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并且,图纸以符号
的朝向观察。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涉及的冲击吸收结构的自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自动二轮车10是小型摩托车,其主要结构为:具有车身车架11、车
身车架11的前管11a处安装的前叉12、前叉12处安装的前轮13、连接
在前叉12上的把手14、安装在车身车架11的后部的摆动部件15(发动
机15a,传动机构15b)、安装在摆动部件15的后部的后轮16、配置在车
身车架11的后上部的座位17、覆盖前管11a前部的前罩18a、从前罩18a
向后延伸覆盖车身车架11中央的中间罩18b、从中间罩18b向后延伸覆
盖车身车架11后部的侧罩18c,和设置在前罩18a上的本发明涉及的冲
击吸收结构20。
冲击吸收结构20的一个例子是,借助连接机构(没有图示)将冲击
吸收部件21的构架体22安装在前罩18a上,在所述构架体22的空间25
中设有多个加强筋30…。
构架体22,由大致中央部位有一个ヘ字形弯曲的顶壁23,和设置在
顶壁23周围的周壁24形成,周壁24的后部24d安装在前罩18a上。
而且,构架体22安装在前罩18a上的同时也可以安装在车身车架11
上,由此,冲击吸收部件21得以更为牢固地安装在车身上。
冲击吸收部件21是从车体,即从前轮13以L2的距离向前方突出的
树脂性部件。因此万一自动二轮车10撞到障碍物时,可以通过破坏冲击
吸收部件21来吸收冲击。
这样,通过破坏冲击吸收部件21来吸收冲击,可以保护乘坐人免受
冲击伤害。
图2是图1的2-2线剖面图。
构架体22的周壁24由如下构成:形成为剖面略呈U字形的壁部、
在顶壁23(也可参照图1)的前端向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前壁24a、
从前壁24a左端向后延伸的同时一部分(前端)形成弯曲状的左侧壁24b、
从前壁24a的右端向后延伸的同时一部分(前端)形成弯曲状的右侧壁
24c,以及与左右侧壁24b,24c的后端相连接的同时形成的和前罩18a
的形状相吻合的弯曲状后壁24d。
这样,在顶壁23上设置周壁24,可以在构架体22形成空间25。
冲击吸收部件21的结构为:通过在上述构架体22的空间25设置多
个加强筋30…,构架体22内多个空洞部32…被加强筋30…隔开,在所
述加强筋30…中的一部分加强筋30a~30g中,分别形成薄壁部35a~35
g。
多个加强筋30…,如图2所示,按照空洞部32…略呈三角形的方式
配置,可以使构架体22具备所希望的强度。
而且,加强筋30…的安装部位,不限于图2所示的位置,可以对应
冲击吸收部件21的要求强度任意变化。
一个例子是,从承受压缩载荷的加强筋30…中选择合适的加强筋
30a~30g,在选择的加强筋30a~30g上形成薄壁部35a~35g。
即,加强筋30a~30g以车轴37为轴线对称地设置在冲击吸收部件
21的左侧和右侧,在左右加强筋30a~30g上分别设置薄壁部35a~35g。
对于冲击吸收部件21,向前壁24上作用如空心箭头所示的冲击力F
时,压缩力作用在右侧的加强筋30a~30g的轴线方向,同时,也作用在
左侧的加强筋30a~30g的轴线方向。
而且,因为右侧的加强筋30a~30g和左侧的加强筋30a~30g结构
一样,所以以下对右侧的加强筋30a~30g进行说明,省略对左侧加强筋
30a~30g的说明。
图3是图2中3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如下结构:加强筋30a的中央
形成薄壁部35a,加强筋30b的后端(即与加强筋30结合的部位)形成
薄壁部35b,加强筋30c的前端(即与加强筋30结合的部位)形成薄壁
部35c,加强筋30d的后端(即与加强筋30结合的部位)形成薄壁部35d,
加强筋30e的前端(即与加强筋30结合的部位)形成薄壁部35e。
当冲击力F作用于冲击吸收部件21的前壁24a(如图2所示)时,
轴向的压缩力如箭头所示作用在所述加强筋30a~30g上。因此,通过在
加强筋30a~30g上形成薄壁部35a~35g,可以使薄壁部有效的破坏、变
形。
以下就上述本发明涉及的冲击吸收结构20的作用予以说明。
图4(a)、(b)是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冲击吸收结构的第1
作用说明图。
在(a)中,自动二轮车10在行车时,冲击吸收部件21的前端24a
撞到障碍物40上。因此,冲击吸收部件21的前端24a承受冲击力F。
在(b)中,加强筋30a的前端承受如箭头①所示的冲击力F1,加强
筋30a承受如箭头②所示的压缩力。进而加强筋30b承受如箭头③所示
的压缩力,加强筋30c承受如箭头④所示的压缩力。进一步加强筋30d
承受如箭头⑤所示的压缩力,加强筋30e承受如箭头⑥所示的压缩力。
图5(a)、(b)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冲击吸收结构的第
2作用说明图。
在(a)中,右侧加强筋30a的薄壁部35a、加强筋30b的薄壁部35b、
加强筋30c的薄壁部35c、加强筋30d的薄壁部35d、加强筋30e的薄壁
部35e、加强筋30f的薄壁部35f、加强筋30g的薄壁部35g破坏。
同时,左侧的加强筋30a~30g的各个薄壁部35a~35g也与右侧同
样地破坏。
由于各个薄壁部35a~35g的破坏,可以去掉加强筋30a~30g的
支撑。因此,载荷可以集中到其他的加强筋30…上,其他的加强筋30…
可以压碎成为图示的状态。
于是,因为在冲击吸收部件21的中央部分26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
了薄壁部35a~35g,所以可以有效地破坏冲击吸收部件21的中央部分
26的整个区域。为此,可以充分确保冲击吸收部件21的破坏量L2。
在(b)中,因为充分确保了冲击吸收部件21的破坏量L2(如(a)
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1的前端24a冲撞到障碍物40时,可以充分吸收
冲击力F,以保护乘坐人42免受冲击力F的伤害。
如上所述,冲击吸收部件21设置多个空洞部32…,同时,设置将
相邻的空洞部32、32隔开的加强筋30…,在所述加强筋30…中的一部
分加强筋30a~30g上形成薄壁部35a~35g。
因为在加强筋30a~30g上形成薄壁部35a~35g,所以加强筋30a~
30g的强度可以调整。为此,可以与冲击力相应恰当地调整冲击吸收部件
21的强度,即破坏状态。
进一步,因为设置有多个空洞部32…,所以可以充分确保冲击吸收
部件21的破坏量L2。
这样,因为可以调整冲击吸收部件21的破坏状态,确保破坏量L2,
所以就可将冲击吸收部件设置成适于实用化的大小,并且可以充分吸收
冲击力。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冲击吸收结构的冲击力和破坏量的关系图。
用点划线图表示现有技术的冲撞缓冲吸收材料在破坏时的「比较
例」,用实线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在破坏时的「实施例」。
纵轴表示冲击力(F),横轴表示冲击吸收部件的破坏量。
比较例中,冲击吸收部件的破坏量L1小,进而点划线图呈凹状弯曲。
因此,由0-F1-L1包围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的范围E1就小,所以很难充
分保护乘坐人免受冲击力的伤害。
在此,点划线图形成凹状弯曲的原因是,比较例的冲击吸收部件(发
泡材料)在比较小的冲击力作用下就被破坏。
实施例中,冲击吸收部件的破坏量L2大,进而实线图呈凸状弯曲。
因此,由0-F2-L2包围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的范围E2就大,可以充分保
护乘坐人免受冲击力的伤害。
于是,实线图形成凸状弯曲的原因是,实施例的冲击吸收部件在适
度的冲击力作用下被破坏。
又,上述实施例,是就加强筋30…中一部分加强筋30a~30g上形
成薄壁部35a~35g的例子进行的说明,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在所有的
加强筋30…上形成薄壁部。并且,形成薄壁部35a~35g的位置可以任意
设定。
进一步,上述实施例,是以由树脂形成的冲击吸收部件21为例来说
明的,也可以用铝合金材料和钢材等的其他材料形成部件21。
又,上述实施例,是以冲击吸收部件21安装在车身的前端为例来进
行说明的,将冲击吸收部件21安装在车身的后部和左右侧,也会得到同
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