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棉袋及其制作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拾棉袋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棉农收获棉花时,一般使用化纤编织袋或纯棉织布袋来装盛。棉农使
用化纤编织袋时,因化纤编织袋的扁丝很容易从袋子脱落混入到棉花中,这类
非棉异性纤维是棉花质量的天敌—“三丝”的主要成分。“三丝”极易影响纺纱
及漂染质量,使布料形成多种色疵,造成印染布降级。
棉农使用纯棉织布袋时,因纯棉织布袋十分柔软,纯棉织布袋无法独立站
立,从而导致装入、倒出棉花均十分困难。另外,纯棉织布袋易被戳破,即使
经常缝补,也还会漏棉花;并且,纯棉织布袋在田间拖动时,因为袋身粗糙,
摩擦阻力大,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产生“三丝”污染、使用方便的拾棉袋。
一种拾棉袋,包括第一袋面、第二袋面以及支撑条;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
第二袋面的材质为塑胶膜材料,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相对设置,所述
第一袋面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袋面的边缘连接,且所述第一袋面与所述第二袋面
之间留有开口形成袋口,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
第一袋面与所述第二袋面相向的一面还连接形成密闭的支撑腔,所述支撑条位
于所述支撑腔内,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靠近所述袋口处具有多个用于
供收纳绳穿过的收纳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袋面与所述第二袋面呈矩形,所述第一袋
面与所述第二袋面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袋面与所述第二袋面的两个较长的侧
边边缘及其中一个较短的侧边边缘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及所述支撑腔均呈长条状,所述支撑腔
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的长轴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及所述支撑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
述支撑条分别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腔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袋面与所述第
二袋面的两个较长的侧边处,所述容置腔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腔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位于所述袋口处的边
缘朝向所述容置腔翻折形成翻折部;
所述翻折部与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上具有多个所述收纳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收纳绳,所述收纳绳穿过所述拾棉袋的收纳
孔。
一种拾棉袋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将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的边缘热封连接,且所述
第一袋面与所述第二袋面之间留有开口形成袋口;
将所述第一袋面及所述第二袋面相向的表面之间热封形成凹槽,该凹槽的
开口朝向与所述袋口的朝向一致,将支撑条置于所述凹槽内,再将所述凹槽封
口形成支撑腔。
本发明涉及的拾棉袋,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连接形成具有用于供物件放置
的容置腔,在第一袋面、第二袋面之间还设置了支撑腔,在支撑腔内设置支撑
条,支撑条起到支撑整个袋体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拎住拾棉袋,
只需要扶住拾棉袋保持不发生倾倒即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选用了塑
胶膜材料制成的第一袋面、第二袋面,不会产生“三丝”现象。如将上述的拾
棉袋用于拾棉,在拾棉时,不必考虑棉花被“三丝”污染,节约了在棉花中剔
除“三丝”的工序,节约时间。另外,塑胶膜材料不易被装入拾棉袋内的物件
(如棉花枝)刺破。
本发明涉及的拾棉袋,第一袋面与第二袋面呈矩形,第一袋面与第二袋面
的尺寸相同,便于使用。支撑条及支撑腔均呈长条状,支撑腔的长轴与第一袋
面及第二袋面的长轴平行,使得容置腔的容量大,盛装的物件较多。
本发明涉及的拾棉袋,支撑条及支撑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支撑条分别
放置于两个支撑腔内。两个支撑腔分别靠近于第一袋面与第二袋面的两个较长
的侧边处,使得容置腔位于两个支撑腔之间。上述设置,使得两个支撑条在容
置腔的两侧支撑容置腔,便于拾棉袋的使用。在使用时,只需要扶稳支撑条,
即可由支撑条支撑起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并不需要过多人去用力提起拾棉袋,
节约人力。
本发明涉及的拾棉袋,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位于袋口处的一侧朝向容置腔
方向翻折形成环形的翻折部,翻折部与第一袋面及第二袋面上具有收纳孔,翻
折部上的收纳孔与第一袋面的收纳孔、第二袋面上的收纳孔对齐。将第一袋面
及第二袋面位于袋口处的一侧翻折,使得拾棉袋的袋口边缘更加厚实,不易破
裂。在收纳绳穿过收纳孔并用力收紧时,不易破坏收纳孔,不易于将收纳孔撕
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拾棉袋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拾棉袋侧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拾棉袋;100、袋体;110、第一袋面;120、第二袋面;130、容置腔;
140、收纳孔;150、袋口;200、支撑条;300、收纳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
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
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
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
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
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
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了一种拾棉袋10。该拾棉袋10包括袋
体100、支撑条200及收纳绳300。上述袋体100由第一袋面110、第二袋面120
构成。第一袋面110、第二袋面120由塑胶膜材料制成。
参见图1所示,第一袋面110与第二袋面120呈矩形。第一袋面110与第
二袋面120的尺寸相同。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重叠放置。第一袋面110
与第二袋面120的两个较长的侧边边缘及其中一个较短的侧边边缘连接,使得
第一袋面110与第二袋面120之间形成容置腔130,该容置腔130呈矩形。上述
容置腔130用于放置物件,如在采摘棉花时,用于放置籽棉。因上述拾棉袋10
由塑胶膜材料制成,因此,该拾棉袋10不易被棉花枝扎破。
第一袋面110与第二袋面120的另一个较短的侧边边缘不连接,使得该侧
留有开口形成袋口150。
第一袋面110与第二袋面120相向的一侧面还连接形成密闭的长条状的支
撑腔。支撑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支撑腔分别靠近于第一袋面110与第二袋
面120的两个较长的侧边处,容置腔130位于两个支撑腔之间。上述设置,使
得两个支撑条200在容置腔130的两侧支撑容置腔130,便于拾棉袋10的使用。
在使用时,只需要扶稳支撑条200,即可由支撑条200支撑起第一袋面110及第
二袋面120,并不需要过多人去用力提起拾棉袋10,节约人力。
参见图1所示,支撑条200由硬塑胶制成。支撑条200的数量均为两个,
支撑条200呈长条状。两个支撑条200分别放置于两个支撑腔内。支撑腔的长
轴与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的长轴平行。
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位于袋口150处的边缘朝向容置腔130方向
翻折形成环形的翻折部。翻折部与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上具有用于供
收纳绳300穿过的收纳孔140,翻折部上的收纳孔140与第一袋面110上的收纳
孔140、第二袋面120上的收纳孔140对齐。将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位
于袋口150处的一侧翻折,使得拾棉袋10的袋口150边缘更加厚实,不易破裂。
在收纳绳300穿过收纳孔140并用力收紧时,不易破坏收纳孔140,不易于将收
纳孔140撕裂。
上述涉及的拾棉袋10在制作时,涉及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一张宽64cm,长190cm的塑胶膜材料薄膜,如TPU薄膜,该TPU薄膜
上压印有花纹。在TPU薄膜的长边上的长度为95cm位置处对折成,使得TPU薄
膜形成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的长度为
95cm,其宽度为64cm。在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长轴的两侧边处,并在
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相向的表面,热封成宽度为1cm的长条形的凹槽,
凹槽距离边缘1cm。该凹槽的开口朝向与袋口150的朝向一致,该凹槽与第一袋
面110及第二袋面120的长轴平行。两个凹槽之间的宽度为60cm。在两个凹槽
内分别插入支撑条200,并热封凹槽的槽口。封口后的凹槽及形成上述的支撑腔。
两个支撑腔之间形成上述的容置腔130。
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位于袋口150处的一侧朝向容置腔130方向
翻折5cm形成环形的翻折部,热压合固定,使袋口150处一侧形成双层。在翻
折部与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上的双层部位冲出6个直径为1cm的收纳
孔140,并在收纳孔140内穿入未经染色的纯棉的收纳绳300,即可制得拾棉袋
10。
本发明涉及的拾棉袋10,第一袋面110及第二袋面120连接呈具有用于供
物件放置的容置腔130,在第一袋面110、第二袋面120之间还设置了支撑腔,
在支撑腔内设置支撑条200,支撑条200起到支撑整个袋体100的作用,在使用
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拎住拾棉袋10,只需要扶住拾棉袋10以保持不发生倾倒即
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选用了塑胶膜材料制成的第一袋面110、第二袋
面120。塑胶膜材料制成的第一袋面110、第二袋面120,不会产生“三丝”现
象,并且塑胶膜材料在棉田拖行时不易被棉花树枝刺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
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
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