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两用耕整机.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54952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86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1104837.5

申请日:

1991.07.20

公开号:

CN1059443A

公开日:

1992.03.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01B51/02

主分类号:

A01B51/02

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梁锋; 钟灼佳; 林绍明; 刘晴兴; 李佰祥; 肖超胜

地址:

510642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省高等学校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伍宏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水旱两用耕整机在ILB-3型水田耕整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小型手扶拖拉机。本机由驱动轮和两个支承轮支承全机重量,驱动轮配有三种轮子,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配用不同轮子,陆地行走,配用充气橡胶轮;水田犁耕配用长叶铁叶轮;旱地犁耕配用短叶铁叶轮;两个支承轮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轮子的不同位置,保证耕整机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并配装制动装置,工作安全可靠。旱地犁耕深度12~14厘米,耕宽10~12厘米,工效0.5~0.6亩/小时,超过一头健壮耕牛的耕力。本机结构合理,性能良好,适应性强,大部分零件与ILB

权利要求书

1: 水旱两用耕整机,由动力源、驱动轮、支承轮、牵引架、支架、升降操纵杆、升降连杆、横梁、横梁套管、犁耕机具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机有三个轮子,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前轮是驱动轮,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配装陆地行走、水田犁耕、旱地犁耕的三种不同轮子;两个后轮是支承轮,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两轮位置;并配有离合刹车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水旱两用耕整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旱地犁耕驱动轮,轮辋上焊有高度为70mm,宽度为110mm,厚度为10mm的径向叶片13块,轮缘直径为68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水旱两用耕整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两个支承轮在不同工作状态时的位置为:在陆地行走时,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415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398mm,在犂田坎边第一犂时,左、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140mm,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240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600mm,正常犂耕时,两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335mm,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695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220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水旱两用耕整机,其特征在于各部件间的装置距离是: 驱动轮与横梁套管中心距离为1038mm,驱动轮与支承轮垂直距离为1235mm,驱动轮距牵引架的铰接点D距离为588mm; 牵引杆与牵引架的铰接点D距横梁套管中心距离为450mm、距横梁中心垂直距离为53mm、距升降操纵杆与支架的固定铰接点O的水平 距离为330mm、垂直距离为207mm、距牵引杆与升降连杆铰接点E的距离为540mm; 升降操纵杆与支架的固定铰接点G距升降操纵杆与升降连杆铰接点F距离为180mm,距升降操纵杆末端H距离为470mm; 牵引杆与升降连杆铰接点E距升降操纵杆与升降连杆铰接点F距离为120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水旱两用耕整机,其特征在于使用的犁体是“五一”型畜力水田犁体,犁体的犁辕前端的短轴的中心I点距犁铧的铧尖K点的水平距离为204mm、垂直距离为384mm,K点距犁辕中心线的最高点的高度为498mm。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手扶拖拉机。

    目前使用手扶拖拉机种类很多,功率一般在7.35千瓦以上,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需要较小型农业犁耕机械代替畜耕,可以降低购置机械成本,又可以免去饲养耕牛,起到以机代牛的作用,在本发明以前已有湖南耒阳插秧机厂生产的ILB-3型水田耕整机,被誉为“一头牛的价钱,两头牛的功效”,但该机不能陆地行走,需拆成部件才能转移,该机只能水耕,不能旱犁,近几年来,湖南衡阳市、耒阳市,广东始兴县对该机作了一些改进,可在砂质土壤旱耕,但未能犁耕比阻较大的稻田,另外,以上两种耕整机总体配置不合理,工作时,纵向和横向稳定性差,容易翻车,没有制动装置,使用不安全。

    本发明的水旱两用耕整机在1LB-3型水田耕整机基础上进行改进,保持原机水田犁耕的技术性能,克服了原机不能陆地行走、稻田不能旱耕、纵向和横向不稳定、制动不可靠等缺点,使之既能陆地运输,又能犁耕,既能水耕,又能旱犁,其犁耕功效超过一头健壮耕牛的耕力,具有结构合理,性能良好,适应性强,工作安全可靠,且大部零件与1LB-3型水田耕整机通用,便于生产及用户维修保养。

    本耕整机由一个驱动轮和两个支承轮支承全机重量,驱动轮配备三种轮子,驱动轮由发动机经一级三角皮带传至离合装置,减速箱,经两对正齿轮,驱动轮子前进,并配有刹车装置,行驶安全可靠。两个支承轮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相应位置,保证耕整机的纵向和横向的稳定性。

    本耕整机结构如示意图1:(1)发动机;(2)操向手柄;(3)离合刹车操纵杆;(4)牵引架;(5)支承轮水平调节板;(6)配重块;(7)座位;(8)升降操纵杆;(9)升降连杆;(10)支架;(11)牵引杆;(12)犁总成;(13)入土角调节板;(14)支承轮套;(15)左支承轮;(16)横梁;(17)横梁套管;(18)右支承轮;(19)驱动轮;(20)减速箱;(21)三角皮带。

    发动机为2.94千瓦柴油机,安装在动力机架上,通过两根三角皮带、锥形离合器、减速箱,带动驱动轮旋转,驱动机车前进,安装在横梁上的两个支承轮同时起支承作用,使整机行走;操向手柄(2)控制机车前进方向,可向左或向右转向75°;离合刹车操纵杆(3)控制动力的接合、分离和刹车;减速箱(20)与牵引架(4)通过牵引销轴连接;牵引架(4)上连接有牵引杆(11)、升降连杆(9)、升降操纵杆(8)、座位(7)、支架(10)、横梁套管(17);升降操纵杆(8)与支架(10)、升降连杆(9)铰接;升降连杆(9)与牵引杆(11)铰接组成四连杆机构,用以在田间转弯时,提升犁体;升降操纵杆(8)由驾驶员用脚操纵;支架上有若干个孔,横梁套管长为310mm,横梁套管左端有支承轮套,犁田坎边第一犁时,左支承轮安在此套管中;横梁(16)穿在横梁套管中;其两端各有一支承轮套(14),横梁的适当位置有若干个孔;用于销钉固定配重块及支承轮套,右支承轮通过支承轮水平调节板(5)穿在支承轮套内,用销钉固定。正常犁耕时,右支承轮走在前一犁的犁沟里,根据耕深调节它的高低使机体保持水平状态。左、右支承轮(15)、(18)是用厚2mm钢板制成,直径为350mm,轮缘宽为80mm;配重块(6)用于平衡机体,可用生铁或铁板做成若干块,有卡口卡在横梁上,用销钉固定,质量合共36.6kg。

    驱动轮(19),也是前轮,既起支承作用,更重要的是驱动作用,前轮配备三个,一个是陆地行走的充气橡胶轮,载重26×2 1/2 软边车胎与载重26×2 1/2 内胎。一个是水耕用的长叶铁叶轮,是原机的水耕叶轮。旱地犁耕用地短叶铁叶轮,其结构如图2和图3,图2为正视图,图3为剖视图,短叶铁叶轮由轮毂(22)、轮辋(23)、轮圈(24)、固定盘(25)、叶片(26)、轮辐(27)组成,轮辋直径为540mm,轮辋上焊有高度为70mm、宽度为110mm、厚度为10mm的径向叶片13块,轮缘直径为680mm。

    旱地犁耕其地面阻力和犁耕阻力往往比水田犁耕大4~6倍,在原有动力基础上,克服比原来大4~6倍阻力,驱动整机前进,驱动轮是很关键部件,本设计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满足要求。

    一般水稻田的土壤质地多为粘土或轻粘土,其犁耕比阻K分别为3.92~5.88牛顿/厘米2和5.88~7.84牛顿/厘米2,(中国展望出版社,农业机械化工程,1987年版),当犁耕深度a为14厘米、耕宽b为12厘米时,犁耕阻力:

    P阻=Kab(3.92~7.84)×14×12=658.6~1317.1牛顿耕整机旱地犁耕实际称重,其重力分别为:

    前轮支承重GA=1793.4牛顿,两个后轮支承重分别为GB=656.6牛顿和GC=837.9牛顿。

    地轮驱动力按传动计算:

    式中:M-地轮轴扭矩

    N-发动机功率  2.94千瓦

    η总-总传动效率 0.8

    n-地轮转速  32.6转/分

    R-地轮半径  0.34米

    地轮驱动力按粘着力及叶轮对土壤的机械作用力计算:

    P驱动=P粘+P叶

    其中P粘=ψ×GA

    式中:ψ-粘着系数,割茬地钢轮ψ=0.7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册,第5页)

    即:P粘=0.7×1793.4=1255.4牛顿

    叶片作用于土壤,而土壤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叶片,有径向和切向两个分力,对驱动起作用的为切向分力,在工作过程中,这个力是变化的,设其近似计算:

    P叶=q×叶片面积×1.5片

    式中:q-土壤比压

    壤土稻茬田q=(48.8~53.9)×103帕

    (华南农业大学苏显添等,珠江三角洲水田土壤承压特性探讨)

    已知叶片面积=0.07×0.11=0.0077米2

    即:P叶=(48.8~53.9)×103×0.0077×1.5=563.6~622.5牛顿

    ∴P驱动=P粘+P叶=1255.4+(563.6~622.5)=1819~1878牛顿

    轮子的滚动阻力P轮阻:

    P轮阻=f(GA+GB+GC)

    式中:f-滚动阻力系数

    割茬地钢轮f=0.15

    即:P轮阻=f(GA+GB+GC)=0.15(1793.4+656.6+837.9)=493.2牛顿

    P阻+P轮阻=(658.6~1317.1)+493.2=1151.8~1810.3牛顿

    可见,P驱动>P阻+P轮阻满足耕作要求。

    而耕牛的牵引力P牛=(20~25%)×体重

    (实用机械设计手册)

    设牛体重力为2940~3920牛顿

    即牛的牵引力:P牛=(20~25%)×(2940~3920)=588~980牛顿

    因此本机的设计已大大超过健壮耕牛牵引力。

    本机的传动装置如图4,主动皮带轮(28)、离合皮带轮(29)、正齿轮(30)、驱动轮(19)。主动皮带轮(28)有两个,一个为快速,用于水田作业及陆地行走,直径为100mm,另一个为慢速,用于旱地犁耕,直径为88mm,离合皮带轮(29)直径为210mm。减速箱内有两对正齿轮传动减速,分别为Z1、Z2和Z3、Z4,Z1、Z2为一对,轮齿为14和93,模数为2,Z3、Z4为一对,轮齿为14和69,模数为3,三角皮带采用两根A型带,长度为1400mm。

    本机设有离合器,使机行走方便,工作安全可靠,离合器通过操纵杆控制动力输入,使机车前进或刹车。图5为离合器结构图,图6为离合刹车手柄的几个位置示意图:离合皮带轮端盖(31)、螺母(32)、离合皮带轮(29)、调整垫片(33)、离合摩擦片(34)、摩擦锥(35)、钢球(36)、离合滚珠压板(37)、离合刹车操纵杆(3)、离合轴承座(38)、离合器弹簧(39)、垫圈(40)、刹车带(41)、销钉(42)、离合拨销(43)、挡圈(44)、离合拨套(45)。

    操纵杆在中间为分离位置,此时皮带轮空转,动力不输入;操纵杆向前推为结合位置,摩擦离合锥和皮带轮的内锥面接合,使动力传入减速箱;操纵杆向后拉,刹车带紧抱住离合锥,刹住了机车,使机车停止前进。

    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左、右支承轮的位置,图7为耕整机在不同工作状态时,两个支承轮位置示意图:Ⅰ、Ⅰ为陆地行走状态,两个支承轮与驱动轮基本成“品”字形,横梁右边放配重块,用销钉固定,横梁左边放铁叶轮,两个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335mm,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415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398mm;Ⅱ、Ⅱ为犁田坎边第一犁状态,将横梁(16)右移,使左支承轮套碰到横梁套管为止,左支承轮安装在横梁套管上的支承轮套中,横梁右边放配重块,用销钉固定,这时左、右两支承轮的中心距离为1140mm,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240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600mm;Ⅲ、Ⅲ为正常犁耕状态,将横梁左移,使右支承轮套碰到横梁套管为止,横梁左边放配重块,用销钉固定,这时,右支承落在前一犁的犁沟里,驱动轮在靠近前一犁未耕地上,两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335mm,驱动轮与左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695mm,驱动轮与右支承轮中心距离为1220mm。

    与本耕整机相配套的犁体是“五一”型畜力水田犁,犁总成(12)由犁体(46)和犁辕(47)组成,见图12:犁体包括犁铧、犁壁和犁床。犁体可水旱两用,旱犁时具有断条、架空的翻垡特征,水耕时覆盖性能良好,并且,牵引阻力和侧向力都较小,适于水旱两用耕整机配套使用。犁辕则应用原水田耕整机的犁辕,其下端经改短并焊上连接板。犁体上的犁床通过连接板与犁辕连接,并增加犁托(48)加强犁壁的强度和刚度,以适应耕作速度比畜力耕作有所提高而致受力增大的情况。犁铧的铧尖K点与犁辕前端的短轴的中心I点的水平距离为204mm、垂直距离为384mm。K距犁辕中心线的最高点的高度为498mm。犁总成通过I点与入土角调节板(13)铰接,并通过调节板上的调节孔J调节犁体的入土角,当耕深为133.3mm时,入土角为9°,易于入土和入土行程较短,调好后用销子使犁辕与调节板固定成整体,由牵引杆(11)牵引进行耕作。犁体在水平面内的配置见图7,铧尖配置在驱动轮的牵引线上,为正牵引,驱动轮走在未耕地上,使驱动力保持有较大值且犁的耕幅稳定。

    水田犁耕可按原机耕作方法进行。

    本耕整机除对原机的部件进行改进外,在总体配置也作了重大调整,总体配置如图8:D点是牵引杆(11)与牵引架(4)铰接点,G是升降操纵杆(8)与支架(10)的固定铰接点,E是牵引杆(11)与升降连杆(9)铰接点,H是升降操纵杆末端,F是升降操纵杆(8)与升降连杆(9)铰接点,I是犁总成通过犁辕前端的短轴与入土角调节板(13)铰接点,J是调节板上的调节孔,K是铧尖。

    驱动轮(19)与横梁套管(17)中心位置距离为1038mm,驱动轮与支承轮垂直距离为1235mm,驱动轮与D点中心距离为588mm,D点与横梁套管(17)中心距离为450mm,D点与横梁中心垂直距离为53mm,D点与G点水平距离为330mm,D点与G点垂直距离为207mm,D点与E点距离为540mm,G点与F点距离为180mm,G点与H点距离为470mm,E点与F点距离为120mm。

    根据耕整机在不同的工作状态其支承轮的位置及总体配置,对耕整机的纵向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见图9~11和表1~3。为了便于作图和说明,把驱动轮(19)多取了一个名称为A,左支承轮(15)称为B、右支承轮(18)称为C,图9为耕整机陆地行走重力分布水平投影图,图10为耕整机犁田坎边第一犁重力分布水平投影图,图11为耕整机正常犁耕重力分布水平投影图。A点为驱动轮(19)中心的水平投影点,B、C分别为左支承轮(15)和右支承轮(18)中心的投影点,AB、BC、AC分别为三个轮子的相互尺寸,ABC组成的三角形即为机器的支承面积,当机器重心投影落在ABC三角形内则稳定,投影点越靠近ABC三角形的形心,则稳定性越好。

    分别在A、B、C各轮处测得支承重量为GA、GB、GC;全机未乘坐人以及乘坐人后直行、左转弯、右转弯等状态对重力分布是不同的,分别测得结果列于表,表1为图9的测定结果,表2为图10的测定结果,表3为图11的测定结果。

    根据重力的分布用图解法求得全机的重心水平位置。以驱动轮中心投影点A为座标原点,与前进相反方向为X轴,横向为Y轴,则重心的水平投影点位置Ox和Oy分别如表中所列尺寸,重心距离轮子支承面的高度Oz用测定在斜面上重心的投影变量计算而得,也列于表中。

    从重心分布结果可知:陆地行走状态,图9:Ox在600~642mm范围,Oz为463.3mm,纵向稳定性可靠,Oy在9~40mm范围,横向稳定性也可靠,犁田坎边第一犁状态,图10;左支承轮移近犁体,右支承轮移至右侧,支承点A、B、C有所改变,测得重心的水平投影Ox在500~562mm范围,纵向稳定性可靠,Oy在110~150mm范围,距离AB边有足够距离,横向稳定性仍有保障,正常犁耕状态,图11:左支承轮移至左侧,右支承轮落在犁沟中,支承点A、B、C如图11所示,测得重心的水平投影Ox在528~572mm范围,纵向稳定性可靠,Oy在157~208mm范围,比较接近支承面的形心,横向稳定性较好。

    纵向和横向的极限坡度如表4。

    表4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极限角a纵向危险位置转向极限角a横向危险位置转向引起翻车的高低差(mm)陆地行走50°直行27.5°右转616旱犁田边47°右转19°直行371旱地犁耕48°右转24.5°右转552

    本耕整机的技术规格

    型式

    乘座式

    外型尺寸(长×宽×高)

    2300×1430×1300毫米

    质量

    200千克(不包括发动机)

    配套动力

    型号:Z170FM风冷柴油机(带飞轮发电板)

    功率:2.94千瓦

    额定转速:2600转/分

    额定功率时的燃油消耗率:≤285.5克/千瓦小时

    质量:44千克

    犁田

    犁耕水田:深度12~14厘米

    耕宽14~16厘米

    功效1~1.2亩/小时

    犁耕旱地:耕深12~14厘米

    耕宽10~12厘米

    功率0.5~0.6亩/小时

    耙田

    耙宽1200毫米

    耙深100毫米

    功效2~3亩/小时

    蒲滚

    蒲滚宽1000毫米

    蒲滚深100毫米

    功效2~3亩/小时

    道路行走速度:4~5公里/小时

    耗油

    犁水田0.7~0.8千克/亩

    犁旱地1.4~1.6千克/亩

    耙田、滚田0.2千克/亩

水旱两用耕整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水旱两用耕整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水旱两用耕整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旱两用耕整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旱两用耕整机.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水旱两用耕整机在ILB-3型水田耕整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小型手扶拖拉机。本机由驱动轮和两个支承轮支承全机重量,驱动轮配有三种轮子,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配用不同轮子,陆地行走,配用充气橡胶轮;水田犁耕配用长叶铁叶轮;旱地犁耕配用短叶铁叶轮;两个支承轮根据耕整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轮子的不同位置,保证耕整机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并配装制动装置,工作安全可靠。旱地犁耕深度1214厘米,耕宽1012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