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5083998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52283.8

申请日:

2013.10.08

公开号:

CN104703906A

公开日:

2015.06.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6B 13/24申请日:20131008|||公开

IPC分类号:

B66B13/24; B66B13/08

主分类号:

B66B13/24

申请人:

李虎渊

发明人:

李虎渊

地址:

韩国首尔市

优先权:

10-2012-0113099 2012.10.11 KR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31

代理人:

张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用传导性波导片,设于电梯门的表面,用于检测人体的电流,上述电梯门位于分别设在电梯轿厢及楼层平台的轿厢框架和楼层平台框架之间,并借助由控制单元控制的门驱动马达的驱动来进行开闭;控制单元,若通过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检测到电流,则判断该电流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以及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边缘一侧,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借助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被点亮,来向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照射光。根据本发明,若在电梯门或楼层平台等的框架角部部分附着传导性波导片来与手相接触而检测到人体的电流,则强制性地控制电梯门,来防止手被夹在电梯门和框架之间而受伤的情况,并向传导性波导片照射光,使得使用人员在视觉上对夹手具有警惕,还能够给予视觉上的警惕。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
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设于电梯门(100)的表面,用于检 测人体的电流,上述电梯门(100)位于分别设在电梯轿厢(1)及楼 层平台(2)的轿厢框架(10)和楼层平台框架(20)之间,并借助由 控制单元(40)控制的门驱动马达(30)的驱动来进行开闭;
控制单元(40),若通过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检测到电 流,则判断该电流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以及
第一发光二极管(150),设置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 的边缘一侧,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借助上述控制单元(40)的 控制被点亮,来向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照射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中,由塑料材料和 碳粉相混合而成的导电性波导片的下部面形成有光扩散部(13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由多个发光二极管(150a、150b)构 成,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设有下部形成有折射槽的注意事 项显示部(139),
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控制单元(40)点亮发光二极管(150a), 使得光通过注意事项显示部(139)扩散,在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上 述控制单元(40)点亮发光二极管(150b),使得光向整个光扩散部 (132)扩散。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轿厢框架(10)和楼层平台框架(20)的角 部设有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在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 导片(140)的边缘一侧设有用于向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 0)照射光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52)。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中,在非传导性波 导片(134)的表面形成有导电层(136),上述非传导性波导片(134) 为在由塑料材质形成的薄膜的下部面形成有光扩散部(134a)的通常 结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若断开商用电源(200)的电源供给,则上述控制单 元(40)接收电池(202)的电源,来点亮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的光扩散部(132) 的下部面还形成有印刷层(132b)。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的另一侧边缘还设 有与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相对应的第三发光二极管(160)。

说明书

说明书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更详细地, 涉及如下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用防夹手装置,上述防夹手装置控制 层门或轿厢门的开闭,来防止在电梯的层门或轿厢门开放的过程中因 夹手而受伤的情况,并且,显示视觉信息,使得使用人员在视觉上对 夹手具有警惕。
背景技术
通常,电梯包括:电梯轿厢,在乘客搭乘于电梯轿厢内部的状态下, 沿着向垂直方向形成于建筑物内部的电梯井向上下方向移动,并移动乘 客;用于产生规定动力的马达及拽引机;以及控制单元,根据乘客的按 钮操作来控制上述马达及拽引机,从而使上述电梯轿厢向相应的楼层移 动。
并且,在设于如上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设有选择性地被开闭 的轿厢门,在建筑物的各楼层的平台设有层门,上述层门可与上述轿厢 门相联动地进行开闭,并使乘客相对于相应的楼层上下。
此时,层门在与楼层平台框架之间存在缝隙,以顺利执行层门的开 闭,当乘客为了搭乘电梯而在楼层平台等待时,在将手放在层门的缝隙 周围的状态下,若未意识到层门打开,则因不能及时从层门将手拿开, 导致手被夹在层门和楼层平台框架之间的缝隙而受伤。尤其,在小孩的 情况下,由于注意力差,因而手被夹在楼层平台框架和层门之间而受伤 的安全事故的担忧多。
当然,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曾提出韩国公开实用新型第20-2010-0 010939号。其涉及电梯的防夹手装置,上述电梯的防夹手装置用于防止 乘客的手或异物等被夹在电梯门,上述电梯门由轿厢门及层门设置于固 定部内而构成,上述固定部由上部框架、左侧框架及右侧框架构成,在 与上述层门及轿厢门的外面相对应的上述上部框架的两端部侧内壁面 分别设有一对上部框架左侧传感器及上部框架右侧传感器,上述上部框 架左侧传感器及上部框架右侧传感器由向下侧垂直发出检测光的物体 反射式传感器构成,并且,在与上述层门及轿厢门的外面相对应的上述 上部框架中央的内壁面分别设有一对上部框架中央传感器,上述上部框 架中央传感器由向下侧垂直发出检测光的物体反射式传感器构成,从而 能够防止当电梯门进行开闭工作时,乘客的手或各种异物等被夹的情 况。
但是,就上述韩国公开实用新型而言,具有通过检测光的检测来检 测手或异物的结构,例如,即使在对门的开闭无影响的箱子或包等接近 于门的情况下,也检测这一情况来任意控制门的开闭,因而在特定状况 下的强制性的门的开闭频繁出现,从而不仅对乘客带来不便,而且需要 在上部框架等设置多个传感器,因而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韩国公开实用新型的问题,曾提出日本公 开特许公报特开第2009-515798号。其涉及门组件,在门板22或前侧 壁板24的表面或边缘面设有由导电膜等形成的传感器30、30’、32, 在门框架部件26也设有相同结构的传感器34。因此,若手与门板22 或前侧壁板24的表面或边缘面相接触来检测到人体的电流,则强制性 地控制门板22或前侧壁板24的开闭,从而防止手被夹在电梯门和框架 之间而受伤的情况。
但是,上述韩国公开实用新型存在如下问题:只是在检测到人体时, 开闭门来防止受伤而已,并不向门直接提供警告或紧急状态等的视觉信 息,从而在因电梯停电而导致灭灯的情况下,难以判别乘客本人所站的 位置,而使得乘客慌张等。
另一方面,就通常的电梯而言,为了防止依靠门,并防止超载,根 据“电梯设施安全管理法”强制性地要求在离层门和轿厢门的下端170~ 180cm的高度附着印有“请勿触摸”、“依靠有坠落危险”的注意事项 贴纸。但是,这种注意事项贴纸存在如下问题:制作之后需要附着于轿 厢门和所有楼层的层门,因而附着很多注意事项贴纸所需费用高,由于 附着的注意事项贴纸的丢失及毁损等,维持管理所需的费用和人力投入 所需的时间长,也使电梯的美观变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利用波导片 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若手与作为电梯门的层门或轿厢门的表 面相接触来检测到人体的电流,则强制性地控制电梯门的开闭,来防 止手被夹在电梯门和框架之间而受伤,并且,在门等的表面直接显示 视觉信息,从而以可迅速且沉着对应的方式进行诱导。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 夹手安全装置,即使在因电梯停电而导致轿厢内部灭灯的情况下,乘 客也可容易判别门的位置等,并且,无需在门附着注意事项贴纸等, 从而能够防止美观变差,并显示多种图案等视觉信息。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 的防夹手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用传导性波导片,设于电 梯门的表面,用于检测人体的电流,上述电梯门位于分别设在电梯轿 厢及楼层平台的轿厢框架和楼层平台框架之间,并借助由控制单元控 制的门驱动马达的驱动来进行开闭;控制单元,若通过上述门用传导 性波导片检测到电流,则判断该电流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以及第一 发光二极管(LED),设置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边缘一侧,上述 第一发光二极管借助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被点亮,来向上述门用传导 性波导片照射光。
此时,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中,由塑料 材料和碳粉相混合而成的导电性波导片的下部面形成有光扩散部。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由多个发光二极 管构成,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设有下部形成有折射槽的注意事项 显示部,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控制单元点亮发光二极管,使得光 通过注意事项显示部扩散,在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上述控制单元点 亮发光二极管,使得光向整个光扩散部扩散。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轿厢框架和楼层平台框架的角 部设有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在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 边缘一侧设有用于向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照射光的第二发光 二极管。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中,在非传 导性波导片的表面形成有导电层,上述非传导性波导片为在由塑料材 质形成的薄膜的下部面形成有光扩散部的通常结构。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若断开商用电源的电源供给,则上述 控制单元接收电池的电源,来点亮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光扩散部 的下部面还形成有印刷层。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另一侧边缘 还设有与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相对应的第三发光二极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若在电梯门或楼层平台等的框架角部部分附着传导 性波导片来与手相接触而检测到人体的电流,则强制性地控制电梯门, 来防止手被夹在电梯门和框架之间而受伤的情况,并向传导性波导片 照射光,使得使用人员在视觉上对夹手具有警惕,还能够给予视觉上 的警惕。
并且,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传导性波导片形成多种形 态的光扩散部,从而不仅提高电梯内部的美观,而且在紧急时期,也 能够借助传导性波导片来照射光,从而在停电状态下,电梯内部有使 用人员的情况下,也能够判别门的位置等,从而不慌张且沉着地进行 对应。
并且,本发明还具有如下效果:在传导性波导片显示以往的注意 事项贴纸、注意事项显示部,从而能够改善电梯门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 而示出的楼层平台侧立体图。
图2为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 而示出的电梯轿厢内部立体图。
图3为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 而示出的电梯的剖视图。
图4为用于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的控制框图。
图5为为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结构而示 出的整体立体图。
图6为为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结构而示 出的局部立体图。
图7为为了说明图6所示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截面结构而示出 的图。
图8为为了说明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结构而 示出的剖视图。
图9为为了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结构而 示出的立体图。
图10为为了说明图9所示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截面结构而示出 的图。
图11为为了说明本发明还一实施例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结构而 示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详细记述的实施例,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利 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的特征。
根据图1至图7,在用于向建筑物的垂直方向移动的电梯装置中, 在建筑物的各楼层平台及电梯轿厢1设有用于由乘客上下的电梯门10 0。
这种电梯门100包括:轿厢门110,设置于电梯轿厢1;以及层门 120,设置于各楼层平台2的电梯口,以便与上述轿厢门110相联动地 进行开闭。
此时,上述轿厢门110及层门120分别位于分别设在楼层平台2 及电梯轿厢1内部的轿厢框架10和层框架20之间,并借助门驱动马 达30的驱动来进行开闭。
当然,上述门驱动马达30根据控制单元40的控制来控制开闭。
在这种电梯设有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
本发明的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包括:门用传导 性波导片130,设于电梯门100的表面,用于检测人体的电流;控制单 元40,若通过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检测到电流,则判断该电流 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以及第一发光二极管150,设置于上述门用传导 性波导片130的边缘一侧,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借助上述控制单 元40的控制被点亮,来向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照射光。
此时,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附着于轿厢门110和层门120 的表面,且在由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PE,polyethylene)、 聚酰亚胺(PI,polyimide)、聚氨酯(PU,polyurethane)等塑料材质 形成的薄膜的下部面形成有上述光扩散部132,是按规定的重量比率混 合塑料材料和碳粉而成的导电性波导片。并且,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 导片130的边缘一侧设有用于向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照射光的第一 发光二极管150。当然,优选地,在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的边缘 形成有反射光的反射面131。
这种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的光扩散部132通过在需要光的折射 的区域以维持规定间隔的方式稠密地形成四棱锥形状的折射槽132a来 实现,并防止这种折射槽132a以贯通的方式形成于门用传导性波导片 130。此时,上述折射槽132a倾斜45°,从而可使光恒定折射。
尤其,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的光扩散部132能够以数字、 文字、图形、记号、图案、花纹等的多种形态形成,作为一例,可代 替必须在电梯门100附着的警告贴纸等,从而能够防止使电梯的美观 变差,并向电梯使用人员提供可呈现电梯轿厢内部的装饰效果的多种 图案等的视觉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即使在因电梯停电 而导致轿厢内部灭灯的情况下,乘客也可容易判别电梯门100的位置 等,这种第一发光二极管150作为由保护罩151包围的结构,平时, 在利用商用电源200来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点亮,但在断开电源供给 的紧急时期,接收借助商用电源200充电的电池202的电源来点亮。
此时,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50由多个发光二极管150a、150b形 成,在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设有用于告知“请勿触摸”、“依靠有 坠落危险”的注意事项显示部139。上述注意事项显示部139与光扩散 部132相同,通过在下部形成折射槽来构成。尤其,在注意事项显示 部139的折射槽部位印刷多种颜色或者附着薄膜,来演出与实际注意 事项的贴纸相似的颜色。
并且,在电梯正常运行时,控制单元40点亮发光二极管150a,使 得光始终通过注意事项显示部139来扩散,在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 上述控制单元40点亮发光二极管150b,使得光向整个光扩散部132扩 散。
若断开商用电源200,则这种控制单元40接收电池202的电源来 点亮第一发光二极管150。这种情况下,由于设有用于检测是否供给商 用电源200的电流检测部(未图示),因而控制单元40持续监视是否 供给商用电源200,若断开商用电源200的供给,则点亮第一发光二极 管150。
另一方面,优选地,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附着于离作为电 梯门100的轿厢门110及层门120的下部50cm以上的高度。
另一方面,在上述轿厢框架10和楼层平台框架20的角部还设有 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此时,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 40为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相同的结构。并且,在上述框架角 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边缘一侧设有用于向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 波导片140照射光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52。
更详细地,在轿厢框架10和楼层平台框架20的角部附着有上述 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由保护罩153包围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 52设置于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上侧边缘。当然,优选 地,在上述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边缘形成有反射光的反射 面131、132。
如此,可附着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 140,从而不用重新更换现有的电梯,也可简单地施工。
若在以上的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 0中检测到电流,则在控制单元40中判断该电流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 从而控制门驱动马达30,并点亮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及第二发光二极 管152,来告知电梯使用人员这一情况。由此,借助上述门用传导性波 导片130的光扩散部132扩散光,从而向电梯门100、轿厢框架10和 楼层平台框架20显示规定的视觉信息。
即,若在驱动门驱动马达30来开放电梯门100的过程中,在上述 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或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中检测到电流, 则上述控制单元40将门驱动马达30的驱动停止规定时间(例如,1~ 2秒钟),并以正常开放电梯门100的方式控制门驱动马达30的驱动, 并且,若在关闭电梯门100的过程中检测到电流,则驱动门驱动马达3 0来开放电梯门100之后,以将开放状态维持规定时间(例如,1~2 秒钟),再重新正常关闭的方式控制门驱动马达30的驱动,在检测到 人体的情况下,点亮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52,从而 向使用人员进行视觉警告。
并且,在上述楼层平台框架20的一侧设有扬声器50,若在门用 传导性波导片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中检测到电流,则 上述控制单元40控制上述扬声器50来输出警告音。此时,在上述控 制单元40还可设有用于存储警告词的存储部(未图示),从而以语音 的方式输出如“请勿触摸门!”之类的警告词。
当然,优选地,也在电梯门100的边缘面附着公知的门用传导性 波导片180,或者附着简单的导电片,从而在检测到电梯门100被关闭 的情况而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以开放门的方式控制门驱动马达30。
另一方面,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图,在门用传导性 波导片130及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光扩散部132的下部面 形成有印刷层132b。优选地,由此可演出多种颜色,尤其,在门用传 导性波导片130的注意事项显示部139的情况下,以与注意事项贴纸 相似的颜色进行印刷。
并且,图9及图10为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图,门用传导性 波导片130及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附着于电梯门100和框架 角部部的表面,并使用在由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 烯、聚酰亚胺、聚氨酯等塑料材质形成的薄膜的下部面形成有光扩散 部134a的通常结构的非传导性波导片134。
这种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及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中, 在非传导性波导片134的表面形成有导电层136。
这种情况下,上述导电层136可使用如下材料:由按规定的重量 比率混合硅和碳粉而成的导电硅形成的材料、或者以电镀、化学镀、 导电油墨的涂敷及蒸镀等的方式形成,而使人体微电流流动的导电性 优秀的铜、铝及碳等的通电材料而成的材料。
此时,上述导电层136能够以多种形状形成,也可在与门用传导 性波导片130及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光扩散部134a相对应 的区域形成穿孔部位136a,或者以透明方式形成,从而形成于上述门 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及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整个面。
对于这种导电层136,可利用具有多种形状的图案的导电片等来 检测人体的电流,并更新颖地突出电梯的设计。
并且,图11为示出本发明的还一实施例的图,门用传导性波导片 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的表面积宽,因而若仅在边缘一侧 设有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52,则因光的移动距离变 长而导致光的扩散效率低。
因此,在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0 的边缘另一侧还设有与第一发光二极管150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52相 对应的第三发光二极管160及第四发光二极管162,从而提高光扩散效 率。
此时,上述第三发光二极管160及第四发光二极管162也由保护 罩161、163包围,从而保护上述第三发光二极管160及第四发光二极 管162。当然,上述第三发光二极管160及第四发光二极管162的点亮 由控制单元40控制。
并且,这种门用传导性波导片130和框架角部用传导性波导片14 0的表面积宽,因而检测信号的识别有可能弱,因而优选地,在聚碳酸 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酰亚胺、聚氨酯等的塑料材 料以成为高密度的方式提高碳粉的混合重量比率,从而容易检测人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发明要求 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涉及到与本发明 的实施例实质上位于等同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提供如下装置,若在电梯 门或楼层平台等的框架角部部分附着传导性波导片来与手相接触而检 测到人体的电流,则强制性地控制电梯门,来防止手被夹在电梯门和 框架之间而受伤的情况,并向传导性波导片照射光,使得使用人员从 视觉上能够容易识别对夹手的警惕。

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波导片的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的防夹手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用传导性波导片,设于电梯门的表面,用于检测人体的电流,上述电梯门位于分别设在电梯轿厢及楼层平台的轿厢框架和楼层平台框架之间,并借助由控制单元控制的门驱动马达的驱动来进行开闭;控制单元,若通过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检测到电流,则判断该电流是否为人体的微电流;以及第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上述门用传导性波导片的边缘一侧,上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借助上述控制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