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5714404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1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870161.0

申请日:

2015.12.02

公开号:

CN105484297A

公开日:

2016.04.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2D 33/00申请公布日:201604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33/00申请日:20151202|||公开

IPC分类号:

E02D33/00

主分类号:

E02D33/00

申请人:

莆田学院

发明人:

高子坤; 蔡伟

地址:

351100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学园路兴安新村3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12

代理人:

宋连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包括步骤:制作模型试验槽;制备土样;压桩试验,统计各数据并建立侧向挤土位移模型:本发明建立了可评判压桩挤土破坏程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并根据理论公式可以设计地下构筑物隔离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减小了地下工程施工等对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破坏影响,并可动态优化钢筋和水泥等材料的使用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模型试验槽:用砖块和水泥砂浆砌成一个容积为800mm×380×1200mm的矩形
试验槽,在试验槽的底部开设两个排水阀,试验槽的一墙面设有一矩形观察窗;
(2)放置土体和观测标志:首先在试验槽底部铺设10cm厚度的细沙层作为隔层,然后在
细砂层上及试验槽的上壁都布置一层土工织布,在观察窗内侧涂抹凡士林;取软粘土分批
倒入试验槽,每次加软粘土高度为4cm后捣实均匀,再铺一层土工织布,且在土工织布上均
匀放置砝码和砖块;将带有直径为3mm的白色半球长大头针作为观察点,每隔3cm压入软粘
土内;
关闭排水阀,在试验槽中注入水,静置48d,进行软粘土的堆载固结过程;然后在试验槽
中再注入水,并静置12d;
(3)压桩试验:试验采用180度扇形木桩为模型桩,顶端桩帽高2cm,桩长1m,直径4.5cm,
桩尖为半圆形渐缩,桩尖长为8cm;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方法,对模型桩进行压桩挤土试验,在侧限条件下对模型桩施加压
力至土样完全排水固结完成后,快速施加水平剪切力直至破坏,测定模型桩周围的土体径
向位移、竖直向位移数据,统计各数据并建立侧向挤土位移模型:
u r = u 0 ( r 0 z 0 - H + r 0 sin α ) [ 1 - A 1 ( 1 - H z 0 ) ] w = u 0 ( r 0 z Q - H + r 0 c o s α ) [ 1 - B 1 ( 1 - H z 0 ) ] ]]>
其中:
ur为径向位移分量;w为竖直向位移分量;H表示模型桩贯入深度,当模型桩完全贯入土
体后,H表示桩长;r0表示桩孔初始半径;u0为模型桩周围的土作用边界点的法向位移;A1、B1
为变分参数;z0为曲线族参数;α为曲线外法线与z轴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
向挤土位移模型中,H和A1、B1的关系如下:

说明书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挤土桩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增加,基桩的直径和长度增大,施工机械的不断升
级换代和施工的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等问题的出现,通过各施工工艺的系统集成,并最终实
现现代化、无灾害、无事故施工是桩基工程施工的必然发展方向和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
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1)制作模型试验槽:用砖块和水泥砂浆砌成一个容积为800mm×380×1200mm的
矩形试验槽,在试验槽的底部开设两个排水阀,试验槽的一墙面设有一矩形观察窗;

(2)放置土体和观测标志:首先在试验槽底部铺设10cm厚度的细沙层作为隔层,然
后在细砂层上及试验槽的上壁都布置一层土工织布,在观察窗内侧涂抹凡士林;取软粘土
分批倒入试验槽,每次加软粘土高度为4cm后捣实均匀,再铺一层土工织布,且在土工织布
上均匀放置砝码和砖块;将带有直径为3mm的白色半球长大头针作为观察点,每隔3cm压入
软粘土内;

关闭排水阀,在试验槽中注入水,静置48d,进行软粘土的堆载固结过程;然后在
试验槽中再注入水,并静置12d;

(3)压桩试验:试验采用180度扇形木桩为模型桩,顶端桩帽高2cm,桩长1m,直径
4.5cm,桩尖为半圆形渐缩,桩尖长为8cm;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方法,对模型桩进行压桩挤土试验,在侧限条件下对模型桩施
加压力至土样完全排水固结完成后,快速施加水平剪切力直至破坏,测定模型桩周围的土
体径向位移、竖直向位移数据,统计各数据并建立侧向挤土位移模型:


其中:

ur为径向位移分量;w为竖直向位移分量;H表示模型桩贯入深度,当模型桩完全贯
入土体后,H表示桩长;r0表示桩孔初始半径;u0为模型桩周围的土作用边界点的法向位移;
A1、B1为变分参数;z0为曲线族参数;α为曲线外法线与z轴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侧向挤土位移模型中,H和A1、B1的关系如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建立了可评判压桩挤土破坏程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并
根据理论公式可以设计地下构筑物隔离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减小了地下工程施工等对工
程场地周围的环境破坏影响,并可优化钢筋和水泥等材料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实际沉桩过程的桩土作用物理模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沉桩过程桩孔扩张法扩张模型图。

图3是本发明中沉桩过程的桩土作用力学模型。

图4是本发明中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中矩形试验槽的正投影图。

图6是本发明中矩形试验槽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中试验桩和测斜管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r=3d处不同贯入度时侧向挤土位移情况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终孔时不同r处侧向挤土位移情况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H=9m时侧向位移值随(r,z)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H=17m时侧向位移值随(r,z)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H=25m时侧向位移值随(r,z)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H=34m时侧向位移值随(r,z)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14a是本发明中桩入土深度为9m时围护结构埋深情况示意图。

图14b是本发明中桩入土深度为17m时围护结构埋深情况示意图。

图14c是本发明中桩入土深度为25m时围护结构埋深情况示意图。

图14d是本发明中桩入土深度为34m时围护结构埋深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计算公式推导

地下工程结构与地基土相互作用符合由式(1)所示的变分原理表达式,满足位移
与应力边界条件且使式(1)取极值的位移应力函数为变分问题的解答。


式中,A(εij)为能量密度;Fi为体积力;εij为应变张量;Pi为应力边界S1上力的取
值;ui为位移向量。

对于空间轴对称问题,势能密度:

εij为εr,εθ,εz,γzr等4个应变
分量。

对于空间轴对称问题,位移应变关系表达式为式(2)。


式中,ur,w分别为径向位移分量及竖直向位移分量,εr,εθ,εz分别为径向应变、环
向应变和竖向应变,γzr为剪应变,r为径向计算半径。

边界条件:式中,
为边界位移函数,u为挤土位移场,g(z,r)=0为桩土作用边界曲线方程。

1.1变分位移函数

针对空间轴对称问题,建立图1和图2所示的桩土作用物理模型,以及图3所示的桩
土作用力学模型。图1和图2中:箭头表示桩侧土体隆起的方向,标识1表示天然地面,标识1′
表示隆起的地面,标识2表示桩侧地体隆起的临界深度。图3即桩土作用力学模型用一族虚
曲线覆盖桩土作用影响区域,曲线族由式(4)表示。图3中,H表示桩贯入深度,当桩完全贯入
土体后,H表示桩长;标识8表示地面,标识6表示沉桩过程中桩孔扩张的初始小孔;标识7表
示沉桩过程中扩张后的桩孔。


式中,z0为曲线族参数,r0表示沉桩过程中桩孔扩张的初始小孔半径,H表示桩贯入
深度,当模型桩完全贯入土体后,H表示桩长。当z0=H,为孔壁边界曲线方
程。根据图3:当z=0,r=r0,当z=H,r=0;当z0=H,且根据空间
轴对称条件:根据图1、图2与图3模型及式(2)、(3)、(4)可得式(5)。


式中,w0=u0Ttcosα为结构挤土竖向位移分量初始项,该项取值满足结构和土体边
界位移条件;ur0=u0Ttsinα为结构挤土径向位移分量初始项,该项取值满足结构和土体边
界径向位移条件;w1=u0TtMtcosα,ur1=u0TtMtsinα,w2=u0TtMt2cosα,ur2=u0TtMt2sinα,….分
别为结构挤土竖向位移分量变分项、径向位移分量变分项,取值满足在结构和土体作用边
界上位移为0的条件。Am,Bm为待定系数,u0为该桩土作用边界点的法向位移,Tt=r0/(z0-H+
r0),Mt=1-H/z0。α为式(4)所示曲线外法线与z轴夹角。图3所示u(z,r)的方向余弦为:

其中:

1.2几何协调方程

考虑ur,w中的曲线族参数z0,几何方程式(2)进一步写为式(6)的形式。


式中,

1.3确定势能密度

假设桩土作用边界位移为Δu,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分量表达为式(7)。


式中,εv=εr+εθ+εz,v0为泊松比,γ为土容重。

势能密度可写为为z,r,z0函数。式中,



综上分析,可得结构挤土位移函数式(8)即侧向挤土位移模型:


2.计算结果和测试数据比较

根据式(1)~(7)计算可得式(8)的系数和泛函极值如表1与式(9)~式(12)。zu为
泛函积分空间区域上限。

表1变分参数取值和能量值



当贯入深度:H=9m时位移函数:


当贯入深度:H=17m时位移函数:


当贯入深度:H=34m时位移函数:


当贯入深度:H=25m时位移函数:


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对称半模试验的双层对准直接观
测法因其原理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易操作,故试验的土体位移观测采用该方法,模型
试验槽如图5、图6所示。模型桩紧靠一可视窗内壁贯入,通过观察窗观测土体中位移观测标
志的位移,以此得到土体的位移场,模型桩挤土试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试验槽:用砖块和水泥砂浆砌成一个容积为800mm×380×1200mm的矩形
试验槽(见图5和图6),在试验槽的底部开设两个排水阀,试验槽的一墙面设有一矩形观察
窗,观察窗为画有2cm*2cm方格网15哩的钢化玻璃;压入桩时,在试验槽靠观察窗一侧上下
架设两个铁架和必要受力的反力架装置,确保能垂直压入试验桩,并且在试验槽进行防水、
防漏处理措施。

(2)放置土体和观测标志:首先在试验槽底部铺设10cm厚度的细沙层作为隔层,然
后在细砂层上及试验槽的上壁都布置一层土工织布,在观察窗(即钢化玻璃)内侧涂抹凡士
林;取软粘土分批倒入试验槽,每次加软粘土高度为4cm后捣实均匀,再铺一层土工织布,且
在土工织布上均匀放置砝码和砖块;将带有直径为3mm的白色半球长大头针作为观察点,每
隔3cm压入软粘土内,离观察窗垂直中轴较远处适当放大放针距离;

关闭排水阀,在试验槽中注入水,静置48d,使土面平整,透过玻璃看不到明显的空
洞,表明土样达到饱和状态,进行软粘土的堆载固结过程;然后在试验槽中再注入水,并静
置12d,使已被压缩为超固结状态的土回弹至稳定状态;

(3)压桩试验:试验采用180度扇形木桩为模型桩,顶端桩帽高2cm,桩长1m,直径
4.5cm,桩尖为半圆形渐缩,桩尖长为8cm,设置桩尖石为了取得更好的压桩效果;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方法,采用固结快剪法对模型桩进行压桩挤土试验,在侧限条
件下对模型桩施加压力至土样完全排水固结完成后,快速施加水平剪切力直至破坏,操作
方法如下:

A.原状土试样制备,扰动土试样制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
行,每组试样不得少于4个;当试样需要饱和时,应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步骤进行;

B.校准直接剪切仪杠杆,杠杆水平后,杠杆下沿平齐立柱的中间白线。将钢珠在导
轨(直剪错动位移导轨)上放好。对准剪切容器上下盒并插入固定销,将装有土试样的取样
环刀刃口向上,对准剪切盒口,在土试样上放滤纸和透水板,小心将试样推入剪切盒内;

C.使测力计刚好与上盒前端钢珠接触,放上传压板和加压框架,安装水平位移和
垂直位移量测装置,并测记初读数;

D.根据挤土试验实际情况和要求施加各级垂直压力,荷重50KPa、100KPa、
2000KPa、400KPa,连续加载无需将上级荷载砝码取下;

E.施加竖直压力后,每小时测读竖向固结变形一次,稳定标准为每小时变形量不
大于0.005mm;

F.拔去固定插销,以小于0.02mm/min的剪切速度进行剪切,试样每产生剪切位移
0.2~0.4mm测记测力计和位移读数,至测力计已读出峰值强度,并继续保持荷载至剪切位
移达4mm停机;

G.吸去盒内积水,卸除剪切力和垂向压力,取出试样并测定试样含水率。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测定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内摩擦角φ为15°,凝聚力为9kPa;
土体容重γ为18kN/m3,初始弹性模量为2100KPa,泊松比ν为0.3。

桩周土体位移函数计算

对模型桩挤土试验中的土体侧向位移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用E~ν模型,计算参数
主要取自上述土样的物理力学。由于淤泥经压重、排水固结变形基本稳定,破坏比:Rf=
0.9;初始弹性模量可近似取:


式中:K=100,n=0.5;

综上,位移场的理论函数为式(13)。


根据模型桩挤土试验实测值和式(13)计算结果的侧向位移分布规律较接近,结果
见图4。由于不同场地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不同,故根据式(13)可建立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
位移模型:


其中:

uy为径向位移分量,w为竖直向位移分量,H表示模型桩贯入深度,当模型桩完全贯
入土体后,H表示桩长;r0表示桩孔初始半径,u0为模型桩周围的土作用边界点的法向位移,
A1、B1变分参数,z0为曲线族参数,α为曲线外法线与z轴夹角。

从图4可以看到,模型桩挤土试验实测和式(13)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说明本发明的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动态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为了验证式(8)的正确性,本发明进行沉桩挤土现场测试,采用预制钢砼桩为试验
桩,桩长34.00m,直径0.80m。桩及周围测斜管平面布置如图7,图7中的标识3为三根测斜管,
且测斜管长40.00m;标识4为试验桩。

场地的土层为粘性土和砂土互层,其中为CU指标(固结不排水);理论等效初
始孔口半径(根据体积等效原理推导的理论计算使用的初始值,与试验过程无关):
孔壁法向位移:Δu=r0=0.23m。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40,使用静压桩工艺施工。因为试验研究静压桩单桩挤土效
应,为避免群桩效应或邻桩干扰,在场地群桩基础之外另外设置试验桩,型号、尺寸、材料和
工艺都与工程桩相同。根据现有研究资料,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倍桩径,
因此根据现场施工条件设置了3圈(根据轴对称性质,一圈只设一根)试验桩,由北向南依次
为测斜管1、测斜管2、测斜管3,各桩间距为3d(如图7所示)。由于工程桩群桩基础基桩的叠
加作用,影响范围比单桩的大,故试验桩尽量远离群桩基础,试验在试验桩桩周布置了测斜
孔。

表2试验桩沉桩挤土现场测试的各项参数



结合沉桩挤土现场测试的实测数据和式(9)~(12)的计算值,可知r=3d处不同贯
入度时侧向挤土位移沿深度变化如图8所示,及终孔时侧向挤土位移变化值如图9所示,图9
中桩孔深度为34mm。图8和图9中的虚线为根据式(8)计算的数值,实线为沉桩挤土现场测试
的实测值。图8-13分别为根据式(9)~(12)计算的结果。图8~13说明沉桩挤土现场测试结
果和理论计算结果是吻合的,说明本发明的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是可行的。

根据图8-13随桩入土深度值增加,可以设计出围护结构构造和围护结构埋深情
况,如图14a、图14b、图14c和图14d所示,图14a表示桩入土深度为9m时,围护结构5a埋深
4.5m;图14b表示桩入土深度为17m时,围护结构5b埋深8.5m;图14c表示桩入土深度为25m
时,围护结构5c埋深12.5m;图14d表示桩入土深度为34m时,围护结构5d埋深17m。

本发明根据地下挤土扩孔和开挖缩孔的实时计算结果,可以动态设计封闭型曲面
隔离墙即围护结构,减小了地下工程施工等对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破坏影响,并可动态优
化钢筋和水泥等材料的使用量。本发明建立了可评判压桩挤土破坏程度的理论计算公式,
并根据理论公式编制地下构筑物隔离防护措施进行防护设计。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挤土桩施工侧向挤土位移模型的创建方法,包括步骤:制作模型试验槽;制备土样;压桩试验,统计各数据并建立侧向挤土位移模型:本发明建立了可评判压桩挤土破坏程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并根据理论公式可以设计地下构筑物隔离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减小了地下工程施工等对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破坏影响,并可动态优化钢筋和水泥等材料的使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