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08613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1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34161.6

申请日:

2014.11.12

公开号:

CN104442459A

公开日:

2015.03.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M 1/20申请公布日:201503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M1/20申请日:20141112|||公开

IPC分类号:

B60M1/20

主分类号:

B60M1/20

申请人:

重庆众诚精密模锻有限公司

发明人:

顾良

地址:

401329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净龙工业园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代理人:

李晓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为一体化模锻件一次成型,本体由底座体和第一、第二支耳连接构成在底座体上,第一、第二支耳与底座体垂直设置;设置增厚块,增厚块降低了第一、第二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第二条形孔,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坑,在上、下两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两个孔。本发明单上腕臂底座,两个支耳与底座体采用模锻件一次成型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增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抗震荡性大大提高;采用模锻冲压成孔的方式,提高了功效;高速列车行驶安全系数高,满足了更快的高速列车线安全行驶的要求。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为一体化模锻件一次成型,本体(1)由底座体(2)和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连接构成在底座体(2)上,在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之间,设置增厚块(7),增厚块(7)降低了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顶端与底座体(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增厚块(7)的上表面,与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之间,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弧度半径R为5~20mm;增厚块(7)的上表面,设置为内凹弧形曲面,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3)和第二支耳(4)平行,所述内凹弧形曲面的半径为R为25~60mm
所述增厚块(7)的上表面,到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顶端的距离,与其到底座体(2)下底面的距离相等;
第一条形孔(5)和第二条形孔(6),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坑,在上、下两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在增厚块(7)的背面,设置有减重孔(8),减重孔(8)与增厚块(7)的位置对应。

说明书

说明书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涉及一种铁路线接触网支撑座的附属部件,尤其是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背景技术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作为铁路线接触网的重要部件,在保证列车安全行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随着铁路速度的提高,现在列车时速已经达到250~350h/km,今后肯定还有更高的速度要求,因此铁路线接触网震荡频次也随之加大,对接触网、接触网支撑座等相关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
现有技术中,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采用锻造成型方式制作,在使用过程中,以及相关性能检测中,其性能尚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至少是不能适应车辆更高速度要求的需要, 该部件的两个支耳顶端与底座体(底部平面)之间的距离较大,形成了较大的高度差,在锻压时充填性能降低,两个支耳顶端容易形成相关缺陷,形成次品或废品;而且两个支耳与底座体的连接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痕,甚至发生断裂,导致使用周期短,更换和维修成本高,影响列车的行驶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锻造时充填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模锻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一体化模锻件一次成型,本体由底座体和第一支耳、第二支耳连接构成在底座体上,第一支耳、第二支耳与底座体垂直设置;在第一支耳、第二支耳之间,设置增厚块,增厚块降低了第一支耳、第二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增厚块的上表面,与第一支耳、第二支耳之间,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弧度半径R为5~20mm;增厚块的上表面,设置为内凹弧形曲面,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和第二支耳平行,所述内凹弧形曲面的半径为R为25~60mm;
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坑,在上、下两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在增厚块的背面,设置有减重孔,减重孔与增厚块的位置对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具有如下优点:
1、两个支耳与底座体采用模锻件一次成型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增强了上腕臂底座自身的承载能力,抗震荡性大大提高。
2、在底座体与支耳的连接部位,为弧度半径R为5~20mm的圆弧过渡,形成平滑的连接结构,支耳与底座体的连接部位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避免使用中出现裂痕,延长了上腕臂底座的寿命,降低了更换和维修成本。
3、在底座体上,两个支耳之间设置增厚块,降低了两个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锻压时的充填性能,防止支耳顶端形成相关缺陷,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4、增厚块上表面为内凹弧形曲面,其半径为R为25~60mm,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5、采用模锻与冲孔相结合一次成型,大幅度减少了加工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6、本上腕臂底座结构合理、强度高,高速列车行驶安全系数高,满足了时速为250~350h/km或更快的高速列车线安全行驶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上腕臂底座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铁路线接触网支撑座的上腕臂底座,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为一体化模锻件,模锻一次成型;本体1由底座体2和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连接构成,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的轴线平行,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与底座体2垂直设置;在底座体2上设置有第一条形孔5和第二条形孔6,第一条形孔5和第二条形孔6的轴线相垂直。即第一条形孔5和第二条形孔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在底座体2上,在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之间,设置增厚块7,增厚块7增加了底座体2的高度,相应降低了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顶端与底座体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降低了高度差;增厚块7的上表面,到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顶端的距离,与其到底座体2下底面的距离相等;增厚块7的上表面,与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之间,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弧度半径R为5~20mm;第一支耳3、第二支耳4为上小下大的锥状,具有斜度Φ,斜度范围为2度-8度;增厚块7的上表面,设置为内凹弧形曲面,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3和第二支耳4平行,所述内凹弧形曲面的半径为R为25~60mm,例如R25mm、30 mm、35mm、40mm、45 mm、50mm或60mm均可,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模锻工艺加工两支耳困难的问题,适用于单模膛模锻,进一步降低了锻造成本。
为了降低本体1的质量,以减少所耗用的材质,在增厚块7的背面(底面),设置有个减重孔8,减重孔8与增厚块7的位置对应,减轻整体质量。
第一条形孔5和第二条形孔6,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在上、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坑,都形成盲孔,在上、下两个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再采用冲压的方式,将隔层冲掉,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替换/修改均应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中。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634161.6 (22)申请日 2014.11.12 B60M 1/20(2006.01) (71)申请人 重庆众诚精密模锻有限公司 地址 401329 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净龙工 业园 (72)发明人 顾良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0212 代理人 李晓兵 (54) 发明名称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 座, 为一体化模锻件一次成型, 本体由底座体和 第一、 第二支耳连接构成在底座体上, 第一、 第二 支耳与底座体垂直设置 ; 设置增厚。

2、块, 增厚块降 低了第一、 第二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上表面之间的 距离 ; 第一、 第二条形孔, 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 式, 在上、 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坑, 在上、 下两 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 再采用冲压的 方式, 将隔层冲掉, 得到冲压的两个孔。本发明单 上腕臂底座, 两个支耳与底座体采用模锻件一次 成型结构, 大幅度提高了强度、 刚度等力学性能, 增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 抗震荡性大大提高 ; 采 用模锻冲压成孔的方式, 提高了功效 ; 高速列车 行驶安全系数高, 满足了更快的高速列车线安全 行驶的要求。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

3、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4245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25 CN 104442459 A 1/1 页 2 1.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包括本体 (1)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本体 (1) 为一体 化模锻件一次成型, 本体 (1) 由底座体 (2) 和第一支耳 (3) 、 第二支耳 (4) 连接构成在底座 体 (2) 上, 在第一支耳 (3) 、 第二支耳 (4) 之间, 设置增厚块 (7) , 增厚块 (7) 降低了第一支耳 (3) 、 第二支耳 (4) 顶端与底座体 (2) 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 增厚块。

4、 (7) 的上表面, 与第一支耳 (3) 、 第二支耳 (4) 之间, 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 弧度半径 R 为 5 20mm ; 增厚块 (7) 的上表 面, 设置为内凹弧形曲面, 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 (3) 和第二支耳 (4) 平行, 所述 内凹弧形曲面的半径为 R 为 25 60mm 所述增厚块 (7) 的上表面, 到第一支耳 (3) 、 第二支耳 (4) 顶端的距离, 与其到底座体 (2) 下底面的距离相等 ; 第一条形孔 (5) 和第二条形孔 (6), 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 在上、 下表面对应形成 一个内凹坑, 在上、 下两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 隔层的厚度在0.。

5、52 mm之间, 再 采用冲压的方式, 将隔层冲掉, 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在增厚块 (7) 的背面, 设置 有减重孔 (8) , 减重孔 (8) 与增厚块 (7) 的位置对应。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42459 A 2 1/2 页 3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涉及一种铁路线接触网支撑座的附属部件, 尤其是接触网的模锻冲压 单上腕臂底座。 背景技术 0002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作为铁路线接触网的重要部件, 在保证列车安 全行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随着铁路速度的提高, 现。

6、在列车时速已经达到 250 350h/km, 今后肯定还有更高的速度要求, 因此铁路线接触网震荡频次也随之加大, 对接触 网、 接触网支撑座等相关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 0003 现有技术中,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采用锻造成型方式制作, 在使用过 程中, 以及相关性能检测中, 其性能尚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至少是不能适应车辆更高速度要 求的需要, 该部件的两个支耳顶端与底座体 (底部平面) 之间的距离较大, 形成了较大的高 度差, 在锻压时充填性能降低, 两个支耳顶端容易形成相关缺陷, 形成次品或废品 ; 而且两 个支耳与底座体的连接部位, 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痕, 甚至发生断裂。

7、, 导致使用周期 短, 更换和维修成本高, 影响列车的行驶安全。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 锻造时充填性 能好、 使用寿命长的模锻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 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 包括本体,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本体为一体化模锻件一次成型, 本体由底座体和第一支耳、 第二支耳连接构成在底 座体上, 第一支耳、 第二支耳与底座体垂直设置 ; 在第一支耳、 第二支耳之间, 设置增厚块, 增厚块降低了第一支耳、 第二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 增厚块的上表面, 与第 一支耳、 第二支。

8、耳之间, 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 弧度半径 R 为 5 20mm ; 增厚块的上表面, 设 置为内凹弧形曲面, 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和第二支耳平行, 所述内凹弧形曲面 的半径为 R 为 25 60mm ; 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 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 在上、 下表面对应形成一个内凹 坑, 在上、 下两个对应的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 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间, 再采用冲压 的方式, 将隔层冲掉, 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0006 在增厚块的背面, 设置有减重孔, 减重孔与增厚块的位置对应。 0007 相对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接触网的模锻冲压单上腕臂底座具有如下优点 : 1、 两个支。

9、耳与底座体采用模锻件一次成型结构, 大幅度提高了强度、 刚度等力学性能, 增强了上腕臂底座自身的承载能力, 抗震荡性大大提高。 0008 、 在底座体与支耳的连接部位, 为弧度半径 R 为 5 20mm 的圆弧过渡, 形成平滑 的连接结构, 支耳与底座体的连接部位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 避免使用中出现裂痕, 延长了 上腕臂底座的寿命, 降低了更换和维修成本。 说 明 书 CN 104442459 A 3 2/2 页 4 0009 、 在底座体上, 两个支耳之间设置增厚块, 降低了两个支耳顶端与底座体之间的 距离, 增强了锻压时的充填性能, 防止支耳顶端形成相关缺陷, 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001。

10、0 4、 增厚块上表面为内凹弧形曲面, 其半径为 R 为 25 60mm, 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 的强度, 5、 采用模锻与冲孔相结合一次成型, 大幅度减少了加工量, 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1 6、 本上腕臂底座结构合理、 强度高, 高速列车行驶安全系数高, 满足了时速为 250 350h/km 或更快的高速列车线安全行驶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本发明上腕臂底座的主视图 ; 图 2 是图 1 的仰视图 ; 图 3 是图 1 中的左视图。 00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15 如图1-3所示, 一种铁路线接触网支撑座的。

11、上腕臂底座, 包括本体1, 所述本体1为 一体化模锻件, 模锻一次成型 ; 本体 1 由底座体 2 和第一支耳 3、 第二支耳 4 连接构成, 第一 支耳 3、 第二支耳 4 的轴线平行, 第一支耳 3、 第二支耳 4 与底座体 2 垂直设置 ; 在底座体 2 上设置有第一条形孔 5 和第二条形孔 6, 第一条形孔 5 和第二条形孔 6 的轴线相垂直。即第 一条形孔 5 和第二条形孔 6 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0016 在底座体 2 上, 在第一支耳 3、 第二支耳 4 之间, 设置增厚块 7, 增厚块 7 增加了底 座体2的高度, 相应降低了第一支耳3、 第二支耳4顶端与底座体2上表面之间的距。

12、离, 降低 了高度差 ; 增厚块 7 的上表面, 到第一支耳 3、 第二支耳 4 顶端的距离, 与其到底座体 2 下底 面的距离相等 ; 增厚块 7 的上表面, 与第一支耳 3、 第二支耳 4 之间, 设置为圆弧过度连接, 弧度半径R为520mm ; 第一支耳3、 第二支耳4为上小下大的锥状, 具有斜度, 斜度范围 为 2 度 -8 度 ; 增厚块 7 的上表面, 设置为内凹弧形曲面, 内凹弧形曲面的轴线与第一支耳 3 和第二支耳 4 平行, 所述内凹弧形曲面的半径为 R 为 25 60mm, 例如 R25mm、 30 mm、 35mm、 40mm、 45 mm、 50mm 或 60mm 均可。

13、, 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模锻工 艺加工两支耳困难的问题, 适用于单模膛模锻, 进一步降低了锻造成本。 0017 为了降低本体 1 的质量, 以减少所耗用的材质, 在增厚块 7 的背面 (底面) , 设置有 个减重孔 8, 减重孔 8 与增厚块 7 的位置对应, 减轻整体质量。 0018 第一条形孔 5 和第二条形孔 6, 都采用先模锻锻造的方式, 在上、 下表面对应形成 一个内凹坑, 都形成盲孔, 在上、 下两个内凹坑之间还有一隔层, 隔层的厚度在0.52 mm之 间, 再采用冲压的方式, 将隔层冲掉, 得到冲压的两个孔。 0019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对于不脱离本发明 技术方案的替换 / 修改均应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中。 说 明 书 CN 104442459 A 4 1/2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42459 A 5 2/2 页 6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42459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