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116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09 CN 103911629 A (21)申请号 201410159393.0 (22)申请日 2014.04.21 C25C 3/12(2006.01) C01B 31/02(2006.01) (71)申请人 嘉峪关索通预焙阳极有限公司 地址 735100 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园区 聚鑫东路 766 号 (72)发明人 荆升阳 李春雷 李波 陈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62102 代理人 董斌 (54) 发明名称 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57) 摘要 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
2、工艺, 其特征在于 : 焙烧 生产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 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50, 1P, 即升温炉室的火道负压为 11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8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 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
3、11629 A CN 103911629 A 1/1 页 2 1. 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 : 焙烧生产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50, 1P, 即升温炉室的火道负压为 11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8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28h40h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
4、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720, 1P 火道负压为 110 15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 28h40h 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00 730, 1P 火道负压为 120 16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间为 4。
5、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 28h40h 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20 750, 1P 火道负压为 13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5.。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 28h40h 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20, 1P 火道负压为 110150Pa, 5P、 6P火道温度为11501180, 保温时间为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 28h40h 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00 730, 1P。
7、 火道负压为 120160Pa, 5P、 6P火道温度为11501180, 保温时间为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其特征在于采用 28h40h 火焰周 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20 750, 1P 火道负压为 13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50 118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8、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11629 A 2 1/3 页 3 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备均质铝电解预焙阳极的焙烧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预焙阳极是铝电解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其在铝电解槽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是铝电解槽正常运行的基础和铝电解生产工艺技术条件稳定的核心, 因此被称为铝电 解槽的 “心脏” 。 0003 近年来, 高电流强度高电流密度大容量铝电解槽生产技术随着铝电解行业的快速 发展得到了广泛实践应用, 但我国铝电解槽的 “心脏” 预焙阳极产品质量。
9、却存在使用电流 密度偏低、 性能均质性差、 吨铝炭耗高等缺点, 瑞士 R&D 炭素公司认为 : 阳极制造中极为重 要的是生产质量均一的优质阳极, 预焙阳极各种性能的变化 (偏差) 比平均值更重要, 预焙 阳极性能的变化对铝电解槽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生产出均质预焙阳极已成为现预 焙阳极生产技术的发展重点和难点。 0004 焙烧是预焙阳极生产中重要的热处理工序 ; 通过对焙烧生产工艺的精准控制, 使 生阳极中煤沥青发生热解缩聚反应转变成黏结焦, 形成结构致密、 性能均一的预焙阳极。 焙 烧升温速率、 阳极最终温度、 保温时间是焙烧生产工艺的核心。在阳极焙烧过程中, 合理的 焙烧升温速率, 。
10、可使得煤沥青挥发份缓慢均匀挥发, 预焙阳极内部结构有序、 致密。合理的 保温时间可以保证阳极焙烧温度的合理分布, 进而弥补了因火道间温差大导致的预焙阳极 受热不均的现象, 提高了阳极焙烧温度分布的均衡性, 提高预焙阳极的均质性。 阳极最终温 度是预焙阳极热处理程度的重要指标, 最终制品温度在阳极内分布的越均匀越有利于保障 预焙阳极的均一性。 因此焙烧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和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预焙阳极的理化性 能指标。 0005 论文 “预焙阳极焙烧工艺的优化” ( 炭材料科学与工艺 , 2005 年 3 月, Vol.15, No.1) 所涉及的焙烧曲线 1p 最终温度控制在了 594, 1P 终温。
11、 594时, 焙烧火焰系统因燃 烧不充分而产生焦油, 并且在高温和明火状态下, 很容易造成排烟架和烟道着火, 甚至造成 净化设备着火, 属于重大安全隐患。 0006 以上现有技术涉及的焙烧曲线火道保温时间很短 (见论文中图 1) , 保温时间只在 5P 后期和 6P 的全周期保温, 制品温度均化的程度不够, 制品温度最高能达到 1050。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均质预焙阳极的焙烧生产工艺。 0008 本发明是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焙烧生产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50, 1P, 即升温炉室的火道。
12、负压为 11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8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说 明 书 CN 103911629 A 3 2/3 页 4 0009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 提高了 1P 升温速率并通过平稳控制火道负压, 即使得煤沥 青挥发分缓慢均匀挥发, 预焙阳极内部结构有序、 性能均一, 又使得排出挥发分充分燃烧, 节约生产成本 ; 将 5P 升温阶段转变为保温阶段, 即延长了预焙阳极的高温保温时间, 确保 阳极最终温度。
13、达到 10801100, 又使得阳极焙烧温度分布更加均衡, 保证了预焙阳极 性能的均质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本发明是预焙阳极均质化焙烧工艺, 焙烧生产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50, 1P, 即升温炉室的火道负压为 11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80, 保温时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 上下温差为 0100。 0011 实施例 1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
14、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20, 1P 火道负压为 110 15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0012 实施例 2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00 730, 1P 火道负压为 120 16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
15、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0013 实施例 3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20 750, 1P 火道负压为 13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30 115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0014 实施例 4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
16、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680 720, 1P 火道负压为 110 15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50 118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0015 实施例 5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700 730, 1P 火道负压为 120 16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50 118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7、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0016 实施例 6 : 采用 28h40h 火焰周期焙烧曲线, 升温速率控制在 214 h, 1P 火道终温为 说 明 书 CN 103911629 A 4 3/3 页 5 720 750, 1P 火道负压为 130 180Pa, 5P、 6P 火道温度为 1150 1180, 保温时 间为 48h84h, 阳极最终温度达到 1080 1100, 1P 火道间温差控制在 30, 5P、 6P 火 道间温差控制在 10, 同一火道上下温差为 0100。 说 明 书 CN 103911629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