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酰胺衍生物.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76469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12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02515.X

申请日:

2009.01.16

公开号:

CN101918363A

公开日:

2010.12.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07D 213/80申请日:20090116授权公告日:20120905终止日期:2014011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213/80申请日:20090116|||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13/80; A61K31/415; A61K31/4155; A61K31/426; A61K31/427; A61K31/437; A61K31/44; A61K31/497; A61P3/10; A61P43/00; C07D231/40; C07D241/20; C07D27

主分类号:

C07D213/80

申请人:

安斯泰来制药株式会社

发明人:

早川昌彦; 城户义幸; 二川原充启; 奥村光晶; 金井章; 槙圭介; 网野伸明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8.01.18 JP 2008-00867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王海川;穆德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作为GK活化剂有用的化合物。本发明对苯乙酰胺衍生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确认在苯基上具有磺酰基和环烷基、在酰胺的氮原子上具有杂芳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GK活化作用,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GK活化作用,因此作为糖尿病、特别是II型糖尿病的治疗剂有用。

权利要求书

1: 下式 (I) 表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式中的符号表示以下含义 : R1 :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或环烷基, 2 R : 环烷基, 3 R :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级烷基, R0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或低级烷基, A环: 可以被取代的杂芳基, B环: 各自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或杂芳基、 或 X: 相同或相互不同, -C(R4)(R5)-、 -C(O)-、 -O-、 -S(O)p- 或 -N(R0)-, m: 2 至 7 的整数, 4 R 和 R5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级烷 基, n和p: 相同或相互不同, 0、 1 或 2, 其中, 表示单键或双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n 为 0。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R1 为甲基、 三氟甲基或环丙基。 2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R 为环丙基。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B 环为 m 为 4 或 5, 0 至 1 个 X 为 -CH(F)-、 -CH(OH)-、 -C(O)- 或 -O-, 其余的 X 为 -CH2-。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A 环为可以由选自卤素、 氰基、 可以由 -OR0 取代 的低级烷基、 -OR0、 -O- 低级亚烷基 -OR0 和 -C(O)R0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分别取代的吡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或吡嗪基。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为单键。
8: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 2 为双键。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其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 组: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1- 甲 基 -1H- 吡 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氟 -1, 3- 噻 唑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R)-N-(4- 乙 酰 基 -1, 3- 噻 唑 -2- 基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啶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羟 基 甲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N-(5- 氯吡嗪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 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氧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羟基环戊基 ]-N-(5- 甲基 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羟基环戊基 ]-N-(5- 甲氧 基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2- 羟 基 乙 氧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和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0: 一种医药组合物, 其包含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以及制 药学上容许的载体。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GK 活化剂。
12: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II 型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14: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肥胖症预防和 / 或治疗药。
15: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和 / 或治疗药。
16: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的应用, 用于制造 GK 活化剂、 糖尿 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药。 其中, 包括对患者给用
17: 一种糖尿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方法, 3 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

说明书


苯乙酰胺衍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医药、 特别是糖尿病治疗剂有用的新的苯乙酰胺衍生物。背景技术 GK( 葡糖激酶 (ATP : D- 己糖 6- 磷酸转移酶, EC2.7.1.1)) 是在胰脏、 肝脏中表达的 将六碳糖磷酸化的酶, 近年来发现在脑中也存在。 该酶属于己糖激酶家族, 别名也称为己糖 激酶 IV。GK 与其它己糖激酶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 1) 对底物葡萄糖的亲和性低, 显示与血糖 浓度相近的 Km 值 ; 2) 不受酶反应生成物 6- 磷酸葡萄糖的抑制 ; 3) 分子量约为其它己糖激 酶的一半即 50kDa。
     人葡糖激酶基因作为单基因位于第七染色体 7p13, 在胰 β 细胞和肝细胞中由相 距 30kb 以上的组织特异性的不同启动子调控, 并且使用不同的第一外显子, 但其余的外显 子 2-10 是共用的。因此, 胰型和肝型的 GK 蛋白仅有 N 末端 15 个残基不同。
     随着血糖值的上升, 胰 β 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通过糖转运载体 GLUT2 快速地达 到平衡, GK 察觉到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变化, 从而激活糖酵解系统。结果, 胰 β 细胞内的 ATP/ADP 比上升, KATP 通道关闭, 电位依赖性的 Ca 通道察觉到此从而细胞内钙浓度上升, 引 起胰岛素释放。即, 在胰 β 细胞中 GK 作为葡萄糖传感器起作用, 对胰岛素分泌的控制发挥 重要作用。在肝脏中 GK 也作为葡萄糖传感器起作用, 响应于血糖值的上升, 将葡萄糖转换 为 6- 磷酸葡萄糖。结果, 在糖原的产生升高的同时, 糖酵解系统激活从而抑制肝脏中的糖 异生。
     GK 基因变异导致葡萄糖的磷酸化能力下降的患者多发高血糖, 从而发展为幼年型 糖尿病 (MODY2)。另一方面, 基因变异导致 GK 活性的 Km 值显示低值的患者, 在餐后以及空 腹时发现低血糖。 即, GK 对人也起到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的作用, 在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事实, 可以期待 GK 活化药剂成为促进胰 β 细胞的葡萄糖依赖 性胰岛素分泌从而矫正餐后高血糖、 同时抑制从肝脏释放糖的优良的 II 型糖尿病治疗药。 并且, 还可能在餐后的高血糖状态下促进肝脏的糖摄取, 不引起过度的胰岛素分泌亢进, 从 而能够避免现有磺酰脲 (SU) 剂的胰 β 细胞衰竭 ( 膵疲弊 ) 的问题。另外, 近年来有在高 葡萄糖下培养小鼠培养胰细胞 (MIN6N8) 时诱发凋亡的报道。并且, 当使葡糖激酶在该细胞 内过度表达时, 可以抑制 MIN6N8 细胞的凋亡 (Diabetes 54 : 2), 因此, 可以期待 GK 活化剂 显示胰保护作用。
     脑 中 存 在 的 GK 为 胰 型, 在 摄 食 中 枢 VMH( 腹 内 侧 下 丘 脑 :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的 神 经 中 大 量 表 达。 葡 萄 糖 敏 感 神 经 分 类 为 葡 萄 糖 兴 奋 神 经 元 (GE(Glucose-Excited)-neuron) 和葡萄糖抑制神经元 (GI(Glucose Inhibited)-neuron)。 发现 GK 的 mRNA 或蛋白质在约 70%的 GE-neuron 中、 约 40%的 GI-neuron 中存在。
     在这些葡萄糖敏感神经中, GK 察觉细胞内葡萄糖的上升, 激活糖酵解系统, 使细胞 内的 ATP/ADP 比上升。结果, 在 GE-neuron 中 KATP 通道关闭, 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频率上升, 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 认为在 GI-neuron 中有 Cl- 通道参与。在 VMH 中 GK mRNA 的表
     达升高的大鼠中, 对葡萄糖缺乏状态的补偿作用下降。
     在葡萄糖敏感神经中也存在对于参与摄食行为的瘦蛋白和胰岛素的受体。 在高葡 萄糖条件下的 GE-neuron 中, 瘦蛋白和胰岛素使 KATP 通道打开, 使动作电位频率下降。 另外, 在 ARC( 弓状核 ) 中, 起增进食欲作用的 NPY( 神经肽 Y)-neuron 为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 起抑制食欲作用的 POMC( 促阿黑皮素原 )-neuron 为葡萄糖兴奋性神经元 (Diabetes 53 : 2521-2528(2004))。基于这些事实, 可以期待通过活化中枢的 GK 来抑制摄食行为, 对肥胖 症或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有效。
     报道了许多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化合物, 也报道了已经在临床上确认了有效性的 化合物。但是, 仍然迫切盼望具有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减轻、 溶解性良好 的特征的新的 GK 活化剂。
     在专利文献 1 ~ 25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公开 2 环烷基作为与本发明化合物的 R 相当的取代基。
     在专利文献 26 ~ 28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具 体公开本发明化合物。
     在本申请的优先权日之后公开的专利文献 29 ~ 30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 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具体公开本发明的化合物。 在专利文献 31 ~ 32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杂芳基衍生物。但是, 与本发 明的苯乙酰胺的苯基相当的环为杂芳基。另外, 未公开环烷基作为与本发明化合物的 R2 相 当的取代基。
     专利文献 1 : 国际公开 WO00/5829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 : 国际公开 WO01/8346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 : 国际公开 WO01/8570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4 : 国际公开 WO01/8570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5 : 国际公开 WO02/0820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6 : 国际公开 WO02/14312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7 : 国际公开 WO03/95438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8 : 国际公开 WO2006/5892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9 : 国际公开 WO2007/02676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0 : 国际公开 WO2005/09541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1 : 国际公开 WO2005/095418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2 : 国际公开 WO2006/01619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3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4 : 国际公开 WO2004/07203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5 : 国际公开 WO01/4421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6 :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1/0039344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17 : 国际公开 WO02/4617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8 : 国际公开 WO2004/5286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9 : 国际公开 WO2004/06317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0 : 国际公开 WO2005/10302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1 : 国际公开 WO2007/00788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2 : 国际公开 WO2007/04136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3 : 国际公开 WO2007/04136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4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5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6 ; 国际公开 WO2004/05064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7 : 国际公开 WO2008/0591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8 : 国际公开 WO2008/0596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9 :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8/21032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30 : 国际公开 WO2008/07867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1 : 国际公开 WO2004/06319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2 : 国际公开 WO2004/72066 号小册子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作为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医药、 特别是糖尿病治疗剂有用 的新化合物。
     本发明人对于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化合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结果确认在苯 基上具有磺酰基和环烷基、 在酰胺的氮原子上具有杂芳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 GK 活化作用, 另外发现也存在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和 / 或溶解性得到改善的 化合物,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 本发明涉及通式 (I) 表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盐。
     ( 式中的符号表示以下含义。 R1 :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或环烷基。 R2 : 环烷基。 3 R :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级烷基。 R0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或低级烷基。 A环: 可以被取代的杂芳基。 B环: 各自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或杂芳基、 或X: 相同或相互不同, -C(R4)(R5)-、 -C(O)-、 -O-、 -S(O)p- 或 -N(R0)-。
     m: 2 至 7 的整数。 4
     R 和 R5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 级烷基。
     n和p: 相同或相互不同, 0、 1 或 2。
     其中,
     表示单键或双键 ; 下同 )。
     另外, 本发明还涉及包含式 (I) 表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和 制药学上容许的载体的医药组合物, 特别是作为 GK 活化剂、 糖尿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 的预防和 / 或治疗药的医药组合物。即, 本发明还涉及以下各项。
     (1) 一种医药组合物, 其包含式 (I) 表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和制药 学上容许的载体。
     (2)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GK 活化剂。
     (3)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4) 上述 (3)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II 型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5)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肥胖症预防和 / 或治疗药。
     (6)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和 / 或治疗药。
     (7) 式 (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的应用, 用于制造 GK 活化剂、 糖尿 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药。
     (8) 一种糖尿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方法, 包括对患者给用治 疗有效量的式 (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盐。
     另外, 本申请也涉及以式 (I) 所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盐作为有效成分的医 药, 特别是 GK 活化剂。
     发明效果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 GK 活化作用, 因此可以用作糖尿病、 特别是 II 型糖尿病的治疗 和预防药。另外, 也可以用作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肾病、 视网膜病、 神经障碍、 末梢循环障碍、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硬化症的治疗和预防药。 另外, 通过抑制过量进食, 也可以 用作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说明书中, 作为 “低级烷基” , 优选直链或支链的、 碳原子数 1 ~ 6( 以后简记为 C1-6) 的烷基, 具体而言有甲基、 乙基、 正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 正戊 基、 正己基等。更优选 C1-4 烷基, 特别优选甲基、 乙基、 正丙基、 异丙基、 叔丁基。
     作为 “低级亚烷基” , 优选直链或支链的 C1-6 亚烷基, 具体而言有亚甲基、 亚乙基、 1, 3- 亚丙基、 1, 4- 亚丁基、 1, 5- 亚戊基、 1, 6- 亚己基、 1, 2- 亚丙基、 甲基亚甲基、 乙基亚乙基、 1, 2- 二甲基亚乙基、 1, 1, 2, 2- 四甲基亚乙基等。更优选 C1-4 亚烷基, 进一步更优选亚甲基、亚乙基、 1, 3- 亚丙基。
     “卤素” 是指 F、 Cl、 Br、 I。
     “卤代低级烷基” 是指由一个以上的卤素取代的 C1-6 烷基。优选由 1 ~ 5 个卤素取 代的低级烷基, 更优选氟甲基、 二氟甲基、 三氟甲基。
     “环烷基” 是指 C3-10 的饱和烃环基, 可以具有桥联基。具体而言有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环庚基、 环辛基、 金刚烷基等。优选 C3-8 环烷基, 更优选环丙基、 环丁基、 环 戊基、 环己基, 进一步更优选环丙基。
     “芳基” 是指 C6-14 的单环至三环芳烃环基, 更优选苯基或萘基, 进一步优选苯基。
     “杂芳基” 是指含有 1 ~ 4 个选自氧、 硫和氮的杂原子的 5 ~ 15 元、 优选 5 ~ 10 元 的单环至三环具有芳香性的杂环基。作为环原子的硫或氮可以被氧化而形成氧化物。具体 而言有吡咯基、 吡唑基、 咪唑基、 三唑基、 四唑基、 呋喃基、 噁唑基、 异噁唑基、 噁二唑基、 噻吩 基、 噻唑基、 异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哒嗪基、 嘧啶基、 吡嗪基、 吲哚基、 异吲哚基、 吲唑 基、 苯并咪唑基、 苯并呋喃基、 苯并噁唑基、 苯并噻吩基、 苯并噻唑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基、 喹啉基、 异喹啉基、 喹唑啉基、 喹喔啉基、 噌啉基、 酞嗪基、 萘啶基、 咔唑基等。优选 5 ~ 6 元单环杂芳基, 更优选吡唑基、 吡嗪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杂环基” 是含有 1 ~ 4 个选自氧、 硫和氮的杂原子的 3 ~ 15 元、 优选 5 ~ 10 元 的单环至三环杂环基, 包括饱和环、 芳环及部分氢化的环基。 作为环原子的硫或氮可以被氧 化而形成氧化物或二氧化物。具体而言有吡啶基、 吡嗪基、 嘧啶基、 哒嗪基、 咪唑基、 苯并咪 唑基、 苯并呋喃基、 苯并噻吩基、 苯并噻二唑基、 苯并噻唑基、 苯并异噻唑基、 苯并噁唑基、 苯 并异噁唑基、 吡咯基、 吡咯烷基、 噻吩基、 呋喃基、 二噁唑基、 二氧戊环基、 三嗪基、 三唑基、 噻 唑基、 噻二唑基、 噁二唑基、 吡唑基、 吡唑烷基、 异噻唑基、 噁唑基、 异噁唑基、 喹啉基、 异喹啉 基、 四氢喹啉基、 四氢异喹啉基、 喹唑啉基、 喹喔啉基、 酞嗪基、 哌啶基、 哌嗪基、 氮杂环庚烷 基、 二氮杂环庚烷基、 四氢吡喃基、 二氧戊环基、 吗啉基、 亚甲二氧基苯基、 亚乙二氧基苯基、 三硫杂环己烷基、 吲哚基、 异吲哚基、 吲哚啉基、 吲唑基、 四氢苯并咪唑基、 色满基、 色酮基、 苯并咪唑酮基等。优选 5 ~ 9 元的单环至双环杂环基, 更优选 5 ~ 6 元的单环杂环基, 进一 步优选吡唑基、 吡嗪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四氢呋喃基、 四氢吡喃基、 二氧戊环基。
     式 (I) 中,
     为双键时, 式 (I) 中 B 环和苯基相对于双键以 Z 型构型表示, 但本发明化合物可以 是 E 型异构体和 Z 型异构体中的任一种。优选 B 环与苯环相对于双键为 Z 型构型。
     “可以被取代” 表示 “未取代” 或者 “具有 1 ~ 5 个相同或不同的取代基” 。另外, 具 有多个取代基时, 这些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A 环中的可以被取代的 “杂芳基” 中的取代基优选为选自 G 组的基团, 更优选卤素、 0 0 0 0 氰基、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 、 -O- 低级亚烷基 -OR 或 -C(O)R , 进一步更优选可 以由 -OH 取代的低级烷基、 或者 -O- 低级亚烷基 -OH。
     G组: 卤素、 氰基、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低级亚烷基 -OC(O) 0 0 R、 低级亚烷基 -O- 杂环基、 -OR 、 -O- 卤代低级烷基、 -O- 低级亚烷基 -OR0、 -S(O)p- 低 0 0 0 0 级烷基、 -S(O)p- 低级亚烷基 -OR 、 -C(O)R 、 -C(O)- 低级亚烷基 -OR 、 -CO2R 、 低级亚烷
     基 -CO2R0、 -O- 低级亚烷基 -CO2R0、 -S(O)p- 低级亚烷基 -CO2R0、 -C(O)N(R0)2 或杂环基。
     其中, G 组中的杂环基可以由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O- 卤代低级烷 基和氧代基取代。
     作为 B 环中的各自可以被取代的 “芳基” 和 “杂芳基” 中容许的取代基, 优选卤素、 0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 或 -O- 卤代低级烷基。
     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如下所述。
     (a)R1 优选甲基、 三氟甲基或环丙基, 更优选环丙基。 2
     (b)R 优选 C3-6 环烷基, 更优选环丙基。
     (c)n 优选 0 或 1, 更优选 0。
     (d)A 环优选可以被取代的 5 至 6 元单环杂芳基, 更优选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氰 0 0 0 0 基、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 、 -O- 低级亚烷基 -OR 和 -C(O)R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 代的吡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或吡嗪基, 更优选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O- 低级亚烷基 -OR0 和 -C(O)R0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 噻 0 唑基、 吡啶基或吡嗪基, 进一步更优选可以由选自卤素、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和 -O- 低级亚烷基 -OR0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或吡嗪基。
     (e)B 环优选为m 为 4 或 5, 0 至 1 个 X 为 -CH(F)-、 -CH(OH)-、 -C(O)- 或 -O-, 其余的 X 为 -CH2-。 更优选 3- 羟基环戊基或 3- 氧代环戊基。
     (f) 优选为单键。另外, 作为另一方式优选为双键。另外, 作为另一方式, 当A 环为可以被取代的吡唑基时, 优选双键。
     作为另一优选方式, 优选上述 (a) ~ (f) 中所述的各优选基团组合而成的化合物。
     另外, 式 (I) 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的其它优选方式如下所述。
     (1)n 为 0 的式 (I) 表示的化合物。
     (2)R1 为甲基、 三氟甲基或环丙基的 (1) 所述的化合物。 2
     (3)R 为环丙基的 (2) 所述的化合物。
     (4)B 环为
     m 为 4 或 5, 0 至 1 个 X 为 -CH(F)-、 -CH(OH)-、 -C(O)- 或 -O-, 其余的 X 为 -CH2- 的 (3) 所述的化合物。
     (5)A 环为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氰基、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O- 低 0 0 级亚烷基 -OR 和 -C(O)R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或吡 嗪基的 (4) 所述的化合物。
     (6) 为单键的 (5) 所述的化合物。
     (7) 为双键的 (5) 所述的化合物。
     (8) 式 (I) 表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其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组 :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1- 甲 基 -1H- 吡 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氟 -1, 3- 噻 唑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R)-N-(4- 乙酰基 -1, 3- 噻唑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啶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羟 基 甲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N-(5- 氯 吡 嗪 -2- 基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氧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羟 基 环 戊 基 ]-N-(5- 甲基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羟 基 环 戊 基 ]-N-(5- 甲氧基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2- 羟 基 乙 氧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和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本发明的化合物根据取代基的种类有时也存在其它的互变异构体或几何异构体。 本说明书中, 有时仅记载这些异构体的一种形式, 但是, 本发明包含这些异构体, 也包含异 构体分离得到的物质、 或者异构体的混合物。
     另外, 化合物 (I) 有时存在不对称碳原子或轴不对称性, 基于该原因可能存在 (R) 型异构体、 (S) 型异构体等光学异构体。本发明也包含这些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或分离物。
     另外, 本发明也包含化合物 (I) 的药理学上容许的前药。药理学上容许的前药是 指具有通过溶剂分解或者在生理学条件下能够转变为本发明的氨基、 OH、 CO2H 等的基团的 化合物。作为形成前药的基团, 可以列举例如 : Prog.Med., 5, 2157-2161(1985) 和 “医薬品 の開発” ( 医药品的开发 )( 广川书店、 1990 年 ) 第 7 卷、 分子设计 163-198 页记载的基团。
     另外, 本发明化合物根据取代基的种类有时形成酸加成盐或与碱形成盐, 只要所 述盐为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则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可以列举 : 与盐酸、 氢溴酸、 氢碘酸、 硫
     酸、 硝酸、 磷酸等无机酸、 甲酸、 乙酸、 丙酸、 草酸、 丙二酸、 琥珀酸、 富马酸、 马来酸、 乳酸、 苹 果酸、 酒石酸、 柠檬酸、 甲磺酸、 乙磺酸、 对甲苯磺酸、 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等有机酸形成的酸 加成盐, 与钠、 钾、 镁、 钙、 铝等无机碱、 甲胺、 乙胺、 乙醇胺、 赖氨酸、 鸟氨酸等有机碱形成的 盐或铵盐等。
     本发明也包含本发明化合物及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的各种水合物、 溶剂化物及多 晶形物。
     ( 制造方法 )
     本发明化合物及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可以利用基于其基本骨架或取代基种类的 特征, 应用各种公知的合成方法来制造。此时, 根据官能团的种类, 在原料至中间体的阶段 将该官能团替换为适当的保护基 ( 能够容易地转化为该官能团的基团 ), 有时在制造技术 上有效。 作为这样的官能团, 可以列举例如 : 氨基、 羟基、 羧基等, 作为它们的保护基, 可以列 举例如 : 格林 (Greene) 和伍兹 (Wuts) 著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有 机合成中的保护基 )( 第 3 版、 1999 年 )” 中记载的保护基等, 可以根据反应条件适当选择应 用这些保护基。 这种方法中, 通过在引入该保护基进行反应后根据需要除去保护基, 能够得 到所需的化合物。 另外, 化合物 (I) 的前药可以通过与上述保护基同样在原料至中间体的阶段引入 特定的基团、 或者使用得到的化合物 (I) 进行反应来制造。反应可以通过应用通常的酯化、 酰胺化、 脱水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以下, 对本发明化合物的代表性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不限 于以下所示的例子。
     ( 制法 1)
     ( 式中, L 表示离去基团或 OH ; 下同 )
     本制法是使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进行酰胺化反应, 而得到式 (I) 表示的本发 明化合物的方法。作为 L 的离去基团, 可以列举甲磺酰氧基或对甲苯磺酰氧基等有机磺酸 基, 卤素等。或者, 可以使用各种酸酐作为化合物 (1)。
     L 为羟基时, 可以在 N, N’ -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CC)、 1- 乙基 -3-(3’ - 二甲基氨 丙基 ) 碳二亚胺 (WSC)、 1, 1’ - 羰基二咪唑 (CDI)、 叠氮磷酸二苯酯 (DPPA)、 磷酰氯 / 吡啶、 三苯基膦 /N- 溴代琥珀酰亚胺等缩合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根据情况可以在还存在添加剂 ( 例如, N- 羟基琥珀酰亚胺 (HONSu)、 1- 羟基苯并三唑 (HOBt) 等 ) 的条件下进行。L 为离 去基团时, 有时优选在碳酸钠、 碳酸钾、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钾等无机碱或三乙胺、 二异丙基乙 胺、 吡啶等有机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苯、 甲苯、 二甲苯等芳烃类、 乙醚、 四氢 呋喃 (THF)、 二氧杂环己烷、 二甘醇二甲醚、 1, 2- 二甲氧基乙烷、 2- 甲氧基乙醚等醚类、 二氯 甲烷、 1, 2- 二氯乙烷、 氯仿等卤代烃类、 乙腈、 乙酸乙酯等反应惰性溶剂。另外,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可以根据反应或化合物适当使用等摩尔量或过量。
     式 (I) 中的各种取代基, 可以通过以本发明化合物 (I) 作为原料, 利用本领域技术 人员公知的反应或者它们的变形方法容易地转变为其它官能团。例如, 可以将烷基化、 水 解、 酰胺化、 还原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可以采用的步骤任意组合来进行。
     ( 原料化合物的制造 )
     上述制造方法中的原料化合物, 例如, 可以通过下述的方法、 公知的方法或者它们 的变形方法来制造。
     ( 原料合成 1)
     ( 式中, E 表示酯或腈等羧酸等价物, L1 表示卤素等离去基团 ; 下同 )
     原料化合物 (6) 可以通过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对作为相应酯体或腈体的化合物 (5) 进行水解反应来制造。 作为酸, 可以使用盐酸、 氢溴酸等, 作为碱, 可以使用氢氧化锂、 氢 氧化钠、 氢氧化钾等。
     化合物 (5) 可以通过将化合物 (3) 与化合物 (4) 进行烷基化反应来制造。反应可 以通过烷基化反应的常规方法来进行, 可以在二异丙基氨基锂 (LDA)、 氢氧化钠、 双 ( 三甲 基甲硅烷基 ) 氨基钾、 叔丁醇钾、 丁基锂等碱的存在下, 在醚类或 1, 3- 二甲基四氢嘧啶酮 (DMPU) 等反应惰性溶剂中, 在冷却下至加热下进行。
     另外, 原料化合物 (6) 中存在手性碳原子时, 光学活性的原料化合物 (6) 例如可以 通过将外消旋的化合物 (6) 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等的手性辅助基团酰胺化 以非对映异构体形式分离后, 进行水解来得到。
     ( 原料合成 2)( 式中, La 和 Lb 的任意一个表示卤素或三氟甲磺酰氧基, 另一个表示 -B(ORZ)2 或 -SnR03, RZ 表示 H 或低级烷基、 或者两个 RZ 形成一体表示低级亚烷基 ; 下同 )
     原料化合物 (10) 可以通过与原料合成 1 的水解同样地将作为相应的酯体或腈体 的化合物 (9) 进行水解来制造。根据化合物的种类, 即使使用作为 Z 型异构体和 E 型异构 体的混合物的化合物 (9), 也可以选择性地得到 B 环和苯环相对于双键为 Z 型构型的化合物 (10)。
     化合物 (9) 可以通过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的偶联反应来制造。
     偶联反应可以使用四 ( 三苯基膦 ) 钯、 醋酸钯、 1, 1’ - 双 ( 二苯膦基 ) 二茂铁二氯 化钯 (II) 等钯络合物作为催化剂, 在醚类、 甲醇、 乙醇等醇类、 卤代烃类、 芳烃类或水等溶 剂中、 或者在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在冷却下、 室温下或加热下, 使用等量或其中一者过量的 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来进行。另外, 在碳酸钠、 碳酸铯、 叔丁醇钠等碱或氯化锂、 溴化锂 等锂盐的存在下进行反应有时对于使反应顺畅地进行是有利的。
     ( 原料合成 3)
     ( 式中, Rx 表示维蒂希 (Wittig) 试剂的残基, X- 表示卤素阴离子等抗衡阴离子 ; 下同) 化合物 (9) 也可以通过化合物 (11) 和化合物 (12) 的维蒂希反应来制造。
     维蒂希反应可以使用碳酸钾、 叔丁醇钾、 氢化钠、 正丁基锂、 双 ( 三甲基甲硅烷基 ) 氨基锂等作为碱, 在前述的芳烃类、 醚类、 卤代烃类、 N, N- 二甲基甲酰胺 (DMF)、 N, N- 二甲基 乙酰胺 (DMA)、 N- 甲基吡咯烷酮 (NMP)、 二甲亚砜 (DMSO)、 乙腈等溶剂中, 在冷却下至加热下 来进行。
     ( 原料合成 4)化合物 (5) 可以通过将化合物 (9) 的双键还原来制造。
     还原反应可以使用钯 - 炭、 氢氧化钯 - 炭、 兰尼镍 (Raney Nickel)、 铂等作为催化 剂, 在常压至加压的氢气气氛下, 在前述的芳烃类、 醚类、 卤代烃类、 乙酸乙酯等酯类、 DMF、 DMA、 NMP、 乙酸等反应惰性溶剂中, 在室温至加热下进行。根据化合物的不同, 有时在酸 ( 优 选盐酸、 乙酸等 ) 的存在下进行反应对于使反应顺畅进行是有效的。
     或者, 也可以使用利用氢化物型反应剂的还原反应。例如, 可以在醇类、 醚类或者 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通过使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钠 / 氯化镍六水合物作用于反应物, 在冷却 下至加热下进行还原反应。
     ( 原料合成 5)( 式中, Lc 表示卤素或三氟甲磺酰氧基, Ld 表示 -B(ORY)2, RY 表示 H 或低级烷基、 或 Y 者两个 R 成为一体表示低级亚烷基 ; 下同 )
     化合物 (15) 可以通过化合物 (13) 和化合物 (14) 的偶联反应来制造。
     偶联反应可以使用四 ( 三苯基膦 ) 钯、 醋酸钯、 1, 1’ - 双 ( 二苯膦基 ) 二茂铁二 氯化钯 (II) 等钯络合物作为催化剂, 在醚类、 醇类、 卤代烃类、 芳烃类或水等溶剂中、 或者 在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在冷却下、 室温下或加热下, 使用等量或其中一者过量的化合物 (13) 和化合物 (14) 来进行。另外, 在碳酸钠、 碳酸铯、 叔丁醇钠、 磷酸钾等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有时对于使反应顺畅地进行是有利的。
     化合物 (13) 可以与化合物 (5) 或化合物 (9) 同样地制造。
     本发明化合物可以以游离化合物、 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水合物、 溶剂化物或者多 晶形物质的形式分离和纯化。本发明化合物 (I) 的制药学上容许的盐也可以通过进行常规 的成盐反应来制造。
     分离、 纯化可以应用萃取、 分级结晶、 各种分级层析法等通常的化学操作来进行。
     各种异构体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原料化合物、 或者利用异构体间的理化性质的差 异来进行分离。例如, 光学异构体可以通过一般的光学拆分法 ( 例如, 与光学活性碱或酸形 成非对映体盐的分级结晶法或者使用手性柱等的层析法等 ) 得到立体化学纯的异构体, 另 外, 也可以利用适当的光学活性原料化合物来制造。
     本发明化合物的药理活性通过如下的试验进行确认。
     试验例 1 : 葡糖激酶 (GK) 活化的测定
     本试验根据 Science 301 : 370-373, 2003 所记载的方法, 将其部分更改后进行实 施。以下, 对其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 进行 GK(GenBank No.AK122876) 的克隆。使用 5’ -TAGAATTCATGGCGATGGAT GTCACAAG-3′ ( 序列号 1) 和 5′ -ATCTCGAGTCACTGGCCCAGCATACAG-3′ ( 序列号 2) 作为引 物, 另外, 使用 pME18S-FL3- 葡糖激酶同型异构体 2 作为模板, 进行 PCR。 将得到的反应产物 TA 克隆到 pGEM-T easy 载体中后, 用 EcoRI 和 XhoI 进行切割, 并通过连接 (Litigation) 引 入到同样切割后的 pGEX-5X-1 载体中。使用该质粒 DNA(pGEM- 人葡糖激酶 2), 在大肠杆菌 (BL21 株 ) 中表达与 GST(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融合的重组人肝脏型 GK(GST-hGK2), 并利用 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进行纯化。 GK 的反应在 96 孔板上在 27℃下进行。首先, 将用二甲亚砜 (DMSO) 稀释的 1μL 被测化合物 ( 终浓度 10μM) 加入到 89μL 酶混合液 ( 以各自的终浓度计, 25mM 的 HEPES pH7.4、 25mM KCl、 2mMMgCl2、 1mM ATP、 0.1% BSA、 1mM DTT、 1mM 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磷酸盐 )、 2.5U/ml 6-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 以后述的 ΔODCont 为约 0.05 ~约 0.10 的方式制 备的 GST-hGK2) 中。然后, 加入 10μL 的底物溶液 ( 终浓度 5mM 的葡萄糖 ), 开始反应。为 了对最终生成物 NADPH 进行定量, 测定波长 340nm 的吸光度, 并由反应开始后 10 分钟的吸 光度增量 (ΔOD) 使用下式计算被测化合物的 GK 活化 (% )。
     GK 活化 (% ) = [(ΔODTest)-(ΔODCont)]/(ΔODCont)×100
     ΔODTest : 被测化合物的 ΔOD
     ΔODCont : DMSO 的 ΔOD
     将上述的测定结果示于表 1 中。另外, Ex 表示实施例编号。
     表1
     Ex 1 2 3 4-1 5GK 活化 (% ) 330 365 328 355 410Ex 28 29 30 31 32GK 活化 (% ) 314 300 309 387 41016Ex 46 47 48 51 55GK 活化 (% ) 392 297 257 352 315CN 101918363 A说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375 245 265 332 260 386 286 397 362 391 389 377明书70 72 74 75 78 79 81 83 85 99 282 311 337 307 273 297 211 345 257 32613/107 页6 7 9 10 11 15 22-1 22-2 24 25 26 27
     336 418 333 357 433 284 197 199 345 334 231 211试验例 2 : 正常小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Cremophor),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断 食一夜的 ICR 小鼠经口给用 10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 在刚要 给用被测化合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25、 0.5、 1、 2 小时采血, 测定血糖值。计 算从糖耐量刚要开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Ex 4-1 9 10 11血糖下降率 (% ) 39 52 51 5017CN 101918363 A说15 22-1 22-2 36 51 55 70 72 78 79 83明49 55 52 45 55 56 60 59 50 45 51书14/107 页试验例 3 : 高脂食物饲养小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高脂食物饲养 约 30 天后断食一夜的 C57BL/6 小鼠经口给用 1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 耐量试验。在刚要给用被测化合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25、 0.5、 1、 2 小时采 血, 测定血糖值。计算从糖耐量刚要开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 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3
     Ex 4-1 36
     血糖下降率 (% ) 32 43试验例 4 : 正常大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断食一夜的 SD 大鼠经口给用 1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 在刚要给用被测化合 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5、 1、 2 小时采血, 测定血糖值。计算从糖耐量刚要开 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418CN 101918363 A
     说Ex 4-1 11 15 22-1 22-2 36 83明书15/107 页血糖下降率 (% ) 25 20 22 27 25 40 17从以上的试验结果确认,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良好的 GK 活化作用。另外, 还发现了 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和 / 或溶解性也得到改善的化合物, 因此, 可以看出, 本发明化合物作为糖尿病等的预防 / 治疗药是有用的。
     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本发明化合物 (I) 或其盐作为有效成分的制剂, 可以使用本 领域中通常使用的药剂用载体、 赋形剂等, 通过通常使用的方法来制备。
     给药可以是通过片剂、 丸剂、 胶囊剂、 颗粒剂、 散剂、 溶液剂等口服给药, 或者通过 关节内、 静脉内、 肌肉内等的注射剂、 栓剂、 滴眼剂、 眼用软膏、 经皮给药液剂、 软膏剂、 经皮 给药贴剂、 经粘膜给药液剂、 经粘膜给药贴剂、 吸入剂等非口服给药中的任何一种形式。
     作为用于口服给药的本发明的固体组合物, 可以使用片剂、 散剂、 颗粒剂等。在这 样的固体组合物中, 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与至少一种惰性赋形剂例如乳糖、 甘露 醇、 葡萄糖、 羟丙基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 淀粉、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和 / 或偏硅酸铝酸镁等混 合。 组合物可以根据常规方法含有惰性添加剂, 例如硬脂酸镁等润滑剂、 羧甲基淀粉钠等崩 解剂、 稳定剂、 溶解助剂等。 片剂或丸剂根据需要可以由糖衣或者胃溶性或肠溶性物质的薄 膜包覆。
     用于口服给药的液体组合物, 包括药剂上容许的乳浊剂、 溶液剂、 悬浮剂、 糖浆剂 或酏剂等, 含有通常使用的惰性稀释剂, 例如纯化水或乙醇。除惰性稀释剂以外, 该液体组 合物还可以含有增溶剂、 润湿剂、 悬浮剂等助剂、 甜味剂、 风味剂、 芳香剂、 防腐剂。
     用于非口服给药的注射剂, 包括无菌的水性或非水性溶液剂、 悬浊剂或乳浊剂。 作 为水性溶剂, 例如包括注射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作为非水溶性溶剂, 例如有 : 丙二醇、 聚乙 二醇或橄榄油等植物油、 乙醇等醇类或 Polysorbate 80( 日本药典名 ) 等。这样的组合物, 还可以含有等渗剂、 防腐剂、 润湿剂、 乳化剂、 分散剂、 稳定剂或溶解助剂。这些物质可以通 过例如用滤菌过滤器过滤、 配合杀菌剂或照射来灭菌。 另外, 这些物质也可以制成无菌的固 体组合物, 在使用前溶解或悬浮于无菌水或无菌的注射用溶剂中来使用
     吸入剂、 滴鼻剂等经粘膜给药剂可以使用固体、 液体或半固体状的物质, 按照现有 公知的方法制造。例如, 可以适当添加公知的赋形剂、 以及 pH 调节剂、 防腐剂、 表面活性剂、
     润滑剂、 稳定剂和增稠剂等。给药可以使用适当的用于吸入或吹送的装置。例如, 可以使用 计量吸入给药装置等公知的装置或喷雾器, 将化合物单独或者以配方混合物粉末的形式给 药, 或者与医药上可容许的载体组合以溶液或悬浮液的形式给药。干燥粉末吸入器等可以 用于单次或多次给药, 能够利用干燥粉末或含有粉末的胶囊。 或者, 可以是使用适当推动剂 例如氯氟烃、 氢氟烃或二氧化碳等适当气体的加压气溶胶喷雾器等形式。
     通常, 口服给药时一天的给药量为约 0.001mg/kg 体重~约 100mg/kg 体重、 优选 0.1mg/kg 体重~ 30mg/kg 体重、 更优选 0.1mg/kg 体重~ 10mg/kg 体重是适当的, 将其一次 或者分 2 ~ 4 次给药。 静脉内给药时一天的给药量为约 0.0001mg/kg 体重~约 10mg/kg 体重 是适当的, 一天一次或者分数次给药。 另外, 经粘膜给药剂一天一次或分数次以约 0.001mg/ kg 体重~约 100mg/kg 体重的量给药。给药量在考虑症状、 年龄、 性别等后根据各自的情况 适当确定。
     实施例
     以下, 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化合物 (I) 的制法进行更详细说明。本发明化合物不 限于下述实施例所记载的化合物。另外, 原料化合物的制法如制造例所示。
     制造例 1
     在冰冷却下向 60 %氢化钠 (496mg) 的 DMF(10mL) 溶液中加入 1H- 吡唑 -3- 胺 (1.03g) 的 DMF(5mL) 溶液并在室温搅拌 30 分钟。 在冰冷却下加入 [(3- 溴丙氧基 ) 甲基 ] 苯 (2.93g) 的 DMF(10mL) 溶液,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加入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乙酸乙酯= 1 ∶ 1-1 ∶ 3) 纯化, 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1-[3-( 苄氧基 ) 丙基 ]-1H- 吡 唑 -3- 胺 (835mg)。
     制造例 2
     在 2- 溴苯硫酚 (50g) 的 DMF(500mL) 溶液中加入溴代环丙烷 (41.6g)、 碳酸钾 (54.8g) 和三苯基甲硫醇 (1.46g), 并在内温 80℃下搅拌 24 小时。 冷却到室温, 加入水和乙 酸乙酯后, 将有机层分离。 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 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1- 溴 -2-( 环丙硫基 ) 苯 (49.3g)。
     制造例 3
     在 0℃下向氯化铝 (40.2g) 的二氯甲烷 (1200mL) 悬浮液中滴加氯 ( 氧代 ) 乙酸乙 酯 (32.3g),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1 小时。 将反应液保持于 5℃以下的同时滴加 1- 溴 -2-( 环 丙硫基 ) 苯 (49.3g) 的二氯甲烷 (28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将反应液冷却到 0℃, 加水停止反应。反应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3- 溴 -4-( 环 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酯 (29.8g)。
     制造例 4
     在 0℃以下向三苯基 (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基 ) 碘化鏻 (9.27g) 的 THF(70mL) 悬浮液中滴加 1, 1, 1, 3, 3, 3- 六甲基二甲硅烷基氨基锂 (1MTHF 溶液、 19.0mL) 后, 在约 0℃ 搅拌 1 小时。在 2 ℃以下向反应液中滴加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 酯 (5.0g) 的 THF(10mL) 溶液。冰冷却下将反应液搅拌 30 分钟后, 在室温下搅拌 15 小时。 在 10℃以下滴加 4M 盐酸将 pH 调节至 7 后进行减压浓缩。在残渣中加入乙醚, 并过滤生成的固体。滤液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进行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 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3-( 四 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57g)。
     制造例 5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 烯 酸 乙 酯 (4.57g) 溶解于二氯甲烷 (91mL), 并用冰冷却。在该溶液中分五次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5.75g)。升温到室温, 并搅拌 2 小时。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分离有机层后, 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层。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72g)。
     制造例 6
     将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72g)、 环丙基硼酸 (1.37g)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615mg) 溶解于甲苯 (142mL), 在该溶 液中加入磷酸钾 (4.07g, 19.2mmol) 和水 (7.1mL)。将混合物在 100℃下搅拌 20 小时。冷 却到室温, 加入水和乙酸乙酯。 分离有机层, 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 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3.50g)。
     制造例 7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乙酯 (3.50g) 溶解于甲醇 (42mL), 在该溶液中缓慢地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水溶液 (27mL)。在室温搅拌 3 小时后将甲醇减压蒸馏除去, 并小心地添加浓盐酸进行中和。过滤 生成的固体, 用水洗涤后风干。粗生成物用乙醚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 得到 (2E)-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2.47g)。
     制造例 8
     在 3-( 碘甲基 ) 四氢呋喃 (10.1g) 的乙腈 (101mL) 溶液中加入三苯基膦 (13.1g) 并加热回流 1 周。将溶液减压浓缩后加入乙醚。过滤生成的固体并用乙醚洗涤, 由此得到 白色固体形式的三苯基 ( 四氢呋喃 -3- 基甲基 ) 碘化鏻 (18.8g)。
     制造例 9
     在室温下向 1H- 吡唑 -3- 胺的 DMSO(15mL) 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 (3.18g)。在室 温搅拌 30 分钟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R)-(+)-4- 氯甲基 -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 环 (3.0g) 的 DMSO(10mL) 溶液并在室温搅拌 3 天。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 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碱性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1 ∶ 1-1 ∶ 3) 纯化, 得到浅紫色油状物形式的 1-{[(4S)-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 环 -4- 基 ]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0g)。
     制造例 10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8, 8- 二 甲 基 -6, 10- 二 氧 杂 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63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甲醇 (16.3mL)-THF(16.3mL) 混 合溶剂中并用冰冷却。在该溶液中加入 Oxone( 注册商标、 2.43g) 的水 (16.3mL) 溶液后升 温到室温, 并搅拌 1 小时。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和乙酸乙酯。分离有机层后, 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 并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 亚磺酰 ) 苯基 ]-3-(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64g)。
     制造例 11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8, 8- 二 甲 基 -6, 10- 二 氧 杂 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2.40g、 (E), (Z)- 混合物 )、 环丙基硼酸 (606mg, 7.05mmol)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272mg, 0.24mmol) 溶解于甲苯 (72mL), 在该溶液中加入磷酸钾 (1.80g, 8.46mmol) 和水 (3.6mL)。将混合物在 100℃搅拌 20 小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水和乙酸 乙酯。分离有机层, 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 浓缩,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将得到的中间体溶解于二氯甲烷 (48mL), 并用冰冷却。在 该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 (3.95g)、 接着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1.30g)。升温到室温并搅拌 1 小 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停止反应,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分离有机层后, 水层用二 氯甲烷萃取。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 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8, 8- 二 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82g)。将得到的混合物溶解于甲 醇 (22.1mL), 在该溶液中缓慢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水溶液 (11.8mL)。在室温下搅 拌 3 小时后, 小心地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到 1-2。 减压蒸馏除去甲醇, 并用氯仿进行萃取操 作。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并减压浓缩, 将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 得到 (2E)-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1.41g)。
     制造例 12
     将 2-[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2.58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二氯甲烷 (77mL) 并用冰 冷却。在该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 (7.87g)、 接着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2.31g)。在冰冷却下搅 拌 30 分钟, 再升温到室温搅拌 3 小时。再加入二氯甲烷 (55mL) 和间氯过苯甲酸 (0.32g), 并在室温搅拌 1 小时。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停止反应, 并分离有机层。 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进行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2.52g)。
     制造例 13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1.77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甲醇 (21.2mL) 和二氧杂环己烷 (21.2mL) 的混合溶剂, 并缓慢地向该溶液中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 水溶液 (21.2mL)。在室温搅拌 10 分钟后, 在 70℃的油浴中加热下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 到室温, 并在冰冷却下小心地加入浓盐酸。将混合物在 90℃的油浴中加热的同时搅拌 2 小 时, 并再次冷却到室温。加入氯仿, 分离有机层。水层用氯仿萃取, 将有机层合并后用无水 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952mg)。
     制造例 14
     在 {5-[( 叔丁氧羰基 ) 氨基 ] 吡嗪 -2- 基 } 乙酸甲酯 (0.4811g) 的二氧杂环己烷(5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二氧杂环己烷溶液 (5mL), 并搅拌过夜。将反应液浓缩, 过滤所 得粗生成物, 并用乙酸乙酯洗涤。 将得到的粗生成物溶解于水, 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 乙酸乙酯并搅拌 1 小时。加入饱和食盐水后用乙酸乙酯 (10mL×20 次 ) 萃取, 得到的有机 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5- 氨基吡 嗪 -2- 基 ) 乙酸甲酯 (0.2662g)。
     制造例 15
     在干冰 - 丙酮浴冷却下向 [4-( 羟基甲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1.21g) 的二氯甲烷 (15mL) 溶液中加入二乙氨基三氟化硫 (0.73mL), 在保持干冰丙酮浴冷 却的状态下搅拌 30 分钟。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 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4-( 氟甲 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480mg)。
     制造例 16
     室温下在 [4-( 氟甲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48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三氟乙酸 (1mL)。在室温搅拌 5 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 并加入饱和碳 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浓缩,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4-( 氟甲基 )-1, 3- 噻唑 -2- 胺 (243mg)。
     制造例 17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7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412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丙 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6- 氨基烟酸甲酯 (16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和吡啶 (0.17mL)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 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进行纯化。在得到的淡黄色无定形的二氧杂环己烷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2mL), 并在 50℃搅拌 1 小时。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2 后加入饱和食盐水。用氯仿 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1 ∶ 1-3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 (194mg)。
     制造例 18
     在 室 温 下 向 2- 氨 基 [1, 3] 噻 唑 并 [5, 4-b] 吡 啶 -5- 醇 二 氢 溴 酸 盐 (10g) 的 DMF(2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25.2g) 和乙酸 -2- 溴乙酯 (4mL)。在 80℃搅拌 2 小时。在 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和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1 ∶ 2-1 ∶ 3) 纯化,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 式的乙酸 -2-[(2- 氨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5- 基 ) 氧基 ] 乙酯 (2.97g)。
     制造例 19
     在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乙酯 (4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乙酸 (57μL) 和二乙氨基三氟化硫 (0.71mL),并回流 6 小时。反应液用氯仿稀释后依次用水、 饱和食盐水洗涤,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 燥。浓缩后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7 ∶ 3-1 ∶ 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 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3- 二氟环戊基 ] 丙烯酸乙酯 (250mg)。
     制造例 20
     将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酯 (30g) 的甲苯 (60mL) 溶液在 50℃加热后, 在内温 60℃以下加入 3M 氢氧化钠水溶液 (36mL), 并在 50℃搅拌 1 小时。自然 冷却到室温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150mL) 和乙酸乙酯 (100mL)。 在冰冷却下向水层中 加入浓盐酸 (12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依次用己烷 / 乙酸乙酯 (19/1、 200mL)、 乙醚 / 己烷 (1/2、 200mL) 洗涤, 由此得到浅黄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 氧代 ) 乙酸 (14.7g)。
     制造例 21
     在冰冷却下向肼一水合物 (16.9mL) 中加入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 (15g), 然后在 80℃搅拌 10 分钟。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钾 (8.22g), 并在 80℃ 搅拌 20 分钟, 然后在 100℃搅拌过夜。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浓盐酸 (50mL), 并用氯仿 (5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50mL×2)、 饱和食盐水 (50mL) 洗涤, 并 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 硫基 ) 苯基 ] 乙酸 (13.5g)。
     制造例 22
     将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乙酸 (13.5g)、 浓硫酸 (0.135mL) 和甲醇 (40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4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在反应混合 物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00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 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13.8g)。
     制造例 23
     在 内 温 -50 ℃ 以 下 向 二 异 丙 基 胺 (6.94mL)、 1, 3- 二 甲 基 四 氢 嘧 啶 -2(1H)- 酮 (18mL) 和 THF(60mL) 的 混 合 物 中 加 入 2.64M 正 丁 基 锂 / 己 烷 溶 液 (18.4mL) 后, 在内 温 -50℃以下搅拌 1 小时。在内温 -50℃以下向反应混合物中滴加 [3- 溴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15.0g) 的 THF(20mL)/1, 3- 二甲基四氢嘧啶 -2(1H)- 酮 (9mL) 溶 液后, 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30 分钟, 加入 THF(30mL) 并在 -20 ℃搅拌 1 小时。在内温 -60 ℃ 以下滴加 (2R, 3R, 7S)-7-( 碘甲基 )-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烷 (21.8g) 的 THF(20mL) 溶液后, 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30 分钟, 再在室温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水 (200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水 (200mL)、 饱和食盐 水 (2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19 ∶ 1 → 1 ∶ 1) 纯化, 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2R, 3R,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酸甲酯 (20.4g)。
     制造例 24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苯基 -1,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酸 甲 酯 (66.5g)、 4M 氢 氧 化 钠 水 溶 液 (66.5mL)、 甲醇 (66.5mL) 和 THF(133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30 分钟,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减 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在残渣中加入氯仿 (500mL) 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浓盐酸 (25mL)。有 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200mL×2)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 得到灰白色无定形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苯 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酸 (64.8g)。
     制造例 25
     在 冰 冷 却 下、 在 内 温 11 ℃ 以 下 向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R)-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酸 (70.8g) 的 THF(35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21mL) 和 2, 2- 二甲基丙酰氯 (19mL), 然后在室温搅拌 1 小时。在另一容器中在内温 -50 ℃以下向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 (26.3g) 的 THF(200mL) 溶液中加入 2.64M 正丁基锂 / 己烷溶液 (54.8mL), 升温到室温并搅拌 1 小时, 然 后冷却到内温 -60℃。在内温 -50℃以下向该反应混合物中滴加预先制备的酸酐 /THF 混合 物后, 在室温搅拌 4 小时。在冰冷却下加入 1M 氢氧化钠 (600mL), 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 然后用乙酸乙酯 / 己烷 (1/3、 20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200mL)、 饱和食盐水 (2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褐色油 状的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72g)。
     制造例 26
     将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酰 }-1, 3- 噁 唑 烷 -2- 酮 (70g)、 4M 盐 酸 (140mL) 和丙酮 (560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加入饱 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 水 (1/1、 200mL), 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 然后用乙酸乙酯 (200mL×2)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30 ∶ 70 → 50 ∶ 5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1g)。
     制造例 27
     将 (4R)-4- 苄 基 -3-{(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5.7g)、 2, 2- 二甲基丙烷 -1, 3- 二醇 (50g)、 对甲苯磺酸吡啶鎓盐 (1.32g) 和甲苯 (205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6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100mL), 水层用乙酸乙酯 (100mL×2) 萃取。将有机层合并, 依次用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50mL)、 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50mL)、 饱和 食盐水 (50mL) 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 的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8, 8- 二甲 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9.8g)。
     制造例 28
     在冰冷却下向 30%过氧化氢水溶液 (20mL) 中加入氢氧化锂 (2.3g) 的水 (45mL) 溶液, 然后在内温 12℃以下滴加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苯基 ]-3-[(2R)-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9.8g) 的 THF(240mL)/ 水 (60mL) 溶液,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在内温 15℃以下向 反应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钠 (30g) 的水溶液, 并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在冰冷却下向残渣 中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至 1-2, 然后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 氢钠水溶液 (50mL)、 饱和食盐水 (50mL) 洗涤后,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 此得到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的混合物形式的无色油状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酸 (22.1g)。
     制造例 29
     将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8, 8- 二 甲 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酸 (22g)、 4M 盐酸 (22mL) 和丙酮 (88mL) 的混合物在加热 回流下搅拌 2 小时。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在冰冷却下向残渣中加入乙酸乙酯 / 水 (1/3、 300mL) 和氢氧化钠 (5.7g)。在冰冷却下向水层中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到 1, 然后加入氯 仿。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 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 酸 (17.9g)。
     制造例 30
     在冰冷却下向 2-( 苄氧基 ) 乙醇 (1.94g) 的 DMF(60mL) 溶液中加入 60%氢化钠 (510mg) 并在室温搅拌 30 分钟, 然后在冰浴中一次性加入 5- 氯吡嗪 -2- 甲酸甲酯 (2g), 并 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在冰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 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室温下向得到的无色油状物的甲醇 (50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5mL)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用 1M 盐 酸将反应混合物的 pH 调节到 2, 然后加水 ( 约 200mL)。生成的析出物用溶剂 ( 水∶甲醇= 5 ∶ 1) 进行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 嗪 -2- 甲酸 (1.089g)。
     制造例 31
     将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甲酸 (1.089g) 悬浮于叔丁醇 (20mL) 中, 并 加入三乙胺 (0.66mL) 和叠氮化磷酸二苯酯 (0.9mL)。将反应液加热回流过夜, 然后自然冷 却到室温。 在反应液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 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5 ∶ 1-3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1.352g)。
     制造例 32
     在室温下向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614mg) 的 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三氟乙酸 (0.68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浓缩后, 加入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 用碱性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1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胺 (269mg)。制造例 33
     在冰冷却下向 5- 氨基吡嗪 -2- 甲酸甲酯 (2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液中分别分 四次加入吡啶 (36.4mL) 和氯甲酸烯丙酯 (25.2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固体在用溶剂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 吡 嗪 -2- 甲酸甲酯 (481mg)。
     制造例 34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5-{[( 烯 丙 氧 基 ) 羰 基 ] 氨 基 } 吡 嗪 -2- 甲 酸 甲 酯 (481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3M 甲基溴化镁 /THF 溶液 (2.4mL),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1 小时。在 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2 ∶ 1) 纯化, 由此得到黄色固体形式的 [5-(1- 羟基 -1- 甲基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 基甲酸烯丙酯 (123mg)。
     制造例 35 在室温下向甲酸 (48mg) 和正丁胺 (76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四 ( 三苯基膦 ) 钯 (30mg) 和 [5-(1- 羟基 -1- 甲基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烯丙酯 (123mg) 并在室温 搅拌 5 小时。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 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 用薄层硅胶层析 ( 氯仿∶甲醇= 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5- 氨基 吡嗪 -2- 基 ) 丙 -2- 醇 (51mg)。
     制造例 36
     在冰冷却下向 N-(5- 乙酰基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500mg) 的乙醇 (10mL) 和 THF(10mL) 的溶液中加入硼氢化钠 (86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在冰冷 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 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褐色固体形式的 N-[5-(1- 羟基 乙基 ) 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525mg)。
     制造例 37
     在室温下向 N-[5-(1-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394mg) 的甲 醇 (1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249mg), 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并在 60℃下搅拌 5 小时。再加 入碳酸钾 (249mg), 并在 60℃搅拌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食 盐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固体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1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1-(5- 氨基吡嗪 -2- 基 ) 乙醇 (187mg)。
     制造例 38
     在室温下向 N-(5- 乙酰基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300mg) 的甲醇 (1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750mg)。在 60℃搅拌过夜。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 燥并浓缩。得到的固体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1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淡
     黄色固体形式的 1-(5- 氨基吡嗪 -2- 基 ) 乙酮 (180mg)。
     制造例 39
     在冰冷却下向 5-(2- 氧代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5.08g) 的甲醇 (50mL) 溶液 中加入硼氢化钠 (1.07g),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60 分钟。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 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3。加入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剂 ( 乙酸乙酯∶异丙醇= 4 ∶ 1) 萃 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4 ∶ 1-0 ∶ 1, 氯仿∶甲醇= 1 ∶ 0-3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红褐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羟 基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34g)。
     制造例 40
     在室温下向 5-(2- 羟基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07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 液中加入 3, 4- 二氢 -2H- 吡喃 (1.6mL) 和对甲苯磺酸吡啶鎓盐 (295mg) 并在室温搅拌过 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 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1 ∶ 2) 纯化, 由 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25g)。
     制造例 41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5-[2-( 四 氢 -2H- 吡 喃 -2- 基 氧 基 ) 乙 基 ] 吡 嗪 -2- 甲 酸 甲 酯 (1.36g) 的甲醇 (20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5mL)。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在 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3。加入饱和食盐水并用溶剂 ( 氯仿∶ 甲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过滤、 浓缩, 由此得到褐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 (1.50g)。
     制造例 42
     在室温下向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 (1.28g) 的 甲苯 (2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0.85ml) 和叠氮化磷酸二苯酯 (1.3mL), 并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将反应溶液加热到 90℃, 并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溶液中加入苄醇 (1.05mL) 并回流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向反应溶液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 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 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2 ∶ 1) 纯化。得到的固体在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 5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 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苄酯 (461mg)。
     制造例 43
     向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苄酯 (416mg) 的甲醇 (20mL) 和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0%钯炭 (100mg), 并在氢气气氛下搅拌 2 小时。 用硅藻土过滤并浓缩, 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胺 (305mg)。
     制造例 44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2.62g) 的乙醇 (24mL) 和 THF(12mL) 溶液中加入氯化镍 (II) 六水 合物 (154mg)。接着在冰冷却下加入硼氢化钠 (489mg)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和水。生成的黑色固体用硅藻土过滤除去, 滤液用乙酸乙酯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酸乙酯 (2.82g)。
     制造例 45
     在甲醇 - 冰浴中、 在内温 10℃以下用 30 分钟向氢化锂铝 (3.36g) 的 THF(215mL) 混合液中加入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烷 -8- 甲酸乙酯 (43.3g) 的 THF 溶液 (215mL), 然后在内温 10℃以下搅拌 1 小时、 在冰浴中搅拌 2 小时。在冰浴下向反 应混合物中依次加入水 (8.6mL)、 10%氢氧化钠水溶液 (8.6mL)、 水 (27.5mL), 并在室温下 搅拌 30 分钟。将固形物用硅藻土过滤除去, 并对滤液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浅粉红色油状物 形式的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醇 (38.4g)。
     制造例 46
     在冰冷却下、 在 3℃以下用 30 分钟向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醇 (47.2g) 的二氯甲烷 (50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25.4mL) 和甲磺酰氯 (13.5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 小时。升温到室温, 用硅藻土过滤析出的固体, 并浓缩滤液, 由此得到浅粉红色油状物形式的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磺酸甲酯 (64.5g)。
     制造例 47
     在室温下向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磺酸甲酯 (58.6g) 的丙酮 (800mL) 溶液中加入碘化钠 (52.3g)。将混合物加热回流过夜, 再次冷却到 室温。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分离有机层, 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 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 烷∶乙酸乙酯= 1 ∶ 0-50 ∶ 1-30 ∶ 1-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S, 3S)-8-( 碘甲基 )-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烷 (40.6g)。
     制造例 48
     在冰冷却下向 60%氢化钠 (2.30g) 和 DMF(60.2mL) 的混合物中缓慢地加入 2- 羟 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6.02mL)。再加入 4-( 氯甲基 ) 苯基甲基醚 (7.83mL), 并在室温下搅 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 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己烷 =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12.5g)。
     制造例 49
     在冰冷却下向硼氢化锂 (2.29g) 和 THF(200mL) 的混合物中滴加 2-[(4- 甲氧基苄 基 ) 氧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12.5g), 并在 60 ℃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 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 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 -1- 醇 (6.72g)。
     制造例 50
     在冰冷却下向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 -1- 醇 (0.30g) 的 N- 甲基 吡咯烷酮 (4.5mL) 溶液中加入氢化钠 (63mg), 并在 60℃下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5- 氯吡嗪 -2- 甲酸甲酯 (246mg) 并在 120℃下搅拌过夜。在冰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 入 1M 盐酸进行中和,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80 ∶ 20) 纯化, 得到无色油 状物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0.20g)。
     制造例 51
     在室温下将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3.5g)、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35mL)、 甲醇 (35mL) 和 THF(35mL) 的混合物搅拌 1 小时。向反 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洗涤。向水层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4, 然后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淡黄色固体 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 (2.5g)。
     制造例 52
     将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 酯 (330mg)、 肼一水合物 (198μL)、 氢氧化钾 (1.15g) 和乙二醇 (9.9mL) 的混合物在 120℃ 搅拌 3 小时。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 钠干燥。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 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胺 (220mg)。
     制造例 53
     在冰冷却下向 [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300mg) 和 DMF(2mL) 的混合物中加入氢化钠 (43mg), 并搅拌 10 分钟。再在冰冷却下加入溴甲基苯 (129μL), 并 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 酸乙酯∶己烷=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 苯基丙酸甲酯 (217mg)。
     制造例 54
     向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5] 癸 -8- 基 ] 丙 酰 }-1, 3- 噁 唑 烷 -2- 酮 (4.8g) 的 丙 酮 (48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6mL) 并在 50℃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 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物 (3.54g)。在冰冷却 下, 将所得到的白色无定形物 (165mg) 的 THF(1.6mL) 溶液滴加到在冰冷却下向 30%过氧化 氢水溶液 (150μL) 中加入氢氧化锂 (30.5mg) 的水 (1mL) 溶液而制备的溶液中, 并在 0℃ 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溶液中加入硫代硫酸钠 (0.7g) 的水 (5mL) 溶液, 并用乙醚洗涤。在冰 冷却下向得到的水层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4,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 取。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甲 醇= 1 ∶ 0-1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的混合物 (125mg)。
     制造例 55
     在冰冷却下向四氢 -2H- 噻喃 -4- 甲酸甲酯 (2.0g) 和氯仿 (20mL) 的混合物中加 入间氯过苯甲酸 (8.62g), 并在室温搅拌 4 小时。 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亚硫酸钠水溶液,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 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固体 (2g)。在 冰冷却下向上述白色固体与 THF(30mL) 的混合物中加入硼氢化锂 (600mg), 并在 40℃搅拌 3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硫酸铵使其达到饱和。用氯仿 / 异丙醇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白色固体 (1.1g)。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88mg)、 咪唑 (25mg)、 二氯甲烷 (1mL) 的混合物中加入碘 (85mg), 并搅拌 10 分钟。然后, 在 冰冷却下加入上述白色固体,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 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 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4-( 碘甲基 ) 四氢 -2H- 噻 喃 -1, 1- 二氧化物 (52mg)。
     制造例 56
     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 (45mg)、 ( 三甲基甲硅烷基 ) 重氮甲烷 (2.0M 乙醚溶液、 0.1mL)、 甲醇 (0.2mL) 和甲苯 (0.8mL) 的混合物搅拌 10 分钟。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 50 ∶ 5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 代环己基 ) 丙酸甲酯 (29mg)。
     制造例 57
     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甲酯 (178mg)、 2- 甲氧基 -N-(2- 甲氧基乙基 )-N-( 三氟 -λ4- 硫基 ) 乙胺 (406μL)、 乙醇 (5μL) 和二氯甲烷 (2.7mL) 的混合物搅拌 4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 析 ( 乙酸乙酯∶己烷= 30 ∶ 7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4- 二氟环己基 ) 丙酸甲酯 (85mg)。
     制造例 58
     将乙酸 (5- 氨基吡嗪 -2- 基 ) 甲酯 (1g)、 碳酸钾 (83mg) 和甲醇 (15.1mL) 的混合 物加热回流 2 小时。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淡黄色固体 (740mg)。在室温下将上述淡黄色固 体、 叔丁基 ( 氯 ) 二甲基硅烷 (1.34g)、 咪唑 (805mg) 和 DMF(10mL) 的混合物搅拌过夜。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10 ∶ 90) 纯化, 得到白色固 体形式的 5-({[ 叔丁基 ( 二甲基 ) 甲硅烷基 ] 氧基 } 甲基 ) 吡嗪 -2- 胺 (805mg)。
     制造例 59
     在冰冷却下向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 酸乙酯 (2.75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溶液 (25mL) 中添加硼氢化钠 (0.962g)。再在室温下 加水 (0.5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 在内温 20℃以下加入浓盐酸 (8mL) 后 进行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甲醇进行洗涤的同时过滤出白色的固形物。将得到的白色固体溶 解于吡啶 (15mL), 在室温下加入乙酸酐 (2.59mL) 并搅拌 2.5 小时。 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 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 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2.71g)。制造例 60在室温下向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 酸酯 (790mg) 的 THF 溶液 (10mL) 中加入正丁胺 (0.52mL)、 甲酸 (0.20mL)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33mg),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30mL), 并用 乙酸乙酯萃取。水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 pH 到 9, 并用溶剂 ( 乙酸乙酯∶异丙醇= 3 ∶ 1, 100mL×3)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淡 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261mg)。 得到的淡黄 色油状物用手性柱层析 ( 商品名 : Chiralcel OJ-H、 己烷∶乙醇∶二乙胺= 30 ∶ 70 ∶ 0.1) 进行光学拆分, 作为第一峰和第二峰分别以 37 %和 25 %的收率分离得到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的光学活性体 ( > 95% ee)( 绝对构型未确定 )。
     与制造例 1 ~ 60 的方法同样地制造了制造例化合物 61 ~ 100。制造例化合物的 结构如后表 5 ~ 23 所示, 制造方法和物理化学数据如后表 24 ~ 27 所示。
     实施例 1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2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217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3- 环戊基 -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丙烯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1-[3-( 苄氧基 ) 丙基 ]-1H- 吡唑 -3- 胺 (141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在室温下向得到 的无色油状物的三氟乙酸 (5mL) 溶液中加入 1, 2, 3, 4, 5- 五甲基苯 (823mg), 并在室温下搅 拌 48 小时。浓缩后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 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加入饱和食盐水,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 氯仿∶甲醇= 1 ∶ 0-2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3- 环戊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N-[1-(3- 羟基丙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55mg)。
     实施例 2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131mg) 的二氯甲烷 (2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89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100mg) 的二氯甲烷 (1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 拌 30 分钟。在室温下加入 1- 甲基 -1H- 吡唑 -3- 胺 (39mg) 的二氯甲烷 (1mL) 溶液和吡 啶 (0.086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5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 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酰胺 (97mg)。
     实施例 3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2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217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3- 环戊基 -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丙烯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1-{[(4S)-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环 -4- 基 ]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42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加水并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 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1 ∶ 2) 纯 化。向得到的油状物的 THF(15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5mL) 并搅拌过夜。加入饱和食盐 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 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甲醇= 1 ∶ 0-2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3- 环 戊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2S)-2, 3- 二羟基丙基 ]-1H- 吡 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97mg)。
     实施例 4
     在冰冷却下 ( 内温 10℃以下 ) 向三苯基膦 (84.2g) 的二氯甲烷 (1.94L) 溶液中 分五次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胺 (56.7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滴加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 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81g) 的二氯甲烷 (486ml) 溶液, 并升温到室温搅拌 0.5 小 时。在室温下加入 1-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6.5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然后加入吡 啶 (24.3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45 分钟。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400ml) 停止反应。分 离有机层, 有机层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得 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浓缩后向残渣中加入己烷 - 乙酸乙酯混合溶剂 (1 ∶ 1), 过 滤一部分析出的三苯基膦氧化物, 固体用己烷 - 乙酸乙酯混合溶剂 (1 ∶ 1) 洗涤。将滤液 合并, 并减压浓缩, 得到与三苯基膦氧化物的混合物形式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N-(1- 甲 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向得到的混合物 (112.4g) 的二氧杂环己烷 (439mL) 溶 液中加入 4M 盐酸 (439mL), 并在 50℃的油浴中加热下搅拌 30 分钟,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加入氯仿, 然后分离有机层。对水层进行中和后, 再次用氯仿萃取。将 有机层合并, 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 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40.3g、 实施例 4-1)。另外, 作为副产物得到 (2Z)-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 甲 基 -1H- 吡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0.17g、 实施例 4-2)。
     实施例 5
     向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 (194mg) 的 1, 4- 二氧杂 环己烷 (4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酸 (4mL) 并在 50℃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饱 和食盐水。用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溶解于乙酸 乙酯 (4mL), 并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 (1mL)。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并浓缩。得到的油 状物用异丙醚析出固体并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一盐酸盐 (87mg)。 实施例 6
     向乙酸 -(5-{[(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 -2- 烯酰基 ] 氨基 } 吡嗪 -2- 基 ) 甲酯 (0.2065g) 的甲醇 (6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
     (2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将溶液调节为中性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制备型 TLC( 氯仿∶甲醇= 10 ∶ 1) 进行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 羟基 甲基 ) 吡嗪 -2- 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40.6mg)。
     实施例 7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 酰亚胺 (400mg)( 内温 5 ℃以下 ) 并搅拌 15 分钟, 然后在冰冷却下加入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入 2-[(2- 氨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5- 基 ) 氧基 ] 乙酸乙酯 (270mg) 的 二氯甲烷 (10mL) 混合物和吡啶 (0.17mL), 然后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 溶液和二氯甲烷,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向得到的无色无定形物的 THF(3mL)- 甲醇 (3mL) 混合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0.6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 钟。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加入 1M 盐酸和乙酸乙酯, 然后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向得到的无色无定形物的二氧杂环己烷 (5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 酸 (2mL), 并在 50℃搅拌 3 小时,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然后加入水和乙 酸乙酯,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乙氧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89mg)。
     实施例 8
     在冰冷却下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羟基环 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24mg) 的二氯甲烷 (4ml) 溶液中加入二乙 氨基三氟化硫 (100μl), 并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 用二氯甲烷稀释反应液, 并加水。 有机层依 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后, 得到的残 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7 ∶ 3-1 ∶ 0) 纯化, 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氟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78mg)。
     实施例 9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的 1M 二氯甲烷 (0.64mL) 溶液和 DMF(16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 小时。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5- 甲基吡啶 -2- 胺 (63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5%柠檬酸水溶液、 饱和碳酸氢钠水 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 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将得到的油状物溶解于乙 酸乙酯 (4mL), 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异丙醚析出固体并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 甲基吡啶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一盐酸盐 (210mg)。
     实施例 10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99m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27μL) 和 DMF(3μL), 并搅 拌 1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吡啶 (28μL) 和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 基丙氧基 } 吡嗪 -2- 胺 (53mg), 并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 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82mg)。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82mg)、 2, 3- 二氯 -5, 6- 二氰基 -1, 4- 苯醌 (56mg)、 二氯甲烷 (7.5mL) 和水 (0.38mL) 的混合物搅拌 1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 酸乙酯∶己烷= 80 ∶ 20) 纯化。得到的残渣在乙醚中进行超声波处理, 过滤生成的析出 物,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 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52mg)。
     实施例 11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酸 (12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依次加入 0.5M 草酰氯的二氯甲烷 (0.77mL) 溶液、 DMF(10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 小时。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5-[2-( 苄氧基 ) 乙 氧基 ] 吡嗪 -2- 胺 (86mg) 和吡啶 (0.05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液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 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 5 ∶ 1-1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R)-N-{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 嗪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75mg)。向得到的 (2R)-N-{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75mg) 的甲醇 (10mL) 溶液中加入 10%钯炭 (50mg)。在氢气气氛中、 在室温、 4 个大气压下搅拌 7 小时。反应混合物用硅藻土 过滤并浓缩。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0mL), 并在室 温搅拌 30 分钟。反应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酰胺 (103mg)。
     实施例 12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酸 (11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 (0.03mL)、 催化剂量的 DMF 并 搅拌 1 小时, 然后在冰冷却下加入 (6- 氨基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8mg) 和吡啶 (0.05mL), 并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有机层依次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 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 由此得到浅黄色无定形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7mg)。 向得 到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7mg) 的 THF(3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0.22mL) 后, 加入一滴乙醇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向反应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0.22mL) 调节 pH 到 4 后, 用饱和食盐水和二氯甲烷稀释并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 剂。在冰冷却下向残渣的乙酸乙酯 (3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溶液 (0.07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0 分钟,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乙酸乙酯 (3mL), 过滤 沉淀物, 并减压干燥, 由此得到无色固体形式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盐酸盐 (30mg)。
     实施例 13
     在 室 温 下 向 (5-{[(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嗪 -2- 基 ) 甲基乙酸酯 (120mg) 的甲醇 (4mL) 溶液 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加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3 后, 用 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 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 羟基甲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93mg)。
     实施例 14
     在室温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 喃 -4- 基 )-N-{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丙酰胺 (118mg) 的 THF(10mL) 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10mL) 并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 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2-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94mg)。
     实施例 15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252mg) 的二氯甲烷 (2.5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68μL) 和 DMF(104μL) 并 搅拌 2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吡啶 (65μL) 和 5-({[ 叔丁基 ( 二甲基 ) 甲硅烷基 ] 氧基 } 甲基 ) 吡嗪 -2- 胺 (240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 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氯仿= 20 ∶ 80) 纯化。再用相同溶剂体系通过制备型 TLC 进行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物 (200mg)。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无定形物、 2M 盐酸 (1mL) 和 THF(1mL) 的混合物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 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 羟基甲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36mg)。
     实施例 16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00mg) 的二氯甲烷 (4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200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搅拌, 然后缓慢地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 酸 (30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3- 氨 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后, 加入吡啶 (0.1mL), 并在 室温下搅拌 3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20mL) 和二氯甲烷 (20mL),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20mL)、 饱和食盐水 (2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75 ∶ 25 → 60 ∶ 4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 的 3-({(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338mg)。 向 3-({(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330m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 (3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酸 (3mL), 并在 50℃搅拌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 温后, 加入 1M 氢氧化钠 (12mL)、 饱和食盐水 (20mL) 和二氯甲烷 (20mL),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向残渣的乙酸乙酯 (3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 酯 (0.3mL), 并在室温下短暂搅拌,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的无色固体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氯仿→氯仿 / 甲醇 (95/5)) 纯化, 然后再次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 / 甲醇= 100/0 → 90/1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N-1H- 吡唑 -3- 基丙烯酰胺 (100mg)。
     实施例 17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酸 (16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0.04mL) 和一滴 DMF, 并在冰冷却 下搅拌 1 小时。 向反应混合物中依次加入吡啶 (0.04mL)、 3-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90mg),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乙酯 (30mL) 和 1M 盐酸 (30mL), 有 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30mL)、 饱和食盐水 (30mL) 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7mg)。在冰冷 却下向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 酰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0mg) 的乙酸乙酯 (5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 酸乙酯 (5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然后加入乙酸乙酯 (20mL) 和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 (20mL),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2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 馏除去溶剂后,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 ) 纯化, 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N-1H- 吡唑 -3- 基丙酰胺 (62mg)。
     实施例 18
     在室温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环 -4- 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50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并在室温下搅拌 3 小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 由此得到白色 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1, 2- 二羟基乙基 ) 吡 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33mg)。
     实施例 19
     在室温下向 5-({(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 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嗪 -2- 甲酸 (102mg)、 1- 羟基苯并三唑 (44mg) 和 N-[3-( 二 甲基氨基 ) 丙基 ]-N ′ - 乙基碳二亚胺一盐酸盐 (59mg) 的 DMF(5mL) 溶液中加入二甲基 胺一盐酸盐 (22mg) 和三乙胺 (0.09mL)。在室温下将反应混合物搅拌过夜后加水并分液。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 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5-({(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N, N- 二甲基吡嗪 -2- 甲酰胺 (64mg)。
     实施例 20 在 0 ℃下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 甲基 -1H- 吡 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140mg) 的乙醇 (2mL) 悬浮液中加入硼氢 化钠 (12mg) 并搅拌 15 分钟。反应液用氯仿稀释, 并用水停止反应。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40mg)。
     实施例 21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6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412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 在室温下将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的光学活性体 ( 制造例 60 的第一峰得 到的光学活性体 )(227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和吡啶 (0.17mL) 加入到反应混合物中,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 析 ( 己烷∶乙酸乙酯= 1 ∶ 1-1 ∶ 2)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2-({(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 基 } 氨 基 )-1, 3- 噻 唑 -4- 基 ]-2- 羟 基 丙 基 乙 酸 酯 (690mg)。 向 2-[2-({(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690mg) 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 小时。加 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4, 然后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 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基 -1- 甲基 乙基 )-1, 3- 噻唑 -2- 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酰胺 (655mg)。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 基 -1- 甲基乙基 )-1, 3- 噻唑 -2- 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酰胺 (655m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 (4mL) 和 THF(2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 酸 (4mL), 并在 50℃搅拌 2 小时。将反应混合物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饱和食盐水。用 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乙酸乙酯= 1 ∶ 1-1 ∶ 3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基 -1- 甲基乙基 )-1, 3- 噻 唑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329mg)。
     实施例 22
     将 实 施 例 20 中 得 到 的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45mg) 用硅胶柱层 析 ( 氯仿∶甲醇= 100 ∶ 1) 纯化, 分别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3-[(1S, 3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40mg) ( 低极性级分、 实施例 22-1) 和 2(E)-[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 3R)-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37mg)( 高极性级分、 实施例 22-2)。
     实施例 23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的 0.5M 二氯甲烷溶液 (1.3mL)、 DMF(16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1-(5- 氨基吡 嗪 -2- 基 ) 乙醇 (81mg) 和吡啶 (0.09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3 后,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 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 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1-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70mg)。
     与实施例 1 ~ 23 的方法同样地制造实施例化合物 24 ~ 103。实施例化合物的结 构如后表 28 ~ 48 所示, 制造方法和物理化学数据如后表 49 ~ 63 所示。
     另外, 表 64 ~ 65 中列出本发明的其它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使用 上述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或者它们的变形方法 容易地合成。
     另外, 后表中使用以下缩写。PEx : 制造例编号、 Ex : 实施例编号、 No : 化合物编 号、 Data : 物理化学数据 (EI : EI-MS 的 m/z 值、 FAB+ : FAB-MS( 阳离子 ) 的 m/z 值、 ESI+ : 1 ESI-MS( 阳离子 ) 的 m/z 值、 ESI- : ESI-MS( 阴离子 ) 的 m/z 值、 NMR1 : DMSO-d6 中的 H-NMR 1 的 δ(ppm)、 NMR2 : CDCl3 中的 H-NMR 的 δ(ppm)、 NMR3 : 添加有 CD3OD 的 CDCl3 中的 1H-NMR 的 δ(ppm)、 diastereo mixture : 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 )、 Structure : 结构式 ( 结构式中 的 HCl 表示盐酸盐 )、 Syn : 制造方法 ( 数字表示与具有该编号作为实施例编号的实施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有多个数字时表示依次与具有该编号作为实施例编号的 实施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 PSyn : 制造方法 ( 数字表示与具有该编号作为 制造例编号的制造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
     其中, 表示双键为 E 型异构体和 Z 型异构体的混合物。
     [ 表 5]
     [ 表 6]
     [ 表 7]
     [ 表 8]
     [ 表 9]
     [ 表 10]
     [ 表 11]
     [ 表 12]
     [ 表 13]
     [ 表 14]
     [ 表 15]
     [ 表 16]
     [ 表 17]
     [ 表 18]
     [ 表 19]
     [ 表 20]
     [ 表 21]
     [ 表 22]
     [ 表 23]
     [ 表 24] PSyn DataPExNMR2 : 2.11(3H, s), 3.50-3.80(2H, br), 4.39-4.46(2H, m), 4.47-4.54(2H, m), 6.73(1H, d, J = 8.7Hz), 7.61(1H, d, J= 18 18 8.7Hz) ESI+ : 254 61 62 4 5 EI : 394, 396 EI : 426, 428 NMR2 : 2.02-2.18(2H, m), 3.42(2H, t, J = 6.0Hz), 3.48-3.72 (2H, br s), 4.04(2H, t, J = 6.0Hz), 4.78(2H, s), 5.53(1H, d, 1 1 J = 2.0Hz), 7.05(1H, d, J = 2.0Hz), 7.26-7.41(5H, m) EI : 231 63 6 EI : 388 NMR2 : 0.81-0.94(2H, m), 1.00-1.11(2H, m), 1.12-1.20(2H, 64 7 m), 1.25-1.83(10H, m), 2.27-2.49(1H, m), 2.75-2.89(1H, m), 2.90-3.02(1H, m), 6.80(1H, d, J = 1.5Hz), 7.09-7.15 (2H, m), 7.92(1H, d, J = 8.1Hz) FAB+ : 361 EI : 228, 230 EI : 328, 330 ESI+ : 347 ESI+ : 411, 413 ESI+ : 397, 399 ESI+ : 443, 445 ESI+ : 429, 4312 3 8 4 65 5 662 3 8 4 4 5 5NMR2 : 1.35(3H, s), 1.39(3H, s), 3.61(2H, br), 3.71-3.83 (1H, m), 3.98-4.11(3H, m), 4.35-4.46(1H, m), 5.59(1H, d, J 67 9 = 2.3Hz), 7.20(1H, d, J = 2.3Hz) ESI+ : 198 6 68 6 6 ESI+ : 405 ESI+ : 391 NMR2 : 1.35(3H, s), 1.39(3H, s), 3.61(2H, br s), 3.71-3.83 (1H, m), 3.98-4.11(3H, m), 4.35-4.46(1H, m), 5.59(1H, d, J 9 9 = 2.3Hz), 7.20(1H, d, J = 2.3Hz) EI : 197 7 69 70 71 10
     7 7 8 4 10 [ 表 25]ESI+ : 377 ESI+ : 363 FAB+ : 445 EI : 494, 496 ESI+ : 511, 5131111NMR2 : 0.82-0.91(2H, m), 1.01-1.12(2H, m), 1.12-1.21(2H, m), 1.33-1.41(2H, m), 1.76-1.89(1H, m), 2.04-2.23(3H, m), 2.28-2.40(2H, m), 2.74-2.89(2H, m), 2.90-3.04(1H, m), 6.81 (1H, br s), 7.22(1H, d, J = 10.4Hz), 7.13(1H, dd, J = 8.1, 1.6 Hz), 7.96(1H, d, J = 8.1Hz) NMR2 : 1.56(9H, s), 5.36(2H, d, J = 47.2Hz), 6.94(1H, d, J = 3.3Hz), 9.25(1H, br) FAB+ : 23315151616NMR2 : 5.00(2H, br s), 5.22(2H, d, J = 47.5Hz), 6.59(1H, d, J = 3.5Hz) ESI+ : 133 ESI+ : 555 ESI+ : 555 FAB+ : 604, 606 FAB+ : 637, 639 FAB+ : 604, 606 FAB+ : 599 FAB+ : 637, 639 FAB+ : 375 FAB+ : 599 ESI+ : 375 EI : 167 FAB+ : 571 NMR2 : 0.82-1.00(2H, m), 1.02-1.15(2H, m), 1.16-1.29(2H, m), 1.34-1.46(2H, m), 1.55-2.42(6H, m), 2.67-3.14(3H, m),72 73 74 12 75 76 77 13 78 79 14 808 8 4 12 4 6 12 13 6 13 14 717174.63-4.77(2H, m), 6.92(1H, s), 7.10(1H, d, J = 10.5Hz), 7.14-7.41(12H, m), 8.05(1H, d, J = 8.3Hz), 8.32-8.54(2H, m), 8.89(1H, s) NMR2 : 1.56(3H, s), 2.06(3H, s), 4.22(1H, d, J = 11.3Hz), 4.35(1H, d, J = 11.3Hz), 4.75(2H, d, J = 5.7Hz), 5.32(1H,5959 dd, J = 10.4, 1.1Hz), 5.40(1H, dd, J = 17.2, 1.1Hz), 5.88-6.06 (1H, m), 6.83(1H, s)6060NMR1 : 1.31(3H, s), 1.98(3H, s), 3.95(1H, d, J = 11.0Hz), 4.16(1H, d, J = 11.0Hz), 5.13(1H, s), 6.34(1H, s), 6.83(2H, br s) EI : 424 FAB+ : 397 ESI+ : 238 ESI+ : 238 ESI+ : 154 ESI+ : 275 ESI+ : 34619 81 33 34 35 30 31
     19 7 33 34 35 30 31 [ 表 26] 32 36 37 39 44 24 25 28 40 41 4232 36 37 39 82 83 84 85 40 41 42ESI+ : 246 ESI+ : 224 ESI+ : 140 ESI+ : 183 FAB+ : 407 FAB+ : 379 ESI+ : 538 FAB+ : 379 ESI+ : 267 ESI+ : 253 ESI+ : 35863CN 101918363 A说ESI+ : 224 FAB+ : 367 FAB+ : 325 FAB+ : 403 FAB+ : 435 FAB+ : 570 FAB+ : 618, 620 ESI+ : 138 FAB+ : 651, 653 FAB+ : 613 FAB+ : 615明书60/107 页43 86 45 46 47 87 88 38 89 90 44 91 92 54 5843 27 45 46 47 8 4 38 5 6 44 24 25 54 58ESI+ : 39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deketalization)) FAB+ : 550(-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91 ESI+ : 240 NMR2 : 1.52(6H, s), 3.78(3H, s), 3.81(3H, s), 4.41(2H, s),4848 6.88-6.91(2H, m), 7.27-7.34(2H, m) NMR2 : 1.27(6H, s), 3.48(2H, d, J = 6.3Hz), 3.81(3H, s),4949 4.41(2H, s), 6.87-6.90(2H, m), 7.25-7.27(2H, m) NMR2 : 1.39(6H, s), 3.76(3H, s), 3.99(3H, s), 4.38(2H, s), 4.46(2H, s), 6.81-6.88(2H, m), 7.20-7.26(2H, m), 8.31(1H, d, J = 1.3Hz), 8.82(1H, d, J = 1.3Hz)505064CN 101918363 A说ESI+ : 405 ESI- : 331 ESI- : 299 ESI+ : 287, 289明书61/107 页56 51 20 2156 51 20 212222NMR2 : 0.71-0.75(2H, m), 1.11-1.16(2H, m), 2.10-2.15(1H, m), 3.57(2H, s), 3.70(3H, s), 7.22(1H, dd, J = 1.8, 8.1Hz), 7.43(1H, d, J = 1.8Hz), 7.49(1H, d, J = 8.8) ESI+ : 333, 335 ESI+ : 429, 43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93 23
     5 23 [ 表 27] 6 24 25 26 27 28 2994 24 25 26 27 28 29ESI+ : 39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77(-C12H14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536(-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536 ESI+ : 622 ESI+ : 377(-C5H10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77 NMR2 : 1.40(9H, s), 1.56(6H, s), 3.78(3H, s), 4.31(2H, s), 4.48(2H, s), 6.83-6.86(2H, m), 7.24-7.29(3H, m), 8.02-8.03 (1H, m) NMR2 : 1.36(6H, s), 3.78(3H, s), 4.20(2H, s), 4.47(2H, s), 6.83-6.86(2H, m), 7.23-7.26(2H, m), 7.52(1H, d, J = 1.5Hz), 7.82(1H, d, J = 1.5Hz)9531525265CN 101918363 A说ESI+ : 275明书62/107 页55555757NMR2 : 0.86-0.91(2H, m), 1.01-1.07(2H, m), 1.13-1.19(2H, m), 1.22-1.28(1H, m), 1.30-1.36(2H, m), 1.50-1.84(6H, m), 1.98-2.22(4H, m), 2.77-2.80(1H, m), 2.86-2.99(1H, m), 3.62-3.74(4H, m), 6.88-6.96(1H, m), 7.21-7.27(1H, m), 7.86-7.90(1H, m) NMR2 : 1.02-1.10(2H, m), 1.30-1.36(2H, m), 3.02(1H, dd, J = 9.5, 22.3Hz), 3.08-3.10(1H, m), 3.42(1H, dd, J = 11.3, 22.3 Hz), 3.65(3H, s), 3.90(1H, dd, J = 9.5, 11.3Hz), 7.06-7.11 (2H, m), 7.16-7.30(3H, m), 7.39(1H, dd, J = 2.3, 11.0Hz), 7.72(1H, d, J = 2.3Hz), 7.95(1H, d, J = 11.0)53539653ESI- : 477, 479 NMR2 : 0.84-0.90(2H, m), 1.01-1.09(2H, m), 1.14-1.22(2H, m), 1.24-1.27(1H, m), 1.30-1.37(2H, m), 1.70-1.80(1H, m), 1.81-1.97(2H, m), 2.05-2.20(3H, m), 2.76-3.10(6H, m), 3.63-3.71(1H, m), 6.91-6.94(1H, m), 7.22-7.28(1H, m), 7.89-7.94(1H, m) ESI+ : 385 ESI+ : 371 NMR2 : 0.84-0.91(2H, m), 1.01-1.09(2H, m), 1.14-1.22(2H,972498 996 241006m), 1.24-1.29(1H, m), 1.30-1.38(2H, m), 1.68-1.78(1H, m), 1.80-1.98(2H, m), 2.05-2.20(3H, m), 2.77-3.09(6H, m), 3.61-3.67(1H, m), 3.69(3H, s), 6.89(1H, d, J = 2.0Hz), 7.21 (1H, dd, J = 2.0, 12.0Hz), 7.90(1H, d, J = 12.0Hz)
     [ 表 28]
     [ 表 29]
     [ 表 30]
     [ 表 31]
     [ 表 32]
     [ 表 33]
     [ 表 34]
     [ 表 35]
     [ 表 36]
     [ 表 37]
     [ 表 38]
     [ 表 39]
     [ 表 40]
     [ 表 41]
     [ 表 42]
     [ 表 43]
     [ 表 44]
     [ 表 45]
     [ 表 46]
     [ 表 47]
     [ 表 48]
     [ 表 49] Syn Data87ExCN 101918363 A说明书84/107 页NMR2 : 0.85-0.92(2H, m), 1.09-1.24(4H, m), 1.36-1.78(10H, m), 2.10-2.27(1H, m), 2.82-2.93(1H, m), 2.94-3.06(1H, m), 3.75(3H, s), 6.77(1H, d, J = 2.2Hz), 6.85(1H, d, J = 1.5Hz), 24 2 7.04(1H, d, J = 10.9Hz), 7.20(1H, dd, J = 7.7, 1.5Hz), 7.25 (1H, d, J = 2.2Hz), 7.47(1H, br), 8.00(1H, d, J = 7.7Hz) ESI+ : 440 NMR2 : 0.83-0.93(2H, m), 1.09-1.23(4H, m), 1.35-1.81(10H, m), 1.93-2.06(2H, m), 2.15-2.29(1H, m), 2.83-2.94(1H, m), 2.96-3.05(1H, m), 3.58(2H, t, J = 5.7Hz), 4.13(2H, t, J = 5.7 1 1 Hz), 6.76(1H, d, J = 2.3Hz), 6.86(1H, d, J = 1.3Hz), 7.01(1H, d, J = 10.7Hz), 7.20(1H, dd, J = 8.0, 1.3Hz), 7.31(1H, d, J = 2.3 Hz), 7.50(1H, br s), 8.00(1H, d, J = 8.0Hz) ESI+ : 484 NMR2 : 0.82-0.90(2H, m), 1.11-1.30(4H, m), 1.36-1.48(3H, m), 1.54-1.71(3H, m), 2.02-2.18(1H, m), 2.84-2.95(1H, m), 2.95-3.07(1H, m), 3.27(2H, br t, J = 11.8Hz), 3.76(3H, s), 3.91 (2H, br d, J = 10.1Hz), 6.77(1H, d, J = 2.2Hz), 6.84(1H, br s), 6.95(1H, d, J = 10.3Hz), 7.19(1H, dd, J = 8.0, 1.4Hz), 7.26 (1H, d, J = 3.0Hz), 7.49(1H, br s), 8.03(1H, d, J = 8.1Hz) ESI+ : 456 NMR2 : 0.84-0.92(2H, m), 1.10-1.28(4H, m), 1.39-1.47(2H, m), 1.75-1.90(1H, m), 1.93-2.06(1H, m), 2.54-2.70(1H, m), 2.83-2.93(1H, m), 2.95-3.06(1H, m), 3.54(1H, br t, J = 7.7Hz), 3.69-3.82(2H, m), 3.76(3H, s), 3.93(1H, dt, J = 4.5, 8.3Hz), 6.76(1H, d, J = 2.2Hz), 6.84(1H, br s), 7.05(1H, d, J = 10.5 Hz), 7.19(1H, dd, J = 8.0, 1.6Hz), 7.25(1H, d, J = 2.3Hz), 7.45 (1H, br s), 8.03(1H, d, J = 8.0Hz) ESI+ : 44222252262NMR2 : 0.82-0.92(2H, m), 1.13-1.30(4H, m), 1.38-1.49(3H, m), 1.53-1.72(3H, m), 2.06-2.22(1H, m), 2.84-2.96(1H, m), 2.97-3.09(1H, m), 3.28(2H, dt, J = 1.8, 10.4Hz), 3.92(2H, dd, J = 9.1, 2.8Hz), 6.83(1H, br s), 7.08(1H, d, J = 10.5Hz), 7.18 (1H, dd, J = 8.0, 1.6Hz), 7.24(1H, s), 8.07(1H, d, J = 8.1Hz), 8.35(1H, br s) ESI+ : 493, 495
     [ 表 50] NMR2 : 0.82-0.93(2H, m), 1.10-1.33(4H, m), 1.39-1.48(2H, m), 1.76-1.92(1H, m), 1.95-2.10(1H, m), 2.58-2.75(1H, m), 2.83-2.94(1H, m), 2.96-3.09(1H, m), 3.57(1H, br t, J = 8.0Hz), 3.70-3.84(2H, m), 3.89-4.02(1H, m), 6.84(1H, d, J = 0.9Hz), 7.19(1H, d, J = 10.6Hz), 7.20(1H, d, J = 1.8Hz), 7.25(1H, d, J = 7.0Hz), 8.07(1H, d, J = 8.1Hz), 8.30-8.42(1H, br) ESI+ : 479, 481 NMR2 : 0.82-0.92(2H, m), 1.10-1.32(4H, m), 1.39-1.50(3H, m), 1.54-1.73(3H, m), 2.07-2.24(1H, m), 2.53(3H, s), 2.83-2.94272282(1H, m), 2.96-3.08(1H, m), 3.29(2H, dt, J = 2.1, 11.9Hz), 3.93 (2H, dd, J = 11.8, 2.4Hz), 6.87(1H, d, J = 1.6Hz), 6.99(1H, d, J = 10.4Hz), 7.22(1H, dd, J = 8.0, 1.7Hz), 7.51(1H, br s), 8.05 (1H, s), 8.06(1H, d, J = 8.1Hz), 9.50(1H, d, J = 1.4Hz) ESI+ : 468 NMR2 : 0.84-0.94(2H, m), 1.09-1.30(4H, m), 1.38-1.46(2H, m), 1.77-1.93(1H, m), 1.96-2.11(1H, m), 2.53(3H, s), 2.60-2.76 (1H, m), 2.82-2.94(1H, m), 2.96-3.09(1H, m), 3.57(1H, br t, J=2927.9Hz), 3.71-3.86(2H, m), 3.90-4.01(1H, m), 6.87(1H, s), 7.10 (1H, d, J = 10.4Hz), 7.22(1H, br d, J = 7.7Hz), 7.49(1H, br s), 8.05(1H, s), 8.07(1H, d, J = 8.3Hz), 9.49(1H, s) ESI+ : 454NMR2 : 0.82-0.99(2H, m), 1.05-1.29(4H, m), 1.36-1.82(10H, m), 2.12(1H, t, J = 6.5Hz), 2.16-2.31(1H, m), 2.82-2.94(1H, m), 2.95-3.05(1H, m), 3.09(1H, d, J = 4.2Hz), 3.46-3.70(2H, m), 3.94-4.06(1H, m), 4.07-4.13(2H, m), 6.79(1H, d, J = 2.1 3 3 Hz), 6.86(1H, d, J = 1.5Hz), 7.02(1H, d, J = 10.5Hz), 7.21(1H, dd, J = 7.9, 1.5Hz), 7.34(1H, d, J = 2.1Hz), 7.44(1H, br s), 8.02 (1H, d, J = 7.9Hz) ESI+ : 500 NMR2 : 0.82-0.99(2H, m), 1.05-1.29(4H, m), 1.36-1.82(10H, m), 2.16-2.31(1H, m), 2.82-2.94(1H, m), 2.95-3.05(1H, m), 3.09(1H, br s), 3.46-3.70(2H, m), 3.94-4.06(1H, m), 4.07-4.13 (2H, m), 6.79(1H, d, J = 2.1Hz), 6.86(1H, d, J = 1.5Hz), 7.02 (1H, d, J = 10.5Hz), 7.21(1H, dd, J = 7.9, 1.5Hz), 7.34(1H, d, J = 2.1Hz), 7.44(1H, br s), 8.02(1H, d, J = 7.9Hz) ESI+ : 500 ESI+ : 466 FAB+ : 454 FAB+ : 49130331 32 33
     2 2 2[ 表 51] NMR2 : 0.83-0.93(2H, m), 1.11-1.32(5H, m), 1.40-1.48(2H, m), 1.79-1.96(1H, m), 2.03-2.24(3H, m), 2.26-2.46(1H, m), 2.54(3H, s), 2.61-2.77(1H, m), 2.84-2.95(1H, m), 2.96-3.09 (1H, m), 6.90(1H, d, J = 1.6Hz), 7.13(1H, d, J = 10.2Hz), 7.25 (1H, dd, J = 8.0, 1.6Hz), 7.51(1H, br s), 8.06(1H, br s), 8.09(1 H, d, J = 8.1Hz), 9.51(1H, d, J = 1.3Hz) ESI+ : 466342352NMR2 : 0.82-0.92(2H, m), 1.12-1.32(4H, m), 1.40-1.50(1H, m), 1.54-1.69(3H, br), 1.98-2.22(3H, m), 2.24-2.44(1H, m), 2.58-2.75(1H, m), 2.84-3.08(2H, m), 6.86(1H, d, J = 1.4Hz), 7.19(1H, d, J = 10.2Hz), 7.20(1H, dd, J = 8.1, 1.6Hz), 7.24 (1H, s), 8.08(1H, d, J = 8.0Hz), 8.4-8.6(1H, br) FAB+ : 491, 493 NMR2 : 0.82-0.93(2H, m), 1.11-1.30(5H, m), 1.39-1.47(2H, m), 1.80-1.92(1H, m), 2.00-2.21(3H, m), 2.25-2.46(1H, m), 2.53(3H, s), 2.61-2.76(1H, m), 2.83-2.94(1H, m), 2.96-3.08362(1H, m), 6, 89(1H, br s), 7.12(1H, d, J = 10.3Hz), 7.24(1H, dd, J = 8.1, 1.6Hz), 7.50(1H, br s), 8.05(1H, br s), 8.08(1H, d, J= 8.1Hz), 9.50(1H, br s) ESI+ : 466 NMR2 : 0.82-0.92(2H, m), 1.11-1.29(4H, m), 1.39-1.47(2H, m), 1.74-1.92(1H, m), 1.98-2.20(3H, m), 2.22-2.43(2H, m), 2.52-2.70(1H, m), 2.84-2.94(1H, m), 2.95-3.06(1H, m), 3.76 (3H, s), 6.76(1H, d, J = 2.3Hz), 6.86(1H, d, J = 1.5Hz), 7.06 (1H, d, J = 10.2Hz), 7.20(1H, dd, J = 8.1, 1.7Hz), 7.26(1H, d, J = 2.6Hz), 7.49(1H, br s), 8.04(1H, d, J = 8.0Hz) ESI+ : 45437238 63 6ESI+ : 512 ESI+ : 482 NMR2 : 0.82-0.92(2H, m), 1.11-1.29(4H, m), 1.38-1.47(2H, m), 1.74-1.93(1H, m), 1.98-2.20(3H, m), 2.22-2.43(2H, m), 2.52-2.70(1H, m), 2.83-2.94(1H, m), 2.95-3.07(1H, m), 3.76 (3H, s), 6.76(1H, d, J = 2.2Hz), 6.86(1H, br s), 7.07(1H, d, J= 10.2Hz), 7.20(1H, dd, J = 8.0, 1.6Hz), 7.26(1H, d, J = 2.3Hz), 7.47(1H, br s), 8.04(1H, d, J = 8.1Hz) ESI+ : 4544-144-2
     4FAB+ : 454[ 表 52]NMR2 : 0.82-0.97(2H, m), 1.13-1.32(4H, m), 1,39-1.51(2H, m), 1.77-1.98(1H, m), 1.99-2.48(5H, m), 2.54(3H, s), 2.58-2.76 (1H, m), 2.82-2.96(1H, m), 2.97-3.13(1H, m), 6.87(1H, d, J= 39 4 1.7Hz), 7.16-7.32(2H, m), 7.98(1H, s), 8.10(1H, d, J = 8Hz), 8.55(1H, br) ESI+ : 499 NMR2 : 0.82-0.98(2H, m), 1.09-1.32(4H, m), 1.38-1.53(2H, m), 1.74-1.96(1H, m), 1.99-2.48(5H, m), 2.55-2.77(1H, m), 2.83-2.97(1H, m), 2.98-3.12(1H, m), 6.88(1H, s), 7.03(1H, d, J 40 4 = 3.5Hz), 7.16-7.29(2H, m), 7.42(1H, d, J = 3.5Hz), 8.08(1H, d, J = 8.1Hz), 8.50(1H, br) ESI+ : 457 NMR2 : 0.80-0.99(2H, m), 1.11-1.35(4H, m), 1.37-1.51(2H, m), 1.76-1.96(1H, m), 2.00-2.49(5H, m), 2.55-2.75(1H, m), 2.84-2.97(1H, m), 2.98-3.10(1H, m), 6.86(1H, s), 7.16-7.32 (3H, m), 8.09(1H, d, J = 7.9Hz), 8.32(1H, br) ESI+ : 491 NMR2 : 0.83-0.93(2H, m), 1.11-1.30(4H, m), 1.39-1.50(2H, m), 1.74-1.95(1H, m), 1.98-2.46(5H, m), 2.56-2.72(1H, m), 42 4 2.81-3.11(2H, m), 6.85(1H, s), 7.00(1H, d, J = 2.8Hz), 7.12-7.23(2H, m), 8.08(1H, d, J = 8.2Hz), 8.16(1H, br) ESI+ : 475 NMR2 : 0.78-0.98(2H, m), 1.08-1.33(4H, m), 1.38-1.51(2H, m), 1.73-1.97(1H, m), 2.00-2.52(5H, m), 2.58-2.78(1H, m), 2.82-3.18(2H, m), 3.69-3.87(2H, m), 4.62-4.76(1H, m), 6.87 43 4 (1H, s), 6.93(1H, s), 7.13-7.30(2H, m), 8.10(1H, d, J = 7.9Hz), 8.66(1H, br) ESI+ : 517414444NMR2 : 0.83-1.03(2H, m), 1.14-1.35(4H, m), 1.45-1.55(2H, m), 1.78-1.99(1H, m), 2.01-2.48(5H, m), 2.56(3H, s), 2.60-2.75 (1H, m), 2.88-3.14(2H, m), 6.88(1H, s), 7.18-7.33(2H, m), 7.82 (1H, s), 8.13(1H, d, J = 8.1Hz), 8.56(1H, br) ESI+ : 499 NMR2 : 0.84-1.00(2H, m), 1.03-1.24(4H, m), 1.33-1.46(2H, m), 1.93-2.43(6H, m), 2.47(3H, s), 2.70-3.12(3H, m), 6.88(1H, s), 7.19(1H, d, J = 8.2Hz), 7.38(1H, d, J = 10.0Hz), 7.95(1H, s), 8.00-8.10(2H, m), 8.76(1H, d, J = 8.8Hz), 11.9(1H, br) ESI+ : 465454
     [ 表 53] NMR2 : 0.79-0.98(2H, m), 1.10-1.35(4H, m), 1.38-1.53(2H, m), 1.75-1.95(1H, m), 1.97-2.50(5H, m), 2.56-2.74(1H, m), 2.82-3.14(2H, m), 5.29(2H, d, J = 47.6Hz), 6.87(1H, s), 7.05464 (1H, d, J = 3.3Hz), 7.16-7.29(2H, m), 8.08(1H, d, J = 8.0Hz), 8.48(1H, br) ESI+ : 489 NMR1 : 0.82-0.99(2H, m), 1.01-1.27(6H, m), 1.78-2.41(6H, m), 2.72-2.92(2H, m), 3.05-3.18(1H, m), 6.78(1H, d, J = 10.4Hz), 6.96(1H, d, J = 1.6Hz), 7.28(1H, dd, J = 8.0, 1.6Hz), 7.86(1H,55 d, J = 8.0Hz), 8.16(1H, d, J = 8.4Hz), 8.27(1H, dd, J = 8.4, 2.4 Hz), 8.84(1H, d, J = 2.4Hz), 10.72(1H, s) ESI+ : 495 NMR2 : 0.81-1.00(2H, m), 1.12-1.31(4H, m), 1.40-1.51(2H, m), 1.74-1.96(1H, m), 2.06-3.12(8H, m), 3.93-4.05(2H, m), 4.49-4.57(2H, m), 6.87(1H, d, J = 8.7Hz), 6.89(1H, s), 7.20-7.30(2H, m), 7.82(1H, d, J = 8.7Hz), 8.10(1H, d, J = 8.0 Hz), 8.39(1H, br) ESI- : 56677474NMR2 : 0.83-0.93(2H, m), 1.11-1.30(4H, m), 1.39-1.50(2H, m), 1.74-1.95(1H, m), 1.98-2.46(5H, m), 2.56-2.72(1H, m), 2.81-3.11(2H, m), 6.85(1H, s), 7.00(1H, d, J = 2.8Hz), 7.12-7.23(2H, m), 8.08(1H, d, J = 8.2Hz), 8.16(1H, br s) ESI+ : 475 ESI+ : 471 ESI+ : 531 ESI+ : 440 FAB+ : 428 NMR2 : 0.82-0.94(2H, m), 1.01-1.12(2H, m), 1.13-1.24(2H, m), 1.30-1.42(2H, m), 1.52-1.67(1H, m), 1.81-2.49(8H, m), 2.57 (3H, s), 2.76-2.89(1H, m), 2.91-3.03(1H, m), 3.77(1H, t, J = 7.448 21 49 504 21 4 4519 Hz), 6.95(1H, s), 7.22-7.32(1H, m), 7.81(1H, s), 7.96(1H, d, J = 8.0Hz), 8.31(1H, br s) ESI+ : 501 NMR2 : 0.78-0.95(2H, m), 1.00-1.12(2H, m), 1.13-1.23(2H, m), 1.29-1.43(2H, m), 1.47-1.69(1H, m), 1.76-2.50(8H, m), 2.78-2.89(1H, m), 2.90-3.00(1H, m), 3.76(1H, t, J = 7.1Hz),529 6.96(1H, s), 7.23-7.32(1H, m), 7.67(1H, s), 7.94(1H, d, J = 8.2 Hz), 9.58(1H, br s) ESI+ : 484
     [ 表 54] NMR2 : 0.80-0.94(2H, m), 1.01-1.03(2H, m), 1.14-1.22(2H, m), 1.30-1.41(2H, m), 1.48-2.44(9H, m), 2.78-2.88(1H, m), 2.89-3.01(1H, m), 3.72(1H, t, J = 7.7Hz), 6.93(1H, s),539 7.20-7.34(1H, m), 7.92(1H, s), 7.94(1H, d, J = 8.1Hz), 9.43 (1H, br s) ESI+ : 484NMR2 : 0.88-1.41(8H, m), 1.42-2.57(12H, m), 2.75-2.86(1H, m), 2.87-2.99(1H, m), 4.05(1H, t, J = 7.1Hz), 7.19-7.32(1H, m), 7.40(1H, d, J = 8.8Hz), 7.90(1H, d, J = 8.8Hz), 7.93(1H, 9 9 s), 8.05(1H, d, J = 8.1Hz), 8.57(1H, d, J = 8.1Hz), 13.01(1H, br s) ESI+ : 467 NMR2 : 0.83-1.41(8H, m), 1.45-2.52(9H, m), 2.73-2.87(1H, m), 2.88-3.10(1H, m), 3.72(1H, t, J = 7.7Hz), 3.93(3H, s), 6.84 (1H, s), 7.05(1H, s), 7.33(1H, d, J = 7.7Hz), 7.39(1H, s), 7.91 (1H, d, J = 7.7Hz), 9.76(1H, br s) ESI+ : 456 NMR2 : 0.82-0.96(2H, m), 0.98-1.12(2H, m), 1.13-1.24(2H, m), 1.29-1.44(2H, m), 1.46-2.46(9H, m), 2.52(3H, s), 2.75-2.87 (1H, m), 2.89-3.03(1H, m), 3.59(1H, t, J = 7.2Hz), 6.98(1H, d, 55 9 J = 1.7Hz), 7.30(1H, dd, J = 8.1, 1.7Hz), 7.68(1H, br s), 7.94 (1H, d, J = 8.1Hz), 8.07(1H, s), 9.38(1H, s) ESI+ : 468 NMR1 : 0.81-0.95(2H, m), 1.00-1.11(4H, m), 1.12-1.22(2H, m), 1.38(6H, s), 1.41-1.62(1H, m), 1.74-2.40(8H, m), 2.68-2.88 (1H, m), 2.95-3.10(1H, m), 3.94-4.07(1H, m), 7.12(1H, d, J= 56 12 1.4Hz), 7.39(1H, dd, J = 8.2, 1.4Hz), 7.52(1H, s), 7.81(1H, d, J = 8.2Hz), 8.32(1H, s), 12.62(1H, s) ESI+ : 577 NMR1 : 0.78-0.94(2H, m), 0.96-1.11(4H, m), 1.12-1.25(2H, m), 1.38-1.63(1H, m), 1.69-2.48(8H, m), 2.69-2.89(1H, m), 2.90-3.09(1H, m), 4.08(1H, t, J = 8.2Hz), 7.18(1H, d, J = 1.4 Hz), 7.41(1H, dd, J = 8.2, 1.4Hz), 7.79(1H, d, J = 8.2Hz), 8.16 (1H, d, J = 8.8Hz), 8.24(1H, dd, J = 8.8, 2.3Hz), 8.81(1H, d, J = 2.3Hz), 11.17(1H, br s) ESI+ : 4975495712NMR3 : 0.85-0.96(2H, m), 0.99-1.10(2H, m), 1.11-1.23(2H, m), 1.27-1.40(2H, m), 1.46-1.70(1H, m), 1.78-3.02(10H, m), 3.82 (1H, t, J = 7.7Hz), 4.94(2H, s), 6.91(1H, d, J = 8.8Hz), 7.08 58 12 (1H, s), 7.35(1H, d, J = 8.8Hz), 7.85(1H, d, J = 8.7Hz), 7.90 (1H, d, J = 8.7Hz) ESI+ : 584
     [ 表 55] NMR2 : 0.76-0.94(2H, m), 0.99-1.10(2H, m), 1.11-1.21(2H, m), 1.28-1.38(2H, m), 1.43-2.44(9H, m), 2.76-2.85(1H, m), 2.88-2.98(1H, m), 3.67(1H, t, J = 7.5Hz), 6.99(1H, d, J = 11.6 Hz), 7.19-7.33(2H, m), 7.44(1H, br s), 7.89(1H, d, J = 8.2Hz), 9.31(1H, br s) ESI+ : 443 NMR2 : 0.69-0.93(2H, m), 0.95-1.08(2H, m), 1.09-1.19(2H, m), 1.26-1.39(2H, m), 1.49-1.66(1H, m), 1.73-2.50(8H, m), 2.72-2.84(1H, m), 2.85-3.00(1H, m), 3.71(1H, t, J = 7.4Hz),5996097.02(1H, d, J = 1.5Hz), 7.15(1H, d, J = 1.5Hz), 7.33(1H, dd, J = 8.2, 1.5Hz), 7.90(1H, d, J = 8.2Hz), 8.37(1H, d, J = 1.5Hz), 9.67(1H, br s) ESI+ : 443 FAB+ : 476 NMR2 : 0.77-0.99(2H, m), 1.01-1.21(4H, m), 1.29-1.47(2H, m), 1.52-2.65(12H, m), 2.78-2.91(1H, m), 2.92-3.05(1H, m), 3.76 (1H, t, J = 7.3Hz), 6.84(1H, s), 7.09(1H, s), 7.25-7.49(1H, m), 7.96(1H, d, J = 8.2Hz), 9.77(1H, br s) ESI+ : 457612629639NMR2 : 0.82-0.97(2H, m), 0.98-1.11(2H, m), 1.13-1.25(2H, m), 1.28-1.42(2H, m), 1.52-2.47(9H, m), 2.76-2.89(1H, m), 2.90-3.03(1H, m), 3.60(1H, t, J = 7.5Hz), 6.97(1H, d, J = 1.6 Hz), 7.18-7.38(1H, m), 7.91(1H, br s), 7.96(1H, d, J = 8.2Hz), 8.16(1H, dd, J = 8.2, 1.6Hz), 8.66(1H, d, J = 5.7Hz), 8.84(1H, d, J = 1.2Hz) ESI+ : 454 NMR2 : 0.79-0.98(2H, m), 1.01-1.14(2H, m), 1.15-1.28(2H, m), 1.29-1.44(2H, m), 1.50-2.45(9H, m), 2.51(3H, s), 2.78-2.90649(1H, m), 2.91-3.02(1H, m), 3.74(1H, t, J = 7.7Hz), 6.93(1H, d, J = 1.7Hz), 7.18-7.35(1H, m), 7.96(1H, d, J = 8.1Hz), 9.18(1H, br s) ESI+ : 474 NMR2 : 0.58-0.75(1H, m), 0.79-1.18(5H, m), 1.21-1.38(2H, m), 1.49-2,58(9H, m), 2.67-2.80(1H, m), 2.81-2.94(1H, m), 4.40 (1H, t, J = 7.6Hz), 7.20-7.36(1H, m), 7.49(1H, dd, J = 8.2, 1.6 Hz), 7.86(1H, d, J = 8.2Hz), 8.96(1H, s), 13.93(1H, br s) ESI+ : 460 FAB+ : 488 FAB+ : 47965966 67
     2 2[ 表 56] NMR2 : 0.84-0.97(2H, m), 0.98-1.12(2H, m), 1.13-1.25(2H, m), 1.29-1.41(2H, m), 1.49-2.50(9H, m), 2.75-2.89(1H, m), 2.90-3.03(1H, m), 3.62(1H, t, J = 7.1Hz), 7.00(1H, d, J = 1.6689 Hz), 7.20-7.37(1H, m), 7.75(1H, br s), 7.96(1H, d, J = 8.1Hz), 8.20-8.24(1H, m), 8.37(1H, d, J = 2.5Hz), 9.53(1H, br s) ESI+ : 454NMR2 : 0.82-0.95(2H, m), 0.97-1.12(2H, m), 1.13-1.26(2H, m), 1.30-1.42(2H, m), 1.47-2.45(9H, m), 2.75-2.87(1H, m), 2.89-3.02(1H, m), 3.61(1H, t, J = 7.4Hz), 6.97(1H, d, J = 1.7 69 9 Hz), 7.17-7.40(1H, m), 7.77(1H, br s), 7.95(1H, d, J = 8.3Hz), 8.30(1H, d, J = 1.5Hz), 9.31(1H, d, J = 1.5Hz) ESI+ : 532, 534 diastereo mixture 20 20 FAB+ : 456 diastereo mixture 8 8 FAB+ : 458 NMR1 : 0.80-0.95(2H, m), 0.98-1.10(4H, m), 1.11-1.25(2H, m), 1.42-1.61(1H, m), 1.77-2.35(8H, m), 2.68-2.86(1H, m), 2.96-3.07(1H, m), 3.98-4.17(1H, m), 7.16(1H, d, J = 1.3Hz), 70 9 7.41(1H, dd, J = 8.2, 1.3Hz), 7.80(1H, d, J = 8.2Hz), 8.55(1H, d, J = 1.4Hz), 9.13(1H, d, J = 1.4Hz), 11.29(1H, br s) ESI+ : 488, 490 NMR2 : 0.81-0.97(2H, m), 1.00-1.13(2H, m), 1.14-1.26(2H, m), 1.28-1.41(2H, m), 1.50-2.48(9H, m), 2.76-2.88(1H, m), 2.90-3.03(1H, m), 3.70(1H, t, J = 7.8Hz), 6.99(1H, d, J = 1.7 71 9 Hz), 7.16-7.40(1H, m), 7.95(1H, d, J = 8.2Hz), 8.38(1H, d, J= 1.5Hz), 8.42(1H, br s), 9.63(1H, d, J = 1.5Hz) ESI+ : 479 NMR1 : 0.77-0.94(2H, m), 0.97-1.11(4H, m), 1.12-1.24(2H, m), 1.39-2.36(9H, m), 2.68-2.90(1H, m), 2.92-3.10(1H, m), 3.87 (3H, s), 4.02(1H, t, J = 6.8Hz), 7.16(1H, d, J = 1.3Hz), 7.41 72 9 (1H, dd, J = 8.3, 1.3Hz), 7.79(1H, d, J = 8.3Hz), 8.10(1H, d, J = 1.5Hz), 8.84(1H, d, J = 1.5Hz), 10.86(1H, br s) ESI+ : 484NMR1 : 0.81-0.96(2H, m), 0.97-1.10(4H, m), 1.11-1.23(2H, m), 1.43-2.42(9H, m), 2.68-2.88(1H, m), 2.93-3.10(1H, m), 3.88 (3H, s), 4.10(1H, t, J = 7.5Hz), 7.17(1H, d, J = 1.6Hz), 7.42 73 9 (1H, dd, J = 8.0, 1.6Hz), 7.81(1H, d, J = 8.0Hz), 8.97(1H, d, J = 1.5Hz), 9.41(1H, d, J = 1.5Hz), 11.52(1H, br s) ESI+ : 512
     [ 表 57] NMR1 : 0.77-0.96(2H, m), 0.98-1.10(4H, m), 1.12-1.27(2H, m), 1.41-2.39(9H, m), 2.58(3H, s), 2.69-2.88(1H, m), 2.93-3.09 (1H, m), 4.10(1H, t, J = 7.2Hz), 7.17(1H, d, J = 1.7Hz), 7.43749 (1H, dd, J = 8.2, 1.7Hz), 7.81(1H, d, J = 8.2Hz), 8.88(1H, d, J = 1.5Hz), 9.38(1H, d, J = 1.5Hz), 11.51(1H, d) ESI+ : 496 NMR1 : 0.80-0.95(2H, m), 1.00-1.10(4H, m), 1.11-1.22(2H, m), 1.41(3H, s), 1.43(3H, s), 1.46-2.36(9H, m), 2.73-2.88(1H, m), 2.93-3.10(1H, m), 4.05(1H, t, J = 8.2Hz), 5.38(1H, s), 7.17759(1H, d, J = 1.6Hz), 7.42(1H, dd, J = 8.3, 1.6Hz), 7.80(1H, d, J = 8.3Hz), 8.60(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5(1H, br s) ESI+ : 512 NMR1 : 0.80-0.96(2H, m), 0.99-1.27(6H, m), 1.39-1.64(1H, m), 1.74-2.39(8H, m), 2.71-2.87(1H, m), 2.93-3.09(1H, m), 4.10 (1H, t, J = 7.3Hz), 7.17(1H, d, J = 1.3Hz), 7.43(1H, dd, J = 8.3, 1.3Hz), 7.81(1H, d, J = 8.3Hz), 8.94(1H, d, J = 1.4Hz), 9.40 (1H, d, J = 1.4Hz), 11.47(1H, br s), 13.46(1H, br s) ESI+ : 49876121919NMR1 : 0.82-0.94(2H, m), 1.02-1.10(4H, m), 1.11-1.28(2H, m), 1.42-1.64(1H, m), 1.79-2.34(8H, m), 2.72-2.87(1H, m), 2.99 (3H, s), 3.00(3H, s), 2.95-3.07(1H, m), 4.09(1H, t, J = 6.9Hz), 7.18(1H, d, J = 1.5Hz), 7.42(1H, dd, J = 8.3, 1.5Hz), 7.80(1H, d, J = 8.3Hz), 8.60(1H, d, J = 1.5Hz), 9.28(1H, d, J = 1.5Hz), 11.31(1H, br s) ESI+ : 525 NMR1 : 0.80-0.95(2H, m), 0.99-1.11(4H, m), 1.12-1.23(2H, m), 1.41-2.40(9H, m), 2.67-2.90(1H, m), 2.94-3.10(1H, m), 3.26 (3H, s), 4.11(1H, t, J = 8.2Hz), 7.17(1H, d, J = 1.2Hz), 7.42779 (1H, dd, J = 8.1, 1.2Hz), 7.81(1H, d, J = 8.1Hz), 8.95(1H, d, J = 1.5Hz), 9.43(1H, d, J = 1.5Hz), 11.69(1H, br s) ESI+ : 532
     [ 表 58]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80-0.92(2H, m), 0.98-1.21(6H, m), 1.22-2.36(9H, m), 2.42(3H, s), 2.70-2.88(1H, m), 2.93-3.10(1H, m), 3.89-4.18 (2H, m), 4.32(1H, d, J = 3.7Hz), 7.14(1H, s), 7.38(1H, d, J= 8.1Hz), 7.78(1H, d, J = 8.1Hz), 8.27(1H, br s), 9.17(1H, br s), 10.92(1H, br s) NMR1 ; 0.80-0.92(2H, m), 0.98-1.21(6H, m), 1.22-2.36(9H, m), 2.42(3H, s), 2.70-2.88(1H, m), 2.93-3.10(1H, m), 3.89-4.18 (2H, m), 4.43(1H, d, J = 4.1Hz), 7.14(1H, s), 7.38(1H, d, J= 8.1Hz), 7.78(1H, d, J = 8.1Hz), 8.27(1H, br s), 9.17(1H, br s), 10.92(1H, br s)ESI+ : 4707820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8-0.92(2H, m), 0.99-1.19(6H, m), 1.20-2.40(9H, m), 2.69-2.88(1H, m), 2.93-3.11(1H, m), 3.87(3H, s), 3.91-4.16 (2H, m), 4.32(1H, d, J = 3.5Hz), 7.13(1H, s), 7.38(1H, d, J= 8.5Hz), 7.77(1H, d, J = 8.5Hz), 8.07-8.12(1H, m), 8.84(1H, d, J = 1.5Hz), 10.83(1H, br s) 79 20 NMR1 ; 0.78-0.92(2H, m), 0.99-1.19(6H, m), 1.20-2.40(9H, m), 2.69-2.88(1H, m), 2.93-3.11(1H, m), 3.87(3H, s), 3.91-4.16 (2H, m), 4.43(1H, d, J = 4.0Hz), 7.13(1H, s), 7.38(1H, d, J= 8.5Hz), 7.77(1H, d, J = 8.5Hz), 8.07-8.12(1H, m), 8.84(1H, d, J = 1.5Hz), 10.82(1H, br s) ESI+ : 486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5-0.95(2H, m), 0.99-2.45(15H, m), 2.69-2.88(1H, m), 2.94-3.08(1H, m), 3.93-4.16(2H, m), 4.32(1H, d, J = 3.8 Hz), 7.13(1H, s), 7.38(1H, d, J = 8.0Hz), 7.79(1H, d, J = 8.0 Hz), 8.53-8.57(1H, m), 9.13(1H, d, J = 1.4Hz), 11.25(1H, br 80 20 s)NMR1 : 0.75-0.95(2H, m), 0.99-2.45(15H, m), 2.69-2.88(1H, m), 2.94-3.08(1H, m), 3.93-4.16(2H, m), 4.44(1H, d, J = 4.0 Hz), 7.13(1H, s), 7.38(1H, d, J = 8.0Hz), 7.79(1H, d, J = 8.0 Hz), 8.53-8.57(1H, m), 9.13(1H, d, J = 1.4Hz), 11.25(1H, br s) ESI+ : 490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1-0.93(2H, m), 0.98-2.69(18H, m), 2.72-2.85(1H, m), 2.92-3.08(1H, m), 3.35-3.70(2H, m), 3.91-4.14(2H, m), 7.15(1H, s), 7.37(1H, d, J = 8.7Hz), 7.59(1H, dd, J = 8.0, 1.7 Hz), 7.77(1H, d, J = 8.7Hz), 7.93(1H, dd, J = 8.0, 3.6Hz), 8.13 (1H, br s), 10.71(1H, br s) ESI+ : 469
     8120[ 表 59]1111NMR1 : 0.78-0.94(2H, m), 0.98-1.30(6H, m), 1.43-1.64(1H, m), 1.75-2.34(8H, m), 2.71-2.88(1H, m), 2.93-3.09(1H, m), 3.70 (2H, dt, J = 5.5, 5.5Hz), 4.02(1H, t, J = 6.8Hz), 4.26(2H, t, J= 5.5Hz), 4.85(1H, t, J = 5.5Hz), 7.16(1H, d, J = 1.7Hz), 7.41 (1H, dd, J = 8.4, 1.7Hz), 7.79(1H, d, J = 8.4Hz), 8.08(1H, d, J = 1.5Hz), 8.82(1H, d, J = 1.5Hz), 10.84(1H, br s) ESI+ : 514 NMR2 : 0.83-0.95(2H, m), 0.98-1.08(2H, m), 1.11-1.20(2H, m), 1.27-1.37(2H, m), 1.50-1.60(1H, m), 1.80-1.91(1H, m), 1.92-2.20(4H, m), 2.24-2.45(3H, m), 2.58-2.62(2H, m),822 2.75-3.00(4H, m), 3.49-3.59(1H, m), 3.66(3H, s), 6.95-7.00 (1H, m), 7.20-7.32(1H, m), 7.42-7.59(3H, m), 7.63-7.70(1H, m) EI : 538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9-0.95(2H, m), 0.99-1.26(6H, m), 1.35(3H, d, J = 5.0 Hz), 1.42-1.63(1H, m), 1.73-2.38(8H, m), 2.70-2.88(1H, m), 2.92-3.14(1H, m), 4.05(1H, t, J = 7.5Hz), 4.68-4.84(1H, m), 5.47-5.52(1H, m), 7.17(1H, s), 7.42(1H, d, J = 8.2Hz), 7.80 (1H, d, J = 8.2Hz), 8.46(1H, s), 9.20(1H, s), 11.06(1H, br s)839 NMR1 : 0.79-0.95(2H, m), 0.99-1.26(6H, m), 1.38(3H, d, J = 5.0 Hz), 1.42-1.63(1H, m), 1.73-2.38(8H, m), 2.70-2.88(1H, m), 2.92-3.14(1H, m), 4.05(1H, t, J = 7.5Hz), 4.68-4.84(1H, m), 5.47-5.52(1H, m), 7.17(1H, s), 7.42(1H, d, J = 8.2Hz), 7.80 (1H, d, J = 8.2Hz), 8.46(1H, s), 9.20(1H, s), 11.06(1H, br s) ESI+ : 49884 1212 12ESI+ : 525 ESI+ : 51122-122NMR2 : 0.78-0.94(2H, m), 1.09-1.32(4H, m), 1.38-1.79(6H, m), 1.82-1.95(1H, m), 1.99-2.10(1H, m), 2.53-2.69(1H, m), 2.82-2.91(1H, m), 2.95-3.05(1H, m), 3.75(3H, s), 4.38-4.47 (1H, m), 6.74-6.76(1H, m), 6.83-6.87(1H, m), 7.00(1H, d, J= 10.8Hz), 7.18-7.22(1H, m), 7.23-7.26(1H, m), 7.42(1H, brs), 8.01(1H, d, J = 8.0Hz) FAB+ : 456 NMR2 : 0.79-0.90(2H, m), 1.09-1.23(4H, m), 1.37-1.78(7H, m), 1.99-2.09(1H, m), 2.20-2.32(1H, m), 2.83-3.03(2H, m), 3.76 (3H, s), 4.27-4.35(1H, m), 6.77(1H, d, J = 2Hz), 6.84(1H, d,22-222 J = 2Hz), 7.12(1H, d, J = 10Hz), 7.18(1H, dd, J = 8, 2Hz), 7.24-7.26(1H, m), 7.47(1H, brs), 8.00(1H, d, J = 8.0Hz) FAB+ : 45616
     16ESI+ : 440[ 表 60]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8-0.91(2H, m), 0.94-2.30(15H, m), 2.71-2.88(1H, m), 2.91-3.05(1H, m), 3.58(3H, s), 3.67-3.74(2H, m), 3.74-3.82 (1H, m), 3.94-4.04(1H, m), 6.37-6.43(1H, m), 7.10(1H, s), 7.34 (1H, d, J = 8.0Hz), 7.49-7.52(1H, m), 7.77(1H, d, J = 8.0Hz), 10.62(1H, br s)8520 NMR1 : 0.78-0.91(2H, m), 0.94-2.30(15H, m), 2.71-2.88(1H, m), 2.91-3.05(1H, m), 3.58(3H, s), 3.67-3.74(2H, m), 3.74-3.82 m), 7.10(1H, s), 7.34 (1H, m), 4.05-4.12(1H, m), 6.37-6.43(1H, (1H, d, J = 8.0Hz), 7.49-7.52(1H, m), 7.77(1H, d, J = 8.0Hz), 10.62(1H, br s) ESI+ : 458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1-0.95(2H, m), 0.97-2.40(21H, m), 2.72-2.90(1H, m), 2.93-3.11(1H, m), 3.94-4.15(2H, m), 5.37(1H, br s), 7.14 (1H, s), 7.39(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58 (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1(1H, br 86 20 s)NMR1 : 0.71-0.95(2H, m), 0.97-2.40(21H, m), 2.72-2.90(1H, m), 2.93-3.11(1H, m), 3.94-4.15(2H, m), 5.37(1H, br s), 7.14 (1H, s), 7.39(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59 (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2(1H, br s) ESI- : 512 NMR1 : 0.79-0.91(2H, m), 1.00-1.10(4H, m), 1.12-1.76(14H, m), 1.99-2.19(1H, m), 2.71-2.86(1H, m), 2.92-3.08(1H, m), 3.12-3.28(2H, m), 3.71-3.87(2H, m), 4.05-4.17(1H, m), 5.38 (1H, s), 7.15(1H, d, J = 1.5Hz), 7.40(1H, dd, J = 8.3, 1.5Hz), 7.79(1H, d, J = 8.3Hz), 8.58(1H, d, J = 1.5Hz), 9.18(1H, d, J= 1.5Hz), 11.03(1H, br s) ESI- : 512 NMR1 : 0.76-0.92(2H, m), 0.99-1.10(4H, m), 1.11-1.43(5H, m), 1.47-1.72(3H, m), 2.01-2.16(1H, m), 2.42(3H, s), 2.72-2.85 (1H, m), 2.94-3.08(1H, m), 3.13-3.25(2H, m), 3.69-3.88(2H, m), 4.06-4.13(1H, m), 7.14(1H, d, J = 1.4Hz), 7.39(1H, dd, J= 8.4, 1.4Hz), 7.77(1H, d, J = 8.4Hz), 8.27(1H, d, J = 1.1Hz), 9.17(1H, d, J = 1.1Hz), 10.94(1H, br s) ESI+ : 470 NMR1 : 0.77-0.96(2H, m), 0.99-1.75(12H, m), 1.97-2.22(1H, m), 2.68-2.89(1H, m), 2.93-3.09(1H, m), 3.10-3.28(2H, m), 3.70-3.85(2H, m), 3.88(3H, s), 4.11-4.20(1H, m), 7.15(1H, d, J 89 9 = 1.3Hz), 7.40(1H, dd, J = 8.3, 1.3Hz), 7.80(1H, d, J = 8.3Hz), 8.96(1H, d, J = 1.5Hz), 9.41(1H, d, J = 1.5Hz), 11.49(1H, br s) ESI+ : 514
     879889[ 表 61]9011NMR1 : 0.77-0.94(2H, m), 0.99-1.74(12H, m), 1.97-2.19(1H, m), 2.70-2.87(1H, m), 2.93-3.09(1H, m), 3.12-3.27(2H, m), 3.70(2H, dt, J = 6.0, 6.0Hz), 3.74-3.86(2H, m), 4.02-4.13(1H, m), 4.26(1H, t, J = 6.0Hz), 4.85(1H, t, J = 6.0Hz), 7.14(1H, d, J = 1.6Hz), 7.39(1H, d, J = 8.5, 1.6Hz), 7.77(1H, d, J = 8.5Hz), 8.07(1H, d, J = 1.4Hz), 8.81(1H, d, J = 1.4Hz), 10.81(1H, br s) ESI+ : 516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9-0.93(2H, m), 0.99-1.10(4H, m), 1.11-1.29(5H, m), 1.34(3H, d, J = 6.4Hz), 1.48-1.73(3H, m), 1.97-2.15(1H, m), 2.71-2.88(1H, m), 2.94-3.07(1H, m), 3.13-3.28(2H, m), 3.71-3.83(2H, m), 4.05-4.17(1H, m), 4.71-4.84(1H, m), 5.47-5.53(1H, m), 7.15(1H, s), 7.40(1H, d, J = 8.3Hz), 7.79 (1H, d, J = 8.3Hz), 8.45(1H, s), 9.19(1H, s), 11.03(1H, br2323 s)NMR1 : 0.79-0.93(2H, m), 0.99-1.10(4H, m), 1.11-1.29(5H, m), 1.38(3H, d, J = 5.8Hz), 1.48-1.73(3H, m), 1.97-2.15(1H, m), 2.71-2.88(1H, m), 2.94-3.07(1H, m), 3.13-3.28(2H, m), 3.71-3.83(2H, m), 4.05-4.17(1H, m), 4.71-4.84(1H, m), 5.47-5.53(1H, m), 7.15(1H, s), 7.40(1H, d, J = 8.3Hz), 7.79 (1H, d, J = 8.3Hz), 8.45(1H, s), 9.19(1H, s), 11.03(1H, br s) ESI- : 498 diastereo mixute NMR1 : 0.77-0.94(2H, m), 0.97-1.77(18H, m), 1.99-2.17(1H, m), 2.70-2.86(1H, m), 2.90-3.06(3H, m), 3.10-3.27(2H, m), 3.28-3.44(1H, m), 3.51-3.62(1H, m), 3.63-3.73(1H, m), 3.74-3.85(2H, m), 3.86-3.98(1H, m), 4.05-4.17(1H, m), 4.50-4.61(1H, m), 7.14(1H, d, J = 1.4Hz), 7.39(1H, dd, J = 8.2, 1.4Hz), 7.77(1H, d, J = 8.2Hz), 8.31(1H, s), 9.21(1H, s), 10.97 (1H, br s) ESI+ : 500(-C5H8O ; detetrahydropyranylation)9191414NMR1 : 0.78-0.94(2H, m), 0.96-1.11(4H, m), 1.12-1.43(5H, m), 1.46-1.73(3H, m), 2.00-2.16(1H, m), 2.71-2.90(3H, m), 2.93-3.06(1H, m), 3.12-3.28(2H, m), 3.63-3.75(2H, m), 3.76-3.87(2H, m), 4.03-4.17(1H, m), 4.64(1H, t, J = 5.4Hz), 7.15(1H, d, J = 1.3Hz), 7.39(1H, dd, J = 8.1, 1.3Hz), 7.77(1H, d, J = 8.1Hz), 8.27(1H, d, J = 1.5Hz), 9.20(1H, d, J = 1.5Hz), 10.96(1H, br s) ESI+ : 500 ESI+ : 44217
     17[ 表 62] NMR1 : 0.78-0.92(2H, m), 0.99-1.10(4H, m), 1.11-1.37(5H, m), 1.46-1.73(3H, m), 2.02-2.17(1H, m), 2.73-2.86(1H, m), 2.93-3.06(1H, m), 3.11-3.27(2H, m), 3.74-3.83(2H, m), 4.00-4.09(1H, m), 7.11(1H, d, J = 1.4Hz), 7.22(1H, d, J = 3.7 Hz), 7.37(1H, dd, J = 8.3, 1.4Hz), 7.46(1H, d, J = 3.7Hz), 7.79 (1H, d, J = 8.3Hz), 12.38(1H, br s) ESI+ : 461 NMR1 : 0.74-0.93(2H, m), 0.96-1.10(4H, m), 1.11-1.44(5H, m), 1.46-1.72(3H, m), 2.01-2.17(1H, m), 2.71-2.85(1H, m),9299392.92-3.08(1H, m), 3.11-3.27(2H, m), 3.72-3.86(2H, m), 4.07-4.18(1H, m), 7.15(1H, d, J = 1.4Hz), 7.40(1H, d, J = 8.4, 1.4Hz), 7.79(1H, d, J = 8.4Hz), 8.36(1H, d, J = 2.6Hz), 8.39 (1H, dd, J = 2.6, 1.6Hz), 9.31(1H, d, J = 1.6Hz), 11.06(1H, br s) ESI+ : 456 NMR1 : 0.77-0.93(2H, m), 0.99-1.10(4H, m), 1.12-1.46(5H, m), 1.47-1.73(3H, m), 2.00-2.20(4H, m), 2.69-2.88(1H, m), 2.92-3.08(1H, m), 3.10-3.27(2H, m), 3.72-3.88(2H, m),9494.03-4.18(1H, m), 5.13(2H, s), 7.14(1H, d, J = 1.5Hz), 7.39 (1H, dd, J = 8.4, 1.5Hz), 7.79(1H, d, J = 8.4Hz), 8.45(1H, d, J = 1.4Hz), 9.28(1H, d, J = 1.4Hz), 11.15(1H, br s) ESI+ : 528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7-0.94(2H, m), 0.98-1.31(9H, m), 1.35-1.74(9H, m), 1.99-2.20(1H, m), 2.69-2.88(1H, m), 2.94-3.07(1H, m), 3.12-3.28(2H, m), 3.72-3.85(2H, m), 3.86-3.99(1H, m), 95 9 4.07-4.18(1H, m), 4.27-4.41(1H, m), 5.11-5.21(1H, m), 7.15 (1H, s), 7.40(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44 (1H, s), 9.26(1H, s), 11.12(1H, br s) ESI+ : 556 NMR1 : 0.75-0.95(2H, m), 0.98-1.09(4H, m), 1.11-1.46(5H, m), 1.48-1.71(3H, m), 1.99-2.17(1H, m), 2.70-2.86(1H, m), 2.93-3.08(1H, m), 3.11-3.27(2H, m), 3.73-3.88(2H, m), 4.04-4.18(1H, m), 4.57(2H, d, J = 5.5Hz), 5.50(1H, t, J = 5.5 13 13 Hz), 7.15(1H, d, J = 1.4Hz), 7.40(1H, dd, J = 8.2, 1.4Hz), 7.79 (1H, d, J = 8.2Hz), 8.41(1H, d, J = 1.3Hz), 9.21(1H, d, J = 1.3 Hz), 11.03(1H, br s) ESI- : 484
     [ 表 63]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7-0.93(2H, m), 0.98-1.45(9H, m), 1.47-1.73(3H, m), 1.99-2.21(1H, m), 2.67-2.90(1H, m), 2.93-3.09(1H, m), 3.11-3.28(2H, m), 3.46-3.59(1H, m), 3.60-3.72(1H, m), 3.74-3.86(2H, m), 4.05-4.18(1H, m), 4.56-4.65(1H, m),1818 4.66-4.74(1H, m), 5.53(1H, dd, J = 5.0, 2.8Hz), 7.15(1H, s), 7.40(1H, d, J= 8.3Hz), 7.79(1H, d, J = 8.3Hz), 8.41(1H, d, J = 1.5Hz), 9.21(1H, d, J = 1.5 Hz), 11.03(1H, br s) ESI- : 514 NMR1 : 0.77-0.95(2H, m), 1.00-1.44(9H, m), 1.47-1.71(3H, m), 1.99-2.17(1H,969m), 2.71-2.87(1H, m), 2.94-3.10(1H, m), 3.13-3.27(2H, m), 3.74-3.85(2H, m), 3.87(3H, s), 4.02-4.13(1H, m), 7.14(1H, s), 7.39(1H, d, J = 8.2Hz), 7.79(1H, d, J = 8.2Hz), 8.09(1H, d, J = 1.4Hz), 8.84(1H, d, J = 1.4Hz), 10.82(1H, br s) ESI+ : 486NMR1 : 0.77-0.95(2H, m), 1.00-1.10(4H, m), 1.12-1.45(5H, m), 1.48-1.74(3H, m), 2.02-2.19(1H, m), 2.58(3H, s), 2.73-2.87(1H, m), 2.96-3.07(1H, m), 3.13-3.27(2H, m), 3.73-3.89(2H, m), 4.12-4.19(1H, m), 7.15(1H, d, J = 1.5 97 9 Hz), 7.40(1H, dd, J = 8.2, 1.5Hz), 7.80(1H, d, J = 8.2Hz), 8.88(1H, d, J = 1.5 Hz), 9.38(1H, d, J = 1.5Hz), 11.48(1H, br s) ESI+ : 498 98 9 ESI+ : 582 NMR1 : 0.83-0.89(2H, m), 1.00-1.09(4H, m), 1.12-1.18(2H, m), 1.46-1.57 (1H, m), 1.82-1.92(2H, m), 1.94-2.17(4H, m), 2.18-2.26(2H, m), 2.75-2.82 (1H, m), 2.96-3.04(1H, m), 4.02-4.07(1H, m), 4.56(2H, brs), 5.52(1H, brs), 15 15 7.16(1H, d, J = 1.6Hz), 7.42(1H, dd, J = 1.6, 8.3Hz), 7.79(1H, d, J = 8.3), 8.41(1H, d, J = 1.2Hz), 9.21(1H, d, J = 1.2Hz), 11.1(1H, s) ESI- : 482 NMR1 : 0.81-0.94(2H, m), 1.00-1.10(4H, m), 1.11-1.27(2H, m), 1.45-1.62(1H, m), 1.77-2.32(8H, m), 2.71-2.90(3H, m), 2.94-3.08(1H, m), 3.62-3.77(2H, m), 4.05(1H, t, J = 8.1Hz), 4.59-4.74(1H, m), 7.17(1H, d, J = 1.5Hz), 7.42(1H, 99 14 dd, J = 8.2, 1.5Hz), 7.80(1H, d, J = 8.2Hz), 8.27(1H, d, J = 1.4Hz), 9.21(1H, d, J = 1.4Hz), 10.99(1H, br s) ESI+ : 498 100 15 ESI- : 496 NMR2 : 0.89-0.91(2H, m), 1.03-1.07(2H, m), 1.14-1.23(2H, m), 1.33-1.36 (8H, m), 1.56-1.59(1H, m), 1.86-1.91(1H, m), 2.01-2.40(7H, m), 2.80-2.84 (1H, m), 2.92-2.98(1H, m), 3.58-3.62(1H, m), 4.20(2H, s), 6.98-6.99(1H, m), 7.29-7.32(1H, m), 7.68-7.69(1H, m), 7.92-7.95(2H, m), 8.97-8.98(1H, m) ESI+ : 542 101 102 103
     101015 15 15ESI- : 532 ESI+ : 478 ESI- : 518[ 表 64]
     [ 表 65]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 GK 活化作用, 因此可以用作糖尿病、 特别是 II 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药。另外, 也可以用作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肾病、 视网膜病、 神经障碍、 末梢循环障碍、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硬化症的治疗和预防药。 另外, 通过抑制过量进食, 也可以 用作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药。
     序列表自由文本
     本发明涉及作为医药、 特别是糖尿病治疗剂有用的新的苯乙酰胺衍生物。背景技术 GK( 葡糖激酶 (ATP : D- 己糖 6- 磷酸转移酶, EC2.7.1.1)) 是在胰脏、 肝脏中表达的 将六碳糖磷酸化的酶, 近年来发现在脑中也存在。 该酶属于己糖激酶家族, 别名也称为己糖 激酶 IV。GK 与其它己糖激酶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 1) 对底物葡萄糖的亲和性低, 显示与血糖 浓度相近的 Km 值 ; 2) 不受酶反应生成物 6- 磷酸葡萄糖的抑制 ; 3) 分子量约为其它己糖激 酶的一半即 50kDa。
     人葡糖激酶基因作为单基因位于第七染色体 7p13, 在胰 β 细胞和肝细胞中由相 距 30kb 以上的组织特异性的不同启动子调控, 并且使用不同的第一外显子, 但其余的外显 子 2-10 是共用的。因此, 胰型和肝型的 GK 蛋白仅有 N 末端 15 个残基不同。
     随着血糖值的上升, 胰 β 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通过糖转运载体 GLUT2 快速地达 到平衡, GK 察觉到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变化, 从而激活糖酵解系统。结果, 胰 β 细胞内的 ATP/ADP 比上升, KATP 通道关闭, 电位依赖性的 Ca 通道察觉到此从而细胞内钙浓度上升, 引 起胰岛素释放。即, 在胰 β 细胞中 GK 作为葡萄糖传感器起作用, 对胰岛素分泌的控制发挥 重要作用。在肝脏中 GK 也作为葡萄糖传感器起作用, 响应于血糖值的上升, 将葡萄糖转换 为 6- 磷酸葡萄糖。结果, 在糖原的产生升高的同时, 糖酵解系统激活从而抑制肝脏中的糖 异生。
     GK 基因变异导致葡萄糖的磷酸化能力下降的患者多发高血糖, 从而发展为幼年型 糖尿病 (MODY2)。另一方面, 基因变异导致 GK 活性的 Km 值显示低值的患者, 在餐后以及空 腹时发现低血糖。 即, GK 对人也起到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的作用, 在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事实, 可以期待 GK 活化药剂成为促进胰 β 细胞的葡萄糖依赖 性胰岛素分泌从而矫正餐后高血糖、 同时抑制从肝脏释放糖的优良的 II 型糖尿病治疗药。 并且, 还可能在餐后的高血糖状态下促进肝脏的糖摄取, 不引起过度的胰岛素分泌亢进, 从 而能够避免现有磺酰脲 (SU) 剂的胰 β 细胞衰竭 ( 膵疲弊 ) 的问题。另外, 近年来有在高 葡萄糖下培养小鼠培养胰细胞 (MIN6N8) 时诱发凋亡的报道。并且, 当使葡糖激酶在该细胞 内过度表达时, 可以抑制 MIN6N8 细胞的凋亡 (Diabetes 54 : 2), 因此, 可以期待 GK 活化剂 显示胰保护作用。
     脑 中 存 在 的 GK 为 胰 型, 在 摄 食 中 枢 VMH( 腹 内 侧 下 丘 脑 :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的 神 经 中 大 量 表 达。 葡 萄 糖 敏 感 神 经 分 类 为 葡 萄 糖 兴 奋 神 经 元 (GE(Glucose-Excited)-neuron) 和葡萄糖抑制神经元 (GI(Glucose Inhibited)-neuron)。 发现 GK 的 mRNA 或蛋白质在约 70%的 GE-neuron 中、 约 40%的 GI-neuron 中存在。
     在这些葡萄糖敏感神经中, GK 察觉细胞内葡萄糖的上升, 激活糖酵解系统, 使细胞 内的 ATP/ADP 比上升。结果, 在 GE-neuron 中 KATP 通道关闭, 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频率上升, 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 认为在 GI-neuron 中有 Cl- 通道参与。在 VMH 中 GK mRNA 的表
     达升高的大鼠中, 对葡萄糖缺乏状态的补偿作用下降。
     在葡萄糖敏感神经中也存在对于参与摄食行为的瘦蛋白和胰岛素的受体。 在高葡 萄糖条件下的 GE-neuron 中, 瘦蛋白和胰岛素使 KATP 通道打开, 使动作电位频率下降。 另外, 在 ARC( 弓状核 ) 中, 起增进食欲作用的 NPY( 神经肽 Y)-neuron 为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 起抑制食欲作用的 POMC( 促阿黑皮素原 )-neuron 为葡萄糖兴奋性神经元 (Diabetes 53 : 2521-2528(2004))。基于这些事实, 可以期待通过活化中枢的 GK 来抑制摄食行为, 对肥胖 症或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有效。
     报道了许多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化合物, 也报道了已经在临床上确认了有效性的 化合物。但是, 仍然迫切盼望具有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减轻、 溶解性良好 的特征的新的 GK 活化剂。
     在专利文献 1 ~ 25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公开 2 环烷基作为与本发明化合物的 R 相当的取代基。
     在专利文献 26 ~ 28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具 体公开本发明化合物。
     在本申请的优先权日之后公开的专利文献 29 ~ 30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 苯乙酰胺衍生物。但是, 未具体公开本发明的化合物。 在专利文献 31 ~ 32 中, 报道了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杂芳基衍生物。但是, 与本发 明的苯乙酰胺的苯基相当的环为杂芳基。另外, 未公开环烷基作为与本发明化合物的 R2 相 当的取代基。
     专利文献 1 : 国际公开 WO00/5829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 : 国际公开 WO01/8346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 : 国际公开 WO01/8570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4 : 国际公开 WO01/8570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5 : 国际公开 WO02/0820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6 : 国际公开 WO02/14312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7 : 国际公开 WO03/95438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8 : 国际公开 WO2006/5892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9 : 国际公开 WO2007/02676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0 : 国际公开 WO2005/09541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1 : 国际公开 WO2005/095418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2 : 国际公开 WO2006/01619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3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7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4 : 国际公开 WO2004/07203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5 : 国际公开 WO01/4421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6 :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1/0039344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17 : 国际公开 WO02/46173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8 : 国际公开 WO2004/5286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19 : 国际公开 WO2004/06317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0 : 国际公开 WO2005/103021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1 : 国际公开 WO2007/00788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2 : 国际公开 WO2007/04136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3 : 国际公开 WO2007/04136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4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5 : 国际公开 WO2007/05184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6 ; 国际公开 WO2004/050645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7 : 国际公开 WO2008/0591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8 : 国际公开 WO2008/0596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9 :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8/21032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30 : 国际公开 WO2008/07867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1 : 国际公开 WO2004/063194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32 : 国际公开 WO2004/72066 号小册子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作为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医药、 特别是糖尿病治疗剂有用 的新化合物。
    
    本发明人对于具有 GK 活化作用的化合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结果确认在苯 基上具有磺酰基和环烷基、 在酰胺的氮原子上具有杂芳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 GK 活化作用, 另外发现也存在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和 / 或溶解性得到改善的 化合物,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 本发明涉及通式 (I) 表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盐。
    
    
    
    
    
    
    
    ( 式中的符号表示以下含义。 R1 :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或环烷基。 R2 : 环烷基。 3 R :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级烷基。 R0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或低级烷基。 A环: 可以被取代的杂芳基。 B环: 各自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或杂芳基、 或X: 相同或相互不同, -C(R4)(R5)-、 -C(O)-、 -O-、 -S(O)p- 或 -N(R0)-。
     m: 2 至 7 的整数。 4
     R 和 R5 : 相同或相互不同, -H、 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或 -O- 卤代低 级烷基。
     n和p: 相同或相互不同, 0、 1 或 2。
     其中,
    表示单键或双键 ; 下同 )。
     另外, 本发明还涉及包含式 (I) 表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和 制药学上容许的载体的医药组合物, 特别是作为 GK 活化剂、 糖尿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 的预防和 / 或治疗药的医药组合物。即, 本发明还涉及以下各项。
     (1) 一种医药组合物, 其包含式 (I) 表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和制药 学上容许的载体。
     (2)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GK 活化剂。
    (3)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4) 上述 (3)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 II 型糖尿病预防和 / 或治疗药。
     (5)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肥胖症预防和 / 或治疗药。
     (6) 上述 (1) 所述的医药组合物, 其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和 / 或治疗药。
     (7) 式 (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的应用, 用于制造 GK 活化剂、 糖尿 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药。
     (8) 一种糖尿病、 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 / 或治疗方法, 包括对患者给用治 疗有效量的式 (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盐。
     另外, 本申请也涉及以式 (I) 所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或其盐作为有效成分的医 药, 特别是 GK 活化剂。
     发明效果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 GK 活化作用, 因此可以用作糖尿病、 特别是 II 型糖尿病的治疗 和预防药。另外, 也可以用作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肾病、 视网膜病、 神经障碍、 末梢循环障碍、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硬化症的治疗和预防药。 另外, 通过抑制过量进食, 也可以 用作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说明书中, 作为 “低级烷基” , 优选直链或支链的、 碳原子数 1 ~ 6( 以后简记为 C1-6) 的烷基, 具体而言有甲基、 乙基、 正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异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 正戊 基、 正己基等。更优选 C1-4 烷基, 特别优选甲基、 乙基、 正丙基、 异丙基、 叔丁基。
     作为 “低级亚烷基” , 优选直链或支链的 C1-6 亚烷基, 具体而言有亚甲基、 亚乙基、 1, 3- 亚丙基、 1, 4- 亚丁基、 1, 5- 亚戊基、 1, 6- 亚己基、 1, 2- 亚丙基、 甲基亚甲基、 乙基亚乙基、 1, 2- 二甲基亚乙基、 1, 1, 2, 2- 四甲基亚乙基等。更优选 C1-4 亚烷基, 进一步更优选亚甲基、亚乙基、 1, 3- 亚丙基。
     “卤素” 是指 F、 Cl、 Br、 I。
     “卤代低级烷基” 是指由一个以上的卤素取代的 C1-6 烷基。优选由 1 ~ 5 个卤素取 代的低级烷基, 更优选氟甲基、 二氟甲基、 三氟甲基。
     “环烷基” 是指 C3-10 的饱和烃环基, 可以具有桥联基。具体而言有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环庚基、 环辛基、 金刚烷基等。优选 C3-8 环烷基, 更优选环丙基、 环丁基、 环 戊基、 环己基, 进一步更优选环丙基。
     “芳基” 是指 C6-14 的单环至三环芳烃环基, 更优选苯基或萘基, 进一步优选苯基。
     “杂芳基” 是指含有 1 ~ 4 个选自氧、 硫和氮的杂原子的 5 ~ 15 元、 优选 5 ~ 10 元 的单环至三环具有芳香性的杂环基。作为环原子的硫或氮可以被氧化而形成氧化物。具体 而言有吡咯基、 吡唑基、 咪唑基、 三唑基、 四唑基、 呋喃基、 噁唑基、 异噁唑基、 噁二唑基、 噻吩 基、 噻唑基、 异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哒嗪基、 嘧啶基、 吡嗪基、 吲哚基、 异吲哚基、 吲唑 基、 苯并咪唑基、 苯并呋喃基、 苯并噁唑基、 苯并噻吩基、 苯并噻唑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基、 喹啉基、 异喹啉基、 喹唑啉基、 喹喔啉基、 噌啉基、 酞嗪基、 萘啶基、 咔唑基等。优选 5 ~ 6 元单环杂芳基, 更优选吡唑基、 吡嗪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杂环基” 是含有 1 ~ 4 个选自氧、 硫和氮的杂原子的 3 ~ 15 元、 优选 5 ~ 10 元 的单环至三环杂环基, 包括饱和环、 芳环及部分氢化的环基。 作为环原子的硫或氮可以被氧 化而形成氧化物或二氧化物。具体而言有吡啶基、 吡嗪基、 嘧啶基、 哒嗪基、 咪唑基、 苯并咪 唑基、 苯并呋喃基、 苯并噻吩基、 苯并噻二唑基、 苯并噻唑基、 苯并异噻唑基、 苯并噁唑基、 苯 并异噁唑基、 吡咯基、 吡咯烷基、 噻吩基、 呋喃基、 二噁唑基、 二氧戊环基、 三嗪基、 三唑基、 噻 唑基、 噻二唑基、 噁二唑基、 吡唑基、 吡唑烷基、 异噻唑基、 噁唑基、 异噁唑基、 喹啉基、 异喹啉 基、 四氢喹啉基、 四氢异喹啉基、 喹唑啉基、 喹喔啉基、 酞嗪基、 哌啶基、 哌嗪基、 氮杂环庚烷 基、 二氮杂环庚烷基、 四氢吡喃基、 二氧戊环基、 吗啉基、 亚甲二氧基苯基、 亚乙二氧基苯基、 三硫杂环己烷基、 吲哚基、 异吲哚基、 吲哚啉基、 吲唑基、 四氢苯并咪唑基、 色满基、 色酮基、 苯并咪唑酮基等。优选 5 ~ 9 元的单环至双环杂环基, 更优选 5 ~ 6 元的单环杂环基, 进一 步优选吡唑基、 吡嗪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 四氢呋喃基、 四氢吡喃基、 二氧戊环基。
     式 (I) 中,
    为双键时, 式 (I) 中 B 环和苯基相对于双键以 Z 型构型表示, 但本发明化合物可以 是 E 型异构体和 Z 型异构体中的任一种。优选 B 环与苯环相对于双键为 Z 型构型。
     “可以被取代” 表示 “未取代” 或者 “具有 1 ~ 5 个相同或不同的取代基” 。另外, 具 有多个取代基时, 这些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A 环中的可以被取代的 “杂芳基” 中的取代基优选为选自 G 组的基团, 更优选卤素、 0 0 0 0 氰基、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 、 -O- 低级亚烷基 -OR 或 -C(O)R , 进一步更优选可 以由 -OH 取代的低级烷基、 或者 -O- 低级亚烷基 -OH。
     G组: 卤素、 氰基、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低级亚烷基 -OC(O) 0 0 R、 低级亚烷基 -O- 杂环基、 -OR 、 -O- 卤代低级烷基、 -O- 低级亚烷基 -OR0、 -S(O)p- 低 0 0 0 0 级烷基、 -S(O)p- 低级亚烷基 -OR 、 -C(O)R 、 -C(O)- 低级亚烷基 -OR 、 -CO2R 、 低级亚烷
     基 -CO2R0、 -O- 低级亚烷基 -CO2R0、 -S(O)p- 低级亚烷基 -CO2R0、 -C(O)N(R0)2 或杂环基。
     其中, G 组中的杂环基可以由卤素、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0、 -O- 卤代低级烷 基和氧代基取代。
     作为 B 环中的各自可以被取代的 “芳基” 和 “杂芳基” 中容许的取代基, 优选卤素、 0 低级烷基、 卤代低级烷基、 -OR 或 -O- 卤代低级烷基。
     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如下所述。
     (a)R1 优选甲基、 三氟甲基或环丙基, 更优选环丙基。 2
     (b)R 优选 C3-6 环烷基, 更优选环丙基。
     (c)n 优选 0 或 1, 更优选 0。
     (d)A 环优选可以被取代的 5 至 6 元单环杂芳基, 更优选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氰 0 0 0 0 基、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 、 -O- 低级亚烷基 -OR 和 -C(O)R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 代的吡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或吡嗪基, 更优选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O- 低级亚烷基 -OR0 和 -C(O)R0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 噻 0 唑基、 吡啶基或吡嗪基, 进一步更优选可以由选自卤素、 可以由 -OR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和 -O- 低级亚烷基 -OR0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或吡嗪基。
    
    (e)B 环优选为m 为 4 或 5, 0 至 1 个 X 为 -CH(F)-、 -CH(OH)-、 -C(O)- 或 -O-, 其余的 X 为 -CH2-。 更优选 3- 羟基环戊基或 3- 氧代环戊基。
     (f) 优选为单键。另外, 作为另一方式优选为双键。另外, 作为另一方式, 当A 环为可以被取代的吡唑基时, 优选双键。
     作为另一优选方式, 优选上述 (a) ~ (f) 中所述的各优选基团组合而成的化合物。
     另外, 式 (I) 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的其它优选方式如下所述。
     (1)n 为 0 的式 (I) 表示的化合物。
     (2)R1 为甲基、 三氟甲基或环丙基的 (1) 所述的化合物。 2
     (3)R 为环丙基的 (2) 所述的化合物。
     (4)B 环为
    
    m 为 4 或 5, 0 至 1 个 X 为 -CH(F)-、 -CH(OH)-、 -C(O)- 或 -O-, 其余的 X 为 -CH2- 的 (3) 所述的化合物。
     (5)A 环为各自可以由选自卤素、 氰基、 可以由 -OR0 取代的低级烷基、 -OR0、 -O- 低 0 0 级亚烷基 -OR 和 -C(O)R 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的吡唑基、 噻唑基、 噻二唑基、 吡啶基或吡 嗪基的 (4) 所述的化合物。
     (6) 为单键的 (5) 所述的化合物。
     (7) 为双键的 (5) 所述的化合物。
     (8) 式 (I) 表示的化合物或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其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组 :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1- 甲 基 -1H- 吡 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氟 -1, 3- 噻 唑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2R)-N-(4- 乙酰基 -1, 3- 噻唑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啶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羟 基 甲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N-(5- 氯 吡 嗪 -2- 基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 甲 氧 基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羟 基 环 戊 基 ]-N-(5- 甲基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羟 基 环 戊 基 ]-N-(5- 甲氧基吡嗪 -2- 基 ) 丙酰胺、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N-[5-(2- 羟 基 乙 氧 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和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本发明的化合物根据取代基的种类有时也存在其它的互变异构体或几何异构体。 本说明书中, 有时仅记载这些异构体的一种形式, 但是, 本发明包含这些异构体, 也包含异 构体分离得到的物质、 或者异构体的混合物。
     另外, 化合物 (I) 有时存在不对称碳原子或轴不对称性, 基于该原因可能存在 (R) 型异构体、 (S) 型异构体等光学异构体。本发明也包含这些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或分离物。
     另外, 本发明也包含化合物 (I) 的药理学上容许的前药。药理学上容许的前药是 指具有通过溶剂分解或者在生理学条件下能够转变为本发明的氨基、 OH、 CO2H 等的基团的 化合物。作为形成前药的基团, 可以列举例如 : Prog.Med., 5, 2157-2161(1985) 和 “医薬品 の開発” ( 医药品的开发 )( 广川书店、 1990 年 ) 第 7 卷、 分子设计 163-198 页记载的基团。
     另外, 本发明化合物根据取代基的种类有时形成酸加成盐或与碱形成盐, 只要所 述盐为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则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可以列举 : 与盐酸、 氢溴酸、 氢碘酸、 硫
     酸、 硝酸、 磷酸等无机酸、 甲酸、 乙酸、 丙酸、 草酸、 丙二酸、 琥珀酸、 富马酸、 马来酸、 乳酸、 苹 果酸、 酒石酸、 柠檬酸、 甲磺酸、 乙磺酸、 对甲苯磺酸、 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等有机酸形成的酸 加成盐, 与钠、 钾、 镁、 钙、 铝等无机碱、 甲胺、 乙胺、 乙醇胺、 赖氨酸、 鸟氨酸等有机碱形成的 盐或铵盐等。
     本发明也包含本发明化合物及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的各种水合物、 溶剂化物及多 晶形物。
     ( 制造方法 )
     本发明化合物及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可以利用基于其基本骨架或取代基种类的 特征, 应用各种公知的合成方法来制造。此时, 根据官能团的种类, 在原料至中间体的阶段 将该官能团替换为适当的保护基 ( 能够容易地转化为该官能团的基团 ), 有时在制造技术 上有效。 作为这样的官能团, 可以列举例如 : 氨基、 羟基、 羧基等, 作为它们的保护基, 可以列 举例如 : 格林 (Greene) 和伍兹 (Wuts) 著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有 机合成中的保护基 )( 第 3 版、 1999 年 )” 中记载的保护基等, 可以根据反应条件适当选择应 用这些保护基。 这种方法中, 通过在引入该保护基进行反应后根据需要除去保护基, 能够得 到所需的化合物。 另外, 化合物 (I) 的前药可以通过与上述保护基同样在原料至中间体的阶段引入 特定的基团、 或者使用得到的化合物 (I) 进行反应来制造。反应可以通过应用通常的酯化、 酰胺化、 脱水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以下, 对本发明化合物的代表性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不限 于以下所示的例子。
     ( 制法 1)
    
    ( 式中, L 表示离去基团或 OH ; 下同 )
     本制法是使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进行酰胺化反应, 而得到式 (I) 表示的本发 明化合物的方法。作为 L 的离去基团, 可以列举甲磺酰氧基或对甲苯磺酰氧基等有机磺酸 基, 卤素等。或者, 可以使用各种酸酐作为化合物 (1)。
     L 为羟基时, 可以在 N, N’ -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CC)、 1- 乙基 -3-(3’ - 二甲基氨 丙基 ) 碳二亚胺 (WSC)、 1, 1’ - 羰基二咪唑 (CDI)、 叠氮磷酸二苯酯 (DPPA)、 磷酰氯 / 吡啶、 三苯基膦 /N- 溴代琥珀酰亚胺等缩合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根据情况可以在还存在添加剂 ( 例如, N- 羟基琥珀酰亚胺 (HONSu)、 1- 羟基苯并三唑 (HOBt) 等 ) 的条件下进行。L 为离 去基团时, 有时优选在碳酸钠、 碳酸钾、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钾等无机碱或三乙胺、 二异丙基乙 胺、 吡啶等有机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苯、 甲苯、 二甲苯等芳烃类、 乙醚、 四氢 呋喃 (THF)、 二氧杂环己烷、 二甘醇二甲醚、 1, 2- 二甲氧基乙烷、 2- 甲氧基乙醚等醚类、 二氯 甲烷、 1, 2- 二氯乙烷、 氯仿等卤代烃类、 乙腈、 乙酸乙酯等反应惰性溶剂。另外,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可以根据反应或化合物适当使用等摩尔量或过量。
     式 (I) 中的各种取代基, 可以通过以本发明化合物 (I) 作为原料, 利用本领域技术 人员公知的反应或者它们的变形方法容易地转变为其它官能团。例如, 可以将烷基化、 水 解、 酰胺化、 还原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可以采用的步骤任意组合来进行。
     ( 原料化合物的制造 )
     上述制造方法中的原料化合物, 例如, 可以通过下述的方法、 公知的方法或者它们 的变形方法来制造。
     ( 原料合成 1)
    ( 式中, E 表示酯或腈等羧酸等价物, L1 表示卤素等离去基团 ; 下同 )
     原料化合物 (6) 可以通过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对作为相应酯体或腈体的化合物 (5) 进行水解反应来制造。 作为酸, 可以使用盐酸、 氢溴酸等, 作为碱, 可以使用氢氧化锂、 氢 氧化钠、 氢氧化钾等。
     化合物 (5) 可以通过将化合物 (3) 与化合物 (4) 进行烷基化反应来制造。反应可 以通过烷基化反应的常规方法来进行, 可以在二异丙基氨基锂 (LDA)、 氢氧化钠、 双 ( 三甲 基甲硅烷基 ) 氨基钾、 叔丁醇钾、 丁基锂等碱的存在下, 在醚类或 1, 3- 二甲基四氢嘧啶酮 (DMPU) 等反应惰性溶剂中, 在冷却下至加热下进行。
     另外, 原料化合物 (6) 中存在手性碳原子时, 光学活性的原料化合物 (6) 例如可以 通过将外消旋的化合物 (6) 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等的手性辅助基团酰胺化 以非对映异构体形式分离后, 进行水解来得到。
    
    
    ( 原料合成 2)( 式中, La 和 Lb 的任意一个表示卤素或三氟甲磺酰氧基, 另一个表示 -B(ORZ)2 或 -SnR03, RZ 表示 H 或低级烷基、 或者两个 RZ 形成一体表示低级亚烷基 ; 下同 )
     原料化合物 (10) 可以通过与原料合成 1 的水解同样地将作为相应的酯体或腈体 的化合物 (9) 进行水解来制造。根据化合物的种类, 即使使用作为 Z 型异构体和 E 型异构 体的混合物的化合物 (9), 也可以选择性地得到 B 环和苯环相对于双键为 Z 型构型的化合物 (10)。
     化合物 (9) 可以通过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的偶联反应来制造。
     偶联反应可以使用四 ( 三苯基膦 ) 钯、 醋酸钯、 1, 1’ - 双 ( 二苯膦基 ) 二茂铁二氯 化钯 (II) 等钯络合物作为催化剂, 在醚类、 甲醇、 乙醇等醇类、 卤代烃类、 芳烃类或水等溶 剂中、 或者在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在冷却下、 室温下或加热下, 使用等量或其中一者过量的 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来进行。另外, 在碳酸钠、 碳酸铯、 叔丁醇钠等碱或氯化锂、 溴化锂 等锂盐的存在下进行反应有时对于使反应顺畅地进行是有利的。
     ( 原料合成 3)
    
    ( 式中, Rx 表示维蒂希 (Wittig) 试剂的残基, X- 表示卤素阴离子等抗衡阴离子 ; 下同) 化合物 (9) 也可以通过化合物 (11) 和化合物 (12) 的维蒂希反应来制造。
     维蒂希反应可以使用碳酸钾、 叔丁醇钾、 氢化钠、 正丁基锂、 双 ( 三甲基甲硅烷基 ) 氨基锂等作为碱, 在前述的芳烃类、 醚类、 卤代烃类、 N, N- 二甲基甲酰胺 (DMF)、 N, N- 二甲基 乙酰胺 (DMA)、 N- 甲基吡咯烷酮 (NMP)、 二甲亚砜 (DMSO)、 乙腈等溶剂中, 在冷却下至加热下 来进行。
     ( 原料合成 4)化合物 (5) 可以通过将化合物 (9) 的双键还原来制造。
     还原反应可以使用钯 - 炭、 氢氧化钯 - 炭、 兰尼镍 (Raney Nickel)、 铂等作为催化 剂, 在常压至加压的氢气气氛下, 在前述的芳烃类、 醚类、 卤代烃类、 乙酸乙酯等酯类、 DMF、 DMA、 NMP、 乙酸等反应惰性溶剂中, 在室温至加热下进行。根据化合物的不同, 有时在酸 ( 优 选盐酸、 乙酸等 ) 的存在下进行反应对于使反应顺畅进行是有效的。
     或者, 也可以使用利用氢化物型反应剂的还原反应。例如, 可以在醇类、 醚类或者 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通过使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钠 / 氯化镍六水合物作用于反应物, 在冷却 下至加热下进行还原反应。
    
    
    ( 原料合成 5)( 式中, Lc 表示卤素或三氟甲磺酰氧基, Ld 表示 -B(ORY)2, RY 表示 H 或低级烷基、 或 Y 者两个 R 成为一体表示低级亚烷基 ; 下同 )
     化合物 (15) 可以通过化合物 (13) 和化合物 (14) 的偶联反应来制造。
     偶联反应可以使用四 ( 三苯基膦 ) 钯、 醋酸钯、 1, 1’ - 双 ( 二苯膦基 ) 二茂铁二 氯化钯 (II) 等钯络合物作为催化剂, 在醚类、 醇类、 卤代烃类、 芳烃类或水等溶剂中、 或者 在它们的混合溶剂中, 在冷却下、 室温下或加热下, 使用等量或其中一者过量的化合物 (13) 和化合物 (14) 来进行。另外, 在碳酸钠、 碳酸铯、 叔丁醇钠、 磷酸钾等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有时对于使反应顺畅地进行是有利的。
     化合物 (13) 可以与化合物 (5) 或化合物 (9) 同样地制造。
     本发明化合物可以以游离化合物、 其制药学上容许的盐、 水合物、 溶剂化物或者多 晶形物质的形式分离和纯化。本发明化合物 (I) 的制药学上容许的盐也可以通过进行常规 的成盐反应来制造。
     分离、 纯化可以应用萃取、 分级结晶、 各种分级层析法等通常的化学操作来进行。
     各种异构体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原料化合物、 或者利用异构体间的理化性质的差 异来进行分离。例如, 光学异构体可以通过一般的光学拆分法 ( 例如, 与光学活性碱或酸形 成非对映体盐的分级结晶法或者使用手性柱等的层析法等 ) 得到立体化学纯的异构体, 另 外, 也可以利用适当的光学活性原料化合物来制造。
     本发明化合物的药理活性通过如下的试验进行确认。
     试验例 1 : 葡糖激酶 (GK) 活化的测定
     本试验根据 Science 301 : 370-373, 2003 所记载的方法, 将其部分更改后进行实 施。以下, 对其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 进行 GK(GenBank No.AK122876) 的克隆。使用 5’ -TAGAATTCATGGCGATGGAT GTCACAAG-3′ ( 序列号 1) 和 5′ -ATCTCGAGTCACTGGCCCAGCATACAG-3′ ( 序列号 2) 作为引 物, 另外, 使用 pME18S-FL3- 葡糖激酶同型异构体 2 作为模板, 进行 PCR。 将得到的反应产物 TA 克隆到 pGEM-T easy 载体中后, 用 EcoRI 和 XhoI 进行切割, 并通过连接 (Litigation) 引 入到同样切割后的 pGEX-5X-1 载体中。使用该质粒 DNA(pGEM- 人葡糖激酶 2), 在大肠杆菌 (BL21 株 ) 中表达与 GST(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融合的重组人肝脏型 GK(GST-hGK2), 并利用 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进行纯化。 GK 的反应在 96 孔板上在 27℃下进行。首先, 将用二甲亚砜 (DMSO) 稀释的 1μL 被测化合物 ( 终浓度 10μM) 加入到 89μL 酶混合液 ( 以各自的终浓度计, 25mM 的 HEPES pH7.4、 25mM KCl、 2mMMgCl2、 1mM ATP、 0.1% BSA、 1mM DTT、 1mM 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磷酸盐 )、 2.5U/ml 6-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 以后述的 ΔODCont 为约 0.05 ~约 0.10 的方式制 备的 GST-hGK2) 中。然后, 加入 10μL 的底物溶液 ( 终浓度 5mM 的葡萄糖 ), 开始反应。为 了对最终生成物 NADPH 进行定量, 测定波长 340nm 的吸光度, 并由反应开始后 10 分钟的吸 光度增量 (ΔOD) 使用下式计算被测化合物的 GK 活化 (% )。
     GK 活化 (% ) = [(ΔODTest)-(ΔODCont)]/(ΔODCont)×100
     ΔODTest : 被测化合物的 ΔOD
     ΔODCont : DMSO 的 ΔOD
     将上述的测定结果示于表 1 中。另外, Ex 表示实施例编号。
     表1
    
    Ex 1 2 3 4-1 5GK 活化 (% ) 330 365 328 355 410Ex 28 29 30 31 32GK 活化 (% ) 314 300 309 387 41016Ex 46 47 48 51 55GK 活化 (% ) 392 297 257 352 315CN 101918363 A说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375 245 265 332 260 386 286 397 362 391 389 377明书70 72 74 75 78 79 81 83 85 99 282 311 337 307 273 297 211 345 257 32613/107 页6 7 9 10 11 15 22-1 22-2 24 25 26 27
    336 418 333 357 433 284 197 199 345 334 231 211试验例 2 : 正常小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Cremophor),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断 食一夜的 ICR 小鼠经口给用 10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 在刚要 给用被测化合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25、 0.5、 1、 2 小时采血, 测定血糖值。计 算从糖耐量刚要开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Ex 4-1 9 10 11血糖下降率 (% ) 39 52 51 5017CN 101918363 A说15 22-1 22-2 36 51 55 70 72 78 79 83明49 55 52 45 55 56 60 59 50 45 51书14/107 页试验例 3 : 高脂食物饲养小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高脂食物饲养 约 30 天后断食一夜的 C57BL/6 小鼠经口给用 1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 耐量试验。在刚要给用被测化合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25、 0.5、 1、 2 小时采 血, 测定血糖值。计算从糖耐量刚要开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 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3
    
    Ex 4-1 36
    血糖下降率 (% ) 32 43试验例 4 : 正常大鼠的口服糖耐量试验
     将被测化合物溶解于溶剂 (5%克列莫佛, 5% DMSO 水溶液 ) 中, 对断食一夜的 SD 大鼠经口给用 1mg/kg 的被测化合物, 30 分钟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 在刚要给用被测化合 物前、 糖耐量刚要开始前、 糖耐量后 0.5、 1、 2 小时采血, 测定血糖值。计算从糖耐量刚要开 始前至糖耐量后 2 小时的血糖值相对于溶剂对照组的 AUC 下降率 (% )。
     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418CN 101918363 A
    说Ex 4-1 11 15 22-1 22-2 36 83明书15/107 页血糖下降率 (% ) 25 20 22 27 25 40 17从以上的试验结果确认,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良好的 GK 活化作用。另外, 还发现了 各种副作用 ( 对 hERG 或 CYP 的作用 ) 和 / 或溶解性也得到改善的化合物, 因此, 可以看出, 本发明化合物作为糖尿病等的预防 / 治疗药是有用的。
     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本发明化合物 (I) 或其盐作为有效成分的制剂, 可以使用本 领域中通常使用的药剂用载体、 赋形剂等, 通过通常使用的方法来制备。
     给药可以是通过片剂、 丸剂、 胶囊剂、 颗粒剂、 散剂、 溶液剂等口服给药, 或者通过 关节内、 静脉内、 肌肉内等的注射剂、 栓剂、 滴眼剂、 眼用软膏、 经皮给药液剂、 软膏剂、 经皮 给药贴剂、 经粘膜给药液剂、 经粘膜给药贴剂、 吸入剂等非口服给药中的任何一种形式。
     作为用于口服给药的本发明的固体组合物, 可以使用片剂、 散剂、 颗粒剂等。在这 样的固体组合物中, 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与至少一种惰性赋形剂例如乳糖、 甘露 醇、 葡萄糖、 羟丙基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 淀粉、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和 / 或偏硅酸铝酸镁等混 合。 组合物可以根据常规方法含有惰性添加剂, 例如硬脂酸镁等润滑剂、 羧甲基淀粉钠等崩 解剂、 稳定剂、 溶解助剂等。 片剂或丸剂根据需要可以由糖衣或者胃溶性或肠溶性物质的薄 膜包覆。
     用于口服给药的液体组合物, 包括药剂上容许的乳浊剂、 溶液剂、 悬浮剂、 糖浆剂 或酏剂等, 含有通常使用的惰性稀释剂, 例如纯化水或乙醇。除惰性稀释剂以外, 该液体组 合物还可以含有增溶剂、 润湿剂、 悬浮剂等助剂、 甜味剂、 风味剂、 芳香剂、 防腐剂。
     用于非口服给药的注射剂, 包括无菌的水性或非水性溶液剂、 悬浊剂或乳浊剂。 作 为水性溶剂, 例如包括注射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作为非水溶性溶剂, 例如有 : 丙二醇、 聚乙 二醇或橄榄油等植物油、 乙醇等醇类或 Polysorbate 80( 日本药典名 ) 等。这样的组合物, 还可以含有等渗剂、 防腐剂、 润湿剂、 乳化剂、 分散剂、 稳定剂或溶解助剂。这些物质可以通 过例如用滤菌过滤器过滤、 配合杀菌剂或照射来灭菌。 另外, 这些物质也可以制成无菌的固 体组合物, 在使用前溶解或悬浮于无菌水或无菌的注射用溶剂中来使用
     吸入剂、 滴鼻剂等经粘膜给药剂可以使用固体、 液体或半固体状的物质, 按照现有 公知的方法制造。例如, 可以适当添加公知的赋形剂、 以及 pH 调节剂、 防腐剂、 表面活性剂、
     润滑剂、 稳定剂和增稠剂等。给药可以使用适当的用于吸入或吹送的装置。例如, 可以使用 计量吸入给药装置等公知的装置或喷雾器, 将化合物单独或者以配方混合物粉末的形式给 药, 或者与医药上可容许的载体组合以溶液或悬浮液的形式给药。干燥粉末吸入器等可以 用于单次或多次给药, 能够利用干燥粉末或含有粉末的胶囊。 或者, 可以是使用适当推动剂 例如氯氟烃、 氢氟烃或二氧化碳等适当气体的加压气溶胶喷雾器等形式。
     通常, 口服给药时一天的给药量为约 0.001mg/kg 体重~约 100mg/kg 体重、 优选 0.1mg/kg 体重~ 30mg/kg 体重、 更优选 0.1mg/kg 体重~ 10mg/kg 体重是适当的, 将其一次 或者分 2 ~ 4 次给药。 静脉内给药时一天的给药量为约 0.0001mg/kg 体重~约 10mg/kg 体重 是适当的, 一天一次或者分数次给药。 另外, 经粘膜给药剂一天一次或分数次以约 0.001mg/ kg 体重~约 100mg/kg 体重的量给药。给药量在考虑症状、 年龄、 性别等后根据各自的情况 适当确定。
     实施例
     以下, 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化合物 (I) 的制法进行更详细说明。本发明化合物不 限于下述实施例所记载的化合物。另外, 原料化合物的制法如制造例所示。
     制造例 1
     在冰冷却下向 60 %氢化钠 (496mg) 的 DMF(10mL) 溶液中加入 1H- 吡唑 -3- 胺 (1.03g) 的 DMF(5mL) 溶液并在室温搅拌 30 分钟。 在冰冷却下加入 [(3- 溴丙氧基 ) 甲基 ] 苯 (2.93g) 的 DMF(10mL) 溶液,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加入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乙酸乙酯= 1 ∶ 1-1 ∶ 3) 纯化, 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1-[3-( 苄氧基 ) 丙基 ]-1H- 吡 唑 -3- 胺 (835mg)。
     制造例 2
     在 2- 溴苯硫酚 (50g) 的 DMF(500mL) 溶液中加入溴代环丙烷 (41.6g)、 碳酸钾 (54.8g) 和三苯基甲硫醇 (1.46g), 并在内温 80℃下搅拌 24 小时。 冷却到室温, 加入水和乙 酸乙酯后, 将有机层分离。 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 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1- 溴 -2-( 环丙硫基 ) 苯 (49.3g)。
     制造例 3
     在 0℃下向氯化铝 (40.2g) 的二氯甲烷 (1200mL) 悬浮液中滴加氯 ( 氧代 ) 乙酸乙 酯 (32.3g),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1 小时。 将反应液保持于 5℃以下的同时滴加 1- 溴 -2-( 环 丙硫基 ) 苯 (49.3g) 的二氯甲烷 (28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将反应液冷却到 0℃, 加水停止反应。反应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3- 溴 -4-( 环 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酯 (29.8g)。
     制造例 4
     在 0℃以下向三苯基 (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基 ) 碘化鏻 (9.27g) 的 THF(70mL) 悬浮液中滴加 1, 1, 1, 3, 3, 3- 六甲基二甲硅烷基氨基锂 (1MTHF 溶液、 19.0mL) 后, 在约 0℃ 搅拌 1 小时。在 2 ℃以下向反应液中滴加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 酯 (5.0g) 的 THF(10mL) 溶液。冰冷却下将反应液搅拌 30 分钟后, 在室温下搅拌 15 小时。 在 10℃以下滴加 4M 盐酸将 pH 调节至 7 后进行减压浓缩。在残渣中加入乙醚, 并过滤生成的固体。滤液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进行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 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3-( 四 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57g)。
     制造例 5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 烯 酸 乙 酯 (4.57g) 溶解于二氯甲烷 (91mL), 并用冰冷却。在该溶液中分五次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5.75g)。升温到室温, 并搅拌 2 小时。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分离有机层后, 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层。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72g)。
     制造例 6
     将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4.72g)、 环丙基硼酸 (1.37g)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615mg) 溶解于甲苯 (142mL), 在该溶 液中加入磷酸钾 (4.07g, 19.2mmol) 和水 (7.1mL)。将混合物在 100℃下搅拌 20 小时。冷 却到室温, 加入水和乙酸乙酯。 分离有机层, 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 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3.50g)。
     制造例 7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乙酯 (3.50g) 溶解于甲醇 (42mL), 在该溶液中缓慢地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水溶液 (27mL)。在室温搅拌 3 小时后将甲醇减压蒸馏除去, 并小心地添加浓盐酸进行中和。过滤 生成的固体, 用水洗涤后风干。粗生成物用乙醚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 得到 (2E)-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2.47g)。
     制造例 8
     在 3-( 碘甲基 ) 四氢呋喃 (10.1g) 的乙腈 (101mL) 溶液中加入三苯基膦 (13.1g) 并加热回流 1 周。将溶液减压浓缩后加入乙醚。过滤生成的固体并用乙醚洗涤, 由此得到 白色固体形式的三苯基 ( 四氢呋喃 -3- 基甲基 ) 碘化鏻 (18.8g)。
     制造例 9
     在室温下向 1H- 吡唑 -3- 胺的 DMSO(15mL) 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 (3.18g)。在室 温搅拌 30 分钟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R)-(+)-4- 氯甲基 -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 环 (3.0g) 的 DMSO(10mL) 溶液并在室温搅拌 3 天。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 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碱性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1 ∶ 1-1 ∶ 3) 纯化, 得到浅紫色油状物形式的 1-{[(4S)-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 环 -4- 基 ]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0g)。
     制造例 10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8, 8- 二 甲 基 -6, 10- 二 氧 杂 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63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甲醇 (16.3mL)-THF(16.3mL) 混 合溶剂中并用冰冷却。在该溶液中加入 Oxone( 注册商标、 2.43g) 的水 (16.3mL) 溶液后升 温到室温, 并搅拌 1 小时。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和乙酸乙酯。分离有机层后, 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 并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 亚磺酰 ) 苯基 ]-3-(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64g)。
     制造例 11
     将 2-[3- 溴 -4-( 环 丙 硫 基 ) 苯 基 ]-3-(8, 8- 二 甲 基 -6, 10- 二 氧 杂 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2.40g、 (E), (Z)- 混合物 )、 环丙基硼酸 (606mg, 7.05mmol)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272mg, 0.24mmol) 溶解于甲苯 (72mL), 在该溶液中加入磷酸钾 (1.80g, 8.46mmol) 和水 (3.6mL)。将混合物在 100℃搅拌 20 小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水和乙酸 乙酯。分离有机层, 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 浓缩,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将得到的中间体溶解于二氯甲烷 (48mL), 并用冰冷却。在 该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 (3.95g)、 接着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1.30g)。升温到室温并搅拌 1 小 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停止反应, 再加入 1M 亚硫酸钠水溶液。分离有机层后, 水层用二 氯甲烷萃取。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 缩,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8, 8- 二 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烯酸乙酯 (1.82g)。将得到的混合物溶解于甲 醇 (22.1mL), 在该溶液中缓慢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水溶液 (11.8mL)。在室温下搅 拌 3 小时后, 小心地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到 1-2。 减压蒸馏除去甲醇, 并用氯仿进行萃取操 作。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并减压浓缩, 将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 得到 (2E)-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1.41g)。
     制造例 12
     将 2-[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2.58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二氯甲烷 (77mL) 并用冰 冷却。在该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 (7.87g)、 接着加入间氯过苯甲酸 (2.31g)。在冰冷却下搅 拌 30 分钟, 再升温到室温搅拌 3 小时。再加入二氯甲烷 (55mL) 和间氯过苯甲酸 (0.32g), 并在室温搅拌 1 小时。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停止反应, 并分离有机层。 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进行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以烯烃的 (E), (Z)- 混合物形式得到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2.52g)。
     制造例 13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乙酯 (1.77g、 (E), (Z)- 混合物 ) 溶解于甲醇 (21.2mL) 和二氧杂环己烷 (21.2mL) 的混合溶剂, 并缓慢地向该溶液中加入另外制备的 8M 氢氧化钾 水溶液 (21.2mL)。在室温搅拌 10 分钟后, 在 70℃的油浴中加热下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 到室温, 并在冰冷却下小心地加入浓盐酸。将混合物在 90℃的油浴中加热的同时搅拌 2 小 时, 并再次冷却到室温。加入氯仿, 分离有机层。水层用氯仿萃取, 将有机层合并后用无水 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952mg)。
     制造例 14
     在 {5-[( 叔丁氧羰基 ) 氨基 ] 吡嗪 -2- 基 } 乙酸甲酯 (0.4811g) 的二氧杂环己烷(5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二氧杂环己烷溶液 (5mL), 并搅拌过夜。将反应液浓缩, 过滤所 得粗生成物, 并用乙酸乙酯洗涤。 将得到的粗生成物溶解于水, 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 乙酸乙酯并搅拌 1 小时。加入饱和食盐水后用乙酸乙酯 (10mL×20 次 ) 萃取, 得到的有机 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5- 氨基吡 嗪 -2- 基 ) 乙酸甲酯 (0.2662g)。
     制造例 15
     在干冰 - 丙酮浴冷却下向 [4-( 羟基甲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1.21g) 的二氯甲烷 (15mL) 溶液中加入二乙氨基三氟化硫 (0.73mL), 在保持干冰丙酮浴冷 却的状态下搅拌 30 分钟。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 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4-( 氟甲 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480mg)。
     制造例 16
     室温下在 [4-( 氟甲基 )-1, 3- 噻唑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48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三氟乙酸 (1mL)。在室温搅拌 5 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 并加入饱和碳 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浓缩,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4-( 氟甲基 )-1, 3- 噻唑 -2- 胺 (243mg)。
     制造例 17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7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412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丙 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6- 氨基烟酸甲酯 (16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和吡啶 (0.17mL)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 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进行纯化。在得到的淡黄色无定形的二氧杂环己烷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2mL), 并在 50℃搅拌 1 小时。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2 后加入饱和食盐水。用氯仿 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1 ∶ 1-3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 (194mg)。
     制造例 18
     在 室 温 下 向 2- 氨 基 [1, 3] 噻 唑 并 [5, 4-b] 吡 啶 -5- 醇 二 氢 溴 酸 盐 (10g) 的 DMF(2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25.2g) 和乙酸 -2- 溴乙酯 (4mL)。在 80℃搅拌 2 小时。在 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和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1 ∶ 2-1 ∶ 3) 纯化, 得到淡黄色固体形 式的乙酸 -2-[(2- 氨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5- 基 ) 氧基 ] 乙酯 (2.97g)。
     制造例 19
     在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酸 乙酯 (4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乙酸 (57μL) 和二乙氨基三氟化硫 (0.71mL),并回流 6 小时。反应液用氯仿稀释后依次用水、 饱和食盐水洗涤,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 燥。浓缩后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7 ∶ 3-1 ∶ 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 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3- 二氟环戊基 ] 丙烯酸乙酯 (250mg)。
     制造例 20
     将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乙酯 (30g) 的甲苯 (60mL) 溶液在 50℃加热后, 在内温 60℃以下加入 3M 氢氧化钠水溶液 (36mL), 并在 50℃搅拌 1 小时。自然 冷却到室温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150mL) 和乙酸乙酯 (100mL)。 在冰冷却下向水层中 加入浓盐酸 (12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依次用己烷 / 乙酸乙酯 (19/1、 200mL)、 乙醚 / 己烷 (1/2、 200mL) 洗涤, 由此得到浅黄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 氧代 ) 乙酸 (14.7g)。
     制造例 21
     在冰冷却下向肼一水合物 (16.9mL) 中加入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氧代 ) 乙酸 (15g), 然后在 80℃搅拌 10 分钟。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钾 (8.22g), 并在 80℃ 搅拌 20 分钟, 然后在 100℃搅拌过夜。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浓盐酸 (50mL), 并用氯仿 (5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50mL×2)、 饱和食盐水 (50mL) 洗涤, 并 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 硫基 ) 苯基 ] 乙酸 (13.5g)。
     制造例 22
     将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乙酸 (13.5g)、 浓硫酸 (0.135mL) 和甲醇 (40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4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在反应混合 物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00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 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色固体形式的 [3- 溴 -4-( 环丙硫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13.8g)。
     制造例 23
     在 内 温 -50 ℃ 以 下 向 二 异 丙 基 胺 (6.94mL)、 1, 3- 二 甲 基 四 氢 嘧 啶 -2(1H)- 酮 (18mL) 和 THF(60mL) 的 混 合 物 中 加 入 2.64M 正 丁 基 锂 / 己 烷 溶 液 (18.4mL) 后, 在内 温 -50℃以下搅拌 1 小时。在内温 -50℃以下向反应混合物中滴加 [3- 溴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15.0g) 的 THF(20mL)/1, 3- 二甲基四氢嘧啶 -2(1H)- 酮 (9mL) 溶 液后, 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30 分钟, 加入 THF(30mL) 并在 -20 ℃搅拌 1 小时。在内温 -60 ℃ 以下滴加 (2R, 3R, 7S)-7-( 碘甲基 )-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烷 (21.8g) 的 THF(20mL) 溶液后, 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30 分钟, 再在室温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水 (200mL), 并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水 (200mL)、 饱和食盐 水 (2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19 ∶ 1 → 1 ∶ 1) 纯化, 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2R, 3R, 7R)-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酸甲酯 (20.4g)。
     制造例 24
     将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苯基 -1,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酸 甲 酯 (66.5g)、 4M 氢 氧 化 钠 水 溶 液 (66.5mL)、 甲醇 (66.5mL) 和 THF(133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30 分钟,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减 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在残渣中加入氯仿 (500mL) 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浓盐酸 (25mL)。有 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200mL×2)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 得到灰白色无定形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苯 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酸 (64.8g)。
     制造例 25
     在 冰 冷 却 下、 在 内 温 11 ℃ 以 下 向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R)-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酸 (70.8g) 的 THF(35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21mL) 和 2, 2- 二甲基丙酰氯 (19mL), 然后在室温搅拌 1 小时。在另一容器中在内温 -50 ℃以下向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 (26.3g) 的 THF(200mL) 溶液中加入 2.64M 正丁基锂 / 己烷溶液 (54.8mL), 升温到室温并搅拌 1 小时, 然 后冷却到内温 -60℃。在内温 -50℃以下向该反应混合物中滴加预先制备的酸酐 /THF 混合 物后, 在室温搅拌 4 小时。在冰冷却下加入 1M 氢氧化钠 (600mL), 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 然后用乙酸乙酯 / 己烷 (1/3、 200mL×3) 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200mL)、 饱和食盐水 (2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褐色油 状的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72g)。
     制造例 26
     将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R)-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酰 }-1, 3- 噁 唑 烷 -2- 酮 (70g)、 4M 盐 酸 (140mL) 和丙酮 (560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加入饱 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 水 (1/1、 200mL), 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 然后用乙酸乙酯 (200mL×2)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10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30 ∶ 70 → 50 ∶ 5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1g)。
     制造例 27
     将 (4R)-4- 苄 基 -3-{(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5.7g)、 2, 2- 二甲基丙烷 -1, 3- 二醇 (50g)、 对甲苯磺酸吡啶鎓盐 (1.32g) 和甲苯 (205mL) 的混合物在加热回流下搅拌 6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100mL), 水层用乙酸乙酯 (100mL×2) 萃取。将有机层合并, 依次用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50mL)、 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50mL)、 饱和 食盐水 (50mL) 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 的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8, 8- 二甲 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9.8g)。
     制造例 28
     在冰冷却下向 30%过氧化氢水溶液 (20mL) 中加入氢氧化锂 (2.3g) 的水 (45mL) 溶液, 然后在内温 12℃以下滴加 (4R)-4- 苄基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苯基 ]-3-[(2R)-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酰 }-1, 3- 噁唑烷 -2- 酮 (29.8g) 的 THF(240mL)/ 水 (60mL) 溶液,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在内温 15℃以下向 反应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钠 (30g) 的水溶液, 并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在冰冷却下向残渣 中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至 1-2, 然后用乙酸乙酯 (100mL×3) 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 氢钠水溶液 (50mL)、 饱和食盐水 (50mL) 洗涤后,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 此得到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的混合物形式的无色油状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8, 8- 二甲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酸 (22.1g)。
     制造例 29
     将 (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8, 8- 二 甲 基 -6, 10- 二氧杂螺 [4.5] 癸 -2- 基 ] 丙酸 (22g)、 4M 盐酸 (22mL) 和丙酮 (88mL) 的混合物在加热 回流下搅拌 2 小时。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在冰冷却下向残渣中加入乙酸乙酯 / 水 (1/3、 300mL) 和氢氧化钠 (5.7g)。在冰冷却下向水层中加入浓盐酸将 pH 调节到 1, 然后加入氯 仿。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无 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 酸 (17.9g)。
     制造例 30
     在冰冷却下向 2-( 苄氧基 ) 乙醇 (1.94g) 的 DMF(60mL) 溶液中加入 60%氢化钠 (510mg) 并在室温搅拌 30 分钟, 然后在冰浴中一次性加入 5- 氯吡嗪 -2- 甲酸甲酯 (2g), 并 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在冰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 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室温下向得到的无色油状物的甲醇 (50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5mL)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用 1M 盐 酸将反应混合物的 pH 调节到 2, 然后加水 ( 约 200mL)。生成的析出物用溶剂 ( 水∶甲醇= 5 ∶ 1) 进行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 嗪 -2- 甲酸 (1.089g)。
     制造例 31
     将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甲酸 (1.089g) 悬浮于叔丁醇 (20mL) 中, 并 加入三乙胺 (0.66mL) 和叠氮化磷酸二苯酯 (0.9mL)。将反应液加热回流过夜, 然后自然冷 却到室温。 在反应液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 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 酯= 5 ∶ 1-3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1.352g)。
     制造例 32
     在室温下向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酯 (614mg) 的 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三氟乙酸 (0.68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浓缩后, 加入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 用碱性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1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胺 (269mg)。制造例 33
     在冰冷却下向 5- 氨基吡嗪 -2- 甲酸甲酯 (2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液中分别分 四次加入吡啶 (36.4mL) 和氯甲酸烯丙酯 (25.2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固体在用溶剂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 吡 嗪 -2- 甲酸甲酯 (481mg)。
     制造例 34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5-{[( 烯 丙 氧 基 ) 羰 基 ] 氨 基 } 吡 嗪 -2- 甲 酸 甲 酯 (481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3M 甲基溴化镁 /THF 溶液 (2.4mL),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1 小时。在 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2 ∶ 1) 纯化, 由此得到黄色固体形式的 [5-(1- 羟基 -1- 甲基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 基甲酸烯丙酯 (123mg)。
     制造例 35 在室温下向甲酸 (48mg) 和正丁胺 (76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四 ( 三苯基膦 ) 钯 (30mg) 和 [5-(1- 羟基 -1- 甲基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烯丙酯 (123mg) 并在室温 搅拌 5 小时。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 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 用薄层硅胶层析 ( 氯仿∶甲醇= 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5- 氨基 吡嗪 -2- 基 ) 丙 -2- 醇 (51mg)。
     制造例 36
     在冰冷却下向 N-(5- 乙酰基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500mg) 的乙醇 (10mL) 和 THF(10mL) 的溶液中加入硼氢化钠 (86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在冰冷 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 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褐色固体形式的 N-[5-(1- 羟基 乙基 ) 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525mg)。
     制造例 37
     在室温下向 N-[5-(1-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394mg) 的甲 醇 (1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249mg), 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并在 60℃下搅拌 5 小时。再加 入碳酸钾 (249mg), 并在 60℃搅拌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后,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食 盐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 由此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 固体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1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1-(5- 氨基吡嗪 -2- 基 ) 乙醇 (187mg)。
     制造例 38
     在室温下向 N-(5- 乙酰基吡嗪 -2- 基 )-2, 2- 二甲基丙酰胺 (300mg) 的甲醇 (10mL) 溶液中加入碳酸钾 (750mg)。在 60℃搅拌过夜。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 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 燥并浓缩。得到的固体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1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淡
     黄色固体形式的 1-(5- 氨基吡嗪 -2- 基 ) 乙酮 (180mg)。
     制造例 39
     在冰冷却下向 5-(2- 氧代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5.08g) 的甲醇 (50mL) 溶液 中加入硼氢化钠 (1.07g), 并在相同温度下搅拌 60 分钟。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 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3。加入饱和食盐水, 并用溶剂 ( 乙酸乙酯∶异丙醇= 4 ∶ 1) 萃 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4 ∶ 1-0 ∶ 1, 氯仿∶甲醇= 1 ∶ 0-3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红褐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羟 基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34g)。
     制造例 40
     在室温下向 5-(2- 羟基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07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 液中加入 3, 4- 二氢 -2H- 吡喃 (1.6mL) 和对甲苯磺酸吡啶鎓盐 (295mg) 并在室温搅拌过 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 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1 ∶ 2) 纯化, 由 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1.25g)。
     制造例 41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5-[2-( 四 氢 -2H- 吡 喃 -2- 基 氧 基 ) 乙 基 ] 吡 嗪 -2- 甲 酸 甲 酯 (1.36g) 的甲醇 (20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5mL)。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在 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3。加入饱和食盐水并用溶剂 ( 氯仿∶ 甲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过滤、 浓缩, 由此得到褐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 (1.50g)。
     制造例 42
     在室温下向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甲酸 (1.28g) 的 甲苯 (2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0.85ml) 和叠氮化磷酸二苯酯 (1.3mL), 并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将反应溶液加热到 90℃, 并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溶液中加入苄醇 (1.05mL) 并回流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向反应溶液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 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 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5 ∶ 1-2 ∶ 1) 纯化。得到的固体在用溶剂 ( 己烷∶异丙醚 = 5 ∶ 1) 洗涤的同时进行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 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苄酯 (461mg)。
     制造例 43
     向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苄酯 (416mg) 的甲醇 (20mL) 和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0%钯炭 (100mg), 并在氢气气氛下搅拌 2 小时。 用硅藻土过滤并浓缩, 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胺 (305mg)。
     制造例 44
     在 冰 冷 却 下 向 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烯酸乙酯 (2.62g) 的乙醇 (24mL) 和 THF(12mL) 溶液中加入氯化镍 (II) 六水 合物 (154mg)。接着在冰冷却下加入硼氢化钠 (489mg)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和水。生成的黑色固体用硅藻土过滤除去, 滤液用乙酸乙酯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酸乙酯 (2.82g)。
     制造例 45
     在甲醇 - 冰浴中、 在内温 10℃以下用 30 分钟向氢化锂铝 (3.36g) 的 THF(215mL) 混合液中加入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烷 -8- 甲酸乙酯 (43.3g) 的 THF 溶液 (215mL), 然后在内温 10℃以下搅拌 1 小时、 在冰浴中搅拌 2 小时。在冰浴下向反 应混合物中依次加入水 (8.6mL)、 10%氢氧化钠水溶液 (8.6mL)、 水 (27.5mL), 并在室温下 搅拌 30 分钟。将固形物用硅藻土过滤除去, 并对滤液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浅粉红色油状物 形式的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醇 (38.4g)。
     制造例 46
     在冰冷却下、 在 3℃以下用 30 分钟向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醇 (47.2g) 的二氯甲烷 (500mL) 溶液中加入三乙胺 (25.4mL) 和甲磺酰氯 (13.5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 小时。升温到室温, 用硅藻土过滤析出的固体, 并浓缩滤液, 由此得到浅粉红色油状物形式的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磺酸甲酯 (64.5g)。
     制造例 47
     在室温下向 [(2S, 3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 -8- 基 ] 甲磺酸甲酯 (58.6g) 的丙酮 (800mL) 溶液中加入碘化钠 (52.3g)。将混合物加热回流过夜, 再次冷却到 室温。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分离有机层, 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 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 烷∶乙酸乙酯= 1 ∶ 0-50 ∶ 1-30 ∶ 1-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S, 3S)-8-( 碘甲基 )-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5] 癸烷 (40.6g)。
     制造例 48
     在冰冷却下向 60%氢化钠 (2.30g) 和 DMF(60.2mL) 的混合物中缓慢地加入 2- 羟 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6.02mL)。再加入 4-( 氯甲基 ) 苯基甲基醚 (7.83mL), 并在室温下搅 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 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己烷 =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12.5g)。
     制造例 49
     在冰冷却下向硼氢化锂 (2.29g) 和 THF(200mL) 的混合物中滴加 2-[(4- 甲氧基苄 基 ) 氧基 ]-2- 甲基丙酸甲酯 (12.5g), 并在 60 ℃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 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 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 -1- 醇 (6.72g)。
     制造例 50
     在冰冷却下向 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 -1- 醇 (0.30g) 的 N- 甲基 吡咯烷酮 (4.5mL) 溶液中加入氢化钠 (63mg), 并在 60℃下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5- 氯吡嗪 -2- 甲酸甲酯 (246mg) 并在 120℃下搅拌过夜。在冰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 入 1M 盐酸进行中和,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80 ∶ 20) 纯化, 得到无色油 状物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0.20g)。
     制造例 51
     在室温下将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甲酯 (3.5g)、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35mL)、 甲醇 (35mL) 和 THF(35mL) 的混合物搅拌 1 小时。向反 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洗涤。向水层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4, 然后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淡黄色固体 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甲酸 (2.5g)。
     制造例 52
     将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 氨基甲酸叔丁 酯 (330mg)、 肼一水合物 (198μL)、 氢氧化钾 (1.15g) 和乙二醇 (9.9mL) 的混合物在 120℃ 搅拌 3 小时。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 钠干燥。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 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胺 (220mg)。
     制造例 53
     在冰冷却下向 [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乙酸甲酯 (300mg) 和 DMF(2mL) 的混合物中加入氢化钠 (43mg), 并搅拌 10 分钟。再在冰冷却下加入溴甲基苯 (129μL), 并 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 酸乙酯∶己烷= 20 ∶ 8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3- 溴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 苯基丙酸甲酯 (217mg)。
     制造例 54
     向 (4R)-4- 苄基 -3-{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S, 3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5] 癸 -8- 基 ] 丙 酰 }-1, 3- 噁 唑 烷 -2- 酮 (4.8g) 的 丙 酮 (48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6mL) 并在 50℃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 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物 (3.54g)。在冰冷却 下, 将所得到的白色无定形物 (165mg) 的 THF(1.6mL) 溶液滴加到在冰冷却下向 30%过氧化 氢水溶液 (150μL) 中加入氢氧化锂 (30.5mg) 的水 (1mL) 溶液而制备的溶液中, 并在 0℃ 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溶液中加入硫代硫酸钠 (0.7g) 的水 (5mL) 溶液, 并用乙醚洗涤。在冰 冷却下向得到的水层中加入 1M 盐酸将 pH 调节到 4,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 取。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甲 醇= 1 ∶ 0-1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与 (4R)-4- 苄基 -1, 3- 噁唑烷 -2- 酮的混合物 (125mg)。
     制造例 55
     在冰冷却下向四氢 -2H- 噻喃 -4- 甲酸甲酯 (2.0g) 和氯仿 (20mL) 的混合物中加 入间氯过苯甲酸 (8.62g), 并在室温搅拌 4 小时。 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亚硫酸钠水溶液,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 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固体 (2g)。在 冰冷却下向上述白色固体与 THF(30mL) 的混合物中加入硼氢化锂 (600mg), 并在 40℃搅拌 3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硫酸铵使其达到饱和。用氯仿 / 异丙醇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白色固体 (1.1g)。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88mg)、 咪唑 (25mg)、 二氯甲烷 (1mL) 的混合物中加入碘 (85mg), 并搅拌 10 分钟。然后, 在 冰冷却下加入上述白色固体,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 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 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4-( 碘甲基 ) 四氢 -2H- 噻 喃 -1, 1- 二氧化物 (52mg)。
     制造例 56
     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 (45mg)、 ( 三甲基甲硅烷基 ) 重氮甲烷 (2.0M 乙醚溶液、 0.1mL)、 甲醇 (0.2mL) 和甲苯 (0.8mL) 的混合物搅拌 10 分钟。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 50 ∶ 5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 代环己基 ) 丙酸甲酯 (29mg)。
     制造例 57
     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氧代环己基 ) 丙酸甲酯 (178mg)、 2- 甲氧基 -N-(2- 甲氧基乙基 )-N-( 三氟 -λ4- 硫基 ) 乙胺 (406μL)、 乙醇 (5μL) 和二氯甲烷 (2.7mL) 的混合物搅拌 4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 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 析 ( 乙酸乙酯∶己烷= 30 ∶ 70) 纯化, 得到无色油状物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4, 4- 二氟环己基 ) 丙酸甲酯 (85mg)。
     制造例 58
     将乙酸 (5- 氨基吡嗪 -2- 基 ) 甲酯 (1g)、 碳酸钾 (83mg) 和甲醇 (15.1mL) 的混合 物加热回流 2 小时。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淡黄色固体 (740mg)。在室温下将上述淡黄色固 体、 叔丁基 ( 氯 ) 二甲基硅烷 (1.34g)、 咪唑 (805mg) 和 DMF(10mL) 的混合物搅拌过夜。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10 ∶ 90) 纯化, 得到白色固 体形式的 5-({[ 叔丁基 ( 二甲基 ) 甲硅烷基 ] 氧基 } 甲基 ) 吡嗪 -2- 胺 (805mg)。
     制造例 59
     在冰冷却下向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 酸乙酯 (2.75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溶液 (25mL) 中添加硼氢化钠 (0.962g)。再在室温下 加水 (0.5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 在内温 20℃以下加入浓盐酸 (8mL) 后 进行浓缩。得到的残渣用甲醇进行洗涤的同时过滤出白色的固形物。将得到的白色固体溶 解于吡啶 (15mL), 在室温下加入乙酸酐 (2.59mL) 并搅拌 2.5 小时。 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 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 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2.71g)。制造例 60在室温下向 2-(2-{[( 烯丙氧基 ) 羰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 酸酯 (790mg) 的 THF 溶液 (10mL) 中加入正丁胺 (0.52mL)、 甲酸 (0.20mL) 和四 ( 三苯基膦 ) 钯 (33mg),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在室温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30mL), 并用 乙酸乙酯萃取。水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 pH 到 9, 并用溶剂 ( 乙酸乙酯∶异丙醇= 3 ∶ 1, 100mL×3)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通过浓缩得到淡 黄色油状物形式的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261mg)。 得到的淡黄 色油状物用手性柱层析 ( 商品名 : Chiralcel OJ-H、 己烷∶乙醇∶二乙胺= 30 ∶ 70 ∶ 0.1) 进行光学拆分, 作为第一峰和第二峰分别以 37 %和 25 %的收率分离得到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的光学活性体 ( > 95% ee)( 绝对构型未确定 )。
     与制造例 1 ~ 60 的方法同样地制造了制造例化合物 61 ~ 100。制造例化合物的 结构如后表 5 ~ 23 所示, 制造方法和物理化学数据如后表 24 ~ 27 所示。
     实施例 1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2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217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3- 环戊基 -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丙烯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1-[3-( 苄氧基 ) 丙基 ]-1H- 吡唑 -3- 胺 (141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在室温下向得到 的无色油状物的三氟乙酸 (5mL) 溶液中加入 1, 2, 3, 4, 5- 五甲基苯 (823mg), 并在室温下搅 拌 48 小时。浓缩后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 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加入饱和食盐水,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 氯仿∶甲醇= 1 ∶ 0-2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3- 环戊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N-[1-(3- 羟基丙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55mg)。
     实施例 2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131mg) 的二氯甲烷 (2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89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酸 (100mg) 的二氯甲烷 (1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 拌 30 分钟。在室温下加入 1- 甲基 -1H- 吡唑 -3- 胺 (39mg) 的二氯甲烷 (1mL) 溶液和吡 啶 (0.086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5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 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 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烯酰胺 (97mg)。
     实施例 3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2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 亚胺 (217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加入 (2E)-3- 环戊基 -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 丙烯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0.5 小时。在室温下加入 1-{[(4S)-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环 -4- 基 ]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42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加水并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 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2 ∶ 1-1 ∶ 2) 纯 化。向得到的油状物的 THF(15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5mL) 并搅拌过夜。加入饱和食盐 水, 并用溶剂 ( 氯仿∶异丙醇= 4 ∶ 1) 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的粗 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氯仿∶甲醇= 1 ∶ 0-20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3- 环 戊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2S)-2, 3- 二羟基丙基 ]-1H- 吡 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97mg)。
     实施例 4
     在冰冷却下 ( 内温 10℃以下 ) 向三苯基膦 (84.2g) 的二氯甲烷 (1.94L) 溶液中 分五次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胺 (56.7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滴加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 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81g) 的二氯甲烷 (486ml) 溶液, 并升温到室温搅拌 0.5 小 时。在室温下加入 1- 甲基 -1H- 吡唑 -3- 胺 (16.5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然后加入吡 啶 (24.3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45 分钟。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400ml) 停止反应。分 离有机层, 有机层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得 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浓缩后向残渣中加入己烷 - 乙酸乙酯混合溶剂 (1 ∶ 1), 过 滤一部分析出的三苯基膦氧化物, 固体用己烷 - 乙酸乙酯混合溶剂 (1 ∶ 1) 洗涤。将滤液 合并, 并减压浓缩, 得到与三苯基膦氧化物的混合物形式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N-(1- 甲 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向得到的混合物 (112.4g) 的二氧杂环己烷 (439mL) 溶 液中加入 4M 盐酸 (439mL), 并在 50℃的油浴中加热下搅拌 30 分钟,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加入氯仿, 然后分离有机层。对水层进行中和后, 再次用氯仿萃取。将 有机层合并, 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 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 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40.3g、 实施例 4-1)。另外, 作为副产物得到 (2Z)-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 甲 基 -1H- 吡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0.17g、 实施例 4-2)。
     实施例 5
     向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 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 (194mg) 的 1, 4- 二氧杂 环己烷 (4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酸 (4mL) 并在 50℃搅拌 2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饱 和食盐水。用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溶解于乙酸 乙酯 (4mL), 并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 (1mL)。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并浓缩。得到的油 状物用异丙醚析出固体并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6-({(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 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 烟酸一盐酸盐 (87mg)。 实施例 6
     向乙酸 -(5-{[(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 -2- 烯酰基 ] 氨基 } 吡嗪 -2- 基 ) 甲酯 (0.2065g) 的甲醇 (6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
     (2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将溶液调节为中性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 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减压浓缩, 得到的粗生成物用制备型 TLC( 氯仿∶甲醇= 10 ∶ 1) 进行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 羟基 甲基 ) 吡嗪 -2- 基 ]-3-(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40.6mg)。
     实施例 7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 酰亚胺 (400mg)( 内温 5 ℃以下 ) 并搅拌 15 分钟, 然后在冰冷却下加入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入 2-[(2- 氨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5- 基 ) 氧基 ] 乙酸乙酯 (270mg) 的 二氯甲烷 (10mL) 混合物和吡啶 (0.17mL), 然后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 溶液和二氯甲烷,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 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向得到的无色无定形物的 THF(3mL)- 甲醇 (3mL) 混合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0.6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 钟。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 加入 1M 盐酸和乙酸乙酯, 然后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 食盐水洗涤有机层,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向得到的无色无定形物的二氧杂环己烷 (5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 酸 (2mL), 并在 50℃搅拌 3 小时,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然后加入水和乙 酸乙酯, 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 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乙氧基 )[1, 3] 噻唑并 [5, 4-b] 吡啶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89mg)。
     实施例 8
     在冰冷却下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羟基环 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24mg) 的二氯甲烷 (4ml) 溶液中加入二乙 氨基三氟化硫 (100μl), 并在室温搅拌 15 分钟。 用二氯甲烷稀释反应液, 并加水。 有机层依 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后, 得到的残 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己烷= 7 ∶ 3-1 ∶ 0) 纯化, 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氟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78mg)。
     实施例 9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 喃 -4- 基 ) 丙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的 1M 二氯甲烷 (0.64mL) 溶液和 DMF(16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 小时。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5- 甲基吡啶 -2- 胺 (63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和吡啶 (0.09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5%柠檬酸水溶液、 饱和碳酸氢钠水 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 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将得到的油状物溶解于乙 酸乙酯 (4mL), 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异丙醚析出固体并过滤,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 甲基吡啶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一盐酸盐 (210mg)。
     实施例 10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99mg) 的二氯甲烷 (2.0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27μL) 和 DMF(3μL), 并搅 拌 1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吡啶 (28μL) 和 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 基丙氧基 } 吡嗪 -2- 胺 (53mg), 并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 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 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3 ∶ 1-1 ∶ 1)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 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82mg)。在室温下将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4- 甲氧基苄基 ) 氧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 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82mg)、 2, 3- 二氯 -5, 6- 二氰基 -1, 4- 苯醌 (56mg)、 二氯甲烷 (7.5mL) 和水 (0.38mL) 的混合物搅拌 1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 酸乙酯∶己烷= 80 ∶ 20) 纯化。得到的残渣在乙醚中进行超声波处理, 过滤生成的析出 物, 由此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 基 -2- 甲基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52mg)。
     实施例 11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酸 (12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依次加入 0.5M 草酰氯的二氯甲烷 (0.77mL) 溶液、 DMF(10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 小时。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5-[2-( 苄氧基 ) 乙 氧基 ] 吡嗪 -2- 胺 (86mg) 和吡啶 (0.05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 反应液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 盐水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 5 ∶ 1-1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R)-N-{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 嗪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75mg)。向得到的 (2R)-N-{5-[2-( 苄氧基 ) 乙氧基 ] 吡嗪 -2- 基 }-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75mg) 的甲醇 (10mL) 溶液中加入 10%钯炭 (50mg)。在氢气气氛中、 在室温、 4 个大气压下搅拌 7 小时。反应混合物用硅藻土 过滤并浓缩。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10mL), 并在室 温搅拌 30 分钟。反应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羟基乙氧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酰胺 (103mg)。
     实施例 12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酸 (11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 (0.03mL)、 催化剂量的 DMF 并 搅拌 1 小时, 然后在冰冷却下加入 (6- 氨基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8mg) 和吡啶 (0.05mL), 并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有机层依次用水、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 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 乙酸乙酯 ) 纯化, 由此得到浅黄色无定形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7mg)。 向得 到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乙酯 (57mg) 的 THF(3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0.22mL) 后, 加入一滴乙醇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向反应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0.22mL) 调节 pH 到 4 后, 用饱和食盐水和二氯甲烷稀释并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 剂。在冰冷却下向残渣的乙酸乙酯 (3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酯溶液 (0.07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0 分钟,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向残渣中加入乙酸乙酯 (3mL), 过滤 沉淀物, 并减压干燥, 由此得到无色固体形式的 [6-({(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啶 -3- 基 ] 乙酸盐酸盐 (30mg)。
     实施例 13
     在 室 温 下 向 (5-{[(2R)-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 四 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嗪 -2- 基 ) 甲基乙酸酯 (120mg) 的甲醇 (4mL) 溶液 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搅拌 2 小时。加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3 后, 用 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 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 羟基甲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93mg)。
     实施例 14
     在室温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 四氢 -2H- 吡 喃 -4- 基 )-N-{5-[2-( 四氢 -2H- 吡喃 -2- 基氧基 ) 乙基 ] 吡嗪 -2- 基 } 丙酰胺 (118mg) 的 THF(10mL) 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 (10mL) 并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 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2-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94mg)。
     实施例 15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252mg) 的二氯甲烷 (2.5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68μL) 和 DMF(104μL) 并 搅拌 2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吡啶 (65μL) 和 5-({[ 叔丁基 ( 二甲基 ) 甲硅烷基 ] 氧基 } 甲基 ) 吡嗪 -2- 胺 (240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2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 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氯仿= 20 ∶ 80) 纯化。再用相同溶剂体系通过制备型 TLC 进行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物 (200mg)。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无定形物、 2M 盐酸 (1mL) 和 THF(1mL) 的混合物搅拌 2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 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 酯∶己烷= 50 ∶ 50) 纯化, 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N-[5-( 羟基甲基 ) 吡嗪 -2- 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胺 (136mg)。
     实施例 16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300mg) 的二氯甲烷 (4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200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搅拌, 然后缓慢地加入 (2E)-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 酸 (30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3- 氨 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0mg) 的二氯甲烷 (3mL) 溶液后, 加入吡啶 (0.1mL), 并在 室温下搅拌 3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 (20mL) 和二氯甲烷 (20mL),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20mL)、 饱和食盐水 (2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乙酸乙酯= 75 ∶ 25 → 60 ∶ 4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 的 3-({(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338mg)。 向 3-({(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330m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 (3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酸 (3mL), 并在 50℃搅拌 3 小时。自然冷却到室 温后, 加入 1M 氢氧化钠 (12mL)、 饱和食盐水 (20mL) 和二氯甲烷 (20mL),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 镁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向残渣的乙酸乙酯 (3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酸乙 酯 (0.3mL), 并在室温下短暂搅拌,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的无色固体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氯仿→氯仿 / 甲醇 (95/5)) 纯化, 然后再次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 / 甲醇= 100/0 → 90/10) 纯化,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N-1H- 吡唑 -3- 基丙烯酰胺 (100mg)。
     实施例 17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 戊基 ] 丙酸 (160mg) 的二氯甲烷 (5mL) 溶液中加入草酰氯 (0.04mL) 和一滴 DMF, 并在冰冷却 下搅拌 1 小时。 向反应混合物中依次加入吡啶 (0.04mL)、 3-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90mg),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乙酯 (30mL) 和 1M 盐酸 (30mL), 有 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30mL)、 饱和食盐水 (30mL) 洗涤。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7mg)。在冰冷 却下向 3-({(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 酰 } 氨基 )-1H- 吡唑 -1- 甲酸叔丁酯 (190mg) 的乙酸乙酯 (5mL) 溶液中加入 4M 氯化氢 / 乙 酸乙酯 (5mL), 并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然后加入乙酸乙酯 (20mL) 和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 (20mL), 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20mL)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 馏除去溶剂后, 残渣用硅胶柱层析 ( 乙酸乙酯 ) 纯化, 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 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N-1H- 吡唑 -3- 基丙酰胺 (62mg)。
     实施例 18
     在室温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2, 2- 二甲基 -1, 3- 二氧戊环 -4- 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50mg) 的 THF(10mL) 溶液中加入 1M 盐酸, 并在室温下搅拌 3 小时。用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层依次用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 由此得到白色 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1, 2- 二羟基乙基 ) 吡 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33mg)。
     实施例 19
     在室温下向 5-({(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 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 吡嗪 -2- 甲酸 (102mg)、 1- 羟基苯并三唑 (44mg) 和 N-[3-( 二 甲基氨基 ) 丙基 ]-N ′ - 乙基碳二亚胺一盐酸盐 (59mg) 的 DMF(5mL) 溶液中加入二甲基 胺一盐酸盐 (22mg) 和三乙胺 (0.09mL)。在室温下将反应混合物搅拌过夜后加水并分液。 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 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淡黄色无定形的 5-({(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 基 ) 苯基 ]-3-[(1R)-3- 氧代环戊基 ] 丙酰 } 氨基 )-N, N- 二甲基吡嗪 -2- 甲酰胺 (64mg)。
     实施例 20 在 0 ℃下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1- 甲基 -1H- 吡 唑 -3-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140mg) 的乙醇 (2mL) 悬浮液中加入硼氢 化钠 (12mg) 并搅拌 15 分钟。反应液用氯仿稀释, 并用水停止反应。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 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40mg)。
     实施例 21
     在冰冷却下向三苯基膦 (606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加入 N- 溴代琥珀酰亚 胺 (412mg),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15 分钟。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酸 (6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 并在室温下搅拌 30 分钟。 在室温下将 2-(2-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的光学活性体 ( 制造例 60 的第一峰得 到的光学活性体 )(227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和吡啶 (0.17mL) 加入到反应混合物中, 并在室温搅拌过夜。向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 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层 析 ( 己烷∶乙酸乙酯= 1 ∶ 1-1 ∶ 2)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2-({(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2R, 3R, 7S)-2, 3- 二 苯 基 -1, 4- 二 氧 杂 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 基 } 氨 基 )-1, 3- 噻 唑 -4- 基 ]-2- 羟 基 丙 基 乙 酸 酯 (690mg)。 向 2-[2-({(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 -2- 烯基 } 氨基 )-1, 3- 噻唑 -4- 基 ]-2- 羟基丙基乙酸酯 (690mg) 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3 小时。加 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4, 然后用氯仿萃取。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进行浓缩, 由此得到 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基 -1- 甲基 乙基 )-1, 3- 噻唑 -2- 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酰胺 (655mg)。向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 基 -1- 甲基乙基 )-1, 3- 噻唑 -2- 基 ]-3-[(2R, 3R, 7S)-2, 3- 二苯基 -1, 4- 二氧杂螺 [4.4] 壬 -7- 基 ] 丙烯酰胺 (655mg) 的 1, 4- 二氧杂环己烷 (4mL) 和 THF(2mL) 溶液中加入 4M 盐 酸 (4mL), 并在 50℃搅拌 2 小时。将反应混合物自然冷却到室温, 并加入饱和食盐水。用 氯仿萃取,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己烷∶ 乙酸乙酯= 1 ∶ 1-1 ∶ 3 →氯仿∶甲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E)-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4-(1, 2- 二羟基 -1- 甲基乙基 )-1, 3- 噻 唑 -2- 基 ]-3-[(1S)-3- 氧代环戊基 ] 丙烯酰胺 (329mg)。
     实施例 22
     将 实 施 例 20 中 得 到 的 (2E)-2-[3- 环 丙 基 -4-( 环 丙 基 磺 酰 基 ) 苯 基 ]-3-[(1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145mg) 用硅胶柱层 析 ( 氯仿∶甲醇= 100 ∶ 1) 纯化, 分别得到无色无定形的 2(E)-[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 酰基 ) 苯基 ]-3-[(1S, 3S)-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40mg) ( 低极性级分、 实施例 22-1) 和 2(E)-[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S, 3R)-3- 羟基环戊基 ]-N-(1- 甲基 -1H- 吡唑 -3- 基 ) 丙烯酰胺 (37mg)( 高极性级分、 实施例 22-2)。
     实施例 23
     在冰冷却下向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3-[(1R)-3- 氧代 环戊基 ] 丙酸 (200mg) 的二氯甲烷 (10mL) 溶液中依次加入草酰氯的 0.5M 二氯甲烷溶液 (1.3mL)、 DMF(16μ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0 分钟。然后, 在冰冷却下加入 1-(5- 氨基吡 嗪 -2- 基 ) 乙醇 (81mg) 和吡啶 (0.09mL), 并在冰冷却下搅拌 3 小时。在冰冷却下向反应混 合物中加水,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 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后在室温下向得到的油状物的甲醇 (4mL) 溶液中加入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1mL) 并在室温下搅拌 1 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1M 盐酸调节 pH 到 3 后, 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 1M 氢氧化钠水溶液、 饱和食盐水洗涤, 并用无水硫酸镁 干燥。 浓缩后将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层析 ( 以己烷∶乙酸乙酯= 1 ∶ 1 润湿、 氯仿∶甲 醇= 1 ∶ 0-10 ∶ 1) 纯化, 由此得到白色无定形的 (2R)-2-[3- 环丙基 -4-( 环丙基磺酰基 ) 苯基 ]-N-[5-(1- 羟基乙基 ) 吡嗪 -2- 基 ]-3-( 四氢 -2H- 吡喃 -4- 基 ) 丙酰胺 (170mg)。
     与实施例 1 ~ 23 的方法同样地制造实施例化合物 24 ~ 103。实施例化合物的结 构如后表 28 ~ 48 所示, 制造方法和物理化学数据如后表 49 ~ 63 所示。
     另外, 表 64 ~ 65 中列出本发明的其它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使用 上述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或者它们的变形方法 容易地合成。
     另外, 后表中使用以下缩写。PEx : 制造例编号、 Ex : 实施例编号、 No : 化合物编 号、 Data : 物理化学数据 (EI : EI-MS 的 m/z 值、 FAB+ : FAB-MS( 阳离子 ) 的 m/z 值、 ESI+ : 1 ESI-MS( 阳离子 ) 的 m/z 值、 ESI- : ESI-MS( 阴离子 ) 的 m/z 值、 NMR1 : DMSO-d6 中的 H-NMR 1 的 δ(ppm)、 NMR2 : CDCl3 中的 H-NMR 的 δ(ppm)、 NMR3 : 添加有 CD3OD 的 CDCl3 中的 1H-NMR 的 δ(ppm)、 diastereo mixture : 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 )、 Structure : 结构式 ( 结构式中 的 HCl 表示盐酸盐 )、 Syn : 制造方法 ( 数字表示与具有该编号作为实施例编号的实施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有多个数字时表示依次与具有该编号作为实施例编号的 实施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 PSyn : 制造方法 ( 数字表示与具有该编号作为 制造例编号的制造例化合物同样地使用对应的原料制造 )。
     其中, 表示双键为 E 型异构体和 Z 型异构体的混合物。
     [ 表 5]
    [ 表 6]
    [ 表 7]
    [ 表 8]
    [ 表 9]
    [ 表 10]
    [ 表 11]
    [ 表 12]
    [ 表 13]
    [ 表 14]
    [ 表 15]
    [ 表 16]
    [ 表 17]
    [ 表 18]
    [ 表 19]
    [ 表 20]
    [ 表 21]
    [ 表 22]
    [ 表 23]
    
    [ 表 24] PSyn DataPExNMR2 : 2.11(3H, s), 3.50-3.80(2H, br), 4.39-4.46(2H, m), 4.47-4.54(2H, m), 6.73(1H, d, J = 8.7Hz), 7.61(1H, d, J= 18 18 8.7Hz) ESI+ : 254 61 62 4 5 EI : 394, 396 EI : 426, 428 NMR2 : 2.02-2.18(2H, m), 3.42(2H, t, J = 6.0Hz), 3.48-3.72 (2H, br s), 4.04(2H, t, J = 6.0Hz), 4.78(2H, s), 5.53(1H, d, 1 1 J = 2.0Hz), 7.05(1H, d, J = 2.0Hz), 7.26-7.41(5H, m) EI : 231 63 6 EI : 388 NMR2 : 0.81-0.94(2H, m), 1.00-1.11(2H, m), 1.12-1.20(2H, 64 7 m), 1.25-1.83(10H, m), 2.27-2.49(1H, m), 2.75-2.89(1H, m), 2.90-3.02(1H, m), 6.80(1H, d, J = 1.5Hz), 7.09-7.15 (2H, m), 7.92(1H, d, J = 8.1Hz) FAB+ : 361 EI : 228, 230 EI : 328, 330 ESI+ : 347 ESI+ : 411, 413 ESI+ : 397, 399 ESI+ : 443, 445 ESI+ : 429, 4312 3 8 4 65 5 662 3 8 4 4 5 5NMR2 : 1.35(3H, s), 1.39(3H, s), 3.61(2H, br), 3.71-3.83 (1H, m), 3.98-4.11(3H, m), 4.35-4.46(1H, m), 5.59(1H, d, J 67 9 = 2.3Hz), 7.20(1H, d, J = 2.3Hz) ESI+ : 198 6 68 6 6 ESI+ : 405 ESI+ : 391 NMR2 : 1.35(3H, s), 1.39(3H, s), 3.61(2H, br s), 3.71-3.83 (1H, m), 3.98-4.11(3H, m), 4.35-4.46(1H, m), 5.59(1H, d, J 9 9 = 2.3Hz), 7.20(1H, d, J = 2.3Hz) EI : 197 7 69 70 71 10
    
    7 7 8 4 10 [ 表 25]ESI+ : 377 ESI+ : 363 FAB+ : 445 EI : 494, 496 ESI+ : 511, 5131111NMR2 : 0.82-0.91(2H, m), 1.01-1.12(2H, m), 1.12-1.21(2H, m), 1.33-1.41(2H, m), 1.76-1.89(1H, m), 2.04-2.23(3H, m), 2.28-2.40(2H, m), 2.74-2.89(2H, m), 2.90-3.04(1H, m), 6.81 (1H, br s), 7.22(1H, d, J = 10.4Hz), 7.13(1H, dd, J = 8.1, 1.6 Hz), 7.96(1H, d, J = 8.1Hz) NMR2 : 1.56(9H, s), 5.36(2H, d, J = 47.2Hz), 6.94(1H, d, J = 3.3Hz), 9.25(1H, br) FAB+ : 23315151616NMR2 : 5.00(2H, br s), 5.22(2H, d, J = 47.5Hz), 6.59(1H, d, J = 3.5Hz) ESI+ : 133 ESI+ : 555 ESI+ : 555 FAB+ : 604, 606 FAB+ : 637, 639 FAB+ : 604, 606 FAB+ : 599 FAB+ : 637, 639 FAB+ : 375 FAB+ : 599 ESI+ : 375 EI : 167 FAB+ : 571 NMR2 : 0.82-1.00(2H, m), 1.02-1.15(2H, m), 1.16-1.29(2H, m), 1.34-1.46(2H, m), 1.55-2.42(6H, m), 2.67-3.14(3H, m),72 73 74 12 75 76 77 13 78 79 14 808 8 4 12 4 6 12 13 6 13 14 717174.63-4.77(2H, m), 6.92(1H, s), 7.10(1H, d, J = 10.5Hz), 7.14-7.41(12H, m), 8.05(1H, d, J = 8.3Hz), 8.32-8.54(2H, m), 8.89(1H, s) NMR2 : 1.56(3H, s), 2.06(3H, s), 4.22(1H, d, J = 11.3Hz), 4.35(1H, d, J = 11.3Hz), 4.75(2H, d, J = 5.7Hz), 5.32(1H,5959 dd, J = 10.4, 1.1Hz), 5.40(1H, dd, J = 17.2, 1.1Hz), 5.88-6.06 (1H, m), 6.83(1H, s)6060NMR1 : 1.31(3H, s), 1.98(3H, s), 3.95(1H, d, J = 11.0Hz), 4.16(1H, d, J = 11.0Hz), 5.13(1H, s), 6.34(1H, s), 6.83(2H, br s) EI : 424 FAB+ : 397 ESI+ : 238 ESI+ : 238 ESI+ : 154 ESI+ : 275 ESI+ : 34619 81 33 34 35 30 31
    
    19 7 33 34 35 30 31 [ 表 26] 32 36 37 39 44 24 25 28 40 41 4232 36 37 39 82 83 84 85 40 41 42ESI+ : 246 ESI+ : 224 ESI+ : 140 ESI+ : 183 FAB+ : 407 FAB+ : 379 ESI+ : 538 FAB+ : 379 ESI+ : 267 ESI+ : 253 ESI+ : 35863CN 101918363 A说ESI+ : 224 FAB+ : 367 FAB+ : 325 FAB+ : 403 FAB+ : 435 FAB+ : 570 FAB+ : 618, 620 ESI+ : 138 FAB+ : 651, 653 FAB+ : 613 FAB+ : 615明书60/107 页43 86 45 46 47 87 88 38 89 90 44 91 92 54 5843 27 45 46 47 8 4 38 5 6 44 24 25 54 58ESI+ : 39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deketalization)) FAB+ : 550(-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91 ESI+ : 240 NMR2 : 1.52(6H, s), 3.78(3H, s), 3.81(3H, s), 4.41(2H, s),4848 6.88-6.91(2H, m), 7.27-7.34(2H, m) NMR2 : 1.27(6H, s), 3.48(2H, d, J = 6.3Hz), 3.81(3H, s),4949 4.41(2H, s), 6.87-6.90(2H, m), 7.25-7.27(2H, m) NMR2 : 1.39(6H, s), 3.76(3H, s), 3.99(3H, s), 4.38(2H, s), 4.46(2H, s), 6.81-6.88(2H, m), 7.20-7.26(2H, m), 8.31(1H, d, J = 1.3Hz), 8.82(1H, d, J = 1.3Hz)505064CN 101918363 A说ESI+ : 405 ESI- : 331 ESI- : 299 ESI+ : 287, 289明书61/107 页56 51 20 2156 51 20 212222NMR2 : 0.71-0.75(2H, m), 1.11-1.16(2H, m), 2.10-2.15(1H, m), 3.57(2H, s), 3.70(3H, s), 7.22(1H, dd, J = 1.8, 8.1Hz), 7.43(1H, d, J = 1.8Hz), 7.49(1H, d, J = 8.8) ESI+ : 333, 335 ESI+ : 429, 43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93 23
    
    5 23 [ 表 27] 6 24 25 26 27 28 2994 24 25 26 27 28 29ESI+ : 391(-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77(-C12H14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536(-C14H12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536 ESI+ : 622 ESI+ : 377(-C5H10O ; 脱缩酮反应 ) ESI+ : 377 NMR2 : 1.40(9H, s), 1.56(6H, s), 3.78(3H, s), 4.31(2H, s), 4.48(2H, s), 6.83-6.86(2H, m), 7.24-7.29(3H, m), 8.02-8.03 (1H, m) NMR2 : 1.36(6H, s), 3.78(3H, s), 4.20(2H, s), 4.47(2H, s), 6.83-6.86(2H, m), 7.23-7.26(2H, m), 7.52(1H, d, J = 1.5Hz), 7.82(1H, d, J = 1.5Hz)9531525265CN 101918363 A说ESI+ : 275明书62/107 页55555757NMR2 : 0.86-0.91(2H, m), 1.01-1.07(2H, m), 1.13-1.19(2H, m), 1.22-1.28(1H, m), 1.30-1.36(2H, m), 1.50-1.84(6H, m), 1.98-2.22(4H, m), 2.77-2.80(1H, m), 2.86-2.99(1H, m), 3.62-3.74(4H, m), 6.88-6.96(1H, m), 7.21-7.27(1H, m), 7.86-7.90(1H, m) NMR2 : 1.02-1.10(2H, m), 1.30-1.36(2H, m), 3.02(1H, dd, J = 9.5, 22.3Hz), 3.08-3.10(1H, m), 3.42(1H, dd, J = 11.3, 22.3 Hz), 3.65(3H, s), 3.90(1H, dd, J = 9.5, 11.3Hz), 7.06-7.11 (2H, m), 7.16-7.30(3H, m), 7.39(1H, dd, J = 2.3, 11.0Hz), 7.72(1H, d, J = 2.3Hz), 7.95(1H, d, J = 11.0)53539653ESI- : 477, 479 NMR2 : 0.84-0.90(2H, m), 1.01-1.09(2H, m), 1.14-1.22(2H, m), 1.24-1.27(1H, m), 1.30-1.37(2H, m), 1.70-1.80(1H, m), 1.81-1.97(2H, m), 2.05-2.20(3H, m), 2.76-3.10(6H, m), 3.63-3.71(1H, m), 6.91-6.94(1H, m), 7.22-7.28(1H, m), 7.89-7.94(1H, m) ESI+ : 385 ESI+ : 371 NMR2 : 0.84-0.91(2H, m), 1.01-1.09(2H, m), 1.14-1.22(2H,972498 996 241006m), 1.24-1.29(1H, m), 1.30-1.38(2H, m), 1.68-1.78(1H, m), 1.80-1.98(2H, m), 2.05-2.20(3H, m), 2.77-3.09(6H, m), 3.61-3.67(1H, m), 3.69(3H, s), 6.89(1H, d, J = 2.0Hz), 7.21 (1H, dd, J = 2.0, 12.0Hz), 7.90(1H, d, J = 12.0Hz)
    [ 表 28]
    [ 表 29]
    [ 表 30]
    [ 表 31]
    [ 表 32]
    [ 表 33]
    [ 表 34]
    [ 表 35]
    [ 表 36]
    [ 表 37]
    [ 表 38]
    [ 表 39]
    [ 表 40]
    [ 表 41]
    [ 表 42]
    [ 表 43]
    [ 表 44]
    [ 表 45]
    [ 表 46]
    [ 表 47]
    [ 表 48]
    
    [ 表 49] Syn Data87ExCN 101918363 A说明书84/107 页NMR2 : 0.85-0.92(2H, m), 1.09-1.24(4H, m), 1.36-1.78(10H, m), 2.10-2.27(1H, m), 2.82-2.93(1H, m), 2.94-3.06(1H, m), 3.75(3H, s), 6.77(1H, d, J = 2.2Hz), 6.85(1H, d, J = 1.5Hz), 24 2 7.04(1H, d, J = 10.9Hz), 7.20(1H, dd, J = 7.7, 1.5Hz), 7.25 (1H, d, J = 2.2Hz), 7.47(1H, br), 8.00(1H, d, J = 7.7Hz) ESI+ : 440 NMR2 : 0.83-0.93(2H, m), 1.09-1.23(4H, m), 1.35-1.81(10H, m), 1.93-2.06(2H, m), 2.15-2.29(1H, m), 2.83-2.94(1H, m), 2.96-3.05(1H, m), 3.58(2H, t, J = 5.7Hz), 4.13(2H, t, J = 5.7 1 1 Hz), 6.76(1H, d, J = 2.3Hz), 6.86(1H, d, J = 1.3Hz), 7.01(1H, d, J = 10.7Hz), 7.20(1H, dd, J = 8.0, 1.3Hz), 7.31(1H, d, J = 2.3 Hz), 7.50(1H, br s), 8.00(1H, d, J = 8.0Hz) ESI+ : 484 NMR2 : 0.82-0.90(2H, m), 1.11-1.30(4H, m), 1.36-1.48(3H, m), 1.54-1.71(3H, m), 2.02-2.18(1H, m), 2.84-2.95(1H, m), 2.95-3.07(1H, m), 3.27(2H, br t, J = 11.8Hz), 3.76(3H, s), 3.91 (2H, br d, J = 10.1Hz), 6.77(1H, d, J = 2.2Hz), 6.84(1H, br s), 6.95(1H, d, J = 10.3Hz), 7.19(1H, dd, J = 8.0, 1.4Hz), 7.26 (1H, d, J = 3.0Hz), 7.49(1H, br s), 8.03(1H, d, J = 8.1Hz) ESI+ : 456 NMR2 : 0.84-0.92(2H, m), 1.10-1.28(4H, m), 1.39-1.47(2H, m), 1.75-1.90(1H, m), 1.93-2.06(1H, m), 2.54-2.70(1H, m), 2.83-2.93(1H, m), 2.95-3.06(1H, m), 3.54(1H, br t, J = 7.7Hz), 3.69-3.82(2H, m), 3.76(3H, s), 3.93(1H, dt, J = 4.5, 8.3Hz), 6.76(1H, d, J = 2.2Hz), 6.84(1H, br s), 7.05(1H, d, J = 10.5 Hz), 7.19(1H, dd, J = 8.0, 1.6Hz), 7.25(1H, d, J = 2.3Hz), 7.45 (1H, br s), 8.03(1H, d, J = 8.0Hz) ESI+ : 44222252262NMR2 : 0.82-0.92(2H, m), 1.13-1.30(4H, m), 1.38-1.49(3H, m), 1.53-1.72(3H, m), 2.06-2.22(1H, m), 2.84-2.96(1H, m), 2.97-3.09(1H, m), 3.28(2H, dt, J = 1.8, 10.4Hz), 3.92(2H, dd, J = 9.1, 2.8Hz), 6.83(1H, br s), 7.08(1H, d, J = 10.5Hz), 7.18 (1H, dd, J = 8.0, 1.6Hz), 7.24(1H, s), 8.07(1H, d, J = 8.1Hz), 8.35(1H, br s) ESI+ : 493, 495
    
    [ 表 50] NMR2 : 0.82-0.93(2H, m), 1.10-1.33(4H, m), 1.39-1.48(2H, m), 1.76-1.92(1H, m), 1.95-2.10(1H, m), 2.58-2.75(1H, m), 2.83-2.94(1H, m), 2.96-3.09(1H, m), 3.57(1H, br t, J = 8.0Hz), 3.70-3.84(2H, m), 3.89-4.02(1H, m), 6.84(1H, d, J = 0.9Hz), 7.19(1H, d, J = 10.6Hz), 7.20(1H, d, J = 1.8Hz), 7.25(1H, d, J = 7.0Hz), 8.07(1H, d, J = 8.1Hz), 8.30-8.42(1H, br) ESI+ : 479, 481 NMR2 : 0.82-0.92(2H, m), 1.10-1.32(4H, m), 1.39-1.50(3H, m), 1.54-1.73(3H, m), 2.07-2.24(1H, m), 2.53(3H, s), 2.83-2.94272282(1H, m), 2.96-3.08(1H, m), 3.29(2H, dt, J = 2.1, 11.9Hz), 3.93 (2H, dd, J = 11.8, 2.4Hz), 6.87(1H, d, J = 1.6Hz), 6.99(1H, d, J = 10.4Hz), 7.22(1H, dd, J = 8.0, 1.7Hz), 7.51(1H, br s), 8.05 (1H, s), 8.06(1H, d, J = 8.1Hz), 9.50(1H, d, J = 1.4Hz) ESI+ : 468 NMR2 : 0.84-0.94(2H, m), 1.09-1.30(4H, m), 1.38-1.46(2H, m), 1.77-1.93(1H, m), 1.96-2.11(1H, m), 2.53(3H, s), 2.60-2.76 (1H, m), 2.82-2.94(1H, m), 2.96-3.09(1H, m), 3.57(1H, br t, J=2927.9Hz), 3.71-3.86(2H, m), 3.90-4.01(1H, m), 6.87(1H, s), 7.10 (1H, d, J = 10.4Hz), 7.22(1H, br d, J = 7.7Hz), 7.49(1H, br s), 8.05(1H, s), 8.07(1H, d, J = 8.3Hz), 9.49(1H, s) ESI+ : 454NMR2 : 0.82-0.99(2H, m), 1.05-1.29(4H, m), 1.36-1.82(10H, m), 2.12(1H, t, J = 6.5Hz), 2.16-2.31(1H, m), 2.82-2.94(1H, m), 2.95-3.05(1H, m), 3.09(1H, d, J = 4.2Hz), 3.46-3.70(2H, m), 3.94-4.06(1H, m), 4.07-4.13(2H, m), 6.79(1H, d, J = 2.1 3 3 Hz), 6.86(1H, d, J = 1.5Hz), 7.02(1H, d, J = 10.5Hz), 7.21(1H, dd, J = 7.9, 1.5Hz), 7.34(1H, d, J = 2.1Hz), 7.44(1H, br s), 8.02 (1H, d, J = 7.9Hz) ESI+ : 500 NMR2 : 0.82-0.99(2H, m), 1.05-1.29(4H, m), 1.36-1.82(10H, m), 2.16-2.31(1H, m), 2.82-2.94(1H, m), 2.95-3.05(1H, m), 3.09(1H, br s), 3.46-3.70(2H, m), 3.94-4.06(1H, m), 4.07-4.13 (2H, m), 6.79(1H, d, J = 2.1Hz), 6.86(1H, d, J = 1.5Hz), 7.02 (1H, d, J = 10.5Hz), 7.21(1H, dd, J = 7.9, 1.5Hz), 7.34(1H, d, J = 2.1Hz), 7.44(1H, br s), 8.02(1H, d, J = 7.9Hz) ESI+ : 500 ESI+ : 466 FAB+ : 454 FAB+ : 49130331 32 33
    
    2 2 2[ 表 51] NMR2 : 0.83-0.93(2H, m), 1.11-1.32(5H, m), 1.40-1.48(2H, m), 1.79-1.96(1H, m), 2.03-2.24(3H, m), 2.26-2.46(1H, m), 2.54(3H, s), 2.61-2.77(1H, m), 2.84-2.95(1H, m), 2.96-3.09 (1H, m), 6.90(1H, d, J = 1.6Hz), 7.13(1H, d, J = 10.2Hz), 7.25 (1H, dd, J = 8.0, 1.6Hz), 7.51(1H, br s), 8.06(1H, br s), 8.09(1 H, d, J = 8.1Hz), 9.51(1H, d, J = 1.3Hz) ESI+ : 466342352NMR2 : 0.82-0.92(2H, m), 1.12-1.32(4H, m), 1.40-1.50(1H, m), 1.54-1.69(3H, br), 1.98-2.22(3H, m), 2.24-2.44(1H, m), 2.58-2.75(1H, m), 2.84-3.08(2H, m), 6.86(1H, d, J = 1.4Hz), 7.19(1H, d, J = 10.2Hz), 7.20(1H, dd, J = 8.1, 1.6Hz), 7.24 (1H, s), 8.08(1H, d, J = 8.0Hz), 8.4-8.6(1H, br) FAB+ : 491, 493 NMR2 : 0.82-0.93(2H, m), 1.11-1.30(5H, m), 1.39-1.47(2H, m), 1.80-1.92(1H, m), 2.00-2.21(3H, m), 2.25-2.46(1H, m), 2.53(3H, s), 2.61-2.76(1H, m), 2.83-2.94(1H, m), 2.96-3.08362(1H, m), 6, 89(1H, br s), 7.12(1H, d, J = 10.3Hz), 7.24(1H, dd, J = 8.1, 1.6Hz), 7.50(1H, br s), 8.05(1H, br s), 8.08(1H, d, J= 8.1Hz), 9.50(1H, br s) ESI+ : 466 NMR2 : 0.82-0.92(2H, m), 1.11-1.29(4H, m), 1.39-1.47(2H, m), 1.74-1.92(1H, m), 1.98-2.20(3H, m), 2.22-2.43(2H, m), 2.52-2.70(1H, m), 2.84-2.94(1H, m), 2.95-3.06(1H, m), 3.76 (3H, s), 6.76(1H, d, J = 2.3Hz), 6.86(1H, d, J = 1.5Hz), 7.06 (1H, d, J = 10.2Hz), 7.20(1H, dd, J = 8.1, 1.7Hz), 7.26(1H, d, J = 2.6Hz), 7.49(1H, br s), 8.04(1H, d, J = 8.0Hz) ESI+ : 45437238 63 6ESI+ : 512 ESI+ : 482 NMR2 : 0.82-0.92(2H, m), 1.11-1.29(4H, m), 1.38-1.47(2H, m), 1.74-1.93(1H, m), 1.98-2.20(3H, m), 2.22-2.43(2H, m), 2.52-2.70(1H, m), 2.83-2.94(1H, m), 2.95-3.07(1H, m), 3.76 (3H, s), 6.76(1H, d, J = 2.2Hz), 6.86(1H, br s), 7.07(1H, d, J= 10.2Hz), 7.20(1H, dd, J = 8.0, 1.6Hz), 7.26(1H, d, J = 2.3Hz), 7.47(1H, br s), 8.04(1H, d, J = 8.1Hz) ESI+ : 4544-144-2
    
    4FAB+ : 454[ 表 52]NMR2 : 0.82-0.97(2H, m), 1.13-1.32(4H, m), 1,39-1.51(2H, m), 1.77-1.98(1H, m), 1.99-2.48(5H, m), 2.54(3H, s), 2.58-2.76 (1H, m), 2.82-2.96(1H, m), 2.97-3.13(1H, m), 6.87(1H, d, J= 39 4 1.7Hz), 7.16-7.32(2H, m), 7.98(1H, s), 8.10(1H, d, J = 8Hz), 8.55(1H, br) ESI+ : 499 NMR2 : 0.82-0.98(2H, m), 1.09-1.32(4H, m), 1.38-1.53(2H, m), 1.74-1.96(1H, m), 1.99-2.48(5H, m), 2.55-2.77(1H, m), 2.83-2.97(1H, m), 2.98-3.12(1H, m), 6.88(1H, s), 7.03(1H, d, J 40 4 = 3.5Hz), 7.16-7.29(2H, m), 7.42(1H, d, J = 3.5Hz), 8.08(1H, d, J = 8.1Hz), 8.50(1H, br) ESI+ : 457 NMR2 : 0.80-0.99(2H, m), 1.11-1.35(4H, m), 1.37-1.51(2H, m), 1.76-1.96(1H, m), 2.00-2.49(5H, m), 2.55-2.75(1H, m), 2.84-2.97(1H, m), 2.98-3.10(1H, m), 6.86(1H, s), 7.16-7.32 (3H, m), 8.09(1H, d, J = 7.9Hz), 8.32(1H, br) ESI+ : 491 NMR2 : 0.83-0.93(2H, m), 1.11-1.30(4H, m), 1.39-1.50(2H, m), 1.74-1.95(1H, m), 1.98-2.46(5H, m), 2.56-2.72(1H, m), 42 4 2.81-3.11(2H, m), 6.85(1H, s), 7.00(1H, d, J = 2.8Hz), 7.12-7.23(2H, m), 8.08(1H, d, J = 8.2Hz), 8.16(1H, br) ESI+ : 475 NMR2 : 0.78-0.98(2H, m), 1.08-1.33(4H, m), 1.38-1.51(2H, m), 1.73-1.97(1H, m), 2.00-2.52(5H, m), 2.58-2.78(1H, m), 2.82-3.18(2H, m), 3.69-3.87(2H, m), 4.62-4.76(1H, m), 6.87 43 4 (1H, s), 6.93(1H, s), 7.13-7.30(2H, m), 8.10(1H, d, J = 7.9Hz), 8.66(1H, br) ESI+ : 517414444NMR2 : 0.83-1.03(2H, m), 1.14-1.35(4H, m), 1.45-1.55(2H, m), 1.78-1.99(1H, m), 2.01-2.48(5H, m), 2.56(3H, s), 2.60-2.75 (1H, m), 2.88-3.14(2H, m), 6.88(1H, s), 7.18-7.33(2H, m), 7.82 (1H, s), 8.13(1H, d, J = 8.1Hz), 8.56(1H, br) ESI+ : 499 NMR2 : 0.84-1.00(2H, m), 1.03-1.24(4H, m), 1.33-1.46(2H, m), 1.93-2.43(6H, m), 2.47(3H, s), 2.70-3.12(3H, m), 6.88(1H, s), 7.19(1H, d, J = 8.2Hz), 7.38(1H, d, J = 10.0Hz), 7.95(1H, s), 8.00-8.10(2H, m), 8.76(1H, d, J = 8.8Hz), 11.9(1H, br) ESI+ : 465454
    
    [ 表 53] NMR2 : 0.79-0.98(2H, m), 1.10-1.35(4H, m), 1.38-1.53(2H, m), 1.75-1.95(1H, m), 1.97-2.50(5H, m), 2.56-2.74(1H, m), 2.82-3.14(2H, m), 5.29(2H, d, J = 47.6Hz), 6.87(1H, s), 7.05464 (1H, d, J = 3.3Hz), 7.16-7.29(2H, m), 8.08(1H, d, J = 8.0Hz), 8.48(1H, br) ESI+ : 489 NMR1 : 0.82-0.99(2H, m), 1.01-1.27(6H, m), 1.78-2.41(6H, m), 2.72-2.92(2H, m), 3.05-3.18(1H, m), 6.78(1H, d, J = 10.4Hz), 6.96(1H, d, J = 1.6Hz), 7.28(1H, dd, J = 8.0, 1.6Hz), 7.86(1H,55 d, J = 8.0Hz), 8.16(1H, d, J = 8.4Hz), 8.27(1H, dd, J = 8.4, 2.4 Hz), 8.84(1H, d, J = 2.4Hz), 10.72(1H, s) ESI+ : 495 NMR2 : 0.81-1.00(2H, m), 1.12-1.31(4H, m), 1.40-1.51(2H, m), 1.74-1.96(1H, m), 2.06-3.12(8H, m), 3.93-4.05(2H, m), 4.49-4.57(2H, m), 6.87(1H, d, J = 8.7Hz), 6.89(1H, s), 7.20-7.30(2H, m), 7.82(1H, d, J = 8.7Hz), 8.10(1H, d, J = 8.0 Hz), 8.39(1H, br) ESI- : 56677474NMR2 : 0.83-0.93(2H, m), 1.11-1.30(4H, m), 1.39-1.50(2H, m), 1.74-1.95(1H, m), 1.98-2.46(5H, m), 2.56-2.72(1H, m), 2.81-3.11(2H, m), 6.85(1H, s), 7.00(1H, d, J = 2.8Hz), 7.12-7.23(2H, m), 8.08(1H, d, J = 8.2Hz), 8.16(1H, br s) ESI+ : 475 ESI+ : 471 ESI+ : 531 ESI+ : 440 FAB+ : 428 NMR2 : 0.82-0.94(2H, m), 1.01-1.12(2H, m), 1.13-1.24(2H, m), 1.30-1.42(2H, m), 1.52-1.67(1H, m), 1.81-2.49(8H, m), 2.57 (3H, s), 2.76-2.89(1H, m), 2.91-3.03(1H, m), 3.77(1H, t, J = 7.448 21 49 504 21 4 4519 Hz), 6.95(1H, s), 7.22-7.32(1H, m), 7.81(1H, s), 7.96(1H, d, J = 8.0Hz), 8.31(1H, br s) ESI+ : 501 NMR2 : 0.78-0.95(2H, m), 1.00-1.12(2H, m), 1.13-1.23(2H, m), 1.29-1.43(2H, m), 1.47-1.69(1H, m), 1.76-2.50(8H, m), 2.78-2.89(1H, m), 2.90-3.00(1H, m), 3.76(1H, t, J = 7.1Hz),529 6.96(1H, s), 7.23-7.32(1H, m), 7.67(1H, s), 7.94(1H, d, J = 8.2 Hz), 9.58(1H, br s) ESI+ : 484
    
    [ 表 54] NMR2 : 0.80-0.94(2H, m), 1.01-1.03(2H, m), 1.14-1.22(2H, m), 1.30-1.41(2H, m), 1.48-2.44(9H, m), 2.78-2.88(1H, m), 2.89-3.01(1H, m), 3.72(1H, t, J = 7.7Hz), 6.93(1H, s),539 7.20-7.34(1H, m), 7.92(1H, s), 7.94(1H, d, J = 8.1Hz), 9.43 (1H, br s) ESI+ : 484NMR2 : 0.88-1.41(8H, m), 1.42-2.57(12H, m), 2.75-2.86(1H, m), 2.87-2.99(1H, m), 4.05(1H, t, J = 7.1Hz), 7.19-7.32(1H, m), 7.40(1H, d, J = 8.8Hz), 7.90(1H, d, J = 8.8Hz), 7.93(1H, 9 9 s), 8.05(1H, d, J = 8.1Hz), 8.57(1H, d, J = 8.1Hz), 13.01(1H, br s) ESI+ : 467 NMR2 : 0.83-1.41(8H, m), 1.45-2.52(9H, m), 2.73-2.87(1H, m), 2.88-3.10(1H, m), 3.72(1H, t, J = 7.7Hz), 3.93(3H, s), 6.84 (1H, s), 7.05(1H, s), 7.33(1H, d, J = 7.7Hz), 7.39(1H, s), 7.91 (1H, d, J = 7.7Hz), 9.76(1H, br s) ESI+ : 456 NMR2 : 0.82-0.96(2H, m), 0.98-1.12(2H, m), 1.13-1.24(2H, m), 1.29-1.44(2H, m), 1.46-2.46(9H, m), 2.52(3H, s), 2.75-2.87 (1H, m), 2.89-3.03(1H, m), 3.59(1H, t, J = 7.2Hz), 6.98(1H, d, 55 9 J = 1.7Hz), 7.30(1H, dd, J = 8.1, 1.7Hz), 7.68(1H, br s), 7.94 (1H, d, J = 8.1Hz), 8.07(1H, s), 9.38(1H, s) ESI+ : 468 NMR1 : 0.81-0.95(2H, m), 1.00-1.11(4H, m), 1.12-1.22(2H, m), 1.38(6H, s), 1.41-1.62(1H, m), 1.74-2.40(8H, m), 2.68-2.88 (1H, m), 2.95-3.10(1H, m), 3.94-4.07(1H, m), 7.12(1H, d, J= 56 12 1.4Hz), 7.39(1H, dd, J = 8.2, 1.4Hz), 7.52(1H, s), 7.81(1H, d, J = 8.2Hz), 8.32(1H, s), 12.62(1H, s) ESI+ : 577 NMR1 : 0.78-0.94(2H, m), 0.96-1.11(4H, m), 1.12-1.25(2H, m), 1.38-1.63(1H, m), 1.69-2.48(8H, m), 2.69-2.89(1H, m), 2.90-3.09(1H, m), 4.08(1H, t, J = 8.2Hz), 7.18(1H, d, J = 1.4 Hz), 7.41(1H, dd, J = 8.2, 1.4Hz), 7.79(1H, d, J = 8.2Hz), 8.16 (1H, d, J = 8.8Hz), 8.24(1H, dd, J = 8.8, 2.3Hz), 8.81(1H, d, J = 2.3Hz), 11.17(1H, br s) ESI+ : 4975495712NMR3 : 0.85-0.96(2H, m), 0.99-1.10(2H, m), 1.11-1.23(2H, m), 1.27-1.40(2H, m), 1.46-1.70(1H, m), 1.78-3.02(10H, m), 3.82 (1H, t, J = 7.7Hz), 4.94(2H, s), 6.91(1H, d, J = 8.8Hz), 7.08 58 12 (1H, s), 7.35(1H, d, J = 8.8Hz), 7.85(1H, d, J = 8.7Hz), 7.90 (1H, d, J = 8.7Hz) ESI+ : 584
    
    [ 表 55] NMR2 : 0.76-0.94(2H, m), 0.99-1.10(2H, m), 1.11-1.21(2H, m), 1.28-1.38(2H, m), 1.43-2.44(9H, m), 2.76-2.85(1H, m), 2.88-2.98(1H, m), 3.67(1H, t, J = 7.5Hz), 6.99(1H, d, J = 11.6 Hz), 7.19-7.33(2H, m), 7.44(1H, br s), 7.89(1H, d, J = 8.2Hz), 9.31(1H, br s) ESI+ : 443 NMR2 : 0.69-0.93(2H, m), 0.95-1.08(2H, m), 1.09-1.19(2H, m), 1.26-1.39(2H, m), 1.49-1.66(1H, m), 1.73-2.50(8H, m), 2.72-2.84(1H, m), 2.85-3.00(1H, m), 3.71(1H, t, J = 7.4Hz),5996097.02(1H, d, J = 1.5Hz), 7.15(1H, d, J = 1.5Hz), 7.33(1H, dd, J = 8.2, 1.5Hz), 7.90(1H, d, J = 8.2Hz), 8.37(1H, d, J = 1.5Hz), 9.67(1H, br s) ESI+ : 443 FAB+ : 476 NMR2 : 0.77-0.99(2H, m), 1.01-1.21(4H, m), 1.29-1.47(2H, m), 1.52-2.65(12H, m), 2.78-2.91(1H, m), 2.92-3.05(1H, m), 3.76 (1H, t, J = 7.3Hz), 6.84(1H, s), 7.09(1H, s), 7.25-7.49(1H, m), 7.96(1H, d, J = 8.2Hz), 9.77(1H, br s) ESI+ : 457612629639NMR2 : 0.82-0.97(2H, m), 0.98-1.11(2H, m), 1.13-1.25(2H, m), 1.28-1.42(2H, m), 1.52-2.47(9H, m), 2.76-2.89(1H, m), 2.90-3.03(1H, m), 3.60(1H, t, J = 7.5Hz), 6.97(1H, d, J = 1.6 Hz), 7.18-7.38(1H, m), 7.91(1H, br s), 7.96(1H, d, J = 8.2Hz), 8.16(1H, dd, J = 8.2, 1.6Hz), 8.66(1H, d, J = 5.7Hz), 8.84(1H, d, J = 1.2Hz) ESI+ : 454 NMR2 : 0.79-0.98(2H, m), 1.01-1.14(2H, m), 1.15-1.28(2H, m), 1.29-1.44(2H, m), 1.50-2.45(9H, m), 2.51(3H, s), 2.78-2.90649(1H, m), 2.91-3.02(1H, m), 3.74(1H, t, J = 7.7Hz), 6.93(1H, d, J = 1.7Hz), 7.18-7.35(1H, m), 7.96(1H, d, J = 8.1Hz), 9.18(1H, br s) ESI+ : 474 NMR2 : 0.58-0.75(1H, m), 0.79-1.18(5H, m), 1.21-1.38(2H, m), 1.49-2,58(9H, m), 2.67-2.80(1H, m), 2.81-2.94(1H, m), 4.40 (1H, t, J = 7.6Hz), 7.20-7.36(1H, m), 7.49(1H, dd, J = 8.2, 1.6 Hz), 7.86(1H, d, J = 8.2Hz), 8.96(1H, s), 13.93(1H, br s) ESI+ : 460 FAB+ : 488 FAB+ : 47965966 67
    
    2 2[ 表 56] NMR2 : 0.84-0.97(2H, m), 0.98-1.12(2H, m), 1.13-1.25(2H, m), 1.29-1.41(2H, m), 1.49-2.50(9H, m), 2.75-2.89(1H, m), 2.90-3.03(1H, m), 3.62(1H, t, J = 7.1Hz), 7.00(1H, d, J = 1.6689 Hz), 7.20-7.37(1H, m), 7.75(1H, br s), 7.96(1H, d, J = 8.1Hz), 8.20-8.24(1H, m), 8.37(1H, d, J = 2.5Hz), 9.53(1H, br s) ESI+ : 454NMR2 : 0.82-0.95(2H, m), 0.97-1.12(2H, m), 1.13-1.26(2H, m), 1.30-1.42(2H, m), 1.47-2.45(9H, m), 2.75-2.87(1H, m), 2.89-3.02(1H, m), 3.61(1H, t, J = 7.4Hz), 6.97(1H, d, J = 1.7 69 9 Hz), 7.17-7.40(1H, m), 7.77(1H, br s), 7.95(1H, d, J = 8.3Hz), 8.30(1H, d, J = 1.5Hz), 9.31(1H, d, J = 1.5Hz) ESI+ : 532, 534 diastereo mixture 20 20 FAB+ : 456 diastereo mixture 8 8 FAB+ : 458 NMR1 : 0.80-0.95(2H, m), 0.98-1.10(4H, m), 1.11-1.25(2H, m), 1.42-1.61(1H, m), 1.77-2.35(8H, m), 2.68-2.86(1H, m), 2.96-3.07(1H, m), 3.98-4.17(1H, m), 7.16(1H, d, J = 1.3Hz), 70 9 7.41(1H, dd, J = 8.2, 1.3Hz), 7.80(1H, d, J = 8.2Hz), 8.55(1H, d, J = 1.4Hz), 9.13(1H, d, J = 1.4Hz), 11.29(1H, br s) ESI+ : 488, 490 NMR2 : 0.81-0.97(2H, m), 1.00-1.13(2H, m), 1.14-1.26(2H, m), 1.28-1.41(2H, m), 1.50-2.48(9H, m), 2.76-2.88(1H, m), 2.90-3.03(1H, m), 3.70(1H, t, J = 7.8Hz), 6.99(1H, d, J = 1.7 71 9 Hz), 7.16-7.40(1H, m), 7.95(1H, d, J = 8.2Hz), 8.38(1H, d, J= 1.5Hz), 8.42(1H, br s), 9.63(1H, d, J = 1.5Hz) ESI+ : 479 NMR1 : 0.77-0.94(2H, m), 0.97-1.11(4H, m), 1.12-1.24(2H, m), 1.39-2.36(9H, m), 2.68-2.90(1H, m), 2.92-3.10(1H, m), 3.87 (3H, s), 4.02(1H, t, J = 6.8Hz), 7.16(1H, d, J = 1.3Hz), 7.41 72 9 (1H, dd, J = 8.3, 1.3Hz), 7.79(1H, d, J = 8.3Hz), 8.10(1H, d, J = 1.5Hz), 8.84(1H, d, J = 1.5Hz), 10.86(1H, br s) ESI+ : 484NMR1 : 0.81-0.96(2H, m), 0.97-1.10(4H, m), 1.11-1.23(2H, m), 1.43-2.42(9H, m), 2.68-2.88(1H, m), 2.93-3.10(1H, m), 3.88 (3H, s), 4.10(1H, t, J = 7.5Hz), 7.17(1H, d, J = 1.6Hz), 7.42 73 9 (1H, dd, J = 8.0, 1.6Hz), 7.81(1H, d, J = 8.0Hz), 8.97(1H, d, J = 1.5Hz), 9.41(1H, d, J = 1.5Hz), 11.52(1H, br s) ESI+ : 512
    
    [ 表 57] NMR1 : 0.77-0.96(2H, m), 0.98-1.10(4H, m), 1.12-1.27(2H, m), 1.41-2.39(9H, m), 2.58(3H, s), 2.69-2.88(1H, m), 2.93-3.09 (1H, m), 4.10(1H, t, J = 7.2Hz), 7.17(1H, d, J = 1.7Hz), 7.43749 (1H, dd, J = 8.2, 1.7Hz), 7.81(1H, d, J = 8.2Hz), 8.88(1H, d, J = 1.5Hz), 9.38(1H, d, J = 1.5Hz), 11.51(1H, d) ESI+ : 496 NMR1 : 0.80-0.95(2H, m), 1.00-1.10(4H, m), 1.11-1.22(2H, m), 1.41(3H, s), 1.43(3H, s), 1.46-2.36(9H, m), 2.73-2.88(1H, m), 2.93-3.10(1H, m), 4.05(1H, t, J = 8.2Hz), 5.38(1H, s), 7.17759(1H, d, J = 1.6Hz), 7.42(1H, dd, J = 8.3, 1.6Hz), 7.80(1H, d, J = 8.3Hz), 8.60(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5(1H, br s) ESI+ : 512 NMR1 : 0.80-0.96(2H, m), 0.99-1.27(6H, m), 1.39-1.64(1H, m), 1.74-2.39(8H, m), 2.71-2.87(1H, m), 2.93-3.09(1H, m), 4.10 (1H, t, J = 7.3Hz), 7.17(1H, d, J = 1.3Hz), 7.43(1H, dd, J = 8.3, 1.3Hz), 7.81(1H, d, J = 8.3Hz), 8.94(1H, d, J = 1.4Hz), 9.40 (1H, d, J = 1.4Hz), 11.47(1H, br s), 13.46(1H, br s) ESI+ : 49876121919NMR1 : 0.82-0.94(2H, m), 1.02-1.10(4H, m), 1.11-1.28(2H, m), 1.42-1.64(1H, m), 1.79-2.34(8H, m), 2.72-2.87(1H, m), 2.99 (3H, s), 3.00(3H, s), 2.95-3.07(1H, m), 4.09(1H, t, J = 6.9Hz), 7.18(1H, d, J = 1.5Hz), 7.42(1H, dd, J = 8.3, 1.5Hz), 7.80(1H, d, J = 8.3Hz), 8.60(1H, d, J = 1.5Hz), 9.28(1H, d, J = 1.5Hz), 11.31(1H, br s) ESI+ : 525 NMR1 : 0.80-0.95(2H, m), 0.99-1.11(4H, m), 1.12-1.23(2H, m), 1.41-2.40(9H, m), 2.67-2.90(1H, m), 2.94-3.10(1H, m), 3.26 (3H, s), 4.11(1H, t, J = 8.2Hz), 7.17(1H, d, J = 1.2Hz), 7.42779 (1H, dd, J = 8.1, 1.2Hz), 7.81(1H, d, J = 8.1Hz), 8.95(1H, d, J = 1.5Hz), 9.43(1H, d, J = 1.5Hz), 11.69(1H, br s) ESI+ : 532
    
    [ 表 58]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80-0.92(2H, m), 0.98-1.21(6H, m), 1.22-2.36(9H, m), 2.42(3H, s), 2.70-2.88(1H, m), 2.93-3.10(1H, m), 3.89-4.18 (2H, m), 4.32(1H, d, J = 3.7Hz), 7.14(1H, s), 7.38(1H, d, J= 8.1Hz), 7.78(1H, d, J = 8.1Hz), 8.27(1H, br s), 9.17(1H, br s), 10.92(1H, br s) NMR1 ; 0.80-0.92(2H, m), 0.98-1.21(6H, m), 1.22-2.36(9H, m), 2.42(3H, s), 2.70-2.88(1H, m), 2.93-3.10(1H, m), 3.89-4.18 (2H, m), 4.43(1H, d, J = 4.1Hz), 7.14(1H, s), 7.38(1H, d, J= 8.1Hz), 7.78(1H, d, J = 8.1Hz), 8.27(1H, br s), 9.17(1H, br s), 10.92(1H, br s)ESI+ : 4707820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8-0.92(2H, m), 0.99-1.19(6H, m), 1.20-2.40(9H, m), 2.69-2.88(1H, m), 2.93-3.11(1H, m), 3.87(3H, s), 3.91-4.16 (2H, m), 4.32(1H, d, J = 3.5Hz), 7.13(1H, s), 7.38(1H, d, J= 8.5Hz), 7.77(1H, d, J = 8.5Hz), 8.07-8.12(1H, m), 8.84(1H, d, J = 1.5Hz), 10.83(1H, br s) 79 20 NMR1 ; 0.78-0.92(2H, m), 0.99-1.19(6H, m), 1.20-2.40(9H, m), 2.69-2.88(1H, m), 2.93-3.11(1H, m), 3.87(3H, s), 3.91-4.16 (2H, m), 4.43(1H, d, J = 4.0Hz), 7.13(1H, s), 7.38(1H, d, J= 8.5Hz), 7.77(1H, d, J = 8.5Hz), 8.07-8.12(1H, m), 8.84(1H, d, J = 1.5Hz), 10.82(1H, br s) ESI+ : 486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5-0.95(2H, m), 0.99-2.45(15H, m), 2.69-2.88(1H, m), 2.94-3.08(1H, m), 3.93-4.16(2H, m), 4.32(1H, d, J = 3.8 Hz), 7.13(1H, s), 7.38(1H, d, J = 8.0Hz), 7.79(1H, d, J = 8.0 Hz), 8.53-8.57(1H, m), 9.13(1H, d, J = 1.4Hz), 11.25(1H, br 80 20 s)NMR1 : 0.75-0.95(2H, m), 0.99-2.45(15H, m), 2.69-2.88(1H, m), 2.94-3.08(1H, m), 3.93-4.16(2H, m), 4.44(1H, d, J = 4.0 Hz), 7.13(1H, s), 7.38(1H, d, J = 8.0Hz), 7.79(1H, d, J = 8.0 Hz), 8.53-8.57(1H, m), 9.13(1H, d, J = 1.4Hz), 11.25(1H, br s) ESI+ : 490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1-0.93(2H, m), 0.98-2.69(18H, m), 2.72-2.85(1H, m), 2.92-3.08(1H, m), 3.35-3.70(2H, m), 3.91-4.14(2H, m), 7.15(1H, s), 7.37(1H, d, J = 8.7Hz), 7.59(1H, dd, J = 8.0, 1.7 Hz), 7.77(1H, d, J = 8.7Hz), 7.93(1H, dd, J = 8.0, 3.6Hz), 8.13 (1H, br s), 10.71(1H, br s) ESI+ : 469
    
    8120[ 表 59]1111NMR1 : 0.78-0.94(2H, m), 0.98-1.30(6H, m), 1.43-1.64(1H, m), 1.75-2.34(8H, m), 2.71-2.88(1H, m), 2.93-3.09(1H, m), 3.70 (2H, dt, J = 5.5, 5.5Hz), 4.02(1H, t, J = 6.8Hz), 4.26(2H, t, J= 5.5Hz), 4.85(1H, t, J = 5.5Hz), 7.16(1H, d, J = 1.7Hz), 7.41 (1H, dd, J = 8.4, 1.7Hz), 7.79(1H, d, J = 8.4Hz), 8.08(1H, d, J = 1.5Hz), 8.82(1H, d, J = 1.5Hz), 10.84(1H, br s) ESI+ : 514 NMR2 : 0.83-0.95(2H, m), 0.98-1.08(2H, m), 1.11-1.20(2H, m), 1.27-1.37(2H, m), 1.50-1.60(1H, m), 1.80-1.91(1H, m), 1.92-2.20(4H, m), 2.24-2.45(3H, m), 2.58-2.62(2H, m),822 2.75-3.00(4H, m), 3.49-3.59(1H, m), 3.66(3H, s), 6.95-7.00 (1H, m), 7.20-7.32(1H, m), 7.42-7.59(3H, m), 7.63-7.70(1H, m) EI : 538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9-0.95(2H, m), 0.99-1.26(6H, m), 1.35(3H, d, J = 5.0 Hz), 1.42-1.63(1H, m), 1.73-2.38(8H, m), 2.70-2.88(1H, m), 2.92-3.14(1H, m), 4.05(1H, t, J = 7.5Hz), 4.68-4.84(1H, m), 5.47-5.52(1H, m), 7.17(1H, s), 7.42(1H, d, J = 8.2Hz), 7.80 (1H, d, J = 8.2Hz), 8.46(1H, s), 9.20(1H, s), 11.06(1H, br s)839 NMR1 : 0.79-0.95(2H, m), 0.99-1.26(6H, m), 1.38(3H, d, J = 5.0 Hz), 1.42-1.63(1H, m), 1.73-2.38(8H, m), 2.70-2.88(1H, m), 2.92-3.14(1H, m), 4.05(1H, t, J = 7.5Hz), 4.68-4.84(1H, m), 5.47-5.52(1H, m), 7.17(1H, s), 7.42(1H, d, J = 8.2Hz), 7.80 (1H, d, J = 8.2Hz), 8.46(1H, s), 9.20(1H, s), 11.06(1H, br s) ESI+ : 49884 1212 12ESI+ : 525 ESI+ : 51122-122NMR2 : 0.78-0.94(2H, m), 1.09-1.32(4H, m), 1.38-1.79(6H, m), 1.82-1.95(1H, m), 1.99-2.10(1H, m), 2.53-2.69(1H, m), 2.82-2.91(1H, m), 2.95-3.05(1H, m), 3.75(3H, s), 4.38-4.47 (1H, m), 6.74-6.76(1H, m), 6.83-6.87(1H, m), 7.00(1H, d, J= 10.8Hz), 7.18-7.22(1H, m), 7.23-7.26(1H, m), 7.42(1H, brs), 8.01(1H, d, J = 8.0Hz) FAB+ : 456 NMR2 : 0.79-0.90(2H, m), 1.09-1.23(4H, m), 1.37-1.78(7H, m), 1.99-2.09(1H, m), 2.20-2.32(1H, m), 2.83-3.03(2H, m), 3.76 (3H, s), 4.27-4.35(1H, m), 6.77(1H, d, J = 2Hz), 6.84(1H, d,22-222 J = 2Hz), 7.12(1H, d, J = 10Hz), 7.18(1H, dd, J = 8, 2Hz), 7.24-7.26(1H, m), 7.47(1H, brs), 8.00(1H, d, J = 8.0Hz) FAB+ : 45616
    
    16ESI+ : 440[ 表 60]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8-0.91(2H, m), 0.94-2.30(15H, m), 2.71-2.88(1H, m), 2.91-3.05(1H, m), 3.58(3H, s), 3.67-3.74(2H, m), 3.74-3.82 (1H, m), 3.94-4.04(1H, m), 6.37-6.43(1H, m), 7.10(1H, s), 7.34 (1H, d, J = 8.0Hz), 7.49-7.52(1H, m), 7.77(1H, d, J = 8.0Hz), 10.62(1H, br s)8520 NMR1 : 0.78-0.91(2H, m), 0.94-2.30(15H, m), 2.71-2.88(1H, m), 2.91-3.05(1H, m), 3.58(3H, s), 3.67-3.74(2H, m), 3.74-3.82 m), 7.10(1H, s), 7.34 (1H, m), 4.05-4.12(1H, m), 6.37-6.43(1H, (1H, d, J = 8.0Hz), 7.49-7.52(1H, m), 7.77(1H, d, J = 8.0Hz), 10.62(1H, br s) ESI+ : 458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1-0.95(2H, m), 0.97-2.40(21H, m), 2.72-2.90(1H, m), 2.93-3.11(1H, m), 3.94-4.15(2H, m), 5.37(1H, br s), 7.14 (1H, s), 7.39(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58 (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1(1H, br 86 20 s)NMR1 : 0.71-0.95(2H, m), 0.97-2.40(21H, m), 2.72-2.90(1H, m), 2.93-3.11(1H, m), 3.94-4.15(2H, m), 5.37(1H, br s), 7.14 (1H, s), 7.39(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59 (1H, d, J = 1.5Hz), 9.18(1H, d, J = 1.5Hz), 11.02(1H, br s) ESI- : 512 NMR1 : 0.79-0.91(2H, m), 1.00-1.10(4H, m), 1.12-1.76(14H, m), 1.99-2.19(1H, m), 2.71-2.86(1H, m), 2.92-3.08(1H, m), 3.12-3.28(2H, m), 3.71-3.87(2H, m), 4.05-4.17(1H, m), 5.38 (1H, s), 7.15(1H, d, J = 1.5Hz), 7.40(1H, dd, J = 8.3, 1.5Hz), 7.79(1H, d, J = 8.3Hz), 8.58(1H, d, J = 1.5Hz), 9.18(1H, d, J= 1.5Hz), 11.03(1H, br s) ESI- : 512 NMR1 : 0.76-0.92(2H, m), 0.99-1.10(4H, m), 1.11-1.43(5H, m), 1.47-1.72(3H, m), 2.01-2.16(1H, m), 2.42(3H, s), 2.72-2.85 (1H, m), 2.94-3.08(1H, m), 3.13-3.25(2H, m), 3.69-3.88(2H, m), 4.06-4.13(1H, m), 7.14(1H, d, J = 1.4Hz), 7.39(1H, dd, J= 8.4, 1.4Hz), 7.77(1H, d, J = 8.4Hz), 8.27(1H, d, J = 1.1Hz), 9.17(1H, d, J = 1.1Hz), 10.94(1H, br s) ESI+ : 470 NMR1 : 0.77-0.96(2H, m), 0.99-1.75(12H, m), 1.97-2.22(1H, m), 2.68-2.89(1H, m), 2.93-3.09(1H, m), 3.10-3.28(2H, m), 3.70-3.85(2H, m), 3.88(3H, s), 4.11-4.20(1H, m), 7.15(1H, d, J 89 9 = 1.3Hz), 7.40(1H, dd, J = 8.3, 1.3Hz), 7.80(1H, d, J = 8.3Hz), 8.96(1H, d, J = 1.5Hz), 9.41(1H, d, J = 1.5Hz), 11.49(1H, br s) ESI+ : 514
    
    879889[ 表 61]9011NMR1 : 0.77-0.94(2H, m), 0.99-1.74(12H, m), 1.97-2.19(1H, m), 2.70-2.87(1H, m), 2.93-3.09(1H, m), 3.12-3.27(2H, m), 3.70(2H, dt, J = 6.0, 6.0Hz), 3.74-3.86(2H, m), 4.02-4.13(1H, m), 4.26(1H, t, J = 6.0Hz), 4.85(1H, t, J = 6.0Hz), 7.14(1H, d, J = 1.6Hz), 7.39(1H, d, J = 8.5, 1.6Hz), 7.77(1H, d, J = 8.5Hz), 8.07(1H, d, J = 1.4Hz), 8.81(1H, d, J = 1.4Hz), 10.81(1H, br s) ESI+ : 516 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9-0.93(2H, m), 0.99-1.10(4H, m), 1.11-1.29(5H, m), 1.34(3H, d, J = 6.4Hz), 1.48-1.73(3H, m), 1.97-2.15(1H, m), 2.71-2.88(1H, m), 2.94-3.07(1H, m), 3.13-3.28(2H, m), 3.71-3.83(2H, m), 4.05-4.17(1H, m), 4.71-4.84(1H, m), 5.47-5.53(1H, m), 7.15(1H, s), 7.40(1H, d, J = 8.3Hz), 7.79 (1H, d, J = 8.3Hz), 8.45(1H, s), 9.19(1H, s), 11.03(1H, br2323 s)NMR1 : 0.79-0.93(2H, m), 0.99-1.10(4H, m), 1.11-1.29(5H, m), 1.38(3H, d, J = 5.8Hz), 1.48-1.73(3H, m), 1.97-2.15(1H, m), 2.71-2.88(1H, m), 2.94-3.07(1H, m), 3.13-3.28(2H, m), 3.71-3.83(2H, m), 4.05-4.17(1H, m), 4.71-4.84(1H, m), 5.47-5.53(1H, m), 7.15(1H, s), 7.40(1H, d, J = 8.3Hz), 7.79 (1H, d, J = 8.3Hz), 8.45(1H, s), 9.19(1H, s), 11.03(1H, br s) ESI- : 498 diastereo mixute NMR1 : 0.77-0.94(2H, m), 0.97-1.77(18H, m), 1.99-2.17(1H, m), 2.70-2.86(1H, m), 2.90-3.06(3H, m), 3.10-3.27(2H, m), 3.28-3.44(1H, m), 3.51-3.62(1H, m), 3.63-3.73(1H, m), 3.74-3.85(2H, m), 3.86-3.98(1H, m), 4.05-4.17(1H, m), 4.50-4.61(1H, m), 7.14(1H, d, J = 1.4Hz), 7.39(1H, dd, J = 8.2, 1.4Hz), 7.77(1H, d, J = 8.2Hz), 8.31(1H, s), 9.21(1H, s), 10.97 (1H, br s) ESI+ : 500(-C5H8O ; detetrahydropyranylation)9191414NMR1 : 0.78-0.94(2H, m), 0.96-1.11(4H, m), 1.12-1.43(5H, m), 1.46-1.73(3H, m), 2.00-2.16(1H, m), 2.71-2.90(3H, m), 2.93-3.06(1H, m), 3.12-3.28(2H, m), 3.63-3.75(2H, m), 3.76-3.87(2H, m), 4.03-4.17(1H, m), 4.64(1H, t, J = 5.4Hz), 7.15(1H, d, J = 1.3Hz), 7.39(1H, dd, J = 8.1, 1.3Hz), 7.77(1H, d, J = 8.1Hz), 8.27(1H, d, J = 1.5Hz), 9.20(1H, d, J = 1.5Hz), 10.96(1H, br s) ESI+ : 500 ESI+ : 44217
    
    17[ 表 62] NMR1 : 0.78-0.92(2H, m), 0.99-1.10(4H, m), 1.11-1.37(5H, m), 1.46-1.73(3H, m), 2.02-2.17(1H, m), 2.73-2.86(1H, m), 2.93-3.06(1H, m), 3.11-3.27(2H, m), 3.74-3.83(2H, m), 4.00-4.09(1H, m), 7.11(1H, d, J = 1.4Hz), 7.22(1H, d, J = 3.7 Hz), 7.37(1H, dd, J = 8.3, 1.4Hz), 7.46(1H, d, J = 3.7Hz), 7.79 (1H, d, J = 8.3Hz), 12.38(1H, br s) ESI+ : 461 NMR1 : 0.74-0.93(2H, m), 0.96-1.10(4H, m), 1.11-1.44(5H, m), 1.46-1.72(3H, m), 2.01-2.17(1H, m), 2.71-2.85(1H, m),9299392.92-3.08(1H, m), 3.11-3.27(2H, m), 3.72-3.86(2H, m), 4.07-4.18(1H, m), 7.15(1H, d, J = 1.4Hz), 7.40(1H, d, J = 8.4, 1.4Hz), 7.79(1H, d, J = 8.4Hz), 8.36(1H, d, J = 2.6Hz), 8.39 (1H, dd, J = 2.6, 1.6Hz), 9.31(1H, d, J = 1.6Hz), 11.06(1H, br s) ESI+ : 456 NMR1 : 0.77-0.93(2H, m), 0.99-1.10(4H, m), 1.12-1.46(5H, m), 1.47-1.73(3H, m), 2.00-2.20(4H, m), 2.69-2.88(1H, m), 2.92-3.08(1H, m), 3.10-3.27(2H, m), 3.72-3.88(2H, m),9494.03-4.18(1H, m), 5.13(2H, s), 7.14(1H, d, J = 1.5Hz), 7.39 (1H, dd, J = 8.4, 1.5Hz), 7.79(1H, d, J = 8.4Hz), 8.45(1H, d, J = 1.4Hz), 9.28(1H, d, J = 1.4Hz), 11.15(1H, br s) ESI+ : 528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7-0.94(2H, m), 0.98-1.31(9H, m), 1.35-1.74(9H, m), 1.99-2.20(1H, m), 2.69-2.88(1H, m), 2.94-3.07(1H, m), 3.12-3.28(2H, m), 3.72-3.85(2H, m), 3.86-3.99(1H, m), 95 9 4.07-4.18(1H, m), 4.27-4.41(1H, m), 5.11-5.21(1H, m), 7.15 (1H, s), 7.40(1H, d, J = 8.4Hz), 7.79(1H, d, J = 8.4Hz), 8.44 (1H, s), 9.26(1H, s), 11.12(1H, br s) ESI+ : 556 NMR1 : 0.75-0.95(2H, m), 0.98-1.09(4H, m), 1.11-1.46(5H, m), 1.48-1.71(3H, m), 1.99-2.17(1H, m), 2.70-2.86(1H, m), 2.93-3.08(1H, m), 3.11-3.27(2H, m), 3.73-3.88(2H, m), 4.04-4.18(1H, m), 4.57(2H, d, J = 5.5Hz), 5.50(1H, t, J = 5.5 13 13 Hz), 7.15(1H, d, J = 1.4Hz), 7.40(1H, dd, J = 8.2, 1.4Hz), 7.79 (1H, d, J = 8.2Hz), 8.41(1H, d, J = 1.3Hz), 9.21(1H, d, J = 1.3 Hz), 11.03(1H, br s) ESI- : 484
    
    [ 表 63]diastereo mixture NMR1 : 0.77-0.93(2H, m), 0.98-1.45(9H, m), 1.47-1.73(3H, m), 1.99-2.21(1H, m), 2.67-2.90(1H, m), 2.93-3.09(1H, m), 3.11-3.28(2H, m), 3.46-3.59(1H, m), 3.60-3.72(1H, m), 3.74-3.86(2H, m), 4.05-4.18(1H, m), 4.56-4.65(1H, m),1818 4.66-4.74(1H, m), 5.53(1H, dd, J = 5.0, 2.8Hz), 7.15(1H, s), 7.40(1H, d, J= 8.3Hz), 7.79(1H, d, J = 8.3Hz), 8.41(1H, d, J = 1.5Hz), 9.21(1H, d, J = 1.5 Hz), 11.03(1H, br s) ESI- : 514 NMR1 : 0.77-0.95(2H, m), 1.00-1.44(9H, m), 1.47-1.71(3H, m), 1.99-2.17(1H,969m), 2.71-2.87(1H, m), 2.94-3.10(1H, m), 3.13-3.27(2H, m), 3.74-3.85(2H, m), 3.87(3H, s), 4.02-4.13(1H, m), 7.14(1H, s), 7.39(1H, d, J = 8.2Hz), 7.79(1H, d, J = 8.2Hz), 8.09(1H, d, J = 1.4Hz), 8.84(1H, d, J = 1.4Hz), 10.82(1H, br s) ESI+ : 486NMR1 : 0.77-0.95(2H, m), 1.00-1.10(4H, m), 1.12-1.45(5H, m), 1.48-1.74(3H, m), 2.02-2.19(1H, m), 2.58(3H, s), 2.73-2.87(1H, m), 2.96-3.07(1H, m), 3.13-3.27(2H, m), 3.73-3.89(2H, m), 4.12-4.19(1H, m), 7.15(1H, d, J = 1.5 97 9 Hz), 7.40(1H, dd, J = 8.2, 1.5Hz), 7.80(1H, d, J = 8.2Hz), 8.88(1H, d, J = 1.5 Hz), 9.38(1H, d, J = 1.5Hz), 11.48(1H, br s) ESI+ : 498 98 9 ESI+ : 582 NMR1 : 0.83-0.89(2H, m), 1.00-1.09(4H, m), 1.12-1.18(2H, m), 1.46-1.57 (1H, m), 1.82-1.92(2H, m), 1.94-2.17(4H, m), 2.18-2.26(2H, m), 2.75-2.82 (1H, m), 2.96-3.04(1H, m), 4.02-4.07(1H, m), 4.56(2H, brs), 5.52(1H, brs), 15 15 7.16(1H, d, J = 1.6Hz), 7.42(1H, dd, J = 1.6, 8.3Hz), 7.79(1H, d, J = 8.3), 8.41(1H, d, J = 1.2Hz), 9.21(1H, d, J = 1.2Hz), 11.1(1H, s) ESI- : 482 NMR1 : 0.81-0.94(2H, m), 1.00-1.10(4H, m), 1.11-1.27(2H, m), 1.45-1.62(1H, m), 1.77-2.32(8H, m), 2.71-2.90(3H, m), 2.94-3.08(1H, m), 3.62-3.77(2H, m), 4.05(1H, t, J = 8.1Hz), 4.59-4.74(1H, m), 7.17(1H, d, J = 1.5Hz), 7.42(1H, 99 14 dd, J = 8.2, 1.5Hz), 7.80(1H, d, J = 8.2Hz), 8.27(1H, d, J = 1.4Hz), 9.21(1H, d, J = 1.4Hz), 10.99(1H, br s) ESI+ : 498 100 15 ESI- : 496 NMR2 : 0.89-0.91(2H, m), 1.03-1.07(2H, m), 1.14-1.23(2H, m), 1.33-1.36 (8H, m), 1.56-1.59(1H, m), 1.86-1.91(1H, m), 2.01-2.40(7H, m), 2.80-2.84 (1H, m), 2.92-2.98(1H, m), 3.58-3.62(1H, m), 4.20(2H, s), 6.98-6.99(1H, m), 7.29-7.32(1H, m), 7.68-7.69(1H, m), 7.92-7.95(2H, m), 8.97-8.98(1H, m) ESI+ : 542 101 102 103
    101015 15 15ESI- : 532 ESI+ : 478 ESI- : 518[ 表 64]
    [ 表 65]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化合物具有 GK 活化作用, 因此可以用作糖尿病、 特别是 II 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药。另外, 也可以用作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肾病、 视网膜病、 神经障碍、 末梢循环障碍、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硬化症的治疗和预防药。 另外, 通过抑制过量进食, 也可以 用作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药。
     序列表自由文本
     以下的序列表的数字标题 <223> 中记载了人工序列 (Artificial Sequence) 的说 明。具体而言, 序列表的序列号 1 和 2 的序列表示的碱基序列是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111CN 101918363 A
    序列表1/1 页112

苯乙酰胺衍生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苯乙酰胺衍生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苯乙酰胺衍生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苯乙酰胺衍生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苯乙酰胺衍生物.pdf(1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作为GK活化剂有用的化合物。本发明对苯乙酰胺衍生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确认在苯基上具有磺酰基和环烷基、在酰胺的氮原子上具有杂芳基的苯乙酰胺衍生物具有良好的GK活化作用,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GK活化作用,因此作为糖尿病、特别是II型糖尿病的治疗剂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