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光刻技术作为制
备半导体器件的关键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光刻系统的分辨率,曝光光源的波长
不断减小,从436nm,355nm的近紫外进入到248nm,193nm的深紫外波段。以193nm ArF准分子
激光光刻为例,已经突破90nm,65nm和45nm节点,成为目前主流的曝光技术。
在深紫外波段光刻物镜中,光学系统中元件尺寸通常都较大,并且表面比较弯曲,
对镀膜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紫外波段,绝大多数镀膜材料有着强烈的吸收,可以使用
的镀膜材料少之又少,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种氟化物和氧化物。因此,基于这种限制,很难获
得特定折射率的镀膜材料。同时,在镀膜元件比较大、表面比较弯曲时,由于元件尺寸和镀
膜膜料蒸发入射角的原因,可用的这些镀膜材料一般会呈现较严重的折射率不均匀性,导
致元件各处的光学性能出现差异,带来成像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光学薄膜的性能,制约着
光刻物镜的制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深紫外波段大口径曲面元件,镀制的薄膜通常存在折
射率的不均匀性,导致元件各处的光学性能出现差异,带来成像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提供一
种折射率均匀,薄膜的性能好,能提高光刻物镜的性能的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选用含两种材料的混合材料与第三
材料设计膜系,进行镀膜工艺;其中,混合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第三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材料含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所述第一材料的折射率大
于第二材料;所述第一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混合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基准,所述第一材料的含量为
50%-90%。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与第三材料的材料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材料、第二材料及第三材料根据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进
行材料选材;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在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吸收小。
一些实施例中,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为深紫外波段。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材料为氟化镧或氟化钆;所述第二材料和第三材料各自
独立的为氟化镁或氟化铝。
一些实施例中,设计膜系为采用混合材料和第三材料的折射率设计膜系。
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的折射率通过步骤:S1、根据混合材料中的两种材料的分
子数之比推算出混合材料的折射率粗略值;S2,对混合材料进行工艺实验,并根据粗略值对
工艺实验的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混合材料的折射率准确值。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光学薄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镀膜工艺中必须使用的两种不同折射率
的镀膜材料中,产生较大折射率不均匀性的原因是高折射率材料,而选用混合材料代替高
折射率材料,通过对混合材料进行单层膜工艺实验;通过混合的比例估计出混合材料的折
射率粗略值,然后利用该值针对工艺实验的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混合材料折射率的准确值,
得到这些参数以后,再采用混合材料与低折射率材料设计膜系,进行镀膜工艺,有效解决了
深紫外波段大口径曲面元件的薄膜折射率不均匀性较大的问题,提高薄膜的性能,方法简
单易操作。
本发明无需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无需购买新的镀膜材料;本发明操作简单,熟悉
镀膜工艺和工艺参数拟合等即可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LaF3的光谱曲线,a为LaF3透过光谱曲线,b为熔石英基片透过曲线。其中,a每
个波峰处理论上应与基片透过率曲线相切,如果不相切,则证明镀膜材料有折射率不均匀
性。
图2为LaF3的折射率色散曲线,即折射率随着波长变化的曲线。
图3为MgF2的光谱曲线,c为MgF2透过光谱曲线,d为熔石英基片透过曲线。其中,c每
个波谷处理论上应与基片透过率曲线相切,如果不相切,则证明镀膜材料有折射率不均匀
性,偏离的越多,折射率不均匀性越大。
图4为MgF2的折射率色散曲线,即折射率随着波长变化的曲线。
图5为实施例1的混合材料的光谱曲线,e为混合材料的透过光谱曲线,f为熔石英
基片透过曲线。可以看出,折射率不均匀性较LaF3要小很多。
图6为实施例1的混合材料的折射率色散曲线。
图7为实施例1制备的双面深紫外减反膜透过率结果测试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
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选用含两种材料的混合材料与第三
材料设计膜系,进行镀膜工艺;其中,混合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第三材料。采用混合材料与低
折射率材料设计膜系,进行镀膜工艺,有效解决了深紫外波段大口径曲面元件的薄膜折射
率不均匀性较大的问题,提高薄膜的性能,方法简单易操作。
混合材料含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即两种材料的混合,本发明只要混合材料中的
两种材料能实现物理结构互补即可,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具体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进一步优选,
所述第一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材料,有利于设计膜系,即一些实施例中设计成高、低折射率
材料混合的混合材料,选用的两种材料的折射率不同,且优选高折射率材料的含量大。而
且,混合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第三材料的折射率。
具体的,一些实施例中,以混合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基准,第一材料的含量为
50%-90%。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材料与第三材料相同,即混合材料中的一种材料
与后续的镀膜工艺使用的单种材料相同。
一般,根据所需光学薄膜的工作波段,选取合适的高低折射率镀膜材料,具体的,
第一材料、第二材料及第三材料根据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进行材料选材;所述第一材
料和第二材料在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吸收小。
本发明优选,制得的光学薄膜工作波段为深紫外波段,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用于
制备深紫外波段的光学薄膜,能够有效解决深紫外波段大口径曲面元件的薄膜折射率不均
匀性较大的问题,提高薄膜的性能,且无需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无需购买新的镀膜材料;
本发明操作简单,熟悉镀膜工艺和工艺参数拟合等即可进行操作。
具体的,本发明优选第一材料为氟化镧或氟化钆;所述第二材料和第三材料各自
独立的为氟化镁或氟化铝,通过常用的高低折射率镀膜材料即可实现本发明。
一些实施例中,设计膜系采用混合材料和第三材料的折射率设计膜系。
具体的,本发明优选混合材料的折射率通过步骤:S1、根据混合材料中的两种材料
的分子数之比推算出混合材料的折射率粗略值;S2,对混合材料进行工艺实验,并根据粗略
值对工艺实验的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混合材料的折射率准确值,后续镀膜工艺利用此测定
的折射率来设计膜系。
具体的步骤可以如下:
(1)根据所需光学薄膜的工作波段,选取合适的高低折射率镀膜材料;
(2)将它们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其中高折射率材料为主;
(3)根据混合的比例,推算出混合材料的折射率粗略值;
(4)对混合材料进行工艺实验,并根据估算出的粗略值对工艺实验的结果进行拟
合,得到混合材料准确的折射率;
(5)利用得到的混合材料折射率和已知的低折射率材料等参数,设计膜系,进行镀
膜工艺。
其中,设计膜系、镀膜工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光学薄膜。制得的光学薄膜折射率均
匀,薄膜的性能好,能提高光刻物镜的性能。
以下是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用以说明上述方案及其各种条件的选取。本发
明实施例中所用试剂均采用市购分析纯。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制备工作波段为193nm的深紫外光薄膜。
(1)选取LaF3(氟化镧)和MgF2(氟化镁)材料;通过氟化镧的光谱测试曲线图1,可以
得到如图2的氟化镧折射率曲线参数;通过氟化镁的光谱测试曲线图3,可以得到如图4的氟
化镁折射率曲线参数;
(2)将高折射率材料(LaF3)和低折射率材料材料(MgF2)以质量比9:1混合制成混合
材料;
(3)根据混合材料中LaF3和MgF2的比例(9:1)及LaF3和MgF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
为190和58)可得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也就是薄膜成分之比),然后结合LaF3和MgF2在193nm处
的折射率值(分别为1.712和1.429)推算出混合材料的折射率粗略值约为1.636;
(4)通过工艺实验的结果,也就是如图5的混合材料光谱曲线拟合可以得到如图6
的混合材料的折射率色散曲线;
(5)通过如图6的混合材料和图4的低折射率材料的折射率设计膜系,进行镀膜工
艺。
利用PerkinElmer1050型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条件:设定测试类型为
T%模式(透射型),设定测试波长范围为185-400nm,单色仪每次出光的带宽为2nm,测试数
据采集间隔为1nm,每nm积分时间为0.6s。具体步骤:将光度计预热15分钟后,先在样品室空
置的情况下扫描Autozero曲线,作为基准零线。然后,将样品固定在样品架上,在测试条件
不作任何修改的情况下扫描样品,所得曲线即为样品的透过率曲线。对本实施例所得深紫
外光薄膜进行光谱测试得如图7所示的透过率结果测试曲线。从图7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深紫
外光薄膜折射率均匀,光学性能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
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
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
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