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注射液在制备治疗肿瘤增效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医药领域,涉及中药生脉注射液在制备治疗肿瘤增效药物中的用途。具体涉及中药生脉注射液在制备治疗恶性肿瘤增效药物中的用途。背景技术
中药生脉注射液源于古方“生脉散”,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是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企业生产标准编号为WS3-B-2865-98。中药保护品种编号为ZYB2071998054-3.
生脉注射液的有效成分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功能。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功能,减少心肌耗氧量,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长期使用结果证实,生脉注射液能消除自由基,对抗缺血缺氧及细菌内毒素对心脑细胞损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长期以来,生脉注射液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和心绞痛、休克、低血压、心律失常、肺心病、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疾病的药物。
当前治疗肿瘤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surgery therapy)、放射治疗(radiotherapy)、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免疫治疗(biologicaltherapy)等,化学治疗为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常常是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寻找化疗药物的增效剂是提高化疗疗效的可行途径。然而,迄今为止,疗效确切的增效剂仅有CF(仅对5-Fu增效)。卡铂为第二代铂类抗癌药,其作用机制与顺氯氨铂相似,但与顺氯氨铂有部分交叉抗药作用。1996年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制了草酸铂(Oxaliplatin),为第三代铂类抗癌药,适用于结肠直肠癌,对乳、肺、睾丸癌亦有效,其特点是无肾毒性,其不良反应主要为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血小板和白细胞等减少;恶性呕吐和腹泻及在注射过程不适、昏厥。为此研发适合肿瘤病人的药物,使其降低毒性和发挥药物的疗效,是当务之急。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疗药物新的增效剂,涉及中药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的增效作用,具体涉及生脉注射液在制备治疗肿瘤增效药物中的新用途。
本发明根据临床化学治疗特点,采用生脉注射液和肿瘤化疗药物尤其是5-Fu、MTX、DDP化疗药,对恶性肿瘤尤其是结肠癌、肝癌、乳腺癌及胰腺癌细胞株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恶性肿瘤细胞株包括胰腺癌细胞株PC-3(中国医学科学院),肠癌细胞株Lovo,乳腺癌细胞株MCF-7、乳腺癌细胞耐药株MCF-7/ADR(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肝癌细胞株7404(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所述化疗药物包括生脉注射液(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5-FU(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VCR、MTX、Ara-c(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Vp-16、Oxiplatin(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阿霉素、MMC(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THP(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HCPT(湖北美尔雅美升药业有限公司),DDP(江苏连云港豪森制药有限公司),Gemzar(法国礼来公司),ACTD(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VDS(杭州赛诺非圣德拉堡药业公司)。
本发明试验采用试剂包括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其中含15%灭活小牛血清(华美生化制剂公司),400U/mL庆大霉素;MTT试剂液,其中含MTT(华美生化制剂公司)4mg/mL,PBS配制,0.22μm微孔过滤;二甲基亚砜(DMSO,上海上试综合经营公司);和胰蛋白酶(Sigma公司)。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法和步骤进行,
1)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
采用增殖旺盛的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吸出培养液,加灭菌PBS液洗细胞,加胰蛋白酶消化,吸出消化液,加RPMI-1640培养液,均匀分散细胞,调节细胞浓度后,分别加入96孔培养板,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37℃、5%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24h,取出加试验药物。
2)细胞株按化疗药物品种、药物浓度分组。
化疗药物包括5-FU,THP,MMC,MTX,VCR,ADM,DDP,HCPT,VP-16,Ara-C,ACTD,VDS,Oxiplatin和Gemzar。
化疗药物浓度参照其在人体地最高峰值浓度,选择其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为7组(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
上述化疗药物剂量浓度分别为:
5-FU:50-5000μg/ml, THP:6.25-625μg/ml,
MMC:0.625-62.5μg/ml, MTX:6.25-625μg/ml,
VCR:0.25-25μg/ml, ADM:6.25-625μg/ml),
DDP:5-500μg/ml, HCPT:2-200μg/ml,
VP-16:10-1000μg/ml, Ara-C:0.5-100μg/ml,
ACTD:0.001-0.1μg/ml, VDS:0.25-25μg/ml,
Oxiplatin:12.5-1250μg/ml,
Gemzar:100-10000μg/ml。
3)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试验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MTT20μL,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计算公式为:肿瘤细胞抑制率=(对照组光密度-药物组光密度)/对照组光密度
本发明生脉注射液经肿瘤细胞实验证实对化疗药物在癌细胞中有明显增效作用,本发明的新用途扩大了生脉注射液的适应症,能造福于肿瘤患者。本发明的新用途具有下述特点,
1)生脉注射液与1倍量化疗药物DDP合用治疗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增效作用上升。
2)生脉注射液与1/10、1、10倍量化疗药物GEMZAR合用治疗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效作用明显提高,其中大、小剂量组增效作用尤其明显。
3)生脉注射液与各剂量(即1/10、1、10倍量)化疗药物HCPT合用治疗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效作用明显。
4)生脉注射液与大、中、小各剂量Oxiplatin合用治疗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效作用及肿瘤抑制率明显提高,而且随剂量的增大肿瘤抑制率相应提高,显示生脉注射液对Oxiplatin不仅有良好的增效作用,而且具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
5)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VCR合用治疗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效作用有提高,与小剂量VCR合用治疗,抑制率明显提高。
6)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VDS合用治疗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效作用有提高,与小剂量VDS合用治疗,抑制率提高明显。
7)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ADM合用治疗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有提高,与小剂量ADM合用治疗,抑制率明显提高,且可逆转耐药细胞的耐药性。
8)生脉注射液与小剂量组化疗药物5-Fu合用治疗胰腺癌细胞PC-3有增效作用。
9)生脉注射液与各剂量ADM合用治疗人胰腺癌细胞PC-3有增效作用,大剂量组(即10倍量化疗药物ADM与生脉注射液合用)增效作用明显。
10)大剂量组GEMZAR与生脉注射液合用治疗人胰腺癌细胞PC-3,有增效作用。附图说明
图1是生脉注射液和Oxiplatin联合滴加作用的时间曲线。
其中:浓度曲线:取Oxiplatin体内峰值浓度的1/10(a)、1(b)、10(c)倍,生脉注射液取1倍(d)、10倍(e)、100(f)倍稀释液,交叉滴加。
图2是不同浓度生脉注射液与0xiplatin作用曲线
其中:不同浓度生脉注射液与Oxiplatin抑制率波动于8.16%~75.51%,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生脉注射液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化疗药物DDP的增效作用试验:
细胞株培养:采用增殖旺盛的人结肠癌细胞Lovo进行培养,吸出培养液,加灭菌PBS液洗细胞3次,加胰蛋白酶消化2-3分钟,吸出消化液,加RPMI-1640培养液,吹打以均匀分散细胞,调节细胞浓度至3×104/ml,分别加入96孔培养板,每孔200μL。将培养板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在37℃、5%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24h,取出加试验药物。
细胞株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化疗药物DDP5-500μg/ml,化疗药物浓度参照其在人体的最高峰值浓度,选择其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为7组(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试验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所述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1倍量化疗药物DDP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上升。表1是生脉注射液对DDP增效作用。表1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DDP1 8 .12 .25 .2050 .04175 0.3241 DDP2 8 .07 .15 .1013 .03091 0.6660 DDP3 8 .05 .11 .0813 .02167 -1.6805 DDP4 8 .03 .12 .0788 .02850 -1.5981 DDP5 8 .02 .15 .0750 .03928 -1.4728 DDP6 8 .00 .08 .0225 .02659 0.2582 DDP7 8 .00 .02 .0050 .00756 0.9835 DDP8 8 .07 .15 .0975 .02493 -2.2147* DDP9 8 .04 .15 .1013 .04086 0.6660** DDP10 8 .00 .03 .0100 .01195 0.6703*** DDP11 8 .13 .33 .2825 .02964 0.0685**** 对照组 6 .25 .35 .3033 .04179
其中:*与DDP1组比较p<0.05;**与DDP4组比较p<0.05;
***与DDP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实施例2
生脉注射液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化疗药物GEMZAR的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上述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大、中、小各剂量结合(即取1/10、1、10倍量化疗药物GEMZAR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明显提高,在大、小剂量组尤其明显,显示生脉注射液对GEMZAR的增效作用不具有剂量依赖性。表2是生脉注射液对GEMZAR增效作用。表2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GEMZAR1 8 .12 .25 .1613 .04051 0.4135 GEMZAR2 8 .14 .22 .1962 .02774 0.2865 GEMZAR3 8 .11 .18 .1525 .02252 0.4455 GEMZAR4 8 .12 .25 .1763 .04138 0.3589 GEMZAR5 8 .15 .24 .1813 .03271 0.3407 GEMZAR6 8 .13 .21 .1800 .02673 0.3455 GEMZAR7 8 .14 .27 .1750 .04175 0.3636 GEMZAR8 8 .08 .18 .1250 .02878 0.5455* GEMZAR9 8 .08 .24 .1213 .05384 0.5589** GEMZAR10 8 .06 .10 .0712 .01642 0.7411*** GEMZAR11 8 .13 .29 .2550 .02268 0.0727**** 对照组 6 .23 .30 .2750 .02811
其中:*与GEMZAR1组比较p<0.05;**与GEMZAR4组比较p>0.05;
***与GEMZAR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3
生脉注射液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化疗药物HCPT的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化疗药物HCPT2-200μg/ml,药物浓度参照其在人体的最高峰值浓度,选择其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7组(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上述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各剂量结合(即取1/10、1、10倍量化疗药物HCPT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明显提高。表3是生脉注射液对HCPT增效作用。
表3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HCPT1 8 .41 .56 .4863 .05780 0.1077 HCPT2 8 .29 .44 .3925 .04979 0.2798 HCPT3 8 .38 .47 .4400 .03817 0.1927 HCPT4 8 .15 .28 .2000 .05503 0.6330 HCPT5 8 .12 .24 .1763 .04438 0.6765 HCPT6 8 .10 .20 .1463 .03777 0.7316 HCPT7 8 .08 .17 .1138 .03159 0.7912 HCPT8 8 .21 .36 .3013 .04853 0.4472* HCPT9 8 .21 .34 .2863 .04307 0.4747** HCPT10 8 .13 .21 .1663 .02669 0.6947*** HCPT11 8 .32 .57 .4938 .05449 0.0939**** 对照组 6 .40 .65 .5450 .08689其中:*与HCPT1组比较p<0.05;**与HCPT4组比较p>0.05;
***与HCPT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4
生脉注射液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化疗药物Oxiplatin的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细胞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化疗药物Oxiplatin12.*5-1250μg/ml,药物浓度选择其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培养板,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上述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大、中、小各剂量Oxiplatin结合(即取1/10、1、10倍量化疗药物Oxiplatin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明显提高,而且随剂量的增大肿瘤抑制率相应提高,显示生脉注射液对Oxiplatin不仅有良好的增效作用,而且具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表4是生脉注射液对Oxiplatin增效作用。
表4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Oxiplatin1 8 .17 .33 .2200 .04870 0.205 Oxiplatin2 8 .17 .36 .2288 .05987 0.173 Oxiplatin3 8 .16 .23 .1987 .02232 0.282 Oxiplatin4 8 .17 .26 .2063 .02875 0.254 Oxiplatin5 8 .15 .24 .1750 .02928 0.368 Oxiplatin6 8 .10 .14 .1175 .01488 0.575 Oxiplatin7 8 .05 .24 .1412 .07080 0.490 Oxiplatin8 8 .13 .22 .1725 .03012 0.377* Oxiplatin9 8 .12 .29 .1662 .05579 0.399** Oxiplatin10 8 .05 .12 .0800 .02390 0.711*** Oxiplatin11 8 .18 .34 .2188 .05194 0.209**** 对照组 6 .22 .36 .2767 .05203其中:*与Oxiplatin 1组比较p<0.05;**与Oxiplatin 4组比较p<0.05;
***与Oxiplatin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5
生脉注射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化疗药物VCR增效作用试: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细胞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化疗药物VCR0.25-25μg/ml,选择其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h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上述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VCR结合,肿瘤抑制率略有提高(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VCR与生脉注射液结合),与小剂量VCR结合(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VCR与生脉注射液结合),抑制率提高明显。表5是生脉注射液对VCR增效作用。
表5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VCR1 8 .73 .85 .7763 .03701 0.055 VCR2 8 .70 .76 .7288 .02031 0.113 VCR3 8 .60 .75 .7000 .05043 0.148 VCR4 8 .60 .68 .6475 .02550 0.212 VCR5 8 .51 .68 .5988 .05515 0.271 VCR6 8 .44 .54 .4763 .03378 0.420 VCR7 8 .52 .61 .5550 .03295 0.325 VCR8 8 .40 .56 .4550 .05732 0.446* VCR9 8 .46 .57 .5138 .03662 0.375** VCR10 8 .39 .49 .4425 .03655 0.461*** VCR11 8 .47 .57 .5187 .02997 0.369****对照组 6 .79 .87 .8217 .03545其中:*与VCR 1组比较p<0.05;**与VCR 4组比较p>0.05; ***与VCR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6
生脉注射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化疗药物VD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细胞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化疗药物VCR0.25-25μg/ml,选择其人体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试验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培养板,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VDS结合(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VDS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略有提高,与小剂量VDS结合(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VDS与生脉注射液结合),抑制率提高明显。表6是生脉注射液对VDS增效作用。
表6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VDS1 8 .25 .30 .2725 .01581 0.076 VDS2 8 .16 .27 .2088 .03980 0.292 VDS3 8 .21 .30 .2375 .03919 0.195 VDS4 8 .16 .23 .1975 .02375 0.331 VDS5 8 .19 .24 .2075 .01832 0.297 VDS6 8 .18 .25 .2075 .02315 0.297 VDS7 8 .17 .27 .2225 .03327 0.246 VDS8 8 .19 .25 .2288 .02167 0.224* VDS9 8 .15 .20 .1788 .01885 0.394** VDS10 8 .15 .21 .1788 .02031 0.394*** VDS11 8 .16 .31 .2375 .05523 0.195**** 对照组 6 .25 .38 .2950 .05244其中:*与VDS 1组比较p<0.05;**与VDS 4组比较p>0.05;***与VDS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7
生脉注射液对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化疗药物ADM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
细胞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化疗药物VCR0.25-25μg/ml,药物浓度选择其人体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试验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中、大剂量ADM结合(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ADM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肿瘤抑制率略有提高,与小剂量ADM结合(即取1/10倍量化疗药物ADM与生脉注射液结合),抑制率提高明显(p<0.05,见表7),证实生脉注射液可逆转耐药细胞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对化疗药物ADM的耐药性。表7是生脉注射液对ADM增效作用。表7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ADM1 8 .42 .50 .4550 .03117 0.075 ADN2 8 .35 .42 .3875 .02375 0.212 ADM3 8 .35 .64 .5175 .10361 -0.052 ADM4 8 .33 .49 .4275 .05036 0.131 ADM5 8 .32 .43 .3700 .04071 0.948 ADM6 8 .32 .41 .3563 .03503 0.275 ADM7 8 .37 .44 .3988 .02532 0.189 ADM8 8 .37 .49 .4163 .03462 0.153* ADM9 8 .35 .46 .3975 .03615 0.192** ADM10 8 .31 .38 .3350 .02507 0.319*** ADM11 8 .37 .54 .4575 .06135 0.070****对照组 6 .40 .63 .4917 .07782其中:*与ADM 1组比较p<0.05;**与ADM 4组比较p>0.05; ***与ADM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8
生脉注射液对人胰腺癌细胞PC-3的化疗药物5-Fu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人胰腺癌细胞PC-3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5-Fu浓度分组。
细胞按化疗药物浓度分组,药物5-Fu 50-5000μg/ml,药物浓度选择其人体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为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再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入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小剂量组(即1/10倍量化疗药物5-Fu与生脉注射液结合)生脉注射液对5-Fu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表8是生脉注射液对5-Fu增效作用。
表8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FU1 8 .08 .34 .2088 .09538 -0.193 FU2 8 .14 .31 .1813 .05842 -0.036 FU3 8 .11 .19 .1375 .02816 0.214 FU4 8 .12 .20 .1538 .02825 0.121 FU5 8 .06 .21 .1450 .04342 0.171 FU6 8 .07 .22 .1112 .04734 0.365 FU7 8 .07 .14 .0938 .02504 0.464 FU8 8 .12 .19 .1513 .02588 0.135* FU9 8 .09 .24 .1588 .05330 0.093** FU10 8 .05 .20 .0875 .04773 0.500*** FU11 8 .10 .19 .1613 .03182 0.078****对照组 6 .11 .25 .1750 .05244其中:*与FU1组比较p<0.05;**与FU4组比较p>0.05;***与FU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9
生脉注射液对人胰腺癌细胞PC-3的化疗药物ADM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人胰腺癌细胞PC-3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ADM浓度分组。
药物ADM 6.25-625μg/ml,药物浓度选择其人体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为7组(第1~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入MTT20μL,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已知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各个剂量生脉注射液与ADM合用后,肿瘤细胞抑制率较对照组增高,大剂量组(即取10倍量化疗药物ADM与生脉注射液结合)较为明显。表9是生脉注射液对ADM增效作用。表9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ADM1 8 .31 .36 .3400 .01690 0.068 ADN2 8 .30 .40 .3613 .03563 0.010 ADM3 8 .27 .33 .2875 .02121 0.212 ADM4 8 .22 .27 .2475 .01832 0.322 ADM5 8 .21 .31 .2450 .03505 0.329 ADM6 8 .17 .28 .2200 .03964 0.397 ADM7 8 .20 .30 .2563 .03420 0.298 ADM8 8 .35 .44 .4025 .02765 -0.103* ADM9 8 .23 .34 .2900 .03464 0.205** ADM10 8 .16 .25 .2037 .02925 0.442*** ADM11 8 .32 .46 .3850 .04781 -0.055****对照组 6 .30 .46 .3650 .05822其中:*与ADM 1组比较p<0.05;**与ADM 4组比较p<0.05;***与ADM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10
生脉注射液对人胰腺癌细胞PC-3的化疗药物GEMZAR增效作用试验:
按上述方法进行人胰腺癌细胞PC-3细胞株培养及按化疗药物GEMZAR浓度分组。化疗药物GEMZAR 100-10000μg/ml,药物浓度为人体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0倍范围,设7组,比例分别为1∶2∶5∶10∶20∶50∶100。生脉注射液稀释10倍,第8、9、10组分别为化疗药物体内最高峰值浓度的1/10、1、10倍与生脉注射液稀释液的叠加,第11组滴加单纯生脉注射液的稀释液。每种药物浓度接种3复孔,每孔加药液20μL,使其终浓度达上述浓度,设对照组。
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分别于24、36、72小时取出培养板,真空泵吸出全部培养液,每孔加MTT20μL,继续培养4小时,取出,每孔加200μLDMSO,震荡溶解沉淀,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按已知计算公式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
结果表明,各剂量GEMZAR与生脉注射液合用后,大剂量组(即取10倍量化疗药物GEMZAR与生脉注射液结合)显示一定的肿瘤细胞抑制率提高。表10是生脉注射液对GEMZAR增效作用。
表10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抑制率 GEMZAR1 8 .06 .09 .0700 .01069 0.539 GEMZAR2 8 .08 .10 .0875 .00886 0.423 GEMZAR3 8 .06 .11 .0888 .01642 0.415 GEMZAR4 8 .04 .08 .0625 .01389 0.588 GEMZAR5 8 .06 .09 .0788 .01126 0.481 GEMZAR6 8 .03 .06 .0475 .01035 0.687 GEMZAR7 8 .04 .08 .0500 .01309 0.670 GEMZAR8 8 .07 .13 .0963 .01847 0.365* GEMZAR9 8 .03 .10 .0638 .02264 0.579** GEMZAR10 8 .00 .06 .0275 .02121 0.819*** GEMZAR11 8 .09 .24 .1625 .04621 -0.071*** 对照组 6 .10 .18 .1517 .02787注:*与GEMZAR 1组比较p>0.05;**与GEMZAR 4组比较p>0.05; ***与GEMZAR 7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