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薄板压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自动薄板压机.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3768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4.23 CN 103737681 A (21)申请号 201310750489.X (22)申请日 2013.12.31 B27D 3/02(2006.01) (71)申请人 温康纳 (常州)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213031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 道科技大道 16 号 (72)发明人 蒋勇明 (54) 发明名称 全自动薄板压机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薄板压机, 包括机架 和压板, 压板设置在机架上 ; 所述压板分为上压 板和下压板, 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形成加工平面 ; 所述下压板固定在。
2、机架上, 上压板与压力缸固定 连接, 压力缸与液压控制系统软连接, 所述液压控 制系统中的液压控制回路串联有液压控制阀 ; 所 述压板上设有温控系统, 即上压板和下压板上都 设有温控系统。 采用上述结构后, 薄板放置加工平 台上, 通过液压系统调控实现上压板在薄板上的 施压, 实现薄板的贴合, 泄压, 则方便薄板的出料。 通过在液压系统中设置液压控制阀, 在对薄板压 贴时缓慢泄压, 则避免了薄板爆裂现象, 提高了生 产效率和板的质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3、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37681 A CN 103737681 A 1/1 页 2 1. 一种全自动薄板压机, 包括机架和压板, 压板设置在机架上 ; 所述压板分为上压板 和下压板, 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形成加工平面,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下压板固定在机架上, 上 压板与压力缸固定连接, 压力缸与液压控制系统软连接, 所述液压控制系统中的液压控制 回路串联有液压控制阀 ; 所述压板上设有温控系统, 即上压板和下压板上都设有温控系统。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压力缸为矩阵式压力缸。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
4、其特征在于 :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设置在机 架两侧的外热油管道和设置在压板内部的内热油管道, 所述外热油管道和内热油管道之间 通过连接管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机架每侧的外热油管道 为两根, 相对应的压板内部的内热油管道为两层。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压板内部的两层内热油 管道中, 靠近压板工作面的内热油管道数量是远离压板工作面的内热油管道数量的两倍。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压板的两侧设有热吹 气系统, 所述热吹气系统包括热吹嘴、 过热管和热气源 ; 。
5、热吹嘴通过安装板固定在所述上压 板侧面, 所述过热管的一端与热吹嘴接通, 过热管的另一端与热气源接通, 所述热气源设于 所述机架外侧。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热气源包括缠绕式加热 铜管和所述机架外侧的外热油管道 ; 所述缠绕式加热铜管缠绕在外热油管道上, 缠绕式加 热铜管的一端与所述过热管接通, 缠绕式过热铜管的另一端为压缩空气入口。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全自动薄板压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过热管为铁氟龙软管。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37681 A 2 1/3 页 3 全自动薄板压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
6、薄板压机。 背景技术 0002 国家 2011 年确定的保障房建设数量达到 1000 万套,“十二五” 期间总数量将达到 3600 万套。随着房产业的如火如荼, 家具、 地板业的生产销售蒸蒸日上, 面对越来越大的市 场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003 家具木材行业中, 薄板具有质轻、 运输方便等优点被广泛使用, 而薄板的加工却一 直是行业中的瓶颈技术。 现有技术中, 加工薄板一般沿用的都是加工厚板的系统, 而薄板跟 厚板基于自身重力的问题, 有着明显的差别, 压贴时如果沿用之前的系统, 容易出现薄板爆 裂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薄板质量, 特别是在 。
7、6mm 厚度以下的薄板压贴, 更是无法 适应。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薄板压机, 该全自动薄板压 机可以压贴 3 40mm 板材厚度的薄板而不会出现薄板爆裂等问题, 且压贴效率高, 应用范 围广。 0005 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薄板压机, 包括机架和压板, 压板设置在机架上 ; 所述压板分 为上压板和下压板, 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形成加工平面 ; 所述下压板固定在机架上, 上压板 与压力缸固定连接, 压力缸与液压控制系统软连接, 所述液压控制系统中的液压控制回路 串联有液压控制阀 ; 所述压板上设有温控系统, 即上压板和下压板上都设有温控系统。 000。
8、6 进一步的, 所述压力缸为矩阵式压力缸。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设置在机架两侧的外热油管道和设置在压板内部的 内热油管道, 所述外热油管道和内热油管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 0008 更进一步的, 所述机架每侧的外热油管道为两根, 相对应的压板内部的内热油管 道为两层。 0009 更进一步的, 所述压板内部的两层内热油管道中, 靠近压板工作面的内热油管道 数量是远离压板工作面的内热油管道数量的两倍。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上压板的两侧设有热吹气系统, 所述热吹气系统包括热吹嘴、 过热 管和热气源 ; 热吹嘴通过安装板固定在所述上压板侧面, 所述过热管的一端与热吹嘴接通, 过。
9、热管的另一端与热气源接通, 所述热气源设于所述机架外侧。 0011 更进一步的, 所述热气源包括缠绕式加热铜管和所述机架外侧的外热油管道 ; 所 述缠绕式加热铜管缠绕在外热油管道上, 缠绕式加热铜管的一端与所述过热管接通, 缠绕 式过热铜管的另一端为压缩空气入口。 0012 更进一步的, 所述过热管为铁氟龙软管。 0013 采用上述结构后, 薄板放置加工平台上, 通过液压系统调控实现上压板在薄板上 说 明 书 CN 103737681 A 3 2/3 页 4 的施压, 实现薄板的贴合, 泄压, 则方便薄板的出料。 通过在液压系统中设置液压控制阀, 在 对薄板压贴时缓慢泄压, 则避免了薄板爆裂现。
10、象,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板的质量 , 使得装置 可以压贴 3 40mm 板材厚度的薄板而不会出现薄板爆裂等问题, 且压贴效率高, 应用范围 广。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是本发明液压控制系统的左视图 ; 0015 图 2 是本发明中温控系统的左视图 ; 0016 图 3 是本发明热吹气系统的正视图 ; 0017 图 4 是本发明图 3 中热吹嘴安装 A 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 0018 图 5 是本发明热吹气系统中热气源的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6 是本发明图 5 中缠绕式加热铜管进气端 B 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薄板压机, 包括机架。
11、1和压板2, 压板2设置在机 架 1 上 ; 所述压板 2 分为上压板 201 和下压板 202, 上压板 201 和下压板 202 之间形成加工 平面 3 ; 所述下压板 202 固定在机架 1 上, 上压板 201 与压力缸 4 固定连接, 压力缸 4 与液 压控制系统12软连接, 所述液压控制系统12中的液压控制回路串联有液压控制阀 ; 所述压 板 2 上设有温控系统, 即上压板 201 和下压板 202 上都设有温控系统。在温控系统的调控 下, 上压板 201 和下压板 202 都恒温在压贴板时所需的温度, 薄板放置在加工平面 3 上, 液 压控制系统 12 通过对压力缸 4 进行调控。
12、, 压力缸 4 调节上压板 201 向下运动对薄板进行施 压, 一定时间后调节上压板 202 往上运动进行泄压, 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了浸渍纸和素纸 的压贴。 由于薄板的厚度限制, 在压贴后期泄压过程中, 如果加之在薄板上的压力被瞬间泄 掉, 极易使得薄板产生爆裂的现象, 而通过液压控制阀, 则能调控液压控制系统 12 的缓慢 泄压, 使得薄板上的压力缓慢减小, 从而彻底地避免了薄板爆裂的现象。 0021 进一步的, 所述压力缸 4 为矩阵式压力缸, 矩阵式压力缸即压力缸为相互平行的 两排与上压板201固定连接, 这样在压力缸调节上压板20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时, 保证了上 压板 201 的受力平。
13、衡和整块板的同步运动, 从而确保了压贴的效率。 0022 进一步的, 如图 2 所示,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设置在机架 1 两侧的外热油管道 5 和设 置在压板 2 内部的内热油管道 6, 所述外热油管道 5 和内热油管道 6 之间通过连接管 7 连 通。机架 1 两侧都设有外热油管道 5, 其中, 机架 1 一侧的外热油管道 5 用于导热油的通入, 导热油再从连接管 7 通入压板 2 内部的内热油管道 6, 最后再利用机架 1 另一侧的连接管 7 从另一侧的外热油管道5导出, 从而完成了整个热油循环系统, 而内热油管道6的导热油在 压板内实现了与压板的热量交换, 使得上压板201和下压板202恒。
14、定在一定的温度下, 使浸 渍纸与素板在特定压力与温度下实现压贴, 防止了薄板的变形。 0023 更进一步的, 所述机架 1 每侧的外热油管道 5 为两根, 相对应的压板 2 内部的内热 油管道 6 为两层。两根的外热油管道 5 和两层的内热油管道 6 同时在压板 2 内进行换热, 提高了将压板 2 升温和降温的效率。 0024 更进一步的, 所述压板 2 内部的两层内热油管道 6 中, 靠近压板 2 工作面的内热油 说 明 书 CN 103737681 A 4 3/3 页 5 管道 6 的数量是远离压板 2 工作面的内热油管道 6 数量的两倍。压板 2 的工作面是跟要压 贴的薄板直接接触的一个。
15、面, 两层内热油管道中靠近压板 2 工作面一层的数量是远离工作 面一层数量的两倍, 既保证了压贴时所需的温度, 还节省了热能, 降低了成本。 0025 进一步的,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上压板 201 的两侧设有热吹气系统, 所述热吹 气系统包括热吹嘴 8、 过热管 (过热管会在设备安装调试时配备, 图中未标出) 和热气源 ; 热 吹嘴 8 通过安装板 9 固定在所述上压板 201 侧面, 所述过热管的一端与热吹嘴 8 接通, 过热 管的另一端与热气源接通, 所述热气源设于所述机架 1 外侧。由于薄板的自身重量较小, 在 上压板 201 进行泄压时, 很容易出现薄板粘附上压板的现象,。
16、 一旦薄板与上压板之间出现 粘附, 轻则影响出板的效率, 重则会导致贴好的薄板整体报废。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于 所述上压板201两侧的热吹气系统, 在泄压时对薄板和上压板201之间吹入热压缩空气, 实 现两块板之间的自动分离, 确保薄板不粘贴上压板 201, 从而达到高速高效泄压和出板的效 果。而向薄板和上压板 201 之间吹入热压缩空气的过程如下 : 热气源中的热空气通过过热 管向热喷嘴 8 输送, 然后从热吹嘴 8 的出气端喷出。热吹嘴 8 是通过安装板 9 固定在所述 上压板 201 侧面, 并且热吹嘴 8 的出气端正对着上压板 201 的内侧, 则高温压缩空气喷出后 刚好能破坏薄板跟上。
17、压板 201 之间的负压, 从而实现两板之间的自动分离。 0026 更进一步的, 如图5及图6所示, 所述热气源包括缠绕式加热铜管10和所述机架1 外侧的外热油管道 5 ; 所述缠绕式加热铜管 10 缠绕在外热油管道 5 上, 缠绕式加热铜管 10 的一端与所述过热管接通, 缠绕式过热铜管10的另一端为压缩空气入口11。 热吹嘴8向薄 板和上压板 201 之间吹出加热了的压缩空气, 而上压板 201 本身也在其温控系统的调节下 具有系统的压贴温度, 要保证压缩空气的温度与系统的压贴温度相近, 才能避免温差带来 的板变形等质量问题。压贴时, 向缠绕式加热铜管 10 内通入压缩空气, 管内的压缩空。
18、气与 被管缠绕的外热油管道 5 进行热能交换, 从而变成高温压缩空气, 高温的压缩空气经过热 管到达热吹嘴 8 喷出。将外热油管道 5 作为与加热管 10 内低温压缩空气换热的热源, 则在 充分利用外热油管道 5 散失的热能, 节约了能源的同时, 由于系统的压贴温度也是来自外 热油管道 5 内通过的热油, 则保证了热压缩空气温度与系统压贴温度的一致性, 避免了外 加热源提高压缩空气温度时, 带来的压缩空气温度不好控制, 与系统压贴温度产生差别而 引起板现形等问题, 保证了板的质量。 0027 更进一步的, 所述过热管为铁氟龙软管, 铁氟龙软管为又称聚四氟乙烯管, 这种管 件既能耐高温也能耐低温。
19、, 用来过渡高温压缩空气和低温压缩空气, 且方便安装, 经济实 用, 适宜大力推广。 0028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 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 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 为准。 说 明 书 CN 103737681 A 5 1/6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6 2/6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7 3/6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8 4/6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9 5/6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10 6/6 页 11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37681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