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式固定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穿式固定器.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7604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097604A21申请号201410142753622申请日20140410201308417320130412JPB60R22/24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远山弘幸滨田尊裕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代理人李洋舒艳君54发明名称贯穿式固定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片部件良好地定位而形成覆盖部的贯穿式固定器。在贯穿式固定器10,贯穿式固定器10的槽部52的片部件30侧的侧面成为片部件侧倾斜面44,片部件侧倾斜面44朝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与片部件3。
2、0的滑动面38所成的角度2为钝角的方向倾斜。而且在形成注塑部50时,模具60的肋62的顶部配置抵接于片部件30的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上。由此通过模具60的肋62抑制片部件30朝长边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朝模具60内射出注塑部50用的树脂材料,而能在使片部件30良好地定位的状态下形成注塑部50。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1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97604ACN104097604A1/1页21一种贯穿式固定器,其中,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由金属制成,且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
3、用于形成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插通的通孔;片部件,该片部件组装于所述主体部而覆盖所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一部分,并且该片部件的表面成为所述安全带的滑动接触部;覆盖部,该覆盖部在使所述滑动接触部露出的状态下与所述片部件以及所述主体部一体注塑成型,且覆盖所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其它部分而与所述片部件一同构成所述通孔的内周部;槽部,该槽部形成于所述片部件与所述覆盖部的边界部分;以及片部件侧倾斜面,该片部件侧倾斜面构成所述槽部的所述片部件侧的侧面,且在与所述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该片部件侧倾斜面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穿式固定器,其中,具备覆盖部侧倾斜面,该覆盖部侧倾斜面。
4、构成所述槽部的所述覆盖部侧的侧面,且在与所述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该覆盖部侧倾斜面与所述覆盖部的表面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权利要求书CN104097604A1/8页3贯穿式固定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插通的贯穿式固定器。背景技术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用引导固定器贯穿式固定器中,将引导片片部件组装在引导板主体部,且它们与注塑树脂嵌入成型。另外,在引导片与注塑树脂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引导片外周槽部,引导片外周槽部沿引导片的外周边缘的整周延伸。并且,在注塑树脂成型用的模具设置有用于形成引导片外周槽部的槽成型用肋,且在该槽成型用肋与引导片的外周边缘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
5、,在形成注塑树脂时,能够抑制模具的槽成型用肋与引导片的干涉,所以能够防止引导片的损伤、打痕的产生。此外,作为贯穿式固定器存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固定器。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3386号公报0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56968号公报0005然而,在上述的座椅安全带用引导固定器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在模具的槽成型用肋与引导片的外周边缘之间设置有间隙,所以可能在形成注塑树脂时引导片的位置在自身的长边方向上偏离。由此,存在无法在形成注塑树脂时使引导片良好地定位的问题。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片部件良好地定位而形成覆盖部的贯穿式固定器。0007。
6、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由金属制成,且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形成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插通的通孔;片部件,该片部件组装于上述主体部而覆盖上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一部分,并且该片部件的表面成为上述安全带的滑动接触部;覆盖部,该覆盖部在使上述滑动接触部露出的状态下与上述片部件以及上述主体部一体注塑成型,且覆盖上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其它部分而与上述片部件一同构成上述通孔的内周部;槽部,该槽部形成于上述片部件与上述覆盖部的边界部分;以及片部件侧倾斜面,该片部件侧倾斜面构成上述槽部的上述片部件侧的侧面,且在与所述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该片部件侧倾斜面与上述滑动接触部所成的角度设定。
7、成钝角。0008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中,用于形成供安全带插通的通孔的贯通孔形成于主体部。而且,以覆盖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一部分的方式将片部件组装于主体部,且使片部件的表面成为安全带的滑动接触部。并且,在使片部件的滑动接触部露出的状态下覆盖部与片部件以及主体部一体注塑成型,通过覆盖部来覆盖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其它部分。由此,通孔的内周部由片部件以及覆盖部构成。0009这里,在片部件与覆盖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槽部。另外,槽部的片部件侧的侧面成为片部件侧倾斜面,在与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从槽部的长边方向观察片部件侧倾斜面与滑动接触部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因此,通过将用于形成槽部的模具与片部件侧。
8、倾斜说明书CN104097604A2/8页4面相抵,能够抑制片部件的移动。因此,能够使片部件良好地定位而形成覆盖部。0010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具备具备覆盖部侧倾斜面,该覆盖部侧倾斜面构成上述槽部的上述覆盖部侧的侧面,且在与所述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该覆盖部侧倾斜面与上述覆盖部的表面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0011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中,槽部的覆盖部侧的侧面成为覆盖部侧倾斜面,在与槽部正交的剖视图中从槽部的长边方向观察覆盖部侧倾斜面与覆盖部的表面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由此,能够使槽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例如V字形状。因此,与例如使槽部的截面。
9、形状形成为凹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安全带在通孔的内周部滑动时的相对于安全带的滑动阻力变小。0012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能够使片部件良好地定位而形成覆盖部。0013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贯穿式固定器,能够使安全带在通孔的内周部滑动时的相对于安全带的滑动阻力变小。附图说明0014图1是表示用于使本实施方式的贯穿式固定器的槽部成型的模具的从与槽部正交的方向槽部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与由图2的双点划线围起的部分对应的剖视图。0015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的整体的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主视图。0016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的从车辆前侧观察的侧剖视图图2的33线剖视图。001。
10、7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的从上侧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44线剖视图。0018图5是表示用于图2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的板部件的主视图。0019图6是表示用于图2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的片部件的主视图。0020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片部件的从车辆后侧观察的侧剖视图。0021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片部件的从车室内侧观察的剖视图。0022图9A是将片部件组装于用于贯穿式固定器的板部件之前的状态的主视图,图9B是表示从图9A的状态使片部件移动而将片部件组装于板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0023图10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贯穿式固定器中,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方拉出的状态的主视图。0024图11是表示图4所示的贯穿式固定。
11、器的内周面的另一例子的从上侧观察的剖视图。0025附图标记的说明002610贯穿式固定器;12板部件主体部;16贯通孔;20下侧内周面;26通孔;30片部件;38滑动面滑动接触部;44片部件侧倾斜面;52槽部;54覆盖部侧倾斜面;70安全带;2角度;3角度。说明书CN104097604A3/8页5具体实施方式0027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贯穿式固定器10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表示贯穿式固定器10安装于车辆汽车的状态的方向,箭头前表示车辆前侧,箭头内表示车室内侧,箭头上表示上侧。0028贯穿式固定器10应用于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而且,如图2图4所示,贯穿式固定器10构成为。
12、包括构成贯穿式固定器10的芯部的作为主体部的板部件12、组装于板部件12的片部件30、以及与板部件12以及片部件30一体注塑成型而得的作为覆盖部的注塑部50。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0029如图5所示,板部件12由金属板制成,且形成为近似倒T字形板状。该板部件12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成为安装部14,在安装部14贯通形成有圆形状的安装孔14A。而且,在安装孔14A内插入安装螺栓省略图示,通过该安装螺栓将安装部14直接或经由其它部件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车辆的中柱。由此,贯穿式固定器10构成为能够绕安装孔14A的轴心旋转。并且,板部件12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弯曲,板部件12的下侧部分朝向车室内侧突出参照。
13、图3。0030另外,在板部件12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6,贯通孔16构成为用于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70参照图10插通的通孔26的形成。该贯通孔16沿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贯通孔16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朝向上侧垂直地立起。另外,贯通孔16在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地形成,且贯通孔16的长边方向两侧部分别成为贯通孔侧立起部18。0031而且,贯通孔16的内周面的下侧部分成为下侧内周面20。另外,贯通孔侧立起部18的内周面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分别成为纵内周面22A、22B,纵内周面22A、22B通过圆弧状的角R面24A、24B而与下侧内周面20光滑地连接。此外,在纵内周面中,对。
14、配置于车辆前侧的纵内周面标注附图标记22A,对配置于车辆后侧的纵内周面标注附图标记22B,在角R面中,对配置于车辆前侧的角R面标注附图标记24A,对配置于车辆后侧的角R面标注附图标记24B。0032如图6图9所示,片部件30由摩擦阻力比后述的注塑部50小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OM构成。而且,片部件30以覆盖板部件12的贯通孔16的纵内周面22A、角R面24A、以及下侧内周面20的边缘部的方式组装于板部件12参照图9B。具体而言,片部件30形成为截面呈近似倒U字形的柱状,且沿贯通孔16的长边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一端部车辆前侧的端部朝向上侧垂直地弯曲立起。由此,通孔26的内周。
15、部的一部分由片部件30构成。另外,片部件30的呈弯曲状立起的部分成为片部件侧立起部32。0033如图7所示,在片部件30的内侧形成有嵌合凹部34。从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观察,该嵌合凹部34形成为朝向与贯通孔16相反的一侧敞开的凹状,并且在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贯通。另外,嵌合凹部34的截面形状在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上设定为固定形状,以板部件12的贯通孔16的内周边缘部与嵌合凹部34内紧贴的状态进行嵌合。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板部件12的表面12A以及里面12B分别与嵌合凹部34的侧面34A、34B紧贴,且板部件12的贯通孔16的内周面下侧内周面20、角R面24A、以及纵内周面24A与嵌合凹部34。
16、的顶面34C紧贴。因此,构成为当安全带70参照图10在片部件30的表面上滑说明书CN104097604A4/8页6动时,从安全带70作用于片部件30的负载直接传递于板部件12,通过板部件12来抑制因该负载而产生的片部件30的弯曲变形。换句话说,构成为通过板部件12来确保片部件30的强度。0034另外,如图6图9所示,在片部件30的内侧且在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卡合爪36,卡合爪36与构成嵌合凹部34的侧面34B的壁部一体地形成并朝向下侧延伸。而且,在卡合爪36的下端部形成有钩部36A,钩部36A朝向嵌合凹部34的侧面34A侧突出,而与板部件12的下侧的外周部卡合。由此,能够限制片部件。
17、30相对于板部件1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0035并且,片部件30的表面成为作为滑动接触部的滑动面38。从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观察,该滑动面38形成为近似半圆状,并且沿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滑动面38构成为包括沿贯通孔16的下侧内周面20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第一滑动面40、和与片部件侧立起部32对应地配置的第二滑动面42。而且,从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观察,第一滑动面40以覆盖贯通孔16的下侧内周面20的边缘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固定的曲率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另一方面,从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观察,第二滑动面42以覆盖贯通孔16的角R面24A以及纵内周面22A的一部分的边缘部的方式配置,第二。
18、滑动面42的下端与第一滑动面40的长边方向一端连接。而且,将第二滑动面42的车室外侧部分的曲率设定为随着趋向上侧而变小。并且,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主视图中,和第二滑动面42的上端相切的切线与第一滑动面40所成的角度1参照图6以及图8设定为90。0036另外,如图9A所示,当将片部件30组装于板部件12时,在贯通孔16内以使片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跨越板部件12的下侧部分的状态配置片部件30,使片部件30从该状态朝向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前侧并且朝向下侧移动来进行组装图9A的箭头A方向侧。因此,以在主视图中片部件30的片部件侧立起部32收纳于贯通孔16的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一侧的贯通孔侧立起。
19、部18内的方式设定片部件30的外形。0037另外,如图6所示,在片部件30的外周边缘部整周上,形成有片部件侧倾斜面44。换句话说,在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形成有一对片部件侧倾斜面44参照图8。另外,如图1所示,以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的剖视图中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与和片部件侧倾斜面44邻接的滑动面38所成的角度2为钝角的方式使片部件侧倾斜面44倾斜。0038如图2所示,注塑部50由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A等构成。该注塑部50与板部件12以及片部件30一体注塑成型,注塑部50的整体形成为朝向上侧敞开的近似U字形板状。另外,在该状态下,片部件30的滑动面38露出,板部件12的除了安装部14以外的部分都被注塑。
20、部50覆盖。由此,通孔26的内周部由片部件30的滑动面38和注塑部50而构成。0039而且,从未图示的卷绕装置朝向上侧伸出的安全带70从车室外侧向通孔26内插通,卷挂于片部件30的滑动面38,并从通孔26朝向车室内侧伸出。0040并且,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主视图中,沿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的、从通孔26的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后侧的内周面26A至片部件30的第二滑动面42的上端为止的长度L1设定为安全带70的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对这一点进行详述,如图10所示,在将安全带70朝向车辆前侧拉出时,贯穿式固定器10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安全带70从贯穿式固定器10的通孔26朝向车辆前侧伸出。因。
21、此,在滑动面38上滑动的安说明书CN104097604A5/8页7全带70的尺寸W成为安全带70的宽度尺寸的2倍的值。以下示出一个例子,若将安全带70的宽度尺寸规定JIS规格为46MM以上,考虑到尺寸公差而将安全带70的宽度尺寸设定为47MM,则上述的安全带70的尺寸W约为6627MM。因此,在该情况下,通过将沿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的至片部件30的第二滑动面42的上端为止的长度L1设定为例如663MM以上,从而即使将安全带70朝向车辆前方拉出,安全带70也能在第二滑动面42上可靠地滑动。0041另外,如图4所示,在从车辆上侧观察的剖视图中,上述的内周面26A的车室外侧的部分随着从车室内侧趋向车。
22、室外侧而朝向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后侧倾斜。因此,例如,构成为当如上述那样将安全带70朝向车辆前方拉出时,即使在安全带7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与内周面26A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安全带70的拉出力的增加。0042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注塑部50与片部件30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槽部52。该槽部52形成为截面呈近似V字形状,且槽部52的一个侧面由片部件侧倾斜面44构成。即,槽部52以沿着片部件30的外周边缘部的方式延伸。并且,槽部52的另一个侧面成为覆盖部侧倾斜面54,覆盖部侧倾斜面54由注塑部50构成。而且,如图1所示,以在从与槽部52正交的方向槽部52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中覆盖部侧倾斜面。
23、54与和覆盖部侧倾斜面54邻接的注塑部50的表面所成的角度3为钝角的方式使覆盖部侧倾斜面54倾斜。0043这里,对用于形成注塑部50的模具60进行说明。在该模具60形成有用于形成贯穿式固定器10的槽部52的肋62,肋62构成为形成为截面呈近似V字形状,并且包括第一倾斜面64和第二倾斜面66。而且,在从板部件12的正面观察的剖视图中,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倾斜面64所成的角度4设定为比滑动面38与片部件侧倾斜面44所成的角度2小锐角。另外,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倾斜面66所成的角度和覆盖部侧倾斜面54的角度3对应。而且,在形成注塑部50时,将模具60的肋62的顶部配置抵接于片部件30的片。
24、部件侧倾斜面44上。此外,在图1中,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的剖视图中,对于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另一侧车辆后侧的端部的槽部52进行了记载,但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一侧车辆前侧的端部的槽部52也同样地构成。0044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0045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贯穿式固定器10中,安全带70从车室外侧向通孔26内插通,卷挂于片部件30的滑动面38并从通孔26朝向车室内侧伸出。而且,通过乘客拉出安全带70,从而使安全带70在滑动面38上滑动同时从通孔26被拉出。0046例如,如图10所示,当乘客将安全带70朝向车辆前侧拉出时,贯穿式固定器10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安全带70从贯穿式固。
25、定器10的通孔26朝向车辆前侧伸出。此时,即使安全带70靠向车辆前侧,安全带7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也在片部件侧立起部32的第二滑动面42上滑动。0047接下来,对制造贯穿式固定器10的顺序进行说明。在制造贯穿式固定器10时,首先,为了将片部件30组装于板部件12,而将片部件30配置于贯通孔16内。在该状态下,片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以跨越板部件12的下侧部分的方式配置,并且片部件30的片部件侧立起部32配置于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前侧的贯通孔侧立起部18内参照图9A。而且,使片部件30从该状态朝向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一侧并且朝向下侧移动,从而使片部件30的贯通孔16的内周边缘部嵌合于嵌合。
26、凹部34内参照图9B。由此,说明书CN104097604A6/8页8板部件12的表面12A以及里面12B分别与嵌合凹部34的侧面34A、34B紧贴,板部件12的贯通孔16的内周面下侧内周面20、角R面24A、纵内周面22A与嵌合凹部34的顶面34C紧贴。并且,在该状态下,片部件30的卡合爪36的钩部36A与板部件12的下侧的外周部卡合。而且,在片部件30组装于板部件12的状态下,将它们设置于模具60内。0048这里,贯穿式固定器10的槽部52的片部件30侧的侧面成为片部件侧倾斜面44,以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与片部件30的滑动面38所成的角度2为钝角的方式使片部件侧倾斜面44倾斜。而且,若模具60。
27、被合模,则模具60的肋62的顶部配置抵接于片部件30的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上参照图1。由此,通过模具60的肋62来抑制片部件30向长边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该状态下,将注塑部50用的树脂材料朝向模具60内射出,从而能够在使片部件30良好地定位的状态下形成注塑部50。0049另外,由于能够将模具60的肋62的顶部配置于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上,所以即使在形成注塑部50后假设有毛刺产生,该毛刺也配置在槽部52内。由此,能够抑制安全带70在滑动面38上滑动时由该毛刺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能够将模具60的肋62的顶部配置于片部件侧倾斜面44上,所以能够抑制模具60与滑动面38的干涉。由此,能够抑制滑动面38。
28、的损伤、打痕的产生。0050并且,将槽部52的注塑部50侧的侧面作为覆盖部侧倾斜面54而构成,在与槽部52正交的剖视图中,覆盖部侧倾斜面54以其与注塑部50的表面所成的角度3为钝角的方式倾斜。因此,与假设以角度3为90的方式形成覆盖部侧倾斜面54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相对于安全带70的滑动阻力变小。00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具60的肋62的第一倾斜面64的角度4设定为比片部件侧倾斜面44的角度2小,但也可以使第一倾斜面64的角度4与片部件侧倾斜面44的角度2一致。00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部件30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形成有片部件侧立起部32,但在片部件30中也可以省略片部件侧立起部32。
29、。换句话说,也可以使片部件30形成为截面呈近似倒U字形的柱状而省略第二滑动面42。005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上侧观察的剖视图中,通孔26的内周面26A的车室外侧的部分随着从车室内侧趋向车室外侧而朝板部件12的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后侧倾斜。也可以取代此结构,而如图11所示的那样,以切成截面呈近似矩形状的方式形成内周面26A的车室外侧的部分。0054接下来,对于着眼于使安全带70的拉出力降低的片部件30的形状的情况的方式进行说明。0055背景技术以及课题0056在贯穿式固定器中,将片部件组装于金属制的主体部,将片部件以及主体部与覆盖部一体注塑成型。另外,供安全带插通的通孔的内周部由覆盖部和。
30、片部件而构成,并且片部件部由摩擦阻力比覆盖部小的材料构成。而且,若乘客拉出安全带,则安全带一边在片部件上滑动一边被拉出。0057然而,若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则贯穿式固定器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并且安全带从贯穿式固定器的通孔朝向车辆前侧伸出。因此,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使安全带与构成通孔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覆盖部抵接。与此相对,通过将片部件朝向通孔的说明书CN104097604A7/8页9长边方向外侧延伸,能够抑制被朝向车辆前侧拉出的安全带与覆盖部抵接。然而,在该情况下,若片部件的供安全带滑动面积较小,则也存在安全带与覆盖部相抵,使安全带的拉出力增加的问题。0058本方式考虑到上述事实,目。
31、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也能够降低安全带的拉出力的贯穿式固定器。0059结构10060一种贯穿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其由金属制成,且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形成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插通的通孔;片部件,其以覆盖上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主体部,且在朝向车辆组装的状态下构成上述通孔的内周部的下部以及车辆前侧端部,并且该车辆前侧端部朝向上侧弯曲;以及覆盖部,其与上述片部件以及上述主体部一体注塑成型,且覆盖上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的其它部分而与上述片部件一同构成上述通孔的内周部,在将上述片部件朝向上述主体部组装时,使配置于上述贯通孔内的上述片部件朝向车辆前侧并。
32、且朝向下侧移动,来将上述片部件组装于上述主体部。0061结构20062在结构1的贯穿式固定器中,将沿着上述通孔的长边方向的、从上述通孔的车辆后侧的内周面至上述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为止的长度设定为上述安全带的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0063作用效果0064根据上述结构1,通孔的内周部的车辆前侧端部由片部件构成,且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部朝向上侧弯曲。而且,在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情况下,贯穿式固定器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安全带从贯穿式固定器的通孔朝向车辆前方伸出。因此,即使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也由于安全带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与片部件抵接,所以能够降低安全带的拉出力。0065这里,在将片部件。
33、组装于主体部时,将片部件配置在贯通孔内,且使片部件从该状态朝向车辆前侧并且朝向下侧移动来进行组装。因此,使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部的截面成为覆盖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那样的形状,能够使该车辆前侧端部嵌入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因此,在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部中,能够将供安全带滑动的面积设定为较大。结果,能够有效地降低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方拉出时的安全带的拉出力。0066根据上述结构2,将沿着通孔的长边方向的、从通孔的车辆后侧的内周面至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为止的长度设定为安全带的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时的安全带的拉出力。即,如上述的那样,当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时,贯。
34、穿式固定器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安全带从贯穿式固定器的通孔朝向车辆前侧伸出。因此,在片部件上滑动的安全带的尺寸成为安全带的宽度尺寸的2倍的值。因此,通过将沿着通孔的长边方向的、从通孔的车辆后侧的内周面至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为止的长度设定为安全带的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从而即使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也能够使安全带在片部件上可靠地滑动。0067接下来,对着眼于相对于从安全带70作用于片部件30的负载的片部件30的形状的情况的方式进行说明。0068背景技术以及课题说明书CN104097604A8/8页100069在贯穿式固定器中,将片部件组装于金属制的主体部,将片部件以及主体部与树脂材料的覆盖部一。
35、体注塑成型。而且,贯穿式固定器的通孔的内周部由覆盖部和片部件构成,并且片部件部由摩擦阻力比覆盖部小的材料构成。而且,若乘客将安全带拉出,则安全带一边在片部件上滑动一边被拉出。0070然而,若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则贯穿式固定器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并且安全带从贯穿式固定器的通孔朝向车辆前侧伸出。因此,在该情况下,安全带有可能与构成通孔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覆盖部抵接。与此相对,通过使片部件朝向通孔的长边方向外侧延伸,能够抑制被朝向车辆前侧拉出的安全带与覆盖部抵接。此时,优选成为在该延伸的部分中也可确保片部件的强度的构造。0071本方式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
36、拉出,也能够降低安全带的拉出力并且能够确保片部件的强度的贯穿式固定器。0072结构30073一种贯穿式固定器,具备主体部,其由金属制成,且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形成供约束乘客的安全带插通的通孔;以及片部件,其以与上述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紧贴的状态与该内周边缘部嵌合而组装于上述主体部,且在朝向车辆组装的状态下构成上述通孔的内周部的下部以及车辆前侧端部,并且该车辆前侧端部朝向上侧弯曲。0074作用效果0075根据上述结构3,通孔的内周部的车辆前侧端部由片部件构成,且片部件的车辆前侧端部朝向上侧弯曲。而且,在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的情况下,贯穿式固定器朝向车辆前侧倾斜约45,安全带从贯穿式固。
37、定器的通孔朝向车辆前侧伸出。因此,即使乘客将安全带朝向车辆前侧拉出,也由于安全带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与片部件抵接,所以能够降低安全带的拉出力。这里,以主体部的贯通孔的内周边缘部与片部件紧贴的状态,将片部件与该内周边缘部嵌合而组装于主体部。因此,当安全带在片部件上滑动时,从安全带作用于片部件的负载直接朝主体部传递,从而可通过主体部抑制因该负载而引起的片部件的弯曲变形。由此,通过主体部能够确保片部件的强度。说明书CN104097604A101/11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12/11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23/11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34/11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45/11页15图5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56/11页16图6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67/11页17图7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78/11页18图8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89/11页19图9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1910/11页20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2011/11页21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097604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