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工装模具领域,是一种硼钒共渗剂及其工艺方法。 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工装模具曾采用渗硼工艺,但由于渗硼是生成间隙化合物,相变反应扩散形成Fe2B、FeB,其本身脆性大,FeB、Fe2B二相的比容与膨胀不同;硼是扩大奥氏体区,使共析点朝左下方移动,相变点下降,淬火时硼的化合物不发生相变,基体要产生相变,过渡区由于有微量硼的存在,冷却相变时定先于基体,造成表面承受较大的拉应力,促使了硼化物的脆性增大,淬火工艺复杂,难度大,稍有不当就会产生裂纹,使用时易脱落,同时单一渗硼,工件尺寸胀大量大,增加了磨削的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选择较为理想的表面强化工艺,而研制的球粒状硼钒共渗剂。
本发明的组成为:
1.供给剂:B4C 5~6%,V2O35~8%(也可用钒铁粉35~40%代)
2.活化剂:KBF43~4%,NaF 1%(也可用NH4Cl 1%代)
3.填充剂:余量为SiC
4.淀粉剂:淀粉或糖浆
将上述1、2、3种材料均匀混合后再加糊状粘结剂搅拌制成球粒状共渗剂,制粒后烘干,再装包待用。
固相硼钒共渗是将硼与钒的混合物+活化剂+填充料+粘结剂,制成球粒状共渗剂,将工件置于填满渗剂箱内,密封加热、保温,使金属表面同时渗入硼与钒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
使用硼钒共渗,工件的硬度提高,耐磨性高于单一渗硼,渗层与基体结合牢固、脆性小,韧性好,渗层不易脱落,工件表面洁净,无粘结,无腐蚀,且具有较好的耐蚀性,热稳定性。
硼钒共渗不受钢种限制,在冷热模具上使用效果能成倍的高于渗硼。
硼钒共渗层与基体结合牢固,是因钒与铁的原子晶格类型相同,原子半径相近(Fe为1.24A°,V为1.31A°),钒溶于奥氏体形成置换固溶体。共渗的结果,发挥了渗硼、渗钒的优势而避免了各自地不足。硼钒共渗工艺稳定、方法简单,可重复使用,且共渗剂可制成商品流动出售。
硼钒共渗工艺方法
工艺程序:工件除油清洗-烘干-装箱-密封-烘干-补漏-装炉-共渗-淬回火-喷丸。
1.待渗件去锈,用汽油清洗、烘干或自然干燥。
2.装箱:工件之间、工件与箱壁之间,应留有5~10mm的间距,然后加盖密封,如附图所示。
如附图所示,箱体〔1〕用低碳钢板或不锈钢焊成。密封材料〔2〕用耐火泥+水玻璃拌匀封盖,共渗剂〔3〕置于箱体〔1〕内的工件〔4〕之间,密封后用低温烘干,温度高了会开裂,如开裂还要再次用较稀的耐火泥水玻璃泥浆补漏,最好是自然干燥。
3.加热:在箱式炉、井式炉、燃料炉中均可。装炉温度:可随炉升温,亦可在600~700℃装炉,对薄板件变形要求<20μm的应用600℃±20消除应力或在550℃±20停留1~2小时,再升温至930~960℃,保温3~5小时。
4.冷却:保温结束后,对于高、中碳钢,合金钢,应在该钢种的Ar1点以下20~40℃等温停留1-3小时,再出炉空冷或作细化晶粒处理,为再次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5.共渗后的热处理
硼钒共渗后的热处理,应根据工件的服役条件和失效特点而定。承受中等以上载荷的模具,要重新加热淬、回火。受力不大的薄板件、耐磨件、喷丸后可直接装配使用。
共渗件的加热淬火,须在充分脱氧的中性盐浴炉中加热,最好在真空炉中进行。淬火加热温度取常规温度的下限,淬火冷却用150℃左右的热油或硝浴分级,等温均可。
淬火后的回火,可用低温回火。工具钢为了提高韧性,回火温度可比常规回火温度提高一些。为改善心部韧性,亦可采用中、高温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