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脂环族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多巴胺能受体、5-羟色胺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羟色胺转运蛋白受体具有亲和力的新的脂环族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包含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性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或阿尔茨海默病。
本领域的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被视为全球性的医学问题。许多患有那些疾病的人正在不断地增长,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且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睡眠障碍和成瘾是主要的疾病。主要的神经病学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症和不同的疼痛障碍。
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基于它们在长期治疗后诱发神经学副作用的易发生性被分成两个主要类型。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在反复给药后诱发各种锥体外系副作用(EPS),包括帕金森样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用所谓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例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进行的反复治疗与神经学副作用的低发生率相关。典型抗精神病药减少阳性症状,但不减少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血浆催乳素水平在人体内增加且存在体重增加,其可能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效地减少阳性症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同时产生严重性较低的EPS。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它们升高人体内血浆催乳素水平的倾向性方面不同。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边 缘叶系统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的多巴胺D2受体。这种机制负责抗精神病作用(减少阳性症状)和诱导EPS。在对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响应的患者的纹状体内高多巴胺D2受体占据的PET发现提供了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多巴胺假说的临床支持。具有良好响应的患者显示多巴胺D2受体占有率高于65%(Nord M,Farde L.Antipsychoticoccupancy of dopamine receptors in schizophrenia.CNS Neuroscience&Therapeutics.2010;17:97.)。EPS的发生似乎与较高的多巴胺D2受体占据(高于80%)相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被称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精神病和躁狂。每种药物都具有独特的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还具有另外的抗抑郁征、焦虑症或镇静特性(Schwartz T.L.,Stahl S.M.,CNS Neurosci.Ther.;17(2),110-7,201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对于较弱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共同具有强效的5-羟色胺5-HT2A受体拮抗作用。这种药效学特性是“非典型性”的基础(Meltzer H.Y.,Neuropsychopharmacology;1,193—6,1989)。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使得多巴胺活性更高和在黑质纹状体系统中发生神经传递以避免EPS。相同的机制可以使得阴性症状发生小的改善,且结节漏斗途经中的5-HT2拮抗作用可以有助于避免高催乳素血症(SchwartzT.L.,Stahl S.M.,CNS Neurosci.Ther.;17(2),110-7,2011)。
多巴胺能D2受体是抗精神病疗法的主要生物靶标。以下是得到认可的事实:边缘叶系统中这些受体的阻断负责精神安定药的抗精神病活性,特别是用于预防阳性症状。目前使用的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显示出对多巴胺D2受体至少中度的亲和力。然而,如果不通过对这些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或通过影响其他受体(5-HT2A、5-HT1A、α2c)进行补偿,黑质纹状体系中这些受体的阻断可能是锥体外障碍(例如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并且在高催乳素血症的结节漏斗途经内(Miyamoto S.等人,Mol.Psychiatry;10(1),79-104,2005)。
多巴胺能D3受体位于边缘皮质中且由此优先阻断这些受体提供局部选择性抗多巴胺能活性。这导致在减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中 的有效性提高,从而减少了对锥体外系统的阻断,且因此降低了主要副作用例如假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此外,几种临床前期数据提示D3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在减少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更为有效且改善了工作记忆(Gray,J.A.,Roth B.L.;Schizophr.Bull.;33(5,1100-19,2007)。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相互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抗5-羟色胺能受体5-HT2A型的拮抗活性可以刺激锥体外系、结节漏斗系和前额皮质而非边缘系统内的多巴胺释放,这可能导致不期望的锥体外症状和D2受体阻滞诱导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减轻和所述药物对抗精神分裂症的一些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增加,不增加阳性症状。据认为对5-HT2A受体的高于对D2受体的高亲和力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性的原因之一。与阻断5-HT2A受体导致的那些作用类似的作用通过刺激5-羟色胺受体5-HT1A型实现(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据假定刺激5-HT1A受体与阻断D2受体结合参与抗精神病作用,尤其是在药物的安全特性方面,并且有益于抗击精神分裂症的情绪和认知症状(Kim D.等人,Neurotherapeutics,6(1),78-85,2009)。
5-HT6型5-羟色胺能受体几乎仅位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5-HT6受体在边缘和皮质脑区域中的定位和几种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舍吲哚)和抗抑郁药(米安色林、阿米替林(amitryptiline))对5-HT6受体的相对强的亲和力和拮抗活性二者提示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近期文献中的数据显示,阻断5-HT6受体因胆碱能传递增加而可能涉及促认知作用、因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传递增加而涉及抗抑郁活性,以及涉及抗焦虑作用。有证据显示5-HT6受体已作为非常有意义的分子靶标出现,且该受体的拮抗剂可以用作特征在于认知损害的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中的潜在药物(Liu K.,Robichaud A.,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70,145–168,2009;A;Nikiforuk,A,Neuropharmacology52(5),1274–83,2007)。此外,已经根据临床批准的与安全性增强一致的机制证实5-HT6受体拮抗剂 在减少食物摄取和体重方面是有效的。因此,具有5-HT6受体拮抗活性的几种化合物目前在临床上进行评价用于治疗肥胖(Heal D.等人,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117(2),207-231,2008)。
自从1993年以来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5-羟色胺能5-HT7受体可能在控制昼夜节律、睡眠、体温调节、认知过程、疼痛和偏头痛以及神经元兴奋性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对5-HT7受体的强亲和力和拮抗活性提示这些受体在许多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学中的潜在作用。考虑到文献中提供的行为数据,已确立选择性5-HT7受体拮抗剂在大鼠和小鼠中产生抗抑郁和抗焦虑活性(A.等人,Neuropharmacology51,578-586,2006)。使用抗精神病活性的小鼠模型,Galici等人显示了选择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还可以引起抗精神病样作用(Galici R.等人,Behav.Pharmacol.;19(2),153-9,2008)。
位于下丘脑中的5-羟色胺能5-HT2C受体和组胺能H1受体在食物摄取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抗精神病药物产生的这两种类型的这些受体的阻断与体重增加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最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阻断大部分位于皮质区域和海马、纹状体、中隔核、丘脑和中脑核中的5-HT2C受体可以产生有益的抗抑郁作用和促认知作用。在黑质中,5-HT2C受体与GABA共同定位,显示它们对多巴胺能传递产生直接控制。因此,阻断5-HT2C受体与5-HT2A受体可以增强D2受体介导的对多巴胺能投射的强抑制控制,同时具有对抗锥体外系症状的保护作用(Kim D.等人,Neurotherapeutics,6(1),78-85,2009)。抗精神病药物产生的组胺能H1受体阻断可能涉及在临床上有益于控制唤醒的镇静作用伴随精神病的急性期。似乎同时减少新分子对这两种类型的这些受体的亲和力可能是防止体重过度的要素。然而,因为阻断5-HT2C和H1受体的某些有益性,不必完全消除对这些受体的亲和力。
阻断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抗抑郁药诱导的胞外单胺类增加。这可能提示,抑制单胺转运蛋白且同时阻断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物质可 能是有效和速效的新抗抑郁药。此外,α2拮抗剂增强额皮质中的乙酰胆碱分泌并且可以改善认知功能,从而可以在抗抑郁症疗法和抗精神病疗法二者中都提供附加的优势(尤其是阴性症状的改善)。阻断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还可以抵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导致的性功能障碍(Millan M.,Neurotherapeutics,6(1),53-77,2009)。α2拮抗剂还可以有益于减少由阻断纹状体中D2受体导致的锥体外系症状。类似地,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尽管可能产生包括低血压在内的外周不良作用,但是可以产生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益处,其包括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的风险。这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5-羟色胺能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Horacek J.等人,CNS Drugs,20(5),389-409,2006)。
σ受体是一组单独的中枢神经系统受体;然而,它们的生理学作用仍然未知。已显示一些拟精神失常药物质如苯环利定、去氧麻黄碱、海洛因或右美沙芬是有效的σ受体激动剂。另一方面,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是σ受体的强拮抗剂,这对其抗精神病潜能而言是重要的。已确立选择性σ受体激动剂可以产生抗抑郁作用(Cobos E.等人,Curr.Neuropharmacol.,6(4),344-66,2008)。上述发现提供了σ受体亲和力可以促成新的精神病治疗药物的总体有益的药理学特性的证据。
因为胆碱能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强胆碱能系统活性的物质。这包括作为烟碱或毒蕈碱受体的选择亚型的激动剂和5-HT6受体拮抗剂的物质。另一方面,由与上述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潜在促认知作用可能被抗胆碱活性掩蔽。因此,在所关注的范围内的是无针对胆碱能受体的拮抗特性的物质。此外,这种策略使得能够消除许多不期望的外周自主作用,如便秘、口干或心动过速(Miyamoto S.等人,Mol.Psychiatry;10(1),79-104,2005)。此外,已经发现M3毒蕈碱受体参与控制胰岛素分泌且它们的活化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因此,可以预期从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例如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治疗的患者中发生II型糖尿病的风险 来说M3受体阻断可能是不利的。近期研究集中于没有这种不期望的作用的物质(Silvestre J.S.,Prous J.,Methods Find.Exp.Clin.Pharmacol.;27(5),289-304,2005)。
由抗精神病药物例如舍吲哚、齐拉西酮导致的另外的严重副作用是与心肌细胞延迟复极化相关的心律失常。这种病症在心电图(ECG)上显示为校正的QT间隔(QTc)延长,它是阻断hERG钾通道的物质最常引起的状况。为了防止引入具有致心律失常可能的开发备选药物,在研究的非常早期阶段使用电生理学方法对新物质它们阻断hERG钾通道的效力进行体外筛选(Recanatini M.等人,Med.Res.Rev.,25(2),133-66,2005)。
尽管自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引入了新的精神病治疗药物(尤其是精神安定药、抗抑郁药、苯二氮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毫无疑问是一个突破,但是神经精神障碍的疗法仍然远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可利用的药物引起的有限功效和广谱副作用。这些缺陷对现代药物疗法而言是一个挑战,并且正在持续努力寻找新的更有效的精神病治疗药物。
一些脂环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是本领域已知的。
US2001/0034352公开了可用于治疗与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的哌啶的磺酰胺衍生物。
WO98/29411公开了一些磺酰胺衍生物,它们对5-HT1A以及D2、d3和D4受体具有亲和力,并且可用于治疗CNS疾病。
从US4034098中已知一些具有低血压活性的脂环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
EP976732A公开了化合物,该化合物显示出5-羟色胺拮抗作用,可用于治疗、缓解或预防痉挛性麻痹,或作为用于缓解肌强直的中枢肌肉松弛剂。
WO02/22579公开了具有抗精神病活性的磺酰胺杂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由一种或多种GPCR-s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异常活性引起的疾病,尤其用于治疗精神病障碍。
WO2007/110449、WO2007/118853和WO2009/040659公开了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尤其可用于治疗疼痛)的苯磺酰胺衍生物。
此外,在WO2006/105127中,磺酰胺衍生物作为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抑制剂起作用。
EP1190710A涉及化合物,尤其是哌啶磺酰胺类,它们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WO03/087086公开了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其中5HT起作用的疾病(尤其抑郁症)的一组宽泛的被取代的吲哚衍生物。
US5739135、US5827875和5885983涉及潜在可用作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的抑制剂的化合物。
WO01/07436公开了被取代的氧代氮杂杂环化合物,其抑制因子Xa和因子IIa,由此可用于治疗和预防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
在WO2004/002490中公开了用于治疗哺乳动物中细菌感染的哌啶衍生物。
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潜在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化合物。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的新化合物,它们与目前使用的药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有效性。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化合物,它们可以消除与目前使用的疗法相关的不良作用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式(I)表示的结构的新脂环族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及其对映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溶剂合物
其中
A表示萘基,或9元或10元双环基团,其通过它的芳族碳原子之一与–(O)p-(CH2)n-连接,由与如下环稠合的苯环组成:
-具有1个选自N和S的杂原子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杂芳族环,其中该双环基团可以未被取代或被卤素原子取代;或
-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和O的杂原子的5元或6元杂环非芳族环,其中杂环可以未被取代或被=O或一个或多个C1-C3-烷基取代;
D表示选自下组的结构部分:
-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基、卤素原子,卤代-C1-C3-烷氧基-、-CN、-OH和苯基;
-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萘基,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C1-C3-烷氧基和卤素原子;
-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5元芳族杂环基,其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卤素原子和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和O的杂原子的5元杂芳族环,通过其芳族碳原子之一连接至磺酰胺基团;以及
-由选自与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芳族或非芳族杂环稠合的苯和吡啶的环组成的双环基团,其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卤素原子和=O,通过其芳族碳原子之一与磺酰胺部分连接;
r独立地表示0或1;
x、z独立地表示1或2;
n表示3并且p表示0,或n表示2并且p表示1。
就一组特别的本发明化合物而言,D表示选自如下的结构部分:
-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所述取代基独立 地选自C1-C4-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基、卤素原子、-CN、-OH和苯基;
-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萘基,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和卤素原子;
-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芳族杂环基,其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卤素原子和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和O的杂原子的5元杂芳族环;通过其芳族碳原子之一与磺酰胺基团连接;以及
-由选自与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芳族或非芳族杂环稠合的苯和吡啶的环组成的双环,其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卤素原子合=O,通过其芳族碳原子之一磺酰胺部分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中,A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与-(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这些连接均通过苯环的碳原子。优选地,当p为1时,A通过苯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替代的实施方案中,A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与–(O)p-(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这些连接均通过杂环的碳原子。优选地,当p为0时,A通过杂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
优选地,对于上述式(I)的化合物,如果A通过苯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连接,那么n为2且p为1,以及果A通过5元杂芳族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连接,那么n为2且p为1,或n为3且p为0。
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变化形式之一为式(I)的化合物,其中A表示萘基。萘基可以连接–(O)p-(CH2)n-部分的氧原子,此时p为1;或与-(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这些连接均在萘环的1(α)或2(β)位上。上述变化形式中优选的是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其中A是萘基,并且与–(O)p-(CH2)n-部分(p=1)的氧原子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A表示9元双环基团,其由与具有1个选自N和S的杂原子(优选具有N作为杂原子)的5元单杂芳族环稠合的苯环组成。在这种情况中,A可以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与–(O)p-(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这些连接均通过苯环的碳原子或5元杂芳族环的碳原子。有利的是,在这种情况中,A通过苯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通过5元杂芳族环的碳原子与–(O)p-(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优选地,在该组中A表示1H-吲哚-4-基、1H-吲哚-6-基或1H-吲哚-3-基,其可以任选地被卤素原子取代。更优选地,在这组中A表示与–(O)p-(CH2)n-(p=1)部分的氧原子连接的1H-吲哚-4-基或1H-吲哚-6-基或被卤素原子取代并且与-(CH2)n-(p=0)部分的碳原子连接的1H-吲哚-3-基。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A表示9元双环基团,它由与具有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杂芳族环稠合的苯环组成。A可以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与-(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其通过苯环的碳原子或5元杂芳族环的碳原子,优选通过5元杂芳族环的碳原子连接。在这组化合物中优选的A选自1,2-苯并唑-3-基和1,2-苯并噻唑-3-基,其可以任选地被卤素原子取代。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A表示10元双环基团,它由与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和O的杂原子的6元杂环稠合的苯环组成。在这种变化形式中,A可以仅与–(O)p-(CH2)n-部分的氧原子连接,此时p为1,或与-(CH2)n-部分的碳原子连接,此时p为0,其通过苯环的碳原子连接。优选地,在这种变化形式中,A表示1,4-苯并二烷-5-基。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基团A表示9元双环基团,它由与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和O的杂原子的5元非芳族杂环稠合的苯环组成,且其中杂环被=O或被一个或多个C1-C3-烷基取代。优选地,在该组化合物中,A选自1,3-二氢-2H-吲哚-2-酮-4- 基、1,3-苯并唑-2(3H)-酮-7-基、1,3-苯并唑-2(3H)-酮-4-基和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7-基。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D表示苯基。苯基可以未被取代或如上述对取代基D所定义的被取代。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D表示萘基。萘基可以在萘环的1(α)或2(β)位上连接至磺酰胺部分的硫原子。萘基可以未被取代或如上述对取代基D所定义的被取代,例如被卤素原子或C1-C3-烷氧基取代。优选地,萘基未被取代。
本发明的另一组化合物是式(I)的化合物,其中D表示由选自与具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5元芳族或非芳族杂环稠合的苯和吡啶的环组成的双环基团,其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C1-C4-烷基、卤素原子和=O。优选地,在这种变化形式中,D选自2,3-二氢苯并呋喃-6-基、苯并噻吩-2-基、苯并噻吩-3-基、咪唑并[1,2-a]吡啶-3-基、1,3-苯并噻唑-4-基和1,3-苯并噻唑-5-基,其可以任选地被卤素原子和/或C1-C3-烷基取代。
本发明另一组式(I)的化合物是式中n为3且p为0的化合物。
本发明另一组式(I)的化合物是式中n为2且p为0的化合物。
本发明另一组式(I)的化合物是式中x和z均为2的化合物。因此,这些化合物是哌啶衍生物。
本发明另一组式(I)的化合物是式中x为2且z为1的化合物。因此,这些化合物是吡咯烷衍生物。
本发明另一组式(I)的化合物是式中x和z均为1的化合物。因此,这些化合物是氮杂环丁烷衍生物。
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的另一种变化形式是式中r为0的化合物。
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的另一种变化形式是式中r为1的化合物。
可以举出如下具体的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
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2.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 苯磺酰胺;
3.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4.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8.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9.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10.4-溴-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11.4-氯-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1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1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丙基苯磺酰胺;
14.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1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1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1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1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19.3-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2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2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2.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23.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3-二氢苯并呋喃-6-磺酰胺;
2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27.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8.5-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9.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咪唑并[1,2-a]吡啶-3-磺酰胺;
3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3-苯并 噻唑-4-磺酰胺;
3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苯磺酰胺;
3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3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萘-1-磺酰胺;
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3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3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3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39.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40.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41.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42.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43.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44.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45.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46.4-氟-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47.3-氯-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48.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49.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1-磺酰胺;
50.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2-磺酰胺;
51.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52.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53.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54.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55.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56.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57.4-叔丁基-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58.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59.4-氰基-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60.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1-磺酰胺;
61.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62.5-氯-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63.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64.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65.3-羟基-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66.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67.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68.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69.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70.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71.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72.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73.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4.3-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5.4-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6.3-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7.4-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78.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79.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8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8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82.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氟-苯磺酰胺;
83.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4-氟-苯磺酰胺;
84.3-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 胺;
85.4-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86.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87.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8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89.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氟-苯磺酰胺;
90.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4-氟-苯磺酰胺;
91.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92.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93.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94.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1-磺酰胺;
95.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2-磺酰胺;
96.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97.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9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99.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 基]萘-2-磺酰胺;
100.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1-磺酰胺;
101.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102.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103.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104.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105.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106.N-[[1-[2-(2-氧代二氢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07.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108.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109.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4-哌啶]-3-羟基-苯磺酰胺;
110.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111.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112.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13.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114.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15.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116.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117.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11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119.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120.N-[1-[2-(1-萘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121.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22.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23.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24.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25.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1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1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2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129.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30.5-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31.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3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5-磺酰胺;
13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13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136.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37.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3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13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141.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14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144.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5.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 -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6.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7.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8.4-溴-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4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15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15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15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15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5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155.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156.3-氯-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5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158.3,4-二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5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16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6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62.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63.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64.6-氯-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65.6-氯-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66.5-氟-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67.5-氯-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68.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169.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吲哚-5-磺酰胺;
170.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吲哚-4-磺酰胺;
171.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172.3-氯-4-氟-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73.3,4-二氟-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74.6-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benzodioxin)- 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75.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7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17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17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179.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8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181.4-叔丁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8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183.3,4-二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8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185.4-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18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18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18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18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19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19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192.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19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碘-苯磺酰胺;
19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19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苯基-苯磺酰胺;
196.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97.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98.6-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199.6-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00.6-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01.6-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02.5-氟-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03.5-氟-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 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04.5-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05.5-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06.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07.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08.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20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甲基-苯磺酰胺;
210.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211.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21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21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214.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215.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21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21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咪唑-4-磺酰胺;
21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21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22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22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222.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223.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224.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225.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2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228.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29.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30.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231.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232.7-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 萘-2-磺酰胺;
233.7-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234.6-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23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237.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38.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3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24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4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242.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43.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4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24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4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24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248.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49.3-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5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251.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52.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53.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5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25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25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磺酰胺;
25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25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25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26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26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 并噻吩-3-磺酰胺;
26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263.3-氯-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6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265.3,4-二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6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267.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68.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69.6-氯-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70.6-氯-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71.5-氟-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72.5-氯-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73.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274.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吲哚-5-磺酰胺;
275.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吲哚-4-磺酰胺;
276.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 胺;
277.3-氯-4-氟-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78.3,4-二氟-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7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28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8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282.6-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83.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28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唑-2-磺酰胺;
285.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5-磺酰胺;
28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28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28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289.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90.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9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29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9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29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295.4-叔丁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29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29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29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氟-苯磺酰胺;
299.4-氰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30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301.3,4-二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30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30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30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305.4-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 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30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磺酰胺;
30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30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30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31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31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31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31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31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5-异唑-5-基-噻吩-2-磺酰胺;
315.3-氰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316.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317.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31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31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4-二氟-苯磺酰胺;
32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32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碘-苯磺酰胺;
322.3-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32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5-甲基-异唑-4-磺酰胺;
32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25.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萘-2-磺酰胺;
326.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4-苯基-苯磺酰胺;
328.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磺酰胺;
32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33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33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32.6-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33.6-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334.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5-氟-3-甲基- 苯并噻吩-2-磺酰胺,
335.5-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36.3,4-二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337.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338.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339.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340.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34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342.3-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4-氟苯-磺酰胺,
343.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4-二氟苯磺酰胺,
344.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45.6-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46.6-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347.5-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48.5-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349.3,4-二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 酰胺,
35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351.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352.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353.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354.3-氯-4-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355.3,4-二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及其对映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溶剂合物。
上述式(I)的脂环族胺类的磺酰胺衍生物对受体显示亲和力,所述受体被认为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中的治疗靶标,例如多巴胺能受体(特别是D2和D3)、5-羟色胺能受体(特别是5-HT1A、5-HT2A、5-HT6、5-HT7)、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别是α1和α2C)和5-羟色胺转运蛋白受体。它们对与不良作用相关的生物靶标具有低亲和力,例如毒蕈碱受体M3、组胺能受体H1或5-羟色胺能性受体5-HT2C。由于这种广泛的药理学特性,所以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用于医学中,用于治疗和/或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妄想综合征以及与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有关和无关的其他精神病症;抑郁症;双相性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症发作;不同病因的焦虑症;意识障碍,包括昏迷状态;酒精或其他病因的精神错乱;攻击;精神运动性激动和其他行为障碍;不同病因的睡眠障碍;不同病因的戒断综合征;成瘾;不同病因的疼痛综合征;精神活性物质中毒;不同病因的大脑循环障碍;不同病因的心身障碍; 转换障碍;分离型精神障碍;排尿障碍;孤独症和其他发育障碍,包括夜尿、口吃、抽搐;不同类型的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其它疾病过程中的精神病理学症状和神经学障碍。
因此,本发明的主题是如上所定义的式(I)的化合物,其用作药物。
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可以以药物组合物或包含它的制剂的形式给予式(I)的化合物。
因此,本发明的主题还有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或赋形剂组合的作为活性物质的如上所定义的式(I)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主题还有上述式(I)的磺酰胺衍生物,其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中。
本发明还涉及治疗哺乳动物(包括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其包括给予治疗有效量的上述式(I)的化合物或包含如上所定义的式(I)的化合物作为活性物质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说明书中所用的术语具有如下含义。
除非另有显示,否则术语“C1-C4-烷基”是指具有所示的碳原子数的饱和直链或支链烃。该术语包括的基团的具体实例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和仲丁基。
术语“C1-C3-烷氧基”是指–O-C1-C3-烷基,其中C1-C3-烷基是指具有所示碳原子数的饱和直链或支链烃基。该术语包括的基团的具体实例是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
术语“卤素原子”是指选自F、Cl、Br和I的取代基。
术语“卤代-C1-C3-烷基”是指饱和直链或支链烃基,其具有所示的碳原子数,且其中一个碳原子可以被1-3个卤素原子起到,这取决于与之键合的碳原子数。卤素原子具有如上所定义的含义。该术语包括的特别优选的实例是三氟甲基-CF3。
术语“卤代-C1-C3-烷氧基”是指–O-C1-C3-卤代烷基,其中C1-C3-卤代烷基是指饱和直链或支链烃基,其具有所示的碳原子数且其中一个碳原子可与被1-3个卤素原子取代,这取决于与之键合的碳原子数。 卤素原子具有如上所定义的含义。该术语包括的特别优选的实例是三氟甲氧基–O-CF3。
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可以用如下方案中呈现的方法制备:
在第一步中,使具有Boc-保护的(羧酸叔丁酯)伯氨基(IVa)的适合的二胺与适合的卤素衍生物(IVb)在溶剂例如乙腈中,在碱例如三乙胺和/或碳酸钾的存在下,在升高的温度例如在溶剂的沸点,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式(III)的衍生物。使用4M氯化氢的二烷溶液或使用三氟乙酸的二氯甲烷溶液使取代反应的产物胺Boc-(IIA)脱保护。使得到的胺(IIa)与磺酰氯(IIb)在溶剂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氯甲烷中,在碱例如二异丙基乙胺、吡啶或碳酸铯和4-二甲基氨基吡啶(DMAP)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本发明的脂环族胺(I)的磺酰胺衍生物。
式(IVa)、(IVb)和(IIb)的原料是众所周知的或可商购的或可以通过修改和应用已知方法由商购原料制备。
在实验部分中详细描述式(IIa)的典型原料化合物的制备。
由于式(I)的化合物具有碱性(包含至少一个叔胺基),所以它们可以形成酸加成盐。
与酸成盐可以是药学上可接受的,尤其是在它们预以成为药物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时。本发明还涉及式(I)的化合物与非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形成的盐,它们可以用作例如适合于纯化本发明化合物的中间。实际上,通常期望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首次分离盐形式的化合物,它们非药学上可接受的,以纯化所述化合物,然后通过用碱性试剂处理将所述盐转化成游离酸碱并且分离且任选地再次转化成盐。
酸加成的盐可以与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特别地,可以举出作为酸的实例的有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磷酸、硫酸、硝酸、碳酸、琥珀酸、马来酸、甲酸、乙酸、丙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苯甲酸、水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对甲苯磺酸、苯磺酸、甲磺酸、乙磺酸、萘磺酸例如2-萘-磺酸、双羟萘酸、昔萘酸或己酸。
酸加成的盐可以以简单方式制备,通过使式(I)的化合物与无机酸或有机酸、任选地在适合的溶剂例如有机溶剂中反应进行,形成盐,例如,通常通过结晶和过滤分离。例如,可以通过使化合物在溶液中例如在甲醇中与化学计算量的盐酸反应或与盐酸在甲醇、乙醇或乙醚中的溶液反应、然后蒸发溶剂将游离碱形式的化合物转化成相应的盐酸盐。
术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障碍)”应理解为包括选自如下的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妄想综合征以及与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有关和无关的其他精神病症;情感障碍;双相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不同病因的焦虑症;应激反应;意识障碍;昏迷状态;酒精或其他病因的精神错乱;攻击;精神运动性激动和其他行为障碍;不同病因的睡眠障碍;不同病因的戒断综合征;成瘾;不同病因的疼痛综合征;精神活性物质中毒;不同病因的大脑 循环障碍;不同病因的心身障碍;转换障碍;分离型精神障碍;排尿障碍;孤独症和其他发育障碍,包括夜尿、口吃、抽搐;不同类型的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其它疾病过程中的精神病理学症状和神经学障碍。
在治疗上文列举的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将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作为化学化合物给予,但通常以药物组合物的形式施用,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如上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或赋形剂。
在治疗上文列举的疾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任意的给药途径优选通过口服或胃肠外递送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并且该药物组合物具有药物应用中的制剂形式,视指定的给药途径而定。
用于口服给药的组合物可以具有固体或液体制剂形式。固体制剂可以是例如以常规方式使用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活性成分制备片剂或胶囊,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活性成分是例如粘合剂(例如预胶化玉米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填充剂(例如乳糖、蔗糖、羧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或磷酸氢钙);润滑剂(例如硬脂酸镁、滑石粉或二氧化硅);崩解剂(例如交聚维酮、玉米淀粉或羟基乙酸淀粉钠);湿润剂(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使用本领域众所周知的方法与常用包衣衣料、延迟/控释包衣衣料或肠溶衣给片剂包衣。用于口服给药的液体制剂可以具有例如溶液、糖浆剂或混悬液形式或可以由适合于用水或其他适合的载体即时地再溶解的干燥产品制备。这种液体制剂可与通过常规方法、使用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活性成分制备,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活性成分是例如助悬剂(例如山梨醇糖浆、纤维素衍生物或氢化食用脂肪)、乳化剂(例如卵磷脂或阿拉伯树胶)、非水基质成分(例如杏仁油、油酯类、乙醇或分级分离的植物油)和防腐剂(例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或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或山梨酸)。这些制剂还可以包含适合的缓冲剂、矫味剂和芳香剂、着色剂和甜味剂。
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方法配制用于口服给药的制剂以得到活性化合物的控释。
胃肠外给药途径包含通过肌内和静脉内注射和静脉内连续输注给药。用于胃肠外给药的组合物可以是剂量单位的形式,例如在添加了防腐剂的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的剂量单位。组合物可以是在油或水性介质中的混悬液、溶液或乳剂形式且可以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例如助悬剂、稳定剂和/或分散剂。或者,活性成分可以是用适合的载体例如无菌无热原水即刻再溶解的粉末形式。
使用本发明化合物的治疗方法基于治疗有效量的本发明化合物对有这种治疗需要的受试者的给药,优选药物组合物的形式。
本发明化合物的建议剂量包含1-约1000毫克/天,以单剂量或分次剂量给予。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达到期望的生物效应所需的剂量选择取决于几个因素,例如具体化合物的类型、适应征、给药途径和患者病情,且确切剂量最终根据主治医师的判断决定。
实施例1.
式(IIa)的原料化合物的制备:
1a)用于卤素衍生物(IVb)的方法,其中X为Br,p=1
将胺(IVa)(1mmol)、溴衍生物(IVb)(1mmol)和碳酸钾(1.5mmol)在乙腈(50ml)中回流搅拌过夜。然后过滤出无机沉淀,减压浓缩滤液,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残余物,使用二氯甲烷甲醇100:0-95:5v/v作为洗脱剂。
然后根据如下方法之一将得到的被保护的胺Boc-(IIa)进行脱保护。
1a-1)胺类Boc-(IIa)脱保护的方法,其中r=0
向胺Boc-(IIa)(0.5mmol)中加入20ml二氯甲烷和5ml三氟乙酸,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1小时。然后减压蒸发溶剂,将产物胺(IIa)作为三氟乙酸盐不经进一步纯化用于下一步。
1a-2)胺类Boc-(IIa)脱保护的方法,其中r=1
向胺Boc-(IIa)(0.5mmol)中加入20ml二氯甲烷和5ml三氟乙酸,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1小时。然后减压蒸发溶剂,向残余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该混合物。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后,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蒸发后的残余物,使用二氯甲烷/甲醇100:0-90:10v/v作为洗脱剂,得到胺(IIa)。
1b)用于卤素衍生物(IVb)的方法,其中X表示Cl
将卤素衍生物(IVb)(2.43mmol)、胺(IVa)(2.68mmol)、碳酸钾(5.36mmol)、三乙胺(5.36mmol)在乙腈(15mL)中的混合物在70℃搅拌16小时。然后过滤出无机沉淀,减压浓缩滤液,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残余物,使用二氯甲烷/甲醇95:5v/v作为洗脱剂。然后根据如下方法将得到的被保护的胺Boc-(IIa)脱保护。
将胺Boc-(IIa)(1.73mmol)和4M氯化氢的二烷溶液(10ml)在室温搅拌45min。然后减压除去二烷,真空干燥残余物1小时,得到胺(IIa),为盐酸盐。将该产物不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
胺类(IIa)的收率在70-90%的范围,HPLC纯度在90-95%的范围内。
制备的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S分析确认。
原料胺类(IVa):
氮杂环丁烷-3-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1),
吡咯烷-3-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2),
哌啶-4-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3),
(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4),
(吡咯烷-3-基甲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5),
(哌啶-4-基甲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6),
(3R)-吡咯烷-3-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7),
(3S)-吡咯烷-3-基氨基甲酸叔丁酯(IVa-8)。
原料卤素衍生物(IVb):
3-(3-氯丙基)-6-氟-1,2-苯并唑(IVb-1),
3-(2-溴乙氧基)-1,2-苯并噻唑(IVb-2),
4-(2-溴乙氧基)-1H-吲哚(IVb-3),
6-(2-溴乙氧基)-1H-吲哚(IVb-4),
3-(3-氯丙基)-5-氟-1H-吲哚(IVb-5),
3-(3-氯丙基)-5-氯-1H-吲哚(IVb-6),
5-(2-溴乙氧基)-2,3-二氢-1,4-苯并二烷(IVb-7),
4-(2-溴乙氧基)-1,3-二氢-2H-吲哚-2-酮(IVb-8),
7-(2-溴乙氧基)-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IVb-9),
1-(2-溴乙氧基)萘(IVb-10)。
由适合的胺类(IVa)和卤素衍生物(IVb)为原料,制备了下列胺类(IIa):
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胺(IIa-1),盐酸盐;MS:250[M+H+],
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胺(IIa-2),盐酸盐;MS:264[M+H+],
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哌啶-4-胺(IIa-3),盐酸盐;MS:278[M+H+],
1-{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哌啶-4-基}甲胺(IIa-4),盐 酸盐;MS:292[M+H+],
N-[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5),三氟乙酸盐;MS:264[M+H+],
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哌啶-4-胺(IIa-6),三氟乙酸盐;MS:278[M+H+],
1-{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7),MS:264[M+H+],
1-{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胺(IIa-8),MS:278[M+H+],
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胺(IIa-9),三氟乙酸盐;MS:232[M+H+],
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10),三氟乙酸盐;MS:246[M+H+],
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哌啶-4-胺(IIa-11),三氟乙酸盐;MS:260[M+H+],
1-{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哌啶-4-基}甲胺(IIa-12),MS:274[M+H+],
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13),MS:246[M+H+],
1-{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哌啶-4-基}甲胺(IIa-14),三氟乙酸盐;MS:274[M+H+],
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胺(IIa-15),盐酸盐;MS:262[M+H+],
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胺(IIa-16),盐酸盐;MS:278[M+H+],
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胺(IIa-17),三氟乙酸盐;MS:251[M+H+],
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18),三氟乙酸盐;MS:265[M+H+],
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哌啶-4-胺(IIa-19),三氟乙酸盐;MS:279[M+H+],
4-{2-[3-(氨基甲基)吡咯烷-1-基o]etoksy}-1,3-二氢-2H-吲哚-2-酮(IIa-21),MS:276[M+H+],
1-{2-[(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22),三氟乙酸盐;MS:277[M+H+],
1-{2-[(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哌啶-4-胺(IIa-23),三氟乙酸盐;MS:291[M+H+],
1-(1-{2-[(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24),MS:277[M+H+],
1-(1-{2-[(2,2-二甲基-2,3-二氢-1-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胺(IIa-25),MS:291[M+H+],
1-[2-(萘-1-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胺(IIa-26),三氟乙酸盐;MS:257[M+H+],
1-[2-(萘-1-基氧基)乙基]哌啶-4-胺(IIa-27),三氟乙酸盐;MS:271[M+H+],
1-{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哌啶-4-基}甲胺(IIa-20),MS:293[M+H+],
1-{1-[2-(萘-1-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o}甲胺(IIa-28),MS:257[M+H+],
1-{1-[2-(萘-1-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o}甲胺(IIa-29),MS:271[M+H+],
1-{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30),盐酸盐;MS:264[M+H+],
1-{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胺(IIa-31),盐酸盐;MS:278[M+H+],
(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胺(IIa-32),盐酸盐;MS:264[M+H+],
(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胺(IIa-33),盐酸 盐;MS:264[M+H+],
1-{1-[3-(5-氟-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34),盐酸盐;MS:262[M+H+],
1-{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胺(IIa-35),盐酸盐;MS:276[M+H+],
1-{1-[3-(5-氯-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36),盐酸盐;MS:278[M+H+],
1-{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胺(IIa-37),MS:275[M+H+],
1-{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胺(IIa-38),MS:289[M+H+]。
实施例2.
本发明化合物(I)的制备
根据原料胺(IIa)的类型和形式,使用如下三种方法之一制备本发明的化合物(I)。
2a)用于作为盐酸盐的原料胺(IIa)的方法
向胺(IIa)盐酸盐(0.6mmol)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铯(1.2mmol)、适合的磺酰氯(IIb)和DMAP(0.12mmol)。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然后过滤出无机固体,减压蒸发滤液溶液。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残余物,使用溶剂系统二氯甲烷/甲醇95:5v/v作为洗 脱剂,得到化合物(I)。
2b)用于作为三氟乙酸盐的原料胺(IIa)的方法
向胺(IIa)三氟乙酸盐(0.5mmol)中一次加入10ml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10ml)、DIPEA(1mL)和磺酰氯(IIb)(0.6mmol)。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整个混合物。用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随后减压蒸发溶剂。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残余物,使用溶剂系统二氯甲烷/甲醇100:0-90:10v/v作为洗脱剂,得到化合物(I)。
2c)用于作为游离碱的原料胺(IIa)的方法
向胺(IIa)(0.4mmol)中一次加入无水二氯甲烷(10ml)、吡啶(1ml)和磺酰氯(IIb)(0.4mmol)。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然后再加入少量甲苯,减压蒸发吡啶,使用溶剂系统水/乙酸乙酯萃取残余物。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层,蒸发溶剂后,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残余物,使用溶剂系统二氯甲烷/甲醇100:0-90:10v/v作为洗脱剂,得到化合物(I)。
本发明的化合物(I)的结构通过MS和/或1H NMR确认。
化合物(I)的收率在65-90%的范围内,且其HPLC纯度在90-100%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方法,制备了如下本发明的化合物(I)。
使用商购磺酰氯(IIb)作为原料:
苯磺酰氯(IIb-1),
3-氟苯磺酰氯(IIb-2),
4-氟苯磺酰氯(IIb-3),
3-氯苯磺酰氯(IIb-4),
4-氯苯磺酰氯(IIb-5),
4-溴苯磺酰氯(IIb-6),
3-氯-4-氟-苯磺酰氯(IIb-7),
3-甲基苯磺酰氯(IIb-8),
4-丙基苯磺酰氯(IIb-9),
4-叔丁基苯磺酰氯(IIb-10),
3-(三氟甲基)苯磺酰氯(IIb-11),
4-(三氟甲基)苯磺酰氯(IIb-12),
3-甲氧基苯磺酰氯(IIb-13),
3-羟基苯磺酰氯(IIb-14),
3-氰基苯磺酰氯(IIb-15),
4-氰基苯磺酰氯(IIb-16),
萘-1-磺酰氯(IIb-17),
萘-2-磺酰氯(IIb-18),
6-氯萘-2-磺酰氯(IIb-19),
5-氯噻吩-2-磺酰氯(IIb-20),
2,3-二氢苯并呋喃-6-磺酰氯(IIb-21),
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22),
苯并噻吩-3-磺酰氯(IIb-23),
6-氯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24),
5-氟-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25),
5-氯-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26),
咪唑并[1,2-a]吡啶-3-磺酰氯(IIb-27),
1,3-苯并噻唑-4-磺酰氯(IIb-28),
3-溴苯磺酰氯(IIb-29),
4-碘苯磺酰氯(IIb-30),
3,4-二氟苯磺酰氯(IIb-31),
3,4-二氯苯磺酰氯(IIb-32),
4-甲基苯磺酰氯(IIb-33),
4-甲氧基苯磺酰氯(IIb-34),
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氯(IIb-35),
联苯基-4-磺酰氯(IIb-36),
6-氯萘-2-磺酰氯(IIb-37),
7-氯萘-2-磺酰氯(IIb-38),
6-甲氧基萘-2-磺酰氯(IIb-39),
噻吩-2-磺酰氯(IIb-40),
噻吩-3-磺酰氯(IIb-41),
2,5-二甲基噻吩-3-磺酰氯(IIb-42),
5-异唑-5-基噻吩-2-磺酰氯(IIb-43),
1-甲基-1H-咪唑-4-磺酰氯(IIb-44),
5-甲基异唑-4-磺酰氯(IIb-45),
1,3-噻唑-2-磺酰氯(IIb-46),
2-氧代-2,3-二氢-1H-吲哚-5-磺酰氯(IIb-47),
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氯(IIb-48),
1-甲基-1H-吲哚-4-磺酰氯(IIb-50),
1-甲基-1H-吲哚-5-磺酰氯(IIb-51),
1-苯并呋喃-2-磺酰氯(IIb-52),
6-氟-1-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53),
5-甲基-1-苯并噻吩-2-磺酰氯(IIb-54),
1,3-苯并噻唑-5-磺酰氯(IIb-55),
和如上所述的适合的胺类(IIa)。
根据上述方法,制备了如下的本发明化合物(I)。
化合物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90[M+H+]
化合物2.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8[M+H+]
化合物3.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8[M+H+]
化合物4.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4[M+H+]
化合物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4[M+H+]
化合物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96-7.88(m,2H),7.60-7.43(m,4H),7.21-7.18(m,1H),7.08-7.01(m,1H),3.88-3.82(m,1H),3.01-2.96(m,2H),2.82-2.77(m,1H),2.50-2.38(m,3H),2.20-1.87(m,4H),1.62-1.52(m,2H);MS:444[M+H+]。
化合物7.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78-7.461(m,4H),7.18-7.11(m,2H),7.08-7.00(m,1H),3.98-3.82(m,1H),3.02-2.95(m,2H),2.80-2.78(m,1H),2.44-2.37(m,3H),2.21-1.95(m,4H),1.60-1.52(m,2H);MS:422[M+H+]。
化合物8.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98-7.82(m,2H),7.61-7.58(m,1H),7.20-7.16(m,3H),7.08-7.00(m,1H),3.82-3.78(m,1H),3.00-2.83(m,2H),2.80-2.72(m,1H),2.45-2.28(m,3H),2.20-1.96(m,4H), 1.52-1.40(m,2H);MS:422[M+H+]。
化合物9.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82-7.78(m,1H),7.75-7.70(d,1H,J=7.9Hz),7.60-7.52(m,3H),7.21-7.19(m,1H),7.06-7.01(m,1H),3.85-3.80(m,1H),3.00-2.96(m,2H),2.80-2.76(m,1H),2.52-2.38(m,3H),2.20-1.85(m,4H),1.58-1.43(m,2H);MS:438[M+H+]。
化合物10.4-溴-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78-7.72(m,2H),7.62-7.58(m,3H),7.21-7.18(m,1H),7.08-7.01(m,1H),3.83-3.80(m,1H),3.00-2.95(m,2H),2.80-2.75(m,1H),2.52-2.43(m,2H),2.30-2.28(m,1H),2.20-1.83(m,4H),1.58-1.50(m,2H);MS:483[M+H+]。
化合物11.4-氯-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97-7.93(m,1H),7.80-7.65(m,1H),7.60-7.55(m,1H),7.22-7.20(m,2H),7.08-7.01(m,1H),3.80-3.71(m,1H),2.97-2.83(m,2H),2.80-2.72(m,1H),2.45-2.28(m,3H),2.21-1.97(m,4H),1.60-1.53(m,2H);MS:456[M+H+]。
化合物1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61-7.57(m,3H),7.43-7.38(m,2H),7.21-7.18(m,1H),7.08-7.01(m,1H),3.80-3.76(m,1H),2.96-2.82(m,2H),2.81(s,3H),2.79-2.74(m,1H),2.42-2.28(m,3H),2.20-1.96(m,4H),1.59-1.50(m,2H);MS:418[M+H+]。
化合物1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丙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80(d,2H,J=7.9Hz),7.62-7.58(m,1H),7.36(d,2H,J=7.9Hz),7.21-7.18(m,1H),7.08-7.01(m,1H),3.12-3.02(m,4H),2.98-2.90(m,1H),2.67-2.60(m,4H),2.27-2.20(m,H),1.75-1.60(m,5H),0.95(t,2H,J=3.4Hz);MS:446[M+H+]。
化合物14.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78-7.63(m,2H),7.62-7.45(m,3H),7.20-7.18(m,1H),7.06-7.02(m,1H),3.82-3.78(m,1H),2.98-2.92(m,2H),2.80-2.75(m,1H),2.55-2.42(m,3H),1.98-1.92(m,4H),1.58-1.48(m,2H),1.32(s,9H);4260[M+H+]。
化合物1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8.18-8.02(m,2H),7.82(d,1H,J=7.9Hz),7.65-7.54(m,2H),7.20(t,1H,J=7.4Hz),7.02(t,1H,J=7.9Hz),3.84-3.80(m,1H),2.98-2.90(m,2H),2.80-2.75(m,1H),2.52-2.38(m,3H),2.20-1.85(m,4H),1.60-1.65(m,2H);MS:472[M+H+]。
化合物1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98(d,2H,J=7.9Hz),7.78(d,2H,J=7.9Hz),7.60-7.57(m,1H),7.21-7.19(m,1H),7.07-7.01(m,1H),3.95-3.92(m,1H),2.98-2.92(m,2H),2.90-2.87(m,1H),2.55-2.38(m,3H),2.20-1.85(m,4H),1.60-1.52(m,2H);MS:472[M+H+]。
化合物1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61-7.57(m,1H),7.53-7.40(m,3H),7.21-7.18(m,1H),7.08-7.00(m,1H),3.81(s,3H),3.83-3.78(m,1H),2.98-2.82(m,2H),2.80-2.74(m,1H),2.43-2.28(m,3H),2.20-1.96(m,4H),1.58-1.50(m,2H);MS:435[M+H+]。
化合物1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58-7.50(m,1H),7.38-7.20(m,4H),7.04-6.97(m,2H),5.31(s,1H),3.82-3.78(m,1H),2.97-2.82(m,2H),2.81-2.74(m,1H),2.42-2.28(m,3H),2.21-1.96(m,4H),1.61-1.56(m,2H);MS:420[M+H+]。
化合物19.3-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8.20-8.17(m,1H),8.14-7.98(m,1H),7.87-7.82(m,1H),7.68-7.56(m,2H),7.26-7.22(m,1H),7.10-7.02(m,1H),3.90-3.80(s,1H),3.02-2.94(m,2H),2.84-2.78(m,1H),2.54-2.42(m,2H),2.40-2.32(m,1H),2.20-1.90(m,4H),1.60-1.56(m,2H),MS:429[M+H+]。
化合物2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2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22.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65-7.58(m,1H),7.41(d,1H,J=2.9Hz),7.22-7.20(m,1H),7.08-7.01(m,1H),6.91(d,1H,J=2.9Hz),3.91-3.86(m,1H),2.92-2.84(m,2H),2.78-2.64(m,1H),2.42-2.22(m,3H),2.15-1.95(m,2H),1.80-1.75(m,2H),1.62-1.56(m,2H);MS:444[M+H+]。
化合物23.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8.40(s,1H),7.90-7.84(m,4H),7.58-7.52(m,2H),7.22-7.19(m,1/h),6.98-6.90(m,1H),3.89-3.82(m,1H),2.98-2.92(t,2H,J+7.4Hz),2.78-2.70(m,1H),2.50-2.40(m,2H),2.38-2.32(m,1H),2.18-1.84(m,4H),1.58-1.48(m,2H);MS:488[M+H+]。
化合物2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3-二氢苯并呋喃-6-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60-7.52(m,3H),7.21-7.18(m,1H),7.08-7.00(m,1H),6.75(d,1H,J=8.4Hz),4.70-4.60(t,2H,J=8.9Hz),3.80-3.74(m,1H),3.28-3.18(t,2H,J=8.9Hz),2.98-2.92(t,2H,J=7.4Hz),2.74-2.64(m,1H),2.50-2.38(m,3H),2.26-2.16(m,1H),2.10-1.87(m,3H),1.60-1.48(m,2H),MS:446[M+H+]。
化合物2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88-7.80(m,3H),7.60-7.54(m, 1H),7.50-7.40(m,2H),7.22-7.20(m,1H),7.08-7.00(m,1H),3.90-3.82(m,1H),2.93-2.82(m,2H),2.77-2.63(m,1H),2.43-2.22(m,3H),2.19-1.95(m,2H),1.81-1.77(m,2H),1.55-1.43(m,2H);MS:460[M+H+]。
化合物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8.21(s,1H),8.20-8.17(d,1H,J=7.4Hz),7.84-7.80(d,1H,J=7.4Hz),7.58-7.50(m,1H),7.48-7.45(m,2H),7.24-7.20(m,1H),7.08-7.02(m,1H),3.90-3.80(m,1H),2.90-2.80(m,2H),2.78-2.64(m,1H),2.43-2.24(m,3H),2.18-1.97(m,2H),1.80-1.75(m,2H),1.57-1.45(m,2H);MS:460[M+H+]。
化合物27.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84-7.78(m,3H),7.60-7.56(m,1H),7.39(d,1H,J=7.6Hz),7.20(d,1H,J=7.6Hz),7.06-7.00(m,1H),3.98-3.82(m,1H),3.00-2.94(m,2H),2.82-2.76(m,1H),2.44-2.35(m,3H),2.20-1.90(m,4H),1.62-1.54(m,2H);MS:494[M+H+]。
化合物28.5-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78-7.70(m,1H),7.60-7.54(m,1H),7.44-7.41(m,1H),7.24-7.19(m,2H),7.08-7.02(m,1H),4.04-3.98(m,1H),3.01-2.97(m,2H),2.94-2.87(m,1H),2.63(s,3H),2.42-2.35(m,3H),2.21-1.91(m,4H),1.61-1.56(m,2H);MS:492[M+H+]。
化合物29.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7.80-7.76(m,2H),7.61-7.56(m,1H),7.43-7.40(m,1H),7.20-7.18(m,1H),6.98-6.90(m,1H),3.98-3.92(m,1H),2.98-2.92(t,2H,J=7.4Hz),2.80-2.74(m,2H),2.62(s,3H),2.58-2.40(m,2H),2.18-1.98(m,4H),1.78-1.72(m,2H);MS:510[M+H+]。
化合物3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咪唑并-[1,2-a]吡啶-3-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8.60(m,1H),8.18(s,1H),7.68-7.65(m,1H),7.61-7.42(m,4H),7.08-7.01(m,1H),3.85-3.81(m,1H),3.02-2.96(m,2H),2.79-2.76(m,1H),2.52-2.38(m,3H),2.21-1.87(m,4H),1.62-1.52(m,2H);MS:444[M+H+]。
化合物3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2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9.20(s,1H),8.20-8.15(m,2H),7.60-7.55(m,2H),7.20-7.18(m,1H),7.08-7.01(m,1H),3.87-3.80(m,1H),3.00-2.96(m,2H),2.82-2.77(m,1H),2.50-2.38(m,3H),2.20-1.87(m,4H),1.62-1.52(m,2H);MS:444[M+H+]。
化合物3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3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2[M+H+]。
化合物3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萘-1-磺 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3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4)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6[M+H+]。
化合物3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4)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2[M+H+]。
化合物3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4)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2[M+H+]。
化合物39.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5)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40.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以胺(IIa-6)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41.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7)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0[M+H+]。
化合物42.
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7)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43.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8)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4[M+H+]。
化合物44.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8)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45.
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72[M+H+]
化合物46.4-氟-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90[M+H+]
化合物47.3-氯-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6[M+H+]
化合物48.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86[M+H+]
化合物49.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2[M+H+]
化合物50.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9)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2[M+H+]
化合物51.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0)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86[M+H+]
化合物52.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0)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0[M+H+]
化合物53.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0)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54.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0)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55.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0[M+H+]
化合物56.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4[M+H+]
化合物57.4-叔丁基o-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6[M+H+]
化合物58.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59.4-氰基-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5[M+H+]
化合物60.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1-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0[M+H+]
化合物61.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0[M+H+]
化合物62.5-氯-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11)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4[M+H+]
化合物63.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2)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4[M+H+]
化合物64.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2)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8[M+H+]
化合物65.3-羟基-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2)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0[M+H+]
化合物66.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2)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67.N-[[1-[2-(1H-吲哚-4-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2)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68.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3)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86[M+H+]
化合物69.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3)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0[M+H+]
化合物70.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4)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4[M+H+]
化合物71.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4)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72.N-[[1-[2-(1H-吲哚-6-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4)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73.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2[M+H+]
化合物74.3-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0[M+H+]
化合物75.4-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0[M+H+]
化合物76.3-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77.4-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78.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 苯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6[M+H+]
化合物79.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8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5)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8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82.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83.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4-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84.3-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85.4-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86.
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2[M+H+]
化合物87.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6)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8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391[M+H+]
化合物89.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9[M+H+]
化合物90.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4-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9[M+H+]
化合物91.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5[M+H+]
化合物92.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5[M+H+]
化合物93.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5[M+H+]
化合物94.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1[M+H+]
化合物95.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7)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1[M+H+]
化合物96.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8)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5[M+H+]
化合物97.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8)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9[M+H+]
化合物9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18)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7[M+H+]
化合物99.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18)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7[M+H+]
化合物100.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1-磺酰胺
以胺(IIa-19)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9[M+H+]
化合物101.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0)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102.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0)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03.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0)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9[M+H+]
化合物104.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20)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3[M+H+]
化合物105.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5-基氧基)乙基]-4-哌啶]-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0)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3[M+H+]
化合物106.N-[[1-[2-(2-氧代二氢吲哚-4-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1)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107.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 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2)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108.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2)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7[M+H+]
化合物109.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4-哌啶]-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3)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10.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以胺(IIa-23)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1[M+H+]
化合物111.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4)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1[M+H+]
化合物112.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4)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7[M+H+]
化合物113.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5)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14.N-[[1-[2-[(2,2-二甲基-3H-苯并呋喃-7-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5)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1[M+H+]
化合物115.
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6)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3[M+H+]
化合物116.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6)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17.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19)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118.N-[1-[2-(2,3-二氢-1,4-苯并二烷-8-基氧基)乙基]-4-哌啶]-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19)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119.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4-哌啶]苯磺酰胺
以胺(IIa-27)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7[M+H+]
化合物120.N-[1-[2-(1-萘氧基)乙基]-4-哌啶]萘-2-磺酰胺
以胺(IIa-27)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21.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3[M+H+]
化合物122.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23.3-羟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7[M+H+]
化合物124.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25.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5)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0[M+H+]
化合物1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4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0[M+H+]
化合物1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12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29.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8[M+H+]
化合物130.5-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2[M+H+]
化合物131.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8[M+H+]
化合物13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5-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5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3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13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胺(IIa-30)和磺酰氯(IIb-18).
MS:454[M+H+]
化合物1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0[M+H+]
化合物136.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8[M+H+]
化合物137.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8[M+H+]
化合物13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13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04[M+H+]
化合物14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2[M+H+]
化合物141.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14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14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4[M+H+]
化合物144.3-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 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2[M+H+]
化合物145.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9[M+H+]
化合物146.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2[M+H+]
化合物147.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2[M+H+]
化合物148.4-溴-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2[M+H+]
化合物14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0[M+H+]
化合物15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7[M+H+]
化合物15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4[M+H+]
化合物15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6[M+H+]
化合物153.N-[[1-[3-(6-氟-1,2-苯并-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15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4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0[M+H+]
化合物155.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2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4[M+H+]
化合物156.3-氯-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6[M+H+]
化合物15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6[M+H+]
化合物158.3,4-二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0[M+H+]
化合物15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0)和磺酰氯(IIb-3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8[M+H+]
化合物16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4)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16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6)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162.N-[[1-[2-(1,2-苯并噻唑-3-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7)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163.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3[M+H+]
化合物164.6-氯-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2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7[M+H+]
化合物165.6-氯-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1[M+H+]
化合物166.5-氟-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5[M+H+]
化合物167.5-氯-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1[M+H+]
化合物168.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169.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0[M+H+]
化合物170.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0[M+H+]
化合物171.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3[M+H+]
化合物172.3-氯-4-氟-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9[M+H+]
化合物173.3,4-二氟-N-[[1-[2-(1-萘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 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8)和磺酰氯(IIb-3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174.6-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9[M+H+]
化合物175.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9[M+H+]
化合物17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5[M+H+]
化合物17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5[M+H+]
化合物17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1[M+H+]
化合物179.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9[M+H+]
化合物18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3[M+H+]
化合物181.4-叔丁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8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3[M+H+]
化合物183.3,4-二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3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3[M+H+]
化合物18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4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1[M+H+]
化合物185.4-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3[M+H+]
化合物18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5[M+H+]
化合物18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8[M+H+]
化合物18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8[M+H+]
化合物18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4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19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19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4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1[M+H+]
化合物192.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2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5[M+H+]
化合物19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氮杂环丁烷-3-基]甲基]-4-碘-苯磺酰胺
以胺(IIa-37)和磺酰氯(IIb-3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31[M+H+]
化合物19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4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0-7.56(m,1H),7.40(dd,1H, J=1.8和8.2Hz)7.26-7.20(m,1H),7.20(dd,1H,J=1.8和8.4Hz),7.04(dt,1H,J=2.0和8.7Hz),6.82(d,1H,J=8.2Hz),6.03(s,2H),3.78(s,1H),2.98(t,2H,J=7.4Hz),2.79-2.69(m,1H),2.50-2.40(m,3H),2.26-2.18(m,1H),2.10-2.00(m,1H),1.98-1.80(m,2H),1.60-1.49(m,2H);MS:448[M+H+]。
化合物19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0[M+H+]
化合物196.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87-7.80(m,3H),7.58-7.54(m,1H),7.48-7.42(m,2H),7.24-7.19(m,1H),7.04(dt,1H,J=2.3和8.9Hz),4.00-3.92(m,1H),2.96(t,2H,J=7.4Hz),2.84-2.76(m,1H),2.60-2.38(m,3H),2.20-2.08(m,2H),2.00-1.88(m,2H),1.64-1.54(m,2H);MS:460[M+H+]。
化合物197.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87-7.80(m,3H),7.58-7.54(m,1H),7.47-7.42(m,2H),7.23-7.18(m,1H),7.04(dt,1H,J=1.8和8.4Hz),4.00-3.92(m,1H),2.95(t,2H,J=7.4Hz),2.82-2.78(m,1H),2.60-2.54(m,1H),2.50-2.38(m,2H),2.20-2.06(m,2H),2.00-1.88(m,2H),1.64-1.54(m,2H);MS:460[M+H+]。
化合物198.6-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2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82-7.74(m,3H),7.58-7.54(m, 1H),7.39(dd,1H,J=1.7和8.7Hz),7.21(dd,1H,J=1.5和8.4Hz),7.04(dt,1H,J=2.0和8.9Hz),4.00-3.92(m,1H),2.95(t,2H,J=8.4Hz),2.84-2.78(m,1H),2.58(dd,1H,J=2.8和9.7Hz),2.50-2.38(m,2H),2.20-2.10(m,2H),2.0—1.90(m,2H),1.68-1.58(m,2H);MS:494[M+H+]。
化合物199.6-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2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82-7.74(m,3H),7.59-7.54(m,1H),7.40(dd,1H,J=1.7和8.7Hz),7.22(dd,1H,J=1.5和8.4Hz),7.05(dt,1H,J=2.0和8.9Hz),4.00-3.92(m,1H),2.95(t,2H,J=8.4Hz),2.84-2.78(m,1H),2.59(dd,1H,J=2.8和9.7Hz),2.50-2.38(m,2H),2.20-2.10(m,2H),2.0—1.90(m,2H),1.68-1.58(m,2H);MS:494[M+H+]。
化合物200.6-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0(s,1H),7.89-7.84(m,4H),7.56-7.50(m,2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1.0和8.9Hz),3.90-3.82(m,1H),2.94(t,2H,J=7.4Hz),2.78-2.70(m,1H),2.50-2.40(m,3H),2.38-2.30(m,1H),2.18-1.86(m,3H),1.58-1.48(m,2H);MS:488[M+H+]。
化合物201.6-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0(s,1H),7.88-7.84(m,4H),7.58-7.52(m,2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0和8.9Hz),3.90-3.82(m,1H),2.95(t,2H,J=7.4Hz),2.81-2.73(m,1H),2.52-2.40(m,2H),2.38-2.30(m,1H),2.18-1.86(m,4H), 1.58-1.48(m,2H);MS:488[M+H+]。
化合物202.5-氟-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8-7.74(m,1H),7.60-7.54(m,1H),7.45(dd,1H,J=2.0和9.2Hz),7.25-7.21(m,2H),7.06(dt,1H,J=2.0和8.9Hz),3.90-3.82(m,1H),2.98(t,2H,J=8.4Hz),2.86-2.78(m,1H),2.63(s,3H),2.58(dd,1H,J=2.8和9.7Hz),2.47(t,2H,J=6.9Hz),2.38(dd,1H,J=5.8和9.7Hz),2.18-2.10(m,2H),2.00-1.90(m,2H),1.64-1.58(m,1H);MS:492[M+H+]。
化合物203.5-氟-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7-7.72(m,1H),7.60-7.54(m,1H),7.44(dd,1H,J=2.0和9.2Hz),7.26-7.21(m,2H),7.06(dt,1H,J=2.0和8.9Hz),3.90-3.82(m,1H),2.98(t,2H,J=8.4Hz),2.86-2.78(m,1H),2.63(s,3H),2.58(dd,1H,J=2.8和9.7Hz),2.47(t,2H,J=6.9Hz),2.38(dd,1H,J=5.8和9.7Hz),2.18-2.10(m,2H),2.00-1.90(m,2H),1.64-1.58(m,1H);MS:492[M+H+]。
化合物204.5-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7-7.70(m,2H),7.59-7.52(m,1H),7.43(dd,1H,J=2.0和8.7Hz),7.21(dd,1H,J=1.7和8.4Hz),7.05(dt,1H,J=2.0和8.9Hz),4.00-3.93(m,1H),2.98(t,2H,J=8.4Hz),2.83-2.78(m,1H),2.62(s,3H),2.60-2.42(m,1H),2.50-2.42(m,2H),2.40-2.36(m,1H),2.20-2.14(m,2H),2.00-1.90(m,2H),1.68-1.58(m,1H);MS:508[M+H+]。
化合物205.5-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 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8-7.70(m,2H),7.59-7.52(m,1H),7.43(dd,1H,J=2.0和8.7Hz),7.21(dd,1H,J=1.7和8.4Hz),7.05(dt,1H,J=2.0和8.9Hz),4.01-3.93(m,1H),2.97(t,2H,J=8.4Hz),2.83-2.78(m,1H),2.62(s,3H),2.60-2.42(m,1H),2.51-2.42(m,2H),2.40-2.36(m,1H),2.20-2.14(m,2H),2.00-1.90(m,2H),1.68-1.58(m,1H);MS:508[M+H+]。
化合物206.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3(d,1H,J=1.8Hz),7.98-7.80(m,4H),7.68-7.52(m,3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3和8.9Hz),3.83(m,1H),2.84(t,2H,J=7.4Hz),2.78-2.68(m,1H),2.50-2.32(m,3H),2.18-1.85(m,4H),1.58-1.47(m,2H);MS:454[M+H+]。
化合物207.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3(d,1H,J=1.8Hz),7.90-7.80(m,4H),7.68-7.52(m,3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3和8.4Hz),3.88-3.83(m,1H),2.94(t,2H,J=7.4Hz),2.78-2.68(m,1H),2.40-2.31(m,3H),2.18-1.84(m,4H),1.58-1.48(m,2H);MS:454[M+H+]。
化合物208.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8[M+H+]
化合物20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 基]-4-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3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210.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1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01-7.96(m,2H),7.82-7.78(m,2H),7.60-7.54(m,1H),7.24(dd,1H,J=2.0和8.4Hz),7.06(dt,1H,J=2.3和8.9Hz),3.80(m,1H),2.98(t,2H,J=7.4Hz),2.84-2.78(m,1H),2.52-2.44(m,3H),2.40-2.34(m,1H),2.18-2.02(m,2H),2.00-1.98(m,2H),1.58-1.48(m,1H);MS:429[M+H+]。
化合物211.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3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9[M+H+]
化合物21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4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0[M+H+]
化合物213.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胺(IIa-2)和磺酰氯(IIb-34).
MS:434[M+H+]
化合物214.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7-7.63(m,1H),7.58-7.53(m,1H),7.51-7.48(m,1H),7.45-7.38(m,1H),7.37-7.28(m,1H),7.34-7.28(m,1H),7.20(dd,1H,J=1.7和8.4Hz),7.04(dt,1H,J=2.0 和8.9Hz),4.04-3.96(m,1H),2.96(t,2H,J=8.4Hz),2.84-2.78(m,1H),2.60-2.40(m,3H),2.20-2.08(m,2H),2.00-1.90(m,2H),1.64-1.58(m,2H);MS:444[M+H+]。
化合物215.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7-7.63(m,1H),7.58-7.53(m,1H),7.51-7.48(m,1H),7.45-7.38(m,1H),7.37-7.28(m,1H),7.34-7.28(m,1H),7.20(dd,1H,J=1.7和8.4Hz),7.04(dt,1H,J=2.0和8.9Hz),4.04-3.96(m,1H),2.96(t,2H,J=8.4Hz),2.84-2.78(m,1H),2.61-2.40(m,3H),2.20-2.08(m,2H),2.00-1.90(m,2H),1.64-1.58(m,2H);MS:444[M+H+]。
化合物21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8-7.64(m,1H),7.58-7.56(m,1H),7.52-7.48(m,1H),7.46-7.40(m,1H),7.38-7.29(m,2H),7.24-7.20(m,1H),7.05(dt,1H,J=2.3和8.9Hz),4.00(m,1H),2.98(t,2H,J=7.4Hz),2.84-2.78(m,1H),2.60-2.38(m,4H),2.20-2.08(m,2H),2.00-1.90(m,2H),1.64-1.58(m,1H);MS:444[M+H+]。
化合物21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咪唑-4-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4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0(dd,1H,J=1和7.70Hz),7.54-7.50(m,1H),7.15(d,1H,J=3.0Hz),7.06(dd,1H,J=2.0和8.7Hz),6.87(dd,1H,J=0.7和3.0Hz),3.80(s,3H),3.78(m,1H),2.98(t,2H,J=7.4Hz),2.72-2.62(m,1H),2.46-2.30(m,3H),2.12-2.02(m,2H),1.98-1.78(m,3H),1.48-1.38(m,1H);MS:458[M+H+]。
化合物21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18(d,1H,J=1.3Hz),7.66(dd,1H,J=1.8和8.7Hz),7.59-7.54(m,1H),7.38-7.34(m,1H),7.23-7.14(m,2H),7.04(dt,1H,J=2.0和8.7Hz),6.56(dt,1H,J=0.7和3.0Hz),3.80(m,4H),2.94(t,2H,J=7.4Hz),2.78-2.64(m,1H),2.50-2.34(m,4H),2.22-2.18(m,1H),2.08-1.88(m,3H),1.58-1.48(m,1H);MS:458[M+H+]。
化合物21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7[M+H+]
化合物22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4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DMSO):δ10.78(s,1H),7.98-7.80(m,1H),7.64-7.58(m,3H),7.24-7.18(m,1H),6.96-6.90(dt,1H,J=2.3和8.9Hz),3.60(s,2H),3.56(s,1H),2.94(t,2H,J=7.4Hz),2.56(m,1H),2.46-2.30(m,4H),2.24-2.18(m,1H),1.88-1.74(m,2H),1.47-1.38(m,2H);MS:459[M+H+]。
化合物22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4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2-7.58(m,1H),7.28-7.21(m,1H),7.06(dt,1H,J=2.3和8.9Hz),6.87(d,1H,J=1.0Hz),3.81-3.78(m,1H),2.98(t,2H,J=7.4Hz),2.80-2.72(m,1H),2.59(s,3H),2.54-2.46(m,3H),2.38(s,3H),2.21-2.06(m,2H),2.02-1.90(m,2H),1.62-1.58(m,2H);MS:438[M+H+]。
化合物222.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4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2-7.58(m,1H),7.23-7.19(m,1H),7.05(dt,1H,J=2.3和8.9Hz),6.87-6.85(m,1H),3.81-3.78(m,1H),2.98(t,2H,J=8.4Hz),2.80-2.72(m,1H),2.58(s,3H),2.54-2.40(m,2H),2.35(s,3H),2.28-2.08(m,1H),2.14-2.04(m,2H),2.02-1.90(m,2H),1.64-1.56(m,2H);MS:438[M+H+]。
化合物223.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4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2-7.58(m,1H),7.23-7.19(m,1H),7.05(dt,1H,J=2.3和8.9Hz),6.87-6.85(m,1H),3.81-3.78(m,1H),2.98(t,2H,J=8.4Hz),2.80-2.72(m,1H),2.58(s,3H),2.54-2.40(m,2H),2.35(s,3H),2.28-2.08(m,1H),2.13-2.04(m,2H),2.00-1.98(m,2H),1.64-1.56(m,2H);MS:438[M+H+]。
化合物224.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23(s,1H),8.18-8.16(m,1H),7.87-7.83(m,1H),7.58-7.52(m,1H),7.48-7.36(m,2H),7.22(dd,1H,J=1.8和8.4Hz),7.04(dt,1H,J=2.3和8.9Hz),3.90-3.80(m,1H),2.80(t,2H,J=8.4Hz),2.72-2.64(m,1H),2.48-2.24(m,3H),2.18-1.94(m,2H),1.88-1.78(m,2H),1.54-1.40(m,2H);MS:460[M+H+]。
化合物225.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23(s,1H),8.18-8.16(m,1H), 7.88-7.84(m,1H),7.58-7.52(m,1H),7.50-7.36(m,2H),7.22(dd,1H,J=1.8和8.4Hz),7.06(dt,1H,J=2.3和8.9Hz),3.90-3.80(m,1H),2.80(t,2H,J=8.4Hz),2.72-2.64(m,1H),2.5-2.24(m,3H),2.18-1.94(m,2H),1.88-1.78(m,2H),1.54-1.40(m,2H);MS:460[M+H+]。
化合物22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7(d,1H,J=0.7Hz),7.69(d,1H,J=8.4Hz),7.64-7.62(m,1H),7.59-7.54(m,1H),7.32-7.28(m,1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0和8.9Hz),4.00-3.92(m,1H),2.98(t,2H,J=7.4Hz),2.84-2.76(m,1H),2.60-2.38(m,3H),2.45(s,3H),2.20-2.10(m,2H),1.98-1.78(m,2H),1.66-1.58(m,2H);MS:474[M+H+]。
化合物2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3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32(s,1H),7.84-7.78(m,2H),7.58-7.52(m,1H),7.24-7.14(m,4H),7.03(dt,1H,J=2.0和8.9Hz),3.95(s,3H),3.90-3.80(m,1H),2.96(t,2H,J=8.4Hz),2.75-2.68(m,1H),2.49-2.32(m,3H),2.20-1.84(m,4H),1.60-1.48(m,2H);MS:484[M+H+]。
化合物228.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5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78(d,1H,J=0.7Hz),7.70(d,1H,J=8.4Hz),7.65-7.63(m,1H),7.59-7.54(m,1H),7.32-7.28(m,1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0和8.9Hz),3.90-3.82(m,1H),2.98(t,2H,J=7.4Hz),2.82-2.75(m,1H),2.48-2.38 (m,3H),2.45(s,3H),2.18-2.10(m,2H),1.98-1.78(m,2H),1.64-1.58(m,2H);MS:474[M+H+]。
化合物229.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5-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5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68(d,1H,J=0.7Hz),7.69(d,1H,J=8.4Hz),7.64-7.62(m,1H),7.58-7.54(m,1H),7.31-7.28(m,1H),7.21(dd,1H,J=1.8和8.4Hz),7.04(dt,1H,J=2.0和8.9Hz),3.90-3.82(m,1H),2.98(t,2H,J=7.4Hz),2.82-2.74(m,1H),2.50-2.38(m,3H),2.45(s,3H),2.18-2.10(m,2H),1.98-1.78(m,2H),1.64-1.58(m,2H);MS:474[M+H+]。
化合物230.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3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33(s,1H),7.82-7.78(m,2H),7.56-7.50(m,1H),7.22-7.12(m,4H),7.02(dt,1H,J=2.0和8.9Hz),3.95(s,3H),3.90-3.80(m,1H),2.96(t,2H,J=8.4Hz),2.74-2.68(m,1H),2.49-2.32(m,3H),2.20-2.10(m,1H),2.08-1.98(m,1H),1.94-1.84(m,2H),1.60-1.48(m,2H);MS:484[M+H+]。
化合物231.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6-甲氧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3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33(s,1H),7.82-7.78(m,2H),7.57-7.51(m,1H),7.23-7.13(m,4H),7.02(dt,1H,J=2.0和8.9Hz),3.95(s,3H),3.90-3.80(m,1H),2.95(t,2H,J=8.4Hz),2.74-2.68(m,1H),2.49-2.32(m,3H),2.20-2.10(m,1H),2.08-1.98(m,1H),1.94-1.84(m,2H),1.60-1.48(m,2H);MS:484[M+H+]。
化合物232.7-氯-N-[(3R)-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2)和磺酰氯(IIb-3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0(s,1H),7.89-7.83(m,4H),7.58-7.50(m,2H),7.21(dd,1H,J=1.8和8.2Hz),7.03(dt,1H,J=2.0和8.9Hz),3.92-3.82(m,1H),2.98(t,2H,J=8.4Hz),2.78-2.70(m,1H),2.50-2.32(m,3H),2.20-1.84(m,4H),1.60-1.58(m,2H);MS:488[M+H+]。
化合物233.7-氯-N-[(3S)-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3)和磺酰氯(IIb-3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8.40(s,1H),7.89-7.84(m,4H),7.58-7.50(m,2H),7.21(dd,1H,J=1.8和8.2Hz),7.04(dt,1H,J=2.0和8.9Hz),3.91-3.82(m,1H),2.98(t,2H,J=8.4Hz),2.80-2.70(m,1H),2.52-2.32(m,3H),2.20-1.84(m,4H),1.60-1.58(m,2H);MS:488[M+H+]。
化合物234.6-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和磺酰氯(IIb-5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δ7.84-7.79(m,2H),7.60-7.54(m,1H),7.50(dd,1H,J=2.3和8.4Hz),7.24-7.16(m,2H),7.05(dt,1H,J=2.0和8.7Hz),3.98(m,1H),2.98(t,2H,J=7.4Hz),2.86-2.80(m,1H),2.62-2.58(m,2H),2.52-2.46(m,1H),2.44-2.38(m,1H),2.20-2.10(m,2H),2.00-1.90(m,2H),1.68-1.58(m,1H);MS:478[M+H+]。
化合物23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4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2[M+H+]
化合物23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2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5[M+H+]
化合物237.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2[M+H+]
化合物238.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22[M+H+]
化合物23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24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8[M+H+]
化合物24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4[M+H+]
化合物242.4-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243.3-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24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2[M+H+]
化合物24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8[M+H+]
化合物24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6[M+H+]
化合物24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6[M+H+]
化合物248.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249.3-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2[M+H+]
化合物25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8[M+H+]
化合物251.4-氰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3[M+H+]
化合物252.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6[M+H+]
化合物253.3,4-二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6[M+H+]
化合物25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4[M+H+]
化合物255.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8[M+H+]
化合物25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2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25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8[M+H+]
化合物258.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 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3[M+H+]
化合物25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1[M+H+]
化合物26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4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3[M+H+]
化合物261.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262.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4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2[M+H+]
化合物263.3-氯-4-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0[M+H+]
化合物26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0[M+H+]
化合物265.3,4-二氟-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4[M+H+]
化合物266.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1)和磺酰氯(IIb-3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2[M+H+]
化合物267.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5)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6[M+H+]
化合物268.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7[M+H+]
化合物269.6-氯-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2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1[M+H+]
化合物270.6-氯-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5[M+H+]
化合物271.5-氟-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2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9[M+H+]
化合物272.5-氯-3-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15[M+H+]
化合物273.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274.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275.1-甲基-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4[M+H+]
化合物276.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7[M+H+]
化合物277.3-氯-4-氟-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3[M+H+]
化合物278.3,4-二氟-N-[[1-[2-(1-萘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29)和磺酰氯(IIb-3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7[M+H+]
化合物27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5-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3[M+H+]
化合物28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5[M+H+]
化合物28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4-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6[M+H+]
化合物282.6-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3[M+H+]
化合物283.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23[M+H+]
化合物28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唑-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6[M+H+]
化合物285.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3-苯并噻唑-5-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5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6[M+H+]
化合物28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1-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9[M+H+]
化合物28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 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9[M+H+]
化合物28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5[M+H+]
化合物289.4-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3[M+H+]
化合物290.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3[M+H+]
化合物29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29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19[M+H+]
化合物29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7[M+H+]
化合物29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三氟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7[M+H+]
化合物295.4-叔丁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5[M+H+]
化合物29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8)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3[M+H+]
化合物29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9[M+H+]
化合物29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7[M+H+]
化合物299.4-氰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4[M+H+]
化合物30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7[M+H+]
化合物301.3,4-二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87[M+H+]
化合物30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5[M+H+]
化合物30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羟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35[M+H+]
化合物30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4)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9[M+H+]
化合物305.4-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7[M+H+]
化合物306.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307.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呋喃-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5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9[M+H+]
化合物30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5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2[M+H+]
化合物30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2[M+H+]
化合物31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氧代-二氢吲哚-5-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31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5[M+H+]
化合物312.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2,5-二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3[M+H+]
化合物31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5[M+H+]
化合物314.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5-异唑-5-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2[M+H+]
化合物315.3-氰基-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1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44[M+H+]
化合物316.5-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 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9[M+H+]
化合物317.3-氯-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1[M+H+]
化合物318.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丙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61[M+H+]
化合物319.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3,4-二氟-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1)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55[M+H+]
化合物320.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3[M+H+]
化合物321.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4-碘-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3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45[M+H+]
化合物322.3-溴-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29)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7[M+H+]
化合物323.N-[[1-[2-(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烯-5-基氧基)乙基]吡咯烷-3-基]-甲基]-5-甲基-异唑-4-磺酰胺
以胺(IIa-38)和磺酰氯(IIb-45)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24[M+H+]
化合物324.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22)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325.6-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萘-2-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37)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02[M+H+]
化合物326.5-氯-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2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522[M+H+]
化合物327.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4-苯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36)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94[M+H+]
化合物328.4-叔丁基-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1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329.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50)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1[M+H+]
化合物330.N-[1-[3-(6-氟-1,2-苯并唑-3-基)丙基]-4-哌啶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以胺(IIa-3)和磺酰氯(IIb-23)为原料制备标题化合物。
MS:474[M+H+]
化合物33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22)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4[M+H+]
化合物332.6-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24)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508[M+H+]
化合物333.6-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37)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502[M+H+]
化合物334.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5-氟-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25)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506[M+H+]
化合物335.5-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26)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522[M+H+]
化合物336.3,4-二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32)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86[M+H+]
化合物337.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40)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24[M+H+]
化合物338.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51)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1[M+H+]
化合物339.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50)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1[M+H+]
化合物340.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23)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4[M+H+]
化合物341.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1-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17)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68[M+H+]
化合物342.3-氯-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4-氟苯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7)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0[M+H+]
化合物343.N-[1-[3-(5-氯-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4-二氟苯磺酰胺
从胺(IIa-16)和磺酰氯(IIb-31)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4[M+H+]
化合物344.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22)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8[M+H+]
化合物345.6-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 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24)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92[M+H+]
化合物346.6-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萘-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37)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86[M+H+]
化合物347.5-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25)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90[M+H+]
化合物348.5-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3-甲基苯并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26)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506[M+H+]
化合物349.3,4-二氯-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32)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70[M+H+]
化合物350.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噻吩-2-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40)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08[M+H+]
化合物351.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5-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51)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5[M+H+]
化合物352.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1-甲基-吲哚-4-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50)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5[M+H+]
化合物353.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并噻吩-3-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23)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7[M+H+]
化合物354.3-氯-4-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7)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54[M+H+]
化合物355.3,4-二氟-N-[1-[3-(5-氟-1H-吲哚-3-基)丙基]吡咯烷-3-基]苯磺酰胺
从胺(IIa-15)和磺酰氯(IIb-31)开始,制备了标题化合物。MS:438[M+H+]
实施例3.
体外药理学:结合试验
使用如下所述的方法测试了本发明化合物对多巴胺能受体、5-羟色胺能受体、肾上腺能受体、毒蕈碱M3受体、组胺能H1受体、σ受体和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受体的亲和力,通过使用放射性受体方法测定其与这些受体的结合来进行。此外,测试了本发明化合物阻断钾通道hERG的能力。
将与所述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结合定义为总结合与在过量未标记配体的存在下测定的非特异性结合之间的差异。
测试了化合物在1×10-6M浓度下对受体的亲和力和在1×10-5M浓度下阻断钾通道hERG的能力。
将结果表示为在测试化合物的存在下得到的对照特异性结合的百分比((测定的特异性结合/对照特异性结合)x100)和对照特异性结合的百分比抑制(100-((测定的特异性结合/对照特异性结合)x100))。将 与所述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结合定义为总结合与在过量未标记的配体的存在下测定的非特异性结合之间的差异。闪烁计数是检测配体结合的方法。IC50值(导致对照特异性结合半数最大抑制的浓度)通过对使用平均重复值生成的竞争性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使用希尔方程曲线拟合(Y=D+[(A–D)/(1+(C/C50)nH)]测定,其中Y=特异性结合,D=最小特异性结合,A=最大特异性结合,C=化合物浓度,C50=IC50,nH=斜率因子)。该分析使用Cerep(Hill软件)开发的软件进行并且通过与由用于的商业软件4.0(1997,SPSS Inc.)生成的数据对比来验证。使用Cheng Prusoff方程(Ki=IC50/(1+(L/KD))计算抑制常数(Ki),其中L=测定中放射性配体的浓度,KD=放射性配体对受体的亲和力)。斯卡恰特作图用于测定Kd。
体外试验的条件和方法通过参考文献给出。
对多巴胺能受体D2、D3和D4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1中所示,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a和2b(D2和D3受体)和表3(D4受体)中所示。
表1:测试对多巴胺能受体的亲和力的实验条件
表2a: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受体D2和D3的结合试验结果
表2b: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D2受体的抑制常数Ki
化合物编号D2[nM]化合物编号D2[nM]化合物编号D2[nM]
12722.020115.02153.0
13010.02021.22248.7
13119.02030.92259.2
1960.82040.42280.7
1975.82051.62292.4
1981.82060.32301.1
1994.42073.82316.4
2000.12142.82383.9
表3: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D4.4受体的结合试验结果
化合物编号D4.4[%]化合物编号D4.4[%]化合物编号D4.4[%]
11921104221687
201001116121772
21831155521886
23551166422193
25841226322298
261011245422392
287512755224101
29161306722591
34371315022669
39731323922788
46721338822868
化合物编号D4.4[%]化合物编号D4.4[%]化合物编号D4.4[%]
47801347722986
48801356023088
49821438023189
50941816423470
55311838023748
75761865523848
77781967823978
78791978124057
79921984824133
80911996929335
82942004929848
84942015030052
86882027630339
89222037830552
92352047130633
93392057330826
94902068731252
107832078531759
1088521461
1096921588
对5-羟色胺能受体5-HT1A、5-HT2A、5-HT6、5-HT7和5-HT2C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4中所示,且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5a和5b(5-HT1A、5-HT2A、5-HT6和5-HT7受体)和表6(5-HT2C受体)中所示。
表4:测试对5-羟色胺能受体的亲和力的实验条件
方法:
5-HT1A:Borsini等人(1995),Naunyn.Sch.Arch.Pharmacol.352:276-282
5-HT2A:Bryan L.Roth.Assay Protocol Book.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sychoactive Drug Screening Program.Available on-line at31.08.2008:http://pdsp.med.unc.edu/UNC-CH%20Protocol%20Book.pdf
5-HT2C:Stam等人(1994),Eur.J.Pharmacol.,269:339-348
5-HT6:Bryan L.Roth.Assay Protocol Book.University of NorthCarolina At Chapel Hill.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sychoactive Drug Screening Program.Available on-line at31.08.2008:http://pdsp.med.unc.edu/UNC-CH%20Protocol%20Book.pdf
5-HT7:Bryan L.Roth.Assay Protocol Book.University of NorthCarolina At Chapel Hill.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sychoactive Drug Screening Program.Available on-line at31.08.2008:http://pdsp.med.unc.edu/UNC-CH%20Protocol%20Book.Pdf
表5a: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5-羟色胺能受体的结合试验结果
表5b: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5-HT2A和5-HT65-羟色胺能受体的抑制常数Ki
表6.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5-羟色胺能受体5-HT2C受体的结合试验结果
化合物编号5-HT2C[%]化合物编号5-HT2C[%]化合物编号5-HT2C[%]
11271118721767
20331229821882
21711248022181
23671278422265
25831308922365
26511318822471
28721324322572
29281334722689
34941348722782
化合物编号5-HT2C[%]化合物编号5-HT2C[%]化合物编号5-HT2C[%]
39741358622891
46211436823091
47331819323175
48321839823486
49591867923779
50541968623949
55301978424081
75831988624166
77771998329350
78782007729837
80862017230034
82822028830347
84882039030559
89532048730636
92522058630861
93502068431255
94912146531745
1078621574
1108521662
对肾上腺素能α1和α2C受体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7中所示且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8(α1受体)和表9(α2C受体)中所示。
表7:测试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的实验条件
表8: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的测试结果
表9: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α2C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的测试结果
化合物编号α2C[%]化合物编号α2C[%]化合物编号α2C[%]
11711109821680
20781119021796
21781159021894
23891169322188
259012210122277
26761249522360
28931279322479
29841308822580
34941319222686
39921327322790
461011339122895
47801348722998
481051359523092
491101437823189
501081819623490
55991839923782
75761869623894
77781968923989
78851979024084
79961988024187
80881998229395
化合物编号α2C[%]化合物编号α2C[%]化合物编号α2C[%]
821012009629894
841052018930092
8610620295303100
89692039330596
92762048930698
93842058630896
941062069331294
107772079031795
1088321474
1099821566
对毒蕈碱M3受体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10中所示,且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1中所示。
表10:测试对M3毒蕈碱受体的亲和力的实验条件
M3
生物材料人重组,(CHO细胞)
放射性配体[3H]4-DAMP
浓度0.2nM
Kd0.5nM
非特异性结合阿托品(1μM)
温育60min,22℃
方法Peralta等人(1987),Embo.J.,6:3923-3929.
表11: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M3毒蕈碱受体的亲和力的测试结果
化合物编号M3[%]化合物编号M3[%]化合物编号M3[%]
113110-721628
20-7111142176
21-11115132180
2310116922112
25231223022218
26111244922325
2813127122425
29301301522523
3412131172268
39191321022713
46-131331722812
47-81343422915
4811351923015
4911143-423122
502181023417
55-11831323716
7517186-923826
77171961123923
7851972624021
79-31983724119
8021993829310
化合物编号M3[%]化合物编号M3[%]化合物编号M3[%]
829200329822
8432019300-2
86120293039
89-62031230511
9242041730612
9312053330813
941206931210
1078207123178
108-421411
109321539
对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12中所示,且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3a和13b中所示。
表12:测试对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的亲和力的实验条件
SERT
生物材料人重组SERT受体(CHO细胞)
放射性配体[3H]米丙嗪
浓度2nM
Kd1.7nM
非特异性结合米丙嗪(10μM)
温育60min,22℃
方法Tatsumi等人(1999),Eur.J.Pharmacol.,368:277-283.
表13a: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受体亲和力的试验结果
表13b: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SERT的抑制常数Ki
化合物编号SERT[nM]
751.5
770.5
781.0
790.7
800.5
821.3
842.6
861.1
11631.0
12217.0
对H1组胺能和σ受体的亲和力
测试用实验条件如表14中所示,且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5中所示。
表14:对H1组胺能和σ受体的亲和力的测试实验条件
表15: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的σ和H1受体亲和力的试验结果
化合物编号σ[%]H1[%]化合物编号σ[%]H1[%]
1174371839442
2083361868417
216057196 84
236160197 76
2570751988681
2680441998058
287063200
296059201 64
345056203 67
3954 20490
461562059250
4744-3207 65
4818212148452
4950 2158150
5059342168861
553702178646
化合物编号σ[%]H1[%]化合物编号σ[%]H1[%]
757557218 77
7748542218366
7870652229579
7967722238952
8081 2249160
8263612259657
8459792268273
8665702275969
89243229 75
921562309071
9335342318754
9471 234 75
10747302378866
10845232389565
109396523997
11056522409255
11181382418869
1156972293 38
11656 298 40
12281 300 28
12482 303 68
127 54305 54
1309451306 57
化合物编号σ[%]H1[%]化合物编号σ[%]H1[%]
13192513089137
13280333129235
1339558317 47
1348845
1359479
143 36
1817527
阻断hERG钾通道的能力
使用电生理学方法和克隆的hERG钾通道(KCNH2基因,在CHO细胞中表达)作为生物材料测定阻断hERG钾通道的能力。使用IonWorksTM Quattro系统(MDS-AT)评估作用。
使用具有来自0mV保持电位的固定振幅的脉冲波形(条件前脉冲:-80mV,25ms;试验脉冲:+40mV,80ms)触发hERG电流。将hERG电流测定为测试步至+40mV后1ms时的峰值电流与测试步至+40mV结束时的稳态电流之差。
数据分析
数据获取和分析使用IonWorks QuattroTM系统操作软件(2.0.2版;Molecular Devices Corporation,Union City,CA)进行。对漏电流校准数据。
如下计算hERG阻断:
%阻断=(1–I TA/IControl)x100%,
其中IControl和ITA分别是对照组中试验脉冲和在试验物品的存在下触发的电流。
将阻断的浓度-响应数据拟合成如下形式的方程:
%阻断=%VC+{(%PC-%VC)-(%PC-%VC)/[1+([测试]/IC50)N]},
其中[测试]是试验物品的浓度,IC50是产生半数最大抑制的试验物品的浓度,N是Hill系数,%VC是电流耗尽百分比(媒介物对照的平均电流抑制),%PC是使用阳性对照(1μM E-4031)的平均电流抑制,%阻断是每一试验物品浓度下抑制的离子通道电流百分比。使用XLfit加入Excel2003(Microsoft,Redmond,WA)解决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
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6中所示。
表16.代表性化合物的hERG钾通道亲和力的试验结果
化合物编号hERG[%]
213.3
252.9
266.1
34-1.1
944.8
如上所提供的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的化合物展示出对D2、D3、5-HT1A、5-HT2A、5-HT6、5-HT7以及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羟色胺转运蛋白的高度亲和力。这证实了它们在治疗与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传递紊乱相关的疾病例如精神病、抑郁症和焦虑症等中的潜在有用性。应强调的是,一些化合物同时对5-HT6和5-HT7受体以及对D2和5-HT2A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这使得它们与目前用于疗法中的药物特别区分开来。这种药理学特性提示在治疗精神病中可能的效力和抗抑郁症和促认知活性。同时,本发明的化合物对hERG钾通道和M3毒蕈碱受体具有弱的亲和力,并且大部分直接对H1和5-HT2C受体具有低亲和力。这可能对没有副作用例如 食欲过度或代谢性疾病做出贡献,所述副作用可以由上文列举的疾病疗法中目前使用的药物导致。
实施例4.
体外药理学:细胞功能试验
细胞功能试验的条件和方法(参考所述文献)如表17中所示,且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8、19、20、21、22和23中所示。
将结果表示为在测试化合物的存在下得到的对照特异性激动剂响应的百分比((测定的特异性响应/对照特异性激动剂响应)x100)。
通过使用平均重复值生成的浓度-响应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使用希尔方程曲线拟合(Y=D+[(A–D)/(1+(C/C50)nH)]测定EC50值(产生半数最大特异性响应的浓度)和IC50值(产生对照特异性激动剂响应的半数最大抑制的浓度),其中Y=特异性响应,D=最小特异性响应,A=最大特异性响应,C=化合物浓度,C50=EC50或IC50,nH=斜率因子)。该分析使用在Cerep(Hill软件)开发的软件进行并且通过与用于的商业软件4.0(1997,SPSS Inc.)生成的数据比较来验证。
就拮抗剂而言,使用改进的Cheng Prusoff方程(Kb=IC50/(1+(A/EC50A))计算表观解离常数(Kb),其中A=测定中参比激
动剂的浓度,EC50A=参比激动剂的EC50值。
表17:用于细胞功能试验的体外试验条件和方法
表18.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D2和D3多巴胺能受体的细胞功能试验的结果
化合物编号D2激动[%]D2拮抗[%]D3激动[%]D3拮抗[%]
20432
21698-883
23187-1068
25389082
26368
28187-874
39 6616
4957977512
505692850
55 82-33
78 89-10
80337891-5
9445995138
1113689
12233623856
12433444143
130634561
131520-1355
134647
183853
196095-1677
197182
198483-1797
199446
200096-193
202095-581
2030801165
204186-8109
205361795
206196377
214389
215691
216086
2171079
2211497-3100
222665
223
224557
225752
226087-26107
2271199-6105
228-194-1598
230394089
2311349-654
234291-1489
239256
240364
表19.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D4多巴胺能受体的细胞功能试验的结果
化合物编号D4激动[%]D4拮抗[%]
201779
26-488
506232
80680
94609
2211073
222658
223422
224-784
225-335
表20.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5-HT1A、5-HT2A、5-HT6和5-HT75-羟色胺能受体的细胞功能试验的结果
表21.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对5-HT2C5-羟色胺能受体的细胞功能试验结果
化合物编号5-HT2C激[%]5-HT2C拮抗[%]
9492-57
12278-10
181466
1835012
203133
228030
230-25
表22.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的细胞功能特性
根据Perovic,S.和Muller,W.E.G.(1995)Arzneim-Forsch.DrugRes.,45:1145-1148,通过测定进入大鼠脑突触体中的[3H]5-HT结合,测试了5-HT再摄取。测定条件如下:
表23.
化合物编号SERT IC50[nM]
802.1
8464.0
8617.0
本发明的化合物对5-HT6和/或5-HT7受体显示出显著的拮抗性质,其与其它一些有益性质(例如阻滞多巴胺能D2和5-羟色胺能5-HT2A受体和/或5-HT1A受体部分激动作用)分离或结合。本发明的一些化合物还具有抑制5-羟色胺摄取的能力。发现对5-HT2C受体具有显著亲和力的本发明的选择化合物是弱拮抗剂或显示出激动特性。这些性质与它们对毒蕈碱受体或hERG通道的低亲和力一起显示本发明化合物在治疗许多CNS疾病,尤其是精神病状态,以及情绪障碍和认知缺陷中的潜在有用性。
实施例5.
小鼠中的行为试验
小鼠中的抗精神病活性
测试代表性化合物在精神病包括诱导运动活动过度小鼠模型中潜在的抗精神病活性,通过给予拟精神失常物质-地佐环平来进行。测试化合物去除这种作用的能力是潜在抗精神病活性的量度。
动物
使雄性CD-1小鼠分组寄居在环境受控的实验室(环境温度22-20℃;相对湿度50-60%;12:12光照:黑暗周期,在8:00光照)的聚碳酸酯Makrolon3型笼(尺寸26.5x15x42cm)中2-3天期限,15只1组。可自由得到标准实验室食物(Ssniff M-Z)和过滤水。在实验前的当天,开启设备产生的“白噪声”30分钟,将小鼠确切称重至1g。将动物随机分入治疗组。全部实验由2位不了解在9:00-14:00之间对单独组的动物施加治疗的观察者实施。小鼠仅使用1次,实验后即刻处死。
地佐环平-诱导的运动活动过度
使用Opto M3多通道活动监视器(MultiDevice Software v.1.3,Columbus Instruments)记录运动行为。将小鼠各自放入塑料笼(22x12x13cm)30分钟习惯期,然后在1h过程中对每个通道的穿过次数(移动)进行计数,每隔5分钟记录1次数据。在检验每只小鼠后用70%乙醇清洁笼子。对每个治疗组10只小鼠给药。在实验前30分钟给药测试化合物。在测试前30分钟给予地佐环平。
测试化合物
将测试化合物制备成在1%Tween80水溶液中的混悬液,给药前即刻将地佐环平溶于蒸馏水。使用10ml/kg注射体积,将全部化合物通过腹膜内(i.p.)给予。
表24.本发明代表性化合物在小鼠行为试验的结果—地佐环平(MK801)诱导的小鼠中运动活动过度的逆转
化合物编号MED*[mg/kg]
2110
255
1962.5
*最小有效剂量
地佐环平(MK801)被广泛认可为通过引起谷氨酸能失调(与人体中发生的类似)在动物中建立精神病状态模型的有效药理学工具。本发明化合物逆转地佐环平诱导的运动活动过度的能力证明了它们在动物中的抗精神病样活性,并且另外确认了它们在治疗人类的精神病状态中的治疗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