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流动性饮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饮片, 特别涉及一种马鞭草流动性饮片及其制备方法, 属于 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 中药炮制方法, 经过加工炮制后的, 可直接 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 (包括切段、 块、 瓣 ), 原 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 (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 )、 炮炙的饮片。 马鞭草, 拉丁学名为 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 别称紫顶龙芽草、 野荆芥、 龙芽草、 凤颈草、 蜻蜓草、 退血草、 燕尾 草, 是凉血破血之药, 具有抗炎止痛的功效。马鞭草传统饮片是经由马鞭草药材除去残根 及杂质, 洗净, 稍润, 切段, 干燥的步骤炮制而成, 制备的产品体积庞大, 蓬松, 难以储存及包 装。申请号为 01100033.3 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纳米中药饮片及其制备方法, 是将中 药粉碎成 500 纳米以下的超细粉末, 这种超细粉末的制备成本太高, 由于打碎了植物的细 胞壁, 与传统的中药饮片结构又较大差别, 因此药效上不具备与中药饮片的对等性。因此, 在保持原有药材成分的前提下, 为了便于规范化生产和机械化包装, 达到中药饮片质量稳 定可靠、 自动化包装、 满足中药饮片产业化的要求, 需要对现有饮片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规范化生产和机械化包装、 煎出率高、 有效成分损 失少的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本发明提供该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 a、 药材粉碎 :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或整理挑选后的马鞭草粉碎, 过 75 ~ 85 目筛, 得到药 粉; b、 药粉灭酶 : 药粉在 95 ~ 105℃烘箱中烘干处理 4 小时以上 ; c、 抛丸制备 : 将前处理后的药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得软材, 制粒, 湿颗粒于滚丸机中抛 丸, 制得的湿抛丸在≤ 80℃温度下干燥, 取出后放置至室温, 过筛, 取 10~24 目的抛丸, 得马 鞭草流动性饮片。
本发明所述的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经粉碎、 灭酶、 混合、 成型、 干燥等工序, 改 变其物理形态, 并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制成的丸状可流动性饮片。
一种所述的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a、 药材粉碎 :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或整理挑选后的马鞭草粉碎, 过 75 ~ 85 目筛, 得到药 粉; b、 药粉灭酶 : 药粉于 95 ~ 105℃烘箱中烘干处理 4 小时以上 ; c、 抛丸制备 : 将前处理后的药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得软材, 制粒, 湿颗粒置于滚丸机中抛丸, 制得的湿抛丸在≤ 80℃的温度下干燥, 取出后放置至室温, 过筛, 取 10~24 目的抛丸, 得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作为优选, b 步中, 药粉于 95 ~ 105℃烘箱中灭酶处理 4 ~ 5 小时。未经处理的马 鞭草药粉制备成抛丸后, 化学成分有明显损失, 苯丙糖苷类物质损失较多, 其中以毛蕊花苷 的损失最为明显。 为尽可能减少化学成分的损失, 对工艺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考察, 发现 化学成分的损失多发生在最初的混合步骤。损失的化学成分多为苷类物质, 疑为苷酶作用 所致, 为减少化学成分的损失, 保证抛丸制备前后化学成分的对等性, 故对制备抛丸所用的 药粉进行了前处理, 即采用 95 ~ 105℃高温烘干 4 ~ 5 小时灭活苷酶。
作为优选, c 步所述的前处理后的药粉与水按 1:2 ~ 2.2 的比例混合。该比例混 合的药粉有利于软材的形成和后续的制粒过程。
作为优选, c 步所述的抛丸过程工艺参数为抛圆转速 500rpm, 抛圆时间 20 ~ 25min。 该条件使得抛丸产品圆整度好, 硬度适中, 大小均一, 密度均匀, 具有良好流动性, 利 于工业化大生产, 自动化包装, 方便储存。
本发明的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 抛丸 ) 较传统饮片的优势在于 : 1、 传统饮片体积庞大, 蓬松, 难以储存及包装。本发明根据中药饮片生产实际需求, 遵 循传统中医药理论, 结合现代制药技术研制一种新型中药饮片 (流动性饮片) 。本发明的马 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仅以水为黏合剂, 圆整度良好, 硬度适中, 大小均一, 密度均匀, 流动 性好, 便于规范化生产、 机械化包装, 以达到中药饮片质量稳定可靠、 自动化包装、 满足中药 饮片产业化的要求。 2、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最大限度保存马鞭草中的主要成分。
3、 本发明采用高温灭酶的方法有效保持了马鞭草中的苷类成分。
4、 产品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煎出率高于传统饮片。 丸状的流动性饮片更加利于成 分的煎出。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质控参数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对照品 HPLC 色谱图。
图 2 是本发明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质控参数中的马鞭草供试品溶液 HPLC 色谱图。
图 3 是马鞭草传统饮片外观照片。
图 4 是本发明制得的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外观照片。
图 5 是马鞭草传统饮片和本发明制得的流动性饮片 (抛丸) 显微结构比较图。
图 6 是马鞭草传统饮片和本发明制得的流动性饮片 (抛丸) 薄层鉴别图, 其中, S- 熊果酸 ; 1- 马鞭草对照药材 ; 2- 马鞭草传统饮片 ; 3-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图 7 是马鞭草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水煎液镜像 HPLC 对比色谱图。
图 8 是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其中, 传统饮 片在上, 流动性饮片在下。
图 9 是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
图 10 是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
图 11 是药粉 (上) 与高温处理 8h 后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图 12 是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 图 13 是传统饮片 (上) 与流动性饮片 (下) 醇提液镜像 HPLC 对比图 (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以下所述的马 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均以本发明方法制得 ; 传统饮片根据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中规定 制得。
实施例 1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粉碎, 过筛, 未过筛部分反复粉碎至全部通过 80 目筛。药粉前处理 : 于 95℃烘箱中高温处理 4 小时, 充分灭酶。工艺过程 : 前处理后的药粉与水按 1: 2.2 的比 例混合, 得软材, 制粒 (筛网孔径 1.0mm) , 湿颗粒置于离心式滚丸机中抛丸 (转速 500rpm, 时 间 20min) , 制得湿抛丸放入鼓风干燥箱中, 在≤ 80℃的温度下干燥。取出放置至室温, 过 筛, 取 10~24 目的抛丸, 即得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实施例 2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粉碎, 过筛, 未过筛部分反复粉碎至全部通过 85 目筛。药粉前处理 : 于 95℃烘箱中高温处理 4 小时, 充分灭酶。 工艺过程 : 前处理后的药粉与水按 1:2.2 的比例 混合, 得软材, 制粒 (筛网孔径 1.0mm) , 湿颗粒置于离心式滚丸机中抛丸 (转速 500rpm, 时间 30min) , 制得湿抛丸放入鼓风干燥箱中,80℃温度下干燥。 取出放置至室温, 过筛, 取 10~24 目的抛丸, 即得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实施例 3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粉碎, 过筛, 未过筛部分反复粉碎至全部通过 75 目筛。药粉前处理 : 于 95℃烘箱中高温处理 5 小时, 充分灭酶。工艺过程 : 前处理后的药粉与水按 1: 2.2 的比 例混合, 得软材, 制粒 (筛网孔径 1.0mm) , 湿颗粒置于离心式滚丸机中抛丸 (转速 500rpm, 时 间 20min) , 制得湿抛丸放入鼓风干燥箱中, 70℃左右的温度下干燥。 取出放置至室温, 过筛, 取 10~24 目的抛丸, 即得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实施例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工艺参数优选实验 1、 粉碎过程 将马鞭草传统饮片分别粉碎成不同目数的粉, 过筛, 未过筛部分反复粉碎, 至全部通过 筛网, 得 60 目、 80 目、 100 目粉, 进行流动性饮片的试制。结果显示 60 目粉纤维含量太高, 在制粒过程中难以挤出, 不能成丸 ; 100 目的粉虽可成丸, 但因药材中根茎较多, 粉碎后纤 维较多, 过 100 目筛、 反复粉碎过筛过程费时费力, 影响工艺进程。尝试用粉碎后未过筛的 药粉直接进行抛丸的制备, 但因纤维含量过多制粒过程难以挤出, 成丸较少。
综合考虑, 最终确定选择 80 目药粉进行抛丸的制备。
2、 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工艺 以加水量、 抛圆时间和抛圆转速为考察因素,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 L9(34) 正交实验设计, 具体见表 1。 以圆整度、 目标收率、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含量为指标, 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 筛选。
表 1 正交因素水平表实验结果 : 由直观极差分析可知, 在实验范围内, 各考察因素的影响水平大小依次为加 水量 > 抛圆时间 > 抛圆转速。对因素 A, Ⅲ A >Ⅱ A >Ⅰ A ; 因素 B, Ⅰ B >Ⅲ B >Ⅱ B ; 因素 C, Ⅱ C >Ⅰ C >Ⅲ C。由方差分析可知, 在实验范围内, 各考察因素的影响水平大小亦为加水量 > 抛圆时间 > 抛圆转速, 其中加水量因素有显著性影响, 抛圆转速和抛圆时间均无显著性影 响。综合分析, 因素 A 选取水平 3, 因素 B 选取水平 1, 因素 C 选取水平 2, 最佳工艺为 A3B1C2。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的最佳工艺为 : 标准 80 目药粉, 加水比例 1:2.2, 抛圆转 速 500rpm, 抛圆时间 20min, 80℃烘干。通过验证试验, 稳定可行。
实施例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质控参数 1、 粉体学性质 (1) 圆整度 随机取少量抛丸置于光洁平整的玻璃板上, 将板的一侧抬起, 分别记录抛 丸开始滚动、 一半滚动、 全部滚动时玻璃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取平均值, 角度越小, 抛丸的圆 整度越好。每份样品测 6 次, 求出平均值。结果 : 抛丸的圆整度平均值为 16.3°, 波动范围 14.3° ~17.3°。
(2) 休止角 固定漏斗法, 即将漏斗固定于坐标纸 ( 纸放置于水平台上 ) 上方一定 高度, 从漏斗加入物料直到形成的堆积圆锥顶部与漏斗底部刚好接触, 测定圆锥直径, 以漏 斗底高度与圆锥半径比作为正切值计算休止角。每份样品测 6 次, 求出平均值。结果 : 抛丸 的休止角平均值为 31.4°, 波动范围 30.4° ~32.5°。
(3) 脆碎度 取约 3g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精密称重, 置脆碎度测定仪中, 转动 100 次。取出, 过 2 号筛除去粉末, 精密称重, 减失重量 / 原重量 ×100%, 计算脆碎度。每份样 品测 6 次, 求出平均值。结果 : 脆碎度平均值为 0.42%, 波动范围 0.26%~0.56%。
(4) 堆密度 取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取 50ml 容量瓶, 称重, 加样品于容量瓶 中至刻度线。称重, 由公式 d =m /V 求出堆密度。每份样品测 6 次, 求出平均值。结果 : 堆 3 3 3 密度的平均值为 0.335g/cm , 波动范围 0.328 g/cm ~0.342 g/cm 。因药材本身纤维较多的 原因, 抛丸质地较轻, 密度较小, 认为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的堆密度不得小于 0.30 g/ 3 cm 。
2、 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1) 水分 取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按照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Ⅸ H 第一 法测定含水量。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马鞭草药材及饮片项下规定水分不得超过 10.0%,
水丸不得超过 9.00%, 测定结果为 4.15%~5.77%, 符合规定。
(2) 总灰分 取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按照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Ⅸ K 法测定。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马鞭草药材及饮片项下规定总灰分不得超过 12.0%, 测定结果为 9.18%~9.57%, 符合规定。
(3) 酸不溶性灰分 取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 按照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 附录Ⅸ K 法测定。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马鞭草药材及饮片项下规定酸不溶性灰分不 得超过 4.0%, 测定结果为 1.93%~2.19%, 符合规定。
3、 HPLC 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马鞭草药材及饮片项下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量为含量 测定指标, 规定总量不得低于 0.30%。按照其项下方法测定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中齐 墩果酸、 熊果酸的总量。
根据图 1 和图 2 所示的 HPLC 测定结果可知 :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中齐墩果 酸、 熊果酸的总量平均值为 0.4423%, 符合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规定。
实施例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与传统饮片的对比 1、 外观 如图 3 所示, 马鞭草传统饮片为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 四面有纵沟, 表面绿褐色, 粗 糙。切面有髓或中空。叶多破碎, 绿褐色, 完整者展平后叶片 3 深裂, 边缘有锯齿。穗状花 序, 有小花多数。气微, 味苦。 如图 4 所示,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为咖啡色色的丸状颗粒, 大小均匀, 具有一 定的圆整度, 表面较光滑, 流动性好, 手捏不易碎。气微, 味苦。
2、 显微鉴别 马鞭草传统饮片与流动性饮片 (抛丸) 的显微特征比较见图 5, 马鞭草传统饮片和流动 性饮片的显微特征基本符合, 无显著性差异。
3、 薄层鉴别 按照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马鞭草药材及饮片项下规定, 以熊果酸为对照品进行薄 层鉴别, 要求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 斑点。如图 6 所示, 结果 : 马鞭草传统饮片和流动性饮片 ( 抛丸 ) 的色谱与熊果酸在同一位 置显示相同颜色斑点。两者 TLC 鉴别无显著差别。
4、 水煎液的总固形物 取马鞭草传统饮片和马鞭草流动性饮片 (抛丸) 各 10 g, 加入 200 ml 水, 浸泡 30 min, 煎煮并保持沸腾 30 min, 滤过, 药渣再次加入水 200 ml, 煎煮并保持沸腾 30 min, 滤过, 合并 滤液, 放冷, 量取其体积。
分别精密移取水煎液各 50ml, 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 水浴蒸干, 置 105℃烘 箱中干燥至恒重, 精密称定, 计算固形物的得率。平行 3 份, 求平均值。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马鞭草传统饮片和流动性饮片 (抛丸) 水煎液的固形物比较
样品 传统饮片 流动性饮片 总水煎液的体积 (ml) 352.2 352.3 平均固形物的重量 (g) 0.1555 0.2156 得率 (%) 10.95 15.19由表 2 可知,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的煎出率高于传统饮片。丸状的流动性饮片更加利于 成分的煎出。5、 水煎液的 HPLC 分析 如图 7 所示, 马鞭草流动性饮片和传统饮片的水煎液中化学成分无显著变化。
6、 醇提液的 HPLC 分析 (1) 药粉未进行前处理时 马鞭草药粉未经过高温灭酶时, 制备出流动性饮片 (下) 与传统饮片 (上) 的醇提液指纹 图谱对比如图 8 所示。
由上图可知, 流动性饮片制备过程中损失了多个化学成分, 多为苯丙糖苷类物质, 其中以毛蕊花苷的损失最多, 环烯醚萜苷类物质戟叶马鞭草苷亦有损失。
(2) 经高温灭酶处理后 药粉的前处理过程为持续在 75℃高温下处理 4h。
进行药粉前处理后, 制备流动性饮片, 并与传统饮片的醇提液进行指纹图谱的对 比, 如图 9 所示。结果显示, 经过高温灭酶处理的药粉制成抛丸, 可最大程度地维持化学成 分的对等性, 即毛蕊花苷含量减少约 9%, 其余成分无显著变化。
实施例 药粉的前处理研究 (苷酶的灭活) 实验结果表明, 未经处理的 80 目马鞭草药粉制备成抛丸后, 化学成分有明显的损失, 多为苯丙糖苷类物质, 其中以毛蕊花苷的损失最多。 为减少化学成分的损失, 对工艺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考察, 发现化学成分的损 失过程发生在最初的混合步骤。 因损失的化学成分为苷类物质, 疑为苷酶的作用所致, 故为 减少化学成分的损失, 保证抛丸前后化学成分的对等性, 对抛丸所用的药粉进行了前处理, 以灭活苷酶。
1、 乙醇浸闷灭酶 (1) 乙醇浓度考察 取 95% 乙醇, 分别配制成 70%、 80%、 95% 的乙醇, 按照每 100g 药粉 30ml 乙醇溶液的比例加入 (考虑成本问题, 乙醇的加入量不可过高) 混匀, 将药粉充分浸湿, 封口, 浸闷一定时间后烘干乙醇。
用处理后的药粉制备抛丸, 并与传统饮片比较其指纹图谱如图 10 所示, 结果显示 用 95% 乙醇处理后化学成分的损失减少。但毛蕊花苷含量仍减少约 30%。
(2) 浸闷时间考察 取 95% 乙醇, 按上述比例加入药粉中, 分别浸闷 2h、 4h、 6h、 8h 烘 干, 制备抛丸。比较其指纹图谱, 结果显示无差别。故浸闷时间对结果无影响。
2、 高温灭酶 (1) 温度考察 取马鞭草 80 目药粉分别置于 60℃、 75℃、 85℃、 95℃、 105℃烘箱中, 不同 时间取样, 制备抛丸, 与传统饮片比较指纹图谱。 结果显示, 95℃、 105℃灭酶效果较好, 考虑 药典中关于水丸干燥温度的要求, 为保持挥发性成分的稳定, 选用 95℃灭酶。
(2) 时间考察 取马鞭草 80 目药粉置于 95℃烘箱中高温灭酶, 不同时间取样, 将高 温灭酶后的药粉和原药粉进行指纹图谱的比较, 见图 11, 结果显示持续 95℃高温 8h 内, 药 粉中化学成分无变化, 药粉稳定。
将不同时间取出的药粉制备抛丸, 与传统饮片比较指纹图谱, 结果显示高温 2h 后 制丸, 化学成分亦有损失 ; 高温 4h 后制丸, 损失较少 ; 高温 4h~8h 后制丸图谱无区别, 化学 成分损失程度相当。即高温处理 4h 后, 达最佳效果, 见图 12。毛蕊花苷的含量减少约 9%, 其余成分无显著变化。
3、 高温加醇浸灭酶 取马鞭草 80 目药粉适量, 分别按照上述醇浸和高温项下方法, 取一份药粉先醇浸后再 经高温灭酶, 另一份先高温后再经醇浸灭酶。将两份药粉制丸, 与传统饮片进行指纹对比, 考察化学成分变的变化。根据图 13 的结果显示, 两份抛丸无差别, 与传统饮片相比毛蕊花 苷的含量均减少约 9%, 和高温灭酶的效果相同。
综合以上结果, 并考虑工艺成本问题, 药粉的最佳前处理过程为持续在 95℃高温 下处理 4h, 可最大程度地维持化学成分的对等性。
取马鞭草 80 目药粉适量, 依上述要求高温灭酶后, 制备抛丸, 并重复 3 批, 与传统 饮片进行指纹对比, 结果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与上述结果相符, 即毛蕊花苷的含量减少约 9%, 其余成分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 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