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减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足跟减压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46988A43申请公布日20110119CN101946988ACN101946988A21申请号200910158540122申请日20090710A41D13/0620060171申请人曾讚育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72发明人曾讚育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11330代理人张磊54发明名称足跟减压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足跟减压装置,包括扁平状本体、设于前述本体上的足跟部及位于前述足跟部前方的高低落差部,且本体在前述高低落差部处的厚度朝前递减;前述高低落差部形成高低落差,可减弱人体足跟前方部分与其接触的力量、减少人体足跟前方部分承受的压力;且前述本体于足跟。
2、位置处外形向周围四方递减其厚度的倾斜周缘部,可降低人体足跟与鞋底接触的力量、减少人体足跟所承受的压力让足跟不易受到干扰,更妥善地分配体重于脚底上而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以维持平衡、避免不良动作或姿势的代偿而免于慢性疼痛之苦。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CN101946988A1/1页21一种足跟减压装置,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本体;足跟部,所述足跟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上以供承受人体足跟后方靠近脚后跟的部分;以及高低落差部,所述高低落差部位于所述本体上,包括有高低落差起始部及高低落差终止部,所述高低落差起始部邻接于所述足跟部,所述高低落差。
3、终止部位于所述高低落差起始部的前方,且所述本体的厚度自所述高低落差起始部朝前递减至所述高低落差终止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上进一步包括有倾斜周缘部;所述倾斜周缘部邻接于所述足跟部的后方及两侧而呈倒角状,且在所述倾斜周缘部的范围内,所述本体的厚度由内而外递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倾斜周缘部向前延伸至所述高低落差部的两侧以及所述高低落差部的前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为由缓冲材质所构成的鞋垫。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为由缓冲材质所构成的鞋垫。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为由缓冲材质所构成的鞋底。7如权利要求。
4、2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为由缓冲材质所构成的鞋底。8如权利要求1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具有顶面,所述足跟部及高低落差部形成于所述本体的顶面上。9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所述本体具有底面,所述足跟部及高低落差部形成于所述本体的底面上。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柔软材,所述柔软材设于所述高低落差部而令所述本体呈现平直状。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足跟减压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柔软材,所述柔软材设于所述高低落差部而令所述本体呈现平直状。权利要求书CN101946988A1/6页3足跟减压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整人类足跟受力以。
5、利久站或步行的装置,尤涉及一种垫衬于足底以减轻足跟压力的足跟减压装置。背景技术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现代生活中进行体力劳动的机会较以往大为减少,进而导致现代人运动量不足而使得诸如代谢不良症候群、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肺功能低落等文明病有增无减。在这些文明病之外尚有一种常见而普遍的慢性疼痛。此种慢性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动作与姿势使骨骼肌肉失去平衡。就生物演化的观点而言,在人类演进的历程中,人类是由四足爬行演化成两足直立步行。为了维持两足直立站立和两足直立行走等状态下的平衡,骨骼肌肉会相互调和而产生代替补偿的作用,让人类身体在两足直立站立的状态下不致倾倒,而在两足直立行走的状。
6、态下能持续行进。0003然而前述代替补偿的作用是一种不同的骨骼肌肉之间所发生的交互作用,这种骨骼肌肉间的交互作用使人在站立或行走时可能构成各种不良的动作与姿势,而不良的动作与姿势又让骨骼肌肉失去平衡,进而导致不良的动作与姿势下的代替补偿作用引起前述慢性疼痛及各种酸痛。0004由于前述慢性疼痛及各种酸痛来自于人体总体性的代替补偿作用,因此相关领域的医学技术或科学技术难以轻易地对症下药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现有的医学技术或科学技术尚不能提供具体而简便可行的手段令身体骨骼、肌肉与关节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维持在平衡状态,也没有办法有效地避免不良的动作与姿势造成酸痛及前述慢性疼痛。0005在人类站。
7、立或行走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脚底对应于第一跖骨的位置、脚底对应于第四跖骨的位置、以及脚底对应于足跟的位置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使骨骼肌肉系统在站立或行走时自然维持在中立平衡的位置。0006上述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是人类站立与步行时,足底与地面接触的理想方式。在自然情况下,足底与鞋底较容易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但脚底的足跟位置与鞋子的接触面呈椭圆形且具有弧度,随着鞋跟高度增加,将于脚底的足跟位置与足跟周围位置产生干扰。因此在鞋跟具有相当高度的情况下,将因为受到鞋跟高度的干扰而不能容易地形成前述三点鼎立的理想支撑状态。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此干扰将使足跟与鞋底不能有效接触,从而使身体重量主要配重在足。
8、跟处,令足跟必须承受较大压力。如此一来将不利于身体平衡,也改变站立或步行的方式而引起不良的动作与姿势。0007针对上述问题,以往处理足部问题的医师或诸如制鞋产业等相关厂商的改善方式,包括在鞋子的结构之中加入契形物POST、于鞋子的结构对应足跟处挖洞而加入较软具弹性材质、或者采用足跟杯的形状设计等等。然而前述现有的改善方式却反而导致足跟所受的干扰和受力增加而不能达到改善的目的。其原因在于前述采用契形物或软材质或足跟杯的方法,虽然能对于足跟与鞋底不能妥善接触而引起不良动作姿势的状态作出改变,说明书CN101946988A2/6页4但却无法有效减少足跟的压力。0008身体重的配置,通常须借助多种方法。
9、才能有效解决。例如采用大角度的鞋型以避免足跟外翻,或采用斜角度的鞋面以利脚底内侧施力而有益于站立或行走而能够减少干扰,另可采用鞋垫来达到使足底接触力量平均分配的目的。虽然上述诸如采用大角度鞋型、斜角度鞋面或采用减少干扰鞋垫等三种改善方法均有其效用,但是前述三种已有的结构均无法完全排除足跟干扰的情形,从而站立或行走的力量反馈回身体而导致不良的代替补偿作用。也就是说,纵然采用现有的结构,仍无法制造出能够排除足跟干扰而让使用者能在理想状态下站立或行走的鞋子。0009由上述可知,市场对于能够减少足跟部位所承受干扰的足跟减压装置有其需求,但目前市场上并无能够满足此需求的产品。因此如何提供能满足此需求的产。
10、品为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0010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无法有效解决足跟所受干扰的问题以及市场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减少足跟干扰并减轻足跟所受压力的足跟减压装置。0011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令身体平衡装置包括有本体、设于所述本体上的足跟部及位于所述足跟部前方的高低落差部,且本体在前述高低落差部处的厚度朝前递减。较佳的是,其另具有围绕前述足跟部与其高低落差部的倾斜周缘部,于该倾斜周缘部的范围内,所述本体的厚度进一步朝外向四方递减。因此在所述高低落差部所形成的高低落差之外,另于所述倾斜周缘部的范围内形成有高低落差。0012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结构,因。
11、此无论该高低落差部形成为斜面、弧面或锯齿面、不规则面等形状,总体而言,所述高低落差部形成有高低落差,使所述高低落差部与人体足跟前方部分的接触力量减弱、减少人体足跟前方部分承受的压力,让足跟不易受到干扰,更妥善地分配体重于脚底上而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以维持平衡、避免不良动作或姿势的代偿而免于慢性疼痛之苦。此外,借助前述倾斜周缘部的结构,可进一步抒缓人体足跟承受的压力,更进一步降低足跟受到的干扰。0013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0014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
12、和容易理解,其中00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使用示意俯视图;001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俯视图;001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俯视图;001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实施于鞋子的使用示意俯视图;001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于具有鞋跟的鞋子的使用示意俯视图;002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局部侧剖面图;002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局部侧剖面图;说明书CN101946988A3/6页50022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局部侧剖面图;0023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局部侧剖面图;0024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局部侧剖面图;0025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的局部侧剖面图。0026其中002710本体1。
13、0B本体002810C本体10D本体002910E本体10F本体003010G本体11足跟部003111B足跟部11D足跟部003211E足跟部11F足跟部003311G足跟部12高低落差部0034121高低落差起始部122高低落差终止部003512B高低落差部12C高低落差部003612D高低落差部12E高低落差部003712F高低落差部12G高低落差部003813倾斜周缘部13B倾斜周缘部003913C倾斜周缘部13D倾斜周缘部004013E倾斜周缘部13F倾斜周缘部004113G倾斜周缘部14F柔软材004280鞋子80A鞋子004390足部具体实施方式004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4、,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0045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为一种足跟减压装置,其实施例一包括本体10、足跟部11及高低落差部12。0046前述本体10为用于垫衬于足底的、以承受体重并缓冲站立或行走时地面对于脚底的反作用力,其主要由一缓冲材质所构成且具有顶面、底面、足跟部11、高低落差部12,且在本实施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进而具有一倾斜周缘部13。此外,前述本体10可形成为鞋垫、鞋底或凉鞋底材与拖鞋底材等穿套于足部的鞋类用具,以。
15、便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0047前述足跟部11形成于前述本体10上以供承受人体足跟后方靠近脚后跟的部分,而前述高低落差部12位于前述足跟部11前方且包括有高低落差起始部121及高低落差终止部122;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邻接于前述足跟部11,前述高低落差终止部122位于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的前方,且前述本体10在高低落差部12处的厚度变化朝前递减,也就是说前述本体10的厚度自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朝前递减至前述高低落差终止部说明书CN101946988A4/6页6122,从而在高低落差起始部121与高低落差终止部122形成高低落差。当前述本体10形成为鞋垫、鞋底或凉鞋底材与拖鞋底材等。
16、穿套于足部的鞋类用具时,可令前述足跟部11与高低落差部12形成于前述本体10的顶面上。0048前述倾斜周缘部13邻接于前述足跟部11的后方及两侧而呈倒角状,且在该倾斜周缘部13的范围内,前述本体10的厚度由内而外递减。0049借助上述结构,当本发明被应用于人体足部90时,脚底接触于前述本体10的顶面,而人体全身的重量由前述本体10所承受。其中脚底的足跟位置分别对应于前述足跟部11与前述高低落差部12。0050由于前述足跟部11承受脚底的足跟位置靠近脚后跟的部分,在此状况下,人体足跟前方靠近脚尖的部分则由前述高低落差部12承受。因为前述本体10在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与前述高低落差终止部122。
17、之间的厚度朝前递减而呈现诸如斜面等形状,因此人体足跟前方的部分所受的压力得以获得抒缓而减轻。0051如前所述,人类最理想的站立或行走状态是让脚底对应于第一跖骨的位置、脚底对应于第四跖骨的位置、以及脚底对应于足跟的位置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因前述高低落差部12借着本体10厚度朝前递减变薄而呈现斜面等形状,因此具有高低落差,使前述高低落差部12与人体足跟前方部分的接触力量减弱。从而前述高低落差部12可以减少人体足跟前方部分所承受的压力,让足跟不易受到干扰,使人体体重被更妥善地分配于脚底上而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在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会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导致不良的动作与姿势而能够维持平衡的位置。0。
18、052请参阅图3,本发明实施例二基本同前述实施例一,也具有本体10A、足跟部11A、高低落差部12A、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及高低落差终止部122A,且具有倾斜周缘部13A。本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其高低落差部12A呈现出一朝前凸出的椭圆形状的前缘,该前缘位于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及高低落差终止部122A之间,且前述本体10A在高低落差部12A处的厚度变化朝前递减至其前缘,亦即前述本体10A的厚度自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朝前递减至前述前缘。本实施例其它不同于实施例一之处在于其倾斜周缘部13A向前延伸至前述高低落差部12A的两侧以及前述高低落差部12A的前方,进而呈现围绕前述足跟。
19、部11A与于高低落差部12A的形态,也就是说前述倾斜周缘部13A在四周分别形成斜面。在本文中“四周”的概念是用以进一步强调诸如前述倾斜周缘部13A围绕前述足跟部11A与于高低落差部12A的形态,非仅限定于四个不同方位或四个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于前述倾斜周缘部13A所构成的斜面的范围内前述本体10A厚度由内而外递减,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与高低落差终止部122A形成有高低落差。与前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与高低落差终止部122A之间所形成的高低落差,包括有前述本体10A的厚度自前述高低落差起始部121A朝前递减至前述前缘的高低落差,以及在前。
20、述倾斜周缘部13A范围内本体10A厚度由内朝外递减而在前述高低落差部12A前缘到前述高低落差终止部122A所形成的高低落差。借着向前延伸至前述高低落差部12A四周的倾斜周缘部13A,可进一步缓解足跟前方部分四周的压力,而易于让身体自然维持在平衡状态。0053请参阅图4及图5,当本发明被实施于前低后高的鞋子80或有鞋跟的鞋子80A时,本发明的足跟减压装置特别能够发挥其功效。当鞋子呈现前低后高的形态或鞋跟高度过高说明书CN101946988A5/6页7时,将于脚底的足跟位置与足跟周围位置产生干扰而让脚底不容易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但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可以在足跟前方部分借由降低接触力量与。
21、减低压力的效果,让脚底在站立或行走等状态下恢复为三点鼎立支撑的理想状态,并进而避免骨骼肌肉失去平衡,并防止不良的动作与姿势下的代替补偿作用引起的慢性疼痛及各种酸痛。0054请再配合参阅图1及图2,另一方面,由于如前所述,人类理想的站立或行走状态是前述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可知在足跟处除了会有前述足跟不仅有承受压力过大的问题,在站立或行走时,脚底的足跟周围位置也可能配重不均而使骨骼肌肉失去平衡。导因于足跟周围压力未能妥善分配的失衡状态也会造成不良的动作与姿势而因代替补偿作用引起慢性疼痛与酸痛。0055借由前述倾斜周缘部13可减少本体10与足跟周围之间接触力量,进而缓和足跟周围所受的压力。当前述高低。
22、落差部12与倾斜周缘部13分别减轻足跟前方部分与足跟周围的压力时,能够有效地让足跟整体不致于因为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影响骨骼肌肉的平衡,并进而得以促进维持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0056换言之,本发明结构之中的高低落差部12与倾斜周缘部13虽然都能够减轻足跟压力,但高低落差部12主要在减轻足跟前方部分的压力,而倾斜周缘部13则能够减轻足跟周围的压力。虽然高低落差部12与倾斜周缘部13可各自发挥效果,但将高低落差部12与倾斜周缘部13一同实施而同时进行足跟减压时,则更能达到维持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进而避免不良的动作与姿势的代替补偿作用引起慢性疼痛。0057请配合参阅图6,本发明实施例三大体同前述实施例一。
23、,同样具有本体10B、足跟部11B及高低落差部12B,且具有倾斜周缘部13B,其不同于实施例一之处在于其高低落差部12B形成一弧面。然而总体而言,其本体10B于该高低落差部12B处的厚度递减而形成高低落差,因此不但能够有效缓解足跟前方部分压力,更可配合其倾斜周缘部13B让身体自然维持在平衡状态。0058请配合参阅图7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四至六基本同前述实施例一,同样具有本体10C、10D和10E、足跟部11C、11D和11E及高低落差部12C、12D和12E,且具有倾斜周缘部13C、13D和13E,其不同于实施例一之处在于其高低落差部12C、12D和12E形成不同角度的钭面、锯齿面或不规则面。。
24、然而总体而言,其本体10C、10D和10E于该高低落差部12C、12D和12E厚度递减而形成高低落差,因此不但能够有效缓解足跟前方部分压力,更可配合其倾斜周缘部13C让身体自然维持在平衡状态。0059请配合参阅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七除了同样具有本体10F、足跟部11F及高低落差部12F,且具有倾斜周缘部13F之外,更进一步包括有柔软材14F,该柔软材14F设于前述高低落差部12F而令前述本体10F呈现平直状。由于该柔软材14F的耐压缩度小于前述本体10F,因此前述高低落差部12F上即使设有该柔软材14F,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效果而达到维持骨骼肌肉平衡而避免慢性疼痛的目的。0060请配合参阅图11。
25、,本发明实施例八亦同样具有本体10G、足跟部11G及高低落差部12G,且具有倾斜周缘部13G之外,然而在本发明实施例八中,其足跟部11G及高低落差部12G形成于前述本体10G的底面上。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足跟部11G及高低落差部12G形成于前述本体10G的底面,但由于该本体10G在高低落差部12G的厚度变化仍然是朝前递减,而该本体10G在该倾斜周缘部13的范围内,其厚度亦由内而外递减,因此本实施例的说明书CN101946988A6/6页8足跟减压装置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效果而达到维持骨骼肌肉平衡而避免慢性疼痛的目的。0061借由本发明所提供的足跟减压装置,可降低并调合足跟所承受力量,且能改变足跟。
26、与鞋子的接触方式而减低前述发生脚底的足跟位置与足跟周围位置的干扰。借由减少前述干扰,得以让脚底对应于第一跖骨的位置、脚底对应于第四跖骨的位置、以及脚底对应于足跟的位置形成三点鼎立的支撑状态,使骨骼肌肉系统在站立或行走时自然维持在中立平衡的位置,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从而使身体结构能顺利地自我调整身体重心,进而改变身体姿势来维持平衡。运用本发明持续地让身体骨骼肌肉系统维持在理想的平衡状态,可减少因骨骼肌肉失衡可能造成的伤害,改善人们酸痛及慢性疼痛的困扰,使人们全身感觉舒服又避免不良动作或姿势所带来的伤害。006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说明书CN101946988A1/6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46988A2/6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46988A3/6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46988A4/6页12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46988A5/6页13图6图7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46988A6/6页14图10图11说明书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