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8590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8CN102318590ACN102318590A21申请号201110160807822申请日20110615A01M1/10200601A01G13/00200601A01N37/40200601A01N35/06200601A01N35/04200601A01N27/00200601A01P19/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计量学院地址310018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258号72发明人韩宝瑜崔林穆丹葛建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代理人张法高赵杭丽54发明名称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
2、蝉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用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4种互利素作为味源配成诱集剂,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浸入诱集剂作为诱芯,在叶蝉种群始盛期、叶蝉种群盛期和叶蝉种群盛末期,在茶园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本发明选用活性强的互利素配制诱集剂,诱集茶园自然环境中的缨小蜂制约叶蝉,减免化学防治。本发明方法环保、无公害,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且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可促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部关于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要求。方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
3、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4页CN102318591A1/1页21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选用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4种互利素作为味源,每种味源浓度都是102G/ML,以正己烷为溶剂,按1011501150115的比例配成缨小蜂诱集剂溶液;(2)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上载至第(1)步的诱集剂,制成缨小蜂诱芯;(3)在叶蝉种群始盛期、叶蝉种群盛发期和叶蝉种群盛末期,在茶园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是将茶梢浸入浓度是102G/ML的缨小蜂诱。
4、集剂溶液中1236小时,取出晾干,制成缨小蜂诱芯,密封,低温贮存备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是将诱芯挂于茶丛上层。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在诱集茶园中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中的应用。权利要求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1/7页3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茶园害虫防治方法,涉及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茶树互利素诱集和指引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谷缨小蜂寄生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卵的方法。涉及分离鉴定。
5、叶蝉口针刺吸为害茶梢、叶蝉产卵管刺伤的茶梢嫩茎释放的互利素,测定其中对缨小蜂有显著引诱力的组分,制成缨小蜂诱集剂;以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载上缨小蜂诱集剂,制成诱芯;在假眼小绿叶蝉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使用诱芯诱集、指引两种缨小蜂搜寻、寄生假眼小绿叶蝉。背景技术0002几十年来,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THE就在我国大陆茶园以及越南、缅甸等近邻国家茶区严重为害。该害虫世代多、繁殖力强,缺乏有效天敌,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已致其产生很强的抗药性。业内推测每年防治该叶蝉的农药量占茶园总施药量的40。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广有机茶,这类茶园中禁用化学农药,该叶蝉就成了限制有机茶生产的瓶。
6、颈。0003然而,近几年来本课题组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EMPOASCAESUBBA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SCHIZOPHRAGMAPARVULAOGLOBLIN对于该叶蝉卵的寄生率较高。在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区选定10个类型的茶园,5天1次的定园调查发现两种缨小蜂对该叶蝉的跟随效应较强。在福建省金山、福安茶区,这两种蜂对该叶蝉的寄生率也较高、跟随效应也较强(福建农林大学林乃铨课题组报道)。这两种蜂的学名都是林乃铨教授鉴定的,迄今未有这两种蜂的饲养、繁育的报道;而且在自然条件下,这两种蜂的自然种群不足以控制该叶蝉。如果研制可以有效诱集缨小蜂的诱集剂,短时间内将茶园群。
7、落中自然生存的缨小蜂诱集、指引至高密度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中,势必强化搜寻效率、提高寄生率,有效压低叶蝉种群密度。000490年代以来的植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之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证实,虫害植株释放挥发性互利素作为求救信号,引诱天敌前来寄生或捕食害虫;近年已有几篇文献报道筛选出了互利素配方,配制的诱集剂可有效诱集天敌而提高寄生蜂对于害虫的寄生率。还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生境中的颜色、物体形状对昆虫也有引诱效应。本课题组初步发现,这两种缨小蜂偏好该叶蝉口针刺吸过的茶梢气味、该叶蝉产卵器刺伤的茶梢嫩茎气味。拟从这些气味中分离鉴定引诱缨小蜂的组分,配制诱集效果显著的诱集剂,载于适宜的诱芯上,在叶蝉的防治适期释。
8、放,诱集缨小蜂寄生叶蝉。0005假眼小绿叶蝉一般在5月中旬7月下旬、911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两种缨小蜂在秋季数量较大。拟在9月中旬叶蝉种群始盛期、10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期释放诱集剂于高密度的叶蝉种群中,诱集缨小蜂搜寻、寄生叶蝉卵,以压制叶蝉种群数量;11月上旬为叶蝉种群盛末期,以诱集剂诱集缨小蜂产卵寄生叶蝉的越冬卵,压低翌年虫口密度,并减轻其对春茶、夏茶的为害,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2/7页4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是一种诱集茶园中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的方法,通过以下。
9、步骤实现(1)选用活性强的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4种互利素作为味源,每种味源浓度都是102G/ML,以正己烷为溶剂,按1011501150115的比例配成缨小蜂诱集剂溶液;(2)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上载第(1)步的诱集剂,制成缨小蜂诱芯;具体是将茶梢浸入缨小蜂诱集剂溶液(浓度是102G/ML)1236小时,取出晾干,制成缨小蜂诱芯,密封,低温贮存备用;(3)在叶蝉种群始盛期、叶蝉种群盛期和叶蝉种群盛末期,在茶园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诱芯挂于茶丛上层。0007假眼小绿叶蝉每年在5月中旬7月下旬、911月出现2个虫口高峰,8月两种缨小蜂的数量开始增加,在9月中旬。
10、叶蝉种群始盛期和10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期,放置诱芯,诱集茶园内以及茶园四周非茶园生境中的缨小蜂,指引其搜寻、寄生叶蝉卵,以压制叶蝉种群密度。11月上旬叶蝉种群盛末期,放置诱芯诱集缨小蜂产卵于叶蝉卵内,越过冬天,压低叶蝉越冬基数,以降低翌年春、夏季虫口密度,而减轻对春茶、夏茶的为害。0008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在诱集茶园中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中的应用。0009本发明从叶蝉刺吸茶梢的气味、产卵刺伤的茶梢嫩茎气味中分离互利素,检测其对于缨小蜂的引诱活性,选用数个活性强的互利素配制诱集剂,在秋季缨小蜂密度较大时,诱集茶园自然环境中的缨小。
11、蜂制约叶蝉,减免化学防治。本发明方法环保、无公害,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且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可促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部关于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要求。方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0010图1是缨小蜂诱芯结构示意图。0011图2是健康茶树植株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0012图3是叶蝉刺吸为害茶树植株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0013图4是健康嫩茎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0014图5是产卵刺伤嫩茎挥发物总离子流色谱图。0015图6是四臂嗅觉仪测定原理示意图。0016图7是7种味源与其对照(液体石蜡)滞留叶蝉三棒缨小蜂的时间及其差异。0017图8是7种味源与其对照(液体石。
12、蜡)滞留微小裂骨缨小蜂的时间及其差异。0018图9是8种诱芯捕获的缨小蜂数量及差异。0019图10是平均每块色板A面(附诱芯)B面(未附诱芯)诱捕的缨小蜂数(色板数量80)。具体实施方式0020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3/7页50021实施例1研制诱集剂并尝试其诱集缨小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第1步分离鉴定健康和蝉害茶树挥发物以及健康和产卵刺伤茶树嫩茎挥发物分别将盆栽健康茶树植株的地上部份、叶蝉刺吸为害茶树植株的地上部份、健康嫩茎、产卵器刺伤嫩茎放入洁净玻璃罩,从进气口通入干净空气,夹带茶树气味流经接于出气口的SUPERQ吸附柱,动。
13、态吸附810小时,再用色谱纯二氯甲烷淋洗吸附柱,洗脱液在高纯氮气流下缓慢浓缩至20L左右。吸取1L经气质联用仪分析、配合标准样品定性,加入内标癸酸乙酯定量,测出健康茶树挥发物(图2)和蝉害茶树挥发物(图3)离子流色谱图,并定性定量分析各组分(表1)。测出健康嫩茎挥发物(图4)、产卵刺伤嫩茎挥发物(图5)离子流色谱图,定性定量分析各组分(表2)。图2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顺3己烯乙酸酯,4为2乙基己醇,5为罗勒烯,6为芳樟醇,7为壬醇,8为顺丁酸己烯酯,9为癸醛,10为十四烷,11为石竹烯,12为香叶醇,13为十六烷。图3中1为己醛,2为反2己烯醛,3为顺3己烯1醇,4为顺2己。
14、烯1醇,5为苯甲醛,6为乙酸顺3己烯酯,7为乙酸己烯酯,8为反罗勒烯,9为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10为芳樟醇,11为壬醇,12为苯乙醇,13为鲨鱼烯,14为顺丁酸3己烯酯,15为十五烷,16为法尼烯,17为月桂烯,18为十六烷。图4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乙酸顺3己烯酯,4为2乙基1己醇,5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6为芳樟醇,7为壬醇,8为十四烷,9为十五烷,10为十六烷。图5中1为反2己烯醛,2为顺3己烯1醇,3为苯甲醛,4为乙酸顺3己烯酯,5为反罗勒烯,6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7为芳樟醇,8为鲨鱼烯,9为顺丁酸3己烯酯,10为十五烷,11为法尼烯。说明书CN102318590ACN。
15、102318591A4/7页60022。0023第2步研制缨小蜂诱集剂使用四臂嗅觉仪对缨小蜂进行行为测定。被叶蝉刺吸为害的茶梢、或者被产卵刺伤的嫩茎释放新的挥发性组分,有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加上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顺3己烯1醇,液体石蜡为溶剂,分别以这7种挥发物为味源、剂量皆为104G/ML、接于四臂嗅觉仪的一臂,其它三臂接液体石蜡(图6)。每种味源测10头缨小蜂,味源引诱力愈强、缨小蜂滞留时间愈长。结果表明除了顺3己烯1醇,其它6种挥发物对叶蝉三棒缨小蜂都有显著引诱作用(图7),对于微小裂骨缨小蜂也有显著引诱作用(图8)。图7中1为法尼烯,2为苯甲醛,3为顺茉莉酮,4为法尼。
16、烯,5为反2己烯醛,6为水杨酸甲酯,7为顺3己烯1醇;每个味源的气味与其3个对照滞留叶蝉三棒缨小蜂时间之间的差异使用了一尾方差分析,再用DUNCANSTEST比较差异的显著性P005。图8中1为法尼烯,2为苯甲醛,3为顺茉莉酮,4为法尼烯,5为反2己烯醛,6为水杨酸甲酯,7为顺3己烯1醇。0024综合分析,优选用法尼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田间使用浓度都为102G/ML,再按1011501150115的比例配成诱集剂,以正己烷为溶剂。0025第3步研制缨小蜂诱芯参见图1,用橡胶仿制1芽2叶茶梢,外形与真实的茶梢相似,当色空间选用绝对测量方式(LAB色差系统),测得茶梢的芽叶和嫩茎的亮。
17、度L、色度坐标A、色度坐标B分别为3452、100190和1623。0026将橡胶茶梢浸入第2步中的缨小蜂诱集剂溶液1236小时,取出晾干,制成缨小蜂诱芯。密封,低温贮存备用。0027第4步使用缨小蜂诱芯诱集缨小蜂制约假眼小绿叶蝉种群2010年秋茶期间在浙江省建德市山区马目村山林里选一片常年不治虫的茶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面积5667M2作为诱集区,另一部分也是5667M2,作为CK区,不做防治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5/7页7处理,相距300米。0028由虫情调查发现9月2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始盛期(成虫数占总虫口16左右),早晨900以前露水未干时,分别于诱集。
18、区和CK区棋盘式10点取样,每样点为3M茶行,随机查每样点10片芽下第2叶上叶蝉成、若虫数量,每区查100片叶。下午200300在诱集区按7M8M放置诱芯,每667M2放20个,5667M2的诱集区内放置100个。将诱芯挂于茶丛上层。002910天之后,即10月5日同法放置诱芯,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0030虫情普查还发现,10月1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盛期(成虫数占总虫口4550),早晨9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下午200300同法在诱集区放置诱芯。15天之后,即10月30日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0031还据虫情调查,11月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盛。
19、末期(成虫数占总虫口84左右),此时两种缨小蜂种群的密度也较大,拟诱集缨小蜂寄生叶蝉、压低叶蝉越冬虫口基数。5日上午9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和CK区叶蝉虫口密度,5日下午200300同法在诱集区放置诱芯。2011年5月30日早晨900以前、2011年6月20日早晨900以前同法调查诱集区、CK区叶蝉虫口密度。结果参见表3。0032山林里温度稍低,湿度较大,茶树芽叶持嫩性好。2010年9月25日叶蝉成虫种群进入始盛期,茶园中叶蝉的成虫和若虫数量皆较多,超防治指标(百叶虫口15头)。在CK区叶蝉虫口不断增加,至10月15日种群密度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9月25日茶园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缨小蜂,放置诱芯。
20、可诱集它们寄生叶蝉,所以诱捕区叶蝉虫口有所下降;10月5日15日茶园中缨小蜂数量还在增多。11月5日叶蝉成虫进入盛期,缨小蜂数量也增多了,它们寻觅叶蝉卵,产卵越冬。此时再次实施诱集,压低了叶蝉越冬基数,2011年诱捕区中叶蝉虫口上升缓慢。0033实施例2检测茶树互利素对于缨小蜂的引诱力1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分别配制102G/ML剂量的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法尼烯、水杨酸甲酯和顺茉莉酮溶液,以正己烷作为对照,取等量的苯甲醛溶液和顺茉莉酮溶液配成混合物。分别将橡皮材料仿制的1芽2叶茶梢浸于这8种溶液中24小时,取出晾干,制成诱芯。0034秋季缨小蜂数量逐渐加大,选杭州市西湖龙井原产地的梅。
21、家坞村,2010年9月11日进行试验,10301230将各诱芯放置于茶园中,每个诱芯附于1张20CM40CM的芽绿色粘板上,色板的另一面无诱芯,色板用细铁丝拴于小竹竿上,小竹竿插于茶丛中。每种处理皆包括10张附有诱芯的色板,色板按照7M8M的密度、下底边与茶梢等高放于茶园中。13日中午12301430调查每种诱芯的每张粘板上捕获的叶蝉三棒缨小蜂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6/7页8和微小裂骨缨小蜂的数量。本次试验使用的色板是有粘性的,以检测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的引诱力;但是,在田间诱集缨小蜂制约叶蝉、实施防治时,所用的色板是无粘性的。
22、。0035试验期间温度适宜,8301630温度保持在231,相对湿度保持在705。早、晚气温偏低,下降51。0036结果与分析参见图9,法尼烯、苯甲醛、反2己烯醛、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6种茶树互利素对于两种缨小蜂都有显著引诱效果。将苯甲醛和顺茉莉酮混合使用时,引诱力显著增强。本次试验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是优势种,占缨小蜂总量的88。图9中1为法呢烯,2为苯甲醛顺茉莉酮,3为法呢烯,4为水杨酸甲酯,5为顺茉莉酮,6为苯甲醛,7为反2己烯醛,8为正己烷;8种味源引诱的2种缨小蜂数量之间的差异使用了一尾方差分析,再用DUNCANSTEST比较差异的显著性P005。0037参见图10,色板A面附。
23、有诱芯,诱集了较多的缨小蜂;色板B面未附诱芯,诱集的缨小蜂较少,这样的数量差异说明较多的缨小蜂趋向于诱芯,诱芯是有引诱效应的。图10中A80块色板A面诱捕的缨小蜂平均数标准差;B80块色板B面诱捕的缨小蜂平均数标准差。0038实施例3检测诱集剂提升缨小蜂对于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率1检测方法2010年10月3日在安徽省敬亭山茶场的敬亭山风景区内的有机茶园中,已采到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遂将此片有机茶园分为两部分,上风口的一部分面积约5667M2,作为诱集区,下风口的另一部分面积约为5667M2作为CK区,不放置诱芯,相距300M。003910月3日上午,分别从两部分茶园中随机剪取嫩茎表。
24、面有产卵刺痕的1芽5叶茶梢,回到室内,在解剖镜下拨开刺痕取出叶蝉卵,置于大培养皿中的湿润滤纸上,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光照培养箱温度253、相对湿度705、光照3200036000LUX、光周期1410LD。适时置于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叶蝉卵被寄生情况、观察被寄生的叶蝉卵内缨小蜂体色及体形的变化。10月3日下午就在诱集区悬挂缨小蜂诱芯,诱芯悬挂茶梢上层,按照7M8M的密度,每667M2悬挂20个,5667M2的诱集区内悬挂100个。2010年10月13日下午再次同法在诱集区悬挂缨小蜂诱芯。00402结果与分析2010年10月23日下午,同法在诱集区、CK区采集嫩茎表面有产卵刺痕的1芽5叶茶梢,回到室内同法观察寄生率。结果如表4。因此认为诱集剂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诱集缨小蜂,而提高其对于叶蝉卵的寄生率。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7/7页90041。说明书CN102318590ACN102318591A1/4页10图1图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18590ACN102318591A2/4页1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18590ACN102318591A3/4页12图7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18590ACN102318591A4/4页13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1859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