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512413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2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168036.4

申请日:

2017.03.21

公开号:

CN106817977A

公开日:

2017.06.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C 7/00申请日:20170321|||公开

IPC分类号:

A01C7/00; A01C5/04; A01C5/06; A01G27/00

主分类号:

A01C7/00

申请人:

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德峰; 陈佳峰; 尤匡标; 徐一成

地址:

318000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区块B区块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代理人:

王官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上设浇水覆土输送带、浇水支架和覆土支架,浇水支架上设指式浇水装置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支架上设覆土装置,指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与浇水支架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水泵的出水管,第一蓄水槽中设第一缓冲层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前侧制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板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与浇水支架相连接,第二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第二蓄水槽中设第二缓冲层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覆土装置包括覆土支架之间设覆土输送带,覆土支架上设覆土料斗。

权利要求书

1.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9),在机架上设置
浇水覆土输送带(49)、浇水支架(41)和覆土支架(51),浇水支架上设置指式浇水装置(42)
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装置(52),所述覆土装置(52)的前侧设置1—3
组指式浇水装置(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装置的后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
(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所述的指式浇水装置(42)包括第一蓄水槽(421),第一蓄水
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422)与浇水支架(41)相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一
蓄水槽中设置第一缓冲层(423),第一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
的前侧制有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424),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425),所述的板式浇水
装置(43)包括第二蓄水槽(431),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432)与浇水支架(41)相连
接,第二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二蓄水槽中设置第二缓冲层(433),第二缓冲层的
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434),所述的覆土装置(52)
包括覆土支架(51)之间设置覆土输送带(53),覆土输送带经电机带动,覆土支架上设置覆
土料斗(5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
土支架(51)后侧的机架(9)上设置覆土刷平支架(64),在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
轴(65),覆土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覆土刷平转轴上设置覆土刷毛(6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缓冲层(423)和第二缓冲层(433)为海绵材料制成。

说明书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精量播种机,特别是涉及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
构。

背景技术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是种植机械化,水稻种子机械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水稻机
插秧,机插秧成功的关键是育秧。通常水稻机插秧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水稻播种流水线播
种大多为全自动播种机,全自动播种机的流程可分为基质输送、装盘、播种、覆土、浇水和出
盘等主要环节,生产速度快,效率高,用工省。已有水稻播种机的浇水系统几乎均采用水泵
供水和管道水孔喷水。这种管道开出水孔,在水泵的作用下使水从出水孔喷射出,由于喷射
的水压较大,喷射出的水容易将基质和种子冲散,造成种子分布不均匀、基质表面坑坑洼洼
不平整,种子上面的覆土过多或过少影响种子均匀、出苗。如果喷射的水压较小,管道上的
出水孔很细,容易被水中沙子等杂质堵住,影响浇水效果。并且已有水稻播种机的浇水系统
有的仅有1道浇水装置,造成浇水不足,达不到种子出苗的蓄水要求,造成部分不能出苗。有
的虽然有2道浇水装置,但2道浇水装置相距太近,也不能满足水稻种子出苗蓄水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满足播种流水线在浇水
中基质、种子原位不易移动,确保种子均匀性,同时满足种子出苗的水分需要,使种子能充
分吸收水份,避免水流冲散基质,有利于种子生长的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
构。

本发明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在机架上设置浇水覆土输送带、浇水支架和覆土支架,浇水支架上设置指式浇水装置
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装置,所述覆土装置的前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
置和/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装置的后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和/或板式浇水装置,所
述的指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与浇水支架相连接,第
一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一蓄水槽中设置第一缓冲层,第一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
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的前侧制有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
隙,所述的板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二蓄水槽,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与浇水支架相连
接,第二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二蓄水槽中设置第二缓冲层,第二缓冲层的上端与
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所述的覆土装置包括覆土支架之
间设置覆土输送带,覆土输送带经电机带动,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料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当育秧盘中播完种子
后,育秧盘被输送至浇水覆土输送带上,浇水覆土输送带带动育秧盘向前移动,此时先由浇
水装置对育秧盘进行浇水。浇水装置分为指式浇水装置和板式浇水装置,将指式浇水装置
设置在第一组(根据需要,也可将板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
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一蓄水槽中,由于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缓冲层相接触,第一缓冲层
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
第一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一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条(如同
手指)向下流出,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对水进行导向,使水流形成条形向下流动,各个水条正
好与育秧盘中的一排穴位相对应,水条向下流入育秧盘的穴位中,实现秧盘基质和种子浇
水。在第一次浇水后,育秧盘被浇水覆土输送带继续向前输送至覆土装置的下方,动力带动
覆土输送带运行,覆土输送带将覆土料斗内的基质向前输送,当基质运行至覆土输送带的
端部时,基质便向下落入正在运行的育秧盘上,由基质对种子进行覆盖。覆土后的育秧盘继
续移动至浇水装置位置,此时的浇水装置为板式浇水装置(根据需要,也可以为指式浇水装
置),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二蓄水槽中,由第二缓冲层可对出水
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二蓄水
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二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板向下流动,导水
板为一整片结构,其相对于导水条水流更大,因此对覆土后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起到
足量的浇水作用,使基质保持湿润。本方案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一是通
过在覆土前先浇一次水,在覆土后再浇一次水,从而使种子和基质都能充分吸收水份;二是
指式浇水装置和板式浇水装置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能减少水泵出水管输出水的冲
击力和水波,使第一、第二蓄水槽中水面尽量保持平静,并结合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和导水
板,当水从导水条或导水板流出时与育秧盘越接近,这样水对基质的冲击力就越小,从而避
免水流冲散基质;三是在覆土前采用指式浇水装置,使流出的水正好与育秧盘的每个穴位
相对应,这样水流正好流入穴位中,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份,而覆土后采用板式浇水装
置,板式浇水装置的水流较大、较广,使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得到浇灌,保证基质的湿
润。

本发明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所述的覆土支架后侧的机架上设
置覆土刷平支架,在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轴,覆土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覆土刷
平转轴上设置覆土刷毛。在覆土后,由覆土刷毛对育秧盘的上端面进行刷平,使育秧盘上端
面保持平整。所述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为海绵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指式浇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板式浇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板式浇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覆土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轴和覆土刷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如图1—图6所示,其特
征在于:包括机架9,在机架上设置浇水覆土输送带49、浇水支架41和覆土支架51,浇水支架
上设置指式浇水装置42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装置52,所述覆土装置52
的前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装置的后侧设置1—3组指
式浇水装置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所述的指式浇水装置42包括第一蓄水槽421,第一蓄
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422与浇水支架41相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一蓄
水槽中设置第一缓冲层423,第一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的前
侧制有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424,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425,所述的板式浇水装置43包
括第二蓄水槽431,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432与浇水支架41相连接,第二蓄水槽连
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二蓄水槽中设置第二缓冲层433,第二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
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434,所述的覆土装置52包括覆土支架51之间设置
覆土输送带53,覆土输送带经电机带动,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料斗54。当育秧盘中播完种子
后,育秧盘被输送至浇水覆土输送带49上,浇水覆土输送带带动育秧盘向前移动,此时先由
浇水装置对育秧盘进行浇水。浇水装置分为指式浇水装置42和板式浇水装置43,将指式浇
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根据需要,也可将板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由水泵将水从水桶
中抽出,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一蓄水槽421中,由于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缓冲层423相接
触,第一缓冲层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蓄水槽中
的水面平稳。当第一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一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
着导水条424(如同手指)向下流出,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对水进行导向,使水流形成条形向下
流动,各个水条正好与育秧盘中的一排穴位相对应,水条向下流入育秧盘的穴位中,实现秧
盘基质和种子浇水。在第一次浇水后,育秧盘被浇水覆土输送带49继续向前输送至覆土装
置52的下方,动力带动覆土输送带53运行,覆土输送带将覆土料斗54内的基质向前输送,当
基质运行至覆土输送带53的端部时,基质便向下落入正在运行的育秧盘上,由基质对种子
进行覆盖。覆土后的育秧盘继续移动至浇水装置位置,此时的浇水装置为板式浇水装置43
(根据需要,也可以为指式浇水装置),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二蓄
水槽431中,由第二缓冲层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
持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二蓄水槽中431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二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
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板434向下流动,导水板为一整片结构,其相对于导水条水流更大,因
此对覆土后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起到足量的浇水作用,使基质保持湿润。本方案水稻
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一是通过在覆土前先浇一次水,在覆土后再浇一次水,
从而使种子和基质都能充分吸收水份;二是指式浇水装置42和板式浇水装置43的第一缓冲
层423和第二缓冲层433能减少水泵出水管输出水的冲击力和水波,使第一、第二蓄水槽
421、431中水面尽量保持平静,并结合向下伸长的导水条424和导水板434,当水从导水条或
导水板流出时与育秧盘越接近,这样水对基质的冲击力就越小,从而避免水流冲散基质;三
是在覆土前采用指式浇水装置42,使流出的水正好与育秧盘的每个穴位相对应,这样水流
正好流入穴位中,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份,而覆土后采用板式浇水装置43,板式浇水装置
的水流较大、较广,使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得到浇灌,保证基质的湿润。所述的覆土支
架51后侧的机架9上设置覆土刷平支架64,在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轴65,覆土刷
平转轴经动力带动,覆土刷平转轴上设置覆土刷毛66。在覆土后,由覆土刷毛66对育秧盘的
上端面进行刷平,使育秧盘上端面保持平整。所述的第一缓冲层423和第二缓冲层433为海
绵材料制成。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水稻播种机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上设浇水覆土输送带、浇水支架和覆土支架,浇水支架上设指式浇水装置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支架上设覆土装置,指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与浇水支架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水泵的出水管,第一蓄水槽中设第一缓冲层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前侧制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板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与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