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569366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03316.2

申请日:

2010.06.08

公开号:

CN102258088A

公开日:

2011.11.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23D 9/007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李树华变更后:李树华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518003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延芳路588号曦龙山庄曦莲阁707变更后:51811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辅歧路273号F栋三楼|||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23D 9/007申请日:20100608|||公开

IPC分类号:

A23D9/007

主分类号:

A23D9/007

申请人:

李树华

发明人:

李树华

地址:

518003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延芳路588号曦龙山庄曦莲阁707

优先权:

2010.03.22 CN 201010130913.7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其特征是根据人均日摄食油数量及膳食特点设计不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食油主要参数计算公式:亚油酸比例=n6系数÷食油数量;α亚麻酸比例=n3系数Ⅰ÷食油数量+亚油酸比例÷n3系数Ⅱ;n6系数=5+1.27×N;n3系数Ⅰ=1.07-1.27×N;n3系数Ⅱ=1.6+1.27×N;N=0~0.94,现阶段可应用0、0.94两个数值;百克食油VE含量(mg)=2500/食油数量+食油数量×0.4。本发明综合考虑了人体VE需要量、降低血脂、避免脂质过氧化、提高免疫力及α亚麻酸转化效率、较多外部就餐等因素,4~6个规格即可为不同膳食结构人群提供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适宜的个性化食用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以适应不同膳食结构人群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其特征是:根据人均日摄食油数量及膳食特点设计不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维生素E含量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其特征是:不同膳食特点及食油数量人群所适宜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计算公式:亚油酸比例=n6系数÷人均日摄食油数量×100%;α亚麻比例=n3系数I÷人均日摄食油数量×100%+n6比例÷n3系数II;n6系数=5+1.27×N;n3系数I=1.07-1.27×N;n3系数II=1.6+1.27×N;N值范围0~0.94;I型N=0、III型N=0.94;调和油亚油酸含量8~31%、α亚麻酸含量3.5%~21%,亚油酸∶α亚麻酸比值为1.19~2.96∶1;百克食油维生素E含量(mg)=2500/食油数量+食油数量×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计算公式,其特征是: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4个食油数量代表值,N=0,代入公式所得到的4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作为个性化I型调和油常备规格。表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计算公式,其特征是: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2个食油数量代表值,N=0.94,代入公式所得到的2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作为个性化III型调和油常备规格。表25.根据权利要求2、3、4所述的个性化计算公式及I、III型调和油常备规格,其特征是:由I、III型所组成的全能型规格,N值及食油数量为其他数值所需的调和油规格均可由I、III型常备规格配制:在食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III型比例=(21.97N+10.13N2)/(16.95+12.52N+N2);I型比例=100%-III型比例;食油数量相同情况下,不同N值所对应的I、III型配制比例明细表    表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计算公式,其特征是: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6个食油数量(范围)类别,N=0,各食油类别适应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如下表。表4

说明书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人体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

二.背景技术:脂肪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也是人类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食油既是中国居民传统的必需食物,也是人体摄入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或主要来源。
食油还应该成为中国居民有针对性地调节、纠正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使各类脂肪酸总
量正确平衡摄入的主要手段,成为人体摄入生理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

除了提供能量及脂溶性维生素外,食用油及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健
康的重要影响一直是各界专家十分重视的热点课题:

(1)正确地摄取可以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尚有:提高免疫
力、调控基因表达、协调细胞间生理的互相作用、维持视紫红质正常功能、合成前列腺、改
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避免缺乏必需脂肪酸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
类的生长发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不饱和脂肪酸新的功
能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

(2)不正确的摄取对人体有害:除了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的对饱和脂肪酸要控制摄取量之外,
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存在易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因而产生对细胞造成损害的自由基活性氧的
问题。改善血脂方面,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对人体有
利的的高密度脂蛋白也随之降低。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新功能不断被发现的同时,过量摄取的
弊病陆续被发现和证实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3)目前单一品种的植物油中,没有一种所含脂肪酸成分完全符合营养学家的标准。将多种
植物食用油按一定比例进行调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和公认的方法。

维生素E是食品的抗氧化剂,也是人体生理抗氧化剂。上世纪六十年代营养界已将其列
为人类必须营养素,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关于维生素E的功能,目前仍存在各种不同见解,
而且有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关于“氧化”会给人的肌体造成损伤,而维生素
E在人体内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在这一问题上各方意见并无原则分歧。美国早在1950年第
八版RDA就开始有了维生素E供给量数值,中国营养学会也从1988年开始制定了维生素E每
日膳食推荐供给量。

本发明对目前市场销售的调和油成品、已经公开的调和油专利及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相
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
下简称2002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通过食油摄取的脂肪占总数量的50.3%,其中大城市
居民为49%。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居民由于在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经济
状况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膳食习惯也大相径庭。即使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家庭,膳食
结构也不尽相同。例如:食油摄取数量较高的人群每日人均可以达到70克以上,而低的却可
能不足20克,最大值与最小值会有两倍以上的差距。对于各类人群,如果不加区别地食用同
一种或同一类食油(包括调和油),仅从食油摄入的各类脂肪酸也将会有相应的差距,势必会
造成各类脂肪酸(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严重的不平衡、不合理。

2.尽管平衡合理的摄取脂肪酸可以对人体起到重要的保健作用,但食油毕竟不是保健品。
作为中国居民的日常食物,食油的摄取不可能象其他食品那样独立、直接食用而通常是与膳
食同时进行。膳食活动不可能全部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特别是城市居民或多或少总会有
一些餐次在其他地方完成。家里烹饪菜肴使用一种新产品食油,在该产品尚未普及之前,外
部就餐食用的是另一种食用油,这是极为普遍的膳食结构。国内现有的调和油专利均是将自
己的产品处于一种假设的理想环境之中:一日三餐全部食用自己设计的一种食油,不受任何
外部因素影响。在新产品问世的初级阶段,这种条件只能存在于科学实验之中,无法付诸生
活实践。任何一项新产品的推广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食油这样的传统食品尤其
是这样。中国居民外部就餐摄取的食油品种多样化,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差距悬殊。
如果无视这种现实,无论发明如何“科学合理”,其实际应用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所有的食用调和油专利及市场上的调和油成品均宣称其脂肪酸成分符合营养学
推荐的标准,但实际上却可能存在着重大缺陷。针对调和油产品及专利设计普遍存在的多不
饱和脂肪酸总量过多及比例不当问题,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
参考摄入量》第四章中建议的“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AI)”有四个要点需要特别重点考虑:
(1)“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以下简称脂肪AI)指的是人体摄取的全部脂肪量。其中既包
括食用油脂肪,也包括其他食物脂肪。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2)“脂肪AI”均是以各类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各类脂肪酸适宜
摄入量除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为比例关系外,其他脂肪酸之间并无固定的比例关系;

(3)“脂肪AI”的重要前提是:脂肪能量占总能量比重的范围是在20%~30%之间(成年人),
对于脂肪提供的能量比重超过30%部分应为何种脂肪并无具体推荐意见;

(4)该建议的膳食脂肪摄入量使用的概念是“适宜摄入量(AI)”,而并非营养学中通常使用
的“推荐量(RNI)”。二者的区别是:“推荐量(RNI)为人体的摄入目标,比较精确。而适宜
摄入量(AI)为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可能显著高于RNI。如摄入量长期超过(AI),则有可
能产生毒副作用,要更加小心”。

我们的目的是以调和油为手段,补充和纠正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以实现总脂肪酸
摄取量平衡、合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设计食用调和油各类脂肪酸比例时,食油及食物的
脂肪酸成分及摄取数量均要充分考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设计者均把全部注
意力集中在调和油自身的脂肪酸比例上,而忽略了食用油及食物脂肪当前的摄取状况(成分、
数量)及发展趋势这些最重要的因素。迄今为止,现有的产品、专利,包括发表在专业刊物
上的文献均未见到全面、准确的研究。有设计者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宝塔”中要求
的食油摄取量25克/日作为设计依据。须知,每日25克仅是中国营养学家推荐的理想值,
我国居民目前的平均食油摄取量已远远超出这个理想值。《2002调查》表明,全国城市居民
人均食油量44克/日,其中大城市已达到45.9克/日。有的设计者虽然考虑了膳食膳食宝塔
推荐量和当前的平均水平,但未对食油数量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多的设计者则根本
未涉及此问题或设定的食油摄取数量与现实差距更为悬殊。对于食油以外的食物脂肪酸的含
量,设计者或者以难以确定为由不予考虑,或者干脆回避该问题,直接将调和油脂肪酸比例
作为整体脂肪酸比例。还有些设计者只是主观地推断:食油以外的脂肪酸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进而将其全部算为饱和脂肪酸。在日常食物中,饱和脂肪酸超过50%的品种并不普遍。即使
中国居民食用频率最高、脂肪含量较大的猪肉,其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也在50%以内。专
项的营养调查也证实食物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一般只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食物脂肪酸
成分不作详细分析或估值与居民实际摄取量差距过大都将导致调和油脂肪酸比例设计错误。

在正常情况下,全面改变一个家庭的膳食习惯是不易实现的。而且食物脂肪摄取量越是
接近或超过食油摄取量,以合理的食油脂肪酸纠正不正确的食物脂肪酸的难度就越大。2002
年全国城市居民脂肪的平均摄入水平是85.5克/日,食油与食物脂肪量的比重为
50.3%∶49.7%;大城市居民脂肪的日平均摄入水平是90.7克,食油与食物脂肪量的比重也是
比较接近的51%∶49%。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详细分析食物脂肪酸的成分,食油的脂肪酸比例
设计才能有的放矢。针对中国城市居民脂肪膳食现状,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取量是毫无疑问的。
植物油中只有少数品种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只要不予采用,无须采取特别措施即可达到
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属人体不能自行合成而必须从食物直接摄取
的必需脂肪酸,适量摄取可以满足生理需要并对人体起到重要的保健作用、对许多疾病起到
预防和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易产生脂质过氧化的弊病,长期过量摄
取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研究指出:过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没有足够的抗氧化剂的保
护,对人体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饱和脂肪酸。油脂生产企业对抗氧化剂的片面理解更是使这一
问题雪上加霜。所以调和油设计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是最重要的关键。通过对米、面、其
他谷、薯、豆、蔬菜、水果、猪肉、禽肉、其他畜肉、奶、蛋、鱼虾、坚果、糕点、糖果等
日常食用频率最高的十六类食物及其制品脂肪酸成分进行的初步分析和测算,中国大城市居
民每日从食油以外的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数约为10克左右,其能量约占总能量
4.3%。对于油腻性膳食结构的人群,平均每日仅从食物脂肪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提供
的能量可能会达到总能量7%,甚至更多一些。将如此之大的能量比忽略掉所造成的后果必然
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取。以在全国食用油市场上有相当知名度和占有率的一项调和油
专利产品为例,具体分析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数量设计中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该
专利设计的调和油比例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于0.27∶1∶1,相当
于11.9%∶44.05%∶44.05%。2002年全国大城市人均日食油数量45.9克,其中脂肪酸按95.5%
计算,通过食油摄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9.3克。大城市居民人均日摄入总能量为2098千
卡,通过食油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已占总能量8.3%,即使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
平均水平(4.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2%。这个结果仅仅是以
全国大城市居民平均食用油摄取量测算的数据。如果人均日食油数量达到58克,仅通过食油
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即已经超过营养学家普遍认同的上限(10%总能量)。一项全国性
的调查报告显示,调和油食用者人均每日摄食量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达到58.3克。该类人群多
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平均值已占总能量的14.8%,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脂肪适宜摄
入量(AI)48%,超标幅度非常之大。还需要特别注意:超过的指标不是推荐量(RNI),而是
适宜摄入量(AI),适宜摄入量(AI)的重要含义之一即:“这是限制过多摄入的指标”

另外,我们还发现相当多的公众(包括部分业内人士及调和油设计者)对人体各类脂肪
酸合理的摄取比例“1∶1∶1”存在着重大误解或片面理解。实际上,营养界、医学界的这种
提法是应该有着重要前提的:即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20~30%。脱离了这个前提,认为无
论脂肪能量比达到什么程度,S、M、P均各占三分之一是不科学、甚至是十分有害的。至2002
年末,中国大城市居民脂肪能量比平均水平已达38.4%。现实生活中,脂肪提供的能量达到
40~45%并不罕见,有的甚至高达50%。如果不加前提,笼统的以S、M、P各占三分之一计算,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理的摄取标准将达到13%~15%、甚至高达16%以上,这个指标显然是太高
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食品营养委员会(FNB)2005年推荐的建议值是:脂肪能量比20~35%,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重:n6族5~10%、n3族0.6~1.2%,相当于多不饱和脂肪
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最大比重为11.2%,WHO/FAO于2009年7月也建议11%为上限。其他国际
组织、国家(包括中国营养学会)及众多专家学者推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均等于或小于
总能量的10%。虽然对于“过量”目前尚无十分准确统一的权威标准,但长期超过适量(即
营养专家推荐的AI值:10%~11%总能量),并且不加任何限制,简单地以三分之一比例增加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做法显然存在相当的风险。实际上,从人体的生理需要来看,总脂肪酸的
增加并未要求多不饱和脂肪酸一定要相应的增加。在单不饱和脂肪酸作用未被重视之前,营
养界、医学界曾经比较强调P/S这一指标,并且有意见认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达到总脂肪
量的二分之一(即1∶1∶2或超过此比例),甚至笼统地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作为评价食用油
营养成分的标准。至今仍有许多人宣传、推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玉米油、葵花籽油等,
并片面的将其誉为健脑的保健食用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在确认了过
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同时,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启发,逐渐认识了单不
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
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相近,却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易造成脂质过氧化及降低高密度脂
蛋白的弊病,“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有重要意义”。完全没有必要冒一定(或潜
在)的风险在适量的基础上再去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

本发明认为:全面、正确地理解1∶1∶1,应该是在限制总脂肪能量比为20~30%的前提下
进行,即10%总能量应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的上限。如果脂肪能量比超过30%,增加的部
分应该是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按比例同时增加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鉴于中国
居民脂肪能量比的平均值已经大大超过30%,S∶M∶P的比值至少应该由1∶1∶1调整为1<∶
>1∶≤1,多数意见倾向于1<∶1.5~2∶1≤或接近这个比例,也有主张更高的单不饱和脂肪
酸比例。当然,问题的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多不饱和脂肪酸属人体必需脂肪酸,其摄取量如
果长期过低对健康也不利。以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衡量,目前我国居民在正常的膳食条件下,
罕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摄取不足问题。(但是n3系列脂肪酸摄取量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目前也存在着极少数的负面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及研究
并未得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支持,而流行病学调查通常是营养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三)维生素E摄取数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维生素E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脂溶性。我国居民摄取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全国
性的营养健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通过植物油摄取的维生素E在1992年占69.3%、2002年占
57.4%。尽管按平均水平衡量,中国居民维生素E的摄取量已达到适宜摄入量(AI),但各类
食用植物油由于品种、产地、及加工工艺不同,其维生素E的含量有悬殊的差别。即使是同
一品种的植物油,不同厂家乃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再加上摄取食
油数量差距这一重要因素,可以推断有相当多的居民维生素E摄取量远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
的建议的适宜摄入量。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众多研究者及生产者均把注意力集中在食油
加工、储藏过程中的抗氧化,而且许多生产厂家都是使用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来解决问题。
食用植油精练(脱臭)过程中馏出的维生素E一般都作为副产品而成为另一种保健商品或保
健品的原料—天然维生素E,植物油中的维生素E则处于剩多少算多少的状况。即使不以提
炼维生素E为目的,正常的精练加工一般也要损失30%左右,甚至更多一些。而且食油的等
级越高(例如城市居民食用率较高的色拉油),维生素E的损失就越大。由于食品添加剂国家
标准对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要求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
除少数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之外,许多植物油对维生素E含量基本不作标注。学者们讨论食
油抗氧化剂含量时也只是局限于食油本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少见从人体生理需求考
虑问题的意见和研究。人体在生理上对维生素E的需求在油脂生产环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食用调和油目前普遍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脂肪酸比例单一,不能适应食油摄取数量不同人群的需要、不能适应中国城市居民目前
家中就餐与外部就餐共存的膳食结构现状;

(2)调和油脂肪酸比例设计时,对食油、食物脂肪酸摄取量考虑不周,从而使调和油脂肪酸
比例脱离实际,主要问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比重普遍偏大而且亚油酸、亚麻酸比例设计不当;

(3)只考虑食用油加工、储藏时的抗氧化问题,而忽略了人体内部的抗氧化及其他生理需要,
对维生素E最低含量未予重视。尤其是针对中国居民食油数量差距过大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
摄入量普遍过多的现状,有的放矢的解决部分人群维生素E摄取量不足的问题更为迫切;

为全面解决以上问题,针对不同膳食结构的人群,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脂肪酸比例及
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为不同膳食结构的家庭,研制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不同的个
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个人食用油及食物脂肪酸摄取数量由于膳食习惯不同而有
较大的差距,但同一家庭成员膳食结构却是基本相似的。即便家庭组建初期会存在一些不同,
但这些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甚至趋于一致。同一家庭成员在脂肪酸摄取绝对
数量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年龄、性别、活动强度等因素所造成。而这些因素如果折成标准人
来衡量则不构成悬殊差异。另外,针对城市居民有较多外部就餐的现实,本发明在脂肪酸比
例及维生素E含量的设计方面对此也给与了充分的考虑,力求全面兼顾。

(一)设计原则、主要参数及依据

1.适应范围:《1》宏观范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居民温饱问题
尚未完全解决。即便在城市,许多中低收入的居民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顾及脂肪酸比例
的合理与否。另外这部分人群由于经济收入较低,脂肪摄入量也相对较少,因而解决由脂肪
摄入量(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引发的相关问题在现阶段还不算紧迫。所以,在初级阶
段本发明将适应范围确定为收入相对较高的居民以及属于临床营养学范畴在预防和治疗所谓
富贵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方面对饮食有较高或特殊要求的人群。而这类人群在
营养素摄取方面的特征与大城市及高收入人群相似。因此,所引用的有关营养调查数据主要
来源于大城市居民或其他地区高收入居民的相关统计资料。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
步,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本发明适用于正常膳食范围的
全体居民。《2》除了一些明显超出正常膳食习惯的家庭之外,本发明食油不能完全适应的范
围还包括有某些特殊嗜好或需要的人群,如经常大量摄食坚果、肥肉、油炸食品等含油量特
别多的食物以及服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药品、保健品等。但对于该类人群,食用本发明食油可
以使其不正确的脂肪酸摄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2.食油、食物脂肪及能量摄取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1982年~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每日每人食油及食物脂肪摄入量变化情况    表1


表1显示:1982~2002年,20年来我国居民脂肪摄取量平均每年以0.86克/日的速度不
断攀升。社会学家、营养学家认为:居民膳食脂肪量随经济收入提高而增加是全世界共性的
问题,也是经济转型国家的特点,要扭转这种局面是相当困难的。美国人70年代在脂肪能量
比达到36%~37%后,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目前仅降到33%左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局面应
该比当年的美国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的营养健康调查至目前已经过去近8年多的时间,而
这一时期仍然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推测目前的脂肪平
均摄取量应比调查当年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居民平均脂肪能量比
已大大超过公认的上限(30%),其中大城市已达到38.4%。而且这仅仅是2002年的平均水
平,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居民脂肪能量比要远远超过平均数。如此之高的膳食脂肪量及由此
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高血脂、体重超重、肥
胖等现象十分普遍以及这些疾病与脂肪摄取量正相关的关系,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
度。预计城市居民脂肪总摄入量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基本停滞、徘徊,然后在多方的努力下
缓慢下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脂肪摄取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食用油。前十年平均每年
增加1.1克/人·日,后十年增速放缓,平均每年增加0.71克/人·日。2002年城市居民人
均每日食油摄取数量为44克,其中大城市45.9克,大中城市高收入人群人均已达到48.4~
49.4克,而食物脂肪摄取量则变化不大。另一个变化是: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城市居民动
物性食油将逐渐为植物油所取代。特别在大城市及高收入家庭,目前已基本不食用动物油。

中国居民能量摄入:2002年全国人均水平为2250.5千卡/日,其中大城市为2098千卡/
日。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能量平均摄取量
也在逐年缓慢下滑。2002年城市居民能量摄取量仅为推荐值(RIN)的89%。与1992年全国
调查相比十年间降低了10.9%,大城市人群平均摄入量仅达到推荐值的87%。由于这个值已
经是较低水平,虽然预计未来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下降,但幅度不会很大,可以忽略不计。

3.各项基础设计参数

(1)总能量:本发明中,除n6与n3之间是比例关系外,其他脂肪酸之间并无绝对的比例关
系,各类脂肪酸摄入量均以其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表示。总能量采用两个标准作为设计基础:
以《2002调查》大城市居民平均总能量2098千卡/日为平均值基数、测算脂肪酸最大能量比
时,以平均值1.2倍为基数(2098×1.2=2518千卡)。测算脂肪酸最小能量比时,以平均值
75%为基数(2098×75%=1573千卡)。

(2)食用油摄入数量及相关问题:食油是人体摄入脂肪及维生素E的主要(重要)来源,通
过食用油摄入的各类脂肪酸及维生素E对人体摄入的总脂肪酸比例、总量及维生素E总量影
响重大。如前所述:单一品种的植物油中没有一种所含脂肪酸成分完全符合营养学家的标准。
市场上现有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普遍偏高,n6与n3的比值也根本没有办法兼顾不
同食油数量的人群,而且食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普遍偏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思路:

第一.根据个人食物结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n6∶n3比值分别设计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
比例的调和油;

第二.根据“人均每日摄入的食油数量”(本发明中简称为食油数量)分别设计不同比例多
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含量的调和油。

实施第一种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膳食脂肪属性及膳食脂肪类型数量的设定。

属性设定:脂肪酸摄入的膳食属性可以由两种方法确定。

<1>直观感觉:以对食物脂肪的喜好程度将膳食性质分为油腻型、平均型、清淡型等三个类型。
但平均型与油腻型、平均型与清淡型之间均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量化出一个明确的界
限,实际应用中只能起到两个类型的作用。另外,从字面理解,油腻与清淡似乎属于两种截
然不同的膳食类型,应该不难区别。但实际操作中的因素错综复杂,仅凭直观感觉判断容易
出错。例如:同为肉类,猪肉与牛肉、禽肉的脂肪含量相差甚远,同一品种的肉类不同部位
脂肪含量也差距很大;不同品种的鱼类其脂肪含量会有数倍的差距;豆制品虽属素菜系列,
口感也偏清淡,但本身的脂肪含量却可能高于某些大鱼大肉菜肴。再则,食物的脂肪含量与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脂肪含量高的物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未必
就一定很高。总的脂肪含量一般的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却可能很高;单纯的以直观的
感觉判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多少并不可靠,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的参考作用。

<2>脂肪酸分类:食油以外的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是被纠正的目标,从理论上分析该思路
是正确的。但存在的问题是具体实施困难:对于一般家庭而言,逐个计算或估算通过日常食
物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显然困难太大。经过对各种办法的筛选,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对
n3系列摄取量粗略定性:将各类人群划分为较多、平均、较少等三个膳食类型。如前所述,
实际应用中只能起到较多与较少两个类型的作用。经测算,两个类型数量过少,弥补因食油
摄取数量差距所造成的脂肪酸摄取不平衡的效果十分不理想。膳食类型设计数量如超过2个,
则每个家庭食物脂肪酸结构的分析都需要得到专业工作者的指导。过于专业的要求增加了该
方案的实施难度。在目前情况下真正做到准确分析,不仅一般的专业人员不易完成,其实施
难度甚至相当于某些专项的科研项目:除了需要进行规范的膳食调查之外,存在的问题还有:
①迄今为止,现有的权威资料《食物脂肪酸成分表(2002)、(2004)》,再加上各种刊物、
文献陆续报道,除食用油外,已知脂肪酸成分的食物品种不超过300个。暂且不论其准确性、
代表性如何,单就数量而言,与中国居民日常食用的食物品种数量也相差甚远;②同类食物
由于生长环境、种植(饲养)条件、细分品种及生产加工方式的不同,其脂肪酸成分大相径
庭;③对于家庭而言,烹饪环节对脂肪酸保留效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④通过对中国居民日
常膳食结构及食物脂肪酸成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有一种食物结构的脂肪酸分类很难细分:
在通过食油以外的食物摄取较多n6的同时n3摄取量又较少,而且这种食物结构又十分常见。
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瓶颈问题。该问题不解决,通过增加膳食类型(超过2个)
区分、判断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很难有效的实施。所以,现阶段单纯
的以划分膳食脂肪酸摄取类型为手段解决问题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但是这种思路作为其
他办法的辅助措施还是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只针对由于明显超过一般正常摄食习惯而
较多或较少的摄取某种脂肪酸的人群,或者通过一定规模的膳食(脂肪专项)调查分析、筛选
出局部区域有代表性的膳食类型以及针对外部就餐当地餐馆普遍的用油品种、就餐次数可以
采取的一些调整措施。

全面权衡利弊,由于食油在总脂肪摄取数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并且有具体的量化
数据,而计算人均每日食油数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实际出发,第二思路的可行性大大强
于第一思路。但对于一些特定条件、职业、环境的居民(例如渔民家庭及亚麻油、紫苏油产
地)以及一些特殊膳食习惯的居民家庭,其成员摄入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超出正常
膳食家庭的平均水平或较高水平(中间还会有若干过渡型),对于这种膳食特点(膳食类型)
也应予以兼顾。这样的做法相当于以第二思路为主,第一思路脂肪酸分类为辅的结合型。

以食油数量为主,食物脂肪酸分类为辅,设计个性化调和油有两个方案。两个方案原理
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设置食油数量时考虑问题的重点各有侧重,因而应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第一方案:以食油数量代表值计算调和油常备规格,简称常备规格法:具体做法是以家
庭为单位,将膳食特点划分为三个类型。

<1>Ⅲ型:摄取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多(明显超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膳食结构)。但要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海(水)产品都含有较多的EPA、DHA。某些海(水)产品不仅不含EPA、
DHA,甚至n3系列的含量都不多,有些甚至为零,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甄别;

<2>Ⅱ型:膳食基本不受外界影响,即很少外部就餐的人群;

<3>Ⅰ型:适应范围最广的类型。即除了Ⅲ型以外所有的膳食类型。

每个膳食类型又以人均食油数量为基数,从中筛选2~4个食油数量作为代表值。经测算,
确定Ⅰ、Ⅱ型食油数量代表值为:60克、53克、45克、20克;Ⅲ型食油数量代表值为:60
克、20克;以食油数量代表值计算出相应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分别作为Ⅰ、
Ⅱ、Ⅲ型调和油常备规格的主要设计参数。其他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油由常备规格按一定
比例配制而成。

常备规格法食油数量代表值选定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1>.原料及成本问题:本发明调和油是以茶油作为主要原料。精炼茶油亚油酸比例一般在8%
~10%之间。据测算,同一类型中人均每日食油数量越高,所适宜的食油亚油酸的绝对比例应
越低,因而要求作为主要原料的茶油亚油酸比例也要相应的降低。过低的亚油酸比例不仅原
料来源不广泛,成本也会有所提高。所以要尽量减少原料中较低比例亚油酸茶油的使用机会;

<2>.虽然每一型常备规格只需首尾两个规格即可配制出其他任意规格,但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茶油最普通的亚油酸比例(8%~10%)范围内对应的食油数量代表值所覆盖的区域要与中国城
市居民平均食油数量以及食油数量的百分比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基本吻合;

<3>.最低、最高食油数量代表值设定的依据;

常备规格法食油数量代表值选定依据:

Ⅰ型:60克①较高食油数量的代表值。尽管以更大一些的数值例如63~65克作为较高食
油数量代表值对本类型人群的覆盖面可能更大一些。但N=0时,60克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
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亚油酸8.3%、亚麻酸7.0%,需要作为原料的茶油亚油酸成分不能
高于7.2%左右。大于60克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茶油原料亚油酸比例要低于7%,来源不广泛、
成本也会更高;②60~70克食油数量人群食用亚油酸8.3%、亚麻酸7.0%食油,多不饱和脂
肪酸总量虽然略高,但仍在设计范围之内,并且n6∶n3比值更趋向理想值;

45、53克:①食油数量45克人群所适宜的亚油酸比例是11.1%、亚麻酸比例9.3%。需
要作为原料的茶油亚油酸比重10%左右。这是茶油最普通的品种,来源及成本均无问题;②
中国城市居民平均食油数量44克,大城市居民平均食油数量49克。45~53克及附近的范围
覆盖了城市居民食油数量百分比分布最密集的区域;③53克食油数量人群所适宜的调和油
亚油酸比例9.4%、亚麻酸比例7.9%,要求原料茶油亚油酸比例8.3%在茶油亚油酸普通品种
常见含量8~10%范围之内。如果为简化规格不设53克,食油数量在45~60克范围的人群所
适宜的调和油均需要由60克、45克两个规格配制,增加了低亚油酸比例(7%)茶油的使用
机会,不利于成本控制及组织生产;④由于第②所述原因,45、53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
最多数的食油数量人群(38~63克)直接食用的规格(相当于类别法规格)而不必第二次配制;

20克:作为较低数量的代表值。虽然某些家庭的食油数量可能更低,但中国营养学会推
荐的适宜摄入量是25克。过低的食油数量不利于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应逐步增加摄入。
Ⅲ型:60克、20克:其数值的设置除了考虑与Ⅰ型相同的原因之外,也是为了方便与Ⅰ型配
制其他规格而选用与Ⅰ型相同的数值。经测算由于60克食油数量人群所适宜的调和油亚麻酸
比例较低(3.5%)因而所需原料的亚油酸比例高于Ⅰ型,60克可以取代53、45克的作用,所
以Ⅲ型只设2个规格;Ⅱ型全部规格完全由Ⅰ、Ⅲ型配制,不需要设置常备规格。

第二方案:将中国居民食油数量范围划分成若干档次,本发明将其称为食油类别或类别。
类别法中各食油类别的确定除了需要考虑第一方案的问题之外,重点还要平衡以下三个矛盾:

<1>人均食油数量应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同一家庭内的成员,虽然其膳食习惯大致相同,但也
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根据食物品种不同各菜肴烹调用食油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家庭各成
员对每种菜肴不可能均匀摄食,食油摄入的数量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差距。

<2>城市居民家庭成员部分餐次在外部就餐不可避免,并且每个人外部就餐频率也无法做到完
全一致。外部就餐所摄食的食油品种及菜肴用油数量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从调和油生产者方面考虑,尽量扩大各类别食用油摄入量的范围可减少产品规格,便于组
织生产。但每类别过大的范围会造成同一类别内与食油最大摄取量和最小摄取量相关的各项
目标值顾此失彼;从人体需要方面考虑问题:每类别范围越小,目标值越精确。但每类别数
量范围过小,必将增多产品规格,增加生产、经营环节的难度。同时,过多的规格既不方便
消费者判断、选择,还会出现一个类别食油无法适应同一家庭成员的问题。经测算,将中国
居民食油数量划分为6个食油类别,可在一定条件下满足本发明设计目标。表2


中间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乘积的平方根,每个类别中间值在计算中的作用与第一方案食
油数量代表值相同,以食油数量计算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时均以中间值代入。为保证维生素
E摄入量,维生素E含量以各类别最小值计算。

第二方案的要点是:同一食油类别的适应性及类别数量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可行性。为解
决这些问题,各类别的范围值均留有较大量的交叉重叠。例如各类别的中间值与下一类别的
最大值相同、最小值与下一类别的中间值相同、相邻类别有20%左右的重叠,并且同一类别
最大值和最小值还有40%以上的差距。其目的是<1>这样的重叠覆盖可以使日均食油数量
24~58克的人群至少同时有两个类别可以选择,3~6类的最大值、1~4类的最小值均同时有
三个类别可以选择。可以覆盖正常膳食家庭的全部成员;<2>即使因各种原因对本家庭的日
均食油数量计算不准确,也不至于脱离了本发明的估值范围,以保证可靠的适应性;

优缺点比较:两个方案并无本质区别,某些时候甚至可以结合使用,但各有利弊。

常备规格法的优点在于不同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油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制、
设计目标准确程度较高。常备规格法尽管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面临食油数量差距问题,但其针
对性及准确性要优于类别法。并且产品常备规格也不多,便于组织生产经营。当食物脂肪酸
详细分类的客观条件具备时,全能型最多只需六个规格即可调制出几乎可以适应全部膳食类
型的人群。常备规格法的缺点是需要经过二次调和,会给经营者及消费者带来一些不便;

类别法的优点是工厂直接出厂成品规格,可以直接食用,不必经过二次调和。缺点是设
计目标准确性低于常备规格法:各类别的设计目标中只有中间值与常备规格法相同。在外部
就餐较多的情况下,实际食油数量为同一类别最大值时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到极限值(或
小幅度超标)、n6∶n3比值无问题;实际食油数量为同一类别最小值时,n6∶n3最大比值达到
极限(或小幅度超标)、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问题。另外应用量最大的第二类别成本也稍高;

本发明根据测算及调查,将实践中的实施首选定为第一方案的常备规格法,类别法暂作
储备之用。但不排除根据市场需要在某些情况下推出类别法调和油。

说明:①本发明所述的家庭包括共同进行大部分膳食活动的团体,例如寄宿制的儿童、
学生及就餐于集体食堂的员工等;②计算人均每日食油数量时,同一家庭内的成员根据性别、
劳动(活动)强度、体重、年龄段及妊娠、哺乳等因素,需折标准人系数后再计算;③食油
数量指食用本发明食油每人日均数量。如果不是全部在家中就餐,需估算家庭内各餐次食油
数量系数后折算。④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例如气候变迁、新品种培育、精炼加工工艺变化
及其他因素导致原料脂肪酸成分改变,居民平均食油数量及百分比分布变化等,食油数量代
表值的数值、数量及食油类别中间值、数量等可以根据需要另行设定。

(3)各类脂肪酸摄入占总能量比例、数量的设计指导思想、原则及具体数量值

关于脂肪酸摄入量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取情况及发展趋势,本发明认为:目前广为宣传、在某
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许多人设计膳食脂肪摄入量的指导性纲领的“S∶M∶P为1∶1∶1”的提法有值
得商榷之必要:这种脂肪酸几比几的提法最早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4年世界卫生组
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在罗马的一次膳食脂肪学术讨论会上由部分专家提出,但没有形成最终的
推荐意见。)首先,这种比例提法的前提是总的脂肪能量比要有一个限度。(中国营养学会提
出的适宜摄入量是20~30%总能量)中国居民在七、八十年代的脂肪能量比均在30%以下。按
1∶1∶1的比例衡量,各类脂肪酸摄取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
的高速发展,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脂肪摄入量迅速增
加。至2002年中国居民平均脂肪能量比已大大超过30%,其中大城市居民已经接近39%。从
发展趋势来看,这项指标还在缓慢攀升,至少在目前还看不到下降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
超过30%部分应为何种脂肪酸?1∶1∶1没有答案。如果不明确说明,很容易会被误解为三种脂
肪酸各占三分之一。有的营养工作者不考虑总的脂肪摄入量,仅以比例法指导某些试验项目;
许多调和的油专利的设计者以此比例指导专利研究:整个设计过程即不见对脂肪摄入总量的
分析,也无控制措施。甚至有将其他植物调和油设计中未考虑饱和脂肪酸是否符合1∶1∶1也
算作缺陷,可见误解之深;某些油脂生产企业断章取义地宣传1∶1∶1更是直接加深了公众
的误解。退一步讲,在提到1∶1∶1时,即使强调了总的脂肪摄入量这个前提,这个比例也只
能适用于一部分人,而且是少部分人群。实际上,中国营养学会权威著作《中国居民膳食营
养素参考摄入量》只是在关于脂肪的摄入量一章中叙述各国的意见时提到了这种说法,而正
式推荐意见中除n6∶n3之外,并未见到以各类脂肪酸之间比例的形式表述脂肪酸摄入量。国
内的许多业内权威、严谨的学者在提到这个比例时均十分注意在其前面加上一个限制性的前
提:“脂肪能量比20~30%”,国际权威机构近年来关于脂肪摄入量的正式意见也未见到独立的
1∶1∶1的提法。世界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咨询组2002年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报告、世界粮农组
织和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7月召开的食品法典委员会第三十二届会议对膳食脂肪的建议意见
均是直接以各类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来表示。即使推算各类脂肪酸比例,这些意见也与
1∶1∶1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比例的提法只是笼统的强调三大脂肪酸比例还容易使人忽视n6
与n3的比值,而这个比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一个过时的、并且极易误导公众的表述形式都不应该
成为指导中国居民脂肪膳食的权威意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过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对人体造成
危害。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
酸作用相近,却不具有其弊病,应该较大幅度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重。再次,饱和脂肪
酸能量占总能量10%的比例也有适当调低的必要。下表汇总了近年来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
部分专家(国家、机构)关于人体各类脂肪摄入量的推荐、建议意见。表3



综合各方面意见及相关的科学实验(表4)并结合自行做的一些调查分析,本发明提出
以下主要设计目标和参数:

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不是本发明的设计重点。植物油的饱和脂
肪酸一般含量不高。在原料选择方面,只要不采用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椰子油、棕榈油等少数
品种、尽量少用花生油、米糠油等饱和脂肪酸比例稍高的品种,无须采取其他特别措施。

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利的方面类似多不饱和脂肪酸,却不具备多
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的弊病。所以在尽可能降低饱和脂肪酸比重,并使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达到设计要求后,其余部分可以全部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本发明调和油中
的比重不设上限。

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及n6∶n3比值是本发明调和油的
设计重点,也是核心设计参数。主要是全面考虑了人体改善血脂、提高或不降低免疫力、避
免脂质过氧化及提高亚麻酸向EPA、DHA转化效率及外部就餐等方面的要求。其设计步骤是:

<1>确定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数量测算基数:

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数量是平衡、纠正人体脂肪酸不正确摄取的主要对象,同时也
是调和油脂肪酸比例的主要设计依据之一。虽然准确测定日常生活中每日通过食物摄取的各
类脂肪酸数量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食的食物品种、频率及数量对各类脂肪酸
作一个粗略的估算范围。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并参考有关文献,确定以下参数为本发明参考
设计基数:正常膳食习惯的中国居民平均每日通过食油以外的食物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
量范围为:n6系列3~15克、n3系列0.5~4.5克、正常膳食情况下,从食油以外的食物中
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最大值约为17.5克。

<2>确定全部多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量基数:

正常膳食结构全部多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量以总能量4.5%为下限。一般情况下(指全部
食用本发明食油的膳食结构)以总能量10%左右为上限,除了本发明食油以外还食用其他品
种的食油的情况下,在有足够的抗氧化剂保护的基础上,上限为11%左右。

<3>确定全部多不饱和脂肪酸适宜的n6∶n3比值:

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比值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也是各方面意见分歧最大的参数:
多数意见认为无论哪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也有意见认为
二者比例适当可使体内组织中DHA达到最高水平并避免产生任何明显的缺乏症状,比例不当
是否产生不良的生理学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尽管见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全部意见都强调了
n6∶n3适当比例的重要性。具体的比值方面,各方意见也有较大的不同。最大值为10∶1,最
小值为1∶1。其中居民平均食鱼数量最多(相当于食物EPA、DHA摄食量也最多)的日本为4∶1、
美国曾经提出2.3∶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值是成年人4~6∶1、老年人为4∶1,联合国粮农、卫
生组织(FAO、WHO)曾推荐5~10∶1。本发明参考各国家、国际组织、专家意见,特别是重点
分析了相关的动物试验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改善血脂、提高(至少是不能降低)人体免疫力、
避免脂质过氧化及尽量提高人体中亚麻酸向EPA、DHA转化效率等目标,从中找出n6∶n3最佳
比值。结合中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确定本发明人体多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n6∶n3理论比值
设计范围:单一食油人群n6∶n3设计目标为2.0~5.0∶1,混合食油人群设计目标为2.0~10∶1。
单一食油指只食用本发明一种食油,其比值范围涵盖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值4~6∶1的大部
分区域,但最小值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最低值4、最大值也低于6,依据如下:

《1》理论依据: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个系列的概念。中国居民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中(包
括食用油),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十八碳三稀酸(α-亚麻酸、ALA)、
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等。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通过摄取α-亚麻酸
在体内转化为EPA、DHA,也可以直接摄食含有EPA、DHA的食物。这三种脂肪酸虽然同属n3
系列,但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却有很大的差别,正面、负面作用都是如此。一般认为EPA、
DHA的作用是ALA的几倍至十几倍,其中DHA的作用更为强大。ALA在体内转化为DHA、EPA
的效率只有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十几。动物试验中,n6∶n3超过5∶1时转化效率逐渐下降,超
过10∶1时几乎不能转化。这种关系通过ALA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亚麻
酸在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去饱和、羧基端延长,先后转化为二十碳五稀酸、二十二碳六稀
酸。n6与n3在人体内的合成转化过程中共用相同的去饱和酶、加长酶及乙酰转移酶,生成
类二十烷酸系列都需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所以n6与n3两者之间在代谢方面存在着竞争关
系。虽然各种酶对n3的亲和力更强一些,但竞争的存在影响了α-亚麻酸的转化效率。特别
是EPA转化为DHA的途径更为复杂:需要经过两次延长、一次去饱和、一次β氧化反应。从
这个意义上讲,ALA是“原料”、EPA是“半成品”,而DHA才是最终的“成品”。原料的作用
自然要小于半成品,更小于成品,植物油中的n3只有ALA,因而需要的数量也要多一些。转
化的环节多、过程复杂、时间长并且始终存在着n6的竞争是影响ALA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2》相关的科学实验支持n6∶n3低比例:以下为几项相关的科学实验综合汇总  表4



小结:①.在EPA、DHA占n3系列比重为91%~97.7%条件下,n6∶n3为1时免疫力、脂质过
氧化指标不佳。将这种试验条件折算成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相当于每人每天直接摄食EPA、DHA
达12克以上,需食用EPA、DHA中等含量的海鱼1.5公斤以上(以2002食物成分表折算)。如
以几项实际膳食调查结果推算,食用的海产品须达8公斤以上。这样的食物结构应属特例或
偶然行为。植物油不含EPA、DHA,就调和油设计而言,是以亚油酸、α-亚麻酸来调整n6、n3
比值。不能将EPA、DHA产生对免疫抑制作用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数量直接等同于α-亚麻酸的
比例。EPA、DHA占n3系列59%的实验结果是n6∶n3适宜的比例为1~5∶1,折算成膳食行为,
相当于人均每日食鱼数量不大于950克。中国居民摄取鱼虾等海(水)产品数量最多的上海
市区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148.5克/人日。即使考虑某些特殊嗜好,与950克也有悬殊差距。
②.抗氧化剂的摄入量也是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量及n6∶n3比值的重要因素。试验表明:
当每百克食油维生素E的含量达到300mg时,n6∶n3比值等于1,并且EPA、DHA比例较大时也
可收到较好效果。本发明调和油注重了维生素E的添加量,为提高n3含量(相当于降低n6∶n3
比值)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油脂中过多的维生素E易产生的促氧作用,在专项的科学实
验中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作为日常食用的商品,从生产至食用,一定的储存周期不可避
免,储存条件也不易做到十分完善,以过多的VE添加量保护过低的n6∶n3比值仍需十分谨慎。

综上所述,对人体而言n6∶n3适宜比值应该是一个有一定弹性范围的数值:当食物脂肪
酸中EPA、DHA比重较大时,对ALA的需要量比较少,因而n6∶n3比值应该相应的大一些。当
EPA、DHA比重较小时,需要较多ALA参与“转化”及“竞争”,n6∶n3值也应该相应的小一些。
不同的膳食条件应有不同的适宜比值,其中DHA摄取数量对适宜比值的影响更大。这是各方
专家及机构推荐的n6∶n3适宜比值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也是本发明n6∶n3比值低于中国营
养学会推荐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3》结合中国居民目前膳食结构,应增加n3系列脂肪酸摄取数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于2000年进行的一项脂肪摄入官方调查研究显示:“膳食样品中没有发现EPA和DHA成分”。
尽管这个调查结果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但本次调查的范围涉及12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南北方各六个省区)。如此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至少说明我国居民直接摄食EPA和DHA的
水平是相当的低,并且传统的储存、运输及食品加工烹饪方式对食物中EPA和DHA有较大的
破坏作用。以后进行的其他抽样调查(2个地级城市、3个县级市)结果显示:在收入较高并
且海产品相对便宜、方便的沿海地级市,对饮食较为重视的孕妇平均每日摄入的EPA、DHA分
别为115mg、181mg,相当于总能量的0.11%。县级沿海城市的摄取量只有55.9mg、55.3mg,
相当于总能量的0.04%、内地的孕妇更是低至11.3mg、11.8mg。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上海
市中学生的膳食调查中,EPA、DHA每日总计摄入量只有40mg。所以针对EPA、DHA摄入量较
少,并且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根本性变化的国情,适当降低食油n6∶n3比值有利于人体中亚
麻酸向EPA、DHA转化,并且不会因此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4》日本是世界上吃鱼数量比较多的国家,其n6∶n3比值尚且只有4∶1,中国居民吃鱼数量
远低于日本,相应的n6∶n3比值也应该低于日本的推荐值;1992年一个由英国基金会赞助的
有各国学者参加的专家委员会共同发表了一篇膳食脂肪酸分配问题的报告建议:EPA+DHA占
总能量的0.5%,n6∶n3比值为4”。按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折算,0.5%总能量相当于EPA、DHA
每日摄取量1.33克。除去摄食水产品直接获取的EPA、DHA(根据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摄取量,
按130mg)估值,其他1.2克来源于LAL在体内的转化。即使平均转化效率达到10%,也需
要12克亚麻酸。亚麻酸在人体内转化的平均效率远低于10%,需要的亚麻酸摄取量应大于12
克。这样的膳食结构笼统计算,总的n6∶n3比值将低于1.5∶1。所以将n6∶n3比值最小值定
为2.0完全没有问题。同样道理,适宜的n6∶n3最大比值也应该相应的有所降低。

《5》现代饮食结构总的趋势是向着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成分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需要
摄入更多的n3系列脂肪酸以维持平衡。

《6》营养界普遍相信的一种说法可以作为支持降低n6∶n3比值的佐证:“据推测100多年前
人类膳食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仅略高于n3多不饱和脂肪酸。”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百
余年在人类进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仅是一瞬间,人类机体更适应的应该是n6∶n3低比值。

《7》我国一些食用较高比例亚麻酸食油机会较多的亚麻油、紫苏油产区的居民其总体摄入
的n6、n3比值远低于4、甚至可能低于1,但并未见到流行病学调查有关结论性的负面报道。

《8》幼儿、老年人及某些疾病患者体内ALA转换为EPA、DHA的效率低下,应予适当兼顾。

《9》本发明对n6∶n3最低比例的估值仅是为了测算极端条件下的适应性而在理论上的一种假
设,中国居民实际生活中食物n6∶n3比值低于3∶1的膳食结构十分少见。再退一步考虑,即
使出现比值更低的膳食结构,本发明的Ⅲ型及Ⅰ型与Ⅲ型组成的全能型组合也能很好的适应。

4.本发明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计算参数及公式:

确定了以上各项基本参数,后经大量、反复测算,得到一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计算常数及计
算公式:其中固定常数有四个,分别为:5、1.07、1.6、1.27;变化常数N的范围0~0.94,

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计算公式:

亚油酸(n6)比例=n6系数÷食油数量×100%;                           …公式①

α亚麻酸(n3)比例=n3系数Ⅰ÷食油数量×100%+n6比例(%)÷n3系数Ⅱ    …公式②

n6系数=5+1.27×N                                                   …公式③

n3系数Ⅰ=1.07-1.27×N                                              …公式④

n3系数Ⅱ=1.6+1.27×N                                               …公式⑤

根据不同的膳食特点(类型)选取相应的N值,将其代入公式③~⑤,分别得到n6系数、n3
系Ⅰ、n3系数Ⅱ。然后将各系数及食油数量代表值代入公式①、②即分别得到一系列调和油
亚油酸、亚麻酸比例。

变化常数N值的选择原则是:对于通过食油以外的食物(包括外部就餐食油)明显摄取
较多n3的人群,需要减少n3摄入量,相应的需要增大食油n6∶n3比值,此时N的数值也应
增加(向0.94靠近)。反之,通过食物摄取n3较少的人群,需要增加食油中的n3成分,食
油n6∶n3比值应降低,N的数值也应减少(向0靠近)。0~0.94在理论上可以为无限多个数
值,相应得到无数组n6、n3系数Ⅰ、Ⅱ。实际应用中,N值可简化为三个数值:对于从食物
或外部就餐获得明显较多n3系列脂肪酸的Ⅲ型膳食结构人群取最大值0.94。以食用本发明
食油为主的Ⅱ型人群,N值取0.35~0.45;除Ⅲ型以外的全部膳食类型(即Ⅰ型)均可适用
的N值为0。生活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过渡型。每一个N值都对应一组产品规格,多设定一
个N值,相应的要增加若干产品规格。在市场需求未形成之前,规格过多所带来的困难不易
克服,不利于初级阶段本发明的推广应用。所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N=0时所计算得到的多
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要具备最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兼顾各种不同膳食的人群。

N=0.94的Ⅲ型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Ⅲ型本身所适应的范围并不广泛,但Ⅲ型可以与
Ⅰ型配制N值为其他数值的全部规格。(具体的配制办法、计算公式及配制比例详见第四章第
一节)并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和计算各家庭食物脂肪酸含量所需的资料及其他条件不断完
善,根据市场需求随时都可以推出N值为其他数值时所对应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调和油。

现实生活中,全部家庭成员一日三餐均食用由家庭自己烹调菜肴的情况并不普遍。部分
成员、部分餐次在家庭以外完成十分常见。而餐馆、食堂与家庭在食油品种方面不可能完全
一致。经过对餐馆、食堂用油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花生油、玉米
油、葵花籽油、米糠油、调和油(S∶M∶P等于0.27∶1∶1)等八个品种的测算,这种膳食结构
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就食者摄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增加,并且n6∶n3比值也有较大变化,
而这种膳食结构又无法避免。经测算,Ⅰ型常备规格及所配制的其他规格,尽管有些指标不
是处于最佳状态,但兼容性较好,可以基本满足各项设计要求。

公式计算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过程:将N=0、N=0.94分别代入公式③、④、⑤,分别
得到n6系数为5、6.19;n3系数Ⅰ为1.07、-0.12;n3系数Ⅱ为1.6、2.79;将各系数及各
食油数量代表值或食油数量中间值代入公①、②即可得到不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Ⅰ、Ⅲ
型调和油常备规格及各类别规格。

Ⅰ、Ⅲ型调和油常备规格(食油数量-克)    表5


Ⅱ型及其他食油数量、其他N值所适宜的规格均可由Ⅰ、Ⅲ型常备规格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食油类别法:以N=0为例,将食油类别中间值代入公式    表6


5.调和油维生素E含量及计算公式:

虽然罕见因维生素E缺乏而致病的病例,但维生素E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要起到一定的
保健作用,特别是机体抗氧化需要,人体应保证一定的摄取量。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荐的
维生素E摄取量(AI)为14mg α-TE/d。根据中国居民食物结构,VE总量折合α-TE系数按0.45
估算约为30mg。以此为基础本发明调和油维生素E含量设计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

(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E(AI)摄取量为每日14α-TE的依据是:①该推荐量大约相
当于全国居民平均摄入水平。从流行病学调查角度来看,这个水平未发生维生素E缺乏症状。
②中国营养学会确定维生素E(AI)摄取量的重要依据是充分考虑了中国居民因食用的植物油
中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对抗氧化素有较多需要的因素。按摄取量计算,本发明调和
油食用者摄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大大低于中国居民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摄取量。因而确
定维生素E的需要量以(AI)的90%即12.6mg α-TE/d作为最低摄取量标准。

(2)2002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通过食油以外的食物摄取的维生素E占总量的43%,数量
约为6mg α-TE/d。经分析,其来源广泛、分散且相对稳定。以平均量的80%即4.8mg α-TE/d
作为食物维生素E来源最低值。相应的要求食油提供的VE数量不低于7.8mg α-TE/d。

(3)维生素E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合理的比例是0.6~0.8mg∶1克,但须将人体摄入的多不饱
和脂肪酸全部数量都包括在内。(食油生产方面、甚至国家标准的管理机关以及调和油设计者
通常只考虑食油来源而忽略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4)α-TE是以抗不孕生物活性为标准计算,而不是反映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恰当指标。从
抗氧化功能分析,各类型生育酚作用的强弱与抗不孕活性有悬殊的差别。特别是三烯生育酚,
其生理活性仅为生育酚的三分之一,而抗氧化活性则为生育酚的几十倍。

(5)含量过浓的抗氧化剂会产生促氧现象,不同品种的维生素E在油脂中开始出现促氧现象
的浓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中过量的α生育酚最易促氧,γ、δ及三烯生育酚不易促氧。混
合型维生素E由于α生育酚比重较小,因而达到促氧的含量比单一的α生育酚要高出很多。

(6)有实验证明,维生素E摄入量即使达到(AI)的50倍,也不会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中
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取量》可耐受最高摄入值(UI)为800mg α-TE/d。这一特性可使调
和油维生素E在不产生促氧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增加添加量的余地。

(7)以常备规格配制其他规格增加了油脂氧化的机会,需要相应的增加抗氧化剂数量。

(8)人体对维生素E的吸收率随剂量的升高而降低,过高的添加量会造成无谓的浪费。

综合以上因素,本发明设计的调和油维生素E品种采用混合型(以大豆溜出物含量为标准)

百克食油维生素E含量mg=2500/食油数量(克)+食油数量(克)×0.4;……公式⑥
①维生素E含量包括原有部分,如公式计算结果低于原有含量,则保持原含量;②以类别法
计算时食油数量为各类别最低食油数量;③为保证摄入量,小数全部进位为整数;

常备规格法维生素E含量    表7


食油类别法维生素E含量    表8


(二)适应性及安全性

1.关于以极端值测算的相关问题:以极端方式估值的食物脂肪酸摄入量    表9


本发明各项设计目标设置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是:营养学领域常用的平均值不宜作为个体
产品性能检测的唯一标准。就个体而言,甲摄食过量与乙摄食不足没有任何关系。为了使本
产品能适应各种膳食结构的人群,各项主要设计目标均经过极端值测算。顾名思义,以极端
方式的估值简称极端值。其具体含义是:食物中各类脂肪酸含量有较大差别。为了保证本发
明产品能够有最广泛的适应性,测算n6∶n3最大值时,各类食物均选择比值最大、并且含量
绝对值也较大的品种;测算n6∶n3最小值时,各类食物均选择比值最小的品种;测算食物多
不饱和脂肪酸最大、最小值的原则也是分别选择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大或最小的品种。极
端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假设各餐均食用相同的的食物,而这样的膳食习惯已经超出了正
常范围。实际上,这种选择品种的原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测算办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加大
测算时以本发明调和油脂肪酸纠正食物脂肪酸不正确摄取的难度。对于超出正常膳食范围极
端值的设置,除了以上理论测算之外,本发明还参照了偏执型膳食结构出现概率最大的人群
——不同地区的孕妇及最可能出现偏食现象的发达地区儿童的膳食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又
进一步留有一定的余地。

(1)关于食物n6∶n3最大值:

虽然有些人群食物结构的n6∶n3比值可能超过本发明设置的极端值30∶1,但其摄入的多
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只要不大于极端值之和15.5克(15克n6与0.5克n3之和),用本发明调
和油纠正的难度就会小于纠正极端值设定的难度。例如:食物n6、n3摄取量分别是10克、
0.2克,n6∶n3比值虽然达到50,但食油、食物总的n6∶n3最大值却由4.4向设计标准值靠
近,降为3.5。该目标值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在n6系列摄取总量15克的情况下,n3系列
摄取量0.5克是否足够的低。中国居民日常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中,含有较多数量n3系列脂
肪酸的食物如豆制品、豆类;含有一定n3数量的各种畜肉、禽肉、蛋、乳类;有些食物虽然
n3含量不多,但属于每日都必须食用的品种,如粮食;还有一些在脂肪酸成分表未列项的常
见食物,如深绿色蔬菜等也均含有一定数量α亚麻酸;一些品种的淡水鱼中含有的EPA、DHA
甚至高于某些海产品。将每日摄入0.5克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作为最低量应该是可靠的。
即使某些特殊人群在n6系列摄取量达到每日15克,同时n3系列脂肪酸摄取量低于0.5克,
由于最小摄入量基数(0.5克)已经很小,对总的n6∶n3比值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2)关于食物n6∶n3最小值:

该目标值的设置是否可靠,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n3系列摄取量4.5克是否足够的多、
以及食物n6∶n3比值为2.9∶1否足够的低。就目前已知的食物脂肪酸成分(参照食物成分表
及相关的论文、文献)百克食物n3系列含量超过1克的食物不足30种,其中经常食用的品
种只有坚果及部分豆制品、即使n3含量较高的海产品也只有鲐鱼、油抒、鳀鱼等少数品种。
大量食用坚果的人群不在本发明范围之内。其余两类食品每日摄食总量要达到400~500克,
其摄取的n3才有可能达到4~5克,并且每餐都食用同样的食物。按目前的膳食条件和膳食
习惯,中国居民仅通过食物摄取4.5克以上的n3,并使n6∶n3比值降到3∶1以下并不常见。

(3)关于EPA、DHA摄取总量最大值的安全性:

有专家委员会在英国的一次专业会议上提出:摄入EPA与DHA之和最大量的安全范围是
总能量2%。按中国居民的标准折算,总能量2%约等于5.33克脂肪,相当于DHA、EPA中等含
量的海鱼每天要吃750克。这个建议与相关的动物实验结果相吻合。(也有研究指出只有DHA、
EPA摄入量达到20~25克才可产生免疫表现)中国居民传统的食物结构中,鱼虾类摄入量处
于特别低的水平。中国营养学会膳食宝塔对鱼虾的推荐量为每日食50克,2002调查结果是
全国人均日食鱼虾类25.6克,即使是大城市高收人群,人均日食量也只有82.3克。即使考
虑到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全国居民食用海产品的水平都达到上海市区的148.5克,日
均750克海(水)产品也是一个不易被超过的数量。再退一步考虑,对于正常膳食结构,即
使食物脂肪酸中的n3系列全部为DHA、EPA,占总脂肪酸n3系列最多也只有50%左右,其
绝对摄入量也只有几克,其余部分为调和油中的α亚麻酸。亚麻酸在体内转化为DHA、EPA的
平均效率不足10%,应该有足够的安全性。

(4)关于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大值:

《1》.据测算,中国居民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约为每人每日8~10克左右。本
发明将最大值设为17.5克,约为平均量的1.8~2.2倍。一般情况下这个最大值不会被突破。

《2》核查食物成分表,经过测算,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平均比
例约为25%左右。按这个比例折算,日均摄取多不饱和脂肪酸17.5克相当于每日摄取的食物
脂肪约为73.3克,约为全国大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1.6倍。折算成脂肪能量比超过50%(食
油摄取量以平均数),可以覆盖绝大部分正常膳食习惯的人群。

《3》从抗氧化的生理需要方面考虑:一般认为,合理的维生素E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
不小于0.6~0.8mg∶1克。按混合维生素E计算,本发明维生素E与全部多不饱和脂肪酸(包
括食用油)的最小比值为1mg∶1克,约等于最低标准的1.67倍。总的维生素E最小摄入量为
30毫克(混合)如果按抗氧化标准VE∶PUFA等于0.6~0.8mg∶1克测算,维生素E最小摄入量
可以保护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多达37.5~50克。按中国居民食物脂肪酸平均含量折算成全
部脂肪,总量将在150~200克,相当于脂肪能量比55%~70%,这个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
即使有特殊膳食习惯人群其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总量超过17.5克,也会有足够的维生素E给
与保护,不会因多不饱和脂肪酸过量而发生脂质过氧化及抑制免疫力等问题。

《4》高脂肪摄入的人群,一般也是高能量摄入者。测算中未充分考虑标准人折算因素。将平
均能量的1.2倍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摄入量的测算基数,实际上也相当于留有一定余地。

(5)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小摄取量设计值为3.5克,主要考虑适应素食者。对于该类人群,
仅从食油中获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已超过3%,达到营养学家要求的最低标准。食物多不饱和
脂肪酸能量估值1.5%,应该是十分低的水平,如高于1.5%时测算指标向理想值靠近。在这种
情况下最低总能量摄入量基数的准确性已无关紧要。

(6)常备规格法Ⅰ型调和油在无外部就餐、食物脂肪酸摄取量以极端方式估值情况下主要设计
目标的测算情况        表10


(7)外部就餐较多情况下主要设计目标值的详细测算:中国居民膳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
餐菜肴简单,烹调用油数量很少,(约占一日食用油的5%左右,甚至更少)食油摄取量基本
集中在中、晚餐。外部就餐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总量及n6∶n3比值将与三餐全部在家(食用
本发明调和油)大不相同,而这种现象又是不可避免。除老年人及儿童之外,工作日中餐基
本在外、晚餐基本在家偶尔在外的情况最为常见。用油品种方面,除了高档宾馆酒楼烹调用
油使用橄榄油、茶油之外,各地食堂、餐馆用油最多的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
以及葵花油、玉米油、米糠油及调和油(S∶M∶P等于0.27∶1∶1)等。在诸多因素中,对脂
肪酸摄取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是:食用油品种、外部就餐次数、外部食油摄取数量。外部
就餐食用油品种及就餐次数不易自行控制,但每次摄取食油数量在可一定程度上节制。如外
部就餐时每餐最多摄入食油15克、每月外部就餐最多25次情况下(相当于法定工作日中餐
全部在外,晚餐偶尔在外)测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能量比:玉米油、大豆油、葵花油为
10.5~10.9%,其他品种均在10%以内。n6∶n3最大比值: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7.6~8.3,
大豆油、米糠油、棕榈油6.4~6.8,菜籽油、调和油5.2~6.0;n6∶n3最小比值全部在2.1~3.3
范围之内。一些品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能量比及n6∶n3的最大比值虽然超过了本发明设
计的理想值,但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况且这仅是在极端值条件下的测算结果。

以下为本发明Ⅰ型(N=0)一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调和油在有较多外部就餐情况下
主要设计指标测算情况            表11


餐馆为了追求口味和外观,一般都超量用油。为了人体健康,强烈建议尽量减少外部就
餐次数,并且在外就餐时还要尽量减少直接摄入菜肴中的食油。(例如舍弃含油较多的汤汁并
避免吃油炸食品及含油过多的食品)否则无论从那个角度讲,过多的摄入脂肪、特别是过量
的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都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合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
量和相对理想的n6∶n3比值也无法保证。另外,选择餐馆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开烹调用油为多
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的品种,条件允许时部分餐次自带午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平
均每次摄取食油数量达到20克,n6∶n3最大值:米糠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7~8.9、
大豆油、棕榈油6.5~6.9、其他品种6.0以下;n6∶n3最小值无显著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
能量比最大值:玉米油、大豆油、葵花油11.3~11.7%,调和油10.6%,其它品种10.2%以下。

另外,外部就餐烹调用油为亚麻油、紫苏油等亚麻酸为主要成分的品种,虽然食用本发
明Ⅰ型调和油及类别法(N=0)调和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多不饱和脂肪酸n3摄取过多的
问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每月食用这类食油如超过十几餐次,其n6∶n3比值在某些情
况下将可能低于1。对于当地餐馆烹调用油习惯使用亚麻油、紫苏油等,在餐馆就餐机会又
较多的人群,以及特别嗜吃鱼类(包括其他海产品、水产品)的人群,建议应食用本发明N=0.94
的Ⅲ型调和油,或者N值为其他数值的调和油。

说明:<1>表11的各项数据均是以外部就餐食油摄取量不大于每次15克的条件测算。单
纯从抗氧化方面考虑,即使达到25~30克/次,虽然在外部食油品种为玉米油、葵花油条件
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比可能达到12.5%~13%,但维生素E与全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均不低于0.8∶1。存在的问题是n6∶n3比值在外部就餐食油摄取量每餐25克时最大值超过10,
食油摄取量每餐达到30克时n6∶n3最大比值超过11。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比也大幅度超标。
因此外部就餐除了控制餐数之外,还要千方百计尽量控制外部就餐时食油摄入数量。

<2>本发明全部测算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实际是假设某类人群,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一日三餐
均食用相同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的脂肪酸成分又都符合特定的条件(即极端值)才会出现
的结果。只要各餐食物有所变化,极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会向中间靠拢。

<3>外部就餐食油品种:调和油为市场上较为普遍的规格(S∶M∶P=0.27∶1∶1);由于双低菜籽
油的改良目前尚未完全普及,暂以高芥酸菜籽油脂肪酸比例测算。如按双低品种测算,目标
值还会有所改善;其它食油品种的脂肪酸以文献及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常见的比例测算;

(7)以上测算中的食油数量均是以一个准确的数值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除特殊情况(单身)
一般家庭都会有多个成员。同一家庭内的成员,虽然膳食习惯大致相同,但也不可能完全一
致,食油摄入的数量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一定的差距。所以本发明在主要参数的设计时注意
兼顾同一家庭成员食油摄取数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常备规格法的食油数量代表值可以适应的
食油摄取量最多可以相差40%,即以食油数量代表值及由其配置的其他食油数量为基础,实
际食油数量增、减20%时,主要目标参数: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n6∶n3比值均在允许范围
之内;类别法本身就是以一定范围的食油数量差距为基础而设计,可以适应这种差别的存在。

2.维生素E添加量的适应性及安全性

<1>测算维生素E最大摄取数量时,一切条件均以能摄取最多的维生素E设置:本发明调和油
维生素E含量高于现有市售食油全部品种,以各食油数量代表值为基数,相应的外部食油摄
取量为零;通过食物摄取的维生素E数量以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为基数。以此测算结果,
最大VE摄取量不足25mg α-TE/d,仅为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推荐参考量(IU)值3.1%。

<2>测算维生素E最小摄取数量时,一切条件均以能摄取最少的维生素E设置:平均每日摄取
本发明食油量以各食油数量代表值的55%为基数(以食用本发明食油最少餐次推算日平均量);
外部食油数量为每次15克,比较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米
糠油、棕榈油及色拉油等最常见的品种,茶油及色拉油的维生素E含量最低。经过调查分析,
由于成本较高,除高档酒店外一般饭店、餐馆极少用这两个品种烹调菜肴。所以将次低的棕
榈油含量作为最低值的代表品种。通过食物摄取的维生素E数量按全国平均水平的80%计算。
按一般规律,以平均值的80%作为最小值似乎折扣不足。对此,本发明做过详细分析:维生
素E在食油、稻谷制成品及调味品、酒类以外的各种食物中存在的形态是广泛而分散,不易
出现因偏食而造成摄取数量较大差距。维生素E含量差距最悬殊的稻谷制成品(如米饭VE含
量为零)虽然是很多地区居民的主食,但其来源仅占维生素E摄取总量的1.8%,占食物维生
素E的4.2%(2002调查全国大城市居民平均数)。根据维生素E的特点,以20%作为特殊膳
食降低摄取量因素应该足够。在上述条件下,维生素E最小摄取量不低于12.6α-TE/d。而
且VE摄入量最低的4#仅是20克一个点,只要与其他数量配制,最低摄入量都将会提高。另
外配制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微调余地:对于需要增加VE摄入量的家庭,可以选择食
油数量较多的组合。例如40克可以由4-3#、4-2#组合,4-2#组合的VE摄入量大于4-3#组合。

<3>关于促氧问题:有实验表明:食用油脂添加混合型维生素E最高达到320mg/百克,未发
现明显的促氧现象。另一项专项试验结论:10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83.67mg维生素E,可
以达到较好的抗氧化效果。按此标准,多不饱和脂肪酸比重最大的常备规格调和油维生素E
含量可以达到384mg/百克。本发明调和油混合型维生素E的最大含量仅为133毫克/百克食
油,不会产生促氧问题。以下为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各类人群维生素E摄取情况    表12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解决不同膳食结构人群合理、平衡摄食各类脂肪酸及维生素E问题,设计了多
个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个性化调和油方案。虽然可以针对不同的膳食特点选
取不同的N值,通过公式计算出若干组适宜于不同食油代表值及食油类别人群的多不饱和脂
肪酸比例,但在目前的条件下,首选Ⅰ型、N=0所计算得到的一组4个常备规格的调和油以
及根据市场需要,在Ⅰ型四个常备规格的基础上,再增加Ⅲ型二个常备规格的全能型。当市
场需要及客观条件具备时,对于N值在0~0.94之间的过渡型可由全能型任意配制。N值逐渐
向0.94靠拢时,食油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值最大可增加至2.96,基本可以适应各类膳食结构
的人群。这种组合虽然由于第二章所述的食物脂肪酸分类所面临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具
备全面的实施条件,但目前可以根据情况部分实施,例如外部就餐次数少于本发明设定的25
次,以及某些特征十分明显的膳食结构(膳食特点),N值可以大于零。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
发展及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排除以后会实施N值在0~0.94之间,食油数量、食物脂肪酸成
分全面实现个性化的可能。由Ⅰ、Ⅲ型组成的全能型常备规格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的组合。

全能型常备规格组合    表13

 全能规格序号
  1#
  2#
  3#
  4#
  5#
  6#
 食油数量
  60
  53
  45
  20
  60
  20
 油酸比例
  8.3%
  9.4%
  11.1%
  25.0%
  10.3%
  31%
 亚麻酸比例
  7.0%
  7.9%
  9.3%
  21.0%
  3.5%
  10.5%
 百克食油维生素E含量mg
  ≥66
  ≥69
  ≥74
  133
  ≥66
  133

(一)实施例:

1.以Ⅰ型4个常备规格配制Ⅰ型其他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油

<1>家庭每日人均食油数量计算:人均每日食用油数量=食油消耗总数量/∑(各成员各餐次
用餐次数×各餐次食油数量系数)×各成员标准人系数;

例如某家庭2人,标准人系数:甲1.2、乙1.1;30天食油消耗数量1900克。根据该家
庭膳食特点确定各餐次食油数量系数,例如:早餐5%、中餐50%、晚餐45%;各成员家中用
餐次数甲;早餐28次、中餐7次、晚餐27次;乙:早餐30次、中餐7次、晚餐29次;

家中用餐折合日数:甲(28×0.05+7×0.5+27×0.45)×1.2=20.5(日);

乙(30×0.05+7×0.5+29×0.45)×1.1=19.9(日);

该家庭每日人均食油数量=2020克/(20.5+19.9)日=50克/日;

(也可以简化上述计算:实测某几餐有代表性的食油实际消耗量折算人均每日消耗数量)。

<2>该家庭适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计算:根据公式③、④、⑤,得出N6
系数为5、N3系数Ⅰ为1.07、N3系数Ⅱ为1.6.代入公式①、②,得到目标调和油设计参数:
亚油酸比例:10%、α亚麻酸比例8.39%;根据公式⑥得到维生素E含量为70毫克/百克食油;

<3>以常备规格配制目标调和油:可有四种配制组合:1#-4#、2#-4#、1#-3#、2#-#3。
为降低成本并减轻原料采购压力,尽量避免使用亚油酸比例较低的茶油,应采用2#-#3组合。

<4>配制比例计算:同一类型中(Ⅰ、Ⅲ型)N值相同的调和油亚油酸∶亚麻酸的比值也相同。

目标调和油中,亚油酸比例较高的常备规格(3#)所占比例={目标调和油亚油酸比例-
亚油酸比例较低的常备规格(2#)亚油酸比例}/{亚油酸比例较高的常备规格(3#)亚油酸比
例-亚油酸比例较低的常备规格(2#)亚油酸比例}                    ……公式⑦
=(10%-9.4%)/(11.1%-9.4%)=35.29%,即3#所占比例35.29%;2#比例=100%-35.29%=64.71%;
计算结果:目标调和油由Ⅰ型2#常备调和油64.7%、3#常备调和油35.3%组成;

复核配制结果:配制的新调和油亚油酸比例=64.71%×9.4%+35.29%×11.1%≈10%;亚麻酸比
例=64.71%×7.9%+35.29%×9.3%≈8.39%;维生素E含量=64.71%×69+35.29%×74≈70.8毫
克/百克食油;基本符合设计目标。同一型号中其他食油数量所适宜的配制比例以此类推。

2.为方便应用,将Ⅰ、Ⅲ型20~60克食油数量各参数分别代入公式⑦,得到表14、表15。
Ⅰ型(N=0)各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油主要参数及配制时所需常备规格比例    表14



Ⅲ型(N=0.94)各食油数量所适宜的调和油主要参数及配制时所需常备规格比例    表15


①表14、15食油数量均以克为单位。更为精确的食油数量所对应的参数需要通过公式另行计
算;②以公式计算或查表得到的比例所配制的食油维生素E含量可能略高于公式⑥的计算结
果;③根据生产及经营需要,可以将其他食油数量及相应的参数作为临时或长期的食油数量代
表值常备规格,但表14、表15的配制比例须代入公式⑦重新计算。

3.N值是反映食油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值的参数,但比较抽象。实际应用中,以目标调和油的
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倒求所需要的调和油N值更为直观,然后再以N值求出其他所需要的参数。
目标调和油亚油酸/亚麻酸=(8+8.382N+1.6129N2)/(6.712+0.5969N-1.6129N2);…公式⑧
公式计算比较繁琐。将不同的N值与食油亚油酸/亚麻酸比值对照表列出,以方便应用。表16


  N值

  亚油酸/

  亚麻酸

  N值

  亚油酸/

  亚麻酸

  N值

  亚油酸/

  亚麻酸

  N值

  亚油酸/

  亚麻酸

  N值

  亚油酸/

  亚麻酸
  0.00
  1.1919
  0.19
  1.4261
  0.38
  1.7027
  0.57
  2.0376
  0.76
  2.4546
  0.01
  1.2034
  0.20
  1.4395
  0.39
  1.7187
  0.58
  2.0572
  0.77
  2.4794
  0.02
  1.2149
  0.21
  1.4530
  0.40
  1.7349
  0.59
  2.0771
  0.78
  2.5046
  0.03
  1.2266
  0.22
  1.4666
  0.41
  1.7512
  0.60
  2.0972
  0.79
  2.5301
  0.04
  1.2383
  0.23
  1.4804
  0.42
  1.7677
  0.61
  2.1176
  0.8
  2.5560
  0.05
  1.2501
  0.24
  1.4942
  0.43
  1.7844
  0.62
  2.1381
  0.81
  2.5822
  0.06
  1.2620
  0.25
  1.5082
  0.44
  1.8012
  0.63
  2.1590
  0.82
  2.6088
  0.07
  1.2741
  0.26
  1.5224
  0.45
  1.8182
  0.64
  2.1801
  0.83
  2.6357
  0.08
  1.2862
  0.27
  1.5366
  0.46
  1.8354
  0.65
  2.2014
  0.84
  2.6631
  0.09
  1.2984
  0.28
  1.5510
  0.47
  1.8528
  0.66
  2.2230
  0.85
  2.6908
  0.10
  1.3107
  0.29
  1.5655
  0.48
  1.8704
  0.67
  2.2449
  0.86
  2.7189
  0.11
  1.3231
  0.30
  1.5802
  0.49
  1.8882
  0.68
  2.2670
  0.87
  2.7474
  0.12
  1.3356
  0.31
  1.5950
  0.50
  1.9061
  0.69
  2.2894
  0.88
  2.7763
  0.13
  1.3482
  0.32
  1.6099
  0.51
  1.9243
  0.70
  2.3121
  0.89
  2.8056
  0.14
  1.3609
  0.33
  1.6250
  0.52
  1.9426
  0.71
  2.3351
  0.9
  2.8354
  0.15
  1.3737
  0.34
  1.6402
  0.53
  1.9612
  0.72
  2.3584
  0.91
  2.8656
  0.16
  1.3867
  0.35
  1.6556
  0.54
  1.9800
  0.73
  2.3820
  0.92
  2.8963
  0.17
  1.3997
  0.36
  1.6712
  0.55
  1.9990
  0.74
  2.4059
  0.93
  2.9274
  0.18
  1.4129
  0.37
  1.6868
  0.56
  2.0182
  0.75
  2.4301
  0.94
  2.9590

4.以Ⅰ型、Ⅲ型常备规格组成的全能型规格配制不同N值的食油:在食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
Ⅲ型比例=(21.97N+10.13N2)/(16.95+12.52N+N2);Ⅰ型比例=100%-Ⅲ型比例;…公式⑨

不同N值所对应的Ⅰ、Ⅲ型配制比例明细表    表17


  N值

  Ⅲ型

  比例
  Ⅰ型

  比例

  N值

  Ⅲ型

  比例
  Ⅰ型

  比例

  N值

  Ⅲ型

  比例
  Ⅰ型

  比例

  N值

  Ⅲ型

  比例
  Ⅰ型

  比例
  0.00
  0.00%
  100.0%
  0.24
  29.26%
  70.74%
  0.48
  55.54%
  44.46%
  0.72
  79.56%
  20.44%
  0.01
  1.29%
  98.71%
  0.25
  30.41%
  69.59%
  0.49
  56.58%
  43.42%
  0.73
  80.52%
  19.48%
  0.02
  2.58%
  97.42%
  0.26
  31.55%
  68.45%
  0.50
  57.62%
  42.38%
  0.74
  81.48%
  18.52%
  0.03
  3.86%
  96.14%
  0.27
  32.69%
  67.31%
  0.51
  58.65%
  41.35%
  0.75
  82.43%
  17.57%
  0.04
  5.13%
  94.87%
  0.28
  33.83%
  66.17%
  0.52
  59.68%
  40.32%
  0.76
  83.38%
  16.62%
  0.05
  6.39%
  93.61%
  0.29
  34.95%
  65.05%
  0.53
  60.71%
  39.29%
  0.77
  84.33%
  15.67%
  0.06
  7.65%
  92.35%
  0.30
  36.08%
  63.92%
  0.54
  61.73%
  38.27%
  0.78
  85.27%
  14.73%
  0.07
  8.90%
  91.10%
  0.31
  37.20%
  62.80%
  0.55
  62.75%
  37.25%
  0.79
  86.21%
  13.79%
  0.08
  10.15%
  89.85%
  0.32
  38.31%
  61.69%
  0.56
  63.77%
  36.23%
  0.80
  87.15%
  12.85%
  0.09
  11.39%
  88.61%
  0.33
  39.42%
  60.58%
  0.57
  64.78%
  35.22%
  0.81
  88.09%
  11.91%
  0.10
  12.62%
  87.38%
  0.34
  40.52%
  59.48%
  0.58
  65.79%
  34.21%
  0.82
  89.02%
  10.98%
  0.11
  13.85%
  86.15%
  0.35
  41.62%
  58.38%
  0.59
  66.80%
  33.20%
  0.83
  89.95%
  10.05%
  0.12
  15.07%
  84.93%
  0.36
  42.72%
  57.28%
  0.60
  67.80%
  32.20%
  0.84
  90.88%
  9.12%
  0.13
  16.28%
  83.72%
  0.37
  43.81%
  56.19%
  0.61
  68.80%
  31.20%
  0.85
  91.80%
  8.20%
  0.14
  17.49%
  82.51%
  0.38
  44.90%
  55.10%
  0.62
  69.79%
  30.21%
  0.86
  92.72%
  7.28%
  0.15
  18.69%
  81.31%
  0.39
  45.98%
  54.02%
  0.63
  70.78%
  29.22%
  0.87
  93.64%
  6.36%
  0.16
  19.89%
  80.11%
  0.40
  47.06%
  52.94%
  0.64
  71.77%
  28.23%
  0.88
  94.56%
  5.44%
  0.17
  21.08%
  78.92%
  0.41
  48.13%
  51.87%
  0.65
  72.76%
  27.24%
  0.89
  95.47%
  4.53%
  0.18
  22.26%
  77.74%
  0.42
  49.20%
  50.80%
  0.66
  73.74%
  26.26%
  0.90
  96.38%
  3.62%
  0.19
  23.44%
  76.56%
  0.43
  50.27%
  49.73%
  0.67
  74.72%
  25.28%
  0.91
  97.30%
  2.70%
  0.20
  24.62%
  75.38%
  0.44
  51.33%
  48.67%
  0.68
  75.69%
  24.31%
  0.92
  98.20%
  1.80%
  0.21
  25.79%
  74.21%
  0.45
  52.39%
  47.61%
  0.69
  76.66%
  23.34%
  0.93
  99.10%
  0.90%
  0.22
  26.95%
  73.05%
  0.46
  53.44%
  46.56%
  0.70
  77.63%
  22.37%
  0.94
  100.00%
  0.00%
  0.23
  28.11%
  71.89%
  0.47
  54.49%
  45.51%
  0.71
  78.60%
  21.40%

注:Ⅰ、Ⅲ型食油数量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为任何数值;由于数据精确程度原因(多次引用,
四舍五入所产生的积累误差)查表的结果与用公式计算结果可能有小幅度的差距;

以Ⅰ、Ⅲ型计算(或查表)求得N值及食油数量为其他数值时所对应的调和油主要参数的步骤
例如:食油数量40克,N=0.5;代入公式①~⑥,目标调和油主要参数:亚油酸比例14.088%、
亚麻酸比例7.391%、百克食油维生素E含量78.5毫克;

全部计算过程中小数点可尽量多保留几位,最后结果再舍去,以减少积累误差。

<1>公式计算方法

第一步:分别配制Ⅰ、Ⅲ型食油数量为40克所对应的调和油。

Ⅰ型:食油数量40克所适宜的食油(临时编号8#)代入公式①~⑥得到:

8#参数:亚油酸12.5%、亚麻酸10.488%、维生素E含量78.5mg;以3#、4#配制:

4#比例=(8#亚油酸比例-3#亚油酸比例)/(4#亚油酸比例-3#亚油酸比例);

      =(12.5%-11.1%)/(25%-11.1%)=10.07%;3#比例=1-10.07%=89.93%;

Ⅲ型:食油数量40克所适宜的食油(临时编号9#)代入公式①~⑥得到:

9#参数:亚油酸15.485%、亚麻酸5.233%、维生素E含量78.5mg;以5、6#配制:

6#比例=(9#亚油酸比例-5#亚油酸比例)/(6#亚油酸比例-5#亚油酸比例)

      =(15.485%-10.3%)/(31%-10.3%)=25.05%;5#比例=1-25.05%=74.95%;

第二步:计算Ⅰ型、Ⅲ型配制比例:

将N=0.5代入公式⑨:Ⅲ型(9#)比例=(21.97N+10.13N2)/(16.95+12.52N+N2)=57.62%;

Ⅰ型(8#)比例=100%-57.6%=42.38%;

以上各步骤仅是一个计算过程,实际操作中可一次完成配制。目标食油由以下规格配制:

3#比例=42.38%×89.93%≈38.11%≈38.1%;4#比例=42.38%×10.07%≈4.27%≈4.3%;

5#比例=57.62%×74.95%≈43.19%≈43.2%;6#比例=57.62%×25.05%≈14.44%≈14.4%;

复核结果:亚油酸比例=38.1%×11.1%+4.3%×25%+43.2%×10.3%+14.4%×31%≈14.22%;

亚麻酸比例=38.1%×9.3%+4.3%×21%+43.2%×3.5%+14.4%×10.5%≈7.47%;

维生素E含量=38.1%×74+4.3%×133+43.1%×66+14.5%×133≈81.6毫克;

<2>查表法第一步:分别配制Ⅰ、Ⅲ型食油数量为40克所对应的调和油:

查表14,食油数量40克:Ⅰ型(8#)由3#89.93%、4#10.07%配制;

查表15,食油数量40克:Ⅲ型(9#)由5#75%、6#25%配制;

第二步:查表17,N=0.5所对应的结果是Ⅲ型(9#)比例=57.62%;Ⅰ型(8#)比例=42.38%;
其他食油数量及N值的相关计算以此类推。实际应用中,以常备规格配制与公式①、②计算
的理论数值、公式⑦~⑨计算与查表,其结果均可能有一定的差距。经测算,最大误差在1%
左右。(主要原因是食油数量常备规格只能保留一位小数)但目标食油的亚油酸/亚麻酸比值
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误差均小于千分之一;一般情况下VE含量会略高,但在设计范围之内。

5.类别法:如果Ⅰ型或以Ⅰ、Ⅲ型常备规格配制需要的规格在某些情况(或某些区域)遇到
不可克服的困难而无法实施时,可以推出此方案。具体办法是以家庭为单位将中国居民20~70
克食油数量范围划分为6个档次(食油类别)每个类别设定一组固定的规格,直接食用无须
再次配制。类别法调和油(N=0)主要设计参数    表18


类别法实际应用举例:(N=0)食油数量43克,2、3类别均可适用。与第2类别中间值
(绝对值)差距为6克,与第3类别中间值(绝对值)差距为1.9克,更适宜的是第3类别。

6.Ⅰ型调和油常备规格各类植物油成分及全部脂肪酸比例实施例    表19


为降低成本,可以尽量减少茶油及亚麻油比例,部分序号调和油选用低芥酸菜籽油为原料。
在具体选用植物油原料方面,本发明使用的植物油以饱和脂肪酸比重较低、单不饱和脂肪酸
比重较高,亚油酸比重偏低的茶油为主。1#、2#调和油要求亚油酸比重低于茶油常见品种的
亚油酸含量代表值(10%),需注意选用亚油酸含量较低的茶油品种作原料。其中1#调和油
需用亚油酸比重不超过7.2%的茶油,2#需用亚油酸比重不超过8.3%的茶油。其他序号可采用
最常规品种作为原料。为调整各类脂肪酸比例,还需选用n6多不饱和脂肪酸较高、饱和脂肪
酸较低并且维生素E的含量相对较高的玉米油、及亚麻酸含量较高的亚麻油。维生素E用天
然混合型(如大豆油精炼溜出物:α生育酚占10%,其余为β、δ、γ型),也可加入适量的
三烯生育酚。尽管从理论上讲,本发明食用不会产生促氧问题,但毕竟其维生素E含量显著
高于市售的一般品种,还是有必要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全部实施例中,根据需要,可
采用其他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油作为原料,如橄榄油、大豆油、花生油、米糠油、葵花籽油、
红花油、紫苏油等以适应市场需要。各种植物油全部为经过精炼加工的成品油,搅拌及灌装
工艺同目前的调和油生产工艺相同。

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目前市场销售的各类植物油原料由于产地、加工方式不同,其脂肪
酸含量差别很大,与前几年资料、文献(包括一些国家权威部门的出版物如2002、2004版食
物成分表)大不相同。另外,气候变迁也是影响植物油各类脂肪酸比重变化的重要因素;菜
籽油中的芥酸含量比以前降低了许多,但即使是低芥酸菜籽油,质量也参差不齐。有报道指
出个别茶油品种也检出少量芥酸。虽然目前流行病学调查不能证实芥酸对健康人体的直接危
害,但对于某类人群(例如心脏功能障碍)以及本发明推广阶段适应对象人群的特点,无疑
要控制芥酸的摄入量;反式脂肪酸是植物油精炼过程中的产物,对人体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以上问题在选用调和油原料时均需注意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说明:①本发明Ⅰ、Ⅱ、Ⅲ型及类别法所规定的一些参数仅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提供
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向、原则、具体办法、计算公式和一系列近似的参数。由于客观条件变
化或市场需要,N值及食油数量代表值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而不必拘泥于本发明所设定的
各类型适应范围的限制。新的N值及食油数量代表值设定后,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相应的
若干组新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作为调和油新的常备规格。②食油作为一种
传统的食品,中国居民一般不太注意计量环节(当然这是一种需要逐步改掉的不良习惯)。即
使强调了计量,由于食油固有的特点(粘度较大、表面张力大)也不容易做到十分精准。实
际应用中,计算过程尽可能做到准确,特别是涉及脂肪酸比例。根据公式计算或查表得到的
数据尽量多保留几位小数(否则多次四舍五入将产生不必要的积累误差),最后的计算结果再
根据需要一次性决定必要的保留位数。具体操作中有一定小幅度的偏差不影响最终效果。
(n6∶n3比值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③本发明全部文件中所述的亚麻酸均是指α亚麻酸;

(二)实施应用中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尽管本发明在食油、食物脂肪酸摄取及维生素E等各方面尽量做到周全考虑和测算,并
力求使产品能有最广泛的适应性,但实际上还是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存在
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由于同时对食油的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进行了限制,符合设计条件的主要原
料只能是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茶油、橄榄油;为了增加α亚麻酸摄入量以使n6∶n3比值
达到设计要求,亚麻油也要保证一定的添加比例。这是食用植物油中成本最高的几个品种。
即使不用橄榄油并尽量选用一些符合条件的双低菜籽油,总的平均成本也要高于居民日常食
用的其他食用油品种。另外,对原料的严格要求,如部分序号的调和油要求茶油选用亚油酸
比例低于常见品种、菜籽油质量要求达到双低标准、相对准确的脂肪酸测定;其他措施如较
大添加量的天然维生素E、较高标准的抗氧化措施、第二次调和所需要的小包装成品、全新
概念的新产品宣传、对经销人员进行必要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培训等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价
格较高很可能是本发明初级阶段推广普及的主要障碍;

2.目前全国茶油年产量约为26万吨,按本发明调和油中茶油比例并考虑各序号调和油适应
的人群比例加权估算人均用量,即使全部产量均用于食用油,也只够2000~3000万人的食用
量。虽然茶油在当前由于未被消费者所认识而处于滞销,但短时期内高企的价格不可能大幅
度下降。特别是稀少的数量是影响本发明产品扩大普及程度的潜在因素;

3.产品规格较多:即使只生产一组(N=0)其产品规格也要超过传统的规格数量;

虽然有些问题已超出营养学的学术研讨范畴,但作为以推广、应用为最终目的的专利产
品,相关的问题应该有所考虑。

最近了解到,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的《全国茶油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将由
4500万亩增加至7000万亩,产量将达到250多万吨。可以看出,种植面积扩大不足60%,
而产量却增加了近9倍,增加的产量绝大部分是通过改良品种实现的。例如目前的品种每亩
产油仅5~6公斤,规划中的新品种亩产将达到25~40公斤。因此可以预计:随着生产效率的
提高及产量激增,茶油的价格将比目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即使这个规划能够部分落实,再
加上其他有利因素:如各地双低菜籽油质量不断提高,产量迅速扩大增加了原料的来源,本
发明所面临的前两个矛盾将会基本缓解。初级阶段可以将推广目标定位为高收入人群。用营
养学及临床营养学标准衡量,该类人群同时也是迫切需要改变食用油脂肪酸比例的对象。

本发明预期:随着营养知识的不断普及,脂肪酸比例个性化食油由于具有无可争辩的科
学性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个性化食用油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有消费
能力的居民会清楚自己家庭的日均食油数量以及适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重。到商店买油除
了要看品牌、品种之外,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E含量也是必不可少的质量要求。甚至到酒店
吃饭在点菜的同时也可提出对食油的要求(每个菜烹调油数量及脂肪酸比例范围)。再进一步,
自带食油去饭店吃饭、有条件的集体食堂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脂肪酸
比例的调和油也是可行的。另外,从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高脂肪摄入量对人体所造成的危
害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虽然完全改变膳食结构比较困难,但是单纯的逐渐减少食油数量却
是可行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过多摄入食油的危害认识不足。本发明的实施是建立在明确
了解人均食油摄入量的基础之上。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引导消费者从降
低食油摄入量入手,逐渐改变不健康的膳食习惯。配合营养学家的忠告、政府机构及各种媒
体的宣传、再加上食油经营者的倡导、鼓励少吃油、合理吃油,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由
于食油摄取数量的降低,以人日均摄取食油数量为标准设定的常备规格也将减少。随着日摄
取量超过50克人的数量逐渐减少,本发明调和油常备的主要规格也会相应的减少至4个甚至
更少。油脂生产厂家推出脂肪酸含量准确标注的专用小包装成品油常备规格,居民可以根据
自己家庭的人均食油数量,利用本发明的常数及公式计算出进一步更为准确的个性化多不饱
和脂肪酸比例,自行配制适应本家庭成员需要的调和油。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VE含量个性化食用油.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5808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1.30 CN 102258088 A *CN102258088A* (21)申请号 201010203316.2 (22)申请日 2010.06.08 201010130913.7 2010.03.22 CN A23D 9/007(2006.01) (71)申请人 李树华 地址 518003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延芳路 588 号曦龙山庄曦莲阁 707 (72)发明人 李树华 (54) 发明名称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 VE 含量 个性化食用油 (57) 摘要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 VE 含量 。

2、个性化食用油。其特征是根据人均日摄食油数 量及膳食特点设计不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和维生素 E 含量。个性化食油主要参数计算公 式 : 亚油酸比例 n6 系数 食油数量 ; 亚 麻酸比例 n3 系数 食油数量 + 亚油酸比 例 n3 系数 ; n6 系数 5+1.27N ; n3 系数 1.07-1.27N ; n3 系 数 1.6+1.27N ; N 0 0.94, 现阶段可应用 0、 0.94 两个数值 ; 百 克食油 VE 含量 (mg) 2500/ 食油数量 + 食油数 量 0.4。本发明综合考虑了人体 VE 需要量、 降 低血脂、 避免脂质过氧化、 提高免疫力及 亚麻 酸转化效率、。

3、 较多外部就餐等因素, 4 6 个规格 即可为不同膳食结构人群提供脂肪酸比例及维生 素 E 含量适宜的个性化食用油。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36 页 CN 102258097 A1/2 页 2 1. 一种可以适应不同膳食结构人群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 其特征是 : 根据人均日 摄食油数量及膳食特点设计不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维生素 E 含量的个性化食用植 物调和油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 其特征是 : 不同膳食特点及食油数 量人群所适宜的调和油。

4、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维生素 E 含量个性化计算公式 : 亚油酸比 例 n6 系数 人均日摄食油数量 100 ; 亚麻比例 n3 系数 I 人均日摄食油数 量 100 +n6 比例 n3 系数 II ; n6 系数 5+1.27N ; n3 系数 I 1.07-1.27N ; n3 系 数 II 1.6+1.27N ; N 值范围 0 0.94 ; I 型 N 0、 III 型 N 0.94 ; 调和油亚油酸含量 8 31、 亚麻酸含量 3.5 21, 亚油酸 亚麻酸比值为 1.19 2.96 1 ; 百克 食油维生素 E 含量 (mg) 2500/ 食油数量 + 食油数量 0.4。 3. 根据。

5、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个性化计算公 式, 其特征是 : 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 4 个食油数量代表值, N 0, 代入公式所得到 的 4 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作为个性化 I 型调和油常备规格。表 1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个性化计算公 式, 其特征是 : 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2个食油数量代表值, N0.94, 代入公式所得 到的 2 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作为个性化 III 型调和油常备规格。表 2 5. 根据权利要求 2、 3、 4 所述的个性化计算公式及 I。

6、、 III 型调和油常备规格, 其特征 是 : 由 I、 III 型所组成的全能型规格, N 值及食油数量为其他数值所需的调和油规格均可 由 I、 III 型常备规格配制 : 在食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 III 型比例 (21.97N+10.13N2)/ (16.95+12.52N+N2) ; I 型比例 100 -III 型比例 ; 食油数量相同情况下, 不同 N 值所对应的 I、 III 型配制比例明细表 表 3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2/2 页 3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个性化计算公 。

7、式, 其特征是 : 将家庭人均日摄食油数量设定 6 个食油数量 ( 范围 ) 类别, N 0, 各食油类 别适应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如下表。表 4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1/36 页 4 适应不同膳食结构的脂肪酸比例及 VE 含量个性化食用油 0001 一 .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人体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 油。 0002 二.背景技术 : 脂肪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也是人类机体(细胞)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食油既是中国居民传统的必需食物, 也是人体摄入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 或主要来源。 。

8、食油还应该成为中国居民有针对性地调节、 纠正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 使 各类脂肪酸总量正确平衡摄入的主要手段, 成为人体摄入生理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 0003 除了提供能量及脂溶性维生素外, 食用油及脂肪酸 ( 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 ) 对于 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一直是各界专家十分重视的热点课题 : 0004 (1) 正确地摄取可以在预防和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尚有 : 提高免疫力、 调控基因表达、 协调细胞间生理的互相作用、 维持视紫红质正常功能、 合成前 列腺、 改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避免缺乏必需脂肪酸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多不饱和 脂肪酸对人类的生长发育也起着十分重要。

9、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关于不饱和 脂肪酸新的功能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 ; 0005 (2) 不正确的摄取对人体有害 : 除了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的对饱和脂肪酸要控制 摄取量之外, 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存在易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因而产生对细胞造成损害的 自由基活性氧的问题。改善血脂方面,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 的同时, 对人体有利的的高密度脂蛋白也随之降低。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新功能不断被发现 的同时, 过量摄取的弊病陆续被发现和证实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 0006 (3) 目前单一品种的植物油中, 没有一种所含脂肪酸成分完全符合营养学家的标 准。将多种植物食用油。

10、按一定比例进行调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和公认的方法。 0007 维生素 E 是食品的抗氧化剂, 也是人体生理抗氧化剂。上世纪六十年代营养界已 将其列为人类必须营养素, 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关于维生素 E 的功能, 目前仍存在各种不 同见解, 而且有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关于 “氧化” 会给人的肌体造成损伤, 而维生素 E 在人体内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在这一问题上各方意见并无原则分歧。美国早 在 1950 年第八版 RDA 就开始有了维生素 E 供给量数值, 中国营养学会也从 1988 年开始制 定了维生素 E 每日膳食推荐供给量。 0008 本发明对目前市场销售的调和油成品、 已经。

11、公开的调和油专利及在专业刊物上发 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发现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0009 ( 一 ) 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0010 1. 由卫生部、 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的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调查 (以下简称2002调查)显示 : 中国城市居民通过食油摄取的脂肪占总数量的50.3, 其中大城市居民为 49。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各地居民由于在历史、 文化传统、 自然 环境、 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膳食习惯也大相径庭。 即使同一区域内的不同 家庭, 膳食结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 : 食油摄取数量较高的人群每日人均可以达到70克以上, 。

12、而低的却可能不足 20 克, 最大值与最小值会有两倍以上的差距。对于各类人群, 如果不加 区别地食用同一种或同一类食油 ( 包括调和油 ), 仅从食油摄入的各类脂肪酸也将会有相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2/36 页 5 应的差距, 势必会造成各类脂肪酸 ( 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 摄取严重的不平衡、 不合理。 0011 2. 尽管平衡合理的摄取脂肪酸可以对人体起到重要的保健作用, 但食油毕竟不是 保健品。 作为中国居民的日常食物, 食油的摄取不可能象其他食品那样独立、 直接食用而通 常是与膳食同时进行。膳食活动不可能全部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 特。

13、别是城市居民或多 或少总会有一些餐次在其他地方完成。家里烹饪菜肴使用一种新产品食油, 在该产品尚未 普及之前, 外部就餐食用的是另一种食用油, 这是极为普遍的膳食结构。 国内现有的调和油 专利均是将自己的产品处于一种假设的理想环境之中 : 一日三餐全部食用自己设计的一种 食油, 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 在新产品问世的初级阶段, 这种条件只能存在于科学实验之 中, 无法付诸生活实践。 任何一项新产品的推广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食油这样 的传统食品尤其是这样。中国居民外部就餐摄取的食油品种多样化, 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差距悬殊。如果无视这种现实, 无论发明如何 “科学合理” , 。

14、其实际应用效果都将大打 折扣。 0012 ( 二 )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0013 尽管我国所有的食用调和油专利及市场上的调和油成品均宣称其脂肪酸成分符 合营养学推荐的标准, 但实际上却可能存在着重大缺陷。针对调和油产品及专利设计普遍 存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过多及比例不当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 2000 年编著的 中国居民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四章中建议的 “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 (AI)” 有四个要点需要特 别重点考虑 : (1)“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 ( 以下简称脂肪 AI) 指的是人体摄取的全部脂肪 量。其中既包括食用油脂肪, 也包括其他食物脂肪。二者同等重要, 缺一不。

15、可 ; 0014 (2)“脂肪 AI” 均是以各类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各类脂 肪酸适宜摄入量除多不饱和脂肪酸 n6、 n3 为比例关系外, 其他脂肪酸之间并无固定的比例 关系 ; 0015 (3)“脂肪 AI” 的重要前提是 : 脂肪能量占总能量比重的范围是在 20 30之 间 ( 成年人 ), 对于脂肪提供的能量比重超过 30部分应为何种脂肪并无具体推荐意见 ; 0016 (4) 该建议的膳食脂肪摄入量使用的概念是 “适宜摄入量 (AI)” , 而并非营养学中 通常使用的 “推荐量 (RNI)” 。二者的区别是 :“推荐量 (RNI) 为人体的摄入目标, 比较精确。 而适。

16、宜摄入量 (AI) 为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可能显著高于 RNI。如摄入量长期超过 (AI), 则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要更加小心” 。 0017 我们的目的是以调和油为手段, 补充和纠正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 以实现总 脂肪酸摄取量平衡、 合理的最终目标。所以, 在设计食用调和油各类脂肪酸比例时, 食油及 食物的脂肪酸成分及摄取数量均要充分考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 几乎所有的设计者均 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调和油自身的脂肪酸比例上, 而忽略了食用油及食物脂肪当前的摄取 状况 ( 成分、 数量 ) 及发展趋势这些最重要的因素。迄今为止, 现有的产品、 专利, 包括发表 在专业刊物上的文献均未。

17、见到全面、 准确的研究。 有设计者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 “膳食宝 塔” 中要求的食油摄取量 25 克 / 日作为设计依据。须知, 每日 25 克仅是中国营养学家推荐 的理想值, 我国居民目前的平均食油摄取量已远远超出这个理想值。2002调查 表明, 全国 城市居民人均食油量 44 克 / 日, 其中大城市已达到 45.9 克 / 日。有的设计者虽然考虑了 膳食膳食宝塔推荐量和当前的平均水平, 但未对食油数量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多 的设计者则根本未涉及此问题或设定的食油摄取数量与现实差距更为悬殊。 对于食油以外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3/36。

18、 页 6 的食物脂肪酸的含量, 设计者或者以难以确定为由不予考虑, 或者干脆回避该问题, 直接将 调和油脂肪酸比例作为整体脂肪酸比例。还有些设计者只是主观地推断 : 食油以外的脂肪 酸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进而将其全部算为饱和脂肪酸。 在日常食物中, 饱和脂肪酸超过50 的品种并不普遍。 即使中国居民食用频率最高、 脂肪含量较大的猪肉, 其饱和脂肪酸的平均 含量也在50以内。 专项的营养调查也证实食物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一般只占总量的三分 之一左右。 对食物脂肪酸成分不作详细分析或估值与居民实际摄取量差距过大都将导致调 和油脂肪酸比例设计错误。 0018 在正常情况下, 全面改变一个家庭的膳食习惯。

19、是不易实现的。而且食物脂肪摄取 量越是接近或超过食油摄取量, 以合理的食油脂肪酸纠正不正确的食物脂肪酸的难度就越 大。2002 年全国城市居民脂肪的平均摄入水平是 85.5 克 / 日, 食油与食物脂肪量的比重 为 50.3 49.7; 大城市居民脂肪的日平均摄入水平是 90.7 克, 食油与食物脂肪量的比 重也是比较接近的 51 49。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详细分析食物脂肪酸的成分, 食油的 脂肪酸比例设计才能有的放矢。针对中国城市居民脂肪膳食现状, 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取量 是毫无疑问的。 植物油中只有少数品种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只要不予采用, 无须采取特 别措施即可达到目的 ; 多不饱和脂。

20、肪酸是一把双刃剑 : 一方面它属人体不能自行合成而必 须从食物直接摄取的必需脂肪酸, 适量摄取可以满足生理需要并对人体起到重要的保健作 用、 对许多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易产生脂质过氧 化的弊病, 长期过量摄取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研究指出 : 过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 没有足够的抗氧化剂的保护, 对人体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饱和脂肪酸。油脂生产企业对抗氧 化剂的片面理解更是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所以调和油设计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是最重 要的关键。通过对米、 面、 其他谷、 薯、 豆、 蔬菜、 水果、 猪肉、 禽肉、 其他畜肉、 奶、 蛋、 鱼虾、 坚 果、 糕点、 。

21、糖果等日常食用频率最高的十六类食物及其制品脂肪酸成分进行的初步分析和 测算, 中国大城市居民每日从食油以外的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数约为 10 克 左右, 其能量约占总能量 4.3。对于油腻性膳食结构的人群, 平均每日仅从食物脂肪中摄 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可能会达到总能量 7, 甚至更多一些。将如此之大的 能量比忽略掉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 : 多不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取。以在全国食用油市场上有 相当知名度和占有率的一项调和油专利产品为例, 具体分析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数 量设计中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 该专利设计的调和油比例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 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于 0.。

22、27 1 1, 相当于 11.9 44.05 44.05。2002 年全 国大城市人均日食油数量 45.9 克, 其中脂肪酸按 95.5计算, 通过食油摄入的多不饱和脂 肪酸为19.3克。 大城市居民人均日摄入总能量为2098千卡, 通过食油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 酸能量已占总能量 8.3, 即使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平均水平 (4.3 ), 多不饱和脂 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2。 这个结果仅仅是以全国大城市居民平均食用油摄 取量测算的数据。如果人均日食油数量达到 58 克, 仅通过食油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 即已经超过营养学家普遍认同的上限 (10总能量 )。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报告显。

23、示, 调和油 食用者人均每日摄食量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达到 58.3 克。该类人群多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的 能量平均值已占总能量的 14.8, 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脂肪适宜摄入量 (AI)48, 超 标幅度非常之大。还需要特别注意 : 超过的指标不是推荐量 (RNI), 而是适宜摄入量 (AI), 适宜摄入量 (AI) 的重要含义之一即 :“这是限制过多摄入的指标”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4/36 页 7 0019 另外, 我们还发现相当多的公众 ( 包括部分业内人士及调和油设计者 ) 对人体各 类脂肪酸合理的摄取比例 “1 1 1” 存在着重大误解或。

24、片面理解。实际上, 营养界、 医学 界的这种提法是应该有着重要前提的 : 即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2030。 脱离了这个 前提, 认为无论脂肪能量比达到什么程度, S、 M、 P 均各占三分之一是不科学、 甚至是十分有 害的。至 2002 年末, 中国大城市居民脂肪能量比平均水平已达 38.4。现实生活中, 脂肪 提供的能量达到 40 45并不罕见, 有的甚至高达 50。如果不加前提, 笼统的以 S、 M、 P 各占三分之一计算,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理的摄取标准将达到 13 15、 甚至高达 16以 上, 这个指标显然是太高了。迄今为止, 只有美国食品营养委员会 (FNB)2005 年推荐的建议。

25、 值是 : 脂肪能量比 20 35,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比重 : n6 族 5 10、 n3 族 0.6 1.2, 相当于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占总能量的最大比重为 11.2, WHO/FAO 于 2009 年 7 月也建议 11为上限。其他国际组织、 国家 ( 包括中国营养学会 ) 及众多专家学者推 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均等于或小于总能量的 10。虽然对于 “过量” 目前尚无十分准 确统一的权威标准, 但长期超过适量(即营养专家推荐的AI值 : 1011总能量), 并且 不加任何限制, 简单地以三分之一比例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做法显然存在相当的风险。 实际上, 从人体的生理需要来看,。

26、 总脂肪酸的增加并未要求多不饱和脂肪酸一定要相应的 增加。在单不饱和脂肪酸作用未被重视之前, 营养界、 医学界曾经比较强调 P/S 这一指标, 并且有意见认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达到总脂肪量的二分之一 ( 即 1 1 2 或超过此比 例), 甚至笼统地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作为评价食用油营养成分的标准。 至今仍有许多人 宣传、 推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玉米油、 葵花籽油等, 并片面的将其誉为健脑的保健食 用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在确认了过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对人体造 成危害的同时, 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启发, 逐渐认识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 : 单不饱和 脂肪酸在降低血胆固醇、。

27、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相 近, 却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易造成脂质过氧化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弊病,“以单不饱和 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有重要意义” 。完全没有必要冒一定 ( 或潜在 ) 的风险在适量的基 础上再去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 0020 本发明认为 : 全面、 正确地理解 1 1 1, 应该是在限制总脂肪能量比为 20 30的前提下进行, 即 10总能量应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的上限。如果脂肪能量比超 过 30, 增加的部分应该是单不饱和脂肪酸, 而不能按比例同时增加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 和脂肪酸。鉴于中国居民脂肪能量比的平均值已经大大超过 30, 。

28、S M P 的比值至少 应该由 1 1 1 调整为 1 1 1, 多数意见倾向于 1 1.5 2 1 或接近 这个比例, 也有主张更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当然, 问题的另一方面也要兼顾 : 多不饱 和脂肪酸属人体必需脂肪酸, 其摄取量如果长期过低对健康也不利。以多不饱和脂肪酸总 量衡量, 目前我国居民在正常的膳食条件下, 罕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摄取不足问题。( 但 是 n3 系列脂肪酸摄取量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 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目前 也存在着极少数的负面意见, 但是这些意见及研究并未得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支持, 而 流行病学调查通常是营养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0021 ( 。

29、三 ) 维生素 E 摄取数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0022 维生素E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脂溶性。 我国居民摄取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 全国性的营养健康调查显示 : 城市居民通过植物油摄取的维生素 E 在 1992 年占 69.3、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5/36 页 8 2002 年占 57.4。尽管按平均水平衡量, 中国居民维生素 E 的摄取量已达到适宜摄入量 (AI), 但各类食用植物油由于品种、 产地、 及加工工艺不同, 其维生素 E 的含量有悬殊的差 别。即使是同一品种的植物油, 不同厂家乃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如 果再加上摄。

30、取食油数量差距这一重要因素, 可以推断有相当多的居民维生素 E 摄取量远远 低于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的适宜摄入量。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 众多研究者及生产者均 把注意力集中在食油加工、 储藏过程中的抗氧化, 而且许多生产厂家都是使用人工合成的 抗氧化剂来解决问题。食用植油精练 ( 脱臭 ) 过程中馏出的维生素 E 一般都作为副产品而 成为另一种保健商品或保健品的原料天然维生素 E, 植物油中的维生素 E 则处于剩多少 算多少的状况。 即使不以提炼维生素E为目的, 正常的精练加工一般也要损失30左右, 甚 至更多一些。而且食油的等级越高 ( 例如城市居民食用率较高的色拉油 ), 维生素 E 的损。

31、 失就越大。由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对植物油中维生素 E 的含量要求是 “按生产需要适量 使用” 。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 除少数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之外, 许多植物油对维生素 E 含量基本不作标注。学者们讨论食油抗氧化剂含量时也只是局限于食油本身的多不饱和 脂肪酸的需要, 少见从人体生理需求考虑问题的意见和研究。人体在生理上对维生素 E 的 需求在油脂生产环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 . 发明内容 : 0023 本发明主要解决食用调和油目前普遍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 0024 (1) 脂肪酸比例单一, 不能适应食油摄取数量不同人群的需要、 不能适应中国城市 居民目前家中就餐与外部就餐共存的膳食。

32、结构现状 ; 0025 (2) 调和油脂肪酸比例设计时, 对食油、 食物脂肪酸摄取量考虑不周, 从而使调和 油脂肪酸比例脱离实际, 主要问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比重普遍偏大而且亚油酸、 亚麻酸比 例设计不当 ; 0026 (3) 只考虑食用油加工、 储藏时的抗氧化问题, 而忽略了人体内部的抗氧化及其他 生理需要, 对维生素 E 最低含量未予重视。尤其是针对中国居民食油数量差距过大导致多 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普遍过多的现状, 有的放矢的解决部分人群维生素 E 摄取量不足的问 题更为迫切 ; 0027 为全面解决以上问题, 针对不同膳食结构的人群, 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 “脂肪酸比 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个。

33、性化” , 为不同膳食结构的家庭, 研制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不同 的个性化食用植物调和油。 0028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 尽管个人食用油及食物脂肪酸摄取数量由于膳食习惯不 同而有较大的差距, 但同一家庭成员膳食结构却是基本相似的。即便家庭组建初期会存在 一些不同, 但这些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 甚至趋于一致。 同一家庭成员在脂肪 酸摄取绝对数量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年龄、 性别、 活动强度等因素所造成。 而这些因素如果 折成标准人来衡量则不构成悬殊差异。 另外, 针对城市居民有较多外部就餐的现实, 本发明 在脂肪酸比例及维生素 E 含量的设计方面对此也给与了充分的考虑, 力求。

34、全面兼顾。 0029 ( 一 ) 设计原则、 主要参数及依据 0030 1. 适应范围 :1 宏观范围 :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居民 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即便在城市, 许多中低收入的居民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顾及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6/36 页 9 脂肪酸比例的合理与否。 另外这部分人群由于经济收入较低, 脂肪摄入量也相对较少, 因而 解决由脂肪摄入量 ( 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 ) 过多引发的相关问题在现阶段还不算紧迫。所 以, 在初级阶段本发明将适应范围确定为收入相对较高的居民以及属于临床营养学范畴在 预防和治疗所谓。

35、富贵病 ( 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 ) 方面对饮食有较高或特殊要求的人 群。 而这类人群在营养素摄取方面的特征与大城市及高收入人群相似。 因此, 所引用的有关 营养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大城市居民或其他地区高收入居民的相关统计资料。 因为社会总 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本发明适 用于正常膳食范围的全体居民。 2 除了一些明显超出正常膳食习惯的家庭之外, 本发明食 油不能完全适应的范围还包括有某些特殊嗜好或需要的人群, 如经常大量摄食坚果、 肥肉、 油炸食品等含油量特别多的食物以及服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药品、 保健品等。但对于该类人 群, 食用本。

36、发明食油可以使其不正确的脂肪酸摄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0031 2. 食油、 食物脂肪及能量摄取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 0032 1982 年 2002 年中国 ( 城市 ) 居民每日每人食油及食物脂肪摄入量变化情况 表 1 0033 0034 表 1 显示 : 1982 2002 年, 20 年来我国居民脂肪摄取量平均每年以 0.86 克 / 日 的速度不断攀升。 社会学家、 营养学家认为 : 居民膳食脂肪量随经济收入提高而增加是全世 界共性的问题, 也是经济转型国家的特点, 要扭转这种局面是相当困难的。美国人 70 年代 在脂肪能量比达到 36 37后, 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 目前仅降到 。

37、33左右。我国目前 所面临的局面应该比当年的美国更为严重。 2002年全国的营养健康调查至目前已经过去近 8 年多的时间, 而这一时期仍然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阶段。 推测目前的脂肪平均摄取量应比调查当年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 居民平均脂肪能量比已大大超过公认的上限 (30 ), 其中大城市已达到 38.4。而且这 仅仅是 2002 年的平均水平, 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居民脂肪能量比要远远超过平均数。如此 之高的膳食脂肪量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心、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高血脂、 体重超重、 肥胖等现象十分普遍以及这些疾病。

38、与脂肪摄取量正相关的关系, 已经引 起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度。预计城市居民脂肪总摄入量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基本停滞、 徘 徊, 然后在多方的努力下缓慢下降。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 脂肪摄取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 食用油。前十年平均每年增加 1.1 克 / 人日, 后十年增速放缓, 平均每年增加 0.71 克 / 人 日。2002 年城市居民人均每日食油摄取数量为 44 克, 其中大城市 45.9 克, 大中城市高 收入人群人均已达到 48.4 49.4 克, 而食物脂肪摄取量则变化不大。另一个变化是 : 按照 目前的发展趋势, 城市居民动物性食油将逐渐为植物油所取代。特别在大城市及高收入家 庭, 目。

39、前已基本不食用动物油。 0035 中国居民能量摄入 : 2002年全国人均水平为2250.5千卡/日, 其中大城市为2098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7/36 页 10 千卡 / 日。从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能量平均 摄取量也在逐年缓慢下滑。 2002年城市居民能量摄取量仅为推荐值(RIN)的89。 与1992 年全国调查相比十年间降低了 10.9, 大城市人群平均摄入量仅达到推荐值的 87。由于 这个值已经是较低水平, 虽然预计未来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下降, 但幅度不会很大, 可以忽略 不计。 0036 3。

40、. 各项基础设计参数 0037 (1) 总能量 : 本发明中, 除 n6 与 n3 之间是比例关系外, 其他脂肪酸之间并无绝对 的比例关系, 各类脂肪酸摄入量均以其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表示。总能量采用两个标准作 为设计基础 : 以 2002 调查 大城市居民平均总能量 2098 千卡 / 日为平均值基数、 测算脂 肪酸最大能量比时, 以平均值 1.2 倍为基数 (20981.2 2518 千卡 )。测算脂肪酸最小能 量比时, 以平均值 75为基数 (209875 1573 千卡 )。 0038 (2)食用油摄入数量及相关问题 : 食油是人体摄入脂肪及维生素E的主要(重要) 来源, 通过食用油摄入。

41、的各类脂肪酸及维生素 E 对人体摄入的总脂肪酸比例、 总量及维生 素 E 总量影响重大。如前所述 : 单一品种的植物油中没有一种所含脂肪酸成分完全符合营 养学家的标准。市场上现有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普遍偏高, n6 与 n3 的比值也根 本没有办法兼顾不同食油数量的人群, 而且食油中维生素 E 的含量也普遍偏低。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有两个思路 : 0039 第一 . 根据个人食物结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 n6 n3 比值分别设计多不饱 和脂肪酸不同比例的调和油 ; 0040 第二 . 根据 “人均每日摄入的食油数量” ( 本发明中简称为食油数量 ) 分别设计不 同比例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

42、素 E 含量的调和油。 0041 实施第一种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膳食脂肪属性及膳食脂肪类型数量的设 定。 0042 属性设定 : 脂肪酸摄入的膳食属性可以由两种方法确定。 0043 直观感觉 : 以对食物脂肪的喜好程度将膳食性质分为油腻型、 平均型、 清淡型 等三个类型。 但平均型与油腻型、 平均型与清淡型之间均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不可能量化出 一个明确的界限, 实际应用中只能起到两个类型的作用。另外, 从字面理解, 油腻与清淡似 乎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膳食类型, 应该不难区别。 但实际操作中的因素错综复杂, 仅凭直观 感觉判断容易出错。 例如 : 同为肉类, 猪肉与牛肉、 禽肉的脂肪含量相。

43、差甚远, 同一品种的肉 类不同部位脂肪含量也差距很大 ; 不同品种的鱼类其脂肪含量会有数倍的差距 ; 豆制品虽 属素菜系列, 口感也偏清淡, 但本身的脂肪含量却可能高于某些大鱼大肉菜肴。再则, 食物 的脂肪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脂肪含量高的物种, 多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未必就一定很高。 总的脂肪含量一般的食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却可能很高 ; 单纯的以直观的感觉判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多少并不可靠, 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的参 考作用。 0044 脂肪酸分类 : 食油以外的食物脂肪酸不正确的摄取是被纠正的目标, 从理论 上分析该思路是正确的。 但存在的问题是具体实施困难 :。

44、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 逐个计算或估 算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显然困难太大。经过对各种办法的筛选, 比较 现实的做法是对 n3 系列摄取量粗略定性 : 将各类人群划分为较多、 平均、 较少等三个膳食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02258097 A8/36 页 11 类型。如前所述, 实际应用中只能起到较多与较少两个类型的作用。经测算, 两个类型数量 过少, 弥补因食油摄取数量差距所造成的脂肪酸摄取不平衡的效果十分不理想。膳食类型 设计数量如超过 2 个, 则每个家庭食物脂肪酸结构的分析都需要得到专业工作者的指导。 过于专业的要求增加了该方案的实施难度。在目前。

45、情况下真正做到准确分析, 不仅一般的 专业人员不易完成, 其实施难度甚至相当于某些专项的科研项目 : 除了需要进行规范的膳 食调查之外, 存在的问题还有 : 迄今为止, 现有的权威资料 食物脂肪酸成分表 (2002)、 (2004) , 再加上各种刊物、 文献陆续报道, 除食用油外, 已知脂肪酸成分的食物品种不超过 300 个。暂且不论其准确性、 代表性如何, 单就数量而言, 与中国居民日常食用的食物品种 数量也相差甚远 ; 同类食物由于生长环境、 种植 ( 饲养 ) 条件、 细分品种及生产加工方式 的不同, 其脂肪酸成分大相径庭 ; 对于家庭而言, 烹饪环节对脂肪酸保留效果的影响也不 容忽视。

46、 ; 通过对中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及食物脂肪酸成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 有一种食 物结构的脂肪酸分类很难细分 : 在通过食油以外的食物摄取较多 n6 的同时 n3 摄取量又较 少, 而且这种食物结构又十分常见。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瓶颈问题。该问题不 解决, 通过增加膳食类型 ( 超过 2 个 ) 区分、 判断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很难有效的实施。所以, 现阶段单纯的以划分膳食脂肪酸摄取类型为手段解决问题还有 许多困难需要解决。但是这种思路作为其他办法的辅助措施还是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 例 如只针对由于明显超过一般正常摄食习惯而较多或较少的摄取某种脂肪酸的人群, 或者通 。

47、过一定规模的膳食 ( 脂肪专项 ) 调查分析、 筛选出局部区域有代表性的膳食类型以及针对 外部就餐当地餐馆普遍的用油品种、 就餐次数可以采取的一些调整措施。 0045 全面权衡利弊, 由于食油在总脂肪摄取数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并且有具体 的量化数据, 而计算人均每日食油数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从实际出发, 第二思路的可行性 大大强于第一思路。但对于一些特定条件、 职业、 环境的居民 ( 例如渔民家庭及亚麻油、 紫 苏油产地)以及一些特殊膳食习惯的居民家庭, 其成员摄入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 超出正常膳食家庭的平均水平或较高水平 ( 中间还会有若干过渡型 ), 对于这种膳食特点 (膳。

48、食类型)也应予以兼顾。 这样的做法相当于以第二思路为主, 第一思路脂肪酸分类为辅 的结合型。 0046 以食油数量为主, 食物脂肪酸分类为辅, 设计个性化调和油有两个方案。 两个方案 原理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设置食油数量时考虑问题的重点各有侧重, 因而应用方式也有所 不同。 0047 第一方案 : 以食油数量代表值计算调和油常备规格, 简称常备规格法 : 具体做法 是以家庭为单位, 将膳食特点划分为三个类型。 0048 型 : 摄取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多 ( 明显超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膳食结 构 )。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海 ( 水 ) 产品都含有较多的 EPA、 DHA。某些海 ( 水 ) 产品不 仅不含 EPA、 DHA, 甚至 n3 系列的含量都不多, 有些甚至为零, 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 与甄别 ; 0049 型 : 膳食基本不受外界影响, 即很少外部就餐的人群 ; 0050 型 : 适应范围最广的类型。即除了型以外所有的膳食类型。 0051 每个膳食类型又以人均食油数量为基数, 从中筛选24个食油数量作为代表值。 经测算, 确定、 型食油数量代表值为 : 60 克、 53 克、 45 克、 20 克 ; 型食油数量代表值 说 明 书 CN 102258088 A CN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