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6220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DF 页数:108 大小:8.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63343.6

申请日:

2013.12.03

公开号:

CN105051011A

公开日:

2015.11.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209/82申请日:20131203|||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09/82; C09K11/06; H01L51/50

主分类号:

C07D209/82

申请人:

德山新勒克斯有限公司;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范成; 崔莲姬; 金大成; 文成允; 朴正哲; 苏己镐; 尹珍镐; 吴大焕; 吕承垣; 金美庆; 李宽熙

地址:

韩国忠清南道

优先权:

10-2012-0141364 2012.12.06 KR; 10-2013-0133883 2013.11.06 KR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代理人:

郑天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提高元件的发光效率、稳定性及寿命的最新化合物及利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化合物,其中,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在上述化学式1中,
m为1至4的整数;
n为1至3的整数;
R1及R2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重氢、超重氢、卤素、C6~C60的
芳基、芴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
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L2-N(Ar2)(Ar3)、
C1~C30的烷氧基以及C6~C30的芳氧基组成的组;
Ar1选自由芴基、C6~C60的芳基、C2~C20的烯基、包含O、N、
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
-L2-N(Ar2)(Ar3)以及C6~C60的芳香族环与C3~C60的脂肪族环
的稠环基组成的组;
L1及L2相互独立地选自由单键、C6~C60的亚芳香基、芴乙烯基、
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二价杂环基、
C3~C60的脂肪族环与C6~C60的芳香族环的二价稠环基以及二价的
脂肪族碳氢基组成的组;
Ar2及Ar3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芴基、包含O、N、
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
基、C6~C60的芳香族环与C3~C60的脂肪族环的稠环基以及C2~C20
的烯基组成的组;
其中,在上述芳基、杂环基、芴基、烷基、烯基、稠环基、烷氧
基、芳氧基、亚芳香基、芴乙烯基、脂肪族碳氢基还被一个以上的取
代基所取代的情况下,还能够分别被选自由重氢、卤素、硅烷基、硅
氧烷基、硼基、锗基、氰基、硝基、-L'-N(R')(R")(其中,上
述L'选自由单键、C6~C60的亚芳香基、芴乙烯基、包含O、N、S、
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3~C60的脂肪族环
与C6~C60的芳香族环的稠环基以及二价的C1~C60脂肪族碳氢基组
成的组,上述R'及R"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芴基、包
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
C50的烷基以及C2~C20的烯基组成的组)、C1~C20的烷硫基、C1~
C20的烷氧基、C1~C20的烷基、C2~C20的烯基、C2~C20的炔基、C6~
C20的芳基、被重氢所取代的C6~C20的芳基、芴基、C2~C20的杂环
基、C3~C20的环烷基、C7~C20的芳基烷基以及C8~C20的芳烯基组
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取代基所取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上述L1选自以下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上述Ar2和Ar3相互
独立地选自以下组,

在上述化学式中,
Q1为C(Ra)或N;
Q2为C(Rb)(Rc)、N(Rd)、S或O;
K为1至4的整数;
上述Ra及Re为,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重氢、C6~C60的芳
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
C1~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以及芴基组成的
组,或者ii)多个Re为,相邻的基之间分别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碳
共同形成芳香族环;
上述Rb至Rd为,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含O、
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
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Rb与
Rc相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由以下化学式2或化
学式3表示,
<化学式2>

<化学式3>

在上述化学式2及化学式3中,
Ar2、Ar3、R1、R2、m及n与在权利要求1中的定义相同;
X为C(Rf)(Rg)、S或O;
上述Rf及Rg为,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含O、
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
烷基、C2~C20的烯基以及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Rf
与Rg相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化合物;
o为1至4的整数;
p为1至3的整数;
q及r分别为1至5的整数;
R3至R6为,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重氢、超重氢、卤素、C6~
C60的芳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
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以及
C6~C30的芳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相邻的基之间相互结合,并与结
合之相结合的碳共同形成芳香族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由以下化学式4或化
学式5表示,
<化学式4>

<化学式5>

在上述化学式4及化学式5中,
Ar1至Ar3、R1、R2、m及n与在权利要求1中的定义相同;
Q3为C(Rh)(Ri)、N(Rj)、S或O;
上述Rh至Rj为,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含O、
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
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Rh与
Ri相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上述化合物为以下化
合物中的一种,












7.一种有机电致元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电致元件,其中,
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以及
有机物层,位于上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且上述化合物包含在上述有机物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元件,其中,上述化合物包
含在上述有机物层的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辅助层或发光层
中的至少一个层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气元件,其中,还包括光效率
改善层,其形成于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面中的与上述有机物
层相反的至少一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气元件,其中,上述有机物层
通过旋涂工序、喷嘴印刷工序、喷墨打印工序、狭缝涂布工序、浸涂
工序或卷对卷工序来形成。
12.一种电子装置,其中,包括:
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7的有机电气元件;以及
控制部,用于驱动上述显示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上述有机电气元件
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感光体、有机晶体管及
单色或白色照明用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说明书

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
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发光现象是指,利用有机物质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现
象。利用有机发光现象的有机电气元件通常具有阳极、阴极及它们之
间包括有机物层的结构。在此,有机物层为了提高有机电气元件的效
率和稳定性而普遍形成为由各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多层结构,例如,可
以由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及电子注入层等
形成。

在有机电气元件中,用作有机物层的材料可根据功能来分为发光
材料和电荷输送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输送材料、电子输
送材料及电子注入材料等。并且,输送发光材料可根据分子量来分为
高分子型和低分子型,可根据发光机理来分为源于电子的单线激发态
的荧光材料和源于电子的三线激发态的磷光材料。并且,发光材料可
根据发光色来分为蓝色、绿色、红色发光材料和用于体现更好的天然
颜色的黄色及朱黄色发光材料。

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最成问题的是寿命和效率,随着显示器
日趋大型化,这种效率或寿命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事项。

效率、寿命及驱动电压等相互具有关联,若效率增加,则驱动电
压相对降低,而在降低驱动电压并驱动时所发生的基于焦耳加热
(Jouleheating)的有机物质的结晶化减少,最终呈现出寿命提高的
倾向。

但即使单纯地改善上述有机物层,也无法将效率极大化。这是因
为,只有在各有机物层之间的能量等级及T1值、物质的固有特性(移
动率、表面特性等)形成最佳的组合时,才能同时实现长寿命和高的
效率。

并且,近年来针对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为了解决在空穴输送层中
的发光问题,在空穴输送层和发光层之间必须存在发光辅助层,需要
对各个发光层(R、G、B)开发不同的发光辅助层。

通常,电子(electron)从电子输送层向发光层传递,空穴(hole)
从空穴输送层向发光层传递,借助重组(recombination)来生成激子
(exciton)。

但是,用于空穴输送层的物质应具有低HOMO值,因此,大部
分具有低T1值,由此,在发光层中产生的激子(exciton)过渡至空
穴输送层,最终导致发光层内的电荷不平衡(chargeunbalance),在
空穴输送层的内部或空穴输送层的表面上发光,从而出现有机电致元
件的色纯度下降、效率及寿命减少的现象。

并且,可使用空穴迁移率(holemobility)快的物质来降低驱动
电压,但空穴迁移率(holemobility)快于电子迁移率(electron
mobility),导致发光层的内部的电荷不平衡(chargeunbalance),
从而出现有机电致元件的色纯度下降、效率低下及寿命减少的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高T1值,并且具有在空穴输送层
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和发光层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之间的最
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的发光辅助层。

另一方面,应解决导致有机电气元件寿命缩短的问题之一的金属
氧化物从阳极电极(ITO)向有机层渗透扩散的现象,应实现对于元
件驱动时所产生的焦耳热(Jouleheating)的稳定的特性,即,需要
开发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空穴注入层材料。空穴输送层材料的低
玻璃化转变温度具有在元件驱动时降低薄膜表面的均匀度的特性,据
悉,这种特性会对元件寿命产生大影响。并且,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主要借助沉积方法而形成,目前需要开发一种在沉积时可
长时间承受的材料,即,具有强耐热特性的材料。

即,为了充分发挥有机电气元件所具有的优秀的特征,在元件内
的构成有机物层的物质,例如空穴注入物质、空穴输送物质、发光物
质、电子输送物质、电子注入物质、发光辅助层物质等应率先做到有
稳定且有效率的材料予以支撑,但目前为止还未充分开发出稳定又高
效的有机电气元件用的有效有机物层材料的开发。因此,需要持续开
发新的材料,尤其,迫切需要开发发光辅助层和空穴输送层的材料。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作为OLED空穴输送物质广泛使用
的咔唑核心上使用非线性(non-linear)的连接基(与胺基相结合时折
断结构),并且在咔唑的氮(N)上引入大体积(bulky)的取代基,
具有高T1值和宽的带隙(widebandgab),且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优秀,从而可以实现元件的高发光效率、低驱动电压、高耐
热性、色纯度和可提高寿命的化合物、利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元件
及其电子装置。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由以下化学式表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利用由上述化学式表示的化合物
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

【发明效果】

利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实现元件的高发光效率、低驱动电压、
高耐热性,可大幅提高元件的色纯度及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例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对各附图的结构要素附加附图标记的过程中,要留意相同的结
构要素即使显示于不同的附图上,也尽可能地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并且,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在判断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
的具体说明会模糊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将省略详细说明。

在说明本发明的结构要素的过程中,可使用第一、第二、A、B、
(a)、(b)等术语。这种术语仅用于与其他结构要素相互区别,相
关结构要素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不会因这种术语而受到限制。在一
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连接”、“结合”或“联接”的情况下,其结
构要素既可以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联接,但也可以理解为在各
结构要素之间“连接”、“结合”或“联接”有其他结构要素。

如在本说明书及添加的保护范围中所进行的使用,只要没有标注
不同的意思,以下术语的意义如下。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卤代”或“卤素”只要没有不同的说
明,就是氟(F)、溴(Br)、氯(Cl)或碘(I)。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烷”或“"烷基”,就具有1至60的碳数
的单键,并意味着包含直链烷基、分子链烷基、环烷基(脂环族)、
被烷取代的环烷基、被环烷基所取代的烷基的饱和脂肪族官能团的自
由基。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卤烷基”或“卤素烷基”,除非另行说明,
否则表示被卤素所取代的烷基。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杂烷基”表示构成烷基的碳原子中的至
少一个被杂原子所替代。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烯基”或“炔基”只要没有别的说明,就
分别具有2至60的碳数的双键或三键,并包含直链型或侧链型链基,
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环烷基”只要没有其他说明,就意味着
形成具有3至60的碳数的环的烷,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烷氧基”、“烷氧”或“烷氧基”意味着附
着有氧自由基的烷基,只要没有其他说明,就具有1至60的碳数,但
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alkenoxyl”、“alkenoxy”、“alkenyloxyl”
或“alkenyloxy”表示附着有氧自由基的炔基,除非另行说明,否则具
有2至60的碳素,但不受此限定。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芳氧基”或“芳氧”意味着附着有氧自由
基的芳基,只要没有其他说明,就具有6至60的碳数,但并不局限于
此。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芳基”及“亚芳香基”只要没有别的说
明,就分别具有6至60的碳数,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芳基
或亚芳香基意味着单环或多重环的芳香族,并包括相邻的取代基相结
合或参与反应来形成的芳香族环。例如,芳基可以为苯基、联苯基、
芴基、螺芴基及螺二芴基。

前缀“芳”或“ar”意味着被芳基所取代的自由基。例如,芳基烷基
为被芳基所取代的烷基,芳烯基为被芳基所取代的烯基,而被芳基所
取代的自由基具有本说明书所述的碳数。

并且,在前缀连续命名的情况下,意味着首先按所记载的顺序罗
列取代基。例如,在芳烷氧基的情况下,意味着被芳基所取代的烷氧
基,在烷氧羰基的情况下,意味着被烷氧基所取代的羰基,并且,在
芳基烯基的情况下,意味着被芳基羰基所取代的烯基,其中,芳基羰
基为被芳基所取代的羰基。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杂烷基”,除非另行说明,否则表示包
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烷基。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杂芳基”或“杂
亚芳基”只要没有别的说明,就意味着分别包含至少一种的杂原子的碳
数2至60的芳基或亚芳香基,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包含单环及多环
中的至少一种,并由相邻的官能团结合而成。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杂环基”只要没有别的说明,就包含至
少一种杂原子,具有2至60的碳数,包含单环及多环中的至少一种,
并包含杂环脂肪族环及杂环芳香族环。可以由相邻的官能团结合而成。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杂原子”只要没有别的说明,就表示
N、O、S、P或Si。

并且,“杂环基”除了形成环的碳,还可以包括包含SO2的环。例
如,“杂环基”包括下列化合物。


只要没有其他说明,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脂肪族”意味着碳
数1至60的脂肪烃,“脂肪族环”意味着碳数3至60的脂肪族碳氢化
合物环。

只要没有其他说明,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环”意味着碳数3至
60的脂肪族环或碳数6至60的芳香族环或碳数2至60的杂环或由它
们的组合组成的稠环,并包含饱和或不饱和环。

除了上述的杂环化合物之外,除此之外的其他杂环化合物或杂环
基还包含至少一种杂原子,但并不局限于此。

除非另行说明,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羰基”由-COR'表示,
在此情况下,R'为氢、碳素1至20的烷基、碳素6至30的芳基、碳
素3至30的的环烷基、碳素2至20的炔基、碳素2至20的炔基或它
们的组合。

除非另行说明,否则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乙醚”由-R-O-R'
表示,在此情况下,R或R'相互独立地分别为氢、碳素1至20的烷
基、碳素6至30的芳基、碳素3至30的环烷基、碳素2至20的炔基、
碳素2至20的炔基或它们的组合。

并且,只要没有明确的说明,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取代或非
取代”中,“取代意味着被选自由重氢、卤素、氨基、腈基、硝基、C1~
C20的烷基、C1~C20的烷氧基、C1~C20的烷基胺、C1~C20的烷基噻
吩、C6~C20的芳噻吩、C2~C20的烯基、C2~C20的炔基、C3~C20的
环烷基、C6~C20的芳基、芴基、被重氢所取代的C6~C20的芳基、
C8~C20的芳烯基、硅烷基、硼基、锗基及包含选自由O、N、S、Si
及P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20的杂环基组成的组的至少
一种取代基所取代,但并不局限于这些取代基。

并且,只要没有明确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化学式能够
以与以下化学式的指数定义的取代基的定义相同地适用。


其中,在a为0的整数的情况下,取代基R1不存在,在a为1
的整数的情况下,一个取代基R1与用于形成苯环的碳中的一个碳相结
合,在a为2或3的整数的情况下,分别以如下方式相结合,此时,
R1可以相同或不同,在a为4至6的整数的情况下,以类似的方式与
苯环的碳相结合,另一方面,省略与用于形成苯环的碳相结合的氢的
表示。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气元件的例示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气元件100包括:第一电
极120、第二电极180,形成于基板110上;以及有机物层,在第一电
极120和第二电极180之间包含本发明的化合物。此时,第一电极120
可以为Anode(阳极),第二电极180可以为Cathode(阴极),在倒置
型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可以为阴极,第二电极可以为阳极。

有机物层可在第一电极120上依次包括空穴注入层130、空穴输
送层140、发光层150、电子输送层160及电子注入层170。此时,除
了发光层150之外,剩余的层可以无需形成。还可以包括空穴阻挡层、
电子阻挡层、发光辅助层151、缓冲层141等,也可以由电子输送层
160等执行空穴阻挡层的作用。

并且,虽未图示,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气元件还可以包
括形成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面中与上述有机物层相反的
一面的保护层或光效率改善层(Cappinglayer)。

适用于上述有机物层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化合物可以用作空穴
注入层130、空穴输送层140、电子输送层160、电子注入层170、发
光层150的主体或掺杂物或光效率改善层的材料。优选地,本发明的
化合物可用作发光层150、空穴输送层140及/或发光辅助层151。

另一方面,即便是相同的核,根据在哪个位置使哪个取代基结合
而导致带隙(bandgap)、电气特性、界面特性等不同,因此,核的
选择和与该核相结合的子(Sub)-取代体的组合也非常重要,尤其,
当各有机物层间的能级及T1值、物质的固有特性(移动度、界面特
性等)等构成最优化组合时,可同时实现长寿命和高效率。

如上述说明,近年来为了解决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空穴输送层中
的发光问题,优选地,在空穴输送层和发光层之间形成发光辅助层,
需要开发各发光层(R、G、B)的不同发光辅助层。另一方面,在发
光辅助层的情况下,需要分析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主体)之间的相
互关系,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核,一旦所使用的有机物层不同,则
很难类推其特征。

因此,在本发明中,使用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来形成发光层
或发光辅助层,由此优化各有机物层之间的能级(level)及T1值、
物质的固有特性(mobility,界面特性等)等,可同时提高有机电气
元件的寿命及效率。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可利用物理气相沉积
(physicalvapordeposition)方法来制备。例如,在基板上沉积金属
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合金来形成阳极120,在上述阳
极120的上部形成包含空穴注入层130、空穴输送层140、发光层150、
电子输送层160及电子注入层170的有机物层后,在上述有机物层的
上部沉积可用作阴极180的物质来完成制备。

并且,有机物层使用多种高分子材料,通过并非蒸镀法的溶液工
序或溶剂精制法(solventprocess),例如,旋涂工序、喷嘴印刷工序、
喷墨打印工序、狭缝涂布工序、浸涂工序、卷对卷工序、刮涂工序、
丝网印刷工序或热转印方法等方法来制成为更少数量的层。由于本发
明的有机物层能够由多种方法形成,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会因
形成方法而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气元件可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分为前面
发光型、后面发光型或双面发光型。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WhiteOrganicLightEmitting
Device)既具有容易实现高分辨率,且工序性优秀的优点,又具有能
够利用以往的液晶显示器(LCD)的彩色滤色器技术来制备的优点。
正提出主要用于背光装置的白色有机发光元件的多种结构,并实现专
利化。代表性的有,以相互平面方式并列配置(side-by-side)R(Red)、
G(Green)、B(Blue)发光部的方式,由R、G、B发光层上下层
叠的层叠(stacking)方式、利用蓝色(B)有机发光层电致发光和由
此利用光来利用无机荧光体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的色转
换物质(colorconversionmaterial,CCM)方式等,本发明可适用于
这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气元件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感光体、有机晶体管、单色或白色照明用
元件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可包括电子装置,上述电子装置包括:显示
装置,包括上述本发明的有机电气元件;以及控制部,用于控制上述
显示装置。此时,电子装置可以为当前或未来的有无线通信终端,并
包括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PDA、电子词典、PMP、遥控器、导航仪、
游戏机、各种TV、各种计算机等所有电子装置。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化合物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化合物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在上述化学式1中,m为1至4的整数;n为1至3的整数;

在上述化学式1中,R1及R2可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重氢、超
重氢、卤素、C6~C60的芳基、芴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
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
-L2-N(Ar2)(Ar3)、C1~C30的烷氧基以及C6~C30的芳氧基组成
的组。例如,R1及R2可分别为氢基、苯基、萘基等。

在上述化学式1中,Ar1可选自由芴基、C6~C60的芳基、C2~C20
的烯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
环基、C1~C50的烷基、-L2-N(Ar2)(Ar3)以及C6~C60的芳香族
环与C3~C60的脂肪族环的稠环基组成的组。例示性地,Ar1可以是乙
基、苯基、联苯基、萘基、三联苯基、9,9-二甲基-9H-芴基、9,9-联苯
基-9H-芴基、9,9-螺环-双芴、吡啶、异喹啉、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
喃等。

在上述化学式1中,L1及L2可相互独立地选自由单键、C6~C60
的亚芳香基、芴乙烯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
的C2~C60的二价杂环基、C3~C60的脂肪族环与C6~C60的芳香族环
的二价稠环基以及二价的脂肪族碳氢基组成的组。例示性地,L1及
L2可分别为单键、苯基、联苯基、萘基、9,9-二甲基-9H-芴基、9,9-
联苯基-9H-芴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

在上述化学式1中,Ar2及Ar3可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
基、芴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
杂环基、C1~C50的烷基、C6~C60的芳香族环与C3~C60的脂肪族环
的稠环基以及C2~C20的烯基组成的组。例示性地,Ar2及Ar3可分别
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菲、9,9-二甲基-9H-芴基、9,9-联
苯基-9H-芴基、9,9-螺环-双芴、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氟苯基、
丙烯基-苯基、吡啶、异喹啉、喹啉、甲苯基、被重氢所取代的苯基、
苯并噻吩、噻吩、吲哚、苯并喹啉等。

在此情况下,上述芳基、杂环基、芴基、烷基、烯基、稠环基、
烷氧基、芳氧基、亚芳香基、芴乙烯基、脂肪族碳氢基可分别被选自
由重氢、卤素、硅烷基、硅氧烷基、硼基、锗基、氰基、硝基、-L'-N
(R')(R")(在此情况下,上述L'选自由单键、C6~C60的亚芳香
基、芴乙烯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
C60的杂环基、C3~C60的脂肪族环与C6~C60的芳香族环的稠环基以
及二价的C1~C60脂肪族碳氢基组成的组,上述R'及R"相互独立地
选自由C6~C60的芳基、芴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
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以及C2~C20的烯基组成
的组)、C1~C20的烷硫基、C1~C20的烷氧基、C1~C20的烷基、C2~
C20的烯基、C2~C20的炔基、C6~C20的芳基、被重氢所取代的C6~
C20的芳基、芴基、C2~C20的杂环基、C3~C20的环烷基、C7~C20的
芳基烷基以及C8~C20的芳烯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基所取
代。

在上述化学式1中,上述L1可选自以下组。


在上述化学式1中,上述Ar2和Ar3可相互独立地选自以下组。


在上述组中,Q1为C(Ra)或N;Q2为C(Rb)(Rc)、N(Rd)、
S或O;K为1至4的整数;上述Ra及Re可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
重氢、C6~C60的芳基、包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
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
氧基以及芴基组成的组,或者,ii)多个Re为相邻的基之间分别结合,
并与之相结合的碳共同形成芳香族环。

并且,上述Rb至Rd可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
含O、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
C50的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
Rb与Rc相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Spiro)化合物。

具体而言,上述化学式1可由以下化学式2或化学式3表示。


在上述化学式2及化学式3中,Ar2、Ar3、R1、R2、m及n可与
在上述化学式1中的定义相同。

在上述化学式2中,上述X为C(Rf)(Rg)、S或O;上述
Rf及Rg可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含O、N、S、
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
C2~C20的烯基以及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Rf与Rg相
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化合物。

在上述化学式2及化学式3中,上述o为1至4的整数;上述p
为1至3的整数;上述q及r分别为1至5的整数。

在上述化学式2及化学式3中,上述R3至R6可i)相互独立地选
自由氢、重氢、超重氢、卤素、C6~C60的芳基、包含O、N、S、Si
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烷基、C2~
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以及C6~C30的芳氧基组成的组,或者
ii)相邻的基之间相互结合,并与之结合的碳共同形成芳香族环。

具体而言,上述化学式1可由以下化学式4或化学式5表示。


在上述化学式4及化学式5中,Ar1至Ar3、R1、R2、m及n可
与在上述化学式1中的定义相同。

在上述化学式5中,上述Q3为C(Rh)(Ri)、N(Rj)、S或
O,上述Rh至Rj可i)相互独立地选自由C6~C60的芳基、包含O、
N、S、Si及P中的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2~C60的杂环基、C1~C50的
烷基、C2~C20的烯基、C1~C30的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ii)Rh与
Ri相结合并与之相结合的芴共同形成螺环化合物。

更具体地,上述化学式1至化学式5为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













作为再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电气元
件用化合物。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含有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
的有机电气元件。

此时,有机电气元件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位于上述第一
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物层,上述上述有机物层可包含由化学式
1表示的化合物,化学式1可包含于有机物层的空穴注入层、空穴输
送层、发光辅助层或发光层中的至少一层。即,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
合物可以用作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辅助层或发光层的材料。
具体而言,提供在有机物层中包含以上述化学式2至化学式5表示的
化合物中的一种的有机电致元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在上述有机
物层中包括以上述个别化学式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元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具体例中,本发明提供还包括光效率改善层的有
机电气元件,上述光效率改善层形成于上述第一电极的一侧面中的与
上述有机物层相反的一侧或上述第二电极的一侧面中的与上述有机物
层相反的一侧中的至少一个。

以下,举出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
例及有机电气元件的制备例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
的实施例。

【合成例】

本发明的以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FinalProduct)如以下化学
式1,通过使Sub1与Sub2反应来制备,但不受此限定。

<反应式1>


(Ar1至Ar3、L1、R1、R2、m及n与在上述化学式1中的定义相
同,在L1为单键的情况下,Br与作为连接基的苯基直接相结合。)

【I.Sub1的合成】

上述化学式1的Sub1可借助以下化学式2的反应途径来合成,
但不受此限定。

<反应式2>


属于Sub1的具体化合物的合成例如下。

【1.Sub1-B1的合成】

<反应式3>


【(1)Sub1-I-B1合成】

将作为起始材料的苯硼酸(phenylboronicacid)(448.56g,
3678.8mmol)以THF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
4-bromo-1-iodo-2-nitrobenzene(1809.43g,5518.2mmol)、Pd(PPh3)
4(212.56g,183.9mmol)、K2CO3(1525.35g,11036.5mmol)、水,
在8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使用CH2Cl2和水进行
提取后,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
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705.93g(收率:69%)。

【(2)Sub1-II-B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B1(705.93g,2538.4mmol)以邻
二氯苯(o-dichlorobenzene)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三苯基膦
(triphenylphosphine)(1664.49g,6346mmol),在200℃温度条件
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通过蒸馏来去除邻二氯苯
(o-dichlorobenzene),使用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利用MgSO4来
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
晶,获得生成物449.78g(收率:72%)。

【(3)Sub1-III-B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37.19g,151.1mmol)以硝
基苯(nitrobenzene)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碘代苯(iodobenzene)
(46.24g,226.7mmol)、Na2SO4(21.46g,151.1mmol)、K2CO3(20.89g,
151.1mmol)、Cu(2.88g,45.3mmol),在20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
拌。当反应结束时,通过蒸馏来去除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
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
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38.47g(收率:
79%)。

【(4)Sub1-IV-B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1(38.47g,119.4mmol)以
DMF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33.35g,
131.3mmol)、Pd(dppf)Cl2(2.93g,3.6mmol)、KOAc(35.15g,
358.2mmol),在9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通过蒸
馏来去除DMF,使用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
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
成物37.48g(收率:85%)。

【(5)Sub1-V-B1(Sub1-C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1(37.48g,101.5mmol)以THF
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1,3-dibromobenzene(35.92g,152.3mmol)、
Pd(PPh3)4(5.86g,5.1mmol)、K2CO3(42.09g,304.5mmol)、
水,在8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使用CH2Cl2和水
进行提取后,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
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30.32g(收率:75%)。

【(6)Sub1-VI-B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1(30.32g,76.1mmol)以DMF
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21.26g,83.7mmol)、
Pd(dppf)Cl2(1.87g,2.3mmol)、KOAc(22.41g,228.4mmol),
在9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通过蒸馏来去除DMF,
使用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
生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28.48g(收
率:84%)。

【(7)Sub1-B1合成】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1(7.16g,16.1mmol)以THF
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1-bromo-4-iodobenzene(6.82g,24.1mmol)、
Pd(PPh3)4(0.93g,0.8mmol)、K2CO3(6.67g,48.2mmol)、水,
在8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使用CH2Cl2和水进行
提取后,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
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6.33g(收率:83%)。

【2.Sub1-B2的合成】

<反应式4>


【(1)Sub1-III-B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30.72g,124.8mmol)中添
加4-iodo-1,1'-biphenyl(52.45g,187.2mmol)、Na2SO4(17.73g,
124.8mmol)、K2CO3(17.25g,124.8mmol)、Cu(2.38g,37.4mmol)、
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
36.29g(收率:73%)。

【(2)Sub1-IV-B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2(36.29g,91.1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5.45g,100.2mmol)、Pd(dppf)Cl2
(2.23g,2.7mmol)、KOAc(26.83g,273.3mmol)、DMF,使用上
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33.68g(收率:83%)。

【(3)Sub1-V-B2(Sub1-C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2(33.68g,75.6mmol)中添加
1,3-dibromobenzene(26.76g,113.4mmol)、Pd(PPh3)4(4.37g,
3.8mmol)、K2CO3(31.36g,226.9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26.91g(收率:75%)。

【(4)Sub1-VI-B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2(26.91g,56.7mmol)中添加
Bis(pinacolato)diboron(15.85g,62.4mmol)、Pd(dppf)Cl2(1.39g,
1.7mmol)、KOAc(16.7g,170.2mmol)、DMF,使用上述Sub1-VI-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24.55g(收率:83%)。

【(5)Sub1-B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12.93g,24.8mmol)中添加
1-bromo-4-iodobenzene(10.52g,37.2mmol)、Pd(PPh3)4(1.43g,
1.2mmol)、K2CO3(10.28g,74.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78g(收率:79%)。

【3.Sub1-B14的合成】

<反应式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1(7.65g,17.2mmol)中添加
2-bromo-6-iodonaphthalene(8.58g,25.8mmol)、Pd(PPh3)4(0.99g,
0.9mmol)、K2CO3(7.12g,51.5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85g(收率:76%)。

【4.Sub1-B23的合成】

<反应式6>


【(1)Sub1-III-B2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59.34g,241.1mmol)中添
加5'-bromo-1,1':3',1”-terphenyl(111.83g,361.7mmol)、Na2SO4
(34.25g,241.1mmol)、K2CO3(33.33g,241.1mmol)、Cu(4.6g,
72.3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
法来获得生成物75.49g(收率:66%)。

【(2)Sub1-IV-B2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23(75.49g,159.1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44.45g,175mmol)、Pd(dppf)Cl2
(3.9g,4.8mmol)、KOAc(46.85g,477.4mmol)、DMF,使用上
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4.72g(收率:78%)。

【(3)Sub1-V-B2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23(64.72g,124.1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43.92g,186.2mmol)、Pd(PPh3)4(7.17g,
6.2mmol)、K2CO3(51.46g,372.3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9.19g(收率:72%)。

【(4)Sub1-VI-B2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23(49.19g,89.4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4.96g,98.3mmol)、Pd(dppf)Cl2
(2.19g,2.7mmol)、KOAc(26.31g,268.1mmol)、DMF,使用上
述Sub1-V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2.72g(收率:80%)。

【(5)Sub1-B2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3(12.61g,21.1mmol)中添
加1-bromo-4-iodobenzene(8.95g,31.7mmol)、Pd(PPh3)4(1.22g,
1.1mmol)、K2CO3(8.75g,63.3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46g(收率:64%)。

【5.Sub1-B26的合成】

<反应式7>


【(1)Sub1-III-B26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41.89g,170.2mmol)中添
加3-bromo-9,9-dimethyl-9H-fluorene(69.75g,255.3mmol)、Na2SO4
(24.18g,170.2mmol)、K2CO3(23.53g,170.2mmol)、Cu(3.25g,
51.1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
法来获得生成物55.96g(收率:75%)。

【(2)Sub1-IV-B26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26(55.96g,127.7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35.66g,140.4mmol)、Pd(dppf)
Cl2(3.13g,3.8mmol)、KOAc(37.58g,383mmol)、DMF,使用上
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52.05g(收率:84%)。

【(3)Sub1-V-B26(Sub1-C8)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26(52.05g,107.2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37.94g,160.8mmol)、Pd(PPh3)4(6.2g,
5.4mmol)、K2CO3(44.46g,321.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39.72g(收率:72%)。

【(4)Sub1-VI-B26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26(39.72g,77.2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1.57g,84.9mmol)、Pd(dppf)Cl2
(1.89g,2.3mmol)、KOAc(22.73g,231.6mmol)、DMF,使用上
述Sub1-V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36.85g(收率:85%)。

【(5)Sub1-B26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6(9.87g,17.6mmol)中添加
1-bromo-4-iodobenzene(7.46g,26.4mmol)、Pd(PPh3)4(1.02g,
0.9mmol)、K2CO3(7.29g,52.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41g(收率:81%)。

【6.Sub1-B32的合成】

<反应式8>


【(1)Sub1-III-B3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72.54g,294.8mmol)中添
加2-bromo-9,9-diphenyl-9H-fluorene(175.67g,442.1mmol)、Na2SO4
(41.87g,294.8mmol)、K2CO3(40.74g,294.8mmol)、Cu(5.62g,
88.4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
法来获得生成物97.82g(收率:59%)。

【(2)Sub1-IV-B3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32(97.82g,173.9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48.58g,191.3mmol)、Pd(dppf)
Cl2(4.26g,5.2mmol)、KOAc(51.2g,521.7mmol)、DMF,使用
上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3.74g(收率:79%)。

【(3)Sub1-V-B32(Sub1-C1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32(83.74g,137.4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48.61g,206.1mmol)、Pd(PPh3)4(7.94g,
6.9mmol)、K2CO3(56.96g,412.1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4.04g(收率:73%)。

【(4)Sub1-VI-B3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32(64.04g,100.3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8.01g,110.3mmol)、Pd(dppf)Cl2
(2.46g,3mmol)、KOAc(29.53g,300.9mmol)、DMF,使用上述
Sub1-V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52.26g(收率:76%)。

【(5)Sub1-B32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2(17.43g,25.4mmol)中添
加1-bromo-4-iodobenzene(10.79g,38.1mmol)、Pd(PPh3)4(1.47g,
1.3mmol)、K2CO3(10.54g,76.3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1.08g(收率:61%)。

【7.Sub1-B33的合成】

<反应式9>


【(1)Sub1-III-B3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67.82g,275.6mmol)中添
加3-bromo-9,9-diphenyl-9H-fluorene(164.24g,413.4mmol)、Na2SO4
(39.14g,275.6mmol)、K2CO3(38.09g,275.6mmol)、Cu(5.25g,
82.7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
法来获得生成物96.11g(收率:62%)。

【(2)Sub1-IV-B3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33(96.11g,170.9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47.73g,187.9mmol)、Pd(dppf)
Cl2(4.19g,5.1mmol)、KOAc(50.31g,512.6mmol)、DMF,使
用上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9.15g(收率:76%)。

【(3)Sub1-V-B33(Sub1-C1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33(79.15g,129.8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45.95g,194.8mmol)、Pd(PPh3)4(7.5g,
6.5mmol)、K2CO3(53.84g,389.5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58.87g(收率:71%)。

【(4)Sub1-VI-B3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33(58.87g,92.2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5.75g,101.4mmol)、Pd(dppf)Cl2
(2.26g,2.8mmol)、KOAc(27.14g,276.6mmol)、DMF,使用上
述Sub1-V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8.67g(收率:77%)。

【(5)Sub1-B3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3(14.61g,21.3mmol)中添
加1-bromo-4-iodobenzene(9.04g,32mmol)、Pd(PPh3)4(1.23g,
1.1mmol)、K2CO3(8.83g,63.9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75g(收率:64%)。

【8.Sub1-B40的合成】

<反应式10>


【(1)Sub1-III-B40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53.61g,217.8mmol)中添
加2-bromodibenzo[b,d]thiophene(85.99g,326.8mmol)、Na2SO4
(30.94g,217.8mmol)、K2CO3(30.11g,217.8mmol)、Cu(4.15g,
65.4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
法来获得生成物66.25g(收率:71%)。

【(2)Sub1-IV-B40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40(66.25g,154.7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43.2g,170.1mmol)、Pd(dppf)
Cl2(3.79g,4.6mmol)、KOAc(45.54g,464mmol)、DMF,使用上
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58.82g(收率:80%)。

【(3)Sub1-V-B40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40(58.82g,123.7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43.78g,185.6mmol)、Pd(PPh3)4(7.15g,
6.2mmol)、K2CO3(51.3g,371.2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7.43g(收率:76%)。

【(4)Sub1-VI-B40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40(47.43g,94mmol)中添加
Bis(pinacolato)diboron(26.26g,103.4mmol)、Pd(dppf)Cl2(2.3g,
2.8mmol)、KOAc(27.68g,282.1mmol)、DMF,使用上述Sub1-VI-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2.52g(收率:82%)。

【(5)Sub1-B40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0(9.54g,17.3mmol)中添加
1-bromo-4-iodobenzene(7.34g,25.9mmol)、Pd(PPh3)4(1g,0.9mmol)、
K2CO3(7.17g,51.9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合成法
来获得生成物7.73g(收率:77%)。

【9.Sub1-B43的合成】

<反应式11>


【(1)Sub1-III-B4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50.34g,204.6mmol)中添
加3-bromodibenzo[b,d]furan(75.81g,306.8mmol)、Na2SO4(29.05g,
204.6mmol)、K2CO3(28.27g,204.6mmol)、Cu(3.9g,61.4mmol)、
硝基苯(nitrobenzene),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
64.94g(收率:77%)。

【(2)Sub1-IV-B4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43(64.94g,157.5mmol)中
添加Bis(pinacolato)diboron(44g,173.3mmol)、Pd(dppf)Cl2
(3.86g,4.7mmol)、KOAc(46.38g,472.5mmol)、DMF,使用上
述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2.22g(收率:86%)。

【(3)Sub1-V-B43(Sub1-C19)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43(62.22g,135.5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47.93g,203.2mmol)、Pd(PPh3)4(7.83g,
6.8mmol)、K2CO3(56.16g,406.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6.97g(收率:71%)。

【(4)Sub1-VI-B4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43(46.97g,96.2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26.87g,105.8mmol)、Pd(dppf)Cl2
(2.36g,2.9mmol)、KOAc(28.32g,288.5mmol)、DMF,使用上
述Sub1-V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0.68g(收率:79%)。

【(5)Sub1-B43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3(11.05g,20.6mmol)中添
加1-bromo-4-iodobenzene(8.76g,31mmol)、Pd(PPh3)4(1.19g,
1mmol)、K2CO3(8.56g,61.9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2g(收率:79%)。

【10.Sub1-B48的合成】

<反应式12>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9.86g,18.9mmol)中添加
1-bromo-3-iodobenzene(8.02g,28.4mmol)、Pd(PPh3)4(1.09g,
0.9mmol)、K2CO3(7.84g,56.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91g(收率:76%)。

【11.Sub1-B54的合成】

<反应式13>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3(12.68g,21.2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9g,31.8mmol)、Pd(PPh3)4(1.23g,
1.1mmol)、K2CO3(8.8g,63.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24g(收率:62%)。

【12.Sub1-B58的合成】

<反应式14>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6(12.17g,21.7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9.2g,32.5mmol)、Pd(PPh3)4(1.25g,
1.1mmol)、K2CO3(8.99g,65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34g(收率:73%)。

【13.Sub1-B61的合成】

<反应式1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2(16.92g,24.7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10.47g,37mmol)、Pd(PPh3)4(1.43g,
1.2mmol)、K2CO3(10.23g,7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05g(收率:57%)。

【14.Sub1-B62的合成】

<反应式16>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3(16.64g,24.3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10.3g,36.4mmol)、Pd(PPh3)4(1.4g,
1.2mmol)、K2CO3(10.06g,72.8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41g(收率:60%)。

【15.Sub1-B64的合成】

<反应式17>


【(1)Sub1-III-B64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B1(30.46g,123.8mmol)中添
加4-(4-bromophenyl)-9,9-diphenyl-9H-fluorene(87.89g,
185.7mmol)、Na2SO4(17.58g,123.8mmol)、K2CO3(17.11g,
123.8mmol)、Cu(2.36g,37.1mmol)、硝基苯(nitrobenzene),
使用上述Sub1-III-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41.89g(收率:53%)。

【(2)Sub1-IV-B64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II-B64(41.89g,65.6mmol)中添
加Bis(pinacolato)diboron(18.32g,72.2mmol)、Pd(dppf)Cl2
(1.61g,2mmol)、KOAc(19.31g,196.8mmol)、DMF,使用上述
Sub1-I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36.88g(收率:82%)。

【(3)Sub1-V-B64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IV-B64(36.88g,53.8mmol)中添
加1,3-dibromobenzene(19.03g,80.7mmol)、Pd(PPh3)4(3.11g,
2.7mmol)、K2CO3(22.3g,161.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V-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24.99g(收率:65%)。

【(4)Sub1-VI-B64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B64(24.99g,35mmol)中添加
Bis(pinacolato)diboron(9.77g,38.5mmol)、Pd(dppf)Cl2(0.86g,
1mmol)、KOAc(10.29g,104.9mmol)、DMF,使用上述Sub1-VI-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21.31g(收率:80%)。

【(5)Sub1-B64合成】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64(19.88g,26.1mmol)中添
加1-bromo-4-iodobenzene(11.07g,39.1mmol)、Pd(PPh3)4(1.51g,
1.3mmol)、K2CO3(10.82g,78.3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73g(收率:52%)。

【16.Sub1-B69的合成】

<反应式18>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0(14.29g,25.9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11g,38.9mmol)、Pd(PPh3)4(1.5g,
1.3mmol)、K2CO3(10.74g,77.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1.88g(收率:79%)。

【17.Sub1-B72的合成】

<反应式19>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3(14.17g,26.5mmol)中添
加1-bromo-3-iodobenzene(11.23g,39.7mmol),Pd(PPh3)4(1.53g,
1.3mmol),K2CO3(10.97g,79.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61g(收率:71%)。

【18.Sub1-B76的合成】

<反应式20>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1(11.32g,25.4mmol)中添加
1-bromo-2-iodobenzene(10.79g,38.1mmol)、Pd(PPh3)4(1.47g,
1.3mmol)、K2CO3(10.54g,76.3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11g(收率:59%)。

【19.Sub1-B84的合成】

<反应式21>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3(16.14g,27mmol)中添加
1-bromo-2-iodobenzene(11.46g,40.5mmol)、Pd(PPh3)4(1.56g,
1.4mmol)、K2CO3(11.2g,81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97g(收率:53%)。

【20.Sub1-B87的合成】

<反应式22>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26(12.67g,22.6mmol)中添
加1-bromo-2-iodobenzene(9.57g,33.8mmol)、Pd(PPh3)4(1.3g,
1.1mmol)、K2CO3(9.36g,67.7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8.13g(收率:61%)。

【21.Sub1-B90的合成】

<反应式23>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2(17.39g,25.4mmol)中添
加1-bromo-2-iodobenzene(10.76g,38mmol)、Pd(PPh3)4(1.47g,
1.3mmol)、K2CO3(10.52g,76.1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15g(收率:56%)。

【22.Sub1-B91的合成】

<反应式24>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33(15.63g,22.8mmol)中添
加1-bromo-2-iodobenzene(9.67g,34.2mmol)、Pd(PPh3)4(1.32g,
1.1mmol)、K2CO3(9.45g,68.4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1-B1
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78g(收率:60%)。

【23.Sub1-B99的合成】

<反应式2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0(17.08g,31mmol)中添加
1-bromo-2-iodobenzene(13.14g,46.5mmol)、Pd(PPh3)4(1.79g,
1.5mmol)、K2CO3(12.84g,92.9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25g(收率:57%)。

【24.Sub1-B102的合成】

<反应式26>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1-VI-B43(13.96g,26.1mmol)中添
加1-bromo-2-iodobenzene(11.06g,39.1mmol)、Pd(PPh3)4(1.51g,
1.3mmol)、K2CO3(10.81g,78.2mmol)、THF、水,使用上述Sub
1-B1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12g(收率:62%)。

另一方面,Sub1的例示如下,但不受此限定,其FD-MS如下表
1所示。




【表1】

化合物
FD-MS
化合物
FD-MS
Sub1-B1
m/z=473.08(C30H20BrN=474.39)
Sub1-B2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3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4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5
m/z=425.08(C26H20BrN=426.35)
Sub1-B6
m/z=474.07(C29H19BrN2=475.38)
Sub1-B7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8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9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10
m/z=599.12(C40H26BrN=600.55)
Sub1-B11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14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18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19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20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21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22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23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24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25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26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27
m/z=665.17(C45H32BrN=666.65)
Sub1-B28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29
m/z=665.17(C45H32BrN=666.65)
Sub1-B30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31
m/z=665.17(C45H32BrN=666.65)
Sub1-B32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33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34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35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36
m/z=789.20(C55H36BrN=790.79)
Sub1-B37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38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39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40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41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42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43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44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45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46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47
m/z=473.08(C30H20BrN=474.39)

Sub1-B48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49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50
m/z=524.09(C33H21BrN2=525.44)
Sub1-B51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52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53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54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55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56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57
m/z=665.17(C45H32BrN=666.65)
Sub1-B58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59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60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61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62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63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64
m/z=789.20(C55H36BrN=790.79)
Sub1-B65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66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67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68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69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70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71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72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73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74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75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76
m/z=473.08(C30H20BrN=474.39)
Sub1-B77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78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79
m/z=523.09(C34H22BrN=524.45)
Sub1-B80
m/z=425.08(C26H20BrN=426.35)
Sub1-B81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82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83
m/z=549.11(C36H24BrN=550.49)
Sub1-B84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85
m/z=625.14(C42H28BrN=626.58)
Sub1-B86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87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88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89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B90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91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92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93
m/z=789.20(C55H36BrN=790.79)
Sub1-B94
m/z=713.17(C49H32BrN=714.69)
Sub1-B95
m/z=789.20(C55H36BrN=790.79)
Sub1-B96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97
m/z=711.16(C49H30BrN=712.67)
Sub1-B98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99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100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101
m/z=579.07(C36H22BrNS=580.54)
Sub1-B102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103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104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B105
m/z=563.09(C36H22BrNO=564.47)
Sub1-C1
m/z=397.05(C24H16BrN=398.29)
Sub1-C2
m/z=473.08(C30H20BrN=474.39)
Sub1-C3
m/z=447.06(C28H18BrN=448.35)
Sub1-C4
m/z=447.06(C28H18BrN=448.35)
Sub1-C5
m/z=473.08(C30H20BrN=474.39)
Sub1-C6
m/z=513.11(C33H24BrN=514.45)
Sub1-C7
m/z=513.11(C33H24BrN=514.45)
Sub1-C8
m/z=513.11(C33H24BrN=514.45)
Sub1-C9
m/z=513.11(C33H24BrN=514.45)
Sub1-C10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C11
m/z=589.14(C39H28BrN=590.55)
Sub1-C12
m/z=637.14(C43H28BrN=638.59)
Sub1-C13
m/z=637.14(C43H28BrN=638.59)
Sub1-C14
m/z=635.12(C43H26BrN=636.58)
Sub1-C15
m/z=635.12(C43H26BrN=636.58)
Sub1-C16
m/z=503.03(C30H18BrNS=504.44)
Sub1-C17
m/z=503.03(C30H18BrNS=504.44)
Sub1-C18
m/z=487.06(C30H18BrNO=488.37)
Sub1-C19
m/z=487.06(C30H18BrNO=488.37)
Sub1-C20
m/z=487.06(C30H18BrNO=488.37)
Sub1-C21
m/z=487.06(C30H18BrNO=488.37)




【II.Sub2的合成】

上述化学式1的Sub2可借助以下化学式27的反应途径来合成,
但不受此限定。

<反应式27>


属于Sub2的具体化合物的合成例如下。

【1.Sub2-6的合成】

<反应式28>


将作为起始材料的2-bromo-9,9-diphenyl-9H-fluorene(35.27g,
88.8mmol)以甲苯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aniline(16.53g,
177.5mmol)、Pd2(dba)3(2.44g,2.7mmol)、50%P(t-Bu)3(3.5ml,
7.1mmol)、NaOt-Bu(25.6g,266.3mmol),并在40℃温度条件下
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使用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后,利用MgSO4
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
晶,获得生成物27.27g(收率:75%)。

【2.Sub2-7的合成】

<反应式29>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2-bromo-9,9-diphenyl-9H-fluorene(11.89g,
29.9mmol)中添加[1,1'-biphenyl]-4-amine(10.13g,59.9mmol)、Pd2
(dba)3(0.82g,0.9mmol)、50%P(t-Bu)3(1.2ml,2.4mmol)、
NaOt-Bu(8.63g,89.8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
得生成物11.04g(收率:76%)。

【3.Sub2-13的合成】

<反应式30>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bromobenzene(11.16g,71.1mmol)中添加
aniline(13.24g,142.2mmol)、Pd2(dba)3(1.95g,2.1mmol)、
50%P(t-Bu)3(2.8ml,5.7mmol)、NaOt-Bu(20.49g,213.2mmol)、
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62g(收率:80%)。

【4.Sub2-16的合成】

<反应式31>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bromobenzene(7.61g,48.5mmol)中添加
[1,1'-biphenyl]-4-amine(16.4g,96.9mmol)、Pd2(dba)3(1.33g,
1.5mmol)、50%P(t-Bu)3(1.9ml,3.9mmol)、NaOt-Bu(13.97g,
145.4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87g(收
率:83%)。

【5.Sub2-17的合成】

<反应式32>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4-bromo-1,1'-biphenyl(9.74g,41.8mmol)中
添加[1,1'-biphenyl]-4-amine(14.14g,83.6mmol)、Pd2(dba)3(1.15g,
1.3mmol)、50%P(t-Bu)3(1.6ml,3.3mmol)、NaOt-Bu(12.05g,
125.4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0.61g
(收率:79%)。

【6.Sub2-39的合成】

<反应式33>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2-bromobenzo[b]thiophene(8.92g,41.9mmol)
中添加aniline(7.8g,83.7mmol)、Pd2(dba)3(1.15g,1.3mmol)、
50%P(t-Bu)3(1.6ml,3.3mmol)、NaOt-Bu(12.07g,125.6mmol)、
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51g(收率:69%)。

【7.Sub2-67的合成】

<反应式34>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3-bromo-9,9-dimethyl-9H-fluorene(16.33g,
59.8mmol)中添加aniline(11.13g,119.6mmol)、Pd2(dba)3(1.64g,
1.8mmol)、50%P(t-Bu)3(2.3ml,4.8mmol)、NaOt-Bu(17.24g,
179.3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14.33g
(收率:84%)。

【8.Sub2-68的合成】

<反应式35>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3-bromo-9,9-dimethyl-9H-fluorene(8.09g,
29.6mmol)中添加[1,1'-biphenyl]-4-amine(10.02g,59.2mmol)、Pd2
(dba)3(0.81g,0.9mmol)、50%P(t-Bu)3(1.2ml,2.4mmol)、
NaOt-Bu(8.54g,88.8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
得生成物8.78g(收率:82%)。

【9.Sub2-72的合成】

<反应式36>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3-bromo-9,9-diphenyl-9H-fluorene(11.67g,
29.4mmol)中添加aniline(5.47g,58.7mmol)、Pd2(dba)3(0.81g,
0.9mmol)、50%P(t-Bu)3(1.1ml,2.3mmol)、NaOt-Bu(8.47g,
88.1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9.02g(收
率:75%)。

【10.Sub2-77的合成】

<反应式37>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3-bromopyridine(10.41g,65.9mmol)中添加
aniline(12.27g,131.8mmol)、Pd2(dba)3(1.81g,2mmol)、50%
P(t-Bu)3(2.6ml,5.3mmol)、NaOt-Bu(19g,197.7mmol)、甲
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51g(收率:67%)。

【11.Sub2-78的合成】

<反应式38>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3-(4-bromophenyl)pyridine(10.98g,
46.9mmol)中添加aniline(8.74g,93.8mmol)、Pd2(dba)3(1.29g,
1.4mmol)、50%P(t-Bu)3(1.8ml,3.8mmol)、NaOt-Bu(13.52g,
140.7mmol)、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97g(收
率:69%)。

【12.Sub2-82的合成】

<反应式39>


向作为起始材料的4-bromoisoquinoline(9.83g,47.2mmol)中添
加aniline(8.8g,94.5mmol)、Pd2(dba)3(1.3g,1.4mmol)、50%
P(t-Bu)3(1.8ml,3.8mmol)、NaOt-Bu(13.62g,141.7mmol)、
甲苯,使用上述Sub2-6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24g(收率:60%)。

另一方面,Sub2的例示如下,但不受此限定,它们的FD-MS如
下表2所示。


【表2】

化合物
FD-MS
化合物
FD-MS
Sub 2-1
m/z=285.15(C21H19N=285.38)
Sub 2-2
m/z=299.17(C22H21N=299.41)
Sub 2-3
m/z=361.18(C27H23N=361.48)
Sub 2-4
m/z=335.17(C25H21N=335.44)
Sub 2-5
m/z=335.17(C25H21N=335.44)
Sub 2-6
m/z=409.18(C31H23N=409.52)
Sub 2-7
m/z=485.21(C37H27N=485.62)
Sub 2-8
m/z=535.23(C41H29N=535.68)
Sub 2-9
m/z=459.20(C35H25N=459.58)
Sub 2-10
m/z=407.17(C31H21N=407.51)
Sub 2-11
m/z=483.20(C37H25N=483.60)
Sub 2-13
m/z=169.09(C12H11N=169.22)
Sub 2-14
m/z=187.08(C12H10FN=187.21)
Sub 2-15
m/z=209.12(C15H15N=209.29)
Sub 2-16
m/z=245.12(C18H15N=245.32)
Sub 2-17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18
m/z=295.14(C22H17N=295.38)
Sub 2-19
m/z=295.14(C22H17N=295.38)
Sub 2-20
m/z=219.10(C16H13N=219.28)
Sub 2-21
m/z=219.10(C16H13N=219.28)
Sub 2-22
m/z=269.12(C20H15N=269.34)
Sub 2-23
m/z=269.12(C20H15N=269.34)
Sub 2-24
m/z=269.12(C20H15N=269.34)
Sub 2-25
m/z=275.08(C18H13NS=275.37)
Sub 2-28
m/z=351.11(C24H17NS=351.46)
Sub 2-29
m/z=335.13(C24H17NO=335.40)
Sub 2-30
m/z=325.09(C22H15NS=325.43)
Sub 2-31
m/z=309.12(C22H15NO=309.36)
Sub 2-32
m/z=351.11(C24H17NS=351.46)
Sub 2-37
m/z=275.08(C18H13NS=275.37)
Sub 2-38
m/z=360.16(C26H20N2=360.45)
Sub 2-39
m/z=225.06(C14H11NS=225.31)
Sub 2-40
m/z=251.08(C16H13NS=251.35)
Sub 2-41
m/z=259.10(C18H13NO=259.30)
Sub 2-42
m/z=335.13(C24H17NO=335.40)
Sub 2-43
m/z=259.10(C18H13NO=259.30)
Sub 2-44
m/z=309.12(C22H15NO=309.36)
Sub 2-45
m/z=269.12(C20H15N=269.34)
Sub 2-46
m/z=269.12(C20H15N=269.34)
Sub 2-47
m/z=345.15(C26H19N=345.44)
Sub 2-48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49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50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51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52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53
m/z=321.15(C24H19N=321.41)
Sub 2-54
m/z=361.18(C27H23N=361.48)
Sub 2-55
m/z=437.21(C33H27N=437.57)
Sub 2-56
m/z=411.20(C31H25N=411.54)
Sub 2-57
m/z=485.21(C37H27N=485.62)
Sub 2-58
m/z=459.20(C35H25N=459.58)
Sub 2-59
m/z=535.23(C41H29N=535.68)
Sub 2-60
m/z=561.25(C43H31N=561.71)
Sub 2-61
m/z=535.23(C41H29N=535.68)
Sub 2-62
m/z=535.23(C41H29N=535.68)
Sub 2-63
m/z=423.20(C32H25N=423.55)
Sub 2-64
m/z=437.21(C33H27N=437.57)
Sub 2-65
m/z=445.16(C31H21F2N=445.50)
Sub 2-66
m/z=437.21(C33H27N=437.57)
Sub 2-67
m/z=285.15(C21H19N=285.38)
Sub 2-68
m/z=361.18(C27H23N=361.48)
Sub 2-69
m/z=361.18(C27H23N=361.48)
Sub 2-70
m/z=335.17(C25H21N=335.44)
Sub 2-71
m/z=437.21(C33H27N=437.57)
Sub 2-72
m/z=409.18(C31H23N=409.52)
Sub 2-73
m/z=485.21(C37H27N=485.62)
Sub 2-74
m/z=335.17(C25H21N=335.44)
Sub 2-75
m/z=286.15(C20H18N2=286.37)
Sub 2-76
m/z=336.16(C24H20N2=336.43)
Sub 2-77
m/z=170.08(C11H10N2=170.21)
Sub 2-78
m/z=246.12(C17H14N2=246.31)
Sub 2-79
m/z=246.12(C17H14N2=246.31)
Sub 2-80
m/z=296.13(C21H16N2=296.37)
Sub 2-81
m/z=323.14(C22H17N3=323.39)
Sub 2-82
m/z=220.10(C15H12N2=220.27)
Sub 2-83
m/z=220.10(C15H12N2=220.27)
Sub 2-84
m/z=220.10(C15H12N2=220.27)
Sub 2-85
m/z=220.10(C15H12N2=220.27)
Sub 2-86
m/z=346.15(C25H18N2=346.42)
Sub 2-87
m/z=296.13(C21H16N2=296.37)
Sub 2-88
m/z=270.12(C19H14N2=270.33)
Sub 2-89
m/z=414.21(C31H18D5N=414.55)

【III.最终生成物(FinalProduct)的合成】

将Sub2(1当量)以甲苯溶解于圆底烧瓶中,添加Sub1(1.2
当量)、Pd2(dba)3(0.03当量)、P(t-Bu)3(0.08当量)、NaOt-Bu
(3当量),并在10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时,使用
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后,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对所生
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最终生成物(Final
Product)。

【1.产物B17的合成】

<反应式40>


将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6.39g,15.6mmol)以甲苯溶解
于圆底烧瓶中,添加Sub1-B2(10.31g,18.7mmol)、Pd2(dba)3
(0.43g,0.5mmol)、50%P(t-Bu)3(0.6ml,1.2mmol)、NaOt-Bu
(4.5g,46.8mmol),并在100℃温度条件下进行搅拌。当反应结束
时,使用CH2Cl2和水进行提取后,利用MgSO4来干燥和浓缩有机层,
对所生成的化合物进行silicagelcolumn及再结晶,获得生成物9.46g
(收率:69%)。

【2.产物B21的合成】

<反应式41>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5.18g,10.7mmol)添加Sub1-B1
(6.07g,12.8mmol)、Pd2(dba)3(0.29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08g,32mmol)、甲苯,使用上
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22g(收率:77%)。

【3.产物B145的合成】

<反应式42>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4.96g,10.2mmol)添加Sub1-B14
(6.43g,12.3mmol)、Pd2(dba)3(0.28g,0.3mmol)、50%P(t-Bu)
3(0.4ml,0.8mmol)、NaOt-Bu(2.94g,30.6mmol)、甲苯,使用
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83g(收率:72%)。

【4.产物B179的合成】

<反应式43>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8(3.91g,10.8mmol)添加Sub
1-B23(8.13g,13mmol)、Pd2(dba)3(0.3g,0.3mmol)、50%P
(t-Bu)3(0.4ml,0.9mmol)、NaOt-Bu(3.12g,32.4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18g(收率:63%)。

【5.产物B187的合成】

<反应式44>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7(3.64g,11.3mmol)添加Sub
1-B26(8.03g,13.6mmol)、Pd2(dba)3(0.31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27g,34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06g(收率:75%)。

【6.产物B200的合成】

<反应式4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82(2.76g,12.5mmol)添加Sub
1-B32(10.75g,15mmol)、Pd2(dba)3(0.34g,0.4mmol)、50%P
(t-Bu)3(0.5ml,1mmol)、NaOt-Bu(3.61g,37.6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21g(收率:58%)。

【7.产物B204的合成】

<反应式46>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7(3.07g,10.8mmol)添加Sub
1-B33(9.23g,12.9mmol)、Pd2(dba)3(0.3g,0.3mmol)、50%P
(t-Bu)3(0.4ml,0.9mmol)、NaOt-Bu(3.1g,32.3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62g(收率:67%)。

【8.产物B210的合成】

<反应式47>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4.28g,10.5mmol)添加Sub1-B40
(7.28g,12.5mmol)、Pd2(dba)3(0.29g,0.3mmol)、50%P(t-Bu)
3(0.4ml,0.8mmol)、NaOt-Bu(3.01g,31.4mmol)、甲苯,使用
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75g(收率:71%)。

【9.产物B213的合成】

<反应式48>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6(3.15g,12.8mmol)添加Sub
1-B43(8.7g,15.4mmol)、Pd2(dba)3(0.35g,0.4mmol)、50%P
(t-Bu)3(0.5ml,1mmol)、NaOt-Bu(3.7g,38.5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93g(收率:74%)。

【10.产物B223的合成】

<反应式49>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4.47g,10.9mmol)添加Sub1-B48
(7.21g,13.1mmol)、Pd2(dba)3(0.3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15g,32.7mmol)、甲苯,使用
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2g(收率:75%)。

【11.产物B245的合成】

<反应式50>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2(4.32g,10.5mmol)添加Sub
1-B54(7.93g,12.7mmol)、Pd2(dba)3(0.29g,0.3mmol)、50%
P(t-Bu)3(0.4ml,0.8mmol)、NaOt-Bu(3.04g,31.6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5g(收率:63%)。

【12.产物B253的合成】

<反应式51>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7(3.56g,12.5mmol)添加Sub
1-B58(8.84g,15mmol)、Pd2(dba)3(0.34g,0.4mmol)、50%P
(t-Bu)3(0.5ml,1mmol)、NaOt-Bu(3.6g,37.4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44g(收率:75%)。

【13.产物B259的合成】

<反应式52>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3(1.88g,11.1mmol)添加Sub
1-B61(9.53g,13.3mmol)、Pd2(dba)3(0.31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2g,33.3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96g(收率:78%)。

【14.产物B266的合成】

<反应式53>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39(2.56g,11.4mmol)添加Sub
1-B62(9.74g,13.6mmol)、Pd2(dba)3(0.31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28g,34.1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54g(收率:67%)。

【15.产物B273的合成】

<反应式54>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7(2.83g,16.6mmol)添加Sub
1-B69(11.58g,20mmol)、Pd2(dba)3(0.46g,0.5mmol)、50%P
(t-Bu)3(0.6ml,1.3mmol)、NaOt-Bu(4.79g,49.9mmol)、甲苯,
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79g(收率:61%)。

【16.产物B278的合成】

<反应式5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8(3.71g,15.1mmol)添加Sub
1-B72(10.2g,18.1mmol)、Pd2(dba)3(0.41g,0.5mmol)、50%
P(t-Bu)3(0.6ml,1.2mmol)、NaOt-Bu(4.34g,45.2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93g(收率:63%)。

【17.产物B287的合成】

<反应式56>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4.97g,12.1mmol)添加Sub1-B76
(6.91g,14.6mmol)、Pd2(dba)3(0.33g,0.4mmol)、50%P(t-Bu)
3(0.5ml,1mmol)、NaOt-Bu3.5g,36.4mmol)、甲苯,使用上述
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3g(收率:65%)。

【18.产物B322的合成】

<反应式57>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4.72g,11.5mmol)添加Sub1-B84
(8.67g,13.8mmol)、Pd2(dba)3(0.32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32g,34.6mmol)、甲苯,使用
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61g(收率:60%)。

【19.产物B331的合成】

<反应式58>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7(3.59g,11.2mmol)添加Sub
1-B87(7.92g,13.4mmol)、Pd2(dba)3(0.31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22g,33.5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1g(收率:68%)。

【20.产物B340的合成】

<反应式59>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6(2.82g,11.5mmol)添加Sub
1-B90(9.86g,13.8mmol)、Pd2(dba)3(0.32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31g,34.5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7g(收率:63%)。

【21.产物B343的合成】

<反应式60>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3(1.86g,11mmol)添加Sub1-B91
(9.43g,13.2mmol)、Pd2(dba)3(0.3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17g,33mmol)、甲苯,使用上
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27g(收率:71%)。

【22.产物B351的合成】

<反应式61>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3(2.41g,14.2mmol)添加Sub
1-B99(9.92g,17.1mmol)、Pd2(dba)3(0.39g,0.4mmol)、50%
P(t-Bu)3(0.6ml,1.1mmol)、NaOt-Bu(4.11g,42.7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48g(收率:68%)。

【23.产物B358的合成】

<反应式62>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7(3.78g,13.2mmol)添加Sub
1-B102(8.97g,15.9mmol)、Pd2(dba)3(0.36g,0.4mmol)、50%
P(t-Bu)3(0.5ml,1.1mmol)、NaOt-Bu(3.82g,39.7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1g(收率:62%)。

【24.产物B375的合成】

<反应式63>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7(3.11g,10.9mmol)添加Sub
1-B64(10.34g,13.1mmol)、Pd2(dba)3(0.3g,0.3mmol)、50%
P(t-Bu)3(0.4ml,0.9mmol)、NaOt-Bu(3.14g,32.7mmol)、甲
苯,使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18g(收率:57%)。

【25.产物C2的合成】

<反应式64>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3(6g,16.6mmol)添加Sub1-C1
(7.93g,19.9mmol)、Pd2(dba)3(1.21g,1.3mmol)、50%P(t-Bu)
3(0.7ml,1.66mmol)、NaOt-Bu(73.03g,49.8mmol)、甲苯,使
用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7.54g(收率:67%)。

【26.产物C8的合成】

<反应式65>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7(5.18g,10.7mmol)添加Sub1-C1
(5.1g,12.8mmol)、Pd2(dba)3(0.29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08g,32mmol)、甲苯,使用上
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34g(收率:74%)。

【27.产物C21合成例】

<反应式66>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17(3.59g,11.2mmol)添加Sub1-C7
(6.9g,13.4mmol)、Pd2(dba)3(0.31g,0.3mmol)、50%P(t-Bu)
3(0.4ml,0.9mmol)、NaOt-Bu(3.22g,33.5mmol)、甲苯,使用
上述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g(收率:71%)。

【28.产物C23的合成】

<反应式67>


向在上述合成中获得的Sub2-67(3.56g,12.5mmol)添加Sub1-C8
(7.7g,15mmol)、Pd2(dba)3(0.34g,0.4mmol)、50%P(t-Bu)
3(0.5ml,1mmol)、NaOt-Bu(3.6g,37.4mmol)、甲苯,使用上述
产物B17合成法来获得生成物6.82g(收率:76%)。

另一方面,按照如上所述的合成例制备的本发明的化合物
B1~B386、C1~C40的FD-MS值如下表3所示。

【表3】

化合物
FD-MS
化合物
FD-MS
B1
m/z=678.30(C51H38N2=678.86)
B6
m/z=754.33(C57H42N2=754.96)
B7
m/z=830.37(C63H46N2=831.05)
B11
m/z=728.32(C55H40N2=728.92)
B12
m/z=804.35(C61H44N2=805.02)
B16
m/z=802.33(C61H42N2=803.00)
B17
m/z=878.37(C67H46N2=879.10)
B21
m/z=878.37(C67H46N2=879.10)
B22
m/z=954.40(C73H50N2=955.19)
B23
m/z=928.38(C71H48N2=929.15)
B24
m/z=928.38(C71H48N2=929.15)
B25
m/z=830.37(C63H46N2=831.05)
B26
m/z=852.35(C65H44N2=853.06)
B27
m/z=928.38(C71H48N2=929.15)

B31
m/z=800.32(C61H40N2=800.98)
B43
m/z=926.37(C71H46N2=927.14)
B47
m/z=714.30(C54H38N2=714.89)
B51
m/z=714.30(C54H38N2=714.89)
B62
m/z=764.32(C58H40N2=764.95)
B66
m/z=612.26(C46H32N2=612.76)
B86
m/z=662.27(C50H34N2=662.82)
B94
m/z=718.24(C52H34N2S=718.90)
B106
m/z=728.28(C54H36N2O=728.88)
B122
m/z=820.29(C60H40N2S=821.04)
B124
m/z=638.27(C48H34N2=638.80)
B125
m/z=738.30(C56H38N2=738.91)
B127
m/z=729.31(C54H39N3=729.91)
B128
m/z=928.38(C71H48N2=929.15)
B129
m/z=790.33(C60H42N2=790.99)
B130
m/z=714.30(C54H38N2=714.89)
B132
m/z=804.35(C61H44N2=805.02)
B138
m/z=764.32(C58H40N2=764.95)
B145
m/z=928.38(C71H48N2=929.15)
B152
m/z=870.40(C66H50N2=871.12)
B157
m/z=802.33(C61H42N2=803.00)
B158
m/z=830.37(C63H46N2=831.05)
B161
m/z=696.29(C51H37FN2=696.85)
B162
m/z=718.33(C54H42N2=718.92)
B164
m/z=794.28(C58H38N2S=795.00)
B165
m/z=804.31(C60H40N2O=804.97)
B167
m/z=928.38(C71H48N2=929.15)
B168
m/z=954.40(C73H50N2=955.19)
B169
m/z=954.40(C73H50N2=955.19)
B170
m/z=852.35(C65H44N2=853.06)
B171
m/z=878.37(C67H46N2=879.10)
B172
m/z=928.38(C71H48N2=929.15)
B173
m/z=928.38(C71H48N2=929.15)
B174
m/z=754.33(C57H42N2=754.96)
B175
m/z=802.33(C61H42N2=803.00)
B176
m/z=878.37(C67H46N2=879.10)
B177
m/z=878.37(C67H46N2=879.10)
B178
m/z=714.30(C54H38N2=714.89)
B179
m/z=906.40(C69H50N2=907.15)
B180
m/z=954.40(C73H50N2=955.19)
B181
m/z=820.29(C60H40N2S=821.04)
B182
m/z=831.36(C62H45N3=832.04)
B183
m/z=830.37(C63H46N2=831.05)
B184
m/z=854.37(C65H46N2=855.07)
B185
m/z=994.43(C76H54N2=995.26)
B186
m/z=729.31(C54H39N3=729.91)
B187
m/z=830.37(C63H46N2=831.05)
B188
m/z=830.37(C63H46N2=831.05)
B189
m/z=794.37(C60H46N2=795.02)
B190
m/z=906.40(C69H50N2=907.15)
B191
m/z=830.37(C63H46N2=831.05)
B192
m/z=906.40(C69H50N2=907.15)
B193
m/z=755.33(C56H41N3=755.94)
B194
m/z=906.40(C69H50N2=907.15)
B195
m/z=802.33(C61H42N2=803.00)
B196
m/z=852.35(C65H44N2=853.06)
B197
m/z=878.37(C67H46N2=879.10)
B198
m/z=954.40(C73H50N2=955.19)
B199
m/z=918.40(C70H50N2=919.16)
B200
m/z=853.35(C64H43N3=854.05)
B201
m/z=802.33(C61H42N2=803.00)
B202
m/z=852.35(C65H44N2=853.06)
B203
m/z=878.37(C67H46N2=879.10)
B204
m/z=918.40(C70H50N2=919.16)
B205
m/z=877.35(C66H43N3=878.07)
B206
m/z=800.32(C61H40N2=800.98)
B207
m/z=768.26(C56H36N2S=768.96)
B208
m/z=936.35(C69H48N2S=937.20)
B209
m/z=820.29(C60H40N2S=821.04)
B210
m/z=908.32(C67H44N2S=909.14)
B211
m/z=822.28(C58H38N4S=823.01)
B212
m/z=794.28(C58H38N2S=795.00)
B213
m/z=728.28(C54H36N2O=728.88)
B214
m/z=742.26(C54H34N2O2=742.86)
B215
m/z=829.31(C61H39N3O=829.98)
B216
m/z=782.33(C58H42N2O=782.97)
B217
m/z=652.25(C48H32N2O=652.78)
B218
m/z=942.36(C71H46N2O=943.14)
B219
m/z=754.33(C57H42N2=754.96)
B220
m/z=754.33(C57H42N2=754.96)
B221
m/z=802.33(C61H42N2=803.00)
B222
m/z=830.37(C63H46N2=831.05)
B223
m/z=878.37(C67H46N2=879.10)
B224
m/z=878.37(C67H46N2=879.10)
B225
m/z=954.40(C73H50N2=955.19)
B226
m/z=928.38(C71H48N2=929.15)
B227
m/z=852.35(C65H44N2=853.06)
B228
m/z=878.37(C67H46N2=879.10)
B229
m/z=878.37(C67H46N2=879.10)
B230
m/z=878.37(C67H46N2=879.10)
B231
m/z=562.24(C42H30N2=562.70)
B232
m/z=638.27(C48H34N2=638.80)
B233
m/z=638.27(C48H34N2=638.80)
B234
m/z=714.30(C54H38N2=714.89)
B235
m/z=954.40(C73H50N2=955.19)
B236
m/z=800.32(C61H40N2=800.98)

B237
m/z=779.29(C57H37N3O=779.92)
B238
m/z=802.33(C61H42N2=803.00)
B239
m/z=878.37(C67H46N2=879.10)
B240
m/z=878.37(C67H46N2=879.10)
B241
m/z=878.37(C67H46N2=879.10)
B242
m/z=866.37(C66H46N2=867.08)
B243
m/z=954.40(C73H50N2=955.19)
B244
m/z=880.38(C67H48N2=881.11)
B245
m/z=954.40(C73H50N2=955.19)
B246
m/z=820.29(C60H40N2S=821.04)
B247
m/z=896.32(C66H44N2S=897.13)
B248
m/z=754.33(C57H42N2=754.96)
B249
m/z=794.37(C60H46N2=795.02)
B250
m/z=679.30(C50H37N3=679.85)
B251
m/z=830.37(C63H46N2=831.05)
B252
m/z=830.37(C63H46N2=831.05)
B253
m/z=794.37(C60H46N2=795.02)
B254
m/z=818.33(C61H42N2O=819.00)
B255
m/z=728.32(C55H40N2=728.92)
B256
m/z=920.41(C70H52N2=921.18)
B257
m/z=729.31(C54H39N3=729.91)
B258
m/z=870.40(C66H50N2=871.12)
B259
m/z=802.33(C61H42N2=803.00)
B260
m/z=878.37(C67H46N2=879.10)
B261
m/z=918.40(C70H50N2=919.16)
B262
m/z=879.36(C66H45N3=880.08)
B263
m/z=802.33(C61H42N2=803.00)
B264
m/z=878.37(C67H46N2=879.10)
B265
m/z=918.40(C70H50N2=919.16)
B266
m/z=858.31(C63H42N2S=859.09)
B267
m/z=800.32(C61H40N2=800.98)
B268
m/z=916.38(C70H48N2=917.14)
B269
m/z=744.26(C54H36N2S=744.94)
B270
m/z=908.32(C67H44N2S=909.14)
B271
m/z=668.23(C48H32N2S=668.85)
B272
m/z=784.29(C57H40N2S=785.01)
B273
m/z=669.22(C47H31N3S=669.83)
B274
m/z=719.24(C51H33N3S=719.89)
B275
m/z=768.26(C56H36N2S=768.96)
B276
m/z=702.27(C52H34N2O=702.84)
B277
m/z=818.33(C61H42N2O=819.00)
B278
m/z=729.28(C53H35N3O=729.86)
B279
m/z=652.25(C48H32N2O=652.78)
B280
m/z=892.35(C67H44N2O=893.08)
B281
m/z=702.27(C52H34N2O=702.84)
B282
m/z=806.30(C58H38N4O=806.95)
B283
m/z=678.30(C51H38N2=678.86)
B284
m/z=754.33(C57H42N2=754.96)
B285
m/z=754.33(C57H42N2=754.96)
B286
m/z=830.37(C63H46N2=831.05)
B287
m/z=802.33(C61H42N2=803.00)
B288
m/z=878.37(C67H46N2=879.10)
B289
m/z=878.37(C67H46N2=879.10)
B290
m/z=954.40(C73H50N2=955.19)
B291
m/z=928.38(C71H48N2=929.15)
B292
m/z=928.38(C71H48N2=929.15)
B293
m/z=852.35(C65H44N2=853.06)
B294
m/z=928.38(C71H48N2=929.15)
B295
m/z=562.24(C42H30N2=562.70)
B296
m/z=638.27(C48H34N2=638.80)
B297
m/z=638.27(C48H34N2=638.80)
B298
m/z=714.30(C54H38N2=714.89)
B299
m/z=714.30(C54H38N2=714.89)
B300
m/z=790.33(C60H42N2=790.99)
B301
m/z=878.37(C67H46N2=879.10)
B302
m/z=954.40(C73H50N2=955.19)
B303
m/z=892.38(C68H48N2=893.12)
B304
m/z=830.37(C63H46N2=831.05)
B305
m/z=838.32(C61H40F2N2=838.98)
B306
m/z=883.40(C67H41D5N2=884.13)
B307
m/z=928.38(C71H48N2=929.15)
B308
m/z=1030.43(C79H54N2=1031.29)
B309
m/z=878.37(C67H46N2=879.10)
B310
m/z=954.40(C73H50N2=955.19)
B311
m/z=878.37(C67H46N2=879.10)
B312
m/z=928.38(C71H48N2=929.15)
B313
m/z=802.33(C61H42N2=803.00)
B314
m/z=878.37(C67H46N2=879.10)
B315
m/z=878.37(C67H46N2=879.10)
B316
m/z=878.37(C67H46N2=879.10)
B317
m/z=744.26(C54H36N2S=744.94)
B318
m/z=614.27(C46H34N2=614.78)
B319
m/z=765.31(C57H39N3=765.94)
B320
m/z=814.33(C62H42N2=815.01)
B321
m/z=906.40(C69H50N2=907.15)
B322
m/z=954.40(C73H50N2=955.19)
B323
m/z=1028.41(C79H52N2=1029.27)
B324
m/z=881.38(C66H47N3=882.10)
B325
m/z=954.40(C73H50N2=955.19)
B326
m/z=854.33(C64H42N2O=855.03)
B327
m/z=714.30(C54H38N2=714.89)
B328
m/z=830.37(C63H46N2=831.05)
B329
m/z=918.40(C70H50N2=919.16)
B330
m/z=805.35(C60H43N3=806.00)
B331
m/z=830.37(C63H46N2=831.05)
B332
m/z=830.37(C63H46N2=831.05)

B333
m/z=844.38(C64H48N2=845.08)
B334
m/z=834.31(C61H42N2S=835.06)
B335
m/z=778.33(C59H42N2=778.98)
B336
m/z=946.43(C72H54N2=947.21)
B337
m/z=869.38(C65H47N3=870.09)
B338
m/z=870.40(C66H50N2=871.12)
B339
m/z=852.35(C65H44N2=853.06)
B340
m/z=878.37(C67H46N2=879.10)
B341
m/z=994.43(C76H54N2=995.26)
B342
m/z=903.36(C68H45N3=904.10)
B343
m/z=802.33(C61H42N2=803.00)
B344
m/z=878.37(C67H46N2=879.10)
B345
m/z=918.40(C70H50N2=919.16)
B346
m/z=884.32(C65H44N2S=885.12)
B347
m/z=916.38(C70H48N2=917.14)
B348
m/z=850.33(C65H42N2=851.04)
B349
m/z=744.26(C54H36N2S=744.94)
B350
m/z=908.32(C67H44N2S=909.14)
B351
m/z=668.23(C48H32N2S=668.85)
B352
m/z=745.26(C53H35N3S=745.93)
B353
m/z=774.22(C54H34N2S2=774.99)
B354
m/z=820.29(C60H40N2S=821.04)
B355
m/z=908.32(C67H44N2S=909.14)
B356
m/z=804.31(C60H40N2O=804.97)
B357
m/z=729.28(C53H35N3O=729.86)
B358
m/z=768.31(C57H40N2O=768.94)
B359
m/z=752.28(C56H36N2O=752.90)
B360
m/z=892.35(C67H44N2O=893.08)
B361
m/z=818.33(C61H42N2O=819.00)
B362
m/z=792.28(C58H36N2O2=792.92)
B363
m/z=804.31(C60H40N2O=804.97)
B364
m/z=806.30(C58H38N4O=806.95)
B365
m/z=802.33(C61H42N2=803.00)
B366
m/z=918.40(C70H50N2=919.16)
B367
m/z=908.32(C67H44N2S=909.14)
B368
m/z=852.35(C65H44N2=853.06)
B369
m/z=918.40(C70H50N2=919.16)
B370
m/z=803.33(C60H41N3=803.99)
B371
m/z=878.37(C67H46N2=879.10)
B372
m/z=954.40(C73H50N2=955.19)
B373
m/z=968.41(C74H52N2=969.22)
B374
m/z=853.35(C64H43N3=854.05)
B375
m/z=994.43(C76H54N2=995.26)
B376
m/z=902.37(C69H46N2=903.12)
B377
m/z=918.40(C70H50N2=919.16)
B378
m/z=892.35(C67H44N2O=893.08)
B379
m/z=802.33(C61H42N2=803.00)
B380
m/z=1042.43(C80H54N2=1043.30)
B381
m/z=853.35(C64H43N3=854.05)
B382
m/z=994.43(C76H54N2=995.26)
B383
m/z=878.37(C67H46N2=879.10)
B384
m/z=994.43(C76H54N2=995.26)
B385
m/z=884.32(C65H44N2S=885.12)
B386
m/z=994.43(C76H54N2=995.26)
C1
m/z=602.27(C45H34N2=602.76)
C2
m/z=678.30(C51H38N2=678.86)
C3
m/z=754.33(C57H42N2=754.96)
C4
m/z=652.29(C49H36N2=652.82)
C5
m/z=728.32(C55H40N2=728.92)
C6
m/z=726.30(C55H38N2=726.90)
C7
m/z=802.33(C61H42N2=803.00)
C8
m/z=802.33(C61H42N2=803.00)
C9
m/z=852.35(C65H44N2=853.06)
C10
m/z=852.35(C65H44N2=853.06)
C11
m/z=852.35(C65H44N2=853.06)
C12
m/z=724.29(C55H36N2=724.89)
C13
m/z=638.27(C48H34N2=638.80)
C14
m/z=638.27(C48H34N2=638.80)
C15
m/z=688.29(C52H36N2=688.86)
C16
m/z=536.23(C40H28N2=536.66)
C17
m/z=586.24(C44H30N2=586.72)
C18
m/z=642.21(C46H30N2S=642.81)
C19
m/z=652.25(C48H32N2O=652.78)
C20
m/z=744.26(C54H36N2S=744.94)
C21
m/z=754.33(C57H42N2=754.96)
C22
m/z=778.33(C59H42N2=778.98)
C23
m/z=718.33(C54H42N2=718.92)
C24
m/z=830.37(C63H46N2=831.05)
C25
m/z=754.33(C57H42N2=754.96)
C26
m/z=830.37(C63H46N2=831.05)
C27
m/z=679.30(C50H37N3=679.85)
C28
m/z=830.37(C63H46N2=831.05)
C29
m/z=802.33(C61H42N2=803.00)
C30
m/z=842.37(C64H46N2=843.06)
C31
m/z=801.31(C60H39N3=801.97)
C32
m/z=724.29(C55H36N2=724.89)
C33
m/z=746.25(C52H34N4S=746.92)
C34
m/z=718.24(C52H34N2S=718.90)
C35
m/z=652.25(C48H32N2O=652.78)
C36
m/z=666.23(C48H30N2O2=666.76)
C37
m/z=753.28(C55H35N3O=753.89)
C38
m/z=706.30(C52H38N2O=706.87)
C39
m/z=576.22(C42H28N2O=576.68)
C40
m/z=866.33(C65H42N2O=867.04)

另一方面,以上说明了以化学式1表示的本发明的示例合成例,
但它们均基于Suzukicross-coupling反应、Ullmann反应、Miyaura
boration反应及Buchwald-Hartwigcrosscoupling反应等,除了在具
体合成例中明示的取代基以外,即便结合有在化学式1中定义的其他
取代基(R1、R2、L1、Ar1、Ar2、Ar3等取代基),上述反应也会进
行,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易于理解的。

例如,在化学式2中,起始材料->Sub1-I、Sub1-IV->Sub1-V、
Sub1-VI->Sub1的反应等均基于Suzukicross-coupling反应,在化
学式2中,Sub1-II->Sub1-III反应基于Ullmann反应,在化学式2
中,Sub1-III->Sub1-IV、Sub1-V->Sub1-VI等基于Miyaura
boration反应,在反应式27中,起始材料->Sub2,Product合成反
应式(反应式40至反应式67)基于Buchwald-Hartwigcrosscoupling
反应,这些未具体明示的取代基即便结合,也会进行上述反应。

【有机电致元件的制备评估】

[实验例I-1]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空穴输送层)

本发明的化合物使用空穴输送层物质并采用通常的方法来制作有
机电致发光元件。首先,在形成于有机基板的ITO层(阳极)上以
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4,4',4"-Tris[2-naphthyl(phenyl)
amino]triphenylamine以下,简称为“2-TNATA”)来形成空穴注入层
后,在上述空穴注入层上以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本发明的化合物B1
来形成空穴输送层。接着,在上述空穴输送层上以
4,4'-N,N'-dicarbazole-biphenyl(以下,简称为“CBP”)作为主体并
以tris(2-phenylpyridine)-iridium(以下,简称为“Ir(ppy)3”)
作为掺杂剂,将以90:10重量掺杂的混合物以30nm的厚度真空沉积
来形成发光层。接着,在上述发光层上以10nm的厚度真空沉积
((1,1’-bisphenyl)-4-olato)bis(2-methyl-8-quinolinolato)铝(以
下,简称为“BAlq”)来形成空穴阻挡层,在上述空穴阻挡层上以40nm
的厚度真空沉积三(8-喹啉醇)铝(以下,简称为“Alq3”)来形成电
子输送层。然后,以0.2nm的厚度沉积作为卤化碱金属的LiF来形成
电子注入层,接着,以150nm的厚度沉积铝(Al)来形成阴极,制备
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实施例I-2]至[实施例I-300]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空穴输送
层)

除了由下表4中记载的本发明的化合物B6至C40代替本发明的
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
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1]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1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1>


[比较例2]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2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2>


[比较例3]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3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3>


[比较例4]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4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4>


[比较例5]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5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5>


[比较例6]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6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空穴输
送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6>


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I-1至实施例I-300、比较例1至比较例6中
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施加正向偏压直流电压,利用photoresearch
公司的PR-650来测定电致发光(EL)特性,在5000cd/m2基准亮度下,
利用由mcscience公司制备的寿命测定装备来测定T95寿命,其测定
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由上述表4的结果可知,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空穴输送层的材
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相比于将比较化合物1至比较化合物6用作
空穴输送层的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驱动电压较低、发光效率高,
而且寿命等得到显著改善。

这种结果尤其表示,通过比较本发明的化合物(连接基为非线性
形态;non-lineartype)与比较化合物(连接基为线性形态;linear
type),根据连接基的结合类型(线性形态或非线性形态),表现出
不同的结果。

连接咔唑和胺(-NAr2Ar3)的连接基的位置在meta(非线性形态:
non-lineartype)的情况下,相比于位置在para(线性形态:lineartype)
的情况,表现出更深的HOMO能级和更高的T1值以及热稳定性,由
此可知,本发明的化合物相比于比较化合物2及比较化合物3,在驱
动电压、效率及寿命方面得到改善。

以meta折断的类型(非线性形态:non-lineartype)的连接基相
比于para类型(线性形态:lineartype)的连接基,共轭长度
(conjugationlength)变短,由此,带隙(bandgap)变宽,并具有
高T1值。

因此,可以判断出,以meta折断的类型(非线性形态:non-linear
type)的连接基,以高T1值来提高电子堵塞能力,并且同时以深
HOMO能级确保空穴顺利地输送到发光层,最终,激子在发光层的内
部更加容易生成,并使效率得到提升。并且,由于具有高热稳定性,
可确认能够增加使用寿命。

并且,与咔唑主链(backbone)直接相连接的连接基的位置被2
号取代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相比于被3号取代的比较化合物4至比较
化合物6,表现出短共轭长度(conjugationlength),在效率和寿命
方面,如上述说明,表现出进一步得到改善的结果。

综合如上所述的特性(深HOMO能级、高T1值、高热稳定性)
可知,根据咔唑和胺(-NAr2Ar3)之间的连接基的结合位置,带隙、
电气特性、表面特性等变化幅度大,这将成为影响元件的性能提升的
主要因子。

并且,在空穴输送层的情况下,应分析与发光层(主体)的相互
关系,即便使用相似的核心,对于在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空穴输送
层中表现出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很难进行类推。

[实验例II-1]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助层)

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按照通常的方法,制备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首先,在形成于有机基板的ITO层(阳极)上以
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2-TNATA来形成空穴注入层后,在上述空穴注
入层上以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N,N’-Bis(1-naphthalenyl)
-N,N’-bis-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以下,简称为“NPB”)
来形成空穴输送层。接着,在上述空穴输送层上以20nm的厚度真空
沉积本发明的化合物B6来形成发光辅助层后,在上述发光辅助层上
以9,10-di(naphthalen-2-yl)anthracene(以下,简称为“ADN”)
作为主体,并以BD-052X(Idemitsukosan制备)作为掺杂剂,将以
93:7重量掺杂的化合物以30nm的厚度进行真空沉积后形成发光层。
接着,在上述发光层上以10nm的厚度真空沉积BAlq来形成空穴阻
挡层,在上述空穴阻挡层上以40nm的厚度真空沉积Alq3来形成电子
输送层。然后,以0.2nm的厚度沉积作为卤化碱金属的LiF来形成电
子注入层,接着,以150nm的厚度沉积铝(Al)来形成阴极,由此,
制备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实施例II-2]至[实施例II-86]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助
层)

除了由记载于下表5的本发明的化合物B7至B386代替本发明的
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
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7]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2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8]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4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9]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5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10]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6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11]

除了由下述比较化合物7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化合物7>


[比较例12]

除了未形成发光辅助层这一点外,采用与上述实施例II-1相同的
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II-1至实施例II-86、比较例7至比较例12
中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施加正向偏压直流电压,利用
photoresearch公司的PR-650来测定电致发光(EL)特性,在5000cd/
㎡基准亮度下,利用由mcscience公司制备的寿命测定装备来测定T95
寿命,其测定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实施例III-1]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助层)

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按照通常的方法,制备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首先,在形成于有机基板的ITO层(阳极)上以
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2-TNATA来形成空穴注入层后,在上述空穴注
入层上以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NPB来形成空穴输送层。接着,在上
述空穴输送层上以20nm的厚度真空沉积本发明的化合物B6来形成发
光辅助层后,在上述发光辅助层上以CBP作为主体,并以Ir(ppy)
3作为掺杂剂,将以95:5重量掺杂的化合物以30nm的厚度进行真空
沉积后形成发光层。接着,在上述发光层上以10nm的厚度真空沉积
BAlq来形成空穴阻挡层,在上述空穴阻挡层上以40nm的厚度真空沉
积Alq3来形成电子输送层。然后,以0.2nm的厚度沉积作为卤化碱金
属的LiF来形成电子注入层,接着,以150nm的厚度沉积铝(Al)来
形成阴极,由此,制备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实施例III-2]至[实施例III-136]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
助层)

除了由记载于下表6的本发明的化合物B7至C16代替本发明的
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
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13]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2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4]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3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5]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4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6]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5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7]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6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8]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7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6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II-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19]

除了未形成发光辅助层这一点外,采用与上述实施例III-1相同的
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III-1至实施例III-136、比较例13至比较例
19中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施加正向偏压直流电压,利用
photoresearch公司的PR-650来测定电致发光(EL)特性,在5000cd/
㎡基准亮度下,利用由mcscience公司制备的寿命测定装备来测定T95
寿命,其测定结果如下表6所示。

【表6】





[实施例IV-1]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助层)

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按照通常的方法,制备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首先,在形成于有机基板的ITO层(阳极)上以
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2-TNATA来形成空穴注入层后,在上述空穴注
入层上以60nm的厚度真空沉积NPB来形成空穴输送层。接着,在上
述空穴输送层上以20nm的厚度真空沉积本发明的化合物B1来形成发
光辅助层后,在上述发光辅助层上以CBP作为主体,并以bis-
(1-phenylisoquinolyl)iridium(III)acetylacetonate(以下,简称为
“(piq)2Ir(acac)”)作为掺杂剂,将以95:5重量掺杂的化合物以
30nm的厚度进行真空沉积后形成发光层。接着,在上述发光层上以
10nm的厚度真空沉积BAlq来形成空穴阻挡层,在上述空穴阻挡层上
以40nm的厚度真空沉积Alq3来形成电子输送层。然后,以0.2nm的
厚度沉积作为卤化碱金属的LiF来形成电子注入层,接着,以150nm
的厚度沉积铝(Al)来形成阴极,由此,制备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实施例IV-2]至[实施例IV-135]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辅
助层)

除了由记载于下表7的本发明的化合物B6至B386代替本发明的
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
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比较例20]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2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21]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4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22]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5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23]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6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24]

除了由上述比较化合物7代替本发明的化合物B1而用作发光辅
助层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

[比较例25]

除了未形成发光辅助层这一点外,采用与上述实施例IV-1相同的
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IV-1至实施例IV-135、比较例20至比较例
25中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施加正向偏压直流电压,利用
photoresearch公司的PR-650来测定电致发光(EL)特性,在2500cd/
㎡基准亮度下,利用由mcscience公司制备的寿命测定装备来测定T95
寿命,其测定结果如下表7所示。

【表7】





由上述表5至表7的结果可知,将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发光辅助
层的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相比于比较例7至比较例25的有机电
致发光元件,发光效率得到提升,寿命得到显著改善。

在将连接基为线性(linear)形态的比较化合物2用作发光辅助层
的情况下,相比于采用非线性(non-linear)形态的本发明的化合物,
表现出更低的效率和更短的寿命。并且,连接基为与本发明的化合物
相同的非线性(non-linear)形态结构,且主取代基为非胺基(-NAr2Ar3)
的杂环基的比较化合物7的情况下,同样表现出低效率和短寿命。这
是由于,通过引入杂环基来代替胺基(-NAr2Ar3)的情况下,具有低
T1值,由此,可以判断出,当驱动元件时,并非在发光层的内部实现
发光,而是在发光层和发光辅助层表面实现发光。

在上述表4中,将向meta位置折断的连接基取代至咔唑主链
(backbone)的2号位置的方式,可以成为提高空穴输送层以及发光
辅助层(蓝色荧光、绿色磷光、红色磷光)中元件的性能的主要因素,
表现出相似的倾向性。

而这些可以从表现出的下述改善结果而得到确认,即与咔唑主链
(backbone)直接相连接的连接基的位置以2号取代的本发明的化合
物,相比于以3号取代的比较化合物4至比较化合物6,在发光效率
及使用寿命方面表现出改善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再一特征,连接基L1与胺基(-NAr2Ar3)
相连接的结合角度越小,表现出越宽的带隙和越高的T1值,这种结
果表可以从,相比于以meta及para位置相结合的化合物,以ortho
位置相结合的化合物表现出更高的发光效率中得到确认。并且,以
ortho相结合的化合物具有较小的沉积温度,不仅可以期待发光效率
的提升效果,还可以期待缩短工艺时间,减少热损伤,从而改善使用
寿命的效果。

最后,在用作发光辅助层的本发明的化合物中,咔唑的氮(N)
引入大体积(bulky)取代基时,在结构上构成更加扭曲(twisted)的
结构形态,降低发光辅助层的内部物质间的填充密度(packing
density),调节空穴迁移率(holemobility),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
发光层的内部的电荷平衡(chargebalance),从而可以确认出最终表
现出高发光效率。

以上的说明仅为例示,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就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因此,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不会因这种实施例而受到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应根据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解释,与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应解
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有机电气元件110:基板

120:第一电极130:空穴注入层

140:空穴输送层141:缓冲层

150:发光层151:发光辅助层

160:电子输送层170:电子注入层

180:第二电极

【相关专利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根据美国专利法119(a)条(35U.S.C§119(a)),
针对2012年12月06日在韩国申请的专利申请编号第10-2012-0141364
号和2013年11月06日在韩国申请的专利申请编号第10-2013-0133883
号主张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文献合并于本专利申请。并且,
除了在美国之外,若本专利申请在其他国家也以相同的理由而主张优
先权,则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文献合并于本专利申请。

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电气元件用化合物、利用其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pdf(10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可提高元件的发光效率、稳定性及寿命的最新化合物及利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气元件及其电子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