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盒.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7408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097408A21申请号201410123960722申请日20140328201308484120130415JP201308483920130415JPB41J15/04200601B41J32/0020060171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72发明人新关真理子加藤努远西寿子法塔夏岩本匡司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李亚车文54发明名称带盒57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盒,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带盒(30)具备盒壳体(31)。在盒壳体中设置有第一带区域(。
2、400)。在第一带区域中对卷绕了管状带(57)的带辊(571)进行容纳。沿第一带区域的外周设置有壁部(501)。壁部形成从带辊延伸的管状带的传送路径。在壁部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引导部(505)。引导部(505)以与带辊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管状带接触。在壁部和引导部之间设置有壁部(502、503、504)。壁部(502)设置于沿着虚拟线(523)的位置。虚拟线连接壁部(501)和壁部(504)。壁部(501、502、504)与管状带的一面相对。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2页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2页附图8页10申请。
3、公布号CN104097408ACN104097408A1/2页21一种带盒,包括盒壳体,具有上表面、底面、前表面、以及在与所述前表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带容纳区域,是在所述盒壳体内对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辊进行容纳的区域;第一壁部,是沿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形成从所述带辊延伸的所述带的传送路径,所述第一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面是所述带的一面;引导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带容纳区域中的所述带辊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带的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面是。
4、所述带的另一面;第二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壁部形成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二端部;第三壁部,以所述带作为间隔而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的相反侧,所述第三壁部形成所述传送路径,第三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三端部;以及第四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四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在沿着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的直线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三端部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所述上下方向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
5、或2所述的带盒,其中,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比所述带辊的卷绕中心靠近后方处将所述带从所述带辊拉出,并且,所述第三端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带辊的所述卷绕中心靠近后方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四壁部是圆筒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三壁部是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的滚柱,所述上下方向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带是能够热收缩的管。7一种带盒,包括长方体状的盒壳体,具有上表面、底面、前表面、以及在与所述前表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带容纳区域,是在所述盒壳体内对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
6、带辊进行容纳的区域;臂部,沿传送路径中与所述前表面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将所述带引导到排出口,所述臂部包含所述前表面的一部分;色带卷绕卷轴,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臂部和所述带容纳区域之间,所述色带卷绕卷轴构成为卷绕用于向所述带进行打印的墨带,所述带容纳区域和所述色带卷绕卷轴权利要求书CN104097408A2/2页3位于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一对角线连接所述盒壳体的一对角部;路径形成部,设置于沿着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位置,所述路径形成部是形成所述带的所述传送路径的部位;以及隔壁,设置于所述色带卷绕卷轴和所述带辊之间,所述隔壁从所述路径形成部沿所述外周的一部分而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其。
7、中,还包括辊,设置于位于第二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所述第二对角线与所述第一对角线交叉,所述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开口部,所述上下方向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所述辊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盒壳体的前侧;以及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盒壳体中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上的所述两个角部中的另一角部,其中,所述隔壁沿着连接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线而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盒,其中,还包括第一壁部,是沿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形成从所述带辊延伸的所述带的传送路径,所述第一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面是所述带的。
8、一面;引导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带容纳区域中的所述带辊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带的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面是所述带的另一面;第二壁部,以所述带作为间隔而设置于所述路径形成部的相反侧,所述第二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壁部形成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二端部;以及第三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三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三端部,其中,所述路径形成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二端部设置于沿着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
9、三端部的直线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路径形成部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所述上下方向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比所述带辊的卷绕中心(572)靠近后方处将所述带从所述带辊拉出,所述路径形成部位于比所述带辊的所述卷绕中心靠近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三壁部是圆筒状。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带是能够热收缩的管。权利要求书CN104097408A1/12页4带盒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容纳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盒。背。
10、景技术0002公知有容纳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盒。在日本特开平839908号公报中记载的带盒在盒壳体内具备带容纳区域。在带容纳区域中容纳有带辊,该带辊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将带从带辊拉出,并沿传送路径传送。在传送路径中设置引导部,其与带辊的容纳量无关。引导部与带接触。在带辊和引导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壁部。多个壁部形成带的传送路径。0003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206916号公报中记载的带盒具备第一带容纳部和色带卷绕卷轴。在第一带容纳部中容纳有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辊。色带卷绕卷轴对已经使用于对带打印后的墨带进行卷绕。0004在日本特开平839908号公报所记载的带盒中,位于带辊和引导部。
11、之间的多个壁部中的、与带的相同面相对的壁部呈锯齿形排列。由此,在带与多个壁部接触的情况下,存在带容易沿着壁部弯曲而使带和壁部之间的摩擦力变大的情况。由此,存在带不能够被顺畅地传送的可能性。0005在日本特开2011206916号公报记载的带盒中,存在带的卷绕较缓慢而带辊的直径膨胀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带辊与色带卷绕卷轴接触而使带辊难于旋转的可能性。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一个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顺畅地传送带的带盒。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带辊变得难于旋转的带盒。0007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包括盒壳体、带容纳区域、第一壁部、引导部、第二壁部、第三壁部和第四壁部。盒壳体具有上表面、。
12、底面、前表面、以及在与所述前表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带容纳区域是在所述盒壳体内对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辊进行容纳的区域。第一壁部是沿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形成从所述带辊延伸的所述带的传送路径。所述第一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面是所述带的一面。引导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带容纳区域中的所述带辊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带的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面是所述带的另一面。第二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壁部形成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壁部具有。
13、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二端部。第三壁部以所述带作为间隔而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的相反侧。所述第三壁部形成所述传送路径。第三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三端部。第四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四壁部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四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在沿着将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连接的直线的位置。说明书CN104097408A2/12页50008在该情况下,与带的第一面相对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第四端部沿将第一端部和第四端部连接的直线而排列。由此,即使在所传送的带与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四壁部接触的情况下,带也难于弯曲。因此,能够防止第一。
14、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四壁部与带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09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所述第三端部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所述上下方向也可以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三端部是圆柱状,因此即使带与第三壁部接触,也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10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比所述带辊的卷绕中心靠近后方处将所述带从所述带辊拉出。所述第三端部也可以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带辊的所述卷绕中心靠近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第三端部位于比带辊的卷绕中心靠近前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第三端部和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较短。由。
15、此,如果带辊的容纳量发生变化,则带辊的直径变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带的传送路径的变动也被限定在第三端部和第二壁部之间的较短距离内。因此,带的传送路径的变动变小。因此,即使在带辊的容纳量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11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所述第四壁部也可以是圆筒状。在带与第四壁部接触的情况下,带和第四壁部的摩擦力变小。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12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所述第三壁部也可以是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的滚柱。所述上下方向也可以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与第三壁部不旋转的情况相比,在带与第三壁部接触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对带。
16、进行传送。0013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所述带也可以是能够热收缩的管。在该情况下,例如,与热敏带等相比,带的韧度变强。如果带的韧度变强,则带变得易于与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四壁部接触,但是利用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四壁部使带难于弯曲。因此,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14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包括盒壳体、带容纳区域、臂部、色带卷绕卷轴、路径形成部和隔壁。盒壳体是具有上表面、底面、前表面以及在与所述前表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的长方体状。带容纳区域是在所述盒壳体内对卷绕了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的带辊进行容纳的区域。臂部沿传送路径中的与所述前表面平行地延伸的部分而将所。
17、述带引导到排出口。所述臂部包含所述前表面的一部分。色带卷绕卷轴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臂部和所述带容纳区域之间。所述色带卷绕卷轴以卷绕用于向所述带进行打印的墨带的方式构成。所述带容纳区域和所述色带卷绕卷轴位于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一对角线连接所述盒壳体的一对角部。路径形成部设置于沿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位置。所述路径形成部是形成所述带的所述传送路径的部位。隔壁设置在所述色带卷绕卷轴和所述带辊之间。所述隔壁从所述路径形成部沿所述外周的一部分而延伸。0015在该情况下,隔壁将色带卷绕卷轴和带辊之间隔开。由此,能够防止色带卷绕卷轴和带辊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带辊难以旋转。由此,能够切实地将带从带辊拉出。
18、。因此,能够确保打印质量。0016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还包括辊和第二开口部。辊也可以设置于位于第二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所述第二对角线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对角线交叉。所述辊也可以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开口部。所述上下方向也可以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说明书CN104097408A3/12页6面相对的方向。所述辊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也可以露出到所述盒壳体的前侧。第二开口部也可以在所述盒壳体中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上的所述两个角部中的另一角部。所述隔壁也可以沿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的线而设置。因此,例如,在将带盒安装在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设置于盒安装部的两个轴。
19、对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进行引导并且将带盒安装于盒安装部。隔壁沿着连接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线,因此,通过隔壁,使带盒的重心靠近连接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线。由此,在利用两个轴对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进行引导并且安装于盒安装部的情况下,带盒的姿势稳定。因此,在将带盒安装于盒安装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带盒倾斜的可能性。0017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还包括第一壁部、引导部、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第一壁部也可以是沿所述带容纳区域的外周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也可以形成从所述带辊延伸的所述带的传送路径。所述第一壁部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带的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面也可以是所述带的一。
20、面。引导部也可以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壁部靠近所述传送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引导部也能够以与所述带容纳区域中的所述带辊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引导部也可以与所述带的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面也可以是所述带的另一面。第二壁部也能够以所述带作为间隔而设置于所述路径形成部的相反侧。所述第二壁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壁部也可以形成所述传送路径。所述第二壁部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二端部。第三壁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三壁部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端即第三端部。所述路径形成部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一端。所。
21、述第二端部也可以设置于沿着将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连接的直线的位置。0018在该情况下,与带的第一面相对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第三端部沿着将第一端部和第三端部连接的直线而排列。由此,即使所传送的带与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三壁部接触的情况下,带也难以弯曲。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第三壁部与带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因此,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19在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路径形成部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所述上下方向是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相对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即使带与路径形成部接触,也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20在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也可以。
22、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比所述带辊的卷绕中心靠近后方处将所述带从所述带辊拉出。所述路径形成部也可以位于比所述带辊的所述卷绕中心更靠近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路径形成部位于比带辊的卷绕中心更靠近前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从带辊拉出的带与路径形成部之间的距离较短。如果带被消耗,则带辊的直径变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带的传送路径的变动也变小。因此,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21在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壁部是圆筒状。在带与第三壁部接触的情况下,带和第三壁部的摩擦力变小。因此,能够顺畅地对带进行传送。0022在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带是能够热收缩的管。。
23、在该情况下,例如,与热敏带等相比,带的韧度变强。因此,如果带辊中的带的卷绕松弛,则即使为了传送而对带进行牵引,带的松弛也难以消除。由此,带辊和色带卷绕卷轴接触的可能性变说明书CN104097408A4/12页7高。可是,利用隔壁能够防止色带卷绕卷轴和带辊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带辊变得难以旋转。由此,能够切实地将带从带辊拉出,从而能够确保打印质量。0023以下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附图说明0024图1是处于盒盖6被打开的状态下的带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0025图2是用于对带盒30以及盒安装部8进行说明的立体图。0026图3是安装有管式的带盒30的盒安装部8的俯视图。0027图4是用于。
24、对管状带57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图。0028图5是用于对管状带57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图。0029图6是用于对管状带57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图。0030图7是拆卸了上壳体311的状态的管型的带盒30的俯视图。0031图8是第二带支撑孔66、壁部504以及支撑轴584的周边的纵剖面图。0032图9是下壳体312的俯视图。0033图10是下壳体312的立体图。0034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带盒3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对于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打印装置1以及带盒3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左上侧、上侧、下侧分别作为带打印装。
25、置1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将图2的右下侧、左上侧、右上侧、左下侧、上侧、下侧,分别作为带盒30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容纳在带盒30中的各种带(例如热敏纸带、打印带、双面胶带、薄膜带、后述的管状带57)总称为带。将容纳在带盒30中的带的种类(例如带宽、打印方式、带色、字符色等)总称为带种类。0037参照图1图3,对带打印装置1进行说明。在图2以及图3中,图示了形成盒安装部8的周围的侧壁。图2以及图3是示意图,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图中所示的侧壁描绘得比实际厚。图2所示的包含齿轮91、93、94、97、98、101的齿轮组实际上由腔体811的。
26、底面覆盖而被隐藏。出于对这些的齿轮组进行说明的需要,在图2中未示出腔体811的底面。在图3以及图7中带盒30的上壳体311被拆卸。0038针对带打印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带打印装置1是一台能够使用热敏式(THERMALTYPE)、接收器式(RECEPTORTYPE)、层叠式(LAMINATETYPE)和管式(TUBETYPE)等各种带盒的通用的带打印装置。热敏式带盒具备热敏纸带。接收器式带盒具备打印带和墨带。层叠式带盒具备双面胶带、薄膜带和墨带。管式带盒具备管状带和墨带。0039如图1所示,带打印装置1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盖2。在主体盖2上表面的前部配置键盘3。键盘3包含字符键和功能键。
27、。在键盘3的后侧设置显示器5。显示器5能够对通过键盘3输入的字符(文字、数字以及图形等)等进行显示。在显示器5的后侧设置盒盖6。盒盖6在更换带盒30(参照图2)时开闭。0040盒盖6是俯视大致长方形状的盖部。盒盖6由主体盖2的背面上方的左右两端部说明书CN104097408A5/12页8轴支撑。盒盖6能够在未图示的封闭位置和图1所示的开放位置之间转动。在主体盖2的内部设置盒安装部8。盒安装部8是能够安装或拆卸带盒30的区域。当盒盖6位于封闭位置时,盒盖6被盒安装部8所覆盖遮蔽。当盒盖6处于开放位置时盒安装部8露出。0041在主体盖2的左侧面后方设置有排出狭缝111。排出狭缝111将打印结束的带。
28、从盒安装部8排出。在盒盖6的左侧面设置排出窗112。在将盒盖6封闭的情况下,排出窗112使排出狭缝111露出到外部。0042参照图2,针对盒盖6下的主体盖2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盒安装部8包含腔体811以及角支撑部812。腔体811是以与盒壳体31的底面302的形状大致对应的方式凹陷设置且具有平面状的底面的凹部。角支撑部812是从腔体811的外缘水平地延伸的平面部。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情况下,角支撑部812对带盒30的周缘的下表面进行支撑。0043在角支撑部812的两个位置设置两个定位销102、103。具体来说,在腔体811的左侧设置定位销102。在腔体811的右侧设置定位。
29、销103。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情况下,定位销102、103分别被插入到在盒壳体31的底面302上设置的销孔(未图示)。此时,定位销102、103在带盒30的周缘部的左右位置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对带盒30进行定位。0044在盒安装部8的前部设置头支架74。头支架74搭载热敏头10。热敏头10具备发热体(未图示)。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情况下,头支架74插入到头插入部39中(参照图3)。在盒安装部8的外侧(在图2中为右上侧)配置带驱动电动机23。带驱动电动机23是步进电动机。在带驱动电动机23的驱动轴的下端固定齿轮91。齿轮91经由开口与齿轮93啮合。齿轮93与齿轮94啮合。齿。
30、轮94与齿轮97啮合。齿轮97与齿轮98啮合。齿轮98与齿轮101啮合。0045在齿轮94的上表面竖立设置色带卷绕轴95。色带卷绕轴95是能够相对于色带卷绕卷轴44安装或拆卸的轴体。在齿轮10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带驱动轴100。带驱动轴100是能够相对于带驱动辊46的孔部461安装或拆卸的轴体。0046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状态下,带驱动电动机23以逆时针方向对齿轮91进行旋转驱动。该情况下,经由齿轮93、齿轮94,色带卷绕轴95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色带卷绕轴95对安装于色带卷绕轴95的色带卷绕卷轴44进行旋转驱动。进而,齿轮94的旋转经由齿轮97、齿轮98、齿轮101而被传递到带。
31、驱动轴100,带驱动轴10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带驱动轴100对安装于带驱动轴100的带驱动辊46进行旋转驱动。0047在盒安装部8的右侧后部竖立设置引导轴120。引导轴120是能够插入带盒30的引导孔47或从带盒30的引导孔47拆卸的轴体。引导轴120包含直径不同的两个轴部(大直径轴部120A以及小直径轴部120B)和锥形部120。大直径轴部120A是构成引导轴120的基部侧的轴部。大直径轴部120A在引导轴120中直径最大。小直径轴部120B是构成引导轴120的前端侧的轴部。小直径轴部120B比大直径轴部120A直径小。锥形部120是设置于大直径轴部120A和小直径轴部120B之间的轴部。
32、。锥形部120具有轴径从大直径轴部120A侧向小直径轴部120B侧逐渐缩小的锥形面。0048如图3所示,在头支架74的前侧设置有臂状的压板支架12。以轴支撑部121为中心以使压板支架12能够摇动的方式对压板支架12进行轴支撑。在压板支架12的前端侧,说明书CN104097408A6/12页9以使压板辊15以及可动传送辊14能够旋转的方式对压板辊15以及可动传送辊14进行轴支撑。压板辊15与热敏头10相对并能够与热敏头10接触或分离。可动传送辊14能够与安装于带驱动轴100的带驱动辊46相对并与带驱动辊46接触或分离。0049在压板支架12上连接有图示以外的释放杆。释放杆与盒盖6的开闭连动而沿左。
33、右方向移动。如果将盒盖6开放,则释放杆向右方向移动,压板支架12向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在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上,压板支架12从盒安装部8分离。因此,人们能够将带盒30相对于盒安装部8安装或拆卸。利用图示以外的螺旋弹簧一直对压板支架12向待机位置弹性施力。0050如果将盒盖6封闭,则释放杆向左方向移动,压板支架12朝着打印位置(未图示)而向后方向移动。在打印位置上,压板支架12与盒安装部8接近。具体来说,在将管式的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情况下,压板辊15经由管状带57和墨带60而按压热敏头10。同时,可动传送辊14经由管状带57而对带驱动辊46进行按压。在打印位置上,带打印装置1能够使用安。
34、装于盒安装部8的带盒30而进行打印。0051如图3所示,在排出狭缝111(参照图1)的右侧设置切割机构17。切割机构17将打印结束带50在预定位置切断。切割机构17具有固定刃18和移动刃19。移动刃19与固定刃18相对而能够沿前后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移动。0052参照图4图6,对打印结束的管状带57(即,打印结束带50)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图4表示在两个位置打印有字符“线缆A”的管状带57被切割机构17切断并从排出狭缝111排出后的打印结束带50。管状带57是将收缩面59和非收缩面58接合的筒状、长条状的带。收缩面59是由因加热而热收缩的原材料形成的面。非收缩面58是由不因加热而收缩的原材料。
35、形成的面。管状带57以非收缩面58成为印刷面且收缩面59成为背面的方式被压扁为扁平状的状态,卷绕在第一带卷轴40。印刷结束的管状带57从带盒30排出后,以如图4所示的方式被展开。如图5所示,在展开为筒状的管状带57中插通作为安装对象物的线缆80。其后,利用干燥机等对插通有线缆80的管状带57进行加热。由此,如图6所示,管状带57的收缩面59收缩,将管状带57固定于线缆80的侧面81。0053参照图2、图7图10,对带盒30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中,图示了将容纳在内部的带类结构以及卷轴类结构拆卸后的盒壳体31。0054针对带盒3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带盒30是通过对容纳于内部的带的种类、。
36、以及墨带的有无等适当地进行变更而能够安装于前述的热敏式、接收器式、层叠式等的通用盒。在图2以及图7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安装于管式的带盒30。0055如图2所示,带盒30具备作为其框体的盒壳体31。盒壳体31在整体上是在俯视视角下具有圆角的角部的大致长方体状(箱型)。盒壳体31包括上壳体311和下壳体312。下壳体312包括底板306。底板306形成盒壳体31的底面302。上壳体311包括上板305,固定在下壳体312的上部。上板305形成盒壳体31的上表面301。0056在本实施方式的盒壳体31中,上板305以及底板306的周缘整体由形成侧面的周壁所包围。然而,并不一定必须在由周壁对上板305。
37、以及底板306的周缘整体进行包围。例如,也可以在周壁的一部分(例如背面)设置使盒壳体31内露出的开口部。也可以在面对着开口部的位置,设置将上板305以及底板306连接的凸起(BOSS)。0057盒壳体31具有四个角部321324,其与带盒30的带种类无关。四个角部321说明书CN104097408A7/12页10324的宽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相同。在以下说明中,将左后方的角部称为第一角部321,将右后方的角部称为第二角部322,将右前方的角部称为第三角部323,将左前方的角部称为第四角部324。第一第三角部321323以在俯视视角中呈直角的方式从盒壳体31的侧面向外侧方向突出。在第四角部。
38、324中,排出引导部49设置于拐角,因此不呈直角。角部321324的下表面是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时由角支撑部812支撑的部位。0058在盒壳体31设置四个支撑孔6568。支撑孔6568对安装于盒壳体31内的卷轴类结构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撑。在以下说明中,将设置于盒壳体31的左侧后部、右侧后部、右侧前部的孔部,分别称为第一带支撑孔65、第二带支撑孔66、色带支撑孔67。将在俯视视角中设置于第一带支撑孔65和色带支撑孔67之间的孔部称为卷绕卷轴支撑孔68。0059第一带支撑孔65对第一带卷轴40(参照图3以及图7)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撑。色带支撑孔67对色带卷轴42(参照图3以及图7)能够旋转地进。
39、行支撑。卷绕卷轴支撑孔68对色带卷绕卷轴44(参照图3以及图7)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撑。在色带卷绕卷轴44的下部安装离合弹簧340(参照图3以及图7)。离合弹簧340是螺旋弹簧。离合弹簧340防止因色带卷绕卷轴44逆转而使得由色带卷绕卷轴44卷绕的墨带60松弛。虽然未图示,但是例如在盒壳体31是层叠式的情况下,第二带支撑孔66对第二带卷轴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撑。在第二带卷轴卷绕作为打印介质的薄膜带。0060如图8所示,第二带支撑孔66包含上带支撑部66A和下带支撑部66B。上带支撑部66A是上板305呈圆形状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下带支撑部66B是底板306呈圆形状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上带支撑部66A以及下。
40、带支撑部66B设置于与盒壳体31的上下方向对应的位置。0061上带支撑部66A在俯视视角中的中央部具备轴孔582。轴孔58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板305。在下带支撑部66B的俯视视角中的中央部竖立设置朝着上方延伸的支撑轴584。支撑轴584的上端嵌入到轴孔582,从而将上带支撑部66A和下带支撑部66B连接。在下带支撑部66B的上端面设置壁部504(参照图8以及图10)。壁部504是沿下带支撑部66B的周缘而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0062如图3、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在盒壳体31内设置第一带区域400、第二带区域410、第一色带区域420以及第二色带区域440。第一带区域400以及第二带区域4。
41、10是分别能够容纳带的区域。第一带区域400是与第一角部321相邻且俯视呈大致圆形的区域。第一带区域400几乎占据盒壳体31内的左半部分。第二带区域410是与第二角部322相邻且俯视呈大致圆形的区域。第二带区域410设置于盒壳体31内的右后部。0063第一色带区域420是能够容纳未使用的墨带60的区域。第一色带区域420与第三角部323以及头插入部39相邻。第一色带区域420设置于盒壳体31内的右前部。第二色带区域440是能够对使用于打印后的墨带60(以下,称为使用结束的墨带60)进行容纳的区域。第二色带区域440在盒壳体31内设置于第一带区域400和第一色带区域420之间。第二色带区域440。
4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臂部34和第一带区域400之间。第一带区域400、第二色带区域440以及第一色带区域420位于第一对角线521(参照图3以及图7)上。第一对角线521将作为一对角部的第一角部321和第三角部323连接。支撑孔6568(参照图2)在俯视视角中分别设置于第一带区域400、第二带区域410、第一色带区域420、第二色带区域440的大致中央部。说明书CN104097408A108/12页110064在第二色带区域440的右侧且第二带区域410的前侧设置盒矩形孔681、682。盒矩形孔681、682是俯视视角中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的一对孔。盒矩形孔681、682各自的周围由从下壳体。
43、312的底板306向上方延伸的壁限定。一对盒矩形孔681、682以预定的间隔在左右上排列而配置。盒矩形孔681位于盒矩形孔682的左方。在一对盒矩形孔681、682相互面对的壁面上设置开口(未图示)。0065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管式的带盒30的情况下,在第一带区域400对卷绕了管状带57的带辊571进行容纳。在第二带区域410不容纳带。在第一色带区域420对卷绕了墨带60的色带卷轴42进行容纳。在第二色带区域440容纳色带卷绕卷轴44。色带卷绕卷轴44卷绕用于打印后的墨带60。0066在前后方向上比带辊571的卷绕中心572靠近后方处从带辊拉出管状带57。在图3以及图7所示的带盒30中,管状。
44、带57被从带辊571的右后部向右前方拉出。管状带57的传送路径至少由壁部501、502、503、504以及引导部505形成。壁部501沿第一带区域400的外周设置。壁部501从下壳体312的底板306向上方延伸。更详细地说,壁部501从比第一带区域400的后侧稍靠近右侧向右斜后方呈圆弧状设置。壁部501的右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随着朝向右侧而逐渐减小(参照图10)。0067引导部505是对盒矩形孔681进行限定的壁的右后角部。引导部505位于比壁部501更靠近传送路径的下游侧。引导部505以与第一带区域400中的带辊571的容纳量无关的方式与管状带57接触。壁部502设置于壁部501和引导部505。
45、之间。更详细地说,壁部502从比第二带区域410的左侧稍稍靠近后方经由后侧到右前侧呈圆弧状设置。壁部502的左部位于壁部501和引导部505之间。壁部502的左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随着朝向左侧而逐渐减小(参照图10)。壁部502的右前侧的端部与盒矩形孔682的左后部连接。0068在沿着第一带区域400的外周的位置且以位于传送路径的管状带57作为间隔而在壁部502的相反侧设置壁部503。壁部503包括圆柱部513和隔壁516。圆柱部513是壁部503的右端部。圆柱部513位于第一带区域400的右侧。圆柱部513从下壳体312的底板306向上方延伸。0069隔壁516从圆柱部513沿第一带区域400。
46、的外周延伸。第二对角线(未图示)与第一对角线521交叉。第二角部322和第四角部324位于第二对角线上。隔壁516沿着虚拟线522。虚拟线522将设置于第四角部324的带驱动辊46的孔部461和设置于第二角部322的引导孔47连接。更详细地说,虚拟线522从孔部461朝着引导孔47而向右后方延伸。隔壁516从左端部沿虚拟线522呈圆弧状向右后方延伸,并在盒壳体31的中央部与虚拟线522交叉,沿虚拟线522向右后方延伸。隔壁516的后端部与壁部506的后端部成为一体。壁部506沿第二带区域410的外周设置。壁部506呈圆弧状从第二带区域410的左侧到前侧设置。0070将壁部501、壁部502、壁。
47、部504中的与沿传送路径传送的管状带57相对的一端分别称作端部511、512、514。端部511、512、514沿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10)。圆柱部513是壁部503中的与沿传送路径传送的管状带57相对的一端。端部511、512、514与管状带57的一面(图4的收缩面59)相对。圆柱部513和引导部505与管状带57的另一面(图4的非收缩面58)相对。端部512设置在将端部511和端部514连接的虚拟线523上。换言之,端部511、512、514沿虚拟线523排列。说明书CN104097408A119/12页120071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盒壳体31的右前角落部即第一色带区域420的右前侧竖。
48、立设置弯曲部533。从带辊571拉出的管状带57的传送路径在引导部505弯曲,并通过盒矩形孔681、682之间向弯曲部533延伸。弯曲部533是使管状带57的传送路径沿第一色带区域420的外周呈锐角状弯曲的销。向盒壳体31的右前角落部传送的带经由弯曲部533而向盒壳体31的左前角落部传送,并被引导到后述的臂部34内。0072如图2、图3、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在盒壳体31的前表面设置半圆槽84。半圆槽84是在俯视视角中大致半圆状的槽部。半圆槽84遍及盒壳体31的上下方向而设置。半圆槽84是在将带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8时以使压板支架12的轴支撑部121不与盒壳体31干扰的方式设置的退避部。。
49、0073盒壳体31的前表面壁中的从半圆槽84向左延伸的部分是臂前表面壁35。在从臂前表面壁35向后方分离的位置遍及上下方向而设置的壁部是臂背面壁37。由臂前表面壁35以及臂背面壁37在前后方向上限定且从带盒30的右前部向左方延伸的部位是臂部34。臂前表面壁35的左端部向后方弯曲。在臂前表面壁35和臂背面壁37的左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间隙是排出口341。0074从臂背面壁37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且与臂背面壁37平行地延伸的周壁是头周壁36。由臂背面壁37和头周壁36限定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带盒30的俯视大致长方形状的空间是头插入部39。在带盒30的前表面侧设置露出部77。头插入部39经由露出部77而在带盒30的前表面侧也与外部相连。在头插入部39插入头支架74。头支架74对热敏头10进行支撑。0075在头插入部39的左侧设置有分离部61。分离部61是在露出部77的带传送方向下游侧将用于打印的管状带57和墨带60分离的部位。分离部61包括限制构件361、362以及色带引导壁38等。0076如图2、图9、以及图10所示,在分离部61的左侧(即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辊支撑孔64。在辊支撑孔64的内侧能够旋转地轴支撑带驱动辊46(参照图2)。带驱动辊4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前侧的面露出到盒壳体31的外部,并与管状带57接触。0077如图2、图3、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