102。
在此, 如图 7 所示, 在包围外筒 4 的机架 101 中, 左侧面板 106 的下端部 106A、 右侧 面板 107 的下端部 107A 及后面板 108 的下端部 108A 分别被螺钉固定于底座 102( 参照图 10 ~图 12)。但是, 如图 9 所示, 被螺钉固定于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 具体而言是前侧左部 111、 前侧右部 112 及第二连结板 110) 以及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的控制箱 12 未固定于底座 102。因此, 可抑制伴随滚筒 5 旋转的外筒 4 的振动从底座 102 传至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由此, 由于可抑制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即洗衣机 1 中醒目部分的振动, 因此, 可谋求提高运 转中洗衣机 1 的美观性。
此外, 如图 1 所示, 从外侧覆盖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 ( 参照图 6) 的上盖 103 及下 盖 104, 上盖 103 被固定于机架 101, 下盖 104 的上端部 104A 与上盖 103 的下端部 103A 游隙嵌合, 下盖 104 的下部被螺钉固定于底座 102, 下盖 104 未被固定于机架 101。
由此, 伴随滚筒 5 旋转的外筒 4 的振动虽然从底座 102 传至下盖 104, 但是该振动 传至上盖 103 及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得到抑制。 由此, 由于可抑制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及该 前侧部分中尤其醒目的上盖 103 进行振动, 因此, 可谋求提高运转中的洗衣机 1 的美观性。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在技术方案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 更。
例如, 也可采用如下结构, 即, 使机架 101 的前侧下部 ( 参照图 6) 及 / 或机架 101 的后面下部 ( 图 7 所示的后面板 108 的下端部 108A) 不固定于底座 102。该情况下, 可抑制 外筒 4 伴随滚筒 5 旋转的振动从底座 102 传至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及 / 或后面。由此, 如 果可抑制机架 101 的前侧部分即洗衣机 1 的醒目部分的振动, 就可谋求提高运转中洗衣机 1 的美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