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624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05 CN 103562427 A (21)申请号 201280024587.9 (22)申请日 2012.05.24 2011-117432 2011.05.25 JP C22C 38/00(2006.01) C21D 9/46(2006.01) C22C 38/06(2006.01) C22C 38/60(2006.01) (71)申请人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 (72)发明人 佐野幸一 林邦夫 中野和昭 冈本力 藤田展弘 (74)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刘。
2、凤岭 陈建全 (54) 发明名称 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轧钢板, 其中,100 011 223 110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为1.0 5.0, 而且 332 113 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 为 1.0 4.0 ; 金属组织以面积率计, 合计含有 30% 99% 的铁素体和贝氏体, 并含有 1% 70% 的马氏体 ; 当将以单位面积 % 计的所述马氏体的 面积率设定为 fM、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马氏体 的平均尺寸设定为 dia、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 马氏体间的平均距离设定为dis、 将以MPa为单位 的所述钢板的抗拉强度设定为 TS 时, 满足下述式 1 以及式 。
3、2。dia 13m (式 1) , TS/fMdis/ dia 500 (式 2) 。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11.20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63273 2012.05.2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61248 JA 2012.11.29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4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44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62427 A CN 103562427。
4、 A 1/4 页 2 1. 一种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 % 计, 含有 C : 0.01% 0.4%、 Si : 0.001% 2.5%、 Mn : 0.001% 4.0%、 Al : 0.001% 2.0%, 并将 P 限制在 0.15% 以下、 将 S 限制在 0.03% 以下、 将 N 限制在 0.01% 以下、 将 O 限制在 0.01% 以下, 剩余部分包括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 在距所述钢板的表面 5/8 3/8 的板厚范围即板厚中央部,100 011 、116 110 、114 110 、112 110 、223 110 的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的以 算术平。
5、均表示的极密度即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为 1.0 5.0, 而且 332 113 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为 1.0 4.0 ; 在所述钢板的金属组织中存在多个晶粒, 该金属组织以面积率计, 合计含有 30% 99% 的铁素体和贝氏体, 并含有 1% 70% 的马氏体 ; 当将以单位面积 % 计的所述马氏体的面积率设定为 fM、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马氏体 的平均尺寸设定为 dia、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马氏体间的平均距离设定为 dis、 将以 MPa 为单位的所述钢板的抗拉强度设定为 TS 时, 满足下述式 1 以及式 2 ; dia 13m (式 1) TS/f。
6、Mdis/dia 500 (式 2)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 % 计, 进 一步含有 Mo : 0.001% 1.0%、 Cr : 0.001% 2.0%、 Ni : 0.001% 2.0%、 Cu : 0.001% 2.0%、 B : 0.0001% 0.005%、 Nb : 0.001% 0.2%、 Ti : 0.001% 0.2%、 V : 0.001% 1.0%、 W : 0.001% 1.0%、 Ca : 0.0001% 0.01%、 Mg : 0.0001% 0.01%、 Zr : 0.0001% 0.2%、 稀土金属。
7、 : 0.0001% 0.1%、 As : 0.0001% 0.5%、 Co : 0.0001% 1.0%、 Sn : 0.0001% 0.2%、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62427 A 2 2/4 页 3 Pb : 0.0001% 0.2%、 Y : 0.0001% 0.2%、 以及 Hf : 0.0001% 0.2% 之中的 1 种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晶粒的体积平均直径为 5m 30m。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为 1.0 4。
8、.0, 所述 332 113 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为 1.0 3.0。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当将所述马氏体的长轴设定为 La、 以及将所述马氏体的短轴设定为 Lb 时, 满足下述式 3 的所述马氏体的面积率相对于所 述马氏体面积率 fM 为 50% 100% ; La/Lb 5.0 (式 3) 。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组织以面积率计, 含有 30% 99% 的所述铁素体。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组织以面积率计, 含有 5% 以上且 80% 以上的。
9、所述贝氏体。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马氏体含有回火马氏体。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钢板的所述金属组织中 的所述晶粒中, 粒径超过 35m 的粗大晶粒的面积率为 0% 10%。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铁素体的硬度 H 满足下述 式 4 ; H 200 30Si 21Mn 270P 78Nb1/2 108Ti1/2 (式 4) 。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特征在于 : 对于作为主相的所述铁素体或 者所述贝氏体, 在就 10。
10、0 个以上的点进行硬度测定的情况下, 所述硬度的标准偏差除以所 述硬度的平均值所得到的值为 0.2 以下。 12. 一种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 对具有以下化学组成的钢在10001200的温度范围, 进行包括至少1次以上的压 下率为 40% 以上的道次的第 1 热轧, 从而将所述钢的平均奥氏体粒径设定为 200m 以下, 其中, 所述化学组成的钢以质量 % 计, 含有 C : 0.01% 0.4%、 Si : 0.001% 2.5%、 Mn : 0.001% 4.0%、 Al : 0.001% 2.0%, 并将 P 限制在 0.15% 以下、 将 S 限制在 0.0。
11、3% 以下、 将 N 限制在 0.01% 以下、 将 O 限制在 0.01% 以下, 剩余部分包括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62427 A 3 3/4 页 4 对所述钢进行第 2 热轧, 在将以为单位的由下述式 5 算出的温度设定为 T1、 将以 为单位的由下述式 6 算出的铁素体相变温度设定为 Ar3的情况下, 所述第 2 热轧在 T1 30 T1 200的温度范围包含压下率为 30% 以上的大压下道次, 在 T1 30 T1 200的温度范围的累计压下率为 50% 以上, 在 Ar3以上且低于 T1 30的温度范围的 累计压下率被限制在 30% 以下, 轧制。
12、结束温度在 Ar3以上 ; 对所述钢进行一次冷却, 在所述一次冷却中, 在将以秒为单位的从所述大压下道次中 的最终道次的结束至冷却开始的等待时间设定为 t 时, 该等待时间 t 满足下述式 7, 平均冷 却速度为 50 / 秒以上, 冷却开始时的钢温度和冷却结束时的钢温度之差即冷却温度变化 为 40 140, 所述冷却结束时的钢温度为 T1 100以下 ; 在所述第 2 热轧结束后, 以 15 / 秒 300 / 秒的平均冷却速度对所述钢进行二次 冷却, 直至 600 800的温度范围 ; 在 600以上且 80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所述钢 1 秒 15 秒 ; 在所述保持后, 以 50 / 秒 。
13、300 / 秒的平均冷却速度对所述钢进行三次冷却, 直至 室温 350的温度范围 ; 在室温 350的温度范围对所述钢进行卷取 ; T1 850 10(C N) Mn (式 5) 在此, C、 N 以及 Mn 分别为 C、 N 以及 Mn 的质量百分数 ; Ar3 879.4 516.1C 65.7Mn 38.0Si 274.7P(式 6) 在该式 6 中, C、 Mn、 Si 以及 P 分别为 C、 Mn、 Si 以及 P 的质量百分数 ; t 2.5t1 (式 7) 在此, tl 用下述式 8 表示 ; t1 0.001 ( (Tf T1) P1/100) 2 0.109 ( (Tf T1。
14、) P1/100) 3.1 (式 8) 在此, Tf 为所述最终道次结束时的所述钢的摄氏温度, P1 为所述最终道次的压下率的 百分数。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作为所述化学组成, 所 述钢以质量 % 计, 进一步含有 Mo : 0.001% 1.0%、 Cr : 0.001% 2.0%、 Ni : 0.001% 2.0%、 Cu : 0.001% 2.0%、 B : 0.0001% 0.005%、 Nb : 0.001% 0.2%、 Ti : 0.001% 0.2%、 V : 0.001% 1.0%、 W : 0.001% 1.0%、 Ca :。
15、 0.0001% 0.01%、 Mg : 0.0001% 0.01%、 Zr : 0.0001% 0.2%、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62427 A 4 4/4 页 5 稀土金属 : 0.0001% 0.1%、 As : 0.0001% 0.5%、 Co : 0.0001% 1.0%、 Sn : 0.0001% 0.2%、 Pb : 0.0001% 0.2%、 Y : 0.0001% 0.2%、 以及 Hf : 0.0001% 0.2% 之中的 1 种以上, 将由下述式 9 算出的温度作为所述 T1 以代替由 所述式 5 算出的温度 ; T1 850 10(C N) Mn 350Nb。
16、 250Ti 40B 10Cr 100Mo 100V (式 9) 在此, C、 N、 Mn、 Nb、 Ti、 B、 Cr、 Mo 以及 V 分别为 C、 N、 Mn、 Nb、 Ti、 B、 Cr、 Mo 以及 V 的质量百分数。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待时间 t 进一步满足下述式 10 ; 0 t t1 (式 10) 。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等待时间 t 进一步满足下述式 11 ; t1 t t12.5 (式 11) 。 16.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
17、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 1 热 轧中, 将压下率为 40% 以上的压下进行至少 2 次以上, 从而将所述平均奥氏体粒径设定为 100m 以下。 17.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 2 热轧 结束后, 在 3 秒以内开始所述二次冷却。 18.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 2 热轧 中, 将各道次间的所述钢的温度上升设定为 18以下。 19.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 T1 30 T1 200的温度范围的轧制的最。
18、终道次为所述大压下道次。 20.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保持在 600 68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 3 秒 15 秒。 21.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轧制机架间进 行所述一次冷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62427 A 5 1/44 页 6 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有助于鼓凸成形性和拉深加工性等的均匀变形能力、 以及有助于弯曲 性、 拉伸凸缘性和扩孔弯边加工性等的局部变形能力两者均优良的高强度热轧钢板及其制 造方法。特别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 DP。
19、(Dual Phase) 组织的钢板。 0002 本申请基于 2011 年 5 月 25 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 2011-117432 号并主张其 优先权, 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为了抑制源于汽车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出量, 由高强度钢板的使用导致的汽车车 体的轻量化正在进行。另外, 从确保乘客安全性的角度考虑, 汽车车体除软钢板以外, 也已 经大量使用高强度钢板了。 但是, 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汽车车体的轻量化, 必须将高强度钢 板的使用强度提高到以前以上的水平。另外, 例如为了将高强度钢板用于汽车车体的行走 部件, 除必须改善均匀变形能力以外, 也必须改善有助于扩孔弯边加工性。
20、等的局部变形能 力。 0004 然而, 一般地说, 如果提高钢板的强度, 则成形性 (变形能力) 降低。例如, 在非专利 文献 1 中, 公开了因提高钢板强度而使对拉深加工和鼓凸成形重要的均匀拉伸率降低的技 术内容。 0005 与此相对照, 在非专利文献 2 中, 公开了通过使钢板的金属组织复合化、 从而在同 一强度下也使均匀拉伸率得以确保的方法。 0006 另一方面, 在非专利文献 3 中, 公开了通过夹杂物的控制和使其组织单一化、 进而 降低组织间的硬度差而使以弯曲性、 扩孔性以及扩孔弯边加工性为代表的局部延展性得以 改善的金属组织控制法。金属组织控制法是通过组织控制而使钢板成为单一组织,。
21、 从而改 善有助于扩孔性等的局部变形能力。但是, 为了成为单一组织, 正如非专利文献 4 所记载的 那样, 从奥氏体单相开始的热处理成为制法的根本。 0007 另外, 在非专利文献 4 中, 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 : 通过热轧后的冷却控制而进行 金属组织控制, 由此获得析出物和相变组织的优选形态、 以及铁素体和贝氏体的适当分数, 从而使钢板的强度和延展性得以兼顾。但是, 上述的无论哪一种技术都是依赖组织控制的 局部变形能力的改善方法, 对基底的组织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0008 对于连续热轧时, 通过增加压下量, 使晶粒微细化而改善钢板材质的方法, 也存在 现有技术。例如, 在非专利文献 5 。
22、中, 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 : 在奥氏体区域内的尽可能低 温区域进行大压下, 使其从未再结晶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 由此使产品的主相即铁素体的 晶粒微细化, 从而提高钢板的强度和实现强韧化。但是, 在非专利文献 5 中, 对于本发明所 要解决的用于改善局部变形能力的手段, 一点也没有考虑。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非专利文献 0011 非专利文献 1 : 岸田,“新日鉄技報” (1999) No.371, p.13 说 明 书 CN 103562427 A 6 2/44 页 7 0012 非专利文献 2 : O.Matsumura et al, Trans.ISIJ(1987) vol。
23、.27, p.570 0013 非专利文献 3 : 加藤等,“製鉄研究” (1984) vol.312, p.41 0014 非专利文献 4 : K.Sugimoto et al,(2000) Vol.40, p.920 0015 非专利文献 5 : 中山製鋼所 NFG 製品紹介 (中山炼钢所 NFG 产品介绍) 发明内容 001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7 如上所述, 实际情况是高强度、 且同时满足均匀变形能力以及局部变形能力两者 的特性的技术还没有看到。 例如, 为了改善高强度钢板的局部变形能力, 需要进行包括夹杂 物的组织控制。但是, 该改善由于取决于组织控制, 因而需要控制析出物、。
24、 铁素体以及贝氏 体等组织的分数和形态, 从而基底的金属组织受到限制。 由于基底金属组织受到限制, 因而 除局部变形能力以外, 难以同时提高强度和局部变形能力。 001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 不仅进行基底组织的控制, 而且进行织构的控制, 进而控制晶 粒的尺寸和形态, 从而提供强度高、 均匀变形能力和局部变形能力优良、 而且成形性方位依 存性 (各向异性) 少的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此外, 在本发明中, 所谓强度, 主要是指抗拉 强度, 另外, 所谓高强度, 是指抗拉强度在 440MPa 以上。另外, 在本发明中, 所谓强度高、 且 均匀变形能力和局部变形能力优良, 是指使用抗拉强度 (TS。
25、) 、 均匀拉伸率 (u-EL) 、 扩孔率 () 以及板厚 d 和 C 方向弯曲最小半径 RmC 之比即 d/RmC 的特性值, 同时满足 TS 440 (单位 : MPa) 、 TSu-EL 7000(单位 : MPa%) 、 TS 30000(单位 : MPa%) 、 而且 d/ RmC 1(没有单位) 的所有条件的情况。 001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0 根据以前的见解, 如前所述, 有助于扩孔性和弯曲性等的局部变形能力的改善通 过夹杂物控制、 析出物微细化、 组织均质化、 单一组织化以及降低组织间的硬度差等来进 行。但是, 单凭这些技术, 不得不限定主要的组织构成。再者, 在为。
26、了高强度化而添加大大 有助于强度上升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即 Nb 或 Ti 等的情况下, 令人担心的是各向异性变得 极大。因此, 不得不牺牲其它成形性因子, 或者限定成形前的坯料排样的方向, 从而用途受 到限制。另一方面, 均匀变形能力可以通过使马氏体等硬质组织分散于金属组织中而得以 改善。 0021 本发明人为了高强度、 和提高有助于鼓凸成形性等的均匀变形能力、 以及有助于 扩孔性和弯曲性等的局部变形能力这两者, 最近除了着眼于钢板的金属组织的分数和形态 的控制以外、 还着眼于钢板的织构的影响, 详细调查研究了其作用效果。其结果表明 : 通过 控制钢板的化学组成、 金属组织、 特定的结晶方位群。
27、的用各方位的极密度表示的织构, 可以 确保高强度, 而且轧制方向、 与轧制方向成 90角的方向 (C 方向) 、 与轧制方向成 30角的 方向、 或者与轧制方向成 60角的方向的兰克福特值 (r 值) 取得平衡而使局部变形能力飞 跃般提高, 同时通过分散马氏体等硬质组织也可以确保均匀变形能力。 0022 本发明的要旨如下所述。 0023 (1)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热轧钢板, 其中, 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 % 计, 含有 C : 0.01% 0.4%、 Si : 0.001% 2.5%、 Mn : 0.001% 4.0%、 Al : 0.001% 2.0%, 并将 P 限制在 0.15%。
28、 以下、 将 S 限制在 0.03% 以下、 将 N 限制在 0.01% 以下、 将 O 限制在 0.01% 以 说 明 书 CN 103562427 A 7 3/44 页 8 下, 剩余部分包括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 在距所述钢板的表面5/83/8的板厚范围即板厚 中央部,100 011 、116 110 、114 110 、112 110 、223 110 的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的以算术平均表示的极密度即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为 1.0 5.0, 而且 332 113 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为 1.0 4.0 ; 在所述钢板的金属组织中存在多个晶粒, 该金属组织以面。
29、积率计, 合计含有30%99%的铁 素体和贝氏体, 并含有 1% 70% 的马氏体 ; 当将以单位面积 % 计的所述马氏体的面积率设 定为 fM、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马氏体的平均尺寸设定为 dia、 将以 m 为单位的所述马氏 体间的平均距离设定为dis、 将以MPa为单位的所述钢板的抗拉强度设定为TS时, 满足下述 式 1 以及式 2。 0024 dia 13m (式 1) 0025 TS/fMdis/dia 500 (式 2) 0026 (2) 根据上述 (1)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 % 计, 也可 以进一步含有 Mo : 0.001% 1.0%、 Cr 。
30、: 0.001% 2.0%、 Ni : 0.001% 2.0%、 Cu : 0.001% 2.0%、 B : 0.0001% 0.005%、 Nb : 0.001% 0.2%、 Ti : 0.001% 0.2%、 V : 0.001% 1.0%、 W : 0.001% 1.0%、 Ca : 0.0001% 0.01%、 Mg : 0.0001% 0.01%、 Zr : 0.0001% 0.2%、 Rare Earth Metal (REM : 稀土金属) : 0.0001% 0.1%、 As : 0.0001% 0.5%、 Co : 0.0001% 1.0%、 Sn : 0.0001% 0.2。
31、%、 Pb : 0.0001% 0.2%、 Y : 0.0001% 0.2%、 Hf : 0.0001% 0.2% 之中的 1 种以上。 0027 (3)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晶粒的体积平均直径也可以 为 5m 30m。 0028 (4)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也可以为 1.0 4.0, 所述 332 113 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也可 以为 1.0 3.0。 0029 (5) 根据上述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当将所述马氏体的长轴 设定为 L。
32、a、 以及将所述马氏体的短轴设定为 Lb 时, 满足下述式 3 的所述马氏体的面积率相 对于所述马氏体面积率 fM 也可以为 50% 100%。 0030 La/Lb 5.0 (式 3) 0031 (6) 根据上述 (1) (5)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金属组织以面积率 计, 也可以含有 30% 99% 的所述铁素体。 0032 (7) 根据上述 (1) (6)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金属组织以面积率 计, 也可以含有 5% 80% 的所述贝氏体。 0033 (8) 根据上述 (1) (7)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马氏体也可以含有 回火马氏体。 。
33、0034 (9) 根据上述 (1) (8)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在所述钢板的所述金属 组织中的所述晶粒中, 粒径超过 35m 的粗大晶粒的面积率也可以为 0% 10%。 0035 (10) 根据上述 (1) (9)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所述铁素体的硬度 H 也 可以满足下述式 4。 0036 H 200 30Si 21Mn 270P 78Nb1/2 108Ti1/2 (式 4) 说 明 书 CN 103562427 A 8 4/44 页 9 0037 (11) 根据上述 (1) (10)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 其中, 对于作为主相的所述 铁素体或者所述贝氏体, 。
34、在就 100 个以上的点进行硬度测定的情况下, 所述硬度的标准偏 差除以所述硬度的平均值所得到的值也可以为 0.2 以下。 0038 (12)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 工序 : 对具有以下化学组成的钢在 1000 1200的温度范围, 进行包括至少 1 次以上的 压下率为 40% 以上的道次的第 1 热轧, 从而将所述钢的平均奥氏体粒径设定为 200m 以 下, 其中, 所述化学组成的钢以质量 % 计, 含有 C : 0.01% 0.4%、 Si : 0.001% 2.5%、 Mn : 0.001% 4.0%、 Al : 0.001% 2.0%,。
35、 并将 P 限制在 0.15% 以下、 将 S 限制在 0.03% 以下、 将 N 限制在 0.01% 以下、 将 O 限制在 0.01% 以下, 剩余部分包括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 对所述 钢进行第 2 热轧, 在将以为单位的由下述式 5 算出的温度设定为 T1、 将以为单位的由 下述式 6 算出的铁素体相变温度设定为 Ar3的情况下, 所述第 2 热轧在 T1 30 T1 200的温度范围包含压下率为 30% 以上的大压下道次, 在 T1 30 T1 200的温 度范围的累计压下率为 50% 以上, 在 Ar3以上且低于 T1 30的温度范围的累计压下率 被限制在 30% 以下, 轧制结束。
36、温度在 Ar3以上 ; 对所述钢进行一次冷却, 在所述一次冷却中, 在将以秒为单位的从所述大压下道次中的最终道次的结束至冷却开始的等待时间设定为 t 时, 该等待时间 t 满足下述式 7, 平均冷却速度为 50 / 秒以上, 冷却开始时的钢温度和冷 却结束时的钢温度之差即冷却温度变化为40140, 所述冷却结束时的钢温度为T1 100以下 ; 在所述第 2 热轧结束后, 以 15 / 秒 300 / 秒的平均冷却速度对所述钢进 行二次冷却, 直至 600 800的温度范围 ; 在 600 80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所述钢 1 秒 15 秒 ; 在所述保持后, 以 50 / 秒 300 / 秒的平均。
37、冷却速度对所述钢进行三次冷 却, 直至室温 350的温度范围 ; 在室温 350的温度范围对所述钢进行卷取。 0039 T1 850 10(C N) Mn (式 5) 0040 在此, C、 N 以及 Mn 分别为 C、 N 以及 Mn 的质量百分数。 0041 Ar3 879.4 516.1C 65.7Mn 38.0Si 274.7P(式 6) 0042 此外, 在该式 6 中, C、 Mn、 Si 以及 P 分别为 C、 Mn、 Si 以及 P 的质量百分 数。 0043 t 2.5t1 (式 7) 0044 在此, tl 用下述式 8 表示。 0045 t1 0.001( (Tf T1)。
38、 P1/100) 2 0.109( (Tf T1) P1/100) 3.1 (式 8) 0046 在此, Tf 为所述最终道次结束时的所述钢的摄氏温度, P1 为所述最终道次的压下 率的百分数。 0047 (13) 根据上述 (12)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作为所述化学组成, 所述钢 以质量 % 计, 进一步含有 Mo : 0.001% 1.0%、 Cr : 0.001% 2.0%、 Ni : 0.001% 2.0%、 Cu : 0.001%2.0%、 B : 0.0001%0.005%、 Nb : 0.001%0.2%、 Ti : 0.001%0.2%、 V : 0.001% 。
39、1.0%、 W : 0.001% 1.0%、 Ca : 0.0001% 0.01%、 Mg : 0.0001% 0.01%、 Zr : 0.0001% 0.2%、 Rare Earth Metal : 0.0001% 0.1%、 As : 0.0001% 0.5%、 Co : 0.0001% 1.0%、 Sn : 0.0001% 0.2%、 Pb : 0.0001% 0.2%、 Y : 0.0001% 0.2%、 Hf : 0.0001% 0.2% 之中的 1 种以上, 也可以将由下述式 9 算出的温度作为所述 T1 以代替由所述式 5 算出的温度。 说 明 书 CN 103562427 A 。
40、9 5/44 页 10 0048 T1 850 10(C N) Mn 350Nb 250Ti 40B 10Cr 100Mo 100V (式 9) 0049 在此, C、 N、 Mn、 Nb、 Ti、 B、 Cr、 Mo 以及 V 分别为 C、 N、 Mn、 Nb、 Ti、 B、 Cr、 Mo 以及 V 的质量百分数。 0050 (14) 根据上述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所述等待时间 t 也 可以进一步满足下述式 10。 0051 0 t t1 (式 10) 0052 (15) 根据上述 (12) 或 (13) 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所述等待时。
41、间 t 也 可以进一步满足下述式 11。 0053 t1 t t12.5 (式 11) 。 0054 (16) 根据上述 (12) (15)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在所述第 1 热轧中, 也可以将压下率为 40% 以上的压下进行至少 2 次以上, 从而将所述平均奥氏体粒 径设定为 100m 以下。 0055 (17) 根据上述 (12) (16)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也可以在 所述第 2 热轧结束后, 在 3 秒以内开始所述二次冷却。 0056 (18) 根据上述 (12) (17)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也可以在 所述第 2。
42、 热轧中, 将各道次间的所述钢的温度上升设定为 18以下。 0057 (19) 根据上述 (12)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在 T1 30 T1 200的温度范围的轧制的最终道次也可以为所述大压下道次。 0058 (20) 根据上述 (12) (19)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所述保持 也可以在 600 68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 3 秒 15 秒。 0059 (21) 根据上述 (12) (20)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 其中, 也可以在 轧制机架间进行所述一次冷却。 0060 发明的效果 0061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 即使在。
43、添加Nb或Ti元素等的情况下, 也可以得到对 各向异性的影响较小、 高强度、 而且局部变形能力和均匀变形能力优良的热轧钢板。 附图说明 0062 图 1 表示了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 D1 与 d/RmC (板厚 d/ 最小弯曲半径 RmC) 之间的关系。 0063 图 2 表示了 332 113 方位的极密度 D2 与 d/RmC 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下面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轧钢板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 就热轧钢板的结 晶方位的极密度进行叙述。 0065 结晶方位的平均极密度 D1 : 1.0 5.0 0066 结晶方位的极密度 D2 : 。
44、1.0 4.0 0067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轧钢板中, 作为 2 种结晶方位的极密度, 对于 5/8 3/8 的板厚 范围 (在钢板的板厚方向 (深度方向) 距钢板表面的距离为板厚的 5/8 3/8 的范围) 即板厚 说 明 书 CN 103562427 A 10 6/44 页 11 中央部的与轧制方向平行的 (以板厚方向为法线) 板厚断面, 控制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 D1(以下有时省略为平均极密度) 、 和 332 113 的结晶 方位的极密度 D2。 0068 在本实施方式中, 平均极密度 D1 是特别重要的织构 (金属组织中的晶粒的结晶方 位) 的特征 (方。
45、位集成度、 织构的发达度) 。此外, 平均极密度 D1 是 100 011 、116 110 、114 110 、112 110 、223 110 的各结晶方位的极密度的以算 术平均表示的极密度。 0069 对于 5/8 3/8 的板厚范围即板厚中央部的上述断面, 进行 EBSD (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 : 电子背散射衍射) 或者 X 射线衍射, 对随机试样求出各方位的电 子衍射强度或者 X 射线衍射强度的强度比, 由该各强度比可以求出 100 011 223 110 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 D1。 0070 该 100 011 223 110 。
46、方位群的平均极密度 D1 如果为 5.0 以下, 则 可以满足在行走部件和骨架部件的加工中最低限度所需要的 d/RmC(板厚 d 除以最小弯曲 半径 RmC(C 方向弯曲) 所得到的指标) 为 1.0 以上。该条件特别也是抗拉强度 TS、 扩孔率 和总拉伸率 EL 优选满足汽车车体的行走构件所需要的 2 个条件、 即 TS 30000 以 及 TSEL 14000 的一个条件。 0071 再者, 如果平均极密度 D1 在 4.0 以下, 则成形性的方位依存性 (各向同性) 的指 标即 45方向弯曲的最小弯曲半径 Rm45 相对于 C 方向弯曲的最小弯曲半径 RmC 的比率 (Rm45/RmC) 降低, 可以确保不依赖于弯曲方向的高局部变形能力。因此, 平均极密度 D1 可 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