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2114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7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14366.7

申请日:

1993.11.08

公开号:

CN1091197A

公开日:

1994.08.2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有效期届满IPC(主分类):F24F 11/02申请日:19931108授权公告日:20010509期满终止日期:20131108|||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00

主分类号:

F24F13/00

申请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田圭二; 熊仓正行; 持田顺一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2.11.11 JP 301161/9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董巍;叶恺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由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构成的多台空调机的所有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时进行各机组的地址的自动设定。使多台中的任意一台热源端机组运转,让制冷剂循环之后,判断有温度变化的使用端机组,并开始在该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间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对其他热源端机组,按照同样的办法也可以进行地址的设定。

权利要求书

1: 多台由热源端机组和与热源端机组连接的多个使用端机组构成的分离型空调机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在把该建筑物内所有的热源端机组和所有使用端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起来的空调系统中,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使某一台热源端机组运转时对于检测出温度发生变化的使用端机组,通过信号线自动设定与该运转的热源端机组对应的地址。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的特征在于:地址的自动设定只对运转的热源端机组和检测出温度发生变化的使用端机组开始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该空调机使用将多台热源端机组和多台使用端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的环形通信方式。

    先有的使用环形通信方式的空调机的地址设定,是在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中分别备有地址设定用的开关,利用手动方式来设定各个机组的地址的。

    由于这种先有的地址设定方式是用手动来设定的,所以,进行地址设定时容易发生错误。另外,随着机组数量增多,地址设定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增长。

    作为用一个热源端机组同多个使用端机组对应时地址的自动设定方法,有特开平4-283341号公报发表的专利技术。把该公报发表的专利技术应用于将多台热源端机组同多台使用端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的环形通信方式的空调机时,不能判断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进行地址设定。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在使用环形通信方式地空调机中,可以进行地址自动设定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

    多台由热源端机组和与热源端机组连接的多个使用端机组构成的分离型空调机设置在同一建筑内,在把该建筑物内所有的热源端机组和所有的使用端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起来的空调系统中,本发明是在使某一台热源端机组运转时对于检测出温度变化的使用端机组,通过信号线自动设定与该运转的热源端机组对应的地址。

    另外,地址的自动设定只是运转的热源端机组和检测了温度变化的使用端机组才开始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

    使用这样构成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通过使热源端机组运转,可以判断与该热源端机组对抗的使用端的机组,从而可在所考虑的机组间,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顺序改变运转的热源端机组,便可自动设定所有机组的地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简图;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热源端机组内使用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

    图4是使用端机组内所用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时热源端机组的主要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热源端机组的地址的设定顺序的图;

    图7是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时热源端机组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时的时间流程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1中,1-3是热源端机组,制冷剂配管的连接使得与热源端机组1对应的是使用端机组4,与热源端机组2对应的是使用端机组5-8,与热源端机组3对应的是使用端机组9-16。这些机组1-16用同一条信号线17连接,形成环形通信方式。

    18-27是遥控器,遥控器18控制由热源端机组1和使用端机组4构成的空调机的运转,遥控器19控制由热源端机组2和使用端机组5-8构成的空调机的运转,遥控器20-27分别控制使用端机组9-16的运转。另外,热源端机组3随使用端机组9-16的运转而进行运转。

    在图1中,热源端机组为3台,使用端机组为13台,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组合,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的台数可以任意增减。

    图2是表示由热源端机组2和使用端机组5-8构成的空调机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图中,29,30是制冷剂配管。从压缩机3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通过四通阀32、热源端热交换器33、34、制冷剂配管30、使用端热交换器35、制冷剂配管29和储压器36再回到压缩机31,构成制冷循环。

    从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沿实线箭头方向流动时(四通阀32处于实线状态时),热源端热交换器33,34起冷凝器的作用,使用端热交换器35起蒸发器的作用,使用端机组5进行冷气运转。从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沿虚线箭头方向流动时(四通阀32处于虚线状态时),热源端热交换器33、34起蒸发器作用,使用端热交换器35起冷凝器作用,使用端机组5进行暖气运转。

    37-39是消声器,40是低压开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压力异常降低时启动,完成压缩机31的保护动作。41是高压开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异常升高时起动,完成对压缩机31的保护动作。42,43是分液器,44是防止结冰的线圈,同热源端热交换器33,34组成一体,暖气运转时起冷凝器的作用,防止热源端热交换器33,34结冰。

    使用端机组5(使用端机组6-7具有同样的结构,说明省略)由使用端热交换器35、过滤器45,46和电子膨胀阀47串联连接构成。根据安装着使用端机组5的被调室的负荷大小,电子膨胀阀47可以任意变更其流量和减压量。因此可以得到与负荷大小相适应的制冷能力。

    用这样构成的分离型空调机,和大家熟知的空调机一样,利用使用端的机组可以进行被调室的空调运转,其动作的情况,此处省略。

    图3是用于热源端机组2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图中,48是微处理器,根据内部存储的程序控制热源端机组2的动作。50是接口电路,它能在微处理器48和信号线17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送和接受。

    接口电路50具有同信号线17连接的插接件51(端子SG1,端子SG2),从插接件51输入的信号(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通过保护用热敏电阻52、线圈53(与电容器54构成噪音滤波器)、保护电阻55和双向光耦合器56进行传送。信号使光耦合器56动作,光耦合器56的输出(光敏晶体管的输出)信号输给微处理器48的端子P30。57是光耦合器56的输出用电阻。

    从微处理器48的端子P31输出的信号(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由晶体管58,59进行功率放大后,经过编置电阻60,61驱动输出晶体管62导通/截止(ON/OFF)。晶体管62导通(高电平)时,输出电阻63(插接件51的端子SG1一边)输出高电平电压,同时,通过偏置电阻65,66使晶体管64导通,从而使插接件51的端子SG2的一边降低为地电位。

    因此,通过插接件51可以准确地把由高/低电平的电压差(12V)得到的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输给信号线17。

    这时,微处理器48便从端子P30输入一个和从端子P31输出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将这两个信号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信号是否正确地输出。这两个信号不一致时,并且同信号线17连接的其他机组也输出信号时(重叠其他信号后,将成为不同的信号),即,由于信号的输出发生冲突,所以,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后再输出信号。

    利用这样的结构,微处理器48即热源端机组2通过信号线17可以进行信号的传送和接受。

    67是开关电路,是操作连接的使用端机组的台数、试运转、热源端机组的固有数据等的开关。微处理器48进行扫描,判断该开关的操作状态。

    68是传感器电路,它用来检测压缩机31流过的电流、压缩机31的温度、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制冷剂的高压压力、制冷剂的低压压力、热源端热交换器的温度和大气温度等,并把检测结果输入微处理器48。微处理器48根据这些检测结果进行控制,可以使空调机安全、高效地运转。

    69是地址设定开关,是操作热源端机组的固有地址的开关、自动地址设定的开始、也是不进行自动地址设定(手动地址设定)等的开关。微处理器48进行扫描,判断该开关的操作状态。

    70是电源电路,用来把从商用交流(AC)电源71供给的交流电产生出热源端机组2工作所需要的电源。

    72是驱动电路,它根据微处理器48输出的信号驱动压缩机31、四通阀32和风扇电机等。

    图4是用于使用端机组5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图中,73是微处理器,它根据内部存储的程序控制使用端机组5的动作。74是接口电路,使在微处理器73和信号线17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送和接受。

    接口电路74和图3说明过的接口电路50相同,同样,通过接插件75的端子SG1,SG2与信号线17连接,另外,与微处理器73的端子TXD、PXD连接。因此,微处理器73(使用端机组5)同样可以通过信号线17进行信号的传送和接受。

    76是接口电路,使在微处理器73和遥控器19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送和接受。

    接口电路76具有遥控器19连接的接插件77(端子SG、+12V输出端子、GND端子),从接插件77输入的信号(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经过线圈78(和电容器79构成噪音滤波器)和偏置电阻80,81供给开关晶体管82。晶体管82根据该信号动作,它的输出信号供给微处理器73的端子P81。83是晶体管82的输出电阻。

    从微处理器73的端子P34输出的信号(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由晶体管84进行功率放大后,驱动晶体管85导通/截止。晶体管85导通(高电平)时,输出电阻87(接插件77的端子SG一边)输出高电平电压。86是晶体管84的输出电阻,88是二极管,作接插件77的方向插反时的保护使用。

    因此,通过接插件77可将随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输给遥控器。

    这时,微处理器73从端子P34输入与从端子P81输出的信号相同的信号。比较这两个信号,可以判断信号是否正确地输出。这两个信号不一致时,并且遥控器19同时也输出信号时(信号相互重叠成不同的信号),即,由于信号的输出发生冲突,所以,在延迟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后再输出信号。

    利用这样的结构,微处理器73亦即使用端机组5可以同遥控器19进行信号的传送和接受。

    89是开关电路,是操作所连接的遥控器是否连接、试运转、使用端机组的固有数据等的开关。微处理器73进行扫描,判断这些开关的操作状态。

    90是传感器电路,用来检测使用端热交换器的温度、室内温度等,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入微处理器73。微处理器73根据这些检测结果控制空调机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转。

    91是驱动电路,它根据微处理器73输出的信号驱动风扇电机、电加热器的通电、电子膨胀阀47等。

    92是地址设定开关,是设定不进行自动地址设定(手动地址设定)、手动地址设定时的固有地址等的开关。微处理器73进行扫描,判断该开关的设定状态。

    93是电源电路,用来把从商用交流(AC)电源94供给的交流电变为热源端机组2的工作所需要的电源。

    图5是表示进行地址自动设定时热源端机组的主要动作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在S101步,先开始向全部机组(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供电。然后,当微处理器进行初始化后,在S102步,设定信号(数据=DA,SA,C)。DA是目的地址,SA是源地址,C是控制代码,设定DA=00,SA=00,C=56。C=56表示地址设定。

    在S103步,把SA设定为下一个热源端机组的候补地址。(热源端机组的地址设定为10,20,30,40,……。参见图1)。

    在S104步,将这样设定的数据输给信号线17。同时,将定时器设定为10秒后进入下一步。这时,当判断输出信号发生冲突时,则在不确定的时间(例如将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乘以一定值后的数值)后再进行信号的输出。

    在S105步,S106步,对输出的数据(SA)判断是否已在使用。当已在使用的情况时,由于使用这一SA的热源端机组输出相同的数据(00SA56),所以,在S105步判断是否输入这一数据。当判断为已在使用时,则回到S103步,再输出下一个候补地址的数据。等待10秒钟后(S106步)判断为未使用时,由于这一SA未使用,所以,在S107步将SA作为自己地址进行存储。

    在S108步,S109步,判断自己地址SA是否为10,当SA=10时,将定时器设定为15分,然后进入下一步。由于经过15分钟后(S111步),便自动地开始使用端热交换器的地址设定,所以,可以在考虑了所有热源端机组的地址设定结束的时间后来设定这个时间。

    在S110步,达到15分钟之前,处于信号(数据)的接受状态。在此期间,在S112步,S113步,进行接受信号的检查。接受到数据=000056时,则转移到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SA=10的热源端机组处于其它状态时,该机组的计时达到15分钟时,从该机组输出),接受到数据=00SA56(具有同自身一样的SA值的信号)时,在S114步照原样再次发送接受的信号(表示SA已在使用)。

    在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之前,检查地址的重复设定(信号冲突时,有时在等待时间内会进行重复设定),有重复设定时,再修正地址的设定。

    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按下列循环等待进行,即SA=10时,在S115步输出数据=000056的信号,然后,经过S116步(N=10),执行S117-S119步的程序。即,在S117步,当N值与自身的自己地址(AS)一致时,开始进行具有共同制冷剂配管的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在循环等待的时间内,在S118步判断是否接受到数据=000056(是地址自动设定的信号,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已结束的热源端机组输出该信号,以便进行下一个热源端机组的地址设定动作),接受到这一数据信号时,在S119步,将N值变为下一个候补值,然后回到S117步。

    在S117步,当判断SA=N时,进入S120步,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然后,在S121步,如果所有机组的地址设定都结束时,就开始通常的运转。地址设定的结束,是具有SA=10的自己地址的热源端机组输出的信号(数据=0010C),在进行地址未设定的询问时,如果在指定时间没有回答,则判断为地址设定结束,这时可以输出所有机组地址设定结束的信号。

    图6是表示热源端机组(例如,图1所示的3台的情况)的地址设定过程的图。图中,将热源端机组1-3的初始化顺序规定为热源端机组3、热源端机组2、热源端机组1。

    从热源端机组3输出数据=001056时,在10秒钟以内,从热源端机组2输出数据=001056,所以,热源端机组3接着输出数据=002056。热源端机组1同样在10秒钟以内输出数据=001056,所以,热源端机组2接着输出数据=002056。当热源端机组3在10秒钟以内接受到该信号时,热源端机组3就输出DATA=003056的信号。

    在这个阶段,地址不重复,所以,各个热源端机组的地址设定为指定值。热源端机组1将SA=10存储之后,经过15分钟,输出数据=000056的信号,然后开始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

    图7是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时热源端机组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在S31步,使压缩机运转。在S32步,确认使用端热交换器有温度变化的使用端机组(计数那些接受在一定时间成为地址自动设定模式的使用端机组的输出信号,并加以应答的使用端机组的个数)。这时,输入设定使用端机组的连接台数的开关的设定值。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当进行了开关所设定的台数时,则判断地址设定已结束。

    在S33步,输出地址自动设定开始的信号和该热源端机组的自己地址SA(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设定)后,通知使用端机组已开始地址的自动设定。在下面的说明中,以SA=20(即热源端机组2)为例进行说明。

    在S34步,判断热源端机组是否已接受到信号,接受到信号时,进入S35步。

    在S35步,判断接受的信号的命令(C)是否为56,当满足C=56时,开始地址设定动作。

    在S36步,当接受的信号满足SA=1B,DA=20时,执行S37-S39步的程序。在S37步,选择赋予使用端机组的地址,存储进ADD内。地址选择从未使用的地址内顺序从序号小的开始进行。例如,按21,22,23,直至开关的设定值为止的地址。在S38步,S39步,设定DS,SA,C的值,并将该信号输给信号线17。

    在S40步,接受的信号满足SA=ADD,DA=20时,即先在S37-S39步设定并发送的信号的目的地址和现在接受的信号的源地址一致时,进入S41步,将该信号的源地址作为已经登记的地址登记到存储器内。

    在S42步,判断这样的地址设定动作的次数与用开关设定的使用端机组的台数是否已经相等,若所设定台数的地址设定已结束时,则进入S43步。

    在S43步,向所有使用端机组输出表示地址设定结束的信号后,转到通常的运转。

    图8是表示使用端机组(对任何一台使用端机组均适用)的地址设定动作的流程图。首先,在S1步,判断使用端机组的热交换器的温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压缩机运转时,制冷剂是否流动起来了),热交换器的温度发生变化的使用端机组进行以下的动作。

    在S2步,把表示热交换器有温度变化的信号输给信号线17。在S3步,等待接受热源端机组输出的自动地址设定的开始信号和对应的热源端机组的地址SA(在本例中为20),接受信号以后,开始进行下面的地址自动设定的动作。

    在S4步,进行延迟时间T的设定。该延迟时间是把由温度检测用的A/D变换最初得到的值决定的时间和基本时间加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可以按照各个使用端机组的条件设定不同的延迟时间。

    在S5步,在该时间T内,处于等待状态。即,用定时器进行该延迟时间T的计时,判断时间的经过。

    当经过了延迟时间T时,进入S6,S7步,将地址设定信号从信号线17输出。作为一个例子,地址设定信号由目的地址(DA)=20(热源端机组的SA=20)、源地址(SA)=1B(1B表示地址未定)和命令(C)=56(表示地址设定控制的命令)构成。

    伴随该信号的传送,在S8步,判断信号是否冲突。即,判断其他使用端机组或热源端机组是否同时也进行信号传送。信号冲突时,传送信号将发生变化。该信号的冲突,可由下述方法进行判断,当输出信号时同时也从信号线17接受信号并判断该接受信号和输出信号是否一致。当信号发生冲突时,回到S4步,经过指定的延迟时间后,再次转入上述步骤,进行信号的再发送。

    该动作进行到在S9步判断信号传送结束时为止。

    信号的传送结束之后,在S10,S11步判断在指定的时间S内是否接受信号,未接受信号时,回到S4步,再进行上述步骤。指定的时间S由S11步的定时器进行计时。

    接受信号时,进入S12步,判断接受的信号是否满足SA=20,C=64。

    满足S12步的条件时,在S13步,把接受的信号的DA值作为固有地址存储进存储器ADD内。然后,在S14步,进行DA=20,SA=ADD,C=56的设定。

    在S15-S19步输出这一信号。信号的输出过程和上述过程相同,此处说明省略。

    在S20步,判断这样设定的固有的地址是否同其他使用端机组重复。该判断是根据其他使用端机组传送的信号和存储在存储器ADD内的自己的固有地址是否一致来进行判断的。地址一致时,判断为地址重复,在S21步,清除自己的值,再次向热源端机组请求进行地址设定。当输入了表示从热源端机组输出的地址设定结束的信号时,进入S22步,结束地址设定,开始通常的运转。

    图9是利用图7、图8所示的流程图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自动设定时的时间流程图。在该时间流程图中,热源端机组的地址(AD)为20,由于使用端机组的地址可以在21-24之间任意进行分配,所以,地址AD=21-24的机组同哪一个使用端机组对应,在进行地址设定时不明确。根据遥控器的显示,可以知道分配的地址。

    首先,确认了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已经起动时,各个使用端机组在经过随机决定的延迟时间后,向信号线输出表示地址设定的信号。在图4的时间流程图中,延迟时间(T1-T4)规定为满足T1<T2<T3<T4的关系。

    经过延迟时间T1时,使用端机组向信号线17输出由“201B56”构成的地址设定要求信号。这时,由于热源端机组处于能接受信号的状态,所以,接受对信号线17输出的信号。

    热源端机组根据接受的信号进行地址选择。这时,由于任何一个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还没有设定,所以,选择最小的值“21”作为设定地址。选择了地址后,热源端机组就向信号线17输出以该选择地址为目的地址的地址设定信号。

    输出信号“201B56”的使用端机组在输出该信号后,在指定时间(S)内,处于信号接受的等待状态。在该等待状态中,如果该使用端机组接受到向信号线输出的信号,就把该接受的信号的目的地址作为本机组的固有地址进行登记,并向信号线输出以该地址为源地址的信号“202156”。

    热源端机组通过信号线接受以作为目的地址而选择设定的地址为源地址的信号,确认选择设定的地址作为使用端机组的地址已被设定,为了进行下一个地址设定,转到信号接受的等待状态。

    地址已被设定的使用端机组在接受到表示地址设定结束的信号之前,判断是否发生地址的重复。发生地址重复时,清除自己的地址,再次向热源端机组发出地址的设定要求。发生地址重复的情况是例如热源端机组不能接受使用端机组输出的信号,从而产生了进行地址双重指定的情况。

    在经过延迟时间(T2)后,其他使用端机组向信号线17输出地址设定要求的信号“201B56”,进行同上述一样的地址设定。这时,由于热源端机组已经把使用端机组“21”登记了地址,所以,将下一个地址“22”赋予输出线信号的使用端地址。

    按照同样的方法办理,把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为“23”,“24”,当所有的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结束(由开关设定的使用端机组的台数和进行了地址登记的使用端机组的台数一致时,则判断为地址设定已结束)时,向信号线17输出表示地址设定结束的信号,并开始进行通常的运转。

    延迟时间T1-T4应设定得使上述一连串地址设定过程结束能保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约20mm秒)。

    如上所述,先设定热源端机组的地址,然后以热源端机组为单位使压缩机进行运转,当判断了和该热源端机组对应的使用端机组时,便可以这一设备组为单位进行使用端机组的地址设定。

    在设备组内部的地址自动设定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使用已有的地址设定方法。

    这样,使用本发明的地址自动设定方法,使热源端机组的压缩机运转后,使制冷剂流过使用端机组,可以判别与该热源端机组对应的使用端机组。当选择了由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构成的设备组(空调机)时,可在该设备组内部进行地址设定,所以,可以不考虑其他设备组,在设备组之间进行地址设定时不会发生地址重复。

    即,将多个空调机和同一条信号线连接时,可以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在空调机组之间不会发生地址重复。

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机的地址自动设定方式.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由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构成的多台空调机的所有机组用同一条信号线连接时进行各机组的地址的自动设定。使多台中的任意一台热源端机组运转,让制冷剂循环之后,判断有温度变化的使用端机组,并开始在该热源端机组和使用端机组间进行地址的自动设定。对其他热源端机组,按照同样的办法也可以进行地址的设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