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药膏.pdf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5643670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27195.7

申请日:

2001.09.10

公开号:

CN1338290A

公开日:

2002.03.0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5.2.1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K31/7048; A61P17/02

主分类号:

A61K35/78; A61K31/7048; A61P17/02

申请人:

黄家伶;

发明人:

黄家伶

地址:

213017江苏省常州市竹林南路14-5号武警常州消防支队卫生队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淑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药膏,它由红霉素150克,氧化锌25克,苯佐卡因12克,大黄100克,地榆100克,栀子50克,龟板50克,冰片13克,香油450克,黄蜡50克,以上各组分重量的允许误差为±5%。特别适用于外敷包扎疗法治疗中、小面积烧、烫伤,抗菌力强、创面修复快、医疗费用低,便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烧伤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组分按下述重量配比组成: 红霉素150克,氧化锌25克,苯佐卡因12克,大黄100克,地榆100克, 栀子50克,龟板50克,冰片13克,香油450克,黄蜡50克,以上各组分重量 的允许误差为±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烧伤药膏中的大 黄、栀子、龟板和地榆是指用生大黄、生栀子、生龟板和生地榆去除杂质、洗 净、干燥并粉碎至150目所得到的大黄、栀子、龟板和地榆。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烧伤药膏中的红 霉素、苯佐卡因和氧化锌的剂型可以是软膏,也可以是粉末。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烧伤药膏的载体 是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浸泡的消毒纱布。

说明书


烧伤药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药膏,更具体讲,涉及一种由中药、西药和基质配制成的烧伤药膏,特别适用于外敷包扎疗法治疗中、小面积烧、烫伤。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伤病之一。治疗烧、烫伤的中心环节之一是防治烧、烫伤创面感染的同时,还要促进创面组织的再生和修复。目前通用的暴露疗法是让创面保持干燥抑制细菌大量繁殖,同时用各种抗生素阻止细菌通过局部创面向全身扩散,但是,干燥的环境同时也导致人体组织细胞很快死亡,抗生素的运用虽然可抑制细菌,但同时也使人体正常细胞的分裂增生受到阻碍,因而不利于烧、烫伤创面的修复和再生。另一种治疗烧、烫伤的方法是外敷包扎疗法,即在创面涂覆中药膏、抗生素软膏或者凡士林纱布进行包扎并辅以静脉滴注抗生素。这种治疗方法的缺点是,由于目前已有的中药膏(如京万红软膏等),其抗菌作用相对较弱,因而无法有效抑制细菌繁殖,而单纯的抗生素软膏又无促进伤面修复的作用。对于烧、烫伤早期的创面,由于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血管通透性增强等因素,而导致微循环不良或微循环障碍,因此,全身给药无论是采用静脉滴注,还是采用肌注,都难以在烧、烫伤局部组织内形成有效杀菌浓度,控制感染的效果较差,并由此可导致创面溃疡,久治不愈,甚至最终需要植皮,加长病程,造成患者更重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此外,严格的无菌操作乃至无菌隔离,普通医院或基层医疗单位均无法达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力强,创面修复快,医疗费用低的烧伤药膏,特别适用于外敷包扎疗法治疗中、小面积烧、烫伤。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烧伤药膏,它由以下组分按下述重量配比组成:

    红霉素150克,氧化锌25克,苯佐卡因12克,大黄100克,地榆100克,桅子50克,龟板50克,冰片13克,香油450克,黄蜡50克,以上各组分重量的允许误差为±5%。

    上述烧伤药膏中所述的大黄、栀子、龟板和地榆是指用生大黄、生栀子、生龟板和生地榆去除杂质、洗净、干燥并粉碎至150目所得到的大黄、栀子、龟板和地榆。

    上述烧伤药膏中所述的红霉素、苯佐卡因和氧化锌地剂型可以是软膏,也可以是粉末。

    上述烧伤药膏的载体是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浸泡的消毒纱布。

    本发明具有的积极效果:①本发明的烧伤药膏以兼顾防治烧、烫伤创面感染和促进创面组织的再生及修复为基本出发点,用对烧、烫伤创面常见细菌具有强大抗菌、消炎、收敛作用的西药红霉素和氧化锌,中药栀子、大黄等;具有去腐生肌、排脓、减轻水肿、提高创面免疫力的中药龟板、地榆、冰片等和具有镇痛止痒作用的西药苯佐卡因等配伍组方,再配有用作基质的香油和黄蜡,并对药膏的各组分配比进行最佳选择,使得中西药相互促进、配合,不仅可以在创面组织内形成相当高的杀菌剂量强度,大大提高了控制感染的效果,还利用中药的去腐生肌,减少渗出,保持创面润湿的功能,促进创面组织正常细胞的分裂增生,加速创面的再生和修复。本发明的烧伤药膏经武警江苏消防总队常州市支队卫生队十余年临床实践,治疗烧烫伤患者2万余人,均获得很好的效果。治愈率达98%以上。浅II度创面愈合时间,一周左右;深II度愈合时间2周左右,可有色素沉着,约10%有轻度疤痕;小面积(每块伤面不大于10%)III度创面不需植皮,自然愈合约1个多月,疤痕发生率约40%。②本发明的烧伤药膏,其本身价格低。这是因为组成药膏只需8种中西药,而且与同等功能的药物相比均为价格低廉、易得的中西药,例如用量较多的红霉素与具有同等功能的头孢菌素相比价格低得多。此外,配制本发明药膏的中药大黄、栀子、龟板和地榆,只需按常规方法洗净、去杂、晾干、粉碎即可使用,无需任何其他特殊处理,因此,配制简单也有助于降低药膏的价格;本发明烧伤药膏对中、小面积的烧、烫伤采用外敷包扎疗法,其治疗费用低。这是因为本发明的烧伤药膏是以事先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的消毒纱布为载体,用这种纱布包扎创面,不仅在局部创面形成有效杀菌浓度,抑制病菌生长,还可保护创面防止伤后再污染。与用单纯中药膏或单纯西药膏的外敷包扎疗法相比,对中、小面积的烧、烫伤不用进行抗生素全身治疗,不需住院隔离,包扎后患者可置身于自然生活环境,方便患者日常生活,也减轻家属陪护负担。还由于消除了抗生素对人体正常细胞的分裂增生所产生的负作用,故有利于创面的修复和再生,缩短了治疗时间,也不需植皮。鉴于上述诸因素,用本发明烧伤药膏采用外敷包扎疗法的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能被更广大患者接受,也便于基层医疗单位采纳。

    本发明烧伤药膏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从下述临床验证资料中得以证实。

    临床资料

    1、烧烫伤病例选择

    (1)烧烫伤深度:浅II度~III度;(2)烧烫伤面积:<10%;(3)创面情况:伴有创面感染的各种烧烫伤为主,少数为伤面久治不愈的创面(最长一例为伤后27年);(4)全身症状: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平稳,体温大致正常或伴有中度发热者。

    2、病例分组

    (1)治疗组(采用本发明烧伤药膏):1997年4月~1999年3月间共收治248例,其中浅II度64例,深II度86例,III度98例;年龄3~70岁,男131例,女117例;烧烫伤面积大多在5%以下,21例达5%~9%。

    (2)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膏京万红软膏,或者单纯采用西药抗生素软膏):同期收治120例,其中浅II度27例,深II度65例,III度28例;年龄4~78岁,男82例,女38例;烧烫伤面积大多在5%以下,8例达到5%~6%。

    3、治疗方法(外敷包扎疗法)

    (1)治疗组:简单清创后,在创面覆盖单层预先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浸泡过的消毒纱布,其上涂敷厚度约1~2mm的本发明烧伤药膏,再加盖棉花纱布包扎创面,隔日换药至愈合,一般伤面<10%,不需口服和/或全身使用抗生素。

    (2)对照组:简单清创后,用中药膏或者用西药抗生素软膏涂覆,再包扎,隔日换药并辅以静脉滴注抗生素至愈合。

    4、治疗结果对比

           平均换药次数  平均愈合时间  发热病人退热时间

    治疗组    3±2次        8±2天          2±1天

    对照组    5±2次        12±2天         4±15天

    p值       <0.05        <0.05          <0.05

    以上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愈合时间及发热病人退热时间三方面,均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用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  烧伤药膏的配制

    1、原料准备

    本发明烧伤药膏中的每个组分均在药材店或医药公司采购,其中西药红霉素、苯佐卡因和氧化锌可选购含量为5%~15%的软膏,也可选购粉剂。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三种西药均采用含量为10%的软膏。

    2、烧伤药膏的制备

    (1)将购得的生大黄、生栀子、生龟板和生地榆分别洗净、去除杂质,晾干、粉碎、过150目筛,得到的大黄、栀子、龟板和地榆备用;

    (2)分别取由(1)得到的大黄100克,地榆100克,栀子50克和龟板50克,取冰片1 3克,取红霉素净含量150克的软膏,氧化锌净含量25克的软膏、苯佐卡因净含量12克的软膏,取香油450克,黄蜡50克备用;

    (3)将(2)中已称好的各组分按以下步骤配制本发明的烧伤药膏:先将大黄、地榆、栀子和龟板混匀后,加入用作基质的香油和黄蜡,用文火加热至沸腾并搅拌均匀即可熄火,随后趁热加入红霉素软膏、氧化锌软膏、苯佐卡因软膏和冰片并搅拌均匀,冷却后即为本发明烧伤药膏。

    应用例

    1、治疗方法

    采用外敷包扎疗法。将烧、烫伤创面简单清创,用浸有含16万单位/100毫升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的单层消毒纱布覆盖在创面上,其上涂敷约1~2mm厚的本发明烧伤药膏,加盖棉花纱布包扎,每2~3天换药一次直至痊愈。在创面渗液较多时期可缩短换药时间;渗液较少的恢复期可适当延长换药时间。深度灼伤早期外敷的药膏厚度应增加,以促进坏死组织液化;恢复期药膏厚度应相对减少。创面小于10%,一般不需全身治疗。

    2、临床资料

    用上述治疗方法和本发明的烧伤药膏对中、小面积烧烫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年共治疗1702例。其中年龄最大89岁、最小出生19天,男女比例为2∶3,按少儿、成人、老人年龄段划分为:19天~17岁:1022例;18岁~59岁:556例;60岁~89岁:124例。烧烫伤创面均为中、小面积:<1%:224例;1%~10%:1273例;11%~20%:204例;25%:1例。

    3、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

    I度、浅II度伤面经治疗后完全由上皮细胞再生修复者为痊愈;深II度及III度灼伤面由上皮细胞或肉芽组织代替,形成瘢痕修复者定为痊愈;

    经治疗后部分创面修复,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定为好转;

    换药治疗10次以上,伤面无明显修复过程者,视为无效。

    (2)治愈率  深度    病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I度       32         32                     100%  浅II度    520        520                    100%  深II度    625        621      4             97.7%  III度     525        506      18      1     96.3%  合计      1702       1679     22      1     98.6%

    (3)治疗结果

    I度烧、烫伤患者,一般一周后损伤表面脱落痊愈;

    浅II度患者,一般换药3~5次(平均10天)可痊愈,不留痕迹;

    深II度患者,一般换药5~7次(平均15天)可痊愈,但有20%患者治疗中局部转化为III度,留有局部色素沉着或少量瘢痕。

    III度烧、烫伤患者,根据伤面大、小换药在10~30次不等(平均一个月)可痊愈,一周后坏死组织开始液化,二周时间可液化完毕,四周后逐渐有肉牙组织或纤维组织修复,随访20例,瘢痕发生率约占40%,其中增生性瘢痕为10%,其余为色素沉着。

    4、典型病例:

    某女,42岁,常州市清潭新村下岗职工,2000年3月因火灾全身烧伤90%,其中III度烧伤70%,曾在市区大医院住院治疗20多天,共用医药费15万元,因伤面感染,大面积需植皮治疗,生还希望较小,经济无来源,4月10日自动出院来本队门诊,初诊全身情况极差,背部伤面为绿脓杆菌感染,左膝膑骨外露,双踝关节伤面深达骨骼肌肉,III度伤面尚待植皮面积达30%以上,即开始在全身支持疗法的同时用本发明烧伤药膏和以上治疗方法治疗。定期换药达70多次,共100多天,伤面全部自然愈合,局部为疤痕,关节部分功能受限制,但生活完全自理。

    某男,79岁,武进市横林镇北湖村农民,1996年10月因中风瘫痪卧床,因右下肢感觉缺损,1999年8月30日使用电热器时致右脚背全部及小腿前胫长时间烫伤,曾在家中外用“紫药水”及烫伤药等无效,伤面组织全部坏死,经有关专家会诊需做截肢手术,因患者年龄太大,家属拒绝手术后来本队求医。1999年9月25日首诊情况为右足背及小腿前胫有约35×14CM伤口,表面组织全部坏死,深达骨骼、肌肉,全身情况很差。即在全身支持治疗的同时用本发明烧伤药膏和上述治疗方法治疗创面,经过2个多5月30余次换药,伤面基本痊愈,治疗过程中未用其它药物且为自然愈合。

    某女,27岁,常州市郊区北港乡农民1993年11月29日被火烛烧伤下肢及双手,曾在市某大医院按深II度烧伤5%住院治疗,因疗效不佳自动出院于95年12月4日来队门诊。首次门诊可见面部、颈部前方及左耳后有大块伤面,表面为软痂,痂下有少量分泌物,双手有类似伤面。即用本发明烧伤药膏和上述治疗方法换药治疗8次,16天痊愈,无疤痕,当时有色素沉着,三个月后色素消退,随访两年,无疤痕,无色素。

    某女,26岁,武进市湖塘镇某厂工人,双臀部不慎被铁锅烫伤十多天,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常州市某大医院治疗,诊断为III度烫伤3%,需做植皮手术,患者拒绝后于1994年8月15日来队门诊,初诊检查,双臀部可见大片伤面约22×20平方厘米,无表皮,基底为溃烂坏死组织,凹陷较深,红白组织相间,即用本发明烧伤药膏和上述方法治疗换药达18次,42天痊愈,随访半年,伤面有色素沉着,无明显增生性疤痕。

    某男,21岁,武警常州消防支队一中队战士,1995年11月18日因扑救火灾致面部烧伤,即起水泡并破损,面部逐渐肿胀,即到卫生队就诊,初诊为II烧伤3%,即用本发明烧伤药膏和上述治疗方法处理,经五次换药治疗共10天痊愈,无疤痕,无色素,面部红润有光泽,皮肤柔软有弹性,随访一年无任何痕迹。

烧伤药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烧伤药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烧伤药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烧伤药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烧伤药膏.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药膏,它由红霉素150克,氧化锌25克,苯佐卡因12克,大黄100克,地榆100克,栀子50克,龟板50克,冰片13克,香油450克,黄蜡50克,以上各组分重量的允许误差为5%。特别适用于外敷包扎疗法治疗中、小面积烧、烫伤,抗菌力强、创面修复快、医疗费用低,便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