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的合成方法和精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伊曲康唑的合成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伊曲康唑的精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英文名称为Itraconazole。
传统方法合成伊曲康唑是将磺酸酯、哌嗪唑酮和无机碱加入到溶媒中升温缩合。这样反应的转化率较低,杂质较多,导致反应收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在200710056778.4的中国专利申请中,用相转移催化剂在两相溶媒中实现缩合反应,先将磺酸酯溶解在甲苯等溶媒中,再加入无机碱水溶液、抗氧化剂和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然后加入哌嗪唑酮升温回流反应5~20小时,然后降温至40℃,分去水相,继续降温至20~30℃,过滤得伊曲康唑粗品。此方法的缺点是,两相体系的溶媒量大、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间长,所需温度高。此外,该方法虽然得到的粗品收率为90%,但颜色较差。为达到药典规定的98%以上的纯度,需要经过多次精制,导致产率较低。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合成伊曲康唑方法,提高磺酸酯和哌嗪唑酮缩合反应时转化率,并且减少副反应,提高伊曲康唑粗品收率。
另外,需要改进伊曲康唑粗品的精制方法,以提高终产物的总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一种新的伊曲康唑合成方法,解决现有工艺中副反应多、收率低、成品质量差以及精制困难等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找到一种操作方便、收率高的伊曲康唑精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伊曲康唑合成方法是:先将哌嗪唑酮、抗氧剂、无机碱在30~60℃反应20~40分钟,然后加入磺酸酯,在50~110℃反应0.5~3小时,得到伊曲康唑粗品。
所述哌嗪唑酮是2,4-二氢-4-[4-[4-(4-羟基苯基)-1-哌嗪基]苯基]-2-(1-甲基丙基)-]-3H-1,2,4-三唑-]-3-酮。见下式。
所述磺酸酯是顺-[2-(2,4-二氯苯基)-2-(1H-1,2,4-三氮唑-1-基)-1,3-二氧五环-4]-取代磺酸酯,其中取代磺酸酯选自甲基磺酸酯、苯基磺酸酯、对溴苯基磺酸酯、对甲苯基磺酸酯等。见下式,其中R代表甲基、苯基、对溴苯基或对甲苯基等。哌嗪唑酮与磺酸酯的摩尔比为1∶1.1~1.5;
所述抗氧剂选自水合肼及其盐、巯基乙醇或BHT,哌嗪唑酮与抗氧剂的摩尔比为1∶0.05~0.1;
所述无机碱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化钠、氢化钾等,哌嗪唑酮与无机碱的摩尔比为1∶1.3~1.8;
第一步反应中可使用DMF、DMA、DMSO、HMPT等溶媒。反应结束后,可将反应液倾入碱水溶液,加入有机溶剂,分出有机层后,过滤,浓缩得粗品。碱水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氢钠地水溶液,浓度为5~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伊曲康唑粗品的精制方法,将粗品用两种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重结晶,仅需经一次精制即可得到合格成品,操作简便,收率高。
所使用的混合溶剂如下表:
粗品精制用混合溶剂名称及比例
溶剂1∶溶剂2 可用的溶剂体积比 优选溶剂体积比 甲苯∶乙酸乙酯 1~3∶1 2∶1 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1∶1~5 1∶3 四氢呋喃∶乙酸乙酯 3~7∶1 5∶1 二氯甲烷∶乙醇 1∶3~8 1∶5
本发明主要解决了现有工艺中副反应多、收率低、成品质量差以及精制困难等问题。和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采用均相体系,从而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反应温度也大大降低;
②在反应介质中加入抗氧剂,有效的降低了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精制变得容易;
③建立了混合溶剂对成品精制方法,使成品一次精制合格,有效解决了质量和收率两大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样品纯度测试条件
使用THEREMO BDS(4.6×10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27g/L四丁基硫酸钠溶液(2∶8~5∶5,V∶V)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25nm,柱温25℃,进样量10μl。
实施例1
在带有搅拌、进气管、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瓶中,在N2的保护下加入10g哌嗪唑酮、1.3g氢氧化钠固体、0.15ml 80%水合肼和80mlDMF。搅拌升温至40℃反应40分钟,然后加入11.6g甲磺酸酯,并加热升温至60℃,反应1.5小时,TLC监控无哌嗪唑酮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20℃,将反应液倾入100ml 10%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层,有机层用100ml 10%氢氧化钠溶液洗,再用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抽干,滤饼用10ml二氯甲烷淋洗,将滤液浓缩至干,得粗品。
然后加入100ml甲苯,升温搅拌溶解,加入50ml乙酸乙酯,慢慢冷却析出固体,收率90%,纯度99.2%,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实施例2
在带有搅拌、进气管、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瓶中,在N2的保护下加入10g哌嗪唑酮、2.5g氢氧化钾、0.18ml巯基乙醇和80mlDMF。搅拌,油浴加热至60℃,在该温度下反应20分钟,然后加入18.4g对甲苯磺酸酯,并加热升温至100℃,反应1小时,TLC监控无哌嗪唑酮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20℃,将反应液倾入100ml 5%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层,有机层用100ml 5%氢氧化钾溶液洗,再用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抽干,滤饼用10ml二氯甲烷淋洗,将滤液浓缩至干,得粗品。
然后加入100ml四氢呋喃,升温搅拌溶解,加入20ml乙酸乙酯,慢慢冷却析出固体,收率87%,纯度99.5%,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实施例3
在带有搅拌、进气管、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瓶中,在N2的保护下加入10g哌嗪唑酮、1.2g 65%氢化钠、0.17克盐酸肼和80ml DMSO。搅拌,油浴加热至40℃,在该温度下反应40分钟,然后加入13.5g对甲苯磺酸酯,并加热升温至60℃,反应1.5小时,TLC监控无哌嗪唑酮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20℃,将反应液倾入100ml 10%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层,有机层用100ml 10%碳酸钠溶液洗,再用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抽干,滤饼用10ml二氯甲烷淋洗,将滤液浓缩至干,得粗品。
然后加入100ml四氢呋喃,升温搅拌溶解,加入20ml乙酸乙酯,慢慢冷却析出固体,收率89%,纯度99.0%,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实施例4
在带有搅拌、进气管、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瓶中,在N2的保护下加入10g哌嗪唑酮、1.7g氢化钠固体、0.08克盐酸肼和80ml DMSO。搅拌,油浴加热至60℃,在该温度下反应20分钟,然后加入18.4g对甲苯磺酸酯,并加热升温至80℃,反应0.5小时,TLC监控无哌嗪唑酮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20℃,将反应液倾入100ml 5%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层,有机层用100ml 5%氢氧化钠溶液洗,再用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抽干,滤饼用10ml二氯甲烷淋洗,将滤液浓缩至干,得粗品。
然后加入40ml二氯甲烷,升温搅拌溶解,加入120ml乙酸乙酯,慢慢冷却析出固体,收率91%,纯度99.2%,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实施例5
在带有搅拌、进气管、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瓶中,在N2的保护下加入10g哌嗪唑酮、1.3g氢氧化钠固体、0.56克BHT和80ml DMSO。搅拌,油浴加热至60℃,在该温度下反应20分钟,然后加入18.4g对甲苯磺酸酯,并加热升温至80℃,反应0.5小时,TLC监控无哌嗪唑酮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20℃,将反应液倾入100ml 10%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并在分液漏斗中分层,有机层用100ml 10%碳酸钠溶液洗,再用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抽干,滤饼用10ml二氯甲烷淋洗,将滤液浓缩至干,得粗品。
然后加入30ml二氯甲烷,升温搅拌溶解,加入150ml乙醇,慢慢冷却析出固体,收率88%,纯度99.1%,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