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尤其是涉及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经由软管及管向吸入件等回流的排气回流(循环)式的电动吸尘器。
在一般的地板移动型电动吸尘器,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全部自在本体背面侧等形成的排气口排向外部,但是因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全部排出,故向外部强烈地吹出。因此,发生沉滞于地面或地毯上的尘埃因该排气风而扬起而向房间内扩散的不良。
为了减少这种吹向外部的排气风或提高集尘效果等目的,如自习知的例如在如实公昭39-36553号公报或特开平9-13579号公报等公开般,提出了在和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的一部分或全部回流的排气流路而成的电动吸尘器。
在上述的电动吸尘器中,将软管及管构成双重构造,使得在内侧形成吸气流路、在外侧形成排气流路,但是对于软管地具体构造无任何构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使得来自吸尘器本体所内藏的电动风扇的排气经由软管及管向吸入件等回流,具备最佳的软管。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在和内藏电动风扇的吸尘器本体连结的软管、连结管以及吸入件形成吸气流路和将来自电动风扇的排气回流的排气流路,其中,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构成所述软管,形成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而且该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各自使用将长的构件卷绕成管状的挠性软管,将该内侧软管的卷绕方向和外侧软管的卷绕方向设为同向。
在上述构造中,最好用所述内侧软管形成吸气流路,同时,在所述外侧软管和所述内侧软管之间形成排气流路。
最好在所述吸尘器本体和所述软管的连结部设置由外侧管和内侧软管构成的双重构造的软管连接部,在所述外侧管的外周及内侧管的外周各自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设置卡合所述软管的卡合部,将该卡合部各自的倾斜设为同方向。
又,最好在所述管和所述软管的连结部设置由外侧管和内侧管构成的双重构造的软管连接部,在该外侧管的外周及内侧管的外周各自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设置卡合所述软管的卡合部,将该卡合部各自的倾斜设为同方向。
而且,最好所述软管连接部的外侧管和内侧管分开构成。
又,最好所述内侧管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外侧管上。
附图的简单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构造之侧剖面图,省略软管的中途部分;
图2是该电动吸尘器的本体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在该电动吸尘器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连接了软管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该本体侧软管连接部之侧视图;
图5是该电动吸尘器的软管的部分剖开之侧视图;
图6是在图5的外侧软管的部分剖开之侧视图;
图7是在图5的内侧软管的部分剖开之侧视图;
图8是该电动吸尘器的握部的剖面图;
图9是在该电动吸尘器的实施例2在软管连接部连接了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0是在图9的外侧管连接了外侧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是在图9的内侧管连接了内侧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该电动吸尘器的软管握部的剖面图;
图13是在图12的软管连接部连接了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4是该软管连接部之侧视图;
图15是在图13的外侧管连接了外侧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6是在图13的内侧管连接了内侧软管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内侧管和外侧管为可彼此自由转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以下依照这些图进行说明。
标号1是吸尘器本体,如图2所示,由上壳2、下壳3以及集尘盖4构成,在吸尘器本体1的前方侧形成连接后述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软管连接口5,在后方侧形成缝状的排气孔6。在该吸尘器本体1内的底部利用间隔壁7隔成吸尘器本体1内的上部空间,形成和该软管连接口5连通的排气流路B1及和所述排气孔6连通的外部排气流路C。在该间隔壁7立设将间隔壁7的上方的空间区分成前后的区分壁8。
标号9为在该区分壁8的前方侧所形成的集尘室,在前方侧将软管插入口9a形成为和该软管连接口5成同心圆。在该集尘室9内将把集尘袋10固定成自由拆装的集尘袋安装箱11收藏成自由拆装,设成在安装状态下集尘袋10的开口与该集尘室9的软管插入口9a相向。
标号12是装在该区分壁8的微尘过滤器,位于所述集尘袋10的后方侧,除去微细的尘埃。
标号13是在该区分壁8的后方侧形成的电动风扇收藏室,其内部收放有电动风扇14,在该电动风扇收藏室13的下方侧形成有开口13a,以将电动风扇收藏室13和所述排气流路B1以及外部排气流路C连通,利用立设于下壳3的肋15将通过电动风扇14的驱动而来自电动风扇14的排气分流,自该开口13a经由该排气流路B1导向软管连接口5侧,而且一部分自该开口13a经由外部排气流路C、设于排气孔6的排气过滤器16自排气孔6排向吸尘器本体1外。
标号17是和后述的软管21连接并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如图3及图4所示,采用由圆筒形的外侧管18和利用多个支撑肋19a一体形成于该外侧管18上的内侧管19构成的双重构造。
在该外侧管18的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一端侧形成有卡止爪18a,和设于软管连接口5的被卡止部5a卡止,而在另一端侧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地形成螺纹状的外侧肋18b。
所述内侧管19比外侧管18长,使装在软管连接口5的一端侧自软管插入口9a向集尘室9内突出。而,另一端侧形成比外侧管18长,在外周侧形成和外侧管18的外侧肋18b朝同方向倾斜的内侧肋19b。标号20是设置成覆盖连接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软管21之侧的圆筒形的盖。
该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藉着将所述卡止爪18a和该吸尘器本体1的软管连接口5卡止,使所述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内侧管19向该集尘室9内突出并和集尘室9内连通,内侧管19内成为吸气流路A2。又,外侧管18和吸尘器本体1内的排气流路B1连通,外侧管18和内侧管19之间成为排气流路B2。
标号21是装在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及后述的软管连接部27的软管,如图5所示,为由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构成的双重构造。
该外侧软管22如图6所示,藉着将长的构件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管状,在其接合部22a及长的构件上各自形成螺旋状的突部22b、22c。而,该突部22b内装作为信号线的导电性的线圈22d,在突部22c内装具有保形性的线圈22e。
利用外侧软管22的线圈22d、22e保持软管21的强度。此外,用半透明的材料形成该外侧软管22。
而,内侧软管23如图7所示,藉着将长的构件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管状,在其接合部23a及长的构件上各自形成螺旋状的突部23b、23c,用不透明的材料形成。
该软管21首先使内侧软管23的卷绕方向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内侧肋19b的倾斜同方向,将内侧软管23拧入内侧肋19b。此时,因内侧管19的连接软管21的一端侧比外侧管18突出,故可先使内侧软管23钩住该突出部分后插入安装。因此,内侧软管23容易安装。
然后,和内侧软管23的情况一样,使外侧软管22的卷绕方向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外侧肋18b的倾斜同方向后,将外侧软管22拧入外侧肋18b,完成软管21对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安装。
此时,内侧软管23内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吸气流路A2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3,而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排气流路B2连通,形成排气流路B3。
又,因将内侧软管23的卷绕方向和外侧软管22的卷绕方向取为同方向,故内侧软管23及外侧软管22的易弯曲方向或易扭曲方向为同方向。因此,在吸尘器本体1使用中软管21扭曲或弯曲时,因外侧软管22及内侧软管23相追踪而扭曲或弯曲,故外侧软管22及内侧软管23对于各自的扭曲或弯曲不会彼此成为阻力,可确保软管21的挠度。
标号24是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而在另一端侧安装后述的连结管32的握部,由安装连结管32的把手部35,及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而另一端侧装在把手部35上的软管连接部27构成。
该软管连接部27采用由圆筒形的外侧管28及用支撑肋29a一体形成于该外侧管28上的内侧管29构成的双重构造,设有盖31以覆盖连接软管21的一侧。
在该外侧管28及内侧管29的外周各自形成和所述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外侧肋18b及内侧肋19b一样倾斜的外侧肋28b及内侧肋29b,可将软管21的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朝同方向拧而安装。因而,组立作业容易。
此时,外侧管28和内侧管29之间和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连通,成为排气流路B4。又,内侧管29内和软管21内的吸气流路A3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4。
所述把手部35由へ字形的管状部25和在管状部25的上方延设的把手26构成,形成安装连结管32的安装口25a,在安装口25a的上部设有夹25b。又,在内部和安装口25a连通,形成插入所述内侧管29的端部的圆筒部30,将圆筒部30内和内侧管29的吸气流路A4连通,成为吸气流路A5,而且将圆筒部30的外侧和握部24的外围之间与由内侧管29和外侧管28形成的排气流路B4连通,作为排气流路B5。
标号32是和夹25b卡止并装在握部24的安装口25a的连结管,藉着连结两根管32a而形成。该连结管32由截面近似圆形的外侧筒状部32b和与该外侧筒状部32b偏心且上部和外侧筒状部32b一体形成的内侧筒状部32c构成,内侧筒状部32c和外侧筒状部32b形成新月形的空间。而,在该连结管32在装在握部24时,内侧筒状部32c和握部24的吸气流路A5连通,在内部形成吸气流路A6,而且外侧筒状部32b和内侧筒状部32c之间与握部24的排气流路B5连通,形成排气流路B6。
又,因通过该排气流路B6的排气是经由吸尘器本体1的集尘袋10或微尘过滤器12滤除了尘埃的洁净的空气,故着眼于不必如内侧筒状部32c般顾虑到尘埃阻塞而形成截面近似圆形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将该排气流路B6设为截面近似新月形,将外侧筒状部32b形成为截面近似圆形。
标号33是和连结管32连接的吸入件,和连结管32连接的连接管33a、33b形成同心圆状的双重构造,和该连结管32的嵌合部分采用和连结管32一样的形状。
而,在使用如上述构成的电动吸尘器时,藉着电动风扇14的吸力,自吸入件33吸入的混合了尘埃的空气通过连结管32的吸气流路A5、软管21的吸气流路A3,被吸入吸尘器本体1内。在吸尘器本体1内,用集尘袋10滤除尘埃,再经由微尘过滤器12洁净化的空气被电动风扇14吸引,冷却该电动风扇14。
然后,来自电动风扇14的排气的一部分自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孔6向外部排出,其他自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流路B1通过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此时,因外侧软管22的突部22b、22c的方向和内侧软管23的突部23的方向形成同方向,故突部23所引起的对于在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流动的空气的通气阻力减少,可抑制在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内的损失。
然后,通过软管21的排气流路B3后,通过连结管32的排气流路B6,向吸入件33回流,和因该排气风而扬起的尘埃一起再向连结管32的吸气流路A6循环。
藉着如上述令排气的一部分回流,向外部吹出的排气风减少而变弱,可有效地抑制在扫除中房间的尘埃扬起。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得软管连接部经由把手部装在连结管上,但是也可将软管连接部形成へ字形,在软管连接部直接安装连结管。
在图9至图17表示实施例2,依照这些图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将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外侧管18和内侧管19分开,并将软管连接部27的外侧管28和内侧管29分开。此外,对和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赋与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标号51是和软管21连接并装在吸尘器本体1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如图9所示,由圆筒形的外侧管52和内侧管53构成。
在该外侧管52如图10所示,在装在吸尘器本体1的一端侧形成和软管连接口5卡止的卡止爪52a,在另一端侧形成和上述实施例1一样的外侧肋52b。标号54是自上方压住卡止爪52a的压板。
所述内侧管53和外侧管52分开形成,在外周在装在吸尘器本体1的一端侧形成多个支撑肋53a。该支撑肋53a和外侧管52的内周接触,在外侧管52内支撑内侧管53。
又,在内侧管53的约中央形成阴螺纹部53c,固定所述压板54的安装螺丝55自外侧管52的内周突出,藉着该安装螺丝55和该阴螺纹部53c拧合,将内侧管53固定于外侧管52。
而,在内侧管53的另一端侧和上述实施例1一样,形成朝和外侧肋52b同方向倾斜的内侧肋53b,在该内侧肋53b拧入内侧软管23而安装。
上述构造的本体侧软管连接部17的组装是将软管21的卷绕方向设为和内侧肋53b及外侧肋52b同方向后,自外侧软管22拉出软管21的内侧软管23。然后,将内侧软管23拧入内侧肋53b而安装后,将外侧软管22拧入外侧肋52b而安装。最后,利用固定压板54的安装螺钉55将内侧管53固定于外侧管52而完成。
此时,内侧管53和外侧管52分开,因可自外侧软管22拉出内侧软管23后装在内侧管53上,故安装作业容易。
其次,说明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并装在后述的握部24的软管连接部65。
标号65是在一端侧连接软管21并装在后述的握部61的软管连接部,采用由圆筒形的外侧管63和圆筒形的内侧管64构成的双重构造。标号66是设置成覆盖软管连接部65的和软管21连接之侧的盖。
在外侧管63的一端侧如图15所示,和实施例1一样地将拧入外侧软管22的外侧肋63a形成为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51的外侧肋52b同方向。而在另一端侧的内周在自端部只凹进既定的距离的位置形成突部63b。
该内侧管64如图16所示,和外侧管63分开形成。而,在一端侧拧入外侧软管22的内侧肋64a和上述实施例1一样,形成为和本体侧软管连接部51的内侧肋53b同方向,而在外周在管轴方向形成支撑肋64b。该支撑肋64b形成为和外侧管63的内周接触,将内侧管64支撑成在外侧管63内可自由转动。又,藉着和外侧管63的另一端侧的突部63b接触,使得内侧管64的一端侧和外侧管63的连接软管21的一端侧位于同一平面,而且使得内侧管64的另一端侧自外侧管63的另一端侧突出。
所述软管连接部65的组装是将软管21的卷绕方向设为和内侧肋64b及外侧肋63b同方向后,自外侧软管22拉出软管21的内侧软管23。然后,将内侧肋64b拧入内侧软管23而安装后,将外侧肋63b拧入外侧软管22而安装。接着,令内侧管64的支撑肋64b接触外侧管63的突部63b,将内侧管64配设于外侧管63内的既定位置后,粘接内侧管64的支撑肋64b和外侧管63而完成。
此时,因内侧管64和外侧管63可彼此自由转动,故可不扭转外侧管63而扭转内侧管64,或不扭转内侧管64而扭转外侧管63,因此,可在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不发生扭转的情况下调整外侧管63及内侧管64对软管21的拧入量。因此,即使软管21的长度有变也可通过调整拧入量而容易地进行调节。
又,如上述所示,藉着将内侧管64和外侧管63分开,自外侧软管拉出内侧软管23后,将内侧软管23拧入内侧肋64a而安装,即使不令和软管21连接之侧的内侧管64自外侧管63突出也可容易地安装。因而,可使软管连接部65的连接软管21之侧变短,软管连接部65可小型化。又,藉着缩短覆盖连接软管21之侧的盖66,可降低盖66的费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使得软管连接部65的内侧管64配设于外侧管63内的既定位置,但是使得在管轴方向可移动也可。在此情况下,因可调整将内侧管64固定于外侧管63的位置,故可吸收软管21长度的变动或将软管21拧入时的拧入量的变动等。因此,可提高组装性。
又,在上述实施例2中,本体的软管连接部51是用安装螺钉55将内侧管53固定于外侧管52,但是不用螺钉固定,而使得在外侧管52将内侧管53支撑成可自由转动也可。这样,在本体侧软管连接部51也和软管连接部65一样地,即使在外侧软管22和内侧软管23之间发生扭曲,也可消除扭曲而将外侧软管52和内侧软管53一体化,在使用时不会损害软管21的追踪性或挠度,可使得使用方便。
又,在上述实施例2中,将装在把手部的软管连接部的内侧管和外侧管分开,但是将内侧管和把手部形成一体,并将外侧管和内侧管分开也可。又,将连结管直接装在软管连接部而拿掉把手部,将软管连接部的内侧管和连结管一体形成,而且将外侧管和内侧管分开也可。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内侧软管及外侧软管的易弯曲方向或易扭曲方向变成同方向,在吸尘器本体使用中软管扭曲或弯曲时,因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相追踪而扭曲或弯曲,故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对于各自的扭曲或弯曲不会彼此成为阻力,可确保软管的挠度。又,因外侧软管的突部的方向和内侧软管的突部的方向形成同方向,故突部所引起的对于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之间流动的空气的通气阻力减少,可抑制在软管的排气流路内的损失。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因通过电动风扇而被加热的排气流路内的空气的热可经由外侧软管向软管外散热,而且可经由内侧软管向吸气流路内散热,故可高效率地将排气流路内的热散热。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因可将内侧软管及外侧软管朝同一方向拧而安装于装在吸尘器本体的软管连接部上,故可提高组装作业性。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因可将内侧软管及外侧软管朝同一方向拧而安装于装管的软管连接部,故可提高组装作业性。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因可在外侧管安装外侧软管、内侧管安装内侧软管后组装内侧管和外侧管,故外侧软管及内侧软管的安装容易,可提高安装作业性。
若依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因内侧管和外侧管可彼此自由转动,可不扭转外侧管而扭转内侧管,或不扭转内侧管而扭转外侧管,故可在外侧软管和内侧软管之间不发生扭转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外侧管及内侧管的拧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