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属于医药制剂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主诉症候, 多种疾病如感冒、 急慢性气管炎、 肺炎等均可出现。 咳嗽具有重要的呼吸道防御功能, 能清除吸人呼吸道的异物和储留在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但严重且持续的咳嗽使病人不适, 妨碍睡眠和休息, 可造成呼吸道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并可 引起全身多种并发症。同时还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降低生存质量。故 需应用镇咳药使之缓解, 有痰而咳嗽较剧烈者, 需祛痰药和止咳药同时使用, 故止咳药剂临 床需求量较大。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感受外来风、 寒、 湿、 热等邪气致使气壅不顺则咳嗽, 风 邪、 热邪化热, 蕴热伤水而停机则生痰。 由于外邪诸毒侵袭肌表, 则肺气不宣, 致使肺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调, 从而因脾胃虚弱, 水谷精微不从正化, 进而则转化为痰湿上犯于 肺, 以致津液停积, 邪毒上窜化热而干渴, 进而出现体虚乏力等症状。 概其病因病机, 以风热 犯肺、 风寒袭肺、 痰湿壅肺为主证, 治则当清热宣肺, 化痰止咳平喘为法, 如此才可达到标本 兼治的治病目的。
介于此, 我们先后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授权, 在申请号为 02153462.4 专利申 请文件中, 主要是从制剂处方和口服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保护, 本发明是在此 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 以进一步完善工艺制备方法, 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为目的, 而创造性的研制成功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固体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质量稳定, 疗效可靠, 生物利用度高的治疗咳嗽的中 药制剂。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质量稳定, 疗效可靠, 生物利用度高的治疗咳 嗽的中药颗粒剂、 片剂和丸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中各组份 配伍合理, 工艺稳定, 制得的中药制剂经过相应的药效学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该中药组合物 疗效稳定、 有效、 可靠。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原料组成为 : 麻黄 100 份, 川贝母 10 份, 枇杷叶 50 份, 紫菀 50 份, 罂粟壳 60 份, 黄芩 50 份, 甘草 50 份, 薄荷脑 0.3 份 ;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 :
(1) 将麻黄切成短段, 加酸水浸泡后煎煮提取, 提取液浓缩成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醇浸泡后, 回流提取, 提取液回收乙 醇并浓缩成清膏留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水煎煮提取, 滤液适当浓缩后加 乙醇使含醇量至一定浓度, 静置, 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薄荷脑溶液后, 用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 加入药剂学上允许的辅料制成各种口服制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是由以下步骤实现的 :
(1) 将麻黄切成 0.5 ~ 1.0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 12 倍量、 pH 为 3.0 ~ 5.0 酸水浸泡 20 ~ 4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1 ~ 3 次, 每次 0.5h ~ 2h, 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 为 1.0 ~ 1.3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6 ~ 10 倍量、 浓度为 50%~ 90%的乙醇浸泡 20 ~ 40min 后, 回流提取 2 ~ 3 次, 每次 1h ~ 2h, 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0 ~ 1.3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 量比为 6 ~ 10 倍量水, 煎煮提取 2 ~ 3 次, 每次 1h ~ 2h, 提取液适当浓缩后加乙醇使含醇 量至 60%~ 80%, 静置 24 ~ 48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0 ~ 1.3 的清 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2%~ 10%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 为 2-6 倍量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 加入药剂学上允许的辅料制成各种口服制剂。
本发明最终优选的技术方案如下 :
(1) 将麻黄切成 0.5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pH 为 4.0 的酸水浸泡 3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浓度为 70%的乙醇 浸泡 30min 后, 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水, 煎煮提 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70%, 静置 24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5%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3 倍量 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 加入药剂学上允许的辅料制成各种口服制剂。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中药制剂可以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的颗粒剂、 片剂和丸剂。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 宣肺, 平喘, 化痰止咳的作用。 用于风热犯肺、 内郁 化火所致的咳嗽痰多或吐痰不爽, 咽喉肿痛, 胸满气短, 感冒咳嗽及急、 慢性支气管炎见上 述证侯者。 我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当中, 相比于在先申请的专利 02153462.4, 主要具有以下 创造性的有益技术效果 :
1. 药材的提取、 纯化研究 :
A.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由川贝母、 麻黄、 紫菀和枇杷叶等 8 味中药材组成, 其组方 相当精简得当 ; 其中麻黄为君药, 含有大量的生物碱类有效成分, 因此我们采用酸水提取的 方式提取, 另外, 我们偶然发现将麻黄药材切成小段、 加酸水浸泡后, 其生物碱提取率显著 增加 ; 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 3 味药材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和醇溶性有效成分, 因此, 先将其
进行乙醇提取后, 药渣再进行水煎煮以提取水溶性成分, 然后在水溶液中加入乙醇醇沉除 杂, 最终达到高效用药的目的 ; 罂粟壳当中含有吗啡、 可待因、 罂粟碱等水溶性成分, 枇杷叶 和甘草中含有三萜类成分, 因此, 将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 3 味醇提药渣与其一起进行水煎煮 提取。 这样既可以减少操作步骤, 又能尽可能地提取各种不同理化性质的有效成分, 同时还 达到提高提取效率的作用。
B. 薄荷脑是唇型科植物薄荷的新鲜茎和叶经水蒸汽蒸馏得薄荷油后, 再从薄荷油 中提取而得到的一种饱和环状醇, 其为一种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的白色结晶粉末。薄荷脑极 易挥发, 熔点为 42 ~ 45℃, 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刺激, 制备温度高时易熔融, 而且 严重影响产品的稳定性, 因此, 我们对其采用 β- 环糊精包合技术, 以提高其制备工艺及成 品质量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2. 药效学研究 :
由于本发明内容是在申请号为 02153462.4 基础上改进而来, 因此我们在药效学 试验中重点考察与该公开技术方案的对比。 由于两者处方组成比例相同, 但是其提取、 纯化 工艺不同的中药制剂, 于是我们均以最佳制备工艺为代表来说明两者的差异性。由于本发 明方案的核心创造点在于药材提取、 纯化工艺中的巨大优势, 因此我们本着平行、 合理、 节 约的对比实验原则, 我们在研究中摒除由于剂型不同带来疗效不同的必然干扰, 即分别将 二者均按照各自的提取工艺方案制成干膏粉然后配制成相同浓度药液给药的方式进行比 较。在药效试验中我们主要从镇咳、 祛痰、 平喘、 抗炎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达到科学、 有效 的阐明本发明内容的显著药物疗效, 最终说明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 2.1 实验动物 : 成年豚鼠, Wistar 大鼠, 昆明种小白鼠, 清洁级, 由第四军医大学实 验动物中心提供。
2.2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以表示, 采用 t 检验测定组间差异的显著性。2.3 实验药物组的制备 :
A. 本发明药物组的制备 :
(1) 取麻黄 100g 切成 0.5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pH 为 4.0 的酸水浸泡 3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10g、 黄芩 50g 和紫菀 50g 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浓度为 70%的乙醇浸泡 30min 后, 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 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60g、 枇杷叶 50g 和甘草 50g 一起加入与药材重 量比为 8 倍量水, 煎煮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 至 70%, 静置 24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 0.3g 制成 5%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3 倍量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 备用。
B. 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的制备 :
取麻黄 100g, 用水蒸气蒸馏法, 收集蒸馏液及药液, 药液备用 ; 药渣与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黄芩 50g、 罂粟壳 60g、 甘草 50g, 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 次 1.5 小时, 合并煎煮液, 滤过, 滤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液合并浓缩, 所得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至 6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回收乙醇, 并继续浓缩成干膏粉 ; 薄荷脑 0.3g 用 3 倍量 β- 环糊精包合, 将上述干膏粉与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 备用。
将上述 A、 B 药物组混合粉末临用前加水配成一定浓度的药液, 留用。
2.4 镇咳实验研究 :
2.4.1 浓氨水喷雾法 :
取小鼠 3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3 组, 每组分别灌胃给药, 每天 1 次, 连续 3d。于 末次给药 1h 后, 小鼠接受浓氨水喷雾 10s, 喷雾结束后, 取出小鼠, 观察咳嗽反应出现的时 间和次数, 记录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 3min 内咳嗽次数, 结果见表 1。
表 1 对浓氨水诱发小鼠咳嗽的影响* ** *** 注: 与 生 理 盐 水 对 照 组 比 较, P < 0.05,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 △△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P < 0.05, P < 0.01。
由表 1 的结果可知 :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请号 02153462.4 对浓氨水诱发的小鼠咳嗽的参数指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 较, 本发明药物组在小鼠咳嗽的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 咳嗽次数明显减少, 均达到显著性差 异的效果。
2.4.2 二氧化硫刺激法 :
取小鼠 3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3 组, 每组分别灌胃给药, 每天 1 次, 连续 3d。于 末次给药 1h 后, 取 25ml 玻璃皿, 加入 0.5g 无水亚硫酸钠和 50%硫酸 5ml, 用 500ml 钟罩扣 住玻璃皿, 迅速将小鼠放入含有二氧化硫的钟罩内, 观察咳嗽反应出现的时间和次数, 记录 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 3min 内咳嗽次数, 结果见表 2。
表 2 对二氧化硫诱发小鼠咳嗽的影响** *** 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 △ 组比较, P < 0.05。
由表 2 的结果可知 :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请号 02153462.4 对二氧化硫诱发的小鼠咳嗽的潜伏期、 次数等参数指标方面, 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在小鼠咳嗽的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 咳嗽次数明显
减少, 并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效果。
由表 1、 2 的结果可知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有更加明 显的治疗和改善各样咳嗽的病理症状。
2.5 祛痰实验研究 ( 气管段酚红法 ) :
取小鼠 3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3 组, 每天分别灌胃给药, 每天 1 次, 连续 3d。末 次给药 30min 后, 腹腔注射 5 %酚红 0.1ml/10g, 再过 30min 后处死小鼠, 剥离气管周围组 织, 剪下自甲状软骨至气管分叉处的一段气管, 放入 2ml 生理盐水中, 加入 1mol/L 的氢氧化 钠 2 滴, 546nm 比色, 计算酚红含量, 结果见表 3。
表 3 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 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 △△ 组比较, P < 0.01。
由表 3 的实验结果可知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使得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多, 并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差异的效果 ; 与申请 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多, 达到显著效果, 充分表明 本发明组合物的祛痰作用更优良。
2.6 平喘作用的研究 :
取豚鼠 3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3 组, 给药前按照下述方法诱发豚鼠哮喘 : 将豚 鼠放入玻璃钟罩中, 以 400mmHg 的压力喷入 2%氯化乙酰胆碱和 0.1%磷酸组胺等容积混合 液 15s, 观察豚鼠的哮喘潜伏期 ( 给药前 )。次日起每组分别灌胃给药, 每天 1 次, 连续 3d。 于末次给药 1h 后, 用上述同样方法再次诱发哮喘, 测定给药后豚鼠的哮喘潜伏期, 然后两 者作差计算出时间差, 结果见表 4。
表 4 对豚鼠哮喘的影响** *** 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 △ 组比较, P < 0.05。
由表 4 的实验结果可知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使得豚鼠哮喘潜伏期明显延长, 并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的效果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明显延长了乙酰胆碱和组胺联合诱发的豚鼠哮喘潜 伏期, 并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的效果, 实验结果提示 : 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更加优良的平喘疗 效。
2.7 抗炎作用研究 :
2.7.1 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取小鼠 40 只,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10 只, 每日灌胃给药 1 次 ( 药物组给药剂量以 生药量计 ), 连续 5 日, 于末次给药后 30 分钟, 将二甲苯按 20μl/ 只滴于小鼠右耳背, 15 分 钟后处死动物, 用 5mm 打孔器沿左右耳廓相同部位打孔取材, 分别称重, 以两耳片重差代表 肿胀程度, 比较各组肿胀程度并求出抑肿率, 结果见表 5。
抑肿率= ( 右耳片重量 - 左耳片重量 )/ 左耳重量 ×100%
表 5 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 注: 与 生 理 盐 水 对 照 组 比 较, P < 0.05,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P < 0.05。
由表 5 的实验结果显示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阿司匹林对照组、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 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均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 药物组对二甲苯引起小鼠两耳片重量差明显减小, 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 此 结果提示 : 本发明药物组具有较优的抗炎作用。
2.7.2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的影响 :
取大鼠 40 只,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10 只, 每日灌胃给药 1 次 ( 药物组给药剂量以 生药量计 ), 连续 5 日, 末次给药后 30 分钟后, 于右后足踝皮下注射 1%角叉菜胶 0.1ml 引 起炎症, 采用游标卡尺于给药后 0h、 4h、 8h 测量右后足厚度, 然后与致炎前右后足厚度之差 为其肿胀度, 结果见表 6。
表 6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的影响
** *** 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 △ △△△ 组比较, P < 0.05, P < 0.001。由表 6 的实验结果显示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阿司匹林对照组、 本发明药物组和申 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均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效果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 发明药物组在给药后 4h、 8h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有显著的缩小作用, 达到了 显著性差异, 此结果提示 : 本发明药物组具有较优的抗炎作用。
2.7.3 对大鼠炎症肉芽肿的抑制作用 :
取大鼠 40 只,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10 只。每组分别先用 3%戊巴比妥钠麻醉, 于无 菌操作下切开腋下皮肤, 每鼠以消毒小棉花粒 ( 重量为 10g) 埋藏于腋下皮下, 每日灌胃给 药 1 次 ( 药物组给药剂量以生药量计 ), 连续给药 7d, 于末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动物, 取出肉 芽肿, 在 80℃干燥 1h, 然后放置干燥器中 6h, 称重扣除棉花重量, 得肉芽肿净重, 从对照组 和给药组的净重计算药物对炎症肉芽肿的抑制率, 结果见表 7。
表 7 对大鼠炎症肉芽肿的抑制作用** *** 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 △ △△ 组比较, P < 0.05, P < 0.01。
由表 7 的实验结果显示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各给药组均能显著减少大鼠炎症肉 芽肿的重量, 其中以阿司匹林对照组最为明显, 本发明药物组次之 ; 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比较, 本发明药物组对大鼠炎症肉芽肿具有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且具有统计学 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此结果提示本发明药物组具有较优的抗炎作用。
通过上述抗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本发明药物对各类急慢性炎症均有良好抑制效 果, 其综合疗效优于申请号 02153462.4 药物组。
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显示, 本发明技术内容是在申请号 02153462.4 的基础上, 结 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新技术而研制成功的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 其具有质量稳定, 生物利 用度高, 药效作用明显优于申请号 02153462.4 的显著特点, 这将为该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带来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内容的具体实施例, 用于阐述本申请文件中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 术方案, 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内容。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现并不限于这些 实施例。
实施例 1
A. 原料组成 : 麻黄 100g, 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罂粟壳 60g, 黄芩 50g, 甘草 50g, 薄荷脑 0.3g ;
B. 制备工艺 : 将上述 A 中 8 味中药原料, 按下述步骤操作 :(1) 将麻黄切成 0.5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pH 为 4.0 的酸水浸泡 3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浓度为 70%的乙醇 浸泡 30min 后, 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水, 煎煮提 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70%, 静置 24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5%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3 倍量 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 脑 β- 环糊精包台物混合均匀后, 加入薄荷脑、 淀粉、 羧甲基纤维素钠、 甜菊甙, 混匀过 80 目 筛, 加适量水制粒, 60℃减压干燥, 整粒, 分装, 即得颗粒剂。
实施例 2
A. 原料组成 : 麻黄 100g, 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罂粟壳 60g, 黄芩 50g, 甘草 50g, 薄荷脑 0.3g ;
B. 制备工艺 : 将上述 A 中 8 味中药原料, 按下述步骤操作 :
(1) 将麻黄切成 0.5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pH 为 4.0 的酸水浸泡 3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浓度为 70%的乙醇 浸泡 30min 后, 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水, 煎煮提 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70%, 静置 24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2%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2 倍量 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和 100 目可压性淀粉混合均匀, 取出 20%混合粉备用 ; 备用粉加入 5%聚 乙烯吡咯烷酮无水乙醇液混匀, 20 目制粒两次后形成丸芯, 上锅滚动, 视湿粒情况撒药粉成 丸, 出锅干燥、 筛分, 即得丸剂。
实施例 3
A. 原料组成 : 麻黄 100g, 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罂粟壳 60g, 黄芩 50g, 甘草 50g, 薄荷脑 0.3g ;
B. 制备工艺 : 将上述 A 中 8 味中药原料, 按下述步骤操作 :
(1) 将麻黄切成 0.5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pH 为 4.0 的酸水浸泡 3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浓度为 70%的乙醇 浸泡 30min 后, 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水, 煎煮提 取 2 次, 每次 1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70%, 静置 24h, 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1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10%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6 倍 量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淀粉、 滑石粉及硬脂酸镁适量, 制粒, 压制成片, 包衣, 即得片剂。
实施例 4
A. 原料组成 : 麻黄 100g, 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罂粟壳 60g, 黄芩 50g, 甘草 50g, 薄荷脑 0.3g ;
B. 制备工艺 : 将上述 A 中 8 味中药原料, 按下述步骤操作 :
(1) 将麻黄切成 0.7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8 倍量、 pH 为 3.0 的酸水浸泡 2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1 次, 每次 2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0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 浓度为 50%的乙醇 浸泡 40min 后, 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 1.5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 为 1.3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0 倍量水, 煎煮 提取 3 次, 每次 1.5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80%, 静置 48h, 滤 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3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8%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4 倍量 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和 100 目可压性淀粉混合均匀, 取出 18%混合粉备用 ; 备用粉加入 8%聚 乙烯吡咯烷酮无水乙醇液混匀, 20 目制粒两次后形成丸芯, 上锅滚动, 视湿粒情况撒药粉成 丸, 出锅干燥、 筛分, 即得丸剂。
实施例 5
A. 原料组成 : 麻黄 100g, 川贝母 10g, 枇杷叶 50g, 紫菀 50g, 罂粟壳 60g, 黄芩 50g, 甘草 50g, 薄荷脑 0.3g ;
B. 制备工艺 : 将上述 A 中 8 味中药原料, 按下述步骤操作 :
(1) 将麻黄切成 1.0cm,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12 倍量、 pH 为 5.0 的酸水浸泡 40min 后, 加热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 0.5h, 合并滤液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3 的清膏备用 ;
(2) 取川贝母、 黄芩和紫菀药材, 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6 倍量、 浓度为 90%的乙醇 浸泡 20min 后, 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 2h, 滤过, 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 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0 的清膏备用, 药渣与罂粟壳、 枇杷叶和甘草一起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 6 倍量水, 煎煮提 取 2 次, 每次 2h, 滤过, 合并滤液并适当浓缩后,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至 60%, 静置 32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0 的清膏备用 ;
(3) 用 95%的乙醇溶解薄荷脑制成 5%的薄荷脑溶液后, 用与药材重量比为 5 倍量 的 β- 环糊精包合, 得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备用 ;
(4) 将 (1) 和 (2) 中三处所得清膏混合并干燥成干膏粉后, 与 (3) 中所述的薄荷脑 β- 环糊精包合物和 100 目可压性淀粉混合均匀, 取出 15%混合粉备用 ; 备用粉加入 10% 聚乙烯吡咯烷酮无水乙醇液混匀, 20 目制粒两次后形成丸芯, 上锅滚动, 视湿粒情况撒药粉成丸, 出锅干燥、 筛分, 即得丸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