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容器.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572460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0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19081.8

申请日:

2014.03.28

公开号:

CN105102338A

公开日:

2015.11.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47/06申请日:20140328|||公开

IPC分类号:

B65D47/06; B65D47/20; B65D47/40

主分类号:

B65D47/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发明人:

阿部孝之; 古泽光夫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3-074263 2013.03.29 JP; 2013-116422 2013.05.31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代理人:

田喜庆; 吴孟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出一种双重容器,其能够对在起阀芯作用的球状体的下部形成的积液进行稳定的保持。本发明的双重容器包括:外层体(10),形成容器的外壳;减容变形自如的内层体(20),具有与容纳空间(S)相通的上部开口(21),并且收纳于外层体(10)的内侧;内塞(30),在朝向容纳空间(S)延伸的筒状壁(31)的内侧配置有成为阀芯的球状体(B);以及浇注栓(40),安装在外层体(10)的口部(11),并且具有与筒状壁(31)连通的浇注筒(41),筒状壁(31)包括:倾斜壁(35),朝向容纳空间(S)去缩径而与球状体(B)在整个圆周上抵接;以及突出壁(36),从倾斜壁(35)朝向容纳空间(S)突出,突出壁(36)具有液体保持单元(37A、37B、d),该液体保持单元(37A、37B、d)对在球状体(B)的下部形成的内容物的积液(M)进行保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重容器,包括:外层体,形成容器的外壳;减容变形自如的
内层体,具有与内容物的容纳空间相通的上部开口,并且收纳于所
述外层体的内侧;内塞,设于所述上部开口,并在朝向所述容纳空
间延伸的筒状壁的内侧配置有成为阀芯的球状体;以及浇注栓,覆
盖所述内塞并安装在所述外层体的口部,并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壁连
通的浇注筒,
所述筒状壁包括:倾斜壁,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去缩径而与所述
球状体在整个圆周上抵接;以及突出壁,从所述倾斜壁朝向所述容
纳空间突出,
所述突出壁具有液体保持单元,该液体保持单元对在所述球状
体的下部形成的内容物的积液进行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保持单元是从所述突出壁朝向容纳空间延伸的至少1
个肋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双重容器具备多个所述肋条,并且沿所述筒状壁的圆周方
向等间隔配置所述的多个肋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保持单元是设在所述突出壁的内周表面上的阶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阶梯部是沿着所述突出壁的圆周方向的环状或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阶梯部是沿着所述突出壁的圆周方向的间隔状。

说明书

双重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重容器,其具备形成容器外壳的外层体以及收纳于外层
体的内侧的减容变形自如的内层体,并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仅使内层体减
容。

背景技术

作为收纳化妆水等化妆料、洗发水、护发素、液体肥皂或食品调味料
等的容器,已知有如下的双重容器(也称为分层容器):具备形成容器的
外壳的外层体;收纳于外层体的内侧的减容变形自如的内层体,在外层体
设置内外相通的外气引入用开口,随着内容物的排出而仅减容内层体。

另外,作为内容物的排出方式,存在采用在外层体的口部安装的泵的
方式,或采用挤压外层体的主体部的方式,但在内容物的粘度比较低时,
也可以通过倾倒容器或采用倒立姿势,利用内容物的自重排出。这里,在
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的双重容器:在安装于容器的口部的浇注栓内,
设置根据容器的姿势变化因自重移动的球状体(球阀),在容器处于立起
姿势时,球状体与浇注栓的倾斜壁抵接而防止外气进入内容物的容纳空
间,另一方面,通过倾倒容器或使容器成倒立姿势,使球状体从浇注栓的
倾斜壁移动,能利用内容物的自重而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3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在内容物的排出后使容器返回立起姿势时,如图4A所示,
在球状体的下部因表面张力而形成积液,由此防止球状体和倾斜壁的抵接
面的干燥。然而,当移动容器或对容器施加振动而对积液进行轻微冲击时,
如图4B所示,滞留的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有时会掉落。若在这样的状况
下,经时间,则附着于球状体、倾斜壁的内容物暴露于空气中并干燥,有
可能妨碍球状体的移动,使抵接面处的密封性变差。因此,需求能更稳定
地保持积液的改进。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为了
防止在球状体的下部形成的积液的掉落而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积液的新的
双重容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容器,其包括:外层体,形成容器的外壳;减容
变形自如的内层体,具有与内容物的容纳空间相通的上部开口,并且收纳
于所述外层体的内侧;内塞,设于所述上部开口,并在朝向所述容纳空间
延伸的筒状壁的内侧配置有成为阀芯的球状体;以及浇注栓,覆盖所述内
塞并安装在所述外层体的口部,并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壁连通的浇注筒,所
述筒状壁包括:倾斜壁,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去缩径而与所述球状体在整个
圆周上抵接;以及突出壁,从所述倾斜壁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突出,所述突
出壁具有液体保持单元,该液体保持单元对在所述球状体的下部形成的内
容物的积液进行保持。

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保持单元是从所述突出壁朝向容纳空间延伸的至
少1个肋条。

优选的是,所述双重容器具备多个所述肋条,并且沿所述筒状壁的圆
周方向等间隔配置所述的多个肋条。

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保持单元是设在所述突出壁的内周表面上的阶梯
部。

优选的是,所述阶梯部是沿所述突出壁的圆周方向的环状或螺旋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阶梯部是沿着所述突出壁的圆周方向的间隔状。

发明效果

在设于内塞的筒状壁设置对起阀芯作用的球状体在整周上抵接的倾
斜壁、从倾斜壁朝向容纳空间突出的突出壁,还设置对在球状体的下部形
成的内容物的积液进行保持的液体保持单元,即使对积液加以轻微冲击也
能更稳定地保持。在这里,液体保持单元是指从突出壁朝向容纳空间延伸
的至少1个肋条或设在突出壁的内周面上的阶梯部。

在设置有肋条的情况下,能抑制积液如振子那样摇摆,另外,在设置
有阶梯部的情况下,能使其如挂住积液那样作用,故能稳定地保持积液。

当设置多个肋条而沿筒状壁的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多个肋条时,能在
整个圆周上均等地使使积液不容易移动,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

在上述的阶梯部沿突出壁的圆周方向呈环状或螺旋状设置的情况或
沿突出壁的圆周方向呈间隔状设置的情况下,能使如挂住那样的作用在积
液的整个圆周上产生,故能更稳定地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实施方式,图1A是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B是沿着图1A所示的箭头A的向视图。

图2是示出在图1A的双重容器中形成的积液的说明图。

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C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D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E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F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示出在现有的容器中形成的积液,图4A是正常状态的说明图,
图4B是滞留液的一部分掉落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就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实施方式,图1A是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
1B是沿着图1A所示的箭头A的向视图,图2是示出在图1A的双重容器
中形成的积液的说明图。

在图1A中,附图标记1表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实施方式。双重
容器1具备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10和收纳于外层体10的内侧的内层
体20,在其上部具备内塞30、浇注栓40及盖体50。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重
容器1是层叠合成树脂制的外层体10和由与外层体10相溶性低的合成树
脂形成的内层体20而成的容器,是将层叠这些合成树脂原料而形成的型
坯进行吹塑成形而得的容器。另外,虽省略了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
外层体10和内层体20之间设置有纵向延伸并局部接合外层体10和内层
体20的1条粘接带。此外,粘接带是根据需要设置的,可以不设置,另
外也可设置多条。

外层体10具有复原自如的挠性,在圆筒状的口部11连结主体部12,
并将省略图示的底部连结到主体部12。在口部11的外周表面设置有雄螺
纹部13。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外层体10形成有贯通其内外的外气引
入孔。外气引入孔可以利用通过吹塑成形在底部形成的夹断部的狭缝,另
外也可以在吹塑成形后在口部11或主体部12上进行后加工来设置。

内层体20在其内侧形成可填充内容物的容纳空间S,并且具有与容
纳空间S相通的上部开口21,能够通过从层叠的外层体10剥离来减容变
形。

内塞30设于内层体20的上部开口21,如图1A所示那样,在其中央
部具备立起的筒状壁31。另外,在筒状壁31的径向外侧,借助与该筒状
壁31的下部连结的凸缘具备环状壁32。在环状壁32的上端缘部设有向径
向外侧延伸并与口部11的上端抵接的(也可以在与口部11的上端之间隔
着内层体20)凸缘部33。在凸缘部33的下表面设有隔着内层体20与外
层体10抵接的环状的密封壁34。另外,在筒状壁31的下端部(容纳空间
S一侧的端部)设有朝向容纳空间S去缩径的倾斜壁35。而且,在倾斜壁
35的下端部(容纳空间S一侧的端部)设有与筒状壁31同心的圆筒状的
突出壁36。此外,突出壁36也可以是棱筒状。另外,作为液体保持单元,
在突出壁36上设有其上端面与倾斜壁35的上表面连续的同时从突出壁36
的内周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朝向容纳空间S向下延伸的肋条37A。在
这里,肋条37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那样,横截面形状是大致矩
形,沿突出壁36的圆周方向、即筒状壁3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有总计
4个。此外,肋条37A的形状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例如横截面形状可以
是三角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圆形。另外,在筒状壁31
的内周表面上设置有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纵肋条38,在纵肋条
38的上方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39。

而且,在纵肋条38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球状体B(可以是金属制或合
成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合成树脂制)。在这里,球状体B根据双
重容器1的姿势变化,自重作用下沿纵肋条38移动,如图1A所示,在双
重容器1处于立起姿势时,与倾斜壁35在整个圆周上抵接而封闭内层体
20的容纳空间S。此外,上述的凸部39起着防止球状体B向上方脱落的
作用。

浇注栓40具备浇注筒41,该浇注筒41与筒状壁31连通并朝向上方
去扩径同时上端向径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唇部。浇注筒41朝向径向外侧延
伸,与位于凸缘部33上的顶棚壁42连结。另外,在顶棚壁42的边缘部
连结有包围口部11的外周壁43,在外周壁43的内周表面设置有与口部
11的雄螺纹部13对应的雌螺纹部44。由此,浇注栓40在中间夹着内塞
30而螺纹固定到口部11。此外,在将浇注栓40安装于口部11时,可利
用咬齿。

盖体50的周壁52与覆盖浇注栓40上方的顶壁51的边缘部连结,并
且周壁52和外周壁43借助铰链53连结。此外,也可以螺纹固定浇注栓
40和盖体50,而不设置铰链53。在顶壁5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浇注筒
41的内周表面液密性抵接的密封筒54。另外,在密封筒54的径向内侧设
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销55。销55设置为,在球状体B向上方位移时,在
将要到达上限之前与球状体B抵接。由此,即使球状体B因输送等而向
上方以较大冲击力移动,也不会越过设于纵肋条38的凸部39而脱离。

在从如上所述构成的双重容器1排出内容物时,通过打开盖体50而
使双重容器1处于倾倒或倒立姿势,球状体B向浇注筒41一侧位移,容
纳空间S内的内容物在自重作用下从突出壁36的开口引入到筒状壁31
内,经由相邻的纵肋条38的彼此间隔空间自浇注筒41排出。此时,外部
气体穿过上述的外气引入孔而引入外层体10和内层体20之间的空间,故
在外层体10仍保持其形状的情况下,仅内层体20减容。

若在排出内容物之后,使双重容器1返回立起姿势,则球状体B位移
到容纳空间S一侧。另外,筒状壁31内的内容物大部分返回容纳空间S,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其一部分因表面张力而在球状体B的下部形成积液
M。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移动双重容器1等而对积液加以轻微冲击,利
用肋条37A抑制以突出壁36为支点的积液M的摇动,从而使积液M难
以移动,故能更稳定地保持。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沿筒状壁31
的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肋条37A时,能使积液M在整个圆周上均等地难
以移动,故能更稳定地保持。

作为液体保持单元,除了图1A、图1B、图2所示的肋条37A外,也
可以如图3A所示那样,设置使其上端面从倾斜壁35的上表面隔开,从突
出壁36的内周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朝向容纳空间S向下延伸的肋条
37B。

另外,如图3B所示,也能设置从突出壁36的内周表面下端朝向径向
内侧以纵截面形状呈矩形的方式突出的突起36a,将由突出壁36的内周表
面和突起36a形成的阶梯部d作为液体保持单元。在该情况下,阶梯部d
如挂住积液那样发挥作用,故积液难以掉落,被稳定地保持。特别是在如
图示那样沿突出壁36的圆周方向呈环状设置时(阶梯部d也呈环状设置),
能使如挂住那样的作用在积液的整个圆周上产生,故积液难以掉落。此外,
突起36a除了如图示那样沿圆周方向连续设置的情况外,也可以例如图3F
的突起36d那样,分割一部分而间隔设置(阶梯部d也间隔设置)。此外,
图3F的突起36d沿突出壁36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有3个,但其数量也
可以任意改变。

另外,如图3C所示,在图3B所示的突起36a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
图3A所示的肋条37B。在该情况下,除了能用肋条37B抑制积液摇动外,
作为阶梯部d,不仅是由突出壁36的内周表面和突起36a在整个圆周上形
成的部分,还附加由肋条37B的上端面形成的向径向内侧局部突出的部
分,故更稳定地保持积液。此外,在上述图3A的情况下,能使肋条37B
的上端面作为阶梯部d起作用。

另外,如图3D所示,也可以设置使图3B所示的突起36a的一部分
朝向径向内侧延长而跨越突出壁36的内周表面之间而形成的桥部36b。在
该情况下,也能使桥部36b的上端面作为阶梯部d起作用。在图示的例子
中,桥部36b在仰视下呈十字形,但也可以是放射状,另外也可以是一字
形。

另外,如图3E所示,也可以在突出壁36的内周表面上设置以纵截面
形状呈圆弧状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突条36c,从而形成阶梯部d。突条36c
可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另外也可以呈螺旋状设置。而且,不
仅可以沿圆周方向连续设置,还可以分割一部分而间隔设置。

从抑制成本的角度来看,优选球状体B的尺寸尽量小,但随着尺寸变
小,与倾斜壁35的接触区域向球状体B的半径方向外侧移动,故有因为
内塞30及球状体B的偏差而球状体B掉落到容纳空间S内之忧。另一方
面,若根据球状体B的尺寸,使倾斜壁35的顶端一侧的内径变小,则内
容物的通路也变窄,难以顺畅地排出内容物。即使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
3F所示,间隔设置突起36d的话,能从相邻的突起36d间排出内容物,
故不用使内容物的通路变得那么窄,就能有效地防止球状体B掉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一种新双重容器,其能够对在起阀芯作用的球状体
的下部处形成的积液进行稳定的保持,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因阀芯和倾斜壁
之间的抵接面干燥而导致排出不良。

附图标记说明

1双重容器;10外层体;11口部;12主体部;13雄螺纹部;20
内层体;21上部开口;30内塞;31筒状壁;32环状壁;33凸缘部;
34密封壁;35倾斜壁;36突出壁;36a突起;36b桥部;36c突条;
36d突起;37A、37B肋条(液体保持单元);38纵肋条;39凸部;40浇
注栓;41浇注筒;42顶棚壁;43外周壁;44雌螺纹部;50盖体;51顶
壁;52周壁;53铰链;54密封筒;55销;B球状体;M积液;S容
纳空间;d阶梯部(液体保持单元)。

双重容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双重容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双重容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重容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容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出一种双重容器,其能够对在起阀芯作用的球状体的下部形成的积液进行稳定的保持。本发明的双重容器包括:外层体(10),形成容器的外壳;减容变形自如的内层体(20),具有与容纳空间(S)相通的上部开口(21),并且收纳于外层体(10)的内侧;内塞(30),在朝向容纳空间(S)延伸的筒状壁(31)的内侧配置有成为阀芯的球状体(B);以及浇注栓(40),安装在外层体(10)的口部(11),并且具有与筒状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