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百叶窗(shutter)单元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该百叶窗单元用
于控制例如从开口形成在车辆前部的格栅开口部向发动机室内流入的外气的流动。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前部构成为,能够经由开口形成在保险杠的格栅开口部将外气引入到发动
机室内,从而对散热器或中冷器等的热交换器以及发动机进行冷却。
此外,近来为了进一步改善油耗和减少废气,已知具备百叶窗单元的汽车,该百叶
窗单元用于控制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
该百叶窗单元具备多个翼片(flap),该多个翼片根据在发动机内循环的循环油的
油温和冷却水的水温或者车速而开闭。例如,百叶窗单元通过将翼片关闭,能够阻止向热交
换器和发动机供应外气。由此,能够使循环油和冷却水尽早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抑制伴随
着所谓的发动机预热运转的油耗变差。
或者,通过根据车速来将翼片开闭,百叶窗单元抑制外气向发动机室内的流动,能
够抑制从发动机室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和在车辆侧部流下的行驶风的合流所引起的紊
流。由此,抑制紊流所导致的行驶阻力的增加,从而改善油耗并减少废气。
作为这样的百叶窗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通风装置11,该通风装
置11具备:百叶窗机构,具有开闭自如的多个翼片(叶片17);导风部件(管道22),引导从格
栅开口部(格栅21)流入的外气;以及驱动机构部(连杆机构24和扭矩马达26),对翼片进行
开闭驱动。
但是,专利文献1这种构造的百叶窗单元,由于车体设计和车体构造上的制约,车
宽方向的长度容易变长,所以导风部件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也变长。
此外,路面凹凸所引起的车体振动、或者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
有时会作用到导风部件。因此,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和上面部分的刚性容易变低,有时会因
为车体振动或压力变动而较大地振动。
并且,导风部件的振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时,支承翼片的翼片支承部或开闭机构
部被施加非意图的负荷,所以会产生翼片的位置偏移或开闭机构部的动作不良,翼片的开
闭动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的管道装置10,该管道装置10具备:导风部件(管道部
21、22),引导从格栅开口部(空气取入口13a、13a)流入的外气;翼片(百叶窗23、43),可摇动
地被支承在导风部件的内部;以及驱动机构部(驱动装置36、37),配置在导风部件的外部,
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
专利文献2这种构造的百叶窗单元的情况下,由发动机产生的热气因为散热器风
扇的压力等而循环并向车辆前方回流时,驱动机构部暴露在热气中。因此,如果驱动机构部
的温度超过了稳定工作的范围,则百叶窗单元的动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在此,例如像专利文献3的百叶窗单元(格栅百叶窗装置10)那样,通过在车宽方向
的大致中央配置驱动机构部(促动器18)、即在专利文献2的导风部件的内部配置驱动机构
部,能够从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保护驱动机构部。
但是,如果在导风部件的内部配置驱动机构部,当翼片打开时,驱动机构部成为阻
力而外气无法顺畅地向车辆后方流动,或者外气所通过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可能无法向
热交换器提供期望的流量的外气。
此外,在汽车的前部配置有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鸣笛的警笛装置。例如在冠水路
面行驶的情况等,为了防止浸泡引起的动作不良,该警笛装置优选为配置在车辆上方。
然而,例如在保险杠的下部未设置格栅开口部的情况、或者在散热器的前方且车
辆下方配置有中冷器的情况下,如果将上述的百叶窗单元配置在车辆下方,则无法实现其
功能。因此,需要将百叶窗单元和警笛装置配置在车辆上方。
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前保险杠18)的上部的格栅开
口部(散热器格栅20)配置对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翼片(格栅百叶窗22),在翼片的
后方配置警笛装置(喇叭24)。
此外,专利文献4中,当警笛装置工作时,通过将翼片打开,使警笛装置发出的警笛
音在格栅开口部回音并有效地向车辆前方传播。由此,专利文献4能够将百叶窗单元和警笛
装置容易地配置在车辆上方,而不损害其功能。
但是,在专利文献4中,由于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所以翼片由于警笛音的声
压而振动并产生异响,或者翼片的振动传递到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机构部等而出现
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不仅消耗用于将翼片打开的电力,而且在翼片完全打开之
前,需要使警笛装置延迟发出警笛音。因此,可能无法在期望的时机将足够声压的警笛音向
车辆前方的车外传播。
此外,万一因为驱动机构部的问题而翼片未打开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将警笛音以
足够的声压向车辆前方的车外传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39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95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71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63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不损
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的前提下,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防止翼片的动作不
良。
此外,除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
流构造,在不妨碍通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的前提下,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
导致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此外,除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
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
制。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其具备:格栅开口部,开口形成在配置于汽车的车
辆前部的保险杠;百叶窗单元,装配在比所述保险杠更位于车辆后方的车体侧部件;以及导
风部件,从所述格栅开口部向所述百叶窗单元导风,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的特征在于,在
所述车体侧部件设置有第1支承部,所述百叶窗单元具备:翼片,被开闭自如地支承;百叶窗
框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一体地围绕所述翼片;以及第2支承部,形成在该百叶窗框部
的角部附近,并且支承所述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由导风部、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一体
地形成,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所述翼片之间,所述第1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1
支承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
所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向车辆上方或车辆下方离开
规定间隔。
上述百叶窗单元可以采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或者
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等。此外,百叶窗单元可以在保险杠和车体侧
部件之间配置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或车辆下方侧。
上述导风部件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此外,导风部件可以是车辆上方侧开
口的正面观察コ字状、或者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コ字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等。
上述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是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连结部位附
近,可以是百叶窗框部的外方侧或内方侧。
上述导风部和百叶窗框部可以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构造、或者在车辆上下
方向上不重合的构造。
例如在导风部和百叶窗框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构造的情况下,上述规定间
隔可以设为因外气的压力变动等而振动的导风部不与百叶窗框部接触的间隔、并且不妨碍
从格栅开口部向翼片的导风的间隔。
通过本发明,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
动传递,并且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
具体地说,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车辆上
下方向大致中央相比,刚性容易变高。因此,例如与在百叶窗框部的侧壁部分设置第1支承
部的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提高第1支承部的支承刚性。
由此,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风部振动的情况下,百
叶窗框部的第1支承部能够使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输入的振动衰减后传递到百叶窗
框部。
进而,第1支承部可以是决定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的定位机构。
详细地说,例如在车体侧部件设置第1支承部的情况下,由于百叶窗单元相对于车
体侧部件的位置偏移和导风部件相对于车体侧部件的位置偏移,存在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
框部的相对位置难以稳定的问题。
与此相对,通过在百叶窗单元设置第1支承部,与在车体侧部件设置第1支承部的
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将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固定到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时,汽车的前部整
流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和导风部的间隔。即,第1支承部能够作为决定导风部相
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的定位机构起作用。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
风部振动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与百叶窗框部接触而将导风部的振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导风部件固定到支承刚性高的百叶窗单元的
第1支承部,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而防止
翼片的动作不良。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
延伸的大致盒状。
上述大致盒状例如可以是由从百叶窗框部延伸设置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
部、从平板部的至少两边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侧面部、以及百叶窗框部形成的形状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支承部的支承刚性,所以能
够进一步抑制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传递到百叶窗框部的振动。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形成为大致盒状的第1支承部来更可靠地抑
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比所述车体侧部件更位于车辆前方,并
且配置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具备将所述车体侧部件的上部
和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连结的支架部件,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
所述翼片之间,并且由下面部分和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一体地形成,所述下面部分在车宽方
向的两端附近具备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从所述下面部分的车宽方向的
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并且在车辆上方侧具备所述第1固定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的所
述下面部分具备固定到所述支架部件的第3固定部。
上述支架部件例如可以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1个,或者在车宽方向上隔开
规定间隔具备多个。
在支架部件为多个的情况下,上述第3固定部可以相对于全部支架部件或者一部
分支架部件固定。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
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
具体地说,例如在具备增压机的汽车中,在比保险杠加强件更靠车辆下方配置中
冷器的情况下,为了向中冷器可靠地供给外气,需要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配置百
叶窗单元。
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导风部件固定到支架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
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车体侧部件的第2支承部、支架部件来支承导风部件。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比百叶窗单元更高刚性的车体侧部件来支承
导风部件的多个部位。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减轻对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施加
的导风部件的重量。
进而,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风部振动的情况下,支
架部件能够将经由第3固定部输入的振动传递到车体侧部件。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
够经由第2固定部及第3固定部将导风部的振动分散到车体侧部件。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因第1支承部被施加的导风部件的重量而百
叶窗框部变形。进而,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传
递到百叶窗单元的振动。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具备固定到支架部件的第
3固定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
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底板即底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
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形状,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2支承部
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的所述下面部分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向车
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所述下面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前端位于所述
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的前端更位于车辆
后方侧的长度。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
并且在车辆前部发生轻碰撞时,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的破损。
具体地说,通过形成为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位于比百叶
窗框部的底板部分的前端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下面部分能够在车辆
上方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重合。
因此,与下面部分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重合的情况相比,导风部
件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更可靠地向翼片进行导风。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
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
进而,在保险杠加强件的后退量较小的轻碰撞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
的前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所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防止百叶
窗单元被车辆前部的碰撞物向车辆后方按压。
此外,能够通过支架部件来抑制导风部件因碰撞物的按压而后退,所以在碰撞物
按压导风部件的情况下,刚性低的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变形或破损。因此,即使在碰撞物按
压导风部件的情况下,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被按压。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件的后退,并且抑制百叶
窗单元的破损。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并且在
车辆前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的破损。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配置在比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加强件更
靠车辆上方侧,所述格栅开口部与所述百叶窗单元对置,具备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设
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并且对所述翼片进行开闭驱动,在正面观察时,所述导风部
件形成为将所述百叶窗框部及所述驱动机构部一体地包围的形状。
上述驱动机构部可以是与翼片连结的连杆机构、齿轮,以及驱动齿轮或连杆的驱
动马达等,可以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侧面、上面或下面。
上述导风部件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例如可以是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
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是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筒状体等。
通过本发明,不会阻碍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
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具体地说,由于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配置驱动机构部,与在百叶窗框部的内部
配置驱动机构部的情况相比,百叶窗单元能够将翼片打开的状态下的百叶窗框部的开口面
积确保为期望的大小。
并且,通过形成为将百叶窗框部和驱动机构部一体地包围的形状,导风部件能够
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还向驱动机构部导风。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无论翼片的
开闭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对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的驱动机构部进行冷却。
进而,通过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更容易向车辆上方
流动。因此,例如在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的情况下,导风部件能
够阻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从导风部件的侧方向内部流入。
由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
构造也能够防止驱动机构部暴露于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一体地包围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的驱动
机构部的导风部件,不会阻碍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
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格栅开口
部对置、并且能够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过了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
能够更稳定地将驱动机构部冷却。
具体地说,通过将百叶窗单元形成为能够在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
小,驱动机构部能够可靠地与格栅开口部对置。
进而,通过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和驱动机构部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
造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更稳定地向驱动机构部进行导风。
此外,正面观察时的百叶窗框部的面积比正面观察时的格栅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
的情况下,百叶窗单元能够防止穿过百叶窗框部的外气的流速下降。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能够对于配置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后方的热
交换器等可靠地供给外气。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百叶窗单元形成为能够在格栅开口部的开口
范围内对置的大小,不会阻碍穿过了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更稳定地对驱动机
构部进行冷却。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驱动机构部设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部或下部,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接近地配置,并且形成为正面观察
时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万一翼片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向比百叶窗
单元更靠车辆后方供给外气,能够抑制例如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具体地说,例如将格栅开口部和百叶窗单元连结的大致筒状的导风部件的情况
下,万一成为翼片关闭的状态,就不再向配置在百叶窗单元的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供
给外气。因此,无法将热交换器等冷却,并且被发动机加热的热气滞留,所以在发动机室内
可能会对各部品造成热损害。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导风部件通
过与翼片关闭的百叶窗单元的协作,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经由车辆上方侧的
开口向车辆后方供给。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成为翼片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滞留在百叶窗单
元的后方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成为翼片关
闭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百叶窗单元和导风部件的协作,从格栅开口部流
入的外气难以直接供给至例如配置在百叶窗单元的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
因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
构造也能够通过将翼片关闭而将容易滞留在例如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
方送风,同时使冷却水或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
件,即使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向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后方供给外气,例如能够抑
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此外,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前方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对所述保
险杠的车辆前方进行检测的规定的电子设备,所述驱动机构部配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
部。
上述规定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毫米波雷达或微波雷达等,作为识别前方的车辆
或障碍物的传感器、计测与前方的车辆或障碍物的距离的传感器。或者是对前方进行摄像
的摄像机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前方配置规定的电子设
备时,能够通过驱动机构部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规定的电子设备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例如在驱动机构部设置驱动马达的情况下,伴随着驱动马达的旋转,驱
动机构部有时会发出电磁噪声。因此,驱动机构部和规定的电子设备越接近,规定的电子设
备越容易受到电磁噪声的影响,可能会误检测车辆前方的状态。
在此,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规定的电子设备,在百叶窗框部的车宽方向的
外侧配置驱动机构部,由此,规定的电子设备能够远离驱动机构部,所以难以受到驱动机构
部所发出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规定的电子设备,在百叶
窗框部的侧部配置驱动机构部,由此,能够通过驱动机构部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规定的
电子设备出现问题。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侧具备需要冷却的
发热设备,在所述导风部件上,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具备
与所述发热设备附近连通的连通路。
在比上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侧指的是,百叶窗单元的上方、或者在百叶窗
单元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
上述发热设备例如可以是由前照灯构成的前照灯单元、或者是由前照灯及示宽灯
等构成的前照灯单元等。
上述连通路例如可以是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中
的上方部分切缺而形成的连通路。或者是在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导风部件中的侧部或上部
的一部分开口形成的连通路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向发热设备供给外气,并且能够防止驱动
机构部暴露于被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
具体地说,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上方,有时配置有例如LED前照灯这样因工作而发
热的发热设备。为了保护内置的电路基板等和确保稳定的工作,需要对这样的发热设备进
行强制的冷却。
然而,例如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偏移的位置配置发
热设备的情况下,根据导风部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可能
不被供给到发热设备。
在此,通过在导风部件设置连通路,导风部件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导
风至驱动机构部及发热设备。这时,导风部件无论翼片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导风
到发热设备,所以能够稳定地对需要冷却的发热设备进行冷却。
进而,由于在比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具备连通路,所以导风部件能够防止被
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流入到导风部件的内部空间。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比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设置连通路,无论
翼片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供给至发热设备,并且能够防止驱动机构部暴露于被
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配置在比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加强件更
靠车辆上方侧,在比该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警笛装置,所述格栅
开口部与所述百叶窗单元对置,所述警笛装置以警笛音的输出口即警笛开口部朝向车辆下
方的方式配置,所述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述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
于车辆后方。
上述百叶窗单元可以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或者在
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等。上述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可以是前端与翼
片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位于大致相同位置的形状、或者是比翼片的前端更向车辆前方突
出的大致帽檐状的形状。
通过本发明,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
制。
具体地说,由于在百叶窗单元的上方配置警笛装置,所以流入到百叶窗框部的外
气的流动不会妨碍警笛装置。
进而,通过将例如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
百叶窗单元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可靠地向翼片导风。
并且,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的前端比警笛装置的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
后方侧、即警笛开口部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对置,所以百叶
窗框部能够防止警笛音的声压直接作用到翼片。
因此,百叶窗单元能够防止因警笛音而翼片振动所导致的异响、以及翼片的振动
传递到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机构部所导致的开闭不良。由此,百叶窗单元能够根据
翼片的开闭状态而可靠地控制从格栅开口部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的流动。
进而,由于警笛开口部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
置,所以警笛装置发出的警笛音的一部分能够在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反射并向车辆前方
上方传播。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的警笛音能够在例如机罩的下面反射而朝向车辆前
方下方传播。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将警笛装置的警笛音向车
辆下方侧及车辆上方侧传播。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
由格栅开口部的整体使警笛音向车外传播。
这时,与开闭自如的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的构造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不需要用于将关闭状态的翼片打开的电力消耗力,并且在翼片打开0之前,不需要使警笛装
置延迟地发出警笛音。
此外,由于警笛开口部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与
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配置警笛装置的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能够缩短警笛装置及百叶窗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占的长度。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车辆前部的有限的空间高效率地配置警笛装置
和百叶窗单元。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的前端比警笛装置的警笛开
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
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正面观察时,所述格栅开口部、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
装置构成为,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装置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且警笛装置
的周围构成外气可向车辆后方流动的导风空间。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
入的外气经由导风空间向车辆后方供给。这时,由于翼片关闭,外气难以直接供给至例如配
置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能够使冷却水或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并且能够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所以能够抑制发动
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由于警笛装置的警笛音在导风空间内传播,所以导风空间成为能够使警笛
音高效地回音的音响空间。此外,例如使格栅开口部相对于百叶窗单元向车辆前方离开规
定间隔的情况下,能够将导风空间向车辆前方扩展,所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构成更
大的回音空间。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由格栅开口
部的整体使警笛音向车外传播。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警笛装置的周围具备外气可流动的导风空间,
所以能够兼顾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回音部,该回音部设置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下部和
所述翼片之间,并且与所述警笛装置的所述警笛开口部对置,该回音部形成为向车辆前方
下方倾斜的形状。
上述回音部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可以兼具对从格栅开口部向百叶窗单元
导入外气的导风部的作用。进而,回音部例如可以与支承百叶窗单元等的车体侧部件分体
地构成,也可以与车体侧部件一体地构成。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
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由于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所以回音部能够使从警笛开口部朝向车辆
前方下方传播的警笛音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
使警笛音朝向格栅开口部传播。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叶窗单元的顶板部分和回音部更可靠地抑
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由格栅开口部的整体使警笛音更可靠地向车外。
进而,将回音部形成为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向百叶窗单元导风的情况
下,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兼顾警笛装置的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
播和流入的外气的更可靠的导风。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具备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回音部,能够兼顾警
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
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并且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此外,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损害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
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此外,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
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的车辆前部的正面视图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车辆前部的内部构造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导风部件取下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外观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车辆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5是翼片打开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
图6是表示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百叶窗单元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翼片关闭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
图8是表示从后方下方观察的导风部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说明翼片打开的状态的外气流动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翼片关闭的状态的外气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警笛音的行进方向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汽车;2…车辆前部;5…保险杠;10…上部格栅开口部;24…保险杠加强件;
25…护罩上面板;26…支架部件;28…护罩部件;50…百叶窗单元;51…翼片;53…百叶窗框
部件;60…导风部件;61…下面部;62…侧壁部;63…第1固定部;64…第2固定部;65…第3固
定部;284…第1支承部;532…底板部;537…第2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是在车辆前部2搭载发动机(省略图示)的车辆,该发
动机具备带中冷器的增压机。使用图1~图8详细说明该汽车1的车辆前部2。
另外,图1表示汽车1中的车辆前部2的正面图,图2表示车辆前部2中的内部构造的
外观立体图,图3表示将导风部件60取下的状态的车辆前部2的分解立体图,图4表示车辆前
部2的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5表示翼片51打开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图
6表示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百叶窗单元50的外观立体图,图7表示翼片51关闭的状态的、图1中
的A-A向视截面图,图8表示从后方下方观察的导风部件60的外观立体图。
此外,为了使主要部分的图示更加明确,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喇叭41的图示,并
且在图5及图7中,省略了车辆前部2的下部的图示。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r表示
车辆后方。此外,箭头Rh及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
向。此外,图中的上方是车辆上方,图中的下方是车辆下方。
如图1所示,汽车1的车辆前部2包括:左右一对前翼板4,配置在前轮3的上方;保险
杠5,以覆盖左右一对前翼板4的前方的开口的方式配置;机罩6,被左右一对前翼板4包围,
开闭自如地覆盖车辆上方的开口;以及机罩装饰件7,将保险杠5及机罩6的前端之间封闭。
进而,在车辆前部2的车宽方向两端,配置着由前翼板4、保险杠5、以及被机罩6包
围的左右一对前照灯单元8。
并且,在保险杠5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作为向车辆前部2的内部引入外气的引入
口,从车辆下方起依次开口形成有下部格栅开口部9和上部格栅开口部10。
如图1所示,下部格栅开口部9在保险杠5的下部开口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
正面观察大致矩形。该下部格栅开口部9,将在车辆前方侧与配置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中
冷器44对置的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开口形成。另外,关于中冷器44留待后述。
如图1所示,上部格栅开口部10,在保险杠5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由前格栅11
和机罩装饰件7构成正面观察时大致倒五角形状的开口,上述前格栅11安装在车辆上方开
口的、凹设为正面观察时大致倒五角形状的凹设部分。
另外,如图1和图5所示,前格栅11沿着保险杠5的凹设部分的边缘端形成,并且形
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形状。在该前格栅11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配置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叶片,并且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上方侧配置表示公司名等的厂牌
11a。
如图1所示,该上部格栅开口部10在正面观察时,构成为一体地围绕配置在车辆前
部2的内部的左右一对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的大小的开口。
另外,关于左右一对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留待后述。
如图2~图5所示,在这种外观的车辆前部2的内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前侧框21,沿
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溃缩盒23,经由凸缘22与前侧框21的前端连结,并且从凸缘22向车辆
前方延伸;以及保险杠加强件24,在车宽方向上将溃缩盒23的前端彼此连结。
此外,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在比前侧框2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配置有:
左右一对围板加强件(省略图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护罩上面板25,在车宽方向上将
左右一对围板加强件的前端彼此连结;以及支架部件26,将护罩上面板25及保险杠加强件
24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连结。
此外,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配置有:冷却板27(参照图5),将机罩装饰件7及护罩上
面板25的间隙封闭;护罩部件28,支承于保险杠加强件24及护罩上面板25;以及扫腿部件
29,支承在护罩部件28的下部。
如图3所示,在保险杠加强件24的后面预先接合着左右一对托架24a,该左右一对
托架24a朝向车辆后方设置,并且支承护罩部件28。
此外,如图2及图5所示,护罩上面板2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溃缩盒23的后
端附近大致同一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支架部件26的下部形成有螺孔26a,将后述的导风部件60紧固
的紧固螺栓31与该螺孔26a螺合。
此外,如图2~图4所示,护罩部件28是合成树脂制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框状体,
配置在左右一对溃缩盒23之间。
详细地说,护罩部件28由下述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护罩上部281,沿着车宽方向延
伸,并且支承在护罩上面板25上;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82,从护罩上部281的车宽方向两端向
车辆下方延伸;2个护罩中间支柱部28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在护罩侧部282之
间,并且从护罩上部281向车辆下方延伸;以及护罩下部(省略图示),在车宽方向上将护罩
侧部282和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下端彼此连结。
并且,护罩部件28在护罩上部281和护罩下部之间将护罩侧部282和护罩中间支柱
部28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向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的导风路28a。该导风路28a相当于经由上部
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向车辆后方流下的流路。
如图3所示,在护罩侧部282,从车辆下方起依次设置有:供紧固到保险杠加强件24
的托架24a的紧固螺栓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供紧固后述的百叶窗单元50的侧部的紧固
螺栓32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以及支承导风部件60的上部的第1支承部284。
另外,第1支承部284是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柱状体,开口形成有用于固定导风
部件60的树脂夹具33所装配的夹具装配孔284a。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护罩中间支柱部283,在比紧固螺栓32所螺合的螺孔更靠车辆
上方,设置有将百叶窗单元50的上部紧固的紧固螺栓34所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
此外,如图2所示,扫腿部件29是合成树脂制的大致平板状,以其前端部分向车辆
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例如在车辆前部2与步行者接触时,该扫腿部件29冲击步行者
的腿部而将步行者扬起到机罩6之上,从而减轻对步行者施加的碰撞载荷。
并且,如图3~图5所示,在上述的车辆前部2的内部具备:左右一对前照灯单元8;
左右一对喇叭41,装配在护罩上面板25的前面;前方雷达42,装配在支架部件26上;散热器
43,装配在护罩部件28的后侧;中冷器44,配置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方;百叶窗
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配置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上方。
如图4所示,关于前照灯单元8,位于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灯壳体8a支承在护罩上面
板25上。该灯壳体8a在正面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护罩侧部282的前方与护罩
侧部282重合。
另外,前照灯单元8例如是具备多个LED的灯单元,在灯壳体8a内容纳着控制LED灯
的点灯等的电路基板等。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左右一对喇叭41在正面观察时,在护罩侧部282和护罩中
间支柱部283之间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经由喇叭托架42装配固定在设置于护罩上面板
25的前面的喇叭支承部25a上。该喇叭41是具有正面观察时漩涡型的共鸣管的构造,将共鸣
管的开口、即喇叭开口部41a朝向车辆下方配置。
此外,前方雷达42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厂牌11a对置的方
式装配到支架部件26。该前方雷达42例如是毫米波雷达等,具有计测在车辆前方行驶的车
辆、或者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间隔的功能。
此外,如图4所示,散热器43装配固定在护罩部件28的护罩上部281及护罩下部。该
散热器43经由散热器管(省略图示)与发动机连接,具有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外气将经由散
热器43在发动机内部循环的冷却水冷却的功能。
此外,如图3及图5所示,中冷器44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方装配固定在
护罩部件28的前面。该中冷器44经由中冷器管(省略图示)与发动机及增压机(省略图示)连
接,具有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外气将从增压机朝向发动机流下的压缩空气冷却的功能。
此外,如图3~图5所示,相对于护罩上面板25和保险杠加强件24之间的车辆上下
方向的长度,百叶窗单元50具有大致一半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并且构成为车宽方向较
长的、正面观察时大致矩形。
该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护罩上面板25和保险杠加强件24之间
的车辆下方侧、且从喇叭41的下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进而,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向车辆后方离开规定
间隔,并且其前端位于比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侧。
另外,百叶窗单元50具备开闭自如的多个翼片51,通过翼片51的开闭,具有控制对
散热器43的外气供应的功能。
详细地说,如图4~图6所示,百叶窗单元50由如下的部件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的多个翼片51、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的旋转支承部52、一体地围绕多
个翼片51及旋转支承部52的百叶窗框部件53、以及对翼片51进行旋转驱动的促动器54。
另外,多个翼片51及旋转支承部52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空间中,从车辆右侧
起,按照旋转支承部52、3个翼片51、旋转支承部52、3个翼片51、以及旋转支承部52的顺序配
置。
如图5及图6所示,翼片51在车宽方向上的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分别在车辆上下
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地配置3个。该车辆右侧的翼片51和车辆左侧的翼片51配置在以
沿着车宽方向的假想线为旋转轴的同轴上。
详细地说,在外气能够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经由百叶窗框部件53向车辆后方流下
的状态、即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翼片51由如下部件一体地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翼片
轴部511、从翼片轴部511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翼片后部512、从翼片轴部
511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翼片前部513。
另外,翼片51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通过朝向车辆上方平缓地鼓出的鼓
出部分514,形成为翼片后部512的上面和翼片前部513的上面连续的截面形状。
翼片前部513相对于翼片后部512稍稍形成在车辆上方侧。进而,翼片前部513的车
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翼片后部5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地形成。
旋转支承部52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空间中,由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右侧旋转支
承部52a、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中央旋转支承部52b、配置在车辆左侧的左侧旋转支
承部52c构成。
该右侧旋转支承部52a、中央旋转支承部52b及左侧旋转支承部52c在与车辆前后
方向上的喇叭开口部41a的后端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51的翼片轴部
511,并且左右的翼片51可一体地转动。
详细地说,旋转支承部52由轴承部和外壳等构成,该轴承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
51的翼片轴部511,该外壳容纳这些部件,是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并且,旋转支承部52中,右侧旋转支承部52a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右侧的翼片51的
右端,中央旋转支承部52b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右侧的翼片51的左端及车辆左侧的翼片51
的右端,左侧旋转支承部52c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左侧的翼片51的左端。
如图5及图6所示,百叶窗框部件53是合成树脂制的筒状体,由位于车辆上方的顶
板部531、在车辆下方隔开规定间隔与顶板部531对置的底板部532、将顶板部531的右端及
底板部532的右端连结的右侧面部533、将顶板部531的左端及底板部532的左端连结的左侧
面部534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进而,在百叶窗框部件53上,一体地形成了固定于护罩部件28的护罩侧部282的2
个侧方安装部535、固定于护罩部件28的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2个上方安装部536、支承导
风部件60的下部的2个第2支承部537。
另外,百叶窗框部件53在装配于护罩部件28的状态下,以底板部532位于比保险杠
加强件24的上面更靠车辆上方的方式,具备侧方安装部535及上方安装部536。
顶板部531在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形成为前端比翼片51的前端更靠车辆前方的
大致帽檐状。
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顶板部531由比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
顶板后部531a和比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顶板前部531b一体地形成。
顶板后部531a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其下面形成为
朝向车辆后方上方倾斜的形状。
与顶板后部531a的前端的壁厚相比,顶板前部531b更接近车辆下方侧而更厚,从
顶板后部531a的前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因此,在顶板前部531b的后端形成有比顶板
后部531a更向车辆下方突出且大致铅垂的后面。
此外,如图3及图9所示,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时,顶板前部531b的前端的、除去与支
架部件26对置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部分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以俯视大致圆弧状弯
曲的形状。
如图5所示,该顶板前部531b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的喇叭41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车
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比喇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的截面形状。
此外,如图6所示,在顶板前部531b的下面,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4个
顶板导风槽531c,这4个顶板导风槽531c向车辆上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俯视时,底板部532形成为与顶板部531大致同形状。
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底板部532由比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
底板后部532a和比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底板前部532b一体地形成。
底板后部532a是与顶板后部531a大体同等的大小,并且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俯
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其上面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下方倾斜的形状。
底板前部532b的壁厚比底板后部532a的前端更薄,以从底板后部532a的车辆上下
方向大致中央朝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在底板后部532a的前端形成
有比底板前部532b更向车辆上方突出且大致铅垂的前面。
进而,如图3及图6所示,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时,底板前部532b的前端的、除去与支
架部件26对置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部分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以俯视大致圆弧状弯
曲的形状。
此外,如图3及图6所示,在底板前部532b,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6个
底板导风槽532c,这6个底板导风槽532c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侧视大致矩形
的平板状。
如图3及图6所示,侧方安装部535形成为从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的后端分
别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在该侧方安装部535开口
形成有与护罩侧部282的螺孔螺合的紧固螺栓32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省略图示)。
如图3及图4所示,上方安装部536从顶板后部531a的上面朝向车辆上方立设。在该
上方安装部536开口形成有与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螺孔螺合的紧固螺栓34所插通的螺栓
插通孔(省略图示)。
如图3及图6所示,第2支承部537形成在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车辆右下的角部附近
及车辆左下的角部附近。
详细地说,第2支承部537由从右侧面部533的车辆前方下端及左侧面部534的车辆
前方下端分别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部分537a、将平板部
分537a的上端及侧方安装部535的下端连结的上面部分537b、将平板部分537a中的车宽方
向外侧的边缘端及侧方安装部535的下端连结的侧面部分537c一体地形成。
进而,在平板部分537a开口形成有固定导风部件60的树脂夹具35所装配的夹具装
配孔537d。
并且,车辆右侧的第2支承部537与右侧面部533一起构成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
伸、并且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盒状。另一方面,车辆左侧的第2支承部537与左侧面部534
一起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盒状。
促动器54将驱动马达和多个齿轮等容纳在规定的外壳内而构成。如图6所示,该促
动器54装配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并且与右侧旋转支承部52a连结,能够使多
个翼片51一体地转动。
上述构造的百叶窗单元50,通过从图5所示的翼片51打开的状态起由促动器54使
翼片51转动,转移到阻碍外气向车辆后方流下的翼片51关闭的状态(参照图7)。这时,翼片
51以翼片轴部511为旋转中心,翼片后部512朝向车辆上方前方旋转。
然后,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位于最上段的翼片51,翼片后部512在
旋转方向上与顶板前部531b的后面抵接,翼片前部513在旋转方向上与位于中段的翼片51
的翼片后部512抵接。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位于最下段的翼片51,翼片后部512在旋转方向上与位于中
段的翼片51的翼片前部513抵接,并且翼片前部513在旋转方向上与底板后部532a的前面抵
接。
像这样,百叶窗单元50在外气能够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流下的状态和外气不
能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流下的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导风部件60将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和翼片51之
间封闭。如图4所示,该导风部件60是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
状,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及促动器54的大小。
详细地说,如图3~图5所示,导风部件60由配置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及翼
片51之间的下面部61、以及从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左右一对侧壁
部62一体地形成。
进而,在导风部件60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到护罩部件2的第1支承部284的2个第1
固定部63、固定到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的2个第2固定部64、固定到支架部件26的1
个第3固定部65。
此外,导风部件60在侧壁部62的上方设置有导风开口60a,该导风开口60a是从上
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能够朝向前照灯单元8流下的开口。
如图3、图5及图8所示,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下面部61形成为具有与
百叶窗单元50中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同等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进而,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下面部61具有前端位于与保险杠加强件
24的前端大致相同位置、并且后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
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3、图5及图8所示,下面部61由如下的部分构成:上段面部分611,相
对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在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对置;下段面部分612,相
对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上面,在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对置;前方壁部分613,在车
辆上下方向上将上段面部分611的前端及下段面部分612的后端连结。
在正面观察时,上段面部分611形成为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垂下的带台阶
的形状。该上段面部分611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后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
部532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并且形成为从后端朝向车辆前方下方稍微倾斜的截面形状。
换句话说,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上段面部分611的后端附近在车辆上
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的前端附近重合。
在正面观察时,下段面部分61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两端朝向上段面部分611的车宽
方向的两端朝向车辆上方平缓地倾斜的形状。该下段面部分612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
面中,形成为从后端朝向车辆前方下方稍微倾斜的截面形状。
进而,在下段面部分612,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2个导风槽612a,这2个
导风槽612a朝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及图8所示,侧壁部62由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平板状的侧壁主体部
分621、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前端形成的外方缘部分622、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后端
及下端形成的内方缘部分623构成。
如图4所示,侧壁主体部分621以上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上方且比灯单
元8的灯壳体8a更靠车辆下方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立设。
由此,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导风部件60在护罩上面板25和百叶窗单元50
之间的车辆上方侧形成导风开口60a,该导风开口60a是外气能够朝向前照灯单元8流下的
空间。
外方缘部分622形成为,使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前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大致直角
延伸设置,并且其下端与下面部61的前端附近连结。
内方缘部分623形成为,使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后端及下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大
致直角延伸设置,并且其下端与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边缘端连结。
第1固定部63分别形成在左右一对侧壁部62的上端。详细地说,第1固定部63形成
为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从内方缘部分623的上端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上端向车
辆前方延伸设置,然后朝向车辆上方立设。在该第1固定部63,开口形成有树脂夹具33所插
通的夹具插通孔63a。
第2固定部64在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形成为朝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大致平板
状。详细地说,第2固定部64以将上段面部分611的向车辆下方垂下的部分的后端和侧壁部
62的内方缘部分623连结的方式,朝向车辆上方立设。
进而,在第2固定部64,开口形成有树脂夹具35所插通的夹具插通孔64a。该夹具插
通孔64a在下面部61位于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向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的
状态下,开口形成在能够将树脂夹具35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的位置。
第3固定部65在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朝向车辆上方形成。详细地说,第3
固定部65使前方壁部分61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并且形成为以与上
段面部分611连结的方式延伸设置的俯视大致コ字状。在该第3固定部65,开口形成有与设
置于支架部件26的下部的螺孔26a螺合的紧固螺栓31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5a。
在这种构造的导风部件60中,如图3及图8所示,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
前面、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及下面、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粘
贴着具有弹性的大致方柱状的海绵66。
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前
面粘贴的海绵66与保险杠5的后面抵接。
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粘贴在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的海绵
66与百叶窗单元50的侧方安装部535抵接。
粘贴在内方缘部分623的下面、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
的海绵66与保险杠加强件24抵接。
接下来,使用图9及图10详细地说明在上述构成的车辆前部2中从上部格栅开口部
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
另外,图9是用于说明翼片51打开状态下的外气W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说
明翼片51关闭状态下的外气W的流动的说明图。
首先,在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穿过
喇叭41的周边和百叶窗单元50的翼片51之间,从护罩部件28的导风路28a朝向车辆后方流
下。
另一方面,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流入
的外气W被翼片51阻止向车辆后方的流动。因此,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流入的外气W
穿过百叶窗单元50而向车辆上方偏转。
然后,向车辆上方偏转的外气W穿过导风部件60的车辆上方的开口和导风开口60a
而向车辆上方流动,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合流,然后向
车辆后方流下。
这时,穿过导风开口60a的外气W朝向前照灯单元8的灯壳体8a流动,然后与从上部
格栅开口部10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合流,朝向车辆后方流下。
然后,外气W穿过喇叭41的周边及护罩部件28的导风路28a并通过散热器43的上部
之后,沿着机罩6的下面向车辆后方流下。即,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
流入的外气W穿过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上方部分,然后向车辆后方流下。
实现以上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
50的外气W的流动,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所导致的促动器54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周面配置促动器54,所以与在百叶窗框部件53
的内部配置促动器54的情况相比,百叶窗单元50能够以期望的大小可靠地确保翼片51打开
状态下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开口面积。
然后,通过形成为将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一体地包围的形状,导风部件60
还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引导至促动器54。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
与翼片51的开闭状态无关,总是能够对配置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侧面的促动器54进行冷
却。
进而,通过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更容易向车
辆上方流动。因此,导风部件60能够阻止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从导风部件60的侧方向内
部流入。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
部件60,也能够防止促动器54暴露于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一体地包围配置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周面的
促动器54的导风部件60,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
2回流的热气所导致的促动器54的问题。
此外,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对置,并且以能够在
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形成,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
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更稳定地对促动器54进行冷却。
具体地说,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形成为能够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内对
置的大小,促动器54能够可靠地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对置。
进而,通过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的导风部件60,汽车1的前部整
流构造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更稳定地引导至促动器54。
此外,与正面观察时的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面积相比,正面观察时的百叶窗
框部件53的面积更小,所以百叶窗单元50能够防止穿过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气W的流速下
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外气W可靠地供给至配置在比百叶窗单元50
更靠车辆后方的散热器43等。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形成为能够在上部格栅开口部
10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更稳定地对
促动器54进行冷却。
此外,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具备促动器54,并且将导风部件60形成为
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翼片51保持关闭状态
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后方,例如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
的热损伤。
具体地说,例如在将上部格栅开口部10和百叶窗单元50连结的大致筒状的导风部
件的情况下,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则外气W不再供给至配置在百叶窗单元50的
后方的散热器43和发动机。因此,无法对散热器43等进行冷却,并且被发动机加热的热气滞
留,所以在发动机室内可能会对各部品造成热损伤。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60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导风部件
60通过与翼片51关闭的百叶窗单元50的协作,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
经由车辆上方侧的开口向车辆后方供给。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滞留在
百叶窗单元50的后方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万
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百叶窗单元50和导风部件60的协作,从上部格
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难以直接地供给至散热器43和发动机。
因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汽车1的前部整
流构造通过将翼片51关闭,也能够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
送风,并且使冷却水和循环油尽早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
件60,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后
方,例如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此外,通过在支架部件26具备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
配置促动器54,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来防止前方雷达
42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在促动器54具备驱动马达的情况下,伴随着驱动马达的旋转,促动器54
有时会发出电磁噪声。因此,促动器54和前方雷达42越接近,前方雷达42越容易受到电磁噪
声的影响,可能会误检测车辆前方的状态。
在此,通过在支架部件26配置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
配置促动器54,前方雷达42能够远离促动器54,所以难以受到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的
影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支架部件26具备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
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促动器54,能够通过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前方雷
达42出现问题。
此外,通过在导风部件60设置与前照灯单元8附近连通的导风开口60a,汽车1的前
部整流构造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前照灯单元8,并且抑制前
照灯单元8所造成的热气向促动器54流动。
具体地说,例如在LED灯那样因工作而发热的前照灯单元8的情况下,前照灯单元8
为了保护内置的电路基板等、以及实现稳定的动作,需要强制的冷却。
在此,通过在导风部件60设置导风开口60a,导风部件60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
10流入的外气W导风至促动器54及前照灯单元8。
这时,导风部件60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向前照灯单元8引导外气W,
所以能够将需要冷却的前照灯单元8稳定地冷却。
进而,在比促动器54更靠车辆上方具备导风开口60a,所以导风部件60能够防止前
照灯单元8所造成的热气流入到导风部件60的内部空间。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比促动器54更靠车辆上方设置导风开口60a,
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向前照灯单元8供给外气W,并且能够防止促动器54暴
露于被前照灯单元8加热的热气。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3
安装到护罩部件28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
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了促动器5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百叶
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上面或底板部532的下面配置促动器54。这种情况下,导风部件
60形成为具有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金属制的薄
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
此,也可以采用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
形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计测与在车辆前方行驶的车辆或者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间隔的前方
雷达4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对车辆前方进行摄像的摄像机等。
此外,以将侧壁部62的上方切缺的方式在导风部件60设置了导风开口60a,但是不
限于此,也可以是将侧壁部62的一部分开口的导风开口。或者,在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导风
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上面部分的一部分开口的导风开口。
接下来,使用图11详细说明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喇叭41工作时从喇叭开口部41a
放出的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
另外,图11是用于说明警笛音S的行进方向的说明图。
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喇叭41工作时,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警笛音S从朝向车辆
下方的喇叭开口部41a向车辆下方放出。
这时,向车辆前方下方行进的警笛音S通过百叶窗单元50的顶板部531而朝向车辆
前方上方反射。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的警笛音S通过冷却板27而朝向车辆前方下方反
射,之后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行进。
另一方面,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了比顶板部531的前端更靠车辆前方侧的
警笛音S,通过导风部件60的上段面部分611及下段面部分612而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之
后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行进。
像这样,警笛音S一边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向多方向回音,一边经由上部格栅开口
部10向车辆前方传播。
实现上述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及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
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防止翼片51
的动作不良。
具体地说,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或右侧面
部533及左侧面部534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相比,刚性容易变高。因此,例如与在百叶窗
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设置第2支承部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
能够提高第2支承部537的支承刚性。
由此,例如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的
情况下,百叶窗框部件53的第2支承部537能够使经由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输入的振
动衰减后传递到百叶窗框部件53。
进而,第2支承部537可以是决定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的定位机
构。
详细地说,例如在护罩部件28设置第2支承部的情况下,由于百叶窗单元50相对于
护罩部件28的位置偏移和导风部件60相对于护罩部件28的位置偏移,存在下面部61相对于
百叶窗框部件53的相对位置难以稳定的问题。
与此相对,通过在百叶窗单元50设置第2支承部537,与在护罩部件28设置第2支承
部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偏
移。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将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固定到百叶窗单元
50的第2支承部537时,能够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件53和下面部61的间隔。即,第2支承部
537能够作为决定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的定位机构起作用。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在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
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时,下面部61与百叶窗框部件53接触,能够抑制下面部61的振动传
递到百叶窗单元5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支承刚性高的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
固定导风部件60,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
传递而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
此外,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
盒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支承部537的支承刚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抑
制经由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向百叶窗框部件53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形成为大致盒状的第2支承部537,能够更可靠
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由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附近具备第2固定部64的下面部61和具备第1固定部63
的左右一对侧壁部62一体地形成导风部件60,并且在第2固定部64之间的下面部61具备固
定到支架部件26的第3固定部65,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51的
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具体地说,通过将导风部件60固定到支架部件26,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利用
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护罩部件28的第1支承部284、支架部件26来支承导风部件
6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利用比百叶窗单元50刚性高的护罩部件28及支
架部件26来支承导风部件60的多个部位。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减轻对百叶窗单
元50的第2支承部537施加的导风部件60的重量。
进而,例如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的
情况下,支架部件26能够将经由第3固定部65输入的振动传递到护罩上面板25。因此,汽车1
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下面部61产生的振动经由第1固定部63传递到护罩部件28,并且经
由第3固定部65传递到护罩上面板25。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因第2支承部537被施加的导风部件60的重
量而百叶窗框部件53变形。进而,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经由导风部件60
的第2固定部64向百叶窗单元50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固定到支架部件26的第3固定部65设置在导
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能够可靠地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
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在第2固定部64固定到第2支承部537的状态下,将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配
置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向车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将下面部61的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其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百叶窗框
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长度,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
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并且同时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和百
叶窗单元50的破损。
具体地说,通过形成为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百叶窗
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下面部61能够
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在车辆上方重合。
因此,与下面部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重合的情况相比,导风
部件60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更可靠地向翼片51导风。由此,汽车1的
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
进而,在保险杠加强件24的后退量较小的轻碰撞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
底板部532的前端比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所以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
能够防止由于向车辆前部2的碰撞物而百叶窗单元50被向车辆后方按压。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支架部件26来抑制碰撞物的按压所导致的导风部件60的后
退,所以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60的情况下,刚性低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变形或破损。
因此,即使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60的情况下,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抑制百叶窗单
元50被按压。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件60的后退,并且抑制百
叶窗单元50的破损。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并且
同时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和百叶窗单元50的破损。
此外,通过用合成树脂来形成导风部件60,与例如合成橡胶制的导风部件或金属
薄板制的导风部件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具备廉价且刚性高的导风部件60。
因此,例如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产生压力变动时,导风部件60能够阻
止下面部61产生振动,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更可靠
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通过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前面、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及下面、
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粘贴海绵66,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百
叶窗单元50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得导风部件60相对于护罩部件28及百叶窗框
部件50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件50的底板部532和导
风部件60的上段面部分611的间隙。
进而,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海绵66来增加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产生的振
动向护罩部件28及百叶窗框部件50传递的传递路径,并且利用海绵66使下面部61产生的振
动衰减后传递。
此外,通过形成为相对于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在车辆大致下方对置地配置、并
且下面部61的上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导风部件60能够同时具备对来自上
部格栅开口部10的外气W进行导风的功能、以及作为使警笛音S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反射
的反射部件的功能。
这时,即使下面部61因为警笛音S而振动,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防止导风
部件60的下面部61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面部532的接触,所以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
的振动传递。
实现以上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和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
够同时实现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通过在百叶窗单元50的上方配置喇叭41,流入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
气W的流动不会被喇叭41妨碍。
进而,例如通过将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形成为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
檐状,百叶窗单元50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向翼片51可靠地进行导风。
并且,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前端比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
于车辆后方侧,即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
上对置,所以百叶窗框部件53能够防止警笛音S的声压直接作用到翼片51。
因此,百叶窗单元50能够防止翼片51因警笛音S而振动所导致的异响、以及翼片51
的振动传递到对翼片51进行开闭驱动的促动器54,从而防止开闭不良。由此,百叶窗单元50
能够根据翼片51的开闭状态来可靠地控制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的
流动。
进而,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
对置,所以喇叭41发出的警笛音S的一部分能够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反射而向车
辆前方上方传播。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的警笛音S能够在冷却板27的下面反射而向车
辆前方下方传播。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车
辆下方侧及车辆上方侧传播。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经由
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使警笛音S向车外传播。
这时,与开闭自如的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的构造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
不需要用于将关闭状态的翼片打开的电力消耗,并且不需要在翼片打开之前使警笛装置延
迟发出警笛音。
此外,喇叭开口部41a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
以与在百叶窗单元50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配置喇叭41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
流构造能够缩短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占的长度。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车辆前部的有限的空间内高效率地配置喇叭
41和百叶窗单元5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前端比喇叭41的喇
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
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此外,在正面观察时,百叶窗单元50及喇叭41位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上方且喇叭41的周围构成供
外气W向导风路28a流动的导风空间。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
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经由导风空间向车辆后方供给。这时,由于翼片51关闭,所以外气W难以
直接供给至百叶窗单元50的车辆后方的散热器43和发动机。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例如冷却水和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并且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所以能够抑制发动机室
内的热损害。
进而,喇叭41的警笛音S在导风空间内传播,所以导风空间能够成为使警笛音S高
效地回音的音响空间。此外,通过使上部格栅开口部10相对于百叶窗单元50向车辆前方离
开规定间隔,能够使导风空间向车辆前方扩展,所以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构成更大的
回音空间。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高地抑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并且能够使警笛
音S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向车外传播。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喇叭41
的周围具备外气W可流动的导风空间,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
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此外,通过将与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对置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形成为向
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
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由于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所以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能够将从喇叭
开口部41a朝向车辆前方下方传播的警笛音S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
流构造能够使警笛音S更可靠地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传播。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叶窗单元50的顶板部531和导风部件60的
下面部61来进一步控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并且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来使警笛音S
更可靠地向车外传播。
进而,导风部件60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向百叶窗单元50导风,所以
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同时实现喇叭41的警笛音S的更可靠的传
播和流入的外气W的更可靠的导风。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具备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
部61,能够同时实现警笛音S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
制。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护罩部件28安装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
60的第1固定部63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
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使并列配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此外,采用了比翼片51的前端更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的顶板部531,但是
不限于此,只要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对置的构造即可,也可以是
前端位于与翼片51的前端大致相同位置的顶板部。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金属制的薄板
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配置了同时具备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的功能和向百叶
窗单元50导入外气W的功能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
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对外气W进行导风的功能。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
此,也可以是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这种情况下,将位于车辆上方侧的上面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
倾斜的形状。
此外,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结,与将导风部件60直接
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多
个翼片51更稳定地转动。
具体地说,例如将导风部件60直接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车宽
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下,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所导致的下面部61
的振动经由刚性低的底板部532传递时,可能会由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振动产生变形。
因此,例如通过被百叶窗框部件53支承的连杆机构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构造的情
况下,由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产生滑动阻力的增加和轴偏移等,可能会影响连杆机构
的动作。
特别是,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连杆机构与使单一的翼片转动的连杆机构相比,其
构造容易变得复杂,所以容易受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的影响。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结,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
造能够将导风部件60的振动传递到支架部件26,能够抑制向百叶窗框部件53的振动传递。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振动所导致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因
此,即使是通过被百叶窗框部件53支承的连杆机构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构造,汽车1的前部
整流构造能够防止连杆机构的动作受到影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
结,与将导风部件60直接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
制振动所导致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使多个翼片51更稳定地转动。
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如下:
本发明的格栅开口部对应于实施方式的上部格栅开口部10,
车体侧部件对应于护罩上面板25及护罩部件28,
百叶窗框部对应于百叶窗框部件53,
第2支承部对应于第2支承部537,
导风部对应于下面部61及侧壁部62,
第2固定部对应于第2固定部64,
第1支承部对应于第1支承部284,
第1固定部对应于第1固定部63,
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对应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
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对应于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
左右一对侧面部分对应于侧壁部62,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护罩部件28安装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
60的第1固定部63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
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此外,采用了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上方侧配置百叶窗单元50的构造,但
是不限于此,在不具备中冷器44的汽车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
方侧配置百叶窗单元50的构造。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金属制的薄板
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
此,也可以是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在车辆上方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
重合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件
53的底板部532重合的构造。
此外,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的外面侧形成第2支承部537,但是不限于此,
只要是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面侧形成第2
支承部。
采用了具备1个将保险杠加强件24和护罩上面板25连结的支架部件26,但是不限
于此,也可以是具备2个以上支架部件26的构造。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第3固定部,以对于全部支架部件26固定导风部件
60。或者,也可以一将导风部件60固定到多个支架部件26中的一部分支架部件26的方式设
置第3固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