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具体地说是运用喷墨式打印原理,通过机
构辅助实现便携以及随时随地打印的装置,属于文体办公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打印机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无论是激光打印机还是喷墨打印
机体积都较大,不易随身携带,并且不能自由选择打印位置。当人们贷款、买房或外出旅游
时,需要在某些位置填写一些格式固定的文本,人工大量手写,浪费很多时间及精力。同时,
激光打印装置成本较高,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因此,人们需要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是由伸缩尺、装置
头、打印开关、控制器、蓝牙信号接收器、握柄、USB接口、导轨、打印墨盒、墨盒固定器、导杆、
固定柱、步进电机、传动带、同步轮一、同步轮二和同步轮三组成的,装置头和握柄连接,USB
接口和打印开关位于握柄表面上,控制器和蓝牙信号接收器在握柄内部,装置头底部中间
有一个矩形开口,伸缩尺位于装置头底部、矩形开口两侧;打印墨盒的打印头部分刚好和矩
形开口配合,打印墨盒上的滑轮卡在矩形开口两侧的导轨中,步进电机和固定柱安装在装
置头中的长方体空腔的上面,同步轮一安装在步进电机上,同步轮二安装在固定柱上,同步
轮三连接在墨盒固定器上,三个同步轮通过传动带连接,实现同步运动;墨盒固定器在同步
轮三的驱动下可通过孔沿着导杆滑动,同时打印墨盒固定在墨盒固定器上。
所述的伸缩尺固定在装置头底部,该伸缩尺可伸缩活动。
所述固定柱通过焊接固定在装置头内部空腔中。
所述打印墨盒上两侧有位置传感器,打印头两侧有四个滑轮,打印头上有打印喷
孔。
该发明的有益之处是,该装置体积小、易携带、使用方便,能够适应多种场合,能够
在单页纸或者摊开的书本的任意位置进行打印,能够满足人们临时的打印需要,解决了以
往打印机不易携带且不能在摊开的书或文件上打印的难题;通过导轨、导杆的共同限制作
用,打印墨盒滑轮在导轨中移动时更稳定,更顺滑;在装置头底部安装两个伸缩尺,能够更
方便的确定打印位置,同时能够压平纸张,避免打印文本倾斜、扭曲;该打印机具有蓝牙接
收和USB传输信息两种方式,能够方便人们将打印文本输入到打印机中;该打印装置结构简
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发明装置头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传
动装置仰视示意图,图4为传动装置俯视示意图,图5位打印墨盒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伸缩尺,2、装置头,3、打印开关,4、控制器,5、蓝牙信号接受器,6、握柄,7、
USB接口,8、导轨,9、打印墨盒,10、墨盒固定器,11、导杆,12、固定柱,13、步进电机,14、传动
带,15、同步轮一,16、同步轮二,17、同步轮三,901、打印喷孔,902、滑轮,903、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喷墨式自由打印装置,是由伸缩尺1、装置头2、打印开关3、控制器4、蓝牙信号
接收器5、握柄6、USB接口7、导轨8、打印墨盒9、墨盒固定器10、导杆11、固定柱12、步进电机
13、传动带14、同步轮一15、同步轮二16和同步轮三17组成的,装置头2和握柄6连接,USB接
口7和打印开关3位于握柄6表面上,控制器4和蓝牙信号接收器5在握柄6内,装置头2底部中
间有一个矩形开口,伸缩尺1位于装置头2底部的矩形开口两侧;打印墨盒9的打印头部分刚
好和矩形开口配合,打印墨盒9上的滑轮902卡在矩形开口两侧的导轨8中,步进电机13和固
定柱12安装在装置头2中的长方体空腔的上面,同步轮一15安装在步进电机13上,同步轮二
16安装在固定柱12上,同步轮三17连接在墨盒固定器10上,三个同步轮通过传动带14连接,
实现同步运动;墨盒固定器10在同步轮三17的驱动下可通过孔沿着导杆11滑动,同时打印
墨盒9固定在墨盒固定器10上。
所述的伸缩尺1数量为两个,且均为刻度尺。
所述固定柱12通过焊接固定在装置头2内部空腔中。
所述打印墨盒上两侧均有位置传感器903,打印头两侧有四个滑轮902,打印头上
有打印喷孔901。
该装置在工作时,人们首先通过蓝牙信号接收器5或者USB接口7将文本信息传输
到打印装置的控制器4,然后将伸缩尺1伸长,通过伸长的伸缩尺1确定打印位置;待人们按
下握柄6表面的打印开关3后,该控制器4将打印信息经过处理后传输到打印墨盒9,打印墨
盒9接受信息后,通过不同打印喷孔901喷墨实现打印;在打印过程中,首先由打印墨盒9两
侧的位置传感器903确定打印墨盒9在装置头2两侧的位置,然后控制步进电机13的转动速
度及转动方向,使步进电机13通过传动带14、同步轮一15、同步轮二16和同步轮三17间接控
制打印墨盒9沿导轨8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使之与其底部打印头901的喷墨速度相协调,完成
最终的打印任务。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
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