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56670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90657.1

申请日:

2015.12.24

公开号:

CN105484341A

公开日:

2016.04.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E03F 5/00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徐云 林传文 冯詠钢变更后:徐云 林传文 冯詠钢 齐青|||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5/00申请日:20151224|||公开

IPC分类号:

E03F5/00; E03F5/04; E03F5/02; E02D3/10

主分类号:

E03F5/00

申请人: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云; 林传文; 冯詠钢

地址:

51803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8号设计大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32

代理人:

万振雄; 刘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设于主管沟中的管道基础、设于管道基础上的沿长度方向分为若干段的至少两排水管、设于排水管相邻两段间的检查井和设于主管沟上的检漏井,主管沟连通于检漏井,各排水管穿过检漏井。该管沟结构还包括在管道基础与主管沟的内侧壁面间形成的一主排水沟,主排水沟的底面低于管道基础的上表面,主排水沟坡向并连通检漏井;管道基础中设有垂直或倾斜于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其经过各排水管,坡向主排水沟并与之连通。本发明将多排水管合并设在同一主管沟中,通过合理设置检查井、检漏井及排水沟等结构,提高管沟对排水管的检漏能力,同时减少检漏井数量,节约成本,弥补现有技术的空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沟结构包括:
主管沟;
设置于所述主管沟中的管道基础;
设置于所述管道基础上的至少两排水管,各所述排水管沿其长度方
向分为若干段;
设置于所述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的检查井;
设置于所述主管沟上的检漏井,所述主管沟连通于所述检漏井,各
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检漏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基础与所述主管沟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一主排水沟,所述
主排水沟的底面低于所述管道基础的上表面,所述主排水沟坡向并连通
所述检漏井;
所述管道基础中设有垂直或倾斜于所述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
水沟,所述横向排水沟经过各所述排水管,坡向所述主排水沟并与之连
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管沟结构在各所述检查井前和/或每间隔5~15米设置一横向排水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横向排水沟的宽度为50mm~150mm,其坡向所述主排水沟的坡度为
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主排水沟坡向所述检漏井的坡度大于或等于0.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检漏井的内底面比所述主管沟的内底面低50mm-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检漏井的内底面比所述主管沟的内底面低300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主管沟每间隔10m~60m设置一所述检漏井。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和设置在所述支管沟中的接户管,所述支管沟与
所述主管沟设置有所述主排水沟的一侧连通,所述接户管延伸进入所述
主管沟并连通于距离较近的所述检查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接户管数量大于5个时,每隔15m~25m设置一检漏井;所述接户管
数量小于或等于5个时,每隔25m~50m设置一检漏井。

说明书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

背景技术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
后,黄土强度显著降低,容易造成地基的湿陷变形和不均匀沉降。因此,
对于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为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
湿陷,设计中需要做防水措施。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当埋
地管沟、排水沟、雨水明沟、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不能满足
规定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规范还规定,对于防护范围内的
地下管道,应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在建筑物防护距离内的室外检漏
管沟末端和管沟沿线的分段检漏处需要设计给水排水检漏井,用于检查
给水排水管道是否有水渗漏。

现有国标图集中,关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相关防
水措施,只给出单根管道做检漏管沟的做法,而两根或更多根管道在同
一管沟内的做法并未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以弥补现
有技术的空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所述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设置于所
述主管沟中的管道基础;设置于所述管道基础上的至少两排水管,各所
述排水管沿其长度方向分为若干段;设置于所述各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
的检查井;设置于所述主管沟上的检漏井,所述主管沟连通于所述检漏
井,各所述排水管穿过所述检漏井。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基础与所述主管沟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一主排
水沟,所述主排水沟的底面低于所述管道基础的上表面,所述主排水沟
坡向并连同所述检漏井;所述管道基础中设有垂直或倾斜于所述排水管
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所述横向排水沟经过各所述排水管,坡向所述
主排水沟并与之连通。

其中,所述至少两排水管包括一第一排水管和其余排水管。最靠近
所述主排水沟的排水管为第一排水管,除第一排水管之外的其他排水管
为其余排水管,其余排水管可以为一根排水管、两根排水管或多根排水
管,具体排水管的数量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确定。

优选的,所述管沟结构在各所述检查井前和/或每间隔5m~15m设置
一横向排水沟,例如所述横向排水沟可以每间隔5m、6m、7m、8m、9m、
10m、11m、12m、13m、14m或15m设置。

优选的,所述横向排水沟的宽度为50mm~150mm,例如可以为
50mm、80mm、100mm、120mm或150mm,更优选为100mm。所述横
向排水沟坡向所述主排水沟的坡度为1%~3%,例如可以为1%、2%或
3%,更优选为2%。

优选的,所述主排水沟坡向所述检漏井的坡度大于或等于0.5%,例
如可以为0.5%、0.6%、0.7%、0.8%、0.9%或1.0%。

优选的,所述检漏井的内底面比所述主管沟的内底面低
50mm~500mm,例如可以为50mm、100mm、200mm、300mm、400mm
或500mm,更优选为300mm。

优选的,所述检查井前和/或所述主管沟每间隔10m~60m设置一所
述检漏井,例如所述检漏井可以每间隔10m、20m、30m、40m、50m或
60m。

进一步的,所述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和设置在所述支管沟中的接
户管,所述支管沟与所述主管沟设置有所述主排水沟的一侧连通,所述
接户管延伸进入所述主管沟并连通于距离较近的所述检查井。

优选的,所述接户管的数量多于5个时,每隔15~25m设置一所述
检漏井;所述接户管的数量少于或等于5个时,每隔25m~50m设置一
所述检漏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1)提高管沟对排水管的检漏能力,减小室外管道的铺设范围。现
有的建筑施工中,需铺设多根排水管时,通常每根排水管对应设置一条
检漏管沟。但在本发明中,将多根排水管设置在同一主管沟中,在主管
沟上设置适当数量的检漏井,并针对各根排水管设置独立的检查井。这
样,在一条主管沟中即可实现对多根排水管的漏水情况的排查,提高管
沟对排水管的检漏能力,同时也减小室外管道的铺设范围。

(2)减少检漏井的数量,节约成本。在本发明中,多根排水管并排
铺设,第一排水管的渗水可以直接排入主排水沟,进而流入检漏井。但
是其余排水管的渗水由于第一排水管的阻隔(排水管高出管道基础的上
表面),无法排入主排水沟。因此,本发明的管沟结构在建造管道基础时,
预留出垂直或倾斜于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该横向排水沟坡向
主排水沟并与之连通,然后再铺设各根排水管,使各根排水管横跨横向
排水沟。

在设置横向排水沟后,其余排水沟的渗水可经由横向排水沟进入主
排水沟,进而由主排水沟流入检漏井。检修人员可通过观察检漏井中是
否有积水判断前一段的排水管是否发生渗漏。所以,本发明的管沟结构
无需再针对各根排水管分别设置独立的检漏井,只需一个检漏井就可以
实现对位于该检漏井前段的全部排水管的检漏,因此可以极大减少检漏
井的数量,同时也节省建造和维修成本。

(3)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可同时实现多根排水管和多根接户管的检
漏排查。在本发明中,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和接户管。不同于直接将
接户管穿过主管沟侧壁面的做法,在本发明中,将支管沟穿过主管沟设
有主排水沟的一侧的侧壁面,同时将接户管设置在支管沟中,接户管延
伸进入主管沟并连通于检查井。因此,接户管发生渗漏水时,渗漏水可
沿支管沟流入主管沟的主排水沟中,进而流入检漏井。当检修人员发现
检漏井内有水出现时,可知检漏井前一段管道有渗漏水,该前一段管道
既包括各根排水管也包括接户管,所以本发明的管沟结构可同时排查多
根排水管和多根接户管的渗漏水情况。

(4)弥补现有技术空白。现有国标图集中,关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
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相关防水措施,仅给出单根排水管做检漏管沟的做法,
并未给出两根或多根排水管合并到同一管沟内的做法。而本发明的管沟
结构的做法恰是将两根或多根排水管共同设置在同一管沟,并且可实现
如上述(1)、(2)和(3)中的的有益效果。因此,本发明的管沟结构,
弥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A-A线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接户管接入室外排水检查井做法的截面
图。

图4是实施例管沟结构的B-B线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
“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
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
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
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
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
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
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
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
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
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
1、设置于主管沟1中的管道基础2、设置于管道基础2上的沿长度方向
分为若干段的两排水管3、设于各根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的检查井4和
设置于主管沟1上的检漏井5。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管沟结构还包括由管道基础2与主
管沟的内侧壁面之间形成的一主排水沟6和设于管道基础2中垂直于各
根排水管长度方向的若干横向排水沟7,横向排水沟7经过各根排水管,
坡向主排水沟6并与之连通。其中,横向排水沟7也可倾斜于各根排水
管长度方向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主管沟1为混凝土结构,包括盖板11、主管沟
侧壁12和主管沟底面13。该主管沟1的主体部分是由主管沟侧壁12与
主管沟底面13围合而成的凹形结构,盖板11盖合于该凹形结构上方,
使主管沟1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可设置管道基础和排水管等
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主管沟可以设为可通行管沟,也可以设为非
通行管沟。由于主管沟中设有管道基础,因此,当主管沟设为可通行管
沟时,应使得主管沟的盖板到管道基础之间的高度能保证检修人员的通
行。

在本发明中,可根据建筑施工的需求合理设置多根排水管。最靠近
主排水沟的排水管定义为第一排水管,其他的排水管定义为其余排水管。
则在本发明中,可在主管沟中设置三根排水管、四根排水管甚至更多根
排水管,也可如本实施例中设置两根排水管。另外,为了使排水管中的
水顺利排出,各排水管应倾斜一定坡度设置。又由于本发明中将各排水
管并排设置在同一条主管沟中,因此各根排水管应以相同的坡度倾斜设
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3包括以相同坡度倾斜且并排设置的第
一排水管31和第二排水管32,实际上第二排水管32即上述定义中的其
余排水管。最靠近主排水沟6的排水管为第一排水管31,另一根排水管
为第二排水管32。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多根排水管时,应当保证各根排水管的设置
不影响其他结构(如主管沟、检查井或主排水沟等)的设置。如图2所
示,L1为离主排水沟最远的排水管的中心轴线与主管沟侧壁之间的距
离,L2为两相邻排水管的中心轴线的距离,L3为第一排水管与管道基
础侧壁的距离。其中,L1应至少大于离主排水沟最远的排水管的横截面
半径,即保证该排水管与主管沟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L2应保证两相
邻排水管中的一根排水管在设置检查井时,该检查井不影响另外一根排
水管的设置。L3应保证第一排水管在设置检查井时,该检查井不影响主
排水沟的设置。

在本发明中,检查井用于检查每根排水管的使用情况。因此,每根
排水管沿其长度方向都分为若干段,在每根排水管相邻两段之间对应设
置检查井用以检查排水管的使用情况。当管道基础上设有为多根排水管
时,在每根排水管上需设置相应数量的检查井,用于满足对每根排水管
的检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检查井4包括设置在
第一排水管31相邻两段之间的第一检查井41,用于检查第一排水管31
的使用情况,以及设置在第二排水管32相邻两段之间的第二检查井42,
用于检查第二排水管32的使用情况。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检漏井5与主管沟1相连通,
且两排水管均穿过检漏井5。主管沟1中每隔30m设置检漏井5,且检
漏井5的内底面51低于主管沟1的内底面的高度差值为300mm。实际
上,检漏井设置的位置只要能满足该管沟结构的检漏需求即可。因此,
可在主管沟的转弯处设置一检漏井,也可在主管沟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
一检漏井,例如在主管沟中每隔10m~60m设置一检漏井。另外,在本
发明中,将检漏井的内底面设置成低于主管沟底面的高度,一是为了使
各排水管的渗漏水经由横向排水沟和主排水沟,或直接经由主排水沟能
顺利流入检漏井,二是为了保证检漏井有一定的储水能力,使检漏井不
至因其底部有少量积水便溢满,甚至倒流回主排水沟。因此,在实际的
建筑工程中,只要满足上述两点要求,可合理设置检漏井的内底面与主
管沟底面的高度差值,例如可以设置成高度差值在50mm-500mm。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排水沟6的底面61低于管道
基础2的上表面21。主排水沟1连通于检漏井5,且主排水沟1以0.5%
的坡度坡向检漏井5。实际上,将主排水沟与检漏井连通,且使其以一
定坡度坡向检漏井设置,是为了使主排水沟中的水顺利流入检漏井,因
此,可根据建筑施工的需求设置主排水沟坡向检漏井的坡度,例如大于
或等于0.5%。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检查井4前设有一横向排水沟7,
该横向排水沟7依次经过第二排水管32和第一排水管31,且以一定坡
度坡向主排水沟6并与之连通,其中,横向排水沟7的宽度为100mm,
其坡向主排水沟6的坡度为2%。实际上,横向排水沟用于收集各根排
水管的渗漏水并将其排入主排水沟,进而排入检漏井。横向排水沟设置
的位置只要能实现其排水功能即可。可以在各检查井前设置一横向排水
沟,也可以在管道基础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横向排水沟,例如每隔
5m~15m设置一横向排水沟。另外,横向排水沟的宽度及其坡向主排水
沟的坡度均可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设置,例如横向排水沟的宽度为
50mm~150mm,其坡向所述主排水沟的坡度为1%~3%。

可以理解的是,“检查井前”中的“前”是指在排水管的长度方向上,
以排水管的坡面定义,排水管坡面的高处为“前”,低处为“后”。排水
管以一定坡度坡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排水管中的水流能顺利排出,所
以此处“前”也可理解为排水管中的水流的方向,该水流的上游为“前”,
下游为“后”。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管沟结构还包括支管沟8和
设置在支管沟8中的接户管9。支管沟8与主管沟1设置有主排水沟6
的一侧连通。接户管9包括第一接户管91和第二接户管92,第一接户
管91延伸进入主管沟1并连通于检查井41,第二接户管92延伸进入主
管沟1并连通于检查井41。实际上,将支管沟与主管沟设有主排水沟的
一侧连通是为了实现检漏井对于接户管的检漏排查。由于接户管设在支
管沟中,因此,当接户管有渗漏水时,渗漏水会流入支管沟,再由支管
沟流入主管沟的主排水沟中,进而流入检漏井。另外,将接户管连通于
检查井是为了使接户管中的水流顺利排出。

该管沟结构中设有接户管时,检漏井设置的位置及数量还应考虑接
户管的数量。当接户管数量大于5个时,检漏井的设置可相对密集,如
每隔15m~25m设置一检漏井;当接户管数量小于或等于5个时,检漏
井的设置可相对分散,例如每隔25m~50m设置一检漏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对发明的技术方
案可以做若干改进。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领域中的技
术人员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上非实质性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保护范
围之内。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排水管的管沟结构,包括:主管沟、设于主管沟中的管道基础、设于管道基础上的沿长度方向分为若干段的至少两排水管、设于排水管相邻两段间的检查井和设于主管沟上的检漏井,主管沟连通于检漏井,各排水管穿过检漏井。该管沟结构还包括在管道基础与主管沟的内侧壁面间形成的一主排水沟,主排水沟的底面低于管道基础的上表面,主排水沟坡向并连通检漏井;管道基础中设有垂直或倾斜于排水管长度方向的横向排水沟,其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