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诸如平行流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小通道换热器的热交换器如图1至2中所示,热交换器100′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侧(例如上侧和下侧)的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制冷剂在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中的流动方向分别由附图标记15和35′指示。热交换器100′还包括进口管11和出口管31′,以及扁管20。进口管11和出口管31′分别直接焊接于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上。靠近出口管31′一侧的扁管称为近端扁管,而远离出口管31′一侧的扁管称为远端扁管。扁管之间设有翅片23。
由于出口集流管33内部有扁管20伸入,如图2所示,制冷剂50在出口集流管33内流动受到伸入扁管20的干扰,沿程出现漩涡,流动阻力非常大。从而使得远端扁管的制冷剂流通量远远小于近端扁管的流通量,导致制冷剂在各扁管内的分布不均匀,影响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同时,换热器内部制冷剂阻力大也影响制冷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可以改善远端扁管与近端扁管的制冷剂分配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出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连接的出口收集管,其中出口收集管从出口集流管的端部插入出口收集管预定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预定深度是出口集流管长度的大约1/3至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出口收集管的插入出口集流管中的部分的侧壁中开有一个或多个开口。
所述一个开口的横截面积或所述多个开口的横截面积之和与所述出口收集管的插入出口集流管中的部分的内部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0.5~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出口收集管的插入出口集流管中的部分的水力半径与出口集流管的水利半径的比例为0.25~0.6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热交换器是平行流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小通道换热器。
本发明中,通过将出口收集管伸入到出口集流管内部,出口集流管内的制冷剂不用从远端流到近端,从而可以平衡远端扁管与近端扁管之间的制冷剂阻力,从而可以改善远端扁管与近端扁管的制冷剂分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3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100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侧(例如上侧和下侧)的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制冷剂在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中的流动方向分别由附图标记15和35指示。热交换器100还包括进口管11和出口收集管31,以及扁管20。进口管11和出口收集管31分别连接于进口集流管13和出口集流管33。扁管之间设有翅片23。出口收集管31从出口集流管33的端部插入出口收集管33预定深度。
出口收集管31插入出口集流管33的深度主要受进口管11的位置影响,插入深度可以为出口集流管33的长度的大约1/3到1。
由于出口收集管31的插入部分影响了近端扁管制冷剂出液,从而可以在出口收集管31插入出口集流管33的部分上开一个或多个开口。例如,可以开竖槽、横槽、孔或者任何其他形状的开口。所述一个开口的横截面积或所述多个开口的横截面积之和与所述出口收集管31的插入出口集流管33中的部分的内部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积(即管内部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可以为0.5~2。
出口收集管31地插入部分的水力半径与出口集流管33的水利半径的比例可以为0.25~0.69。
热交换器100可以是平行流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小通道换热器,或者其它类型的热交换器。
将出口收集管31伸入到出口集流管33内部,出口集流管33内的制冷剂不用从远端流到近端,从而可以平衡远端扁管与近端扁管之间的制冷剂阻力,从而可以改善远端扁管与近端扁管的制冷剂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