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5175117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64883.6

申请日:

2014.11.20

公开号:

CN104479320A

公开日:

2015.04.01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8L 69/00申请公布日:2015040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L 69/00申请日:20141120|||公开

IPC分类号:

C08L69/00; C08L55/02; C08L25/10; C08L51/04; C08K13/02; C08K3/22; C08K5/5435; C08K5/5419

主分类号:

C08L69/00

申请人:

苏州新区佳合塑胶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学功

地址: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路158-13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代理人:

董建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特征在于: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ABS树脂40-48%,增韧剂1-3%,色粉0.5-2%,抗氧化剂0.1-0.8%,偶联剂0.2-0.9%,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解决了使用者因材料老化而造成使用成本增加的问题,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制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特征在于:其组成 按重量百分比为:ABS树脂40-48%,增韧剂1-3%,色粉0.5-2%, 抗氧化剂0.1-0.8%,偶联剂0.2-0.9%,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 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 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 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 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 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热 塑性弹性体30-40%,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0-30%,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0-1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 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化铈 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 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氧 化锌10-15%,氧化钛20-30%,二氧化铈30-50%。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 塑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 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 化ABS/PC塑料。
背景技术
ABS树脂(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强度高、易于加工成型的热 塑型高分子材料结构。ABS树脂是丙烯腈、1,3-丁二烯和苯乙烯三 种单体的接枝共聚物。它的分子式可以写为(C8H8·C4H6·C3H3N) x,但实际上往往是含丁二烯的接枝共聚物与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 混合物,其中,丙烯腈占15~35%,丁二烯占5~30%,苯乙烯占40~ 60%,乳液法ABS最常见的比例是A:B:S=22:17:61,而本体法ABS 中B的比例往往较低,约为13%。ABS是本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 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一个综合力学性能十分优秀的塑料品种,不 仅具有良好的刚性、硬度和加工流动性,而且具有高韧性特点,可以 注塑、挤出或热成型。大部分汽车部件都是用注塑成型方法加工的, ABS树脂的优点是隔音性好、比PP更美观,特别适用于使用温度较 为严格的部件。ABS树脂是汽车中使用仅次于聚氨脂和聚丙烯的第 三大树脂。ABS树脂可用于车内和车外部外壳,方向盘、导油管及 把手和按钮等小部件,车外部包括前散热器护栅和灯罩等。
ABS树脂容易加工,加工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好,容易涂装、 着色,还可以进行喷涂金属、电镀、焊接和粘接等二次加工性能,可 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包括各种办公和消费性电子/电器,办公 电器包括电子数据处理机、办公室设备。
PC是指聚碳酸酯,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 根据酯基的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 其中由于脂肪族和脂肪族-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机械性能较低,从而限 制了其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目前仅有芳香族聚碳酸酯获的了工业 化生产。由于聚碳酸酯结构上的特殊性,现已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增 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
ABS树脂的抗氧化性能并不太好。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ABS树 脂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 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塑料,其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ABS树脂40-48%,增 韧剂1-3%,色粉0.5-2%,抗氧化剂0.1-0.8%,偶联剂0.2-0.9%,余 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 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 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 热塑性弹性体30-40%,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0-30%,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0-15%。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 化铈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 为:氧化锌10-15%,氧化钛20-30%,二氧化铈30-50%。
进一步地,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具有很强的抗氧化 性能,解决了使用者因材料老化而造成使用成本增加的问题,可以广 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制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审查员能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技术内容及其达到 的技术效果,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 是,以下各实施例仅能用来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 制。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ABS树脂40-48%,增韧剂1-3%,色粉0.5-2%,抗氧化剂0.1-0.8%, 偶联剂0.2-0.9%,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 米材料。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丁 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 中的混合物。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 体30-40%,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20-30%,丙 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0-15%。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化铈纳米颗 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氧化锌 10-15%,氧化钛20-30%,二氧化铈30-50%。
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 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1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ABS树脂40%,增韧剂1%,色粉0.5%,抗氧化剂0.1%,偶联剂0.2%, 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丁 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 中的混合物。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 体30%,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20%,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0%。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化铈纳米颗 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氧化锌 10%,氧化钛20%,二氧化铈30%。
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 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2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ABS树脂45%,增韧剂2%,色粉1%,抗氧化剂0.5%,偶联剂0.6%, 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丁 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 中的混合物。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 体35%,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25%,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3%。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化铈纳米颗 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氧化锌 13%,氧化钛25%,二氧化铈40%。
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 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3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ABS树脂48%,增韧剂3%,色粉2%,抗氧化剂0.8%,偶联剂0.9%, 余量为PC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丁 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 中的混合物。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苯乙烯-丁二烯热塑性弹性 体40%,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30%,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5%。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氧化钛、二氧化铈纳米颗 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氧化锌 15%,氧化钛30%,二氧化铈50%。
所述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 乙氧基硅烷。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布了本发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664883.6 (22)申请日 2014.11.20 C08L 69/00(2006.01) C08L 55/02(2006.01) C08L 25/10(2006.01) C08L 51/04(2006.01) C08K 13/02(2006.01) C08K 3/22(2006.01) C08K 5/5435(2006.01) C08K 5/5419(2006.01) (71)申请人 苏州新区佳合塑胶有限公司 地址 215129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路 158-136 号 (72)发明人 蒋学功 (74)专利代理机构 。

2、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224 代理人 董建林 (54) 发明名称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 树脂 40-48, 增韧剂 1-3, 色粉 0.5-2, 抗氧 化剂 0.1-0.8, 偶联剂 0.2-0.9, 余量为 PC 树 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具 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 解决了使用者因材料老化 而造成使用成本增加的问题, 可以广泛应用于汽 车内饰件的制作。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

3、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7932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CN 104479320 A 1/1 页 2 1.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 树脂40-48, 增韧剂1-3, 色粉0.5-2, 抗氧化剂0.1-0.8, 偶联剂0.2-0.9, 余量为 PC 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增韧 剂为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4、 丁二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丙烯 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增韧剂 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30-40,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 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0-30,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10-15。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氧 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汽车内饰。

5、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 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0-15, 氧化钛 20-30, 二氧化铈 30-50。 6.根据权利要求 1-5 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偶联剂为 -(2,3- 环氧丙氧 )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79320 A 2 1/3 页 3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化工材料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背景技术 0002 ABS 树。

6、脂 ( 丙烯腈 - 苯乙烯 - 丁二烯共聚物, ABS 是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的首字母缩写 ) 是一种强度高、 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结构。ABS 树脂是丙烯腈、 1, 3- 丁二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的接枝共聚物。它的分子式可以写为 (C8H8 C4H6 C3H3N)x, 但实际上往往是含丁二烯的接枝共聚物与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 混合物, 其中, 丙烯腈占 15 35, 丁二烯占 5 30, 苯乙烯占 40 60, 乳液法 ABS 最 常见的比例是 A:B:S 22:17:61, 而本体法 ABS 中 B 的比例往往较低, 约为 13。AB。

7、S 是本 世纪 40 年代发展起来的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 是一个综合力学性能十分优秀的塑料品种, 不仅具有良好的刚性、 硬度和加工流动性, 而且具有高韧性特点, 可以注塑、 挤出或热成型。 大部分汽车部件都是用注塑成型方法加工的, ABS 树脂的优点是隔音性好、 比 PP 更美观, 特 别适用于使用温度较为严格的部件。ABS 树脂是汽车中使用仅次于聚氨脂和聚丙烯的第三 大树脂。 ABS树脂可用于车内和车外部外壳, 方向盘、 导油管及把手和按钮等小部件, 车外部 包括前散热器护栅和灯罩等。 0003 ABS 树脂容易加工, 加工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好, 容易涂装、 着色, 还可以进行喷 涂金属、。

8、 电镀、 焊接和粘接等二次加工性能, 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 包括各种办公和 消费性电子 / 电器, 办公电器包括电子数据处理机、 办公室设备。 0004 PC 是指聚碳酸酯, 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 根据酯基的结构可 分为脂肪族、 芳香族、 脂肪族 - 芳香族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脂肪族和脂肪族 - 芳香族聚碳 酸酯的机械性能较低, 从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目前仅有芳香族聚碳酸酯获 的了工业化生产。由于聚碳酸酯结构上的特殊性, 现已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 的通用工程塑料。 0005 ABS 树脂的抗氧化性能并不太好。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 ABS 树脂的应用 。

9、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 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 氧化 ABS/PC 塑料, 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 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 树脂 40-48, 增韧剂 1-3, 色粉 0.5-2, 抗氧化剂 0.1-0.8, 偶联剂 0.2-0.9, 余量为 PC 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 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

10、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30-40,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20-30,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说 明 书 CN 104479320 A 3 2/3 页 4 共聚物 10-15。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的 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0-15, 氧化钛 20-30, 二氧化铈 30-50。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偶联剂为-(2,3-环。

11、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 基硅烷。 0013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 : 0014 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 解决了使用 者因材料老化而造成使用成本增加的问题, 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制作。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为了审查员能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技术内容及其达到的技术效果, 下 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 应当说明的是, 以下各实施例仅能用来解释本发 明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6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 ABS/PC 塑料,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 树脂 40-48, 增韧剂 1。

12、-3, 色粉 0.5-2, 抗氧化剂 0.1-0.8, 偶联剂 0.2-0.9, 余量为 PC 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0017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 三元共聚物、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0018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30-40,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0-30,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10-15。 0019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

13、的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物。 0020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0-15, 氧化钛 20-30, 二氧化铈 30-50。 0021 所述偶联剂为 -(2,3- 环氧丙氧 )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0022 实施例 1 0023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树脂40, 增 韧剂1, 色粉0.5, 抗氧化剂0.1, 偶联剂0.2, 余量为PC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 氧化物的纳米材料。 0024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 三元共聚物、 丙。

14、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0025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30, 甲基 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0,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10。 0026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物。 0027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0, 氧化钛 说 明 书 CN 104479320 A 4 3/3 页 5 20, 二氧化铈 30。 0028 所述偶联剂为 -(2,3- 环氧丙氧 )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

15、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0029 实施例 2 0030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树脂45, 增 韧剂2, 色粉1, 抗氧化剂0.5, 偶联剂0.6, 余量为PC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 化物的纳米材料。 0031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 三元共聚物、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0032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35, 甲基 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25, 丙烯腈 - 丁二烯 - 。

16、苯乙烯共聚物 13。 0033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物。 0034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3, 氧化钛 25, 二氧化铈 40。 0035 所述偶联剂为 -(2,3- 环氧丙氧 )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0036 实施例 3 0037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抗氧化ABS/PC塑料, 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ABS树脂48, 增 韧剂3, 色粉2, 抗氧化剂0.8, 偶联剂0.9, 余量为PC树脂 ; 所述抗氧化剂为金属氧 化物的纳米材料。 0038 所述增韧剂为苯乙烯 - 丁二。

17、烯热塑性弹性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 三元共聚物、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集中的混合物。 0039 所述增韧剂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苯乙烯 - 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40, 甲基 丙烯酸甲酯 - 丁二烯 -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30,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15。 0040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为氧化锌、 氧化钛、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物。 0041 所述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材料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 : 氧化锌 15, 氧化钛 30, 二氧化铈 50。 0042 所述偶联剂为 -(2,3- 环氧丙氧 )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0043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布了本发明, 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采取等同替换 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4479320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