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0979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09 CN 103909798 A (21)申请号 201310674436.4 (22)申请日 2013.12.11 10-2012-0158601 2012.12.31 KR B60G 13/00(2006.01) B60K 25/10(2006.01) (71)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韩国首尔 (72)发明人 柳尚勋 张成培 姜秉求 李彦求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 张小文 (54) 发明名称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57) 摘。
2、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 量再生设备, 其包括悬架连杆和衬套单元, 所述悬 架连杆将车轮架连接至车身, 所述衬套单元设置 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与车身之间, 并 经由输出齿轮输出所述悬架连杆的铰链运动。旋 转固定机构通过将所述输出齿轮连接至所述悬架 连杆的侧面而使所述输出齿轮旋转。与所述输出 齿轮连接的单向动力传输机构经由输入齿轮接收 铰链运动, 并输出单向旋转动力。 发电机在通过传 输的单向旋转动力进行旋转的同时产生电力。设 置于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之间的 增速机构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发电机。整 流器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并且所述整流器对由 所述发电机。
3、产生的电力进行整流。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09798 A CN 103909798 A 1/3 页 2 1. 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所述设备包括 : 悬架连杆, 所述悬架连杆将车轮架连接至车身 ; 衬套单元, 所述衬套单元设置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与车身之间, 并经由输 出齿轮输出所述悬架连杆的铰链运动 ; 旋转固定机构, 所述旋转固定机构通过将所述输出齿轮连接至所述。
4、悬架连杆的侧面而 使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整体地旋转, 并提供相对于所述悬架连杆 的扭转的自由度 ;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与所述衬套单元的输出齿轮连接, 并且所 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经由输入齿轮接收从所述输出齿轮传输的铰链运动, 并输出单向旋转 动力 ; 发电机, 所述发电机设置于车身的侧面, 并在通过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进行旋转的同 时产生电力 ; 增速机构, 所述增速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之间, 并将从所 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发电机 ; 以及 整流器, 所述整流器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并且所述整流器对由所述发电。
5、机产生的电 力进行整流。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衬套单元包 括 : 外管, 所述外管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组合 ; 内管, 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 并固定至车身的侧面 ; 衬套橡胶, 所述衬套橡胶设置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 并与所述外管组合 ; 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经由内延伸部而与所述衬套橡胶连接, 所述内延伸部在所述 橡胶衬套与所述内管之间延伸 ; 轴承支撑环, 所述轴承支撑环固定至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延伸部的内侧 ; 以及 第一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外侧, 并与所述轴承支撑环摩擦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 1。
6、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还包括 : 联接部分, 所述联接部分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延伸部处形成, 且其中所述旋转固定机 构包括 : 固定销, 所述固定销从所述悬架连杆的侧面突出 ; 和 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具有用以联接至所述联接部分的在第一侧整体地形成的圆形套 环, 并且所述连接杆在第二侧具有狭槽。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联接部分具 有与所述套环整体地旋转的平直部分, 且所述套环具有支撑所述平直部分的支撑端。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单向动力传 输机构包括 : 内壳 ; 外壳。
7、, 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组合, 并且所述外壳具有插入螺栓的螺栓插入管 ; 输入齿轮, 所述输入齿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具有轴 向向外延伸的外延伸部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09798 A 2 2/3 页 3 单向离合器, 所述单向离合器设置于所述外延伸部的外侧 ; 增速齿轮, 所述增速齿轮设置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侧 ; 以及 多个惰轮, 所述多个惰轮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增速机构, 并与所述增速齿轮啮 合。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单向动力传 输机构还包括 : 第三轴承, 所述第三轴承设置于所述输入齿轮。
8、的外侧与所述内壳之间 ; 和 第四轴承, 所述第四轴承设置于所述外延伸部的内侧与所述螺栓插入管的外侧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增速机构包 括 : 增速机构壳体, 所述增速机构壳体在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之间整体地 形成 ; 和 多个行星齿轮组,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增速机构壳体内。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多个行星齿 轮组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多个行星齿 轮组包括三个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10. 。
9、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每个单小齿轮 组的环圈固定至所述增速机构壳体并充当固定元件, 行星架充当输入元件, 且太阳轮充当 输出元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三个行星齿 轮组包括 : 第一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一太阳轮、 第一内齿圈和第一行星架 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架支撑第一小齿轮, 所述第一小齿轮在所述第一太 阳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与两者啮合 ; 第二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二太阳轮、 第二内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二行星架支撑。
10、第二小齿轮, 所述第二小齿轮在所述第二太 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与两者啮合 ; 以及 第三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三太阳轮、 第三内齿圈和第三行星架 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三行星架支撑设置于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三内齿圈之 间的第三小齿轮。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 第 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第一、 第二和第三内齿圈整体地形成, 并固定至所述增速机构壳体 的内侧, 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 且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三行星架连 接, 经由所述第一行星架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输入的旋转动力被增加并经由所。
11、述第三 太阳轮传输至所述发电机的旋转轴。 1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还包括 : 电池, 所述电池与所述整流器电连接, 并积聚电能。 14. 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所述设备包括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09798 A 3 3/3 页 4 旋转固定机构, 所述旋转固定机构通过将输出齿轮连接至悬架连杆的侧面而使所述输 出齿轮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整体地旋转, 并提供相对于所述悬架连杆的扭转的 自由度 ;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与衬套单元的输出齿轮连接, 并且所述单 向动力传输机构经由输入齿轮接收从所述。
12、输出齿轮传输的铰链运动, 并输出单向旋转动 力 ; 以及 增速机构, 所述增速机构设置于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之间, 并将从所述单 向动力传输机构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发电机。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中衬套单元设置 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与车身之间, 并经由所述输出齿轮输出所述悬架连杆的铰 链运动。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还包括 : 发电机, 所述发电机设置于车身的侧面, 并在通过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进行旋转的同 时产生电力 ; 以及 整流器, 所述整流器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并。
13、且所述整流器对由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电 力进行整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09798 A 4 1/7 页 5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对于 2012 年 12 月 31 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所提出的韩国专利申请号 10-2012-0158601 要求优先权和权益, 并通过引用将其全文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更特别地, 本发明涉及一 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安装于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处, 并将由车 轮产生的旋转动能再生为电能。 背景技术 0004 通常, 车辆。
14、的悬架系统为一种设备, 其设置于车身与车轮之间, 并使用一个或多个 连杆连接两个刚性本体。悬架系统通过如下方式机械控制车身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 : 使 用底盘弹簧和减震器承载竖直运动负荷, 并在其他方向上控制高刚度和柔性。 0005 悬架系统通过有效限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来自道路的不规则输入而提 供给乘客改进的乘坐舒适度, 并通过控制由不均匀的道路所产生的车辆的振动而提供驾驶 便利性。 此外, 当车辆在不均匀的道路上行驶时, 必须在转弯和制动时通过将与地面接触的 轮胎表面上的竖直负荷保持在适当水平下而保持车辆安全性。 0006 已开发各种类型的悬架系统, 并用于车辆以满足那些条件, 且根。
15、据普通悬架系统 的构造的一个例子, 如图 1 所示, 提供了支撑车轮 2 以使车轮 2 旋转的车轮架 4。车轮架 4 的上部通过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设置的前上臂 6 和后上臂 8 连接至车身 10 (例如车辆副框 架) , 且下部通过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设置的下臂 12 和辅助臂 14 以及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 设置的纵臂 16 连接至车身 10。 0007 此外, 车轮架 4 的上部通过减震器 18 而与车身连接, 并且作为弹性元件的弹簧 20 设置于下臂 12 与车身之间, 以减小由道路表面施加的冲击并降低自由振动, 以改进乘坐舒 适度。另外, 固定至车身的平衡杆 22 的端部通过连接杆 24 。
16、而与下臂 12 连接, 以防止车身 滚动。 0008 根据所述构造, 相关技术的悬架系统可减小来自道路表面的冲击, 降低自由振动, 并防止车身滚动 ; 然而, 未恢复基于车辆的行驶条件而连续反复碰撞和回弹的由悬架连杆 6、 8、 12、 14 和 16 所产生的动能。 0009 公开于该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发明背景的理解, 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 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具有如下优点 : 通过 将基于行驶条件来自车辆的碰撞和回弹的动能再生为电能而增加能量效率。 0011 此外, 本发明提。
17、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通过相对于悬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5 2/7 页 6 架连杆在旋转方向上固定设置于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的衬套单元的输出齿轮而吸收 不必要的扭转力, 并增加旋转动力的传输效率。 0012 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的能量再生设备, 其可 包括 : 悬架连杆、 衬套单元、 旋转固定机构、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发电机、 增速机构和整流器, 所述悬架连杆将车轮架连接至车身 ; 所述衬套单元设置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与 车身之间, 并经由输出齿轮输出所述悬架连杆的铰链运动 ; 所述旋转固定机构通过将所述 。
18、输出齿轮连接至所述悬架连杆的侧面而使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 整体地旋转, 并提供相对于所述悬架连杆的扭转的自由度 ; 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与所述 衬套单元的输出齿轮连接, 并且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经由输入齿轮接收从所述输出齿轮 传输的铰链运动, 并仅输出单向旋转动力 ; 所述发电机设置于车身的侧面, 并在通过传输的 单向旋转动力进行旋转的同时产生电力 ; 所述增速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 传输机构之间, 并将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发电机 ; 所 述整流器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并且所述整流器对由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电力进行整流。 0013 所述。
19、衬套单元可包括 : 外管、 内管、 衬套橡胶、 输出齿轮、 轴承支撑环和第一轴承, 所述外管与所述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组合 ; 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 并固定至 车身的侧面 ; 所述衬套橡胶设置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 并与所述外管组合 ; 所述输 出齿轮经由内延伸部而与所述衬套橡胶连接, 所述内延伸部在所述橡胶衬套与所述内管之 间延伸 ; 所述轴承支撑环固定至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延伸部的内侧 ; 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 述内管的外侧, 并与所述轴承支撑环摩擦接触。 0014 联接部分可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延伸部处形成, 且所述旋转固定机构可包括 : 固 定销和连接杆, 所述固定销从所述悬架。
20、连杆的侧面突出 ; 所述连接杆具有用以联接至所述 联接部分的在一侧整体地形成的圆形套环, 并且所述连接杆在另一侧具有狭槽。所述联接 部分可具有与所述套环整体地旋转的平直部分, 且所述套环具有支撑所述平直部分的支撑 端。 0015 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可包括 : 内壳、 外壳、 输入齿轮、 单向离合器、 增速齿轮和一 个或多个惰轮, 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组合, 并且所述外壳具有插入螺栓的螺栓插入管 ; 所述 输入齿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具有轴向向外延伸的外延伸 部 ; 所述单向离合器设置于所述外延伸部的外侧 ; 所述增速齿轮设置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 外侧 ; 所述一个或多。
21、个惰轮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所述增速机构, 并与所述增速齿轮啮合。 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还可包括 : 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 所述第三轴承设置于所述输入齿 轮的外侧与所述内壳之间 ; 所述第四轴承设置于所述外延伸部的内侧与所述螺栓插入管的 外侧之间。 0016 所述增速机构可包括 : 增速机构壳体和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 所述增速机构壳 体在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之间整体地形成 ; 所述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设 置于所述增速机构壳体内。所述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可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另外, 所述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可为三个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三个行星齿轮组可连接以 将每个单小齿轮组的。
22、环圈 (ringer) 固定至所述增速机构壳体, 并可充当固定元件, 行星架 可充当输入元件, 且太阳轮可充当输出元件。 0017 所述三个行星齿轮组可由第一行星齿轮组、 第二行星齿轮组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组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6 3/7 页 7 成,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一太阳轮、 第一内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的单小齿轮行星齿 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架支撑第一小齿轮, 所述第一小齿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内 齿圈之间与两者啮合 ;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二太阳轮、 第二内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二行星架支撑第二小齿轮, 所述第二小齿轮在所述第。
23、二太 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与两者啮合 ;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为包括第三太阳轮、 第三内 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三行星架支撑设置于所述第三太阳轮与 所述第三内齿圈之间的第三小齿轮。 0018 第一、 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第一、 第二和第三内齿圈可整体地形成, 并固定至 所述增速机构壳体的内侧。 另外, 所述第一太阳轮可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 所述第二太阳 轮可与所述第三行星架连接, 且经由所述第一行星架从所述单向动力传输机构输入的旋转 动力可增加并经由所述第三太阳轮传输至所述发电机的旋转轴。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能 量再生设备还可包括电源 (例如电池) , 所述电源。
24、与所述整流器电连接, 并积聚电能。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为根据相关技术的普通悬架系统的示例性示意图 ; 0020 图 2 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视图 ; 0021 图 3 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分解 图 ; 0022 图 4 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横截 面图 ; 0023 图 5 为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中的旋转 固定机构的示例性视图 ; 且 0024 图 6 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操作状态的 示例性视图。 0。
25、025 附图标记描述 0026 30 : 悬架连杆 31 : 车身连接部分 0027 40 : 衬套单元 41 : 输出齿轮 0028 42 : 外管 43 : 内管 0029 44 : 衬套橡胶 45 : 轴承支撑环 0030 46 : 第一轴承 47 : 第二轴承 0031 48 : 旋转固定机构 49 : 连接杆 0032 50 :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0033 51 : 输入齿轮 52 : 内壳 0034 53 : 外壳 54 : 第三轴承 0035 55 : 第四轴承 56 : 单向离合器 0036 57 : 增速齿轮 58 : 惰轮 0037 59 : 惰轮 60 : 发电机 003。
26、8 70 : 增速机构 71 : 增速机构壳体 0039 80 : 整流器 90 : 电源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7 4/7 页 8 0040 100 : 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应当理解, 本文所用的术语 “车辆” 或 “车辆的” 或其他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 辆, 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 (SUV) 、 公共车辆、 卡车、 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 包括各 种舟艇和船舶的船只, 航空器等, 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 电动车辆、 燃烧发动机式车辆、 可 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 氢动力车辆以及其他替代性燃料车辆 (例如源于非汽油的能源的 燃料) 。 0042 本文所。
27、用的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方案的目的, 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如本文 所用, 单数形式 “一种” 和 “所述” 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 除非上下文明确相反指出。还应 了解,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 术语 “包括” 指定所述特征、 整数、 步骤、 操作、 元件和 / 或组 件的存在, 但不排除一种或多种其他特征、 整数、 步骤、 操作、 元件、 组件和 / 或其组合的存 在或添加。如本文所用, 术语 “和 / 或” 包括一种或多种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0043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此外, 为了描述的方 便而选择性地提供示于图中的构造的尺寸和厚度, 使得本。
28、发明不限于图中所示的那些, 且 厚度扩大以使一些部分和区域清晰。与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不相关的部分未显示, 以使描 述清晰, 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0044 图 2 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视图, 图 3 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分解图, 图 4 为 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的示例性横截面图, 且图 5 为显 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中的旋转固定机构的示例性 视图。 0045 参照图 2 和 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可包。
29、括悬架连 杆 30、 衬套单元 40、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例如动力传输机构 50) 、 发电机 60、 增速机构 70、 整 流器 80 和电源 (例如电池) 90。悬架连杆 30 可包括将车轮架 (参见图 1) 连接至车身 100 (例如后轮元件) , 并取决于道路条件而连续碰撞和回弹的所有连杆。 0046 举例而言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能量再生设备可应用 于后轮支柱类型的悬架。换言之, 悬架连杆 30 可在所有类型的悬架 (包括多连杆型、 双连杆 型和 (双) 叉形臂型) 中应用于将车轮架连接至车身以产生连接操作的所有类型的连杆, 且 也可应用于前轮。 0047 。
30、衬套单元 40 可设置于悬架连杆 30 的车身连接部分 31 与车身 100 之间, 并可构造 为经由输出齿轮 41 输出由于悬架连杆 30 的旋转 (例如枢转) 而导致的车身连接部分 31 的 双向旋转动力。输出齿轮 41 可通过旋转固定机构 48 连接至悬架连杆 30 的侧面, 并可构造 为与悬架连杆 30 的车身连接部分 31 整体地旋转。 0048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50 可与衬套单元 40 的输出齿轮 41 连接, 并可构造为经由输入 齿轮51接收自输出齿轮41传输的双向旋转, 并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增速机构70。 另外, 发电机 60 可构造为产生电能, 并同时通过自增速机构 70。
31、 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而旋转。增 速机构 70 可构造为增加自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50 传输的单向旋转动力, 并将增加的动力传 输至发电机 60 的旋转轴 61。此外, 整流器 80 可与发电机 60 电连接, 并可构造为整流由发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8 5/7 页 9 电机 60 产生的电力, 电池 90 可与整流器 80 电连接, 并可构造为积聚电能。 0049 能量再生设备的构造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悬架连杆 30 (即具有预定长度的连接 元件) 具有分别在两端形成的车轮连接部分 32 和车身连接部分 31, 车轮连接部分 32 可通 过橡胶衬套 33 而与车轮架 (图 。
32、1 中的 4) 连接, 且车身连接部分 31 可由螺栓 B 通过衬套单 元40而紧固至车身100。 因此, 当车轮连接部分32取决于道路的条件而围绕车身连接部分 31 旋转 (例如枢转) 时, 车身连接部分 31 可构造为经由衬套单元 40 在第一方向 (例如向前) 和第二方向 (例如向后) 上产生旋转动力。 0050 如图 4 所示, 衬套单元 40 可包括外管 42、 内管 43、 衬套橡胶 44、 输出齿轮 41、 轴承 支撑环 45 和第一轴承 46。外管 42 可安装并固定于悬架连杆 30 的车身连接部分 31 内, 且 内管 43 可设置于外管 42 内部, 并由螺栓 B 紧固至车。
33、身 100。衬套橡胶 44 可设置于外管 42 与内管 43 之间, 并可结合至外管 42 的内侧。外齿轮 41 可具有在橡胶衬套 44 与内管 43 之 间延伸的内延伸部 41a, 并可通过内延伸部 41a 而连接至衬套橡胶 44。 0051 轴承支撑环 45 可固定至输出齿轮 41 的内延伸部 41a 的内侧。第一轴承 46 可为 塑料摩擦轴承, 并设置于内管 43 的外侧。第一轴承 46 和轴承支撑环 45 可为注射成型的塑 料产品, 并可以以降低的摩擦系数接触。第二轴承 47 可设置于输出轴承 41 的内侧与内管 43 的外侧之间, 其中第二轴承 47 可为滚针轴承。 0052 如图5。
34、所示, 衬套单元40的输出齿轮41可经由旋转固定机构48而与悬架连杆30 的车身连接部分 31 整体地旋转。旋转固定机构 48 可包括连接杆 49 和固定销 P。联接部 分可在输出齿轮 41 的内延伸部 41a 处形成, 且圆形套环 49a 可在连接杆 49 处形成。联接 部分可具有与套环 49a 整体地旋转的平直部分 F, 且平直支撑端部 AF 可在套环 49a 处形成 以支撑平直部分 F。固定销 P 可设置于悬架连杆 30 的侧面, 狭槽 S 可在连接杆 49 处形成, 且固定销 P 可插入狭槽 S。旋转固定机构 48 允许衬套单元 40 的输出齿轮 41 通过悬架连 杆 30 的旋转而在。
35、旋转方向上整体地旋转, 并吸收在扭转方向上固定销 P 和狭槽 S 的相对位 移。 0053 此外,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50 可包括内壳 52 和外壳 53。内壳 52 可设置于衬套单 元 40 处, 外壳 53 可与内壳 52 组合。轴向向内延伸的螺栓插入管 53a 可在外壳 53 的实质 中心处形成, 螺栓B可插入通过所述螺栓插入管53a。 另外, 单向动力传输机构50可包括输 入齿轮 51、 第三轴承 54、 第四轴承 55、 单向离合器 56、 增速齿轮 57 和一个或多个惰轮 58 和 59, 上述构件可设置于内壳 52 和外壳 53 内。 0054 输入齿轮51可与输出齿轮41啮合 。
36、(例如, 可对应于输出齿轮41) , 并可具有轴向向 外延伸的外延伸部 51a。第三轴承 54 可设置于输入齿轮 51 的外侧与内壳 52 的内侧之间, 且第四轴承 55 可设置于外延伸部 51a 的内侧与螺栓插入管 53a 的外侧之间。单向离合器 56 可设置于输入齿轮 51 的外延伸部 51a 的外侧上, 且增速齿轮 57 可设置于单向离合器 56 的外侧上。增速齿轮 57 可构造为仅接收来自单向离合器 56 的单向旋转动力, 且仅在一个 方向上 (即仅在向前方向上或向后方向上) 旋转。 0055 此外, 如图 3 所示, 两个惰轮 58 和 59 可与增速齿轮 57 啮合, 并可构造为将。
37、单向旋 转动力从增速齿轮 57 传输至增速机构 70。尽管在图中提供两个惰轮 58 和 59, 但本发明不 限于此, 可取决于内壳 52 和外壳 53 内部的空间以及惰轮的齿数而提供多个惰轮。 0056 可设置单向离合器 56, 以在悬架连杆 30 碰撞时将输出齿轮 41 的旋转动力连接至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9 6/7 页 10 增速齿轮57, 或者, 单向离合器可仅在悬架连杆30回弹时将输出齿轮41的旋转动力连接至 增速齿轮 57。 0057 可将发电机 60 插入在车身 100 侧面的构件的一侧处形成的安装孔 101 中。另外, 发电机 60 可构造为使用自增速机构。
38、 70 增加并传输的旋转动力来产生电力。增速机构 70 可包括设置于在发电机 60 与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50 之间形成的增速机构壳体 71 内的一个 或多个行星齿轮组 PG1、 PG2 和 PG3。尽管图中提供了三个行星齿轮组,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可提供可在碰撞或回弹时将旋转速度增加至发电机 60 产生电力的最佳速度的适当数量的 行星齿轮组。为了更好理解和易于描述, 本文示例由三个行星齿轮组 PG1、 PG2 和 PG3 组成 的构造。 0058 所有三个行星齿轮组 PG1、 PG2 和 PG3 可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 并且可连接而使 得单个行星齿轮组 PG1、 PG2 和 PG3 的内齿。
39、圈 R1、 R2 和 R3 分别固定至增速机构壳体 71 以充 当固定元件, 行星架 PC1、 PC2 和 PC3 可充当输入元件, 且太阳轮 S1、 S2 和 S3 可充当输出元 件。 0059 作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行星齿轮组 PG1 可包括第一太阳轮 S1、 第一内齿 圈 R1 和第一行星架 PC1, 所述第一行星架 PC1 支撑第一小齿轮 P1, 所述第一小齿轮 P1 在第 一太阳轮 S1 与第一内齿圈 R1 之间与两者啮合。作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行星齿轮 组 PG2 可包括第二太阳轮 S2、 第二内齿圈 R2 和第二行星架 PC2, 所述第二行星架 PC2 支撑 第二小齿。
40、轮 P2, 所述第二小齿轮 P2 在第二太阳轮 S2 与第二内齿圈 R2 之间与两者啮合。作 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的第三行星齿轮组PG3可包括第三太阳轮S3、 第三内齿圈R3和第三 行星架PC3, 所述第三行星架PC3支撑设置于第三太阳轮S3与第三内齿圈R3之间的第三小 齿轮 P3。 0060 第一、 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 PG1、 PG2 和 PG3 的第一、 第二和第三内齿圈 R1、 R2 和 R3可整体地形成, 并固定至增速机构壳体71的内侧。 另外, 第一太阳轮S1可与第二行星架 PC2 连接, 且第二太阳轮 S2 可与第三行星架 PC3 连接。因此, 增速机构 70 可构造为在数个 。
41、步骤中经由第一行星架 PC1 增加来自单向动力传输机构 50 的惰轮 59 的旋转动力输入, 并 经由第三太阳轮 S3 将增加的旋转动力传输至发电机 60 的旋转轴 61。 0061 第一行星架 PC1 可由支撑盘 73 支撑在一侧上。因此, 在用于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 的悬架系统的能量再生设备中, 如图 6 所示, 当车轮 W 连续反复碰撞和回弹时, 取决于道路 表面的条件, 悬架连杆 30 可构造为在车身连接部分 31 的内部在第一方向 (例如向前) 和第 二方向 (例如向后) 上反复旋转衬套单元 40 的外管 42。 0062 衬套单元 40 中的输出齿轮 41 可构造为经由输入齿轮 51。
42、 将旋转动力传输至单向 离合器 56, 并同时通过连接杆 49 与悬架连杆 30 的旋转一起旋转。另外, 衬套单元 40 的输 出齿轮 41 可构造为实际上通过连接杆 49 传输旋转动力, 使得自悬架连杆 30 传输的扭转力 可由衬套橡胶 44 吸收, 其中通过连接杆 49 的狭槽 S 与固定销 P 之间的间隙提供自由度。 0063 取决于安装方向, 单向离合器 56 可构造为仅在碰撞时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增 速齿轮 57, 而不在回弹时传输旋转动力, 或者, 单向离合器 56 可构造为仅在回弹时传输旋 转动力, 而不在碰撞时将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增速齿轮 57。 0064 增速齿轮 57 可构。
43、造为增加单向旋转动力, 并经由惰轮 58 和 59 将增加的单向旋转 动力传输至增速机构 70。另外, 增速机构 70 可构造为通过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组 PG1、 PG2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10 7/7 页 11 和 PG3 的操作增加单向旋转动力输入, 并将增加的单向旋转动力传输至发电机 60, 由此产 生电力。由发电机 60 产生的电力可通过整流器 80 进行整流, 如上所述, 且电池 90 可充电。 换言之, 来自车辆的移动的动能可被再生成电能, 由此增加能量效率。 0065 此外, 无论悬架的构造类型如何, 取决于道路条件, 以如上所述的构造操作的能量 再生设备。
44、可应用于上下枢转的所有悬架连杆的车身连接部分。 换言之, 在所有悬架连杆 (包 括多连杆型、 麦弗逊型、 双连杆型和 (双) 叉形臂型) 中的将车轮架与车身连接以产生连接操 作的所有类型的连杆, 可再生能量。 0066 尽管本发明关于目前认为是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那些进行描述, 但应当了解本发明 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案, 而相反, 本发明旨在涵盖包括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 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设置。 说 明 书 CN 103909798 A 11 1/5 页 12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798 A 12 2/5 页 13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798 A 13 3/5 页 14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798 A 14 4/5 页 15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798 A 15 5/5 页 16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798 A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