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捻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捻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0223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30223ACN102330223A21申请号201110233543422申请日20110816D01H7/0220060171申请人吴江市华英纺织品有限公司地址215228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东方丝绸市场精品商区1幢106号72发明人李庚林54发明名称加捻装置57摘要一种加捻装置,它包括垂直水平面设置的安装面板、由上至下且平行于水平面安装在安装面板上的上部安装台、中部安装台、下部安装台、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上部安装台上的绕筒轴、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下部安装台上的绕盘轴,所述的上部安装台上设置有平行于水平面的过渡机构,所述。
2、的过渡机构包括垂直于安装面板且一端固定在上部安装台上的竖直部、一端与竖直部另一端相固定且与竖直部相垂直的横向部,待加捻的经丝抵紧在横向部上,横向部防止经丝与上部安装台相接触。在上部安装台上设置突出安装台的过渡机构有效防止经丝被上部安装台划断的情况,消除了生产意外,提高了生产效率。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CN102330233A1/1页21一种加捻装置,它包括垂直水平面设置的安装面板1、由上至下且平行于水平面安装在安装面板1上的上部安装台11、中部安装台12、下部安装台13、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上部安装台11上的绕筒轴24、垂直水。
3、平面设置在下部安装台13上的绕盘轴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安装台11上设置有平行于水平面的过渡机构21,所述的过渡机构21包括垂直于安装面板1且一端固定在上部安装台11上的竖直部211、一端与竖直部211另一端相固定且与竖直部211相垂直的横向部212,待加捻的经丝4抵紧在横向部212上,横向部212防止经丝与上部安装台11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部212上套设有与横向部212相转动连接的滚动管2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部安装台12上也设置有过渡机构21。权利要求书CN102330223ACN102330233A1/2页3加。
4、捻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捻装置。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加捻装置大多只在安装面板上端设置有过渡机构,其不能真正起到分离经丝与上部安装台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经丝还是比较容易碰到上部安装台,从而导致经丝被划断。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经丝不易不划断的加捻装置。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捻装置,它包括垂直水平面设置的安装面板、由上至下且平行于水平面安装在安装面板上的上部安装台、中部安装台、下部安装台、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上部安装台上的绕筒轴、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下部安装台上的绕盘轴,所述的上部安装台上设置有平行于水平面的过渡机构,所述的过渡机构包括垂直于。
5、安装面板且一端固定在上部安装台上的竖直部、一端与竖直部另一端相固定且与竖直部相垂直的横向部,待加捻的经丝抵紧在横向部上,横向部防止经丝与上部安装台相接触。0005所述的横向部上套设有与横向部相转动连接的滚动管。0006所述的中部安装台上也设置有过渡机构。0007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上部安装台上设置突出安装台的过渡机构有效防止经丝被上部安装台划断的情况,消除了生产意外,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0008附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0009附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图;0010附图3为附图1的局部视图A;0011其中1、安装面板;11、上部安装台;12、中部安装台;13、下部安装台;21。
6、、过渡机构;23、绕盘轴;24、绕筒轴;211、竖直部;212、横向部;213、滚动管。具体实施方式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0013如图1、2、3所示,本加捻装置包括垂直水平面设置的安装面板1、由上至下且平行于水平面安装在安装面板1上的上部安装台11、中部安装台12、下部安装台13、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上部安装台11上的绕筒轴24、垂直水平面设置在下部安装台13上的绕盘轴23、设置在上部安装台11上且平行于水平面的过渡机构21。0014所述的过渡机构21包括垂直于安装面板1且一端固定在上部安装台11上的竖直说明书CN102330223ACN102330233A2/2。
7、页4部211、一端与竖直部211另一端相固定且与竖直部211相垂直的横向部212,待加捻的经丝4抵紧在横向部212上,横向部212防止经丝与上部安装台11相接触。所述的横向部212上套设有与横向部212相转动连接的滚动管213。0015为了进一步防止经丝被划断,所述的中部安装台12上也设置有过渡机构21。0016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30223ACN102330233A1/2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30223ACN102330233A2/2页6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302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