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2702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27020 A *CN103027020A* (21)申请号 201210555093.5 (22)申请日 2012.12.08 201220606214.X 2012.10.25 CN A01M 1/10(2006.01) (71)申请人 刘洁 地址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胜利东街 4888 号泰华领域 1929 室 (72)发明人 刘洁 (54) 发明名称 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属于捕 虫用具。包括用于包裹在树干上的筒状部件和固 定在。
2、筒状部件外壁上的环形槽, 环形槽的上端开 口, 下端封闭 ; 所述环形槽与筒状部件相接部位 下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的外表面均为利 于金蝉爬行的粗糙面 ; 所述环形槽与筒状部件相 接部位上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的内表面 均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 ; 筒状部件与环形 槽之间为集中金蝉的空腔。 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 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捕捉人员的劳动强度、 节省捕 捉时间, 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1 页 1/1 页 2 1. 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用于包裹在树干上的筒状部件 (1) 和固定 在筒状部件(1)外壁上的环形槽(2), 环形槽(2)的上端开口, 下端封闭 ; 所述环形槽(2)与 筒状部件(1)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2)的外表面均为利于金蝉爬行的 粗糙面 ; 所述环形槽 (2) 与筒状部件 (1) 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 (2) 的 内表面均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 ; 筒状部件 (1) 与环形槽 (2) 之间为集中金蝉的空腔 (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捕捉金蝉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该装置由 2-4 块形。
4、状、 大 小相同的组件构成, 所有构成该装置的组件组合、 包裹在树干上时, 通过设在筒状部件 (1) 上下两端的上绑缚部件(6)和下绑缚部件(7)将各组件紧密组合在一起, 并绑缚在树干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捕捉金蝉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环形槽 (2) 的上端口的 内侧设有环形的向下倾斜的导引板 (4), 该导引板 (4) 的上表面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 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3 所述的捕捉金蝉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筒状部件 (1) 的内 侧设有保护垫 (5)。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27020 A 2 1/3 页 3 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技。
5、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捕虫用具,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金蝉, 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 它在地下生长三至五年, 依靠在树本植物的须根上或 周边, 依赖于植物须根生产的氧和潮气生长, 成熟后, 掘洞出土来完成它一生最后的三步, 即 : 蜕变、 交配、 繁殖下一代。由于它是依赖于树根生长, 出土后, 它就本能地知道树的所在 方位, 并爬向树, 借助于树干和树枝, 绝大多数倒挂于树干或枝叶的下面, 开始蜕壳变异, 如 果它没有离开地面, 找不到适合它蜕变的场所和晾干翅膀的条件, 它是不会蜕变的。虽然, 金蝉在地面上也能把壳挣开一条缝, 但是, 却没有一个能活着。
6、出来的, 理由是它必须借助地 球的引力和自身的重量, 才能完成蜕壳, 这就是它要离开地面并爬上树后头上尾下蜕变的 原因。另外, 刚从壳中挣脱出来的乳白色的蝉毫无运动能力, 全身都是软软的, 必须借助自 然下垂伸开它的双翅。事实证明, 金蝉的蜕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1、 身体不能平行于底面 ; 2、 尾部下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 才能顺利的完成蜕变。 0003 金蝉成虫的蜕变基本上都是在夜间出土, 而白天基本没有。 它并不是怕光, 而是因 为自然法则。 它要生存, 但是它白天的天地太多, 凡是在天空中飞行的鸟类几乎都会以它为 食物。地面上爬行的动物, 如 : 蛇、 鼠、 蛙、 蟾蜍等, 也都是会。
7、以它作为食物的。因此, 金蝉若 虫要等到夜幕降临, 才会破土而出, 爬向树木, 完成蜕变。 0004 据中国食品营养学院理化分析与研究发现 : 每 100g 金蝉若虫富含蛋白质 72g、 脂 肪 15g、 灰分 1.8g ; 此外, 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 磷、 铁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果把同 样 100g 的金蝉和其它动物的蛋白含量做比较, 所显示的数字就会令我们真正了解它的营 养价值有多高了 : 黄金蝉若虫含蛋白质为瘦牛肉的3.5倍, 瘦猪肉的4.3倍, 羊肉的3.8倍, 鸡肉的3倍, 鲤鱼的4倍, 鸡蛋的6倍。 可见, 金蝉若虫含蛋白质比任何动物肉食和禽蛋都高 得多 ; 又由于同时含有。
8、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素, 对促进生长发育、 补充机体代谢的消耗、 体虚患者康复等, 都有极佳的辅助治疗作用, 因此, 金蝉成为难得的天然无公害高级营养食 品。 0005 目前, 人们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捕捉、 采收金蝉, 即 : 在傍晚, 手拿着手电筒或 者其他照明工具, 到树旁, 从上到下寻找金蝉的踪迹。在收获金蝉的季节, 人们每天傍晚都 借助着照明工具周而复始地捕捉金蝉。这种捕捉和采收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 而且会耗费 捕捉者大量的时间, 而且捕捉的金蝉质量也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结 构简单、 可以减轻劳动强。
9、度、 节省捕捉时间, 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0007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8 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用于包裹在树干上的筒状部件和固定在 说 明 书 CN 103027020 A 3 2/3 页 4 筒状部件外壁上的环形槽, 环形槽的上端开口, 下端封闭 ; 所述环形槽与筒状部件相接部位 下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的外表面均为利于金蝉爬行的粗糙面 ; 所述环形槽与筒状 部件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的内表面均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 ; 筒 状部件与环形槽之间为集中金蝉的空腔。 0009 进一步地说 : 0010 所述该装置由 2。
10、-4 块形状、 大小相同的组件构成, 所有构成该装置的组件组合、 包 裹在树干上时, 通过设在筒状部件上下两端的上绑缚部件和下绑缚部件将各组件紧密组合 在一起, 并绑缚在树干上。 0011 所述环形槽的上端口的内侧设有环形的向下倾斜的导引板, 该导引板的上表面为 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 0012 所述筒状部件的内侧设有保护垫。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通过在树干上设置本发明所述的装置, 捕捉人员无需再周而复 始的用照明工具在树干上寻找金蝉, 每天晚上只需在时机成熟时, 把集中在空腔内的金蝉 取出, 收集起来即可。 因此, 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 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捕捉人员的劳动强度、 节省捕。
11、捉时间, 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2 为图 1 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7 参照图 1-2, 本发明所述的捕捉金蝉的装置, 包括用于包裹在树干上的筒状部件 1 和固定在筒状部件 1 外壁上的环形槽 2。所述环形槽 2 的上端开口, 下端封闭。所述环形槽 2 与筒状部件 1 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 2 的外表面均为利于金蝉爬行的 粗糙面。所述环形槽 2 与筒状部件 1 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 2 的内表面 均为不利于金蝉爬行。
12、的光滑面。筒状部件 1 与环形槽 2 之间为集中金蝉的空腔 3。所述环 形槽2的上端口的内侧设有环形的向下倾斜的导引板4, 该导引板4的上表面为不利于金蝉 爬行的光滑面。为了防止筒状部件 1 与树皮之间的相互摩擦而受损, 在筒状部件 1 的内侧 设有保护垫 5。 0018 为了方便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捕捉金蝉的装置均分为 2-4 块形状、 大小相同的组 件, 所有构成该装置的组件组合、 包裹在树干上时, 通过设在筒状部件 1 上下两端的上绑缚 部件 6 和下绑缚部件 7 将各组件紧密组合在一起, 并绑缚在树干上。 0019 使用时, 将组成该装置的各组件组合、 包裹在树干离地面较近的位置, 然。
13、后通过设 在筒状部件 1 上下两端的上绑缚部件 6 和下绑缚部件 7 将各组件紧密组合在一起, 并绑缚 在树干上。 当金蝉顺着树干向上爬行至筒状部件时, 由于环形槽2与筒状部件1相接部位下 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环形槽 2 的外表面均为利于金蝉爬行的粗糙面, 金蝉会继续爬行。 当金蝉爬行至导引板 4 时, 由于导引板 4 的表面为光滑面, 金蝉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 顺着 导引板 4 滑落至空腔 3 内。由于环形槽 2 与筒状部件 1 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状部件的表面和 说 明 书 CN 103027020 A 4 3/3 页 5 环形槽 2 的内表面均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 金蝉不能再爬出空腔 3。待时机成熟时, 捕捉人员只需从空腔 3 中取出集中在空腔 3 内的金蝉即可。 说 明 书 CN 103027020 A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27020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