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杆.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5345072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38608.4

申请日:

2005.03.30

公开号:

CN1669696A

公开日:

2005.09.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21D 39/2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曹宫衡变更后权利人:浙江大洋衣车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8010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下陈中心南路18号变更后权利人:318000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心南路18号变更事项:共同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曹忠泉登记生效日:2011101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21D39/20

主分类号:

B21D39/20

申请人:

曹宫衡; 曹忠泉

发明人:

曹宫衡

地址:

318010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下陈中心南路1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夏平;张立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疲劳强度高,可以胀接各种直径管子的胀杆,它能够有效地消除胀杆在胀接时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强了抗疲劳载荷的能力。本发明的胀杆的内部设有一通孔,通孔两端分别为液体的进口端与液体的出口端,通孔包括轴向中心孔(1’),其特征在于通孔还包括一弧形小内孔(2’),轴向中心孔(1’)与弧形小内孔(2’)连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胀杆,胀杆的内部设有一通孔,通孔两端分别为液体的进口端与 液体的出口端,通孔包括轴向中心孔(1’),其特征在于通孔还包括一弧形小 内孔(2’),轴向中心孔(1’)与弧形小内孔(2’)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杆,其特征在于胀杆弧形小内孔(2’)的直 径为0.6~1m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胀杆,其特征在于胀杆弧形小内孔(2’)的直 径为0.6~0.8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杆,其特征在于胀杆弧形小内孔(2’)的圆 弧中心线曲率半径为15~50mm。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胀杆,其特征在于胀杆弧形小内孔(2’)的圆 弧中心线曲率半径为20~30mm。

说明书


胀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胀管用的胀杆,广泛应用于换热器、锅炉等设备中管子与管板的胀接。

    背景技术

    目前,液压胀管广泛应用于换热器、锅炉等管子与管板的胀接。液压胀管具有胀管效率高、连接可靠、无机械损伤、管子不产生轴向伸长、管束受力小等优点。超高液压胀管新技术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由于这种技术比传统的机械胀管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引起换热器设计、制造部门的高度重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胀杆是胀管头组合件中的一个主要零件,它的直径、长度等主要参数由所需胀接的管子外径、壁厚和管板宽度所决定。

    对于胀管压力较大时,管子材料为高强度钢,强度胀接时,胀接压力达300~400MPa时,胀杆所受的拉力很大,特别是对于胀接管子直径较小时,胀杆直径也要相应较小,往往由于胀杆经不起较大的拉力而使胀接管子直径受到限制。

    目前的液压胀接如图1所示,图中,1轴向中心孔、2径向小横孔、3胀杆、4定位套、5管子、6管板、7液袋、8挡圈、9锥形圈、10弹簧圈、11螺母,胀杆3的内孔由轴向中心孔1与径向小横孔2组成,两孔连通一般呈互相垂直。胀接时,液体通过胀杆3的轴向中心孔1及径向小横孔2,注进液袋7,胀接时胀杆3所受拉力很大,由于胀杆3有中心孔1、小横孔2的存在,特别是小横孔2处受到的应力集中的作用,在常规加工时,胀接压力还不到300MPa,胀杆3常常会在小横孔2的截面处发生断裂,大大削弱了胀杆3地抗拉强度,疲劳载荷有很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液压胀管中,胀杆由于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形,提供一种抗疲劳强度高,可以胀接各种直径管子的胀杆,它能够有效地消除胀杆在胀接时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强了抗疲劳载荷的能力。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胀杆,胀杆的内部设有一通孔,通孔两端分别为液体的进口端与液体的出口端,通孔包括轴向中心孔,其特征在于通孔还包括一弧形小内孔,轴向中心孔与弧形小内孔连通。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发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反复探索,以及在实践中应用分析,设计出一种带有弧度的小内孔的胀杆,改进了现有技术中胀杆的中心孔与小横孔之间的直角连接,消除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强了胀杆的抗疲劳强度。

    本发明在设计中,主要改进原有的内孔中小横孔的结构,消除小横孔与轴向中心孔的连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将胀杆的小横孔改为弧形小内孔,消除了应力集中。本发明可以延长胀杆它的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原来的胀杆局限于胀接压力在300~400MPa的性形,使用次数一般只有300多次,而且本发明的胀杆使用次数可达到1000次,在胀接压力达500MPa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胀杆还可以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板胀接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胀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所述的胀杆的结构如图2所示,胀杆的内部设有一通孔,通孔包括轴向中心孔1’,还包括一弧形小内孔2’,轴向中心孔1’与弧形小内孔2’连通,它们的端部分别为液体的进口端与液体的出口端。胀接时液体由轴向中心孔1’端流入内孔,由弧形小内孔2’的端部流出,流入液袋进行胀接。图2中胀杆的弧形小内孔2’,胀杆弧形小内孔2’直径为0.6~1mm,最好为0.6~0.8mm,圆弧中心线曲率半径为15~50mm,最好为20~30mm,曲率半径与胀杆直径的大小有关。对于胀接管子直径较小时,胀杆直径也要相应较小,胀杆的弧形小内孔2’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所以能经得起较大的拉力,另外本发明胀杆的内孔可以采用激光或电火花的加工方法。

胀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胀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胀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胀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胀杆.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疲劳强度高,可以胀接各种直径管子的胀杆,它能够有效地消除胀杆在胀接时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强了抗疲劳载荷的能力。本发明的胀杆的内部设有一通孔,通孔两端分别为液体的进口端与液体的出口端,通孔包括轴向中心孔(1),其特征在于通孔还包括一弧形小内孔(2),轴向中心孔(1)与弧形小内孔(2)连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基本上无切削的金属机械加工;金属冲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