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及桥梁顶板施工工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特别涉及一种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及桥梁顶板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需要修建大量跨沟渠的桥梁,涵洞。又因为交通运输业
的飞速发展,大量大吨位车辆的出现,超出了常规公路桥梁的荷载,在桥梁运行使用中
梁板出现开裂,钢筋锈蚀严重,使用寿命大大缩减,出现大量危桥,严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安全。
目前的桥梁浇筑大多采用以下方案:1、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主要做成实心矩
形横截面板梁。由于其主要受力靠其中的普通钢筋,受拉区容易开裂,露出钢筋,且自
重重,成本高,但施工简单;2、预应力简支梁:多做成空心箱板梁或T梁,预应力混
凝土梁采用预加反应力的原理,是的梁的抗裂性能及刚度大大提高,但是其施工需要预
制场地良好的灌浆设备,计算精确的张拉机,这些设备比较昂贵,且专业性强,危险性
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
及桥梁顶板施工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包括桥梁本体且所述桥梁本体的中部设置
有中支点,所述中支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混凝土,所述第一混凝土的两侧均设置有三钢
混凝土,所述三钢混凝土包括钢筋网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和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所
述三钢混凝土中的钢筋网混凝土设置在第一混凝土的两侧,所述钢筋网混凝土的两侧均
设置有钢纤维混凝土,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的两侧设置有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混凝土之间设置有负弯矩区且所述负弯
矩区内设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支点与所述第一混凝土之间的距离为4.9
米至5.1米,所述第一混凝土为C55混凝土;所述中支点与所述三钢混凝土之间的距离
为9.9米至10.1米。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的钢纤维的体积率为1.9%至
2.1%,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的钢纤维品种为钢锭铣削型,纤维外形为端钩型,钢丝网片选
用直径2mm优质不锈钢丝,通过精密的自动化机械焊接成网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纤维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且钢纤维均匀分
布,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料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所需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且
在浇筑过程中严禁因拌合料干涩而加水。
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顶板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操作步骤:从跨中至距离中支点的
3~5m处浇筑混凝土,中支点处3~10m范围内采用三钢混凝土浇筑;钢纤维品种为钢锭
铣削型,纤维外形为端钩型,钢丝网片选用不锈钢丝,通过自动化机械焊接成网片;在
第一混凝土之间设置有负弯矩区且所述负弯矩区内设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钉。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钢纤维混凝土,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钢筋混凝
土及第一混凝土共同作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抗拉、抗裂、抗冲击、抗疲劳、韧性及延性
等方面的力学特性,而且能够方便的制作高强度、轻型薄壁结构,减轻结构自重、恒载,
不需要特殊设备,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
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桥梁本体;101、负弯矩区;102、抗拔不抗剪栓钉;2、中支点;3、第
一混凝土;4、三钢混凝土;41、钢筋网混凝土;42、钢纤维混凝土;43、不锈钢钢丝
网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
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三钢混凝土的桥梁,包括桥梁本体1且桥梁本体
1的中部设置有中支点2,中支点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混凝土3,第一混凝土3的两侧均
设置有三钢混凝土4,三钢混凝土4包括钢筋网混凝土41且钢筋网混凝土41的两侧均
设置有钢纤维混凝土42,钢纤维混凝土42的两侧设置有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43。
进一步的,第一混凝土3之间设置有负弯矩区101且负弯矩区101内设置有若干抗
拔不抗剪栓钉102。
中支点2与第一混凝土3之间的距离为4.9米至5.1米,第一混凝土3为C55混凝
土;中支点2与三钢混凝土4之间的距离为9.9米至10.1米。
钢纤维混凝土42的钢纤维的体积率为1.9%至2.1%,钢纤维混凝土42的钢纤维品
种为钢锭铣削型,纤维外形为端钩型,钢丝网片选用直径2mm优质不锈钢丝,通过精
密的自动化机械焊接成网片。
钢纤维混凝土42采用机械振捣且钢纤维均匀分布,钢纤维混凝土42的搅拌料从搅
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所需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且在浇筑过程中严禁因拌合料干涩而加
水。
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41、钢纤维混凝土42、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43和第一混凝土
3共同作用,可以有理想的抗拉、抗裂、抗冲击、抗疲劳、韧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学特
性。
本发明通过钢纤维混凝土42,不锈钢钢丝网混凝土43,钢筋混凝土41及第一混凝
土3共同作用,可以有理想的抗拉、抗裂、抗冲击、抗疲劳、韧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学
特性,而且能够方便的制作高强度、轻型薄壁结构,减轻结构自重、恒载,不需要特殊
设备,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
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桥梁顶板(中支点2暂不浇筑)浇筑顺序:从跨中至距离中支点2的5m处浇筑C55
混凝土,中支点2处10m范围内采用三钢混凝土4(三钢即钢筋网、钢纤维、不锈钢钢
丝网,其中钢纤维体积率2%),钢纤维品种为钢锭铣削型,纤维外形为端钩型,钢丝网
片选用直径2mm优质不锈钢丝,通过精密的自动化机械焊接成网片;在第一混凝土3
之间设置有负弯矩区101且负弯矩区101内设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钉102。
C55钢纤维混凝土,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由以下公式计算:
fT=ft(1+αtλf)(1)
λf=ρflf/df(2)
式中:fT—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t—根据钢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行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确定的基体混
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αt—钢纤维对抗拉强度的影响系数;
λf—钢纤维含量特征参数;
ρf—钢纤维体积率;
lf/df—钢纤维的长径比。
取lf/df=100,ρf=2%,αt=0.84,αt=1.96N/mm2,则fT=5.25N/mm2。
钢纤维混凝土的运输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运输规定,尽量缩短运输时间,运输
过程避免拌合物离析。
钢纤维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所采用的振捣机械和振捣方法除应保证混凝土密实
外,且需保证钢纤维分步均匀。
钢纤维混凝土的浇筑方法需保证钢纤维分布的均匀性和结构的连续性,在一个规定
连续浇筑的区域内,浇筑施工过程不得中断。拌合料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所需时间
不宜超过30min。在浇筑过程中严禁因拌合料干涩而加水。
钢纤维混凝土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养护方法。支点负弯矩区101的5m范围内
采用抗拔不抗剪栓钉102。抗拔不抗剪栓钉102可防止竖向分离但又不约束纵向滑移,
能有效控制负弯矩区101裂缝。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