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97882,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
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冷循环装置的蓄冷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中使用制冷循环装置。尝试即使在该制冷循环装置停止的状态下,也
提供被限定的制冷。例如,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行驶用发动机来驱动制冷循环装置的
压缩机。因此,若车辆暂时停车期间使发动机停止,则制冷循环装置停止。为了在这样的暂
时停车期间提供被限定的制冷,已知一种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附加存储冷热的蓄冷材料
的蓄冷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2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中,收容有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容器与制冷剂所
流通的管相邻而配置,因此在向蓄冷材料蓄冷时,在相邻的管内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传递到
蓄冷材料。此时,通过使制冷剂气化时的气化潜热来冷却蓄冷材料。
因此,在向蓄冷材料蓄冷时,制冷剂在与蓄冷材料容器相邻的管内气化,管内的压力损
失增大。因此,即使想要尽早结束蓄冷材料的蓄冷,越进行蓄冷,与蓄冷材料容器相邻的管
的压力损失就越增加,制冷剂越难以流动。由此,有蓄冷性能降低的担忧。在采用利用石蜡
等的相变化时的融解潜热来进行蓄冷的材料作为蓄冷材料时,在蓄冷材料的融点附近伴随较
大的热移动,因此蓄冷性能的降低特别显著。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的蓄冷热交换器。
第1方式是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管,制冷剂在该管的内部流通,且该多个管
相互设置间隔地配置;蓄冷材料容器,该蓄冷材料容器接合于管,且区划出收容蓄冷材料的
空间;以及分配箱部,该分配箱部向管分配制冷剂,在管及分配箱部内形成有制冷剂流路,
在蓄冷热交换器中,分配箱部具有使该分配箱部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缩小部,
在多个管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缩小部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接合有蓄冷
材料容器。
由此,通过在分配箱部设置使该分配箱部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缩小部,
从而能够在缩小部阻截制冷剂。并且,通过在多个管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缩小部配置
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接合蓄冷材料容器,从而使在缩小部被阻截的制冷剂容易流
入接合有该蓄冷材料容器的管。因此,能够使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的管流通的制冷剂流量
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另外,第2方式是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管,制冷剂在该管的内部流通,且该
多个管相互设置间隔地配置;蓄冷材料容器,该蓄冷材料容器接合于管,且区划出收容蓄冷
材料的空间;以及分配箱部,该分配箱部向管分配制冷剂,在管及分配箱部内形成有制冷剂
流路,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多个管具有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其他的管大的大流路管,
在大流路管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
由此,通过设置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其他的管大的大流路管,从而使制冷剂容易
流入大流路管。并且,通过在该大流路管接合蓄冷材料容器,从而能够使在接合有蓄冷材料
容器的管流通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平面图。
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大流路管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一般管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变更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2变更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5变更例的蒸发器的节流板附近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5变更例的蒸发器的节流板附近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6变更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第6变更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7变更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第1变更例的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对与在先前的方式
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在各方式中,
在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对结构的其他部分应用先前进行了说明的其他
方式。不光能够将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明示的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妨碍组
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构成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构成该空
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压缩机10、散热器20、减压器30及蒸发器(蒸发装置)40。
这些结构部件通过配管而连接成环状,构成制冷剂循环路径。
压缩机10被作为车辆的行驶用的动力源2的内燃机(或电动机等)驱动。若动力源2停
止,则压缩机10也停止。压缩机10从蒸发器40吸引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向散热器20排出。
散热器20冷却高温制冷剂。散热器20也称为冷凝器。减压器30使通过散热器20冷却后的
制冷剂减压。蒸发器40使被减压器30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冷却车室内空气。
在图2及图3、图19中,蒸发器40具有双层配置的第1热交换部48和第2热交换部49。
并且,第2热交换部49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第1热交换部48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
具体而言,蒸发器40具有分支成多个的制冷剂通路部件。该制冷剂通路部件由铝等金属
制的通路部件提供。制冷剂通路部件由成组地被定位的第1~第4联管箱41~44和将这些联
管箱41~44之间连结起来的多个管45提供。并且,在第1~第4联管箱41~44内及管45
形成有制冷剂流路。
第1联管箱41与第2联管箱42成组,并相互分离规定距离而平行地配置。第3联管箱
43与第4联管箱44也成组,并相互分离规定距离而平行地配置。
在第1联管箱41与第2联管箱42之间等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管45。另外,图19是概略
地表示蒸发器40的图,省略了各管45的图示。各管45在其端部连通于对应的联管箱41、
42内。通过这些第1联管箱41、第2联管箱42及配置于它们之间的多个管45形成第1热交
换部48(参照图3)。在构成第1热交换部48的多个管45中,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配置于第1
联管箱41内,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2联管箱42内。
在第3联管箱43与第4联管箱44之间等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管45。各管45在其端部连
通于对应的联管箱43、44内。通过这些第3联管箱43、第4联管箱44及配置于它们之间的
多个管45形成第2热交换部49(参照图3)。在构成第2热交换部49的多个管45中,长度
方向的一端部配置于第3联管箱43内,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4联管箱42内。
在第1联管箱41的端部设置有作为制冷剂入口的未图示的接头。第1联管箱41内被设
置于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分隔板412区划成第1分区410和第2分区411。与此相对,
多个管45被划分成第1组45A和第2组45B。图19中虽然未图示管45,但符号“45A”及
“45B”是指蒸发器40中与第1组45A及第2组45B对应的部位。后述的第1组45C及第2
组45D也相同。
制冷剂被供给至第1联管箱41的第1分区410。制冷剂从第1分区410被分配到属于第
1组45A的多个管45。制冷剂通过第1组45A而流入第2联管箱42并集合。制冷剂从第2
联管箱42被再次分配到属于第2组45B的多个管45。制冷剂通过第2组45B而流入第1联
管箱41的第2分区411。这样一来,在第1热交换部48,形成使制冷剂U形流动的流路。
在第3联管箱43的端部设置有作为制冷剂出口的未图示的接头。第3联管箱43内被设
置于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分隔板433区划成第1分区431和第2分区432。与此相对,
多个管45被划分成第1组45C和第2组45D。第3联管箱43的第1分区431与第1联管箱
41的第2分区411相邻。第3联管箱43的第1分区431与第1联管箱41的第2分区411连
通。
制冷剂从第1联管箱41的第2分区411流入第3联管箱43的第1分区431。制冷剂从
第1分区431被分配到属于第1组45C的多个管45。制冷剂通过第1组45C而流入第4联管
箱44并集合。制冷剂从第4联管箱44被再次分配到属于第2组45D的多个管45。制冷剂通
过第2组45D流入第3联管箱43的第2分区432。这样一来,在第2热交换部49中,也形
成使制冷剂U字形流动的流路。第3联管箱43的第2分区432内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出口流
出,向压缩机10流动。
因此,第1联管箱41的第1分区410、第2联管箱42中的与属于第2组45B的多个管
45对应的部位、第3联管箱43的第1分区431及第4联管箱44中的与属于第2组的多个管
45对应的部位构成为向管45分配制冷剂,因此相当于本发明的“分配箱部”。
在以下,将第1联管箱41的第1分区410称为第1分配箱部410,第2联管箱42中的
与属于第2组45B的多个管45对应的部位称为第2分配箱部420。另外,将第3联管箱43
的第1分区431称为第3分配箱部431,将第4联管箱44中的与属于第2组45D的多个管
45对应的部位称为第4分配箱部4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联管箱41及第3联管箱43配置于管45的铅直方向上方侧,第2
联管箱42及第4联管箱44配置于管45的铅直方向下方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
1热交换部48和第2热交换部49中,朝向铅直方向上方的制冷剂流和朝向铅直方向下方的
制冷剂流各存在一次,在第1热交换部48与第2热交换部49中制冷剂流的朝向不同。然而,
在各热交换部48、49中,铅直向上的制冷剂流、铅直向下的制冷剂流也可以分别至少为一次
以上,另外,在第1热交换部48与第2热交换部49中制冷剂流的朝向也可以相同。
在图2中,多个管45以大致固定的间隔而配置。在这些多个管45之间形成有多个间隙。
在这些多个间隙焊接有多个空气侧翅片46和多个蓄冷材料容器47。多个空气侧翅片46和多
个蓄冷材料容器47例如具有规定的规则性而配置。间隙中的一部分为冷却用空气通路460。
间隙中的剩余部分为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收容部。
形成于多个管45之间的合计间隔中的10%以上50%以下为收容部。蓄冷材料容器47大
致均匀地分散于蒸发器40的整体而配置。位于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侧的两个管45在与蓄冷
材料容器47相反的一侧区划出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空气通路460。
管45是形成为扁平状且在内部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的多孔管。该管45例如能够通过挤
出制法而得到。多个制冷剂通路沿管45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管45的两端开口。多个管45
成列地排列。在各列中,多个管45配置为其主面(扁平面)相对。
蒸发器40在冷却用空气通路460具备空气侧翅片46,该空气侧翅片46用于增加与向车
室供给的空气接触的接触面积。空气侧翅片46配置于在相邻的两个管45之间区划出的空气
通路。空气侧翅片46与相邻的两个管45热结合。
空气侧翅片46通过钎料接合于相邻的两个管45。空气侧翅片46通过将较薄的铝等金属
板弯曲成波状而形成,具备百叶窗状的散热孔(未图示)。
蒸发器40是如下的蓄冷热交换器:在蒸发器40中使制冷剂蒸发来发挥吸热作用时,使
蓄冷材料凝固来存储冷热,在蓄冷材料融解时释放所存储的冷热。蒸发器40具有蓄冷材料容
器47,该蓄冷材料容器47区划出收容多个蓄冷材料的空间。
蓄冷材料容器47是铝等金属制,形成为扁平的容器状。蓄冷材料容器47通过接合截面
大致U字形的一对板部件,从而在内部区划出用于收容蓄冷材料的空间。
蓄冷材料容器47在两面具有较广的主面(扁平面)。提供这两个主面的两个主壁分别与
管45平行地配置。这两个主壁具有凹凸形状。
蓄冷材料容器47配置于相邻的两个管45之间。蓄冷材料容器47结合于在其两侧配置的
两个管45。蓄冷材料容器47通过热传导优异的接合材料而接合于相邻的两个管45。作为接
合材料,能够使用钎料或粘合材料等树脂材料。本例的蓄冷材料容器47焊接于管45。更详
细而言,在蓄冷材料容器47的外侧表面接合构成第1热交换部48的管45及构成第2热交换
部49的管45这双方。
在蓄冷材料容器47与管45之间,为了以较广的截面积将它们之间连结起来而配置有钎
料。该钎料也能够通过在蓄冷材料容器47与管45之间配置钎料的箔来提供。其结果,在蓄
冷材料容器47与管45之间进行良好的热传导。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2分配箱部420内分别设置有节流板51,该节流板51具有制
冷剂所流通的制冷剂流通孔510,且与第2分配箱部420分体形成。节流板51通过焊接接合
于第2分配箱部420的各内壁面。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节流板51形成为圆板状。制冷剂流通孔510在节流板51的
大致中心部形成有一个。另外,制冷剂流通孔510的孔径比第2分配箱部420内的制冷剂流
路的流路径(第2联管箱42的内径)小。
通过该节流板51,在第2分配箱部420中使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因此,节流
板51相当于本发明的缩小部。
回到图4,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
上游侧的管45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在第2分配箱部420的制冷剂流路中,在
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管45(以下,称为蓄冷材料接合管451)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
侧配置有节流板51。
另外,对在第2分配箱部420设置有节流板5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节流板51在第1~
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中的任意一个的内部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因此,在第1~
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的制冷剂流路中,不需要在所有的蓄冷材料接合管451的
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配置节流板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紧接着配置于制冷
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
420、431、440内的制冷剂流路中,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置于制冷
剂流下游侧的管45的紧接着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有节流板51。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设置有
节流板51,该节流板51使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该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
440内的其他的部位小。由此,在节流板51中,能够阻截在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配置于制冷
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由此,在节流板51被阻截的制冷剂容易
流入配置于节流板51的制冷剂流上游侧的蓄冷材料接合管451。因此,能够使在蓄冷材料接
合管451流通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紧接着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
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由此,能够使在蓄冷材料接合管451流通的制冷
剂流量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
比,不同点在于在第2分配箱部420设置有后述的凸部52。
如图6所示,第2分配箱部420各自具有凸部52,该凸部52使形成该第2分配箱部420
内的制冷剂流路的壁部400的内周面向各箱内方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遍及各第
2分配箱部420的整周而设置。具体而言,通过使第2分配箱420的壁部400的外周面在整
周上凹陷,从而使壁部400的内周面向箱内方侧突出而形成凸部52。另外,凸部52设置于
各第2分配箱部420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通过该凸部52,在各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中,使制冷剂流路的流路
截面积缩小。因此,凸部52相当于本发明的缩小部。
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凸部52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
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在第2分配箱部420的制冷剂流路中,在蓄冷材料接合管
451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凸部52。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对在第2分配箱部420设置有凸部52
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凸部52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中的任意一个的
内部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因此,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的制冷剂流路中,
无需在所有的蓄冷材料接合管451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凸部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凸部52紧接着配置于制冷剂
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
431、440内的制冷剂流路中,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置于制冷剂流下
游侧的管45的紧接着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凸部52。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设置使
该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凸部52。由
此,在凸部52,能够阻截在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凸部52配置于制冷剂
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由此,在凸部52被阻截的制冷剂容易流入
配置于凸部52的制冷剂流上游侧的蓄冷材料接合管451。因此,能够使在蓄冷材料接合管451
流通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凸部52紧接着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
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由此,能够使在蓄冷材料接合管451流通的制冷剂
流量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
相比,管45的形状不同。
将管45中的配置于第1~第4分配箱部410、420、431、440内的部分的在管45的长度
方向上的长度称为突出长度。如图7所示,与配置于管45的铅直方向下方侧的第2分配箱部
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分别连通的多个管45具有突出长度比其他的管45长的突出管452。
另外,图7中仅图示了第2分配箱部420。设置于第4分配箱部440的突出管452与设置于
第2分配箱部420的突出管452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
通过该的突出管452,在第2分配箱部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中,分别使制冷剂流路
的流路截面积缩小。因此,突出管452相当于本发明的缩小部。
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突出管452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
45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管452和在该突出管452的制冷剂流路
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与该突出管452相邻的管45这双方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仅
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蓄冷材料接合管451中的配置于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管45做
成突出管452。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分配箱部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设置使该
第2分配箱部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突出管452。由
此,在突出管452,能够阻截在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突出管452配置于制冷
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由此,在突出管452被阻截的制冷剂容
易流入配置于突出管452的制冷剂流上游侧的蓄冷材料接合管451。因此,能够使在蓄冷材
料接合管451流通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另外,在第2分配箱部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中,突出管452的端部(制冷剂流入部)
配置于其他的管45的端部(制冷剂流入部)的铅直方向下方侧。因此,与其他的管45相比,
在第2分配箱部420及第4分配箱部440的内部分别集合的制冷剂容易流入突出管45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管452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因此,能够使在接合有蓄
冷材料容器47的突出管452流通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8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
相比,突出管452的配置部位不同。
如图8所示,与配置于管45的铅直方向上方侧的第1分配箱部410及第3分配箱部431
分别连通的多个管45具有突出长度比其他的管45长的突出管452。另外,图8中仅图示第1
分配箱部410。并且,设置于第3分配箱部431的突出管452与设置于第1分配箱部410的
突出管452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通过该突出管452,在第1分配箱部410及第3分
配箱部431中,分别使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分配箱部410及第3分配箱部431设置使该
第1分配箱部410及第3分配箱部431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突出管452。由
此,在突出管452中,能够阻截在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因此,能够取得与上述第3实
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9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
相比,多个管45的形状不同。
如图9所示,多个管45具有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其他的管45大的大流路管453。
在该大流路管453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
具体而言,在大流路管453和在该大流路管453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与该大
流路管453相邻的管45这双方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换言之,仅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
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置于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管45做成大流路管453。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流路管453的外径比其他的管45(以下,称为一般管454)的外径
大,且大流路管453的内径比一般管454的内径大。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一般管454大的大
流路管453。由此,制冷剂容易流入大流路管453。并且,通过在该大流路管453接合蓄冷材
料容器47,从而能够使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管45(大流路管453)流通的制冷剂流
量增加。因此,能够使蓄冷性能提高。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6实施方式与上述第5
实施方式相比,多个管45的内部形状不同。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管45的内部配置分隔部45a,通过该分隔部45a将管45内的制
冷剂流路分割成多个小流路45b。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小流路45b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
配置。
一般管454具有比大流路管453多的分隔部45a。因此,一般管454的制冷剂流路与大
流路管453的制冷剂流路相比被更细地分割。即,一般管454的小流路45b的数目比大流路
管453的小流路45b的数目多。因此,一般管454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多个小流路
45b的合计流路截面积)比大流路管453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多个小流路45b的合
计流路截面积)小。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的各
种各样的变形。
(1)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在多个管45中的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紧接
着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
限定于此。即,如图12所示的第1变更例那样,只要是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配
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可以在任意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
另外,如图20所示的第1变更例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在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
51紧接着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及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节流板51紧接
着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
同样的,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只要是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凸部52配置于制冷剂流
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管45,也可以在任意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另外,同样的,在上
述第3、第4实施方式中,只要是相对于制冷剂流路中的突出管452配置于制冷剂流动方向
的上游侧的管45,也可以在任意的管45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
(2)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分配箱部410、420、431、
440内的制冷剂流路中,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置于制冷剂流下游侧
的管45的紧接着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有节流板5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3
所示的第2变更例那样,也可以分别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的紧接着的制冷
剂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节流板51。
同样的,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分别在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的
紧接着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凸部52。
(3)在上述第3、第4实施方式中,对仅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
置于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管45做成突出管45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
以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都做成突出管452(第3变更例)。
(4)在上述第5、第6实施方式中,对仅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中的配
置于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管45做成大流路管4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
可以将接合有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两个管45都做成大流路管453(第4变更例)。
(5)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在节流板51的大致中心部形成一个制冷剂流通孔510
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置多个制冷剂流通孔510,也可以将制冷
剂流通孔510设置在节流板51的任意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第5变更例那样,
在节流板51的铅直方向下方侧形成一个制冷剂流通孔510。另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将
多个较细的制冷剂流通孔510设置在节流板51的整个面。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一个蓄冷材料容器47接合到两个管45的例子进行了说
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6所示的第6变更例那样,将蓄冷材料容器47接合到管45
和空气侧翅片46这双方。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管45的两个主面各自接合蓄冷材料容器47。在该情况下,
也可以在蓄冷材料容器47的与接合于管45的主面相反的一侧的主面接合空气侧翅片46。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蒸发器40构成为所谓箱管式的热交换器的例子进行了
说明,其中,该箱管式的热交换器构成为具有多个管45及对在多个管45流通的制冷剂进行
集合或分配的第1~第4联管箱41~44等,但不限定于此。即,如图18所示的第7变更例
那样,也可以使蒸发器40为所谓叠片式热交换器,该所谓叠片式热交换器具备多个通过将一
对板状部件彼此接合来形成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板,并且,将该流路板插入空气侧翅片46或蓄
冷材料容器47并多片层叠配置。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多孔管作为管45的例
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使用如下的管作为管45:通过配置于内部的内翅
片,将内部划分成多个制冷剂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