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个储藏室的制冷器具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器具,特别是一种家用制冷器具,该制冷器具具
有两个储藏室,这两个储藏室通过冷空气流相继冲刷通过这两个储藏室而
得以冷却。由于空气在经过储藏室时升温,因此上游储藏室的温度往往低
于下游储藏室。这样的串联连接方式为具有多个不同温度的储藏室的制冷
器具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实施方式。
背景技术
尽管这样的制冷器具的两个储藏室之间的多度的温度差是被明确期待
的,但是储藏室内的温度分布却应当尽可能地均匀。然而,这一目的难以
容易地实现。如果冷储藏室置于暖储藏室上方并允许空气例如穿过位于两
个储藏室的共用门与在本体内于储藏室之间延伸的水平分隔件之间的间隙
地转移,则在冷储藏室的底部处聚集的并且从该底部向着较暖的储藏室流
动的空气温度尤为最低,这意味着储藏室之间的温度差很小。并且在下格
中,流入的冷空气也趋于在底部处聚集,这意味着在两个格的上部区域中、
尤其在后壁附近空气交换速率相应地较低,从而在这些位置处产生了比基
底附近的位置处显著更高的温度。
如果较暖的储藏室位于最上方,则相对较暖的空气可以从较冷的下储
藏室穿过门与分隔件之间的间隙流入上储藏室。这实现了储藏室之间足够
的温度差以及下储藏室内的均匀的循环。然而,由于安装在门上的门托盘
通常会使得在门与分隔件之间上升的空气朝向储藏室的后壁偏向,因此上
储藏室会具有问题。如果上储藏室进一步被搁板分成多个格,那么这会导
致只有最低的格在它的整个深度上被在门托盘处偏向的空气冲刷,但是位
于最低的格上方的各格却不会被冲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的制冷器
具,在该制冷器具中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在上储藏室内实现足够均匀的温度
分布或冷空气均匀地冲刷。
该目标是在包括封围上储藏室与下储藏室的本体和门的制冷器具、尤
其是家用制冷器具的情况下实现的,其中,储藏室之间的空气通道具有位
于下储藏室中的进口和位于上储藏室的下部区域中的出口,并且位于上储
藏室中的空气出口设置在上储藏室的上部区域中,所述空气通道延伸到门
内并且旁绕过至少一个安装在门上并且伸入到上储藏室内的门托盘。所述
空气通道能够避免进入上储藏室的空气在门托盘的底侧处偏向,从而使得
空气流的较大一部分能够在上储藏室中于门附近处上升。
上储藏室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优选地由至少一个用于搁板的支撑结
构彼此隔开。这样的支撑部件能够以常规方式在本体的侧壁上形成。
如果搁板布置在上储藏室的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之间,则所述搁板应
当在关闭位置与门间隔开并且还相应地借助间隙与本体的后壁间隔开。由
于这样的搁板的前边缘伸入到上储藏室的门处上升的空气流中,因此该搁
板使得一部分空气流朝向上储藏室的位于所述搁板下方的格偏转。分出的
这部分空气在格的整个深度上冲刷所述格并且最终穿过搁板与后壁之间的
间隙、朝向上储藏室的空气出口地上升。空气流的在搁板的前边缘与门之
间上升的部分可以在第二搁板处再次分流,从而冲刷通过位于搁板之间的
格、或者在上储藏室的顶棚处朝向出口地偏转。
上储藏室中的空气出口有利地位于由上储藏室的顶棚和后壁形成的拐
角处。
为了在上储藏室的宽度上确保均匀的空气流分配,还期待穿通通道变
得更宽。穿通通道的宽度应当是门托盘的宽度的至少一半、优选地是门托
盘的宽度的至少四分之三。
门可以以常规方式包括绝热层和在绝热层与储藏室之间延伸的内壁。
在此,内壁方便地具有空气通道所延伸穿过的开口。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门托盘的壁还可以界定穿通通道。然而,优选的
是,所述开口局部被壁面板覆盖。
这样的壁面板可以与门托盘采用相同的方式悬挂在位于内壁上的凸起
上。
壁面板可以形成为壁面板和本体的在储藏室之间延伸的分隔件在门关
闭时界定出一间隙,该间隙的横截面小于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由此,能够
使得从下储藏室流向上储藏室的空气借助于分隔件至少大部分通过所述空
气通道。
特别地,壁面板为此可以包括向着分隔件向下倾斜的挡板。
为了减小所述间隙的横截面,挡板优选地在分隔件的整个宽度上延伸。
位于本体的后壁上的进气风道可以从位于上储藏室中的空气出口向下
延伸至蒸发室。
这样的蒸发室尤其可以布置在下储藏室的高度水平上。
所说明的下储藏室优选的是新鲜食物格并且所说明的上储藏室是常规
制冷格。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将由参考附图的示范实施例说明呈现。所
述附图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具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制冷器具的门的内壁的透视图;
图3是壁面板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2的内壁,其中,壁面板安装在所述内壁上。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无霜制冷器具的示意性剖视图。
该制冷器具以常规方式包括本体1和抵靠本体的门2,所述本体和门界定内
部空间。水平分隔件3将内部空间分成用作常规制冷格的上储藏室4和下
部分,该下部分自身由竖直分隔件5分成位于门2与分隔件5之间的下储
藏室6和位于分隔件5与本体的后壁8之间的蒸发室7。
风扇10布置在分隔件5上的穿通通道9处,从而抽取空气穿过容置在
蒸发室7内的蒸发器11并且将由此冷却的空气吹入下储藏室6内。
导通至上储藏室4的空气通道12在下储藏室6的前上拐角处形成。上
储藏室4继而具有空气出口13,该空气出口13紧邻由本体1的后壁8和顶
棚14形成的拐角。进气风道15在后壁8处从所述空气出口13向下延伸并
返回到蒸发室7。进气风道15可以如图所示那样由从后壁8内凹的扁平槽
与覆盖所述槽的壁面板16形成。
支撑结构17采用常规方式以不同高度在上储藏室4的侧壁上形成,这
些支撑结构17中的一些承载搁板18。间隙19空闲地保持在搁板18的后边
缘与后壁8或壁面板16之间。以对应的方式,搁板18的前边缘与门托盘
21、22的面向后壁8的侧壁20所在的竖直平面以间隙23隔开。
门2采用常规方式由例如由金属薄材形成的固定的外壁24、由平坦塑
料深拉形成的内壁25、以及填充外壁与内壁之间的空间的绝热层26构造而
成。
图2展示了内壁25的透视图。在内壁25的下部区域中形成有扁平突
起27,该扁平突起27的宽度和高度基本上对应于下储藏室6的宽度和高度,
并且在门2关闭时伸入储藏室6内。连接至突起27的顶部的是扁平凹部28,
该扁平凹部28旁绕过分隔件3,部分在下储藏室6的高度水平处延伸,部
分在上储藏室4的高度水平处延伸。凹部28在其伸入上储藏室4的部分上
由支柱29形成侧翼,支柱29基本上在上储藏室4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并
且,在支柱29的面向彼此的侧翼上以常规方式具有凸起30,所述凸起设置
成用于在凸起上悬挂门托盘21、22。
位于最下方的一对凸起30位于凹部28的高度水平上。凹部28的宽度
略微小于支柱29的面向彼此的侧翼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在所述侧翼与凹
部28两侧上的侧壁31之间保持有壁表面的狭窄的非内凹带区32,该狭窄
非内凹带32用于支撑悬挂在最下方的一对凸起30上的门托盘21(参见图
1)的门侧侧壁。另外的凸起33形成在凹部28的两个侧壁31上。
所述另外的凸起33用于锚接在图3中以透视图示出的壁面板34。该壁
面板34包括中央平坦表面35,两个托架36在中央平坦表面35的侧向边缘
上从所述中央平坦表面35的后侧突出。在图3中只能观察到一个托架36。
托架36设置有与凸起33互补的凹槽37,以便能够将壁面板34钩挂在凹部
28内,从而使得壁面板34朝向本体1地界定出空气通道12并且使得平坦
表面35与内壁25的侧向紧邻凹部28的带区32齐平。
图4展示了壁面板34钩挂在凹部28上情况下的门2的内壁25。空气
通道12的进口38向上由挡板40界定,该挡板40从平坦表面35的下边缘
向下倾斜地延伸到本体1的内部,并且当门2关闭时如图1所示那样在与
分隔件3的前边缘具有一距离的位置处终止。挡板40比平坦表面35更宽
并且从凹部28侧向地向外延伸到测向带区32上。挡板40的上边缘抵靠在
带区32上;当门2关闭时,挡板40的下边缘与分隔件3的前边缘一起界
定出间隙41(参见图1),然而,该间隙41的横截面积显著地小于凹部28
的横截面积,这意味着在风扇10运转时从下储藏室6流入上储藏室4的冷
空气主要沿着通过空气通道12的路径。
尤其在挡板40是弹性的并且与分隔件3接触会容易地充分变形从而不
会阻碍门2的关闭的情况下,间隙41的自由横截面也可能消失。
在此值得考虑的是,间隙41被明确期待具有不会消失的横截面,从而
使得流入上储藏室4的部分空气是通过间隙41进入的并从下方对着门托盘
21推挤并且从而使得这部分空气沿着朝向后壁8的方向基本上水平地偏
转。这部分空气由此流过上储藏室4的由分隔件3和最低的搁板18界定的
最低的格42直至到达后壁8,从而在所述后壁8处上升穿过间隙19到达空
气出口13。
流入上储藏室4的大部分空气流过空气通道12并且在空气通道12的
位于门托盘21上方并且也基本上位于格42上方的出口39处进入上储藏室
4。出口39与下一个更高的门托盘22足够远,以避免经由所述出口39进
入的空气在所述门托盘22下侧处水平偏向。在此,借助出口39进入上储
藏室4的空气流流向第二低的搁板18的前边缘并且在该搁板18的前边缘
处分支成冲刷通过第二低的格43从而随后沿着后壁8上升至空气出口13
的分流、和在所述搁板18的前边缘处上升穿过所述间隙23从而相应地从
前向后冲刷通过位于上方的格44的分流。从下储藏室6流入的冷空气由此
在很大程度上不均匀地分配至上储藏室4的所有的格42、43、44,并且除
了黄油格45的内部之外,在上储藏室4内不存在严格地从空气循环分隔开
来从而使得它们能够达到比被冲刷的格42、43、44的温度显著更高的温度
的较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