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提供一种铜、铝型材表面润滑、防蚀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润滑组合物的技术领域。 铜、铝型材,如铜、铝带或丝,在自然条件下存放时表面极易发生锈蚀。压延加工前必须进行表面除锈处理及润滑,而通常采用的酸洗除锈方式,排放液污染环境,处理工作繁杂,成本也高,涂覆润滑剂用量大。
针对现有防蚀、润滑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铜、铝型材进行侵渍后,可达到后续压延加工的金属表面要求,并具有润滑性能的润滑,防蚀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实现的。
一、在以铝作阳极、铜为阴极的电解槽中,采用PH值3-3.5的氢氟酸水溶液作电解液,正常电流密度0.35-0.65安培/分米2,电解到液面出现大量絮凝物,并且不再明显增加时止;
二、保持电流密度,逐渐升高电解电压,向电解槽内缓慢注入铬酐溶液,至液面絮凝物全部下沉,附着阴极铜板上气泡急剧增多时停止。
三、施加冲击电流,电流密度增加1-2倍,絮凝物产生扰动,当不再产生新的絮凝物时停止,恢复原电流密度;
四、注入磷酸液,同时搅拌,至絮凝物全部重新浮起时停止;
五、再次增大电流密度,使其值为正常电流密度的1.5-3倍,至絮凝物定向流动并逐渐消失,液体由浅淙色变为浅黄色时终止。
采用本发明方法所获得的最终电解液,即是用于铝、铜型材的润滑、防蚀剂。
使用时,将清洗干净的铜、铝型材浸渍泡或向表面涂刷本液后,金属表面即生成浅灰色不透明的膜层。侵渍时间1-3分钟。
该膜层保护基底金属在大气中放置3个月无锈蚀,并且在工件撞击弯曲情况下不会发生起皮剥落现象。将带有膜层的试样置入300℃炉内20分钟,经扫描电镜观察膜层无变化。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技术实质。
例一:
a、以铝作用阳极,以铜作阴极,电解液为PH值3的氢氟酸水溶液,电流密度0.4安培/分米2,电解电压18伏,通电20-30分钟,液面产生絮凝物。
b、电流密度不变,,在20分钟内,使电解电压由0升至24伏缓慢注入铬酐溶液,并保持该电压至液面絮凝物全部下沉,铜板上附着气泡急剧增加时为止。
c、施加冲去电流,电流密度增至0.8安培/分米2,絮凝物产生扰动,不再产生新的絮凝物时停止,恢复原电流密度;
d、注入浓度70%的磷酸,搅拌至絮凝物浮起。
e再次增大电流密度,为1安培/分米2,絮凝物产生定向流动,至絮凝物全部消失,液体变成浅黄色时为止。
例二、
a、以铝作阳极,铜板为阳板,PH3.5的氢氟酸水溶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0.6安培/分米2,电解25分钟,液面出现大量絮凝物为止;
b、在25分钟内,电压从0升至18伏,保持0.6安培/分米2的电流密度,缓慢注入浓度为5-8%的铬酐溶液,搅拌2-5分钟。
c、施加电流密度为1.2安培/分米2的冲击电流,冲击时间2-5分钟。
d、注入浓度70%地磷酸,同时搅拌至絮凝物浮起。
e、增大电流密度至1.0安培/分米2,再注入磷酸调PH值1.5-2,保持15-20分钟后,降低电流密度至0.6安培/分米2,至絮凝物全部消失,液体呈浅黄色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