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406029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2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21676.2

申请日:

2014.11.07

公开号:

CN104396891A

公开日:

2015.03.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K 67/033申请日:20141107授权公告日:20160504终止日期:2017110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67/033申请日:20141107|||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7/033

主分类号:

A01K67/033

申请人:

临沂大学

发明人:

温四民

地址:

276000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临沂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属于节肢动物养殖研究领域。为解决雌蝎产仔率低、仔蝎成活率低、幼蝎脱皮困难、成蝎病亡等问题,本方法繁殖的雨林蝎抗病性强,产仔率高、成长快、成活率达95%、经济效益增加30%。包括种蝎的选育、孕蝎的饲养管理、仔蝎的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疾病防治、主要天敌防治。保持室温(32±2)℃、空气湿度70-80%,挑选健壮成年雌蝎和雄蝎分开饲养20-30天,两雌蝎一雄蝎放到繁殖室内交配繁殖,孕蝎4-6个月后生产,仔蝎出生约50天后与雌蝎分开,密度为200-250只/箱,仔蝎3龄分群,经过14-16个月的饲养长成成年蝎,加强日常管理来防治真菌病和青枯病,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蚂蚁、壁虎等天敌。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体色好、活动迅速,食欲旺盛的成年蝎,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箱中分开饲养,饲养箱用长615mm、宽 425mm、高250mm的塑料周转箱替代,饲养密度15-20只/箱,每箱放入2个(直径60mm)培养皿作为饮水器,每隔1天按2-3条/只的量投喂黄粉虫或蟋蟀等昆虫,死掉的昆虫及时清理;
(2)孕蝎的饲养管理
利用黑色PE板(厚3mm)做成可拆卸的隔板,把饲养箱分隔成6个长213mm、宽205mm、高250mm的繁殖室作为繁殖箱,种蝎分开饲养20-30天后,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箱的每个繁殖室内,水平放入直径为60mm的红土花盆3个,作为种蝎栖息室,放入1个饮水器,在空场铺一片长70mm、宽70mm的黑色PE板作为承载板,以便雄蝎放置精夹,一般混养7-10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将雄蝎及时取出,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以增大活动空间,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和水份, 20-30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的雄蝎使其重新交配;
(3)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4-6个月后开始生产,刚出生的仔蝎爬到雌蝎背上,仔蝎在此期间不进食,雌蝎需投喂黄粉虫,并提供充足的饮水,仔蝎出生后15-21天才真正爬下雌蝎背,这时要投喂充足的黄粉虫,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再过20-30天,把仔蝎放入饲养箱,饲养密度为200-250只/箱,放上小水盘(5-6个/箱),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里面放海绵或纸巾,每天投喂1.5-2 厘米黄粉虫,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仔蝎进入3龄时应进行分群,把小水盘换成饮水器,以后仔蝎每增长1龄,单位面积的饲养数量要减少一半,分群时应按强弱大小分开,仔蝎一般通过6~8次脱皮,经过14-16个月就可长成成年蝎,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4)日常管理
①保持室温(32±2)℃,空气湿度70-80%,每天光照时间12h,光照强度50-100 Lux;
②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食物要多样化,蟋蟀、黄粉虫、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可;
③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可每天投喂一次,成蝎每2天投喂一次,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
④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20-25%的椰土,压平、压实,厚度为2cm,再放一些直径2-3cm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垫料含水量不能低于20%,垫料每30天更换一次; 
⑤每隔7天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1次,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具要清洗干净,并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暴晒3-5天后方可使用;
(5)疾病防治
①真菌病 
病因:阴雨季,空气湿度大,垫料过湿; 
病状:病蝎的头胸背板、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成片,初期病蝎极度不安,后期活动减少,呆滞,不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保证饮用水清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用0.25克金霉素一片,研粉加水400克,夹着病蝎后腹部强迫其饮药水,一天2次,3-4天即愈;
②青枯病 
病因: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饮水不足造成; 
状状:起初在后腹部末端(尾梢处)出现干枯萎缩,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当接近前腹部(尾根处)时,开始死亡;
防治方法: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20-25%和空气湿度达70-80%,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量,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自行缓解;
(6)主要天敌的防治
①蚂蚁,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②壁虎,能吞食仔蝎,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同时在饲养箱上加纱罩来防止其进入。

说明书

说明书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肢动物养殖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亚洲雨林蝎(Heterometrus spinifer)也称亚洲森林蝎、假帝王蝎、东亚雨林蝎,原产于马来西亚等亚洲热带雨林中,体长12-18厘米,主要以昆虫为食,昼伏夜出,对温度较敏感,寿命5~8年,现多用来做宠物饲养,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对亚洲雨林蝎养殖的研究较少,中国地质大学研究人员从亚洲雨林蝎的毒腺中发现了一类新型抗菌肽,能抑制革兰阴性菌和格兰阳性菌的生长,还能抑制真菌的生长。随着市场对亚洲雨林蝎需求量逐年递增,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尝试进行人工繁殖,但经常出现母蝎产仔率低、仔蝎成活率低、幼蝎脱皮困难、成蝎病亡等技术难题。
为了保护亚洲雨林蝎的野生资源,解决养殖亚洲雨林蝎出现的以上问题,我的研究发现,亚洲雨林蝎采用箱式养殖能将温度、湿度、饲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养蝎使用砖瓦、土坯的惯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减短生产周期、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其特点是抗病性强,抗干扰性强,个体大、产仔率高、成长快、成活率达95%、设备简单、饲料来源广泛、经济效益可增加30%。
发明内容
1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体色好、活动迅速,食欲旺盛的成年蝎,雄蝎与雌蝎可利用以下特征区分:躯干部位雄蝎细长,雌蝎略膨大、较厚;腹部节板齿数雄蝎多,雌蝎少;触肢雄蝎短,有齿突,雌蝎长,无齿突。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箱中分开饲养,可用长615mm、宽 425mm、高250mm的塑料周转箱作为饲养箱,饲养密度15-20只/箱,每箱放入2个(直径60mm)培养皿作为饮水器,每隔1天按2-3条/只的量投喂黄粉虫或蟋蟀等昆虫,死掉的昆虫要及时清理。
2孕蝎的饲养管理
利用黑色PE板(厚3mm)做成可拆卸的隔板,把饲养箱分隔成6个长213mm、宽205mm、高250mm的繁殖室作为繁殖箱。种蝎分开饲养20-30天后,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箱的每个繁殖室内,水平放入直径为60mm的红土花盆3个,作为种蝎栖息室,放入1个饮水器,在空场铺一片(长70mm,宽70mm)的黑色PE板作为承载板,以便雄蝎放置精夹,一般混养7-10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将雄蝎及时取出,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以增大活动空间,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和水份,保证营养,这也是多产仔和多产壮仔的重要环节。20-30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的雄蝎使其重新交配。
3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4-6个月后开始生产,刚出生的仔蝎为乳白色,都爬到雌蝎背上,仔蝎在此期间不进食,雌蝎可以投喂黄粉虫,并提供充足的饮水。一般仔蝎出生后在雌蝎背上生活12-14天,然后爬下来活动一会再次爬上去,再过3-7天,仔蝎才真正爬下雌蝎背,这时要投喂充足的黄粉虫,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再过20-30天,仔蝎才能独立进食,这时要把其与雌蝎分开,放入饲养箱,饲养密度为200-250只/箱,放上小水盘(5-6个/箱),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里面放海绵或纸巾,以免仔蝎溺亡。每天投喂1.5-2 厘米黄粉虫,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仔蝎进入3龄时应进行分群,把小水盘换成饮水器,以后仔蝎每增长1龄,单位面积的饲养数应减少一半,分群时,应按强弱大小分开,以利弱仔蝎加速生长。仔蝎一般通过6~8次脱皮,经过14-16个月就可长成成年蝎,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4日常管理
4.1.保持室温(32±2)℃,空气湿度70-80%,每天光照时间12h,光照强度50-100 Lux;
4.2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食物要多样化,蟋蟀、黄粉虫、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可。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可每天投喂一次,成蝎则吃食频率较低,可每2天投喂一次,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因亚洲雨林蝎除了饮用,还用来清洁身体;
4.3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20-25%的椰土,压平、压实,厚度为2cm,再放一些直径2-3cm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垫料含水量不能低于20%,垫料每30天更换一次; 
4.4每隔7天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1次,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具要清洗干净,并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暴晒3-5天后方可使用;
5疾病防治
亚洲雨林蝎对环境有一定适应能力,一般不易得病,但管理不当,也可患病。 
5.1真菌病 
①病因:阴雨季,空气湿度大,垫料过湿; 
②病状:病蝎的头胸背板、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成片,初期病蝎极度不安,后期活动减少,呆滞,不食,直至死亡; 
③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保证饮用水清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用0.25克金霉素一片,研粉加水400克,夹着病蝎后腹部强迫其饮药水,一天2次,3-4天即愈;
5.2青枯病 
①病因: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饮水不足造成; 
②状状:起初在后腹部末端(尾梢处)出现干枯萎缩,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当接近前腹部(尾根处)时,开始死亡;
③防治方法: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20-25%和空气湿度达70-80%,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量,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6.主要天敌的防治 
6.1蚂蚁: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6.2壁虎:其特性是昼伏夜出,能吞食仔蝎,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同时在饲养箱上加纱罩来防止其进入。
有益效果
长期以来,亚洲雨林蝎母蝎产仔率低、仔蝎成活率低、幼蝎脱皮困难、成蝎病亡是养殖者面临的技术难题。我的研究发现,亚洲雨林蝎箱式养殖能克服传统养殖亚洲雨林蝎的一系列难题,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减短生产周期、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此法养殖的亚洲雨林蝎特点是抗病性强,抗干扰性强,个体大、产仔率高、成长快、成活率达95%、设备简单、饲料来源广泛、经济效益增加30%。
附图说明    
图1繁殖箱结构简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繁殖箱;2.隔板;3.繁殖室;4.栖息室;5.承载板;6.饮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1必须保持饲养箱和繁殖箱清洁,饲料要新鲜多样,温湿度要正常,密度要适当放宽,这样才能能培养出身体健壮、品质优良的亚洲雨林蝎,同时可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2亚洲雨林蝎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繁殖交配没有固定的月份,雄蝎交配后,一个半月后可再次交配,由于雄蝎一生只能产生两个精夹,所以只能成功交配两次,而雌蝎子等到仔蝎下背后半年可安全交配;
3种蝎交配期间饲养密度不易过大, 交配后及时把雌蝎与雄蝎分开饲养,防止互相残杀,孕蝎的活动空间空间要达到蝎子体形的5倍以上;
4许多雌蝎在产仔后吃掉未发育成熟的胚胎卵,或爬不到背上的仔蝎,甚至健壮仔蝎,雌蝎吃仔蝎产生的原因复杂,如震动、强光、饥锇、干渴等都会产生此现象,因此要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刺激,保持饲养环境安静; 
5雌蝎第一胎最多可产30-40只仔蝎,由于精子可长期在雌蝎受精囊内贮存,因而可连续产仔3-5年,直到寿命结束,但仔蝎的数量和质量会逐年下降,为了保证雨林蝎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每次都要进行交配繁殖;
6保证适当的高温和适当的湿度可大大缩短亚洲雨林蝎的生育期,提高养殖效益;
7饲养箱和繁殖箱所铺的椰土要压平、压实,因亚洲雨林蝎主要是根据昆虫在地面上走动而传来的震动去确定扑食目标,压实椰土会较易传递声震,同时避免投喂的昆虫藏匿到椰土中;
8亚洲雨林蝎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暗怕光,严禁阳光直射;
9饲养箱内可放一些碎石或风化土块等以帮助仔蝎机械性脱皮;
10饲养箱和繁殖箱可放到支架子上多层摆放,能充分利用空间;
11雨林蝎养殖方法如下: 
(1)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体色好、活动迅速,食欲旺盛的5龄蝎,雄蝎与雌蝎可利用以下特征区分:躯干部位雄蝎细长,雌蝎略膨大、较厚;腹部节板齿数雄蝎多,雌蝎少;触肢雄蝎短,有齿突,雌蝎长,无齿突。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箱中分开饲养,可用(长615mm,宽 425mm,高250mm)的塑料周转箱作为饲养箱,饲养密度15-20只/箱,每箱放入2个(直径60mm)培养皿作为饮水器,每隔1天按2-3条/只的量投喂黄粉虫或蟋蟀等昆虫,死掉的昆虫要及时清理;
(2)孕蝎的饲养管理
利用黑色PE板(厚3mm)做成可拆卸的隔板,把饲养箱分隔成6个(长213mm,宽205mm,高250mm)繁殖室作为繁殖箱。种蝎分开饲养20-30天后,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箱的每个繁殖室内,水平放入直径为60mm的红土花盆3个,作为种蝎栖息室,放入1个饮水器,在空场铺一片(长70mm,宽70mm)的黑色PE板作为承载板,以便雄蝎放置精夹,一般混养7-10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将雄蝎及时取出,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以增大活动空间,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和水份,保证营养,这也是多产仔和多产壮仔的重要环节。20-30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的雄蝎使其重新交配;
(3)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4-6个月后开始生产,刚出生的仔蝎为乳白色,都爬到雌蝎背上,仔蝎在此期间不进食,雌蝎可以投喂黄粉虫,并提供充足的饮水。一般仔蝎出生后在雌蝎背上生活12-14天,然后爬下来活动一会再次爬上去,再过3-7天,仔蝎才真正爬下雌蝎背,这时要投喂充足的黄粉虫,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再过20-30天,仔蝎才能独立进食,这时要把其与雌蝎分开,放入饲养箱,饲养密度为200-250只/箱,放上小水盘(5-6个/箱),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里面放海绵或纸巾,以免仔蝎溺亡。每天投喂1.5-2 厘米黄粉虫,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仔蝎进入3龄时应进行分群,把小水盘换成饮水器,以后仔蝎每增长1龄,单位面积的饲养数应减少一半,分群时,应按强弱大小分开,以利弱仔蝎加速生长。仔蝎一般通过6~8次脱皮,经过14-16个月就可长成成年蝎,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4)日常管理
①保持室温(32±2)℃,空气湿度70-80%,每天光照时间12h,光照强度50-100 Lux;
②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食物要多样化,蟋蟀、黄粉虫、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可。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可每天投喂一次,成蝎则吃食频率较低,可每2天投喂一次,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因亚洲雨林蝎除了饮用,还用来清洁身体;
③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20-25%的椰土,压平、压实,厚度为2cm,再放一些直径2-3cm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垫料含水量不能低于20%,垫料每30天更换一次; 
④每隔7天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1次,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具要清洗干净,并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暴晒3-5天后方可使用;
(5)疾病防治
亚洲雨林蝎对环境有一定适应能力,一般不易得病,但管理不当,也可患病, 
①真菌病: 
病因:阴雨季,空气湿度大,垫料过湿; 
病状:病蝎的头胸背板、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成片,初期病蝎极度不安,后期活动减少,呆滞,不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保证饮用水清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用0.25克金霉素一片,研粉加水400克,夹着病蝎后腹部强迫其饮药水,一天2次,3-4天即愈;
②青枯病 
病因: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饮水不足造成; 
状状:起初在后腹部末端(尾梢处)出现干枯萎缩,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当接近前腹部(尾根处)时,开始死亡;
防治方法: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20-25%和空气湿度达70-80%,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量,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6)主要天敌的防治 
①蚂蚁: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②壁虎:其特性是昼伏夜出,能吞食仔蝎,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同时在饲养箱上加纱罩来防止其进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621676.2 (22)申请日 2014.11.07 A01K 67/033(2006.01) (71)申请人 临沂大学 地址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 段临沂大学 (72)发明人 温四民 (54) 发明名称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57) 摘要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属于节肢动物养殖研 究领域。为解决雌蝎产仔率低、 仔蝎成活率低、 幼 蝎脱皮困难、 成蝎病亡等问题, 本方法繁殖的雨林 蝎抗病性强, 产仔率高、 成长快、 成活率达 95%、 经 济效益增加 30%。包括种蝎的选育、 孕蝎的饲养管 理、 仔蝎的饲。

2、养管理、 日常管理、 疾病防治、 主要天 敌防治。保持室温 (322) 、 空气湿度 70-80%, 挑选健壮成年雌蝎和雄蝎分开饲养 20-30 天, 两 雌蝎一雄蝎放到繁殖室内交配繁殖, 孕蝎 4-6 个 月后生产, 仔蝎出生约 50 天后与雌蝎分开, 密度 为 200-250 只 / 箱, 仔蝎 3 龄分群, 经过 14-16 个 月的饲养长成成年蝎, 加强日常管理来防治真菌 病和青枯病, 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蚂蚁、 壁虎等天 敌。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96。

3、89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1 CN 104396891 A 1/2 页 2 1.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1) 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 体色好、 活动迅速, 食欲旺盛的成年蝎, 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 箱中分开饲养, 饲养箱用长 615mm、 宽 425mm、 高 250mm 的塑料周转箱替代, 饲养密度 15-20 只 / 箱, 每箱放入 2 个 (直径 60mm) 培养皿作为饮水器, 每隔 1 天按 2-3 条 / 只的量投喂黄 粉虫或蟋蟀等昆虫, 死掉的昆虫及时清理 ; (2) 孕蝎的饲养管理 利用黑色 PE 板 (厚 3mm。

4、) 做成可拆卸的隔板, 把饲养箱分隔成 6 个长 213mm、 宽 205mm、 高250mm的繁殖室作为繁殖箱, 种蝎分开饲养20-30天后, 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 箱的每个繁殖室内, 水平放入直径为 60mm 的红土花盆 3 个, 作为种蝎栖息室, 放入 1 个饮水 器, 在空场铺一片长 70mm、 宽 70mm 的黑色 PE 板作为承载板, 以便雄蝎放置精夹, 一般混养 7-10 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 将雄蝎及时取出, 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 以增大活动空 间, 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和水份, 20-30 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 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 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

5、的雄蝎使其重新交配 ; (3) 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 4-6 个月后开始生产, 刚出生的仔蝎爬到雌蝎背上, 仔蝎在此期间不进食, 雌 蝎需投喂黄粉虫, 并提供充足的饮水, 仔蝎出生后 15-21 天才真正爬下雌蝎背, 这时要投喂 充足的黄粉虫, 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 再过 20-30 天, 把仔蝎放入饲养箱, 饲养密度 为 200-250 只 / 箱, 放上小水盘 (5-6 个 / 箱) , 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 里面放海绵或纸巾, 每天投喂 1.5-2 厘米黄粉虫, 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 仔蝎进入 3 龄时应进行分群, 把小水 盘换成饮水器, 以后仔蝎每增长 1 龄, 单位面积。

6、的饲养数量要减少一半, 分群时应按强弱大 小分开, 仔蝎一般通过 68 次脱皮, 经过 14-16 个月就可长成成年蝎, 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 (4) 日常管理 保持室温 (322), 空气湿度 70-80%, 每天光照时间 12h, 光照强度 50-100 Lux ; 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 食物要多样化, 蟋蟀、 黄粉虫、 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 可 ; 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 可每天投喂一次, 成蝎每 2 天投喂一次, 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 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 ; 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 20-25% 的椰土, 压平、 压实, 厚度为 2cm, 再放一些。

7、直径 2-3cm 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 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 垫 料含水量不能低于 20%, 垫料每 30 天更换一次 ; 每隔 7 天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 1 次, 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具 要清洗干净, 并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暴晒 3-5 天后方可使用 ; (5) 疾病防治 真菌病 病因 : 阴雨季, 空气湿度大, 垫料过湿 ; 病状 : 病蝎的头胸背板、 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 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 成片, 初期病蝎极度不安, 后期活动减少, 呆滞, 不食, 直至死亡 ; 防治方法 : 加强通风, 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

8、 保证饮用水清洁, 用 0.1% 的高锰酸钾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96891 A 2 2/2 页 3 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 用0.25克金霉素一片, 研粉加水400克, 夹着病蝎后腹部 强迫其饮药水, 一天 2 次, 3-4 天即愈 ; 青枯病 病因 : 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 饮水不足造成 ; 状状 : 起初在后腹部末端 (尾梢处) 出现干枯萎缩, 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 当接近前腹部 (尾根处) 时, 开始死亡 ; 防治方法 : 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 20-25% 和空气湿度达 70-80%, 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 量, 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自行缓解 ; (6) 主要。

9、天敌的防治 蚂蚁, 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 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 壁虎, 能吞食仔蝎, 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 同时在饲养箱上加纱罩来防止其进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96891 A 3 1/5 页 4 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节肢动物养殖研究领域, 尤其涉及亚洲雨林蝎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亚洲雨林蝎 (Heterometrus spinifer) 也称亚洲森林蝎、 假帝王蝎、 东亚雨林蝎, 原产于马来西亚等亚洲热带雨林中, 体长 12-18 厘米, 主要以昆虫为食, 昼伏夜出, 对温度 较敏感, 寿命 5 8 年,。

10、 现多用来做宠物饲养, 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年来, 对亚洲雨林蝎养 殖的研究较少,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人员从亚洲雨林蝎的毒腺中发现了一类新型抗菌肽, 能 抑制革兰阴性菌和格兰阳性菌的生长, 还能抑制真菌的生长。随着市场对亚洲雨林蝎需求 量逐年递增, 野生资源逐渐减少, 人们开始尝试进行人工繁殖, 但经常出现母蝎产仔率低、 仔蝎成活率低、 幼蝎脱皮困难、 成蝎病亡等技术难题。 0003 为了保护亚洲雨林蝎的野生资源, 解决养殖亚洲雨林蝎出现的以上问题, 我的研 究发现, 亚洲雨林蝎采用箱式养殖能将温度、 湿度、 饲料有机的结合起来, 打破了传统养蝎 使用砖瓦、 土坯的惯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减。

11、少人员、 减短生产周期、 提高空间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其特点是抗病性强, 抗干扰性强, 个体大、 产仔率高、 成长快、 成活率达 95%、 设备简单、 饲料来源广泛、 经济效益可增加 30%。 发明内容 0004 1 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 体色好、 活动迅速, 食欲旺盛的成年蝎, 雄蝎与雌蝎可利用以下 特征区分 : 躯干部位雄蝎细长, 雌蝎略膨大、 较厚 ; 腹部节板齿数雄蝎多, 雌蝎少 ; 触肢雄 蝎短, 有齿突, 雌蝎长, 无齿突。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箱中分开饲养, 可用长 615mm、 宽 425mm、 高 250mm 的塑料周转箱作为饲养箱, 饲养密度 15-20 只。

12、 / 箱, 每箱放入 2 个 (直径 60mm) 培养皿作为饮水器, 每隔 1 天按 2-3 条 / 只的量投喂黄粉虫或蟋蟀等昆虫, 死掉的昆 虫要及时清理。 0005 2 孕蝎的饲养管理 利用黑色 PE 板 (厚 3mm) 做成可拆卸的隔板, 把饲养箱分隔成 6 个长 213mm、 宽 205mm、 高250mm的繁殖室作为繁殖箱。 种蝎分开饲养20-30天后, 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 箱的每个繁殖室内, 水平放入直径为 60mm 的红土花盆 3 个, 作为种蝎栖息室, 放入 1 个饮水 器, 在空场铺一片 (长70mm, 宽70mm) 的黑色PE板作为承载板, 以便雄蝎放置精夹, 一。

13、般混养 7-10 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 将雄蝎及时取出, 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 以增大活动空 间, 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和水份, 保证营养, 这也是多产仔和多产壮仔的重要环节。 20-30 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 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 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的雄蝎使其重 新交配。 0006 3 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 4-6 个月后开始生产, 刚出生的仔蝎为乳白色, 都爬到雌蝎背上, 仔蝎在此 说 明 书 CN 104396891 A 4 2/5 页 5 期间不进食, 雌蝎可以投喂黄粉虫, 并提供充足的饮水。一般仔蝎出生后在雌蝎背上生活 12 14 天, 然后爬下来活动一会再次爬上。

14、去, 再过 3 7 天, 仔蝎才真正爬下雌蝎背, 这时 要投喂充足的黄粉虫, 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再过 20-30 天, 仔蝎才能独立进食, 这 时要把其与雌蝎分开, 放入饲养箱, 饲养密度为 200-250 只 / 箱, 放上小水盘 (5-6 个 / 箱) , 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 里面放海绵或纸巾, 以免仔蝎溺亡。每天投喂 1.5-2 厘米黄粉虫, 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仔蝎进入 3 龄时应进行分群, 把小水盘换成饮水器, 以后仔蝎每增 长 1 龄, 单位面积的饲养数应减少一半, 分群时, 应按强弱大小分开, 以利弱仔蝎加速生长。 仔蝎一般通过 68 次脱皮, 经过 14-16 个。

15、月就可长成成年蝎, 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0007 4 日常管理 4.1. 保持室温 (322), 空气湿度 70-80%, 每天光照时间 12h, 光照强度 50-100 Lux ; 4.2 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 食物要多样化, 蟋蟀、 黄粉虫、 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 可。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 可每天投喂一次, 成蝎则吃食频率较低, 可 每 2 天投喂一次, 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 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 因亚洲雨林蝎除了饮用, 还用来清洁身体 ; 4.3 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 20-25% 的椰土, 压平、 压实, 厚度为 2cm, 再放一些直径 2-3。

16、cm 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 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 垫 料含水量不能低于 20%, 垫料每 30 天更换一次 ; 4.4 每隔 7 天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 1 次, 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 具要清洗干净, 并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暴晒 3-5 天后方可使用 ; 5 疾病防治 亚洲雨林蝎对环境有一定适应能力, 一般不易得病, 但管理不当, 也可患病。 0008 5.1 真菌病 病因 : 阴雨季, 空气湿度大, 垫料过湿 ; 病状 : 病蝎的头胸背板、 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 逐渐向四周蔓延扩 大成片, 初期病蝎极度不安, 后期活动减。

17、少, 呆滞, 不食, 直至死亡 ; 防治方法 : 加强通风, 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 保证饮用水清洁, 用 0.1% 的高锰酸 钾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 用0.25克金霉素一片, 研粉加水400克, 夹着病蝎后腹 部强迫其饮药水, 一天 2 次, 3-4 天即愈 ; 5.2 青枯病 病因 : 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 饮水不足造成 ; 状状 : 起初在后腹部末端 (尾梢处) 出现干枯萎缩, 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 当接近前腹 部 (尾根处) 时, 开始死亡 ; 防治方法 : 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 20-25% 和空气湿度达 70-80%, 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 量, 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

18、自行缓解, 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0009 6. 主要天敌的防治 6.1 蚂蚁 : 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 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 6.2 壁虎 : 其特性是昼伏夜出, 能吞食仔蝎, 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 同时在饲养箱上加 纱罩来防止其进入。 说 明 书 CN 104396891 A 5 3/5 页 6 0010 有益效果 长期以来, 亚洲雨林蝎母蝎产仔率低、 仔蝎成活率低、 幼蝎脱皮困难、 成蝎病亡是养殖 者面临的技术难题。我的研究发现, 亚洲雨林蝎箱式养殖能克服传统养殖亚洲雨林蝎的一 系列难题,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减少人员、 减短生产周期、 提高空间利用率、 提高。

19、能源利用 率。此法养殖的亚洲雨林蝎特点是抗病性强, 抗干扰性强, 个体大、 产仔率高、 成长快、 成活 率达 95%、 设备简单、 饲料来源广泛、 经济效益增加 30%。 0011 附图说明 图 1 繁殖箱结构简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 1. 繁殖箱 ; 2. 隔板 ; 3. 繁殖室 ; 4. 栖息室 ; 5. 承载板 ; 6. 饮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1 必须保持饲养箱和繁殖箱清洁, 饲料要新鲜多样, 温湿度要正常, 密度要适当放宽, 这 样才能能培养出身体健壮、 品质优良的亚洲雨林蝎, 同时可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 2 亚洲雨林蝎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 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 繁殖交配没有固定的。

20、月 份, 雄蝎交配后, 一个半月后可再次交配, 由于雄蝎一生只能产生两个精夹, 所以只能成功 交配两次, 而雌蝎子等到仔蝎下背后半年可安全交配 ; 3 种蝎交配期间饲养密度不易过大, 交配后及时把雌蝎与雄蝎分开饲养, 防止互相残 杀, 孕蝎的活动空间空间要达到蝎子体形的 5 倍以上 ; 4 许多雌蝎在产仔后吃掉未发育成熟的胚胎卵, 或爬不到背上的仔蝎, 甚至健壮仔蝎, 雌蝎吃仔蝎产生的原因复杂, 如震动、 强光、 饥锇、 干渴等都会产生此现象, 因此要避免不利 因素的干扰刺激, 保持饲养环境安静 ; 5 雌蝎第一胎最多可产 30-40 只仔蝎, 由于精子可长期在雌蝎受精囊内贮存, 因而可连 续。

21、产仔 3-5 年, 直到寿命结束, 但仔蝎的数量和质量会逐年下降, 为了保证雨林蝎的产量和 质量, 所以每次都要进行交配繁殖 ; 6 保证适当的高温和适当的湿度可大大缩短亚洲雨林蝎的生育期, 提高养殖效益 ; 7 饲养箱和繁殖箱所铺的椰土要压平、 压实, 因亚洲雨林蝎主要是根据昆虫在地面上走 动而传来的震动去确定扑食目标, 压实椰土会较易传递声震, 同时避免投喂的昆虫藏匿到 椰土中 ; 8 亚洲雨林蝎属于夜行性动物, 喜暗怕光, 严禁阳光直射 ; 9 饲养箱内可放一些碎石或风化土块等以帮助仔蝎机械性脱皮 ; 10 饲养箱和繁殖箱可放到支架子上多层摆放, 能充分利用空间 ; 11 雨林蝎养殖方法。

22、如下 : (1) 种蝎的选育 种蝎应挑选个体健壮、 体色好、 活动迅速, 食欲旺盛的 5 龄蝎, 雄蝎与雌蝎可利用以下 特征区分 : 躯干部位雄蝎细长, 雌蝎略膨大、 较厚 ; 腹部节板齿数雄蝎多, 雌蝎少 ; 触肢雄 蝎短, 有齿突, 雌蝎长, 无齿突。把雌蝎和雄蝎放到饲养箱中分开饲养, 可用 (长 615mm, 宽 425mm, 高 250mm) 的塑料周转箱作为饲养箱, 饲养密度 15-20 只 / 箱, 每箱放入 2 个 (直径 60mm) 培养皿作为饮水器, 每隔 1 天按 2-3 条 / 只的量投喂黄粉虫或蟋蟀等昆虫, 死掉的昆 虫要及时清理 ; (2) 孕蝎的饲养管理 说 明 书。

23、 CN 104396891 A 6 4/5 页 7 利用黑色 PE 板 (厚 3mm) 做成可拆卸的隔板, 把饲养箱分隔成 6 个 (长 213mm, 宽 205mm, 高 250mm) 繁殖室作为繁殖箱。种蝎分开饲养 20-30 天后, 把两只雌蝎和一只雄蝎放到繁殖 箱的每个繁殖室内, 水平放入直径为 60mm 的红土花盆 3 个, 作为种蝎栖息室, 放入 1 个饮水 器, 在空场铺一片 (长70mm, 宽70mm) 的黑色PE板作为承载板, 以便雄蝎放置精夹, 一般混养 7-10 天种蝎即可完成交配, 将雄蝎及时取出, 同时取出承载板和一个栖息室, 以增大活动空 间, 给雌蝎提供足量的食物。

24、和水份, 保证营养, 这也是多产仔和多产壮仔的重要环节。 20-30 天后雌蝎腹部逐渐肿大, 说明雌蝎已受孕成功, 如没有变化可重新放入选育的雄蝎使其重 新交配 ; (3) 仔蝎的饲养管理 雌蝎受孕 4-6 个月后开始生产, 刚出生的仔蝎为乳白色, 都爬到雌蝎背上, 仔蝎在此 期间不进食, 雌蝎可以投喂黄粉虫, 并提供充足的饮水。一般仔蝎出生后在雌蝎背上生活 12 14 天, 然后爬下来活动一会再次爬上去, 再过 3 7 天, 仔蝎才真正爬下雌蝎背, 这时 要投喂充足的黄粉虫, 以供雌蝎咬碎食物喂养仔蝎。再过 20-30 天, 仔蝎才能独立进食, 这 时要把其与雌蝎分开, 放入饲养箱, 饲养密。

25、度为 200-250 只 / 箱, 放上小水盘 (5-6 个 / 箱) , 高度刚好仔蝎可以爬到, 里面放海绵或纸巾, 以免仔蝎溺亡。每天投喂 1.5-2 厘米黄粉虫, 投喂量以每天吃完为宜。仔蝎进入 3 龄时应进行分群, 把小水盘换成饮水器, 以后仔蝎每增 长 1 龄, 单位面积的饲养数应减少一半, 分群时, 应按强弱大小分开, 以利弱仔蝎加速生长。 仔蝎一般通过 68 次脱皮, 经过 14-16 个月就可长成成年蝎, 可进行下一代繁殖 ; (4) 日常管理 保持室温 (322), 空气湿度 70-80%, 每天光照时间 12h, 光照强度 50-100 Lux ; 在夜晚日落后投食为宜, 。

26、食物要多样化, 蟋蟀、 黄粉虫、 大麦虫或其他昆虫活体均可。 仔蝎在幼蝎阶段食量小但吃食的频率较勤, 可每天投喂一次, 成蝎则吃食频率较低, 可每 2 天投喂一次, 饮水器的水一定要满, 需每天清洗并换水一次, 因亚洲雨林蝎除了饮用, 还用 来清洁身体 ; 饲养箱和繁殖箱在使用前需在底部铺含水量 20-25% 的椰土, 压平、 压实, 厚度为 2cm, 再放一些直径 2-3cm 的煤渣供仔蝎机械性蜕皮和藏匿栖息, 及时给垫料补充水分, 垫 料含水量不能低于 20%, 垫料每 30 天更换一次 ; 每隔 7 天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代替饮用水 1 次, 当进入下一批养殖时所有器具 要清洗。

27、干净, 并用 0.1%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暴晒 3-5 天后方可使用 ; (5) 疾病防治 亚洲雨林蝎对环境有一定适应能力, 一般不易得病, 但管理不当, 也可患病, 真菌病 : 病因 : 阴雨季, 空气湿度大, 垫料过湿 ; 病状 : 病蝎的头胸背板、 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 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 成片, 初期病蝎极度不安, 后期活动减少, 呆滞, 不食, 直至死亡 ; 防治方法 : 加强通风, 降低空气湿度和垫料湿度, 保证饮用水清洁, 用 0.1% 的高锰酸钾 水溶液喷洒养殖场所和养殖器具, 用0.25克金霉素一片, 研粉加水400克, 夹着病蝎后腹部 强迫其饮药水, 。

28、一天 2 次, 3-4 天即愈 ; 青枯病 说 明 书 CN 104396891 A 7 5/5 页 8 病因 : 是由于养殖环境干燥、 饮水不足造成 ; 状状 : 起初在后腹部末端 (尾梢处) 出现干枯萎缩, 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 当接近前腹部 (尾根处) 时, 开始死亡 ; 防治方法 : 增加垫料含水量达到 20-25% 和空气湿度达 70-80%, 并适当增加饮水器数 量, 病蝎在得到水份补充后症状将自行缓解, 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 (6) 主要天敌的防治 蚂蚁 : 对仔蝎和正蜕皮的成年蝎危害较大, 可在饲养箱和繁殖箱外投放香料诱杀 ; 壁虎 : 其特性是昼伏夜出, 能吞食仔蝎, 可在墙角放置粘鼠板, 同时在饲养箱上加纱 罩来防止其进入。 0012 最后应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 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 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 围。 说 明 书 CN 104396891 A 8 1/1 页 9 图 1 繁殖箱结构简图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396891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