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药为原料药制备的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风湿痹痛是因人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肿大变形,僵直剧痛,层伸不利,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常见的有风湿、类风湿、痛风、腰椎间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及老年性骨关节炎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是其特点,因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较为辣手的疑难病症。
目前国内外对于风湿痹痛的治疗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主要是消炎、止痛、抗风湿。这些对抗疗法既不易根治,且毒副作用很大,常会造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破坏了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再失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该药物治疗风湿痹痛各种典型病痛,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药制备获得的:
全蝎8~15 薏米20~40 过江龙8~15
防风8~15 羌活8~15 独活8~15
五龙根10~20 麝香1~3 甘草3~8
虎刺20~40 当归10~20 川芎10~20
七叶莲8~15 白芥子10~15 黄椒20~40
茵芋2~5 制川乌3~8 秦艽10~15
蜈蚣3~8 白花蛇3~8 制马钱子3~8。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药制备获得的:
全蝎10 薏米30 过江龙10
防风10 羌活10 独活10
五龙根15 麝香1.5 甘草6
虎刺30 当归15 川芎15
七叶莲10 白芥子12 黄椒30
茵芋3 制川乌6 秦艽12
蜈蚣6 白花蛇6 制马钱子6。
可以将上述药物制成药剂学上的任何一种剂型,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本发明优选的剂型是胶囊剂。
将上述各组分制成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上述重量份数的药物混合,研成100~120目地药粉,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制川乌和制马前子均采用药典中方法炮制而成,其中,制川乌是将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加水煮沸4~6小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制成。制马钱子为砂炙马钱子或油炙马钱子。砂炙马钱子是将净马钱子用砂子炒至膨胀,内部棕黄色时取出而得;油炙马钱子是将净马钱子在植物油中炸至膨胀,内部棕黄色时取出而得。
祖国医学的风湿痹痛、顽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但痹症以及顽痹者常较为顽固,屡治乏效者具多,年积久者大有人在,痰浊血瘀所致者也不鲜见,虚实并见,错综复杂。若单用平和之剂,祛风散寒,胜湿通了之法,实难凑效。而在上述基础上,毒药猛剂,虫类搜剔,涤痰化瘀,却常获良效。本发明组方中,防风、七叶莲、薏米、五龙根、秦艽、羌活、独活、过江龙、当归、川芎祛风胜湿,活络止痛;白芥子温化寒痰,消肿散结;虎刺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理一切肿痛风疾;茵芋、黄椒消肿祛挛急,壮筋骨,为疗足软弱,治瘫痪之良药;麝香活血化瘀;制川乌、制马钱子、全蝎、蜈蚣、白花蛇剧毒药品,虫类搜剔,涤痰化瘀,消肿散结,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消肿祛挛急,强壮筋骨,疗手足软弱,消诸骨肿,治瘫痪,祛风散寒,胜湿化痰,活血化瘀,通利关节,迅速止痛,作用持久,疗效巩固,多数病人可以根治。
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择风湿痹痛患者20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200例病例中,男60例,女140例,年龄14~83岁,平均49岁;病程一周~15年。上肢关节合并颈部疼痛112例,下肢关节腰部疼痛88例。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疗标准》风湿痹的诊断依据: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状;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产品,每日3次,每次3~8克(首次服3克,根据病情逐渐增加至8克),早、午、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照《痹症论治学》、《类风湿关节炎》有关内容拟定,分为治愈、好转、未愈。
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
统计治疗结果为:治愈176例,好转1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达到97.5%。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证明,本发明药物治疗风湿痹痛标本兼治,具有确切效果与快速治愈的特点,近期与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西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而且用药量少,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拣净杂质的全蝎120g、薏米250g、过江龙120g、防风120g、羌活80g、独活80g、五龙根100g、麝香20g、甘草50g、虎刺300g、当归200g、川芎200g、七叶莲120g、白芥子100g、黄椒250g、茵芋40g、制川乌50g、秦艽150g、蜈蚣50g、白花蛇50g、制马钱子50g混和均匀,共研成100目的药粉,装入0号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
实施例2
称取拣净杂质的全蝎100g、薏米300g、过江龙100g、防风100g、羌活100g、独活100g、五龙根150g、麝香15g、甘草60g、虎刺300g、当归150g、川芎150g、七叶莲100g、白芥子120g、黄椒300g、茵芋30g、制川乌60g、秦艽120g、蜈蚣60g、白花蛇60g、制马钱子60g混和均匀,共研成120目的药粉,装入0号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
应用例1
患者吕某,17岁。2006年4月3日初诊。
3年前每天走3公里徒步上学,因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始觉指腕关节游走刺痛,逐渐发展至肩、肘关节,1年后刺痛串髋、膝、达踝至足,几年来四处求医,时轻时重,疗效不佳,半年来加重。即诊:全身关节游走疼痛,以双膝、双腕、双手指、双足趾尤甚,对称性肿胀,疼痛难忍,关节变形,呈典型梭形指,晨起僵硬,气候变化,诸证加重,每天服泼尼松150mg,仍不能控制病情。生活不能自理,被迫休学。查体:舌体胖大,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脉弦涩无力。实验室检查血沉80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拍片提示两膝关节轻度脱钙,肌肉萎缩,两侧膑骨上囊、下囊均模糊不清,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气血失调,阻滞日久,痰浊血瘀所致。治宜祛风散寒,胜湿化痰。
每日三次饭后服用本发明药物,开始剂量每次3克,同时服用激素。服用15天后病情稍减,激素减半,加大本发明药物剂量为每次6克。再服15天后,诸证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加大用量为每次8克,激素全部撤掉。以一个月为一疗程,继续服药两个疗程后,疼痛肿胀消失,四肢活动自如,生活可以自理。继续服药三个疗程,诸证皆悉,恢复学业。查血沉5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拍片提示:未见关节明显骨质改变。为巩固疗效,每年冬春服用三个疗程,连服3年。追访至今,病未复发。
应用例2
患者张某,女,现年45岁。2006年1月6日初诊。
患坐骨神经痛并腰椎增生8年,表现为转身行走均十分困难,右侧腰胯挚痛,腿不能伸,形体消瘦,食欲不振,经长期牵引、按摩、针灸等均效果不佳。2006年1月18日始每日三次饭后服用本发明药物,开始剂量每次3克,服3天后病情稍减,加大剂量至每次6克,服用6个月后痊愈,能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至今没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