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包含其而同时具有高发光
效率特性与长寿命特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是指利用有机物质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利
用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通常具有正极与负极以及在
它们中间包含有机物层的结构。在这里为了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效
率与稳定性,有机物层大多由分别以不同物质构成的多层结构组成,例
如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
层等。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结构中,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
则由正极向有机物层注入空穴,由负极向有机物层注入电子,当注入的
空穴与电子相遇时形成激子(exciton),该激子重新跌入基态时发出光。
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自发光、高亮度、高效率、低驱动电压、广
视角、高对比度、高速应答性等特性而广为人知。
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作为有机物层使用的物质根据功能可分为
发光物质与电荷输送物质、空穴注入物质、空穴输送物质、电子输送物
质、电子注入物质等。另外,发光物质根据发光颜色分为了体现比蓝色、
绿色、红色发光物质更好的天然色所必须的黄色和橙色发光物质。
一方面,当作为发光物质只使用一种物质时,出现由于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而最大发光波长向长波长移动、色纯度下降或因发光衰减效
果使元件的效率下降的问题,因此为了色纯度的增加与通过能量转移
的发光效率增加,可以使用主体/掺杂剂体系作
为发光物质。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为了充分发挥所述的优异特征,首先元件内构成
有机物层的物质,例如空穴注入物质、空穴输送物质、发光物质、电子
输送物质、电子注入物质等需由稳定且高效的材料组成,但是稳定且高
效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有机物质层材料的开发还不充分。因此,需要
进行持续的新材料开发,这种材料开发的必要性对于所述的其他有机电
子元件也一样。
作为蓝色发光物质,在美国专利第US7053255中公开了中心部具
有二苯蒽结构,末端由芳基取代的蓝色发光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电致
发光元件,但是有着发光效率和亮度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在美国专
利公报第US7233019号、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06-0006760号等中公
开了利用取代有芳基胺取代基的芘系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但是
因蓝色的色纯度低,很难体现深蓝色(deepblue),因此在体现天然颜色
的全彩色显示器方面有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1.美国专利公报第US7233019号
2.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06-000676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色纯度的同时,能够
体现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的特性,热稳定性优异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
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提供由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电致发
光化合物与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化学式1]
将在下面对所述[化学式1]的具体结构特性和取代基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是将能够体现高效率或长寿命
特性的取代基分别与芘化合物非对称地结合形成的发光效率与寿命特
性优异,同时色纯度和热稳定性优异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包含其的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由于色纯度、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等发光特性优异,能
够适用于各种显示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
件的示意图。
图2是对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31]与比较例1~2的化合物的PL光
谱。
图3是对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8]与BD3~BD4的化合物的PL光
谱。
图4是对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10]与BD5~BD6的化合物的PL光
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特征是由下述[化学式1]表示,
并具有以L---L’为基准非对称的结构。
更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特征
为,(1)具有以L---L’为基准非对称地具有甲硅烷基作为取代基的芳基
胺结构体,(2)具有取代有一个或两个以上芳基或杂芳基的芳基胺结构
体。用于电致发光元件时能够由所述特征(1)、(2)而同时体现出高发
光效率和长寿命的特性。特别是,(3)芳基胺结构体因具有在邻(ortho-)
位取代的芳基或杂芳基,能够实现更优异的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特性。另
外,具有以下优点;(4)由于芳基胺结构体取代有甲硅烷基,能够增加
热稳定性;(5)由于以L---L’为基准非对称,易于调节PL波长,因此
具有优异的色纯度。
[化学式1]
在所述[化学式1]中,A~D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以1
种以上的取代基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40的芳基,优选为苯基、
萘基、菲基等。
所述A~D以L---L’为基准,A与B全部或者A或B必须具有一个
以上的甲硅烷基,或者C与D全部或者C或D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甲
硅烷基。即,称A或/和B为第1组,称C或/和D为第2组时,第1
组和第2组中只有一组具有甲硅烷基,不存在同时具有甲硅烷基的情况。
所述1种以上的取代基选自除氰基以外的氢、氘、卤基、羟基、
硝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烯基、碳原子
数为1~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5~30的环烯基、碳原子数为1~20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5~
2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
、碳原子数为5~24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
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甲硅烷基、取代或无
取代的锗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胺基和碳原子数为6~24的芳
基胺基中。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A~D中的至少一个是由选自碳
原子数为5~24的芳基和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中的一个以上的取
代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40的芳基,更优选地,所述A~D中的至少
一个是在邻位(ortho)由一个以上的选自碳原子数为5~24的芳基和碳原
子数为2~24的杂芳基中的取代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40的芳基。
根据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A或B中的至少一个是在邻
位(ortho)由一个以上的选自碳原子数为5~24的芳基和碳原子数为2~
24的杂芳基中的取代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40的芳基。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化学式1]的化合物在所述以
L---L’为基准、A与B全部或者A或B具有一个以上的取代或无取代的
甲硅烷基时,不包括C至D的取代基都为氢的情况;在所述以L---L’
为基准、C与D全部或者C或D具有一个以上的取代或无取代的甲硅
烷基时,不包括A至B的取代基都为氢的情况。
在根据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中,虽然所述A~
D可以各自独立地为由一种以上的取代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40的芳基,但是为了具体说明本发明,所述A~D为苯基时,能够
由[化学式2]表述,具有以L---L’为基准非对称的结构。但本发明的范围
并不限定于此。
[化学式2]
在所述[化学式2]中,
所述R1~R20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除氰基以外的氢、
氘、卤基、羟基、硝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0
的烯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
的环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无取
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碳原子数为1~20的卤代烷基、碳原
子数为5~2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1~20
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5~24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
30的烷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锗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
基胺基和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胺基中,所述R1~R20以L---L’为基
准,R1~R10中的一个以上具有甲硅烷基,或R11~R20中的一个以上具
有甲硅烷基。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R1~R20中,可以是R1~R10
中的任一个是甲硅烷基,其他都不是甲硅烷基。另外,在所述R1~R20
中,可以是R1~R5中的任一个和R6~R10中的任一个分别为甲硅烷基,
其他都不是甲硅烷基。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R1、R5、R6、R10、R11、R15、
R16和R20中的一个以上能够选自碳原子数为5~24的芳基和碳原子数
为2~24的杂芳基中,更优选地,所述R1、R5、R6和R10中的一个以
上能够选自碳原子数为5~24的芳基和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中。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烷基的具体,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
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十
八烷基、三氯甲基、三氟甲基等,所述烷基中的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能够
被氘原子、卤原子、羟基、硝基、氰基、三氟甲基、甲硅烷基(这时称
作“烷基甲硅烷基”)、被取代或无取代的氨基(-NH2、-NH(R)、
-N(R')(R”),在这里R、R'和R"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24的烷
基(这时称作"烷基氨基")、脒基、肼基、腙基、羧基、磺酸基、磷酸
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卤代烷基、碳原子
数为2~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2~24的炔基、碳原子数为1~24的杂
烷基、碳原子数为5~2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烷基、碳原子
数为3~24的杂芳基或碳原子数为3~24的杂芳烷基所取代。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烷氧基的具体例,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
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戊氧基、异戊氧基、己氧基等,能够被与
所述烷基的情况相同的取代基所取代。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卤基的具体例,可举出氟(F)、氯(Cl)、溴(Br)
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芳氧基表示-O-芳基自由基,这时芳基如所述所定
义,作为具体例,可举出苯氧基、萘氧基、蒽氧基、菲氧基、芴氧基、
茚氧基等,芳氧基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能够进一步被取代。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甲硅烷基的具体例,可举出三甲基硅烷基、三
乙基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基、二甲氧基苯基硅烷基、
二苯基甲基硅烷基、甲硅烷基、二苯基乙烯基硅烷基、甲基环丁基硅烷
基、呋喃二甲基硅烷基等。
本发明使用的芳基是芳香族烃去掉一个氢而衍生出的有机自由基,
包含5~7元环,优选包含5或6元环的单一或稠合环系,另外所述芳
基上有取代基时,能够与相邻的取代基相互稠合(fused)而进一步形成
环。
作为所述芳基的具体例,可举出如苯基、邻联苯基、间联苯基、对
联苯基、邻三联苯基、间三联苯基、对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
芘基、茚基、芴基、四氢萘基、二萘嵌苯基、基、萘并萘基、荧蒽基
等芳香族基团。
另外,所述芳基同样能够被一种以上的取代基进一步取代,更具体
的,芳基中的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能够被氘原子、卤原子、羟基、硝基、
氰基、甲硅烷基、氨基(-NH2、-NH(R)、-N(R')(R”),R'与R"各自独立
地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这时称为"烷基氨基")、脒基、肼基、
腙基、羧基、磺酸基、磷酸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
1~24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炔
基、碳原子数为1~24的杂烷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碳原子数
为6~24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2~24
的杂芳基烷基等取代。
本发明中使用的杂芳基可以是选自下述[结构式1]~[结构式10]中
的任一种。
在所述[结构式1]~[结构式10]中,
T1~T12互相相同或不同,可以各自独立地为选自C(R41)、
C(R42)(R43)、N、N(R44)、O、S、Se、Te、Si(R45)(R46)和Ge(R47)(R48)
中的任一种,T1~T12不能同时都是碳原子,所述R41~R48互相相同或
不同,可以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被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
30的烷基、被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被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以及被取代或无取代的以O、N、S
或P为杂原子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芳基中。
另外,所述[结构式3]由根据电子移动的共振结构能够包含由[结构
式3-1]表示的化合物。
[结构式3-1]
所述[结构式3-1]中T1~T7与在所述[结构式1]~[结构式10]中的定
义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更具体地能够选自
下述化合物,但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范围并不限制于此。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第1电极、与所
述第1电极对置的第2电极、以及存在于所述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
的1层以上的有机薄膜层,所述有机薄膜层能够包含最少一个以上由所
述[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
另外,所述包含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有机薄膜层可以包
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同时具有空穴注入功能和空穴输送功能的
功能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和电子注入层。
这时,存在于所述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能够包含
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主体与掺杂剂组成,所述[化学式1]的有机电致
发光化合物能够作为发光层的掺杂剂使用。
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所述发光层除了由[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电致
发光化合物外还能包含后述的主体化合物。当所述发光层包含主体和掺
杂剂时,掺杂剂的含量通常以主体100重量份为基准,能够在0.01~20
重量份的范围内选择。
所述发光层的主体化合物可以是由下述[化学式A]~[化学式G]表
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A]
在所述[化学式A]中,
An是取代或无取代的蒽、取代或无取代的苯并蒽,Ar11~Ar13分别
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单键、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50
的芳香族连接基团(aromaticlinkinggroup)、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60的杂芳香族连接基团。
An的以*表示的2个部位分别与P或Q结合。
R11和R12分别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50的
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
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胺基、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基、硝基、
卤基中的任一种,各取代基能够与相邻的基团形成稠环。另外,e、f和
g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0~2的整数。
[化学式B]
在所述[化学式B]中,
An1和An2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无取代的蒽、
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苯并蒽。
An1和An2的以*表示的2个部位分别与P或Q结合,L、Ar11、Ar12
和Ar13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单键、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5~50的芳香族连接基团(aromaticlinkinggroup)、或者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60的杂芳香族连接基团。另外,R11、R12、e、f
和g与在[化学式A]中的定义相同。
[化学式C]
在所述[化学式C]中,
Ar31~Ar3、R31~R34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50的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
代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
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
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
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
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
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30的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
基、硝基和卤基中的任一种。
w与ww互相相同或不同,所述x与xx互相相同或不同,w+ww与
x+xx的值各自独立地为0~3的整数,y与yy互相相同或不同,所述z
与zz互相相同或不同,y+yy与z+zz的值各自独立地为0~2的整数。
[化学式D]
在所述[化学式D]中,
Ar41~Ar44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单键、取代或无取代
的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连接基团(aromaticlinkinggroup)、或者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60的杂芳香族连接基团。
R41~R44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50的
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
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胺基、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基、硝基
和卤基中的任一种,j~m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0~2的整
数,w~z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0~4的整数。
[化学式E]
在所述[化学式E]中,
Ar51~Ar53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单键、取代或无取代
的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连接基团(aromaticlinkinggroup)、或者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60的杂芳香族连接基团。
R51~R56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50的
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
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胺基、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基、硝基
和卤基中的任一种。另外,p~r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0~
3的整数。
[化学式F]
在所述[化学式F]中,
R61~R70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50的
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
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胺基、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基、硝基
和卤基中的任一种。
[化学式G]
在所述[化学式G]中,
R71~R82互相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选自氢、氘、取代或无
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50的
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
子数为2~20的炔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30的环烷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环烯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2~50的杂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0的杂环烷基、取代
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30的芳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硫氧基、取
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硫氧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
数为1~30的烷基胺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30的芳基胺基、
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
原子数为5~30的芳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
烷基锗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芳基锗基、氰基、硝基
和卤基中的任一种。
在这里,在所述[化学式A]~[化学式G]中,“取代或无取代”中的
“取代”是指被选自氘、氰基、卤基、羟基、硝基、碳原子数为1~24
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烯基、碳
原子数为1~24的炔基、碳原子数为1~24的杂烷基、碳原子数为6~
2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
或碳原子数为2~24的杂芳基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烷氧基、碳原
子数为1~24的烷基氨基、碳原子数为1~24的芳基氨基、碳原子数为
1~24的杂芳基氨基、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甲硅烷基、碳原子数为
1~24的芳基甲硅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芳氧基中的一种以上的取
代基所取代。
根据本发明的由所述[化学式A]~[化学式G]表示的化合物能够更
具体地选自下述化合物中,但并不因此限定其范围。
下面,通过图1对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实施例进行
更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截面图,根据本发
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含正极20、空穴输送层40、有机电致发光层
50、电子输送层60和负极80,根据需要还能够包含空穴注入层30与电
子注入层70,此外还可以再形成1层或2层的中间层,还可以形成空穴
阻挡层或电子阻挡层,可以根据元件的特性再包含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
层。
参照图1详细观察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如下。
首先在基板10上部不涂敷正极电极用物质,形成正极20。在这里,
使用通常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使用的基板作为基板10,优选透明性、表
面平滑性、易处理性和防水性优异的有机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另外,
使用透明且导电性优异的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锡
(SnO2)、氧化锌(ZnO)等作为正极电极用物质。
在所述正极20的电极上部真空热蒸镀或旋转涂敷空穴注入层物质
来形成空穴注入层30。之后在所述空穴注入层30的上部真空热蒸镀或
旋转涂敷空穴输层送物质,形成空穴输送层40。
所述空穴注入层材料只要是本技术领域通常使用的,并没有特别的
限制,作为具体的例示,可以使用2-TNATA[4,4',4”-三[2-萘基苯基氨基]
三苯基胺(4,4',4"-tris(2-naphthylphenyl-phenylamino)-triphenylamin
e)]、NPD[N,N'-二(1-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N'-di(1-naphthyl)-
N,N'-diphenylbenzidine))]、TPD[N,N'-二苯基-N,N'-二(3-甲基苯基)-1,
1'-联苯-4,4'-二胺(N,N'-d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
yl-4,4'-diamine)]、DNTPD[N,N'-二苯基-N,N'-双[4-(苯基-间甲苯基-氨
基)-苯基]-联苯-4,4'-二胺(N,N'-diphenyl-N,N'-bis-[4-(phenyl-m-tolyl-a
mino)-phenyl]-biphenyl-4,4'-diamine)]等。
另外,所述空穴输送层材料只要是本技术领域通常使用的,并没有
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N,N'-二苯基-N,N'-二(3-甲基苯基)-1,1'-联
苯-4,4'-二胺(TPD)或N,N'-二(1-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α-NPD)等。
接着,在所述空穴输送层40上部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层50,能够在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50的上部选择性地以真空蒸镀方法或旋转涂敷方
法以薄膜形式形成空穴阻挡层(未示图)。当所述空穴阻挡层起到如下
作用,即,空穴通过有机电致发光层流入负极时,由于元件的寿命和效
率减少,因此使用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Occupied
MolecularOrbital))等级非常低的物质,以防止发生这些问题。这时,
虽然使用的空穴阻挡物质并无特别限定,但需要具有电子输送能力的同
时还具有比发光化合物高的离子电位,能够代表性地使用BAlq、BCP、
TPBI等。
作为在所述空穴阻挡层使用的物质,可以使用选自BAlq、BCP、
Bphen、TPBI、NTAZ、BeBq2、OXD-7、Liq和[化学式501]~[化学式
507]中的任一个,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这种空穴阻挡层上以真空蒸镀方法或旋转涂敷方法蒸镀电子输
送层60后,形成电子注入层70,在所述电子注入层70的上部真空热蒸
镀负极成型用金属而形成负极80电极来完成有机EL元件。在这里能
够使用锂(Li)、镁(Mg)、铝(Al)、铝-锂(Al-Li)、钙(Ca)、镁-铟(Mg-In)、
镁-银(Mg-Ag)等作为负极成型用金属,为了取得整面发光元件,可以使
用使用了ITO、IZO的透射型负极。
所述电子输送层材料起到将从电子注入电极(Cathode)注入的电子
稳定输送的作用,能够使用公知的电子输送物质。作为公知的电子输送
物质的例子,可以使用喹啉衍生物,尤其是三(8-羟基喹啉)铝(Alq3)、
LiqTAZ、Balq、10-羟基苯并喹啉铍(beryllium
bis(benzoquinolin-10-olate:Bebq2)、ADN、[化学式401]、[化学式402]、
作为二唑衍生物的PBD、BMD、BND等材料。
另外,选自所述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
空穴阻挡层、电子输送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个以上的层能够以单分子
蒸镀方式或溶液工序形成,在这里所述蒸镀方式表示将作为用于形成所
述各层的材料使用的物质在真空或低压状态下通过加热等进行蒸发而
形成薄膜的方法,所述溶液工序表示将作为用于形成所述各层的材料使
用的物质与溶剂混合,通过喷墨印刷、辊对辊涂布、丝网印刷、喷涂、
浸渍涂布、旋转涂布等方法形成薄膜的方法。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能够在选自平板显示装置、
柔性显示装置、单色或白色的平板照明用装置、以及单色或白色的柔性
照明用装置中的装置中使用。
下面,为了有助于对本发明的理解,示出了优选实施例。但是,下
述的实施例只是为了例示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
合成例1:[化合物8]的合成
合成例1-(1):中间体1-a的合成
将2,5-二溴苯胺(2,5-Dibormoaniline)40g(0.16mole)、Pd(PPh3)4
7.4g(0.006mole)、碳酸钾88.1g(0.64mole)和苯硼酸46.6g(0.0.38mole)
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20mL、乙醇160mL、
水120mL回流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
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间体1-a(30g,
76.7%)。
合成例1-(2):中间体1-b的合成
将中间体1-a31.2g(0.127mole)、溴苯20g(0.127mole)、Pd2(dba)3
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24.5g(0.25mole)和
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
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1-b(30.5g,
74.5%)。
合成例1-(3):中间体1-c的合成
将中间体1-b31.2g(0.097mole)、二溴芘35g(0.097mole)、Pd2(dba)3
2.7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12.1g(0.126mole)和
BINAP1.8g(0.003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500mL回流搅拌7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反应物。减
压浓缩滤液,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1-c(15g,25.6%)。
合成例1-(4):中间体1-d的合成
将1-溴-4-三甲基硅烷基苯(1-bromo-4-trimethylsilylbenzene)12g
(0.052mole)、2-氟-6-甲基苯胺7.1g(0.058mole)、Pd2(dba)31.0g
(0.001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10.1g(0.105mole)和BINAP
0.7g(0.001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200mL回
流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
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1-d(11g,76.9%)。
合成例1-(5):[化合物8]的合成
将中间体1-c4g(0.007mole)、中间体1-d2.2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8](2g,30%)。
合成例2:[化合物9]的合成
合成例2-(1):中间体2-a的合成
将3-溴-5氟苯胺30.5g(0.16mole)、Pd(PPh3)47.4g(0.006mole)、碳
酸钾88.1g(0.64mole)和苯硼酸23.2g(0.19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
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210mL、乙醇160mL、水90mL,回流搅拌12
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
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间体2-a(21.0g,70.1%)。
合成例2-(2):中间体2-b的合成
将中间体2-a21.0g(0.112mole)、4-三甲基硅烷基溴苯
24.7g(0.112mole)、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
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
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
柱层析得到中间体2-b(27.1g,72.0%)。
合成例2-(3):[化合物9]的合成
将中间体1-c4g(0.007mole)与中间体2-b2.2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9]
(1.8g,30%)。
合成例3:[化合物10]的合成
合成例3-(1):中间体3-a的合成
将3-溴-5氟苯胺30.5g(0.16mole)、Pd(PPh3)47.4g(0.006mole)、碳
酸钾88.1g(0.64mole)和1-萘硼酸32.7g(0.19mole)加入到10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210mL、乙醇160mL、水90mL回流12小时。
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
到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间体3-a(27.4g,72.1%)。
合成例3-(2):中间体3-b的合成
将中间体3-a26.6g(0.112mole)、4-三甲基硅烷基溴苯
24.7g(0.112mole)、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
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
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
层析得到中间体3-b(30.7g,71.0%)。
合成例3-(3):[化合物10]的合成
将中间体1-c4g(0.007mole)、中间体3-b3.1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10](2.2g,35%)。
合成例4:[化合物16]的合成
合成例4-(1):中间体4-a的合成
将中间体1-a31.2g(0.127mole)与4-三甲基硅烷基溴苯
29.1g(0.127mole)、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
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
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
层析得到中间体4-a(38.5g,77.0%)。
合成例4-(2):中间体4-b的合成
将中间体4-a38.2g(0.097mole)、二溴芘35g(0.097mole)、Pd2(dba)3
2.7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12.1g(0.126mole)和
BINAP1.8g(0.003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500mL回流搅拌7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反应物。减
压浓缩滤液,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4-b(17.6g,27.0%)。
合成例4-(3):中间体4-c的合成
将中间体3-a26.6g(0.112mole)与溴苯17.6g(0.112mole)、Pd2(dba)3
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
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
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
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4-c(24.6g,70.0%)。
合成例4-(4):[化合物16]的合成
将中间体4-b4.7g(0.007mole)、中间体4-c2.5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16](2.2g,34%)。
合成例5:[化合物18]的合成
合成例5-(1):中间体5-a的合成
将3,5-二溴苯胺(3,5-Dibormoaniline)40g(0.16mole)、Pd(PPh3)4
7.4g(0.006mole)、碳酸钾88.1g(0.64mole)和苯硼酸46.6g(0.038mole)加
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20mL、乙醇160mL、水
120mL回流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
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间体5-a(30g,
76.7%)。
合成例5-(2):中间体5-b的合成
将中间体5-a31.2g(0.127mole)、3-氟溴苯22.2g(0.127mole)、
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24.5g(0.25mole)
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加入甲苯
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
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5-b(31.3g,
72.5%)。
合成例5-(3):[化合物18]的合成
将中间体4-b4.7g(0.007mole)与中间体5-b2.7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18](2.0g,30%)。
合成例6:[化合物23]的合成
合成例6-(1):中间体6-a的合成
将3-溴-5氟苯胺30.5g(0.16mole)、Pd(PPh3)47.4g(0.006mole)、碳
酸钾88.1g(0.64mole)和3-吡啶硼酸23.4g(0.19mole)加入到1000mL的
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210mL、乙醇160mL、水90mL回流12小
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
收集到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间体6-a(21.1g,70.0%)。
合成例6-(2):中间体6-b的合成
将中间体6-a21.1g(0.112mole)、溴苯17.6g(0.112mole)、Pd2(dba)3
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
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
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
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6-b(21.0g,71.0%)。
合成例6-(3):[化合物23]的合成
将中间体4-b4.7g(0.007mole)与中间体6-b2.1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反
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23](1.9g,32%)。
合成例7:[化合物28]的合成
合成例7-(1):中间体7-a的合成
将2,5-二溴苯胺(2,5-Dibormoaniline)40g(0.16mole)、Pd(PPh3)4
7.4g(0.006mole)、碳酸钾88.1g(0.64mole)和2-甲基苯硼酸
51.7g(0.38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20mL、
乙醇160mL、水120mL回流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
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甲醇重结晶而得到中
间体7-a(32.9g,75.0%)。
合成例7-(2):中间体7-b的合成
将中间体7-a34.7g(0.127mole)与4-三甲基硅烷基溴苯
29.1g(0.127mole)、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
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
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
层析得到中间体7-b(40.2g,75.0%)。
合成例7-(3):中间体7-c的合成
将中间体7-b40.9g(0.097mole)、二溴芘35g(0.097mole)、Pd2(dba)3
2.7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12.1g(0.126mole)和
BINAP1.8g(0.003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500mL回流搅拌7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反应物。减
压浓缩滤液,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7-c(17.7g,26.0%)。
合成例7-(4):[化合物28]的合成
将中间体7-c4.9g(0.007mole)、中间体4-c2.5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28](2.1g,32%)。
合成例8:[化合物31]的合成
合成例8-(1):中间体8-a的合成
将2-氟苯胺15.0g(0.135mole)、4-三甲基硅烷基溴苯
29.1g(0.127mole)、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
t-butoxide)24.5g(0.25mole)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
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
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
层析得到中间体8-a(23.7g,70.0%)。
合成例8-(2):中间体8-b的合成
将中间体1-a31.2g(0.127mole)、4-叔丁基溴苯27.1g(0.127mole)、
Pd2(dba)32.3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24.5g(0.25mole)
和BINAP1.6g(0.003mole)加入到5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300mL回流搅拌12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层,以100mL甲苯萃取
水层2次。减压浓缩收集到的有机层,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8-b(36.0g,
75.0%)。
合成例8-(3):中间体8-c的合成
将中间体8-b36.6g(0.097mole)、二溴芘35g(0.097mole)、Pd2(dba)3
2.7g(0.003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12.1g(0.126mole)和
BINAP1.8g(0.003mole)加入到1000mL的4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苯
500mL回流搅拌7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反应物。减
压浓缩滤液,以柱层析得到中间体8-c(15.9g,25.0%)。
合成例8-(4):[化合物31]的合成
将中间体8-c4.6g(0.007mole)、中间体8-a2.1g(0.008mole)、
Pd2(dba)30.2g(0.05mmole)、叔丁醇钠(sodiumt-butoxide)
0.8g(0.009mole)和BINAP0.1g(0.05mmole)加入到300mL的4口圆底烧
瓶中,加入甲苯80mL回流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celite)过滤
反应物。减压浓缩滤液,经过柱层析和以丙酮重结晶而得到[化合物
31](1.9g,33%)。
实施例1~15有机电发光二极管的制作
以ITO玻璃的发光面积为2mm×2mm大小的方式形成图案后,洗
净。将基板装在真空箱中后,使基础压力为1×10-6torr,用有机物在所
述ITO上形成DNTPDα-NPD将下述[表1]中记载的
主体化合物和客体化合物以重量比97:3的方式混合作为发光
层进行共蒸镀。其后将[化学式E-1]与[化学式E-2]以1:1的比例向电子
输送层以成膜,将[化学式E-1]以Al的顺序向电子
注入层成膜,在0.4mA进行了测定。
比较例1~2
在所述实施例1~15的元件结构中将发光层的掺杂剂化合物使用为
[BD1]和[BD2],除此之外,以相同方法制作了比较例1~2的有机电致
发光元件,[BD1]和[BD2]的结构如下。
测定根据所述实施例1~8与比较例1~2制作而成的有机电致发光
元件的电压、电流密度、亮度、色坐标和寿命,将其结果示于[表1]。
T97是指亮度从初期的亮度减为97%所需的时间,Tsub是指升华精
制时的温度。
[表1]
实验例1
在下述图2、图3和图4中分别示出分别比较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
31]与[BD1]、[BD2],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8]与[BD3]、[BD4],[化合物
10]与[BD5]、[BD6]的PL光谱。
观察图2,虽然比较例1的效率和寿命特性良好,但在PLλmax460
nm的色纯度差。另外,比较例2的PLλmax447nm的色纯度优异,但
是元件效率和寿命特性差。
与此相反,能够确认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31]、[化合物8]和[化合
物10]在PLλmax452、449、453nm的色纯度优异的同时元件效率和寿
命特性也优异。另外,如实施例8所示,取代有甲硅烷基的化合物因甲
硅烷基的体积大(bulky)的特性,使其分子间凝聚力下降,易升华,热稳
定性增加。所述[表1]的Tsub是指升华精制时的温度,其温度越低越易
升华。
开发为蓝色发光物质的芘系化合物由于其蓝色的色纯度依然低,难
以显示深蓝色(deepblue),具有不能显示天然色的全色彩显示的局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导入各种取代基来提升色纯度。但是,实情是具有优
异的色纯度的同时还具有发光效率与长寿命特性的化合物的开发还是
很难。特别是,虽然报道了随着芘系化合物的芳基胺取代体其效率上升
的化合物,但是这时具有寿命特性下降的问题,或者寿命特性优异,但
效率下降的情况占大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化合物的特征在于,将能够体现高效率或
长寿命特性的取代基分别非对称地结合于芘化合物,其效率与寿命特性
同时优异,同时具有能够以非对称形态易于调节PL波长,使其同时体
现优异的色纯度的优点。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化学式1]的化合物由于具有非对称地以甲硅
烷基作为取代基的芳基胺结构体和取代一个或两个以上芳基或杂芳基
的芳基胺结构体,其效率与寿命优异,特别由于具有在邻位取代的芳基
或杂芳基,其效率和寿命更优异。另外,因取代甲硅烷基,具有热稳定
性增加的优点,因其结构非对称,易于调节PL波长,具有优异的色纯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