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联供系统.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5458801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822251.7

申请日:

2016.08.31

公开号:

CN106440471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15/02申请日:20160831|||公开

IPC分类号:

F25B15/02; F25B27/02; F25B33/00; F25B37/00; F25B41/06; F01K27/00

主分类号:

F25B15/02

申请人:

李华玉

发明人:

李华玉

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

优先权:

2016.05.30 CN 2016103894293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热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动力机通过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提供低温热负荷,循环泵通过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发生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第二吸收器有冷却介质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权利要求书

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
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和循环
泵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
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
(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
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
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
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低温冷凝器(13)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
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与第二发生器
(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
热动联供系统。
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低温冷凝器(13)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
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分别与蒸发器
(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
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和加热器所
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
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
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
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
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
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
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
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
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
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泵
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
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
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
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
(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
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和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
(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
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
(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7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低温冷凝器(13)和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和加热器(15)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
(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7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低温冷凝器(13)和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和加热器(15)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
(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和
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
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
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
(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
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二
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
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
(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
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
(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
和第二加热器(16)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
(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
和第二加热器(16)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
(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
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
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
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
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
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
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
(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
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
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
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
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
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1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
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6.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
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
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
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
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
通,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
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17)再
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
(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
(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
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9.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
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
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
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
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
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
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
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17)再有第三
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
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
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
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
(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
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
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
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
(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
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
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2.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
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
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
(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
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
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
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
(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2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
(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
(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5.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和
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
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
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
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
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分别
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
(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
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和供
热器(18)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
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和供
热器(18)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
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8.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
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
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
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
(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
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
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8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8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
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
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
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
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
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
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
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
(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1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1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
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
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
(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
(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
(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
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
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
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
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3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
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
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3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
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
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
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
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
(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
(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1)连通,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
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
力机(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
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
(17)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
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7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
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
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3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7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
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
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
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
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
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
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
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
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
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17)再
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
(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
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
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
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0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
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
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
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0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
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第三加
热器(17)和供热器(18)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
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
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
生器(4)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预热器
(24)与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
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
发器(6)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和预热器
(24)与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
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将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
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预热器(24)与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2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
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通
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3-4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
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
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
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7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
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2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第二吸收器(2)增设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
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与蒸发器
(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2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
(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2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
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
(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3-4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第二吸收器(2)增设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21)、预热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
发生器(1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
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
(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3-4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
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
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
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
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
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3-4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9)连
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
(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
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
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9-54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第三发生器(19)
增设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9-5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和第
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4)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
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5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5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
(1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
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和
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与循环泵(14)
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
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和
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9)与循环泵(14)
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
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和
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将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
(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与循
环泵(14)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
(20)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58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3)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与循环泵(14)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第三发生器(19)和预热器(24)与
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59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9)与循环泵(14)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第三发生器(19)和预热器(24)与
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60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3)连通,将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与循环泵
(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和预
热器(24)与循环泵(14)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58-63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三发生器(19)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9)有冷剂
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说明书

热动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冷联供与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热流体显热为热负荷输送方式的传统热动联供系统中,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
地方,主要体现在:(1)远距离、大规模和分级供热的热动联供系统中,一级管网温度高,压
力大,且管路常常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存在安全隐患,且管网的初投资大;(2)蒸汽动力装
置排放的低压乏汽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往往难以利用;(3)以煤为燃料的蒸汽动力装置,燃气
与动力循环蒸汽之间存在难以有效利用的传热温差,导致热动联供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
不高;(4)一级管网循环介质与二级管网循环介质或被加热介质之间存在较大传热温差,没
有加以利用;(5)对清洁能源在热动联供系统中的利用带来一定限制。

本发明以热能高效利用为前提,以降低热动联供系统中一级供热管网温度和压力
为核心,兼顾加大管网供回水温差以减少相应初投资,兼顾提升动力机工作安全性和热能
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并考虑适应热动联供系统中清洁能源的利用,提出以动力机末端排
汽或低压抽汽为低温热源并结合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系列热动联供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热动联供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和
循环泵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
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与蒸
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
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
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和加热
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
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
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
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
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
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
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
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
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
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
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
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
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
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1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
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
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
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
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
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第二
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
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1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
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
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
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
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6.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
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
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
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
道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
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
联供系统。

1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6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6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
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9.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
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
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
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
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连
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
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
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
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2.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
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
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
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25.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
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
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
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
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2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
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
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
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
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8.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
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
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
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
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
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8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8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
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
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
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
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
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
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
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
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
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
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
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
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
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
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
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
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
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
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
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
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
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
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
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
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
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
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
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
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
供系统。

4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
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
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2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
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4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7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2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
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
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2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
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2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
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
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
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
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
联供系统。

5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
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
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9-54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第三发生器增设
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9-5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和第
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第二发
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8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第
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9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第
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60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预热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
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8-63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二发生器,5-冷凝器,6-蒸发器,7-
节流阀,8-溶液泵,9-第二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动力机,
13-低温冷凝器,14-循环泵,15-加热器,16-第二加热器,17-第三加热器,18-供热器,19-第
三发生器,20-第三吸收器,21-第三溶液泵,2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第二节流阀,24-预
热器;A-新增供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
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和循
环泵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
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
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
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
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13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
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动力机12的排汽流经低温冷凝器13放热
并冷凝,之后对外排出;循环泵14排出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并吸热,流经蒸发器6
和第二发生器4并逐步放热,之后提供给循环泵14;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
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3,高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并冷凝,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4、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第二发生
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器4并放热,流经节流阀7节流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
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和加热器
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
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1连通,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
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
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通过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放热
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路继续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5吸热之后提
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
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
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
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
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
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13和加热器15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
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
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成两路,相对排汽而言具有较高压力的蒸汽通过第一蒸
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完成降压作功之后的排汽流经低温冷凝器
13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和加热器15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
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和第二加
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
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
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
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
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
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二蒸汽
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
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二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6和经第一蒸汽
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并对外排出;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
器3放热并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6;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5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
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6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并逐步
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
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
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
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
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
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
力机12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
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
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二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6、经第一蒸汽
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经排汽通道提供给低温冷凝器13和经排汽通道对外排出;第一蒸汽
流经加热器15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6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
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
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
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
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
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17
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
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自
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三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三加热器17、经第二蒸汽
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6和经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并对
外排出;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5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6放热
冷凝并对外排出,第三蒸汽流经第三加热器17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
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凝器、循环
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
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
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
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
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2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
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3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3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
机12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5连通之后加热器15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
力机12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6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6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
外部连通,动力机12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17再有第三冷
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
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
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却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2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三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三加热器17、经第二蒸汽
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6、经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5和经排汽通道提供给低温冷凝
器13;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5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6放热冷
凝并对外排出,第三蒸汽流经第三加热器17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
器13、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
联供系统。

图8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供热器,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
15、第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
生器4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5、第二加热器16、
第三加热器17和供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
循环泵14自身连通,供热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5、第
二加热器16和第三加热器17并逐步吸热,之后流经供热器18、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并逐
步放热,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9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
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
16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4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4自身连
通;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并逐步吸热,流
经第二发生器4和蒸发器6并逐步放热,之后回到循环泵14,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0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
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与循环
泵14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4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
16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
与循环泵14自身连通;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
器16并逐步吸热,分别流经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4并分别放热,之后回到循环泵14,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图1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
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
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
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
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发生器
19,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20
提供,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4,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图1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第二吸收器2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22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
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
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9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
收器2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发生器19,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9的
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二发生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9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冷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4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降压
进入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
生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
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生
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流阀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
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三发生器19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高温热介质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9作驱动热
介质,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
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发生器19,冷剂蒸汽和高温热
介质分别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
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9的冷剂蒸汽
放热成冷剂液,冷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4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节流阀23
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二节
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供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22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4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
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19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9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4和第二节
流阀23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
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9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
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发生器19,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
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
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9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冷
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4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降压进入蒸发
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
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
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20,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
经第三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发生器19,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
通调整为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第三发生器19和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
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
和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与
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
与吸收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19和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
与循环泵14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
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
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
第二吸收器2;第二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三发生器19、吸热释放冷剂
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22进入吸收器1;冷凝器5的冷剂液依次流经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并逐步放热,之后
经节流阀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并逐
步放热,之后经节流阀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
13、加热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并逐步吸热,之后流经蒸发器6、第二发生器4和第三发生器19
并逐步放热,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8、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3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4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4和预热器24与循
环泵14连通。

(2)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升压,流经预热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发生器3;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3、加热
器15和第二加热器16并逐步吸热,流经蒸发器6、第二发生器4和预热器24并逐步放热,之后
提供给循环泵14,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热动联供系统,具有如下效果和
优势:

(1)高品位蒸汽先作功,低品位蒸汽用于供热,符合热能高效利用原则。

(2)由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单独或联合并逐级进行热
负荷采集,结合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实现蒸汽动力装置末端排汽或低压抽汽与冷环
境之间温差的有效利用。

(3)在一级管网中实现大温差和低压力热负荷输送,并减少输送热负荷规模,大幅
度提高一级供热管网安全性,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一级供热管网参数。

(4)解除清洁或高效能源在传统热动联供系统中的应用限制。

(5)实现一级管网循环介质与二级管网循环介质或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的有效利
用。

(6)以动力机末端蒸汽为热动联供热源,有利于提高动力机的热效率和设备运行
安全性。

(7)丰富了热动系统的类型,扩展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吸
收式热泵技术来提高热能利用率。

热动联供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热动联供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热动联供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动联供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动联供系统.pdf(5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热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动力机通过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提供低温热负荷,循环泵通过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发生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第二吸收器有冷却介质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